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讲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合集下载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4、著作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 科学基础,即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 哲学和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三大发现
有什么意义
理清了马克思主义同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唯 物主义之间的关系,批判了折衷主义
列宁指出,“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 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十分明确和详尽地 叙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 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产生背景
条件一、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就曾指出,
1845年他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着手“共同阐明 他们的见解——主要是马克思制定的唯物主义 历史观与德国意识形态见解的对立。 条件二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黑格尔的唯物辩证法, 与马克思主义观紧密相连。
为什么
1、关于和黑格尔的关系,不是系统全面的
最终目的
对马克思主义观如何从黑格尔哲学出发而又脱离做 出系统阐述,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迅猛时期,费 尔巴哈的影响超过黑格尔之后的任何哲学家。
内容概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著作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中两大阵营根本对 立的原理
2、阐明了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揭示了黑格尔哲学 的“合理内核”。
3、肯定了费尔巴哈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 批判了费尔巴哈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中的唯心主义观点
2、费尔巴哈处于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 学中间部分,未曾回顾过
最终目的
清算哲学信仰,理清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的 真正来源和发展道路
条件三
马克思逝世,经过四十年,二人没机会回到这 个问题
条件四
马克思的世界观在一切文明之中找到拥护者, 而德国古典哲学在欧洲发展折衷主义,与辩证 法和唯物主义相冲突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内容简介1888年单行本序言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结束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本书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社会历史条件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了科学的论述.内容简介一历史背景作者恩格斯1 针对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2 是为了说明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3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完成了哲学发展的革命变革二内容简介:《费尔巴哈论》单行本分为序言,正文和附录三部分.序言是1988年恩格斯为本单行本出版而写.附录是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正文包括四章和一个结束语.三意义⏹《费尔巴哈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890年恩格斯在给德国大学生布洛赫的信中指出“我的《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在这两本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做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四年后,他在给另一位大学生博尔吉尔斯的复信中再次强调:“我认为,大多数问题都已经在《反杜林论》以及在《费尔巴哈论》一书的最后一章里谈到了.⏹列宁说:“它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列选》P442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心思想:说明写作该书的原因,历史背景和单行本付印时的一些情况一写作的原因和历史背景1 历史原因⏹为了实现他和马克思四十年的共同愿望,即清算自己以前的哲学信仰,全面系统的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2 现实原因⏹为了适应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工人阶级,指导工人运动,抵制德国古典哲学复活的反动趋势.同以往哲学根本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物产季节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读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读(一)写作背景第一,19世纪中期自然科学取得重大成就,出现了以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生物进化沦等“三大发现”为标志的最新成果。

但是,一些自然科学家如福格特、毕希纳、摩莱肖特等人却以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这些自然科学成就,抹杀了思想与物质的原则性区别,以至于费尔巴哈拒绝把自已的哲学叫做唯物主义。

第二,19世纪40~80年代,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欧洲资产阶级为了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不仅复活德围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还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典哲学之问的关系,以达到歪曲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其代表性的思潮是德国的新康德主义和英国的新黑格尔主义。

第三,费尔巴哈发表的唯物主义和无神沦著作,遭到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哲学家的否定和围攻。

丹麦哲学家卡尔·施达克出版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为费尔巴哈辩护。

但是由于施达克根本不懂划分哲学派别的标准,而是根据费尔巴哈“相信人类进步”、“追求理想的目的”等美好的理想和愿望,把费尔巴哈说成是唯心主义者,结果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

在这种情况下,“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正确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就成为摆在恩格斯面前的十分紧迫的任务。

因此,应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刊物《新时代》的邀请,以评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为契机,恩格斯于1886年写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

(二)重要意义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从对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的考察开始,到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结束,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1)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产生作出了科学阐述。

澄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它的理论来源——德罔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依靠对传统哲学极端谨慎、细致和科学的态度才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哲学研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哲学研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