十一学校《科学探索者 天气与气象》导读学案
天气与气候教案(精选12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天气与气候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天气与气候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气与气候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学生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知识,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学生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
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第五节天气与气候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天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我们天天在听天气预报,今天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情况?什么是天气?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板书】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1.气团介绍气团的概念。
学生看书,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世界气团分布图”【提出问题】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大范围”有多大?【指图讲解】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学生回答老师讲解】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 天气与生活 冀教版
天气与生活教案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交流讨论天气现象,获取有关天气的信息。
2、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气温、湿度、风向、风力、降水量、气压等)。
2、认识一些常见的气象符号。
3、能够了解气象工作者的天气预报工作。
4、知道古时候人们预报天气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意识到天气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关注天气的变化。
2、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
教学重点:了解天气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常见的气象符号,用气象符号记录天气变化。
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导入1、谈话:上学期的1月21日本来是同学们期末考试的日子,但是那一天却突然通知说放假了,同学们还记得当时是因为什么而突然放假吗?学生回答,大屏幕展示2011年1月20日前后下大雪的照片。
2、谈话:那场大雪给有没有给你、给大家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呢?学生交流,汇报。
3、提问:平时你们会去关注天气吗?为什么要去关注天气呢?你们的家长在做哪些事情的时候也会去关注天气呢?学生讨论,汇报。
4、小结:天气对于我们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一定要来关注天气。
板书课题:今天天气怎么样。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将学生所熟悉的素材引入课堂,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们更有效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因此在设计时,我利用上学期期末发生的因大雪而临时停课的事件来导入新课,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具体的感受到天气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影响。
二、了解天气预报和天气符号1、提问: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呢?你认为今天是什么天气呢?学生回答。
2、提问:你还知道有哪些不同的天气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晴,多云,阴,雨,雪,雷阵雨,雾等等。
3、提问:天气的变化是非常多的,但天气变化又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那么我们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比较准确的天气情况呢?(天气预报)我们可以从用那些方式了解到天气预报呢?学生回答。
四年级上册科学《天气》优质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天气》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天气》单元第一章节,详细内容将围绕天气概念、特点以及影响天气因素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气概念,掌握天气特点及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现象,提高他们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使学生解人类活动对天气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天气现象观察和分析,以及人类活动对天气影响。
2. 教学重点:天气概念、特点及变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天气现象图片、气温计、湿度计等。
2. 学具:笔记本、笔、气温计、湿度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窗外天气现象,引导他们说出自己对天气初步认识。
2. 例题讲解:(1)什是天气?天气有哪些特点?(2)举例说明不同天气现象。
(3)天气是如何影响人类生活?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气温计和湿度计,解如何读取数据。
(2)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天气现象成因。
4. 知识讲解:(1)详细讲解天气概念、特点及变化规律。
(2)分析不同天气现象成因及其对人类生活影响。
5. 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天气现象,以及自己感受。
六、板书设计1. 天气概念、特点及变化规律。
2. 天气现象分类及成因。
3. 天气对人类生活影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天气概念及特点。
(2)举例说明至少三种不同天气现象,并分析其成因。
(3)谈谈天气对你生活产生哪些影响。
2. 答案:(1)天气是指大气层在短时间内(通常指一天或几天)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变化。
(2)如晴天、雨天、雾天等。
成因分析见课堂讲解。
(3)答案开放,学生可根据自身经历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天气现象观察和分析较为积极,但在讲解天气成因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关注身边天气变化,尝试预测天气,解气象预报原理和方法。
初中地理_中国的气候——多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和水旱灾害》教学设计(教师引导)总的讲,我国气候条件十分优越,但也有不利方面。
如水旱灾害、寒潮、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例如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特大洪水给任命的生命财产和工农业带来数千亿元的损失。
而华北地区则出现了持续干旱的天气。
(板书)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我国每年总有一些地区发生水旱灾害。
洪涝和干旱是影响我国最大的气候灾害。
现在我们来看报998年常见流域抗洪抢险的录像。
(投影片)1998年我国还有哪些地区发生了洪涝灾害?洪水造成了哪些损失,军民是如何抗洪的?你特别感动的事情是什么?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思考洪水形成的气候原因、人为原因?对长江洪涝灾害的防治你有什么建议?你能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学生活动)下面我么们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上面的问题一起讨论,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发表意见,然后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发言。
现在给大家10分钟讨论。
六个代表发言之后,由全班一起进行评议。
(教师归纳)(1)气候原因是夏季东南季风势力的强弱以及厄尔尼诺和拉尼那等条件的影响。
(2)人为原因是上游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中游的围湖造田等。
(3)使人感动的是1998年全体军民团结誓死保卫常见大堤的感人事迹。
(4)常见上游应植树造林,中游应退耕还湖、疏通河道。
(板书)一、水旱灾害原因和危害措施(过渡)可见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较多的国家,除了水旱灾害以外,我国还受哪些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呢?我们来阅读课本第59页,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寒潮警报。
思考以下问题:寒潮是一种什么样的天气现象?你亲身经历过寒潮天气吗?有什么样的体会?观察课本第60页“侵入我国的汉朝路径图”,你能根据地图说出强冷空气的源地吗?它大致沿什么方向运动?思考从那里来的是冷干的?从图中观察,汉朝能影响到我国的哪些地区?冷空气到达时,当地的天气将会有怎样的变化?从图中观察,我国有那些地区不易受汉朝的侵袭,你能说出为什么吗?(参照中国地形图)为了保护农田,我们应当采取哪些防灾措施?(学生活动)小组经过讨论,互相启发,加深了学生对寒潮的了解。
教科版科学四上《天气》全单元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天气》全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天气》这一单元主要包括天气的概念、天气现象的成因、天气预报的解读、以及如何应对恶劣天气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天气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天气变化的应对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天气预报的解读和应对恶劣天气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天气的概念、天气现象的成因,能解读天气预报,学会应对恶劣天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对天气现象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关爱生活的意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现象的成因、天气预报的解读、应对恶劣天气的方法。
2.难点:天气现象的成因、天气预报的解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学习和应用天气知识。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实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天气现象为例,分析其成因和应对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天气预报视频、图片、PPT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天气的概念和天气现象的成因,让学生初步了解天气知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视频,引导学生学会解读天气预报,了解各种天气现象的符号含义。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天气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以具体的天气现象为例,分析其成因和应对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应对恶劣天气。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天气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风和降水导学案》
《风和降水》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够了解风和降水的形成原理、分类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环保认识。
一、导入引导1. 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风是怎么形成的吗?雨水是从哪里来的呢?2. 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风和降水的力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二、观点讲解1. 风的形成原理:介绍地球自转和气压差别导致的风的产生。
2. 风的分类:分为气压风、地形风和地转风,详细诠释各种风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3. 降水的形成原理:介绍水蒸气凝结成云,再通过凝结核结成雨滴的过程。
4. 降水的分类:分为雨、雪、冰雹等,讲解各种降水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三、案例分析1. 分析一些地区常见的风和降水现象,如台风、季风、暴雨等,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和降水的特点。
2. 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风和降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水资源的利用、农业生产等。
四、讨论互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风和降水对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
2. 提出问题:如何减少人类活动对风和降水的影响?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环保认识。
五、拓展延伸1. 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和降水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精神。
2.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书籍或文章,让学生深入了解风和降水的知识,激发学生进修的兴趣。
六、总结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化学生对风和降水的理解。
2. 让学生反思本节课的进修收获,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风和降水的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环保认识,为未来的进修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学生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不息成长和进步!。
苏教版(2017)小学科学三年下册《天气和气候》说课(附反思、板书)课件
1、读图引导 两地区的气温比较图横轴上的数据表示月份,纵轴上的数据表示温度, 红色曲线表示2015年气温变化趋势,绿色曲线表示2016年气温变化趋 势;两个地区的降水比较图,横轴上的数据表示月份,纵轴上的数据表 示降水量,蓝色条形表示2015年降水量变化趋势,黄色条形表示2016 年降水量变化趋势。
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在学习上不够主动,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我们要关注学困生,应多表扬鼓励他们,教师应让学生多看 书,要开阔孩子们的视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 教学水平。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板块四、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说气候与天气 1、下面哪句话是在说天气,哪句话是在说气候?
【小结】
2、你还知道哪些说天气和气候的语句? 【提示】 天气:风和日丽、暴风骤雨、阴转多云…… 气候:冬暧夏凉、海南全年皆夏、终年干燥少雨 ……
3、用几句话描述你所在城市的气候特点。
板块五、查资料,了解不同类型的气候特征,列举适宜该气候下生活 的动物和植物。 (通过查阅资料,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 活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体现科学教育学科学用科学的初 终。)
三、说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气候是一定地区年复一年、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 2.通过对不同地区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要素数据的分析与比较,指出其 区别,并能据此进行判断、预测、决策等思维活动。 3.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天气和气候。 4.列举在雨林、草原、极地等常见气候下生活的动物与植物。
四、说教学重难点
板块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够说出气候是一定地区年复一年、长 时间内的天气特征;通过对不同地区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要素数据的 分析与比较,指出其区别,并能据此进行判断、预测、决策等思维活 动。 我们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天气和气候;能列举在雨林、草原、 极地等常见气候下生活的动物与植物,使我们认识到要善待地球周围 的大气圈,要维护气候变化的相对稳定,为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创造重 要的生存环境。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天气》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天气》教案第一章:《天气与气候》教学目标:1. 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 掌握描述天气和气候的不同词汇。
教学内容:1. 引入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天气是短时间内大气层的变化,而气候是长时间内某个地区的天气平均状况。
2. 学习天气和气候的常用词汇,如晴、阴、雨、风、温暖、寒冷等。
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天气和气候的图片,让学生区分并描述。
2. 词汇游戏:设计一个词汇卡片游戏,让学生matching weather and climate vocabulary。
第二章:《天气现象》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天气现象,如晴天、雨天、多云等。
2. 学会用简单句子描述天气现象。
教学内容:1. 介绍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晴天、雨天、多云、风等。
2. 学习用简单句子描述天气现象,如“今天是个晴天,太阳明媚。
”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天气现象的图片,让学生识别并描述。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天气现象,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
第三章:《天气变化》教学目标:1. 理解天气的变化无常,学会描述天气变化。
2. 学会用比喻和形容词描绘天气变化。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天气的变化,如晴天转为雨天,多云转为晴天等。
2. 学习使用比喻和形容词描绘天气变化,如“天气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天气变化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 创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比喻和形容词创作关于天气变化的短文或句子。
第四章:《天气预报》教学目标:1. 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内容,如温度、湿度、风力等。
2. 学会阅读和理解天气预报。
教学内容:1. 介绍天气预报的基本内容,如温度、湿度、风力等。
2. 学习阅读和理解天气预报,如“今天晴天,最高温度25摄氏度,最低温度18摄氏度。
”教学活动:1. 天气预报模拟:学生分组,模拟天气预报节目,介绍当天的天气情况。
培养科学态度,探索气象现象——《天气与气候》教案设计
培养科学态度,探索气象现象——《天气与气候》教案设计在现代社会中,气象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气象,掌握气象预测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做好个人的出行计划,还能够指引国家决策,为各种生产活动提供准确的支持。
因此,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气象观念、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预测能力,我们需要设计一套合适的教学方案,探索气象现象,在学生中间培养科学态度,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资源,了解气象的基本概念和气象因素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2、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气象的基本预测技术,了解气象预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预测思维;3、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学生怀有一种敬畏自然的态度,学会从自然中获取知识与能量。
二、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教学内容时间分配(分钟)1、课前导入 52、概念解说:天气和气候 103、气象因素的介绍 154、气象观测的方法 155、气象预报技术的介绍 156、气象预报训练体验 257、教学总结 10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的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2、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检索答案的同时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
3、多媒体课件辅助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可以更好的展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更便于理解。
4、配备实验环节通过实验等方式,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探究精神,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5、通过活动的方式增强学习让学生在游戏等活动场景中,更好的融入气象知识,降低教学的单调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更好的理解知识点。
四、教学步骤1、课前导入(5分钟)展示一张天气图谱,引导学生领略到气象图谱的神奇,培养学生对气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同时也可以与学生一起合神色,预测接下来的天气。
2、概念解说:天气和气候(10分钟)讲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通过多媒体来对不同的气候类型进行简要介绍,最终呈现出我们的气象分布图。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精选3篇)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精选3篇)《天气与气候》篇1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一.天气及其影响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经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
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空气质量的高低,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新鲜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气温与我们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二.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8月,南半球出现在2月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气象万千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人文地
《气象万千》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气象万千》,学生能够了解气象知识,培养对自然界的探索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一、导读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天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了解天气变化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生活,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珍爱自然环境。
本次导学将指挥同砚们一起探索气象的奥秘,一起来看看《气象万千》中有哪些精彩内容吧!二、课文导入1. 请同砚们观察一下今天的天气如何?有什么特点?通过观察天气,你能得到哪些信息?2. 请同砚们谈谈自己对气象学的理解,气象学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三、课文阅读1. 请同砚们阅读《气象万千》,了解作者对气象的描述和描绘。
哪些部分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2. 请同砚们分组讨论,探讨气象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例如,为什么会有雷雨天气?为什么会有彩虹出现?3. 请同砚们总结课文中提到的气象现象和相关知识点,做简单的笔记。
四、拓展延伸1. 请同砚们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一些关于气象的资料,了解更多有关气象的知识。
2. 请同砚们观察一周的天气情况,记录每天的气温、风向、云量等信息,尝试预计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
3. 请同砚们设计一个小实验,探究某种气象现象的成因,并向同砚们展示实验结果。
五、思考讨论1. 请同砚们讨论气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珍爱自然环境,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影响。
2. 请同砚们分享自己对气象学的兴趣和看法,展示自己的钻研效果。
六、教室总结通过本次导学,我们对气象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培养了对自然界的探索精神。
希望同砚们能够继续保持对科学知识的热爱,不息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七、作业安置1. 完成课后习题,稳固对气象知识的理解。
2. 撰写一篇关于气象学的小短文,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想。
3. 继续观察天气变化,记录每天的气象信息,尝试预计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
《天气和天气预报导学案》
《天气和天气预报》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天气的观点和影响因素。
2. 进修天气预报的作用和方法。
3. 掌握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现象和气象符号。
4. 提高对天气变化的预计能力。
二、导学内容:1. 天气的观点和影响因素2. 天气预报的作用和方法3. 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现象和气象符号4. 天气变化的预计能力提高三、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 让学生观察窗外的天气情况,引导他们讨论天气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天气是可以预计的?第二步:进修天气的观点和影响因素1. 讲解天气的观点,即大气层中的气象现象。
2. 分析影响天气的因素,如气压、湿度、风向等。
第三步:进修天气预报的作用和方法1. 介绍天气预报的作用,包括对生产、生活、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2. 分析天气预报的方法,如气象观测、数值预报、卫星遥感等。
第四步:进修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现象和气象符号1. 传授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晴、阴、多云、雨、雪等。
2. 讲解气象符号的含义和应用方法,如温度、风向、湿度等符号的表示。
第五步:提高天气变化的预计能力1. 练习观察天空、气温、风向等指标,预计未来天气情况。
2. 指导学生利用天气预报信息,合理安排活动和出行计划。
四、导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应该掌握了天气的观点和影响因素,了解了天气预报的作用和方法,熟悉了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现象和气象符号,并提高了对天气变化的预计能力。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更加关注天气变化,做好天气预防工作,确保生活安全和舒适。
《天气的影响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大象版》
《天气的影响》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天气是我们平时生活中不行或缺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在生活中,我们屡屡会受到天气的影响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那么,天气到底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二、进修目标1. 了解不同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 精通天气变化的规律和原因;3. 能够依据天气状况做出合理的生活打算。
三、进修重点1. 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 天气变化的规律和原因;3. 如何依据天气状况做出合理的生活打算。
四、进修内容1. 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不同天气对人们的情绪和身体健康有着不同的影响。
比如,阴雨天容易让人感到懊丧和疲乏,而阳光明媚的天气则会让人感到愉悦和充盈活力。
- 天气也会影响人们的出行和活动。
比如,下雨天可能会影响人们的出行规划,而大雾天气则会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2. 天气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天气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压、气温、湿度等。
气象学家通过观测和分析这些因素,可以猜测将来的天气变化。
- 天气的变化还受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而地球的公转则导致了四季变化。
3. 如何依据天气状况做出合理的生活打算- 在不同天气状况下,我们可以实行不同的措施来保卫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比如,在高温天气下要注意防止中暑,而在寒冷天气下要注意保暖。
- 我们还可以依据天气状况来调整自己的生活规划。
比如,在下雨天可以选择室内活动,而在晴天可以选择户外运动。
五、进修方法1. 听讲解,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 阅读资料,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和原因;3. 谈论沟通,分享如何依据天气状况做出合理的生活打算。
六、教室练习1. 请描述一下不同天气对人们情绪和身体健康的影响;2. 你知道天气变化的规律和原因吗?请简易描述一下;3. 若果明天下雨,你会怎么调整自己的生活规划?七、课后作业1. 观察一周的天气变化,记录下来并分析其规律;2. 沉思一下,你在不同天气下会选择做什么样的活动,为什么?八、拓展延伸1. 了解气象学家是如何猜测天气的;2. 探究一下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了解天气对不同地区的影响。
小学生气象探究课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四年级教材:《小学气象探究课》教学目标:1. 了解基本的气象知识,包括天气现象、气象要素等。
2. 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气象基础知识的学习。
2. 探究活动的开展。
教学难点:1. 气象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 探究活动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气象资料、图片、视频等。
2. 实验器材: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等。
3. 气象站模型、气象观测仪器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展示气象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气象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气象吗?生活中有哪些气象现象?二、新课讲授1. 介绍气象的基本概念,如天气、气候、气象要素等。
2. 讲解气象要素: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气象现象的特点。
三、探究活动1. 分组讨论:观察校园内的气象现象,如温度、湿度、风向等。
2. 实验操作:使用温度计、湿度计等仪器,测量校园内的气象要素。
3. 数据分析: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象知识的重要性。
2. 总结探究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你们还记得哪些气象要素?2. 提问:你们在探究活动中发现了哪些规律?二、新课讲授1. 介绍气象观测方法,如地面观测、卫星观测等。
2. 讲解气象预报,包括短期预报、中期预报和长期预报。
3.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气象预报的原理和方法。
三、探究活动1. 观看气象预报视频,分析预报内容。
2. 小组讨论:如何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3. 设计一个简单的气象预报方案,并进行分析。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象预报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气象变化,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实验操作等表现。
《天气预报》教案(精选15篇)
《天气预报》教案(精选15篇)《天气预报》教案篇1活动目标:1、了解天气预报中的晴雨雪标志,了解这三种天气的特征。
2、尝试用动作表现这三种天气。
3、培养观察天气的能力。
4、大胆说出自己对天气预报的理解。
重难点:重点:了解天气预报中的晴雨雪标志。
难点:掌握这三种天气的特征。
活动准备:物质准备:晴、雨、雪、风,天气标志,特征图经验准备:幼儿看过天气预报。
活动流程:引题——认识晴雨雪——游戏环节——结束活动过程:一、引题:小熊宝宝知道咱们班的小朋友很聪明,所以今天想让你们来帮个忙。
你们想帮助他吗?那就仔细听哦!前几天小熊准备去公园里玩,但是邻居小兔子却告诉他:“不要去,不要去,明天要下雨的!第二天,果然下起了雨。
小熊就想让你们来帮他想一想,小兔子是怎么知道第二天的天气的呢?(是看了天气预报、听了天气预报)。
你们真聪明。
那我们也来认识一下天气预报的标志吧!二、认识晴雨雪:(出示晴天标志)你们看,这是什么?那你们知道这个标志表示天气吗?我们给它一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叫晴天。
晴天的时候有很好的太阳。
那你们知道晴天可以干什么?晴天我们能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别的天气可不能做哦!那就是晒衣服!(出示雨天标志)那这又是什么天气呢?哗啦啦下雨啦!我们叫它雨天,雨天出门我们要注意什么呢?对了,要撑雨伞。
(出示雪天标志)你们来告诉我这是什么天气?是雪天,真棒!雪天我们可以打雪仗、堆雪人。
(在天气标志下贴上相应的特征图)。
三、游戏环节:除了看图片,我们还可以用动作来表示这三种天气。
你们来想一想,用什么动作来表示呢?(幼儿发挥想象力进行表现)。
好,那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我来出示图片,你们用动作来表示,好不好?(进行游戏)。
四、结束:今天我们认识了晴天、雨天和雪天的标志,回家去之后你们也可以教给你的爸爸妈妈,以后看天气预报的时候,你也可以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今天学的东西。
活动反思:整个活动是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幼儿有时会看天气预报,从天气预报形象而又明确的标记中,认识了天气。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言: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而气象灾害则是由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
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因此不同地区受到的气象灾害也各不相同。
2. 目的:本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及主要气象灾害,以便更好地认识和防范自然灾害的发生。
二、气候特征1. 我国气候分区:根据气候特征,我国分为亚热带、温带、寒带和高原气候四大气候区。
2. 主要气候特征:a. 亚热带气候:南方地区,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湿润。
b. 温带气候:中部地区,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
c. 寒带气候: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
d. 高原气候:西藏地区,气温低,日照强。
三、主要气象灾害1. 暴雨洪涝:夏季暴雨频繁,易引发洪涝灾害,造成城市内涝和农田受灾。
2. 干旱:北方地区干旱频发,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匮乏。
3. 雷电灾害:夏季雷电活动频繁,容易引发山林火灾,危害生命财产安全。
4. 霜冻冰雹:春秋季节霜冻频繁,冰雹灾害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
四、防范策略1. 预警机制:建立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民众防范。
2. 技术手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监测气象变化,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3. 科普宣传:加强气象灾害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应对自然灾害的意识。
五、总结通过本导学案的学习,学生们应该能够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及主要气象灾害,认识到气候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并学会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
六、作业1. 请同学们结合所在地的气候特点,分析该地区可能出现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应对措施。
2. 请同学们收集一些关于气象灾害的新闻报道或资料,进行整理并分享给同学们。
七、拓展1. 请同学们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并提出个人观点。
2. 请同学们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实际能力。
第二课时一、导入1. 引入话题:天气变化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对于我国来说,气候特征和气象灾害更是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
校园气象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校园气象课程二、课程目标1. 了解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 培养学生对气象现象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素养。
4. 激发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学生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环境教室、气象观测场或户外场地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气象观测设备(温度计、湿度计、风速计等)、PPT课件、教学视频等。
2. 学生准备:气象观测记录本、气象观察记录表、画笔等。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PPT展示气象现象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气象现象。
(2)介绍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 气象观测实践(1)教师带领学生到气象观测场或户外场地,进行实地观测。
(2)指导学生使用气象观测设备,记录气温、湿度、风速等数据。
(3)让学生分组进行观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数据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观测数据,了解气象现象的特点。
(2)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气象现象的变化规律。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象观测的重要性。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气象现象,并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1. 课堂回顾(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学生分享课后作业,展示自己的气象观测记录。
2. 气象科普讲座(1)教师通过PPT或视频,讲解气象学的发展历程、气象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2)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气象科学的实际应用。
3. 互动环节(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气象知识竞赛,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发挥创意,设计气象科普宣传海报或漫画。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象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继续关注气象现象,并记录下来。
八、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了解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
2. 检查学生气象观测记录表,评价学生观察和记录能力。
天气与天气预报 教案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天气与天气预报一、教材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本节主要解决二个问题:第一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第二,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根据学生的直观性思维特点,应在学习前充分收集近天气资料、照片等在课堂中与学生交流,可用视频片段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的重点是区分天气与气候,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收听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是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二、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天气的含义、气候的概念,能正确使用于日常生活,学会识别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当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形象记忆法,识记天气预报符号。
通过收看天气预报,培养学生敢于尝试的动手能力。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以辩证和发展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1、新课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讲解全球各地的动植物感受天气变化前的反应,提问学生我们除了从动植物方面了解天气变化外,还有哪些途径?你们都了解了天气的哪些内容?它和气候是否一样?小组讨论,并做好发言准备。
板书:天气与天气预报一、天气与气候概念:特点:2、新课讲解,以图激趣。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天气相关的图片、漫画,结合知识之窗,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其间提醒学生应从时间和天气状况的具体程度思考。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加小结,天气是一个地区短时间内阴晴、干湿、风雨等的大气状况,时时刻刻都是在变化中,同一时刻不同地区天气差别可能很大。
气候是指某地长时间的多年的天气和大气状态的平均情况。
多媒体课件展示北京气候图,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长时段,平均的大气状态。
过渡:我们学习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那大家能不能辨别呢?活动一,根据纸片上的文字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再进行归类。
气象科学教案
气象科学教案一、引言气象科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学科,对于理解地球的天气系统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气象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他们的气象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大气层、气象要素等;2. 掌握常见气象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方法;3. 理解天气现象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培养环境保护意识;4. 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一课时:气象学基础知识1. 大气层的组成和特征a. 对数大气层的划分b. 不同大气层的特点和区域2. 气象要素及其观测a. 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气象要素的定义b. 观测仪器和方法3. 大气环流和气象系统a. 前冷锋、暖锋和辐合线的形成和特点b. 高压、低压和气旋的概念和运动规律第二课时:气象观测与记录1. 天气现象的观察与记录a. 天气现象的分类和特征b. 观察记录表格的使用方法2. 气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a. 不同气象要素的监测站点和数据收集方式b. 数据分析与天气预报第三课时:天气与气候变化1.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a. 天气的临时性和气候的长期性b. 气候变化对天气系统的影响2. 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a. 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全球变暖b.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个人责任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示范相结合的授课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气象现象和观测方法;2. 实践操作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天气观测和数据分析;3. 小组合作与展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共同制定观测计划并展示成果。
五、教学评价与总结1. 课堂参与情况的评估:学生的提问与回答、观测数据的准确性等;2. 学习成果的评估:学生的观测记录表格、数据分析报告等;3. 教学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教案的评价和改进意见。
六、延伸阅读1. 《气象学简明教程》- 李永兴2. 《气象与气候学导论》- 翟东升3. 《气象学概论》- 罗晓芸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投影仪2. 天气观测记录表格3. 监测站气象数据4. 气象图和气象资料八、教学反思与改进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们将通过系统学习,掌握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进行天气观测和数据分析,并理解天气现象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探索者·天气与气候》导读学案
温馨提示:
●在你完成学案之前,请先完整地阅读完一章,然后再根据学案的提示,做重点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也可以将自己的疑问和困惑记录下来,在后续的阅读过程中,看看
这些疑问和困惑是否得到解答。
●完成导读学案的过程中,对于比较肯定的答案,无需另外做标记,对于不太确定的问题,
可以做特殊标记,以备与同学一起讨论或者请老师解答。
我的得分:
第一章大气
一、选择最佳答案:
1.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是_____:
A.臭氧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氮气
2.大部分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_____:
A.粉尘和花粉 B.酸雨
C.火山喷发 D.矿物燃料的燃烧
3.气压计用来测量_____:
A.温度 B.烟雾 C.气压 D.密度
4.大气分层的依据是_____:
A.海拔高度 B.温度 C.气压 D.密度
5.被称为“天气层”的地球大气层是____:
A.中间层 B.对流层 C.热层 D.平流层
二、判断题(如果该陈述是对的,就写“T”;如果是错的,就标上F,并对标有下划线的词语进行修改。
)
6.植物需要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作为“食物”。
7.燃料的燃烧会增加大气中氮的含量。
8.当空气中的硫、氮的氧化物和水混合时,就产生烟雾。
9.如果一定体积内气体的质量增加,密度就变小。
10.随着你从位于海平面的地面向山顶爬升,气压将增加。
三、简述题
11.说出两种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方法。
12.解释为什么不能把水汽的含量列在空气成分表中。
13. 说出光化学烟雾和伦敦型烟雾的区别。
14.按从地球表面往上的顺序排列下列各个气层:热层、平流层、对流层、中间层。
15.描述向上穿过对流层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情况。
四、形象思维
五、技能应用
下表显示了1月份的某一天,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测得的不同海拔高度温度的变化情况。
17.绘图:以温度为横轴,海拔为纵轴,用表中的数据绘制一个折线图。
18.图解:距地面高度大约多少时,温度为-15℃?
19.图解:在奥马哈城上空2.4km 的高空,温度大约为多少摄氏度?
20.计算:假设这一天有一架飞机飞行在奥马哈城上空约6.8km 处。
这个高度的温度大约是多少摄氏度?它比地面温度低多少摄氏度?
六、理性思维
21.预测:描述你攀登一座4km ,甚至更高的山脉时所经历的大气变化。
你的身体对这些变化有什么反应?
22.应用概念:为什么空盒气压计既能用于测量气压,又能用于测量海拔高度?
23.因果关系:发电厂富硫矿物的燃烧将如何危害几百千米远的森林?
24.分类:空气的污染物中,哪些是自然界的产物,哪些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本章困惑和疑问
第二章 天气要素
一、选择最佳答案:
1.太阳能到达地表的传递方式是_____: A .辐射 B .对流 C .蒸发 D .传导 2.上升的暖空气传递热量的方式是_____: A .传导 B .对流 C .辐射 D .冷凝 3.干湿表可以用来测量_____:
A .降雨量
B .相对湿度
C .温度
D .湿度 4.云的形成是因为空气中的水汽_____:
A .受热
B .传导
C .凝结
D .蒸发 5.雨、雨夹雪、冰雹是各种形式的____: A .蒸发 B .凝结 C .降水 D .对流
二、判断题(如果该陈述是对的,就写“T ”;
错的,就标上F ,6.主要形式。
7.通过气体保存大气热量的过程叫做风寒因素。
8.蒸发。
9.用于测量风速的仪器叫温度计。
10.在近地面处形成的云叫做雾。
三、简述题
11.什么影响?
12.在加热对流层的过程中,主要的热量传递方式是什么?
13. 描述赤道上方的热空气和两极的冷空气是如何运动,从而形成全球风的。
14.为什么云总是在大气的高空,而不在近地面形成?
15.分别描述雨夹雪、冰雹和雪的形成过程。
四、形象思维
16.概念图:制作有关风的概念图,添上标题。
五、技能应用
依据下表回答问题17~20。
17.绘图:根据上表中的数据绘制一幅条形图来直观显示该地区每月的降水量。
18.计算:该地区的降水总量是多少?
19.分类:这一年中,哪些月份可以归为“干燥”,哪些月份可以归为“湿润”?
20.总结:在东南亚地区,降水期特征很明显。
你认为这几个月发生特大降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六、理性思维
21.因果关系:沿海城市夜间陆风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2.问题解决:如果干湿表上两支温度计的读数相同,那么此时的相对湿度是多少?
23.对比与比较:雨夹雪和冰雹有哪些相似之处?有什么区别?
24.分类:把不同类型的云依据它们所对应的天气进行分类。
25.因果关系:形成地球上的风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本章困惑和疑问
第三章天气类型
一、选择最佳答案:
1.海洋上形成的气团叫做_____:
A.热带气团 B.大陆气团
C.海洋气团 D.极地气团
2.下列四种锋中,通常带来凉爽、晴朗天气的是_____:
A.暖锋 B.冷锋 C.静止锋 D.锢囚锋
3.风吹向低压中心内部,形成_____:
A.反气旋 B.锋面 C.等压线 D.气旋
4.强气流热带风暴叫做_____:
A.飓风 B.龙卷风 C.雷雨 D.暴风雪
5.下列天气类型中,能导致山洪暴发的是____:A.大冰雹 B.大暴雨 C.强风 D.雪融
二、判断题(如果该陈述是对的,就写“T”;如果是错的,就标上F,并对标有下划线的词语进行修改。
)6.受热带海洋气团的影响,美国西南部的夏天又热又干燥。
7.冷锋会带来连续的多云天气。
8.暖锋经过的地区常常伴随着起雾、下雨或湿润的天气。
9.低沉的积雨云可能带来雷雨和龙卷风。
10.在天气图上,把温度相同的地点连接起来的线叫等压线。
三、简述题
11.气团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2.信风如何影响北美上空气团的运动?
13. 冷锋是怎样形成的?
14.描述与洪水相关的三种危害。
15.气象学家预报天气的信息来源是什么?
四、形象思维
16.表格:完成关于飓风和龙卷风的表格并添上标
五、技能应用
按图回答问题17~20。
17.图解:图中所示的是气旋还是反气旋?说明理由。
18.数据解析:图中箭头表示什么?风向还有其他表示的方法吗?
19.模型制作:以这个图为例,画一张类似的图表示高压区,并在图中画出风向。
20.应用概念:如果在一张天气图上看到这样的气压中心,你认为这里的天气情况如何?为了更准确地预测天气,你还需要问哪些问题?
六、理性思维
21.分类:依据温度或形成地区,对影响美国天气的主要气团进行分类。
22.应用概念:你认为飓风会在美国东北和西北海岸附近的洋面上形成吗?说明原因。
23.因果关系:空气密度的不同如何影响冷锋和暖锋的移动路线?
24.判断:为了减少风暴危害,你认为最重要的措施是什么?
本章困惑和疑问
第四章气候与气候的变迁
一、选择最佳答案:
1.热带的气温最高是因为_____:
A.地是平的 B.太阳光几乎直射
C.地轴向太阳倾斜 D.洋流使该地区变暖
2.大陆性气候存在于_____:
A .每一块大陆
B .只在赤道附近
C .只在北半球
D .只在南半球
3.热带草原气候带中,最常见的植物类型是_____: A .松类森林 B .热带疏林大草原 C .热带雨林 D .干旷草原
4.地球历史上最冷时期的产物是_____:
A .树木的年轮
B .太阳黑子
C .花粉的沉淀
D .冰河
5.氯氟烃的制造和使用导致____: A .臭氧的损耗 B .全球变暖 C .温室效应 D .冰期
二、判断题(如果该陈述是对的,就写“T ”;如果是错的,就标上F ,并对标有下划线的词语进行修改。
) 6.盛行风将影响该地区得到太阳光的多少。
7.当地轴的北端向太阳倾斜时,南半球是夏天。
8.气候带是根据温度和降水量来分类的。
9.薄的树木年轮说明这一年天气凉爽或者干燥。
10.大气中氮含量的增多可能导致全球温度的上升。
三、简述题
11.说出美国各地区分别属于哪三个温度带?
12.
有什么不同?
13. 如何用大陆板块漂移理论来解释全球气候的演变?
14.为什么防止和减少臭氧损耗的协议必须是国际化的才具有效力?
15.科技写作:你生活在那个气候带内?描述该地的气候特征,注明一些影响气候的因素,例如纬度、水体、风的规律等。
四、形象思维
16.概念图:完成气候的概念图,并加上标题。
五、技能应用
按图回答问题17~20。
17.图解:给图上的五个温度带命名。
18.测量:包含赤道的温度带的名称是什么?这一地带的纬度范围是多少?
19.数据解析:五个温度带中,哪一个地带适合人
类生存的陆地面积最大?
六、理性思维
20.因果关系:描述水体影响气候的三种途径。
21.比较与对比:全球变暖与远古气候演变有什么区别?
22.判断:对全球变暖应采取哪些必要的措施?
23.因果关系:为什么美国的某个地区属于半干旱气候,而附近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湿润气候?
本章困惑和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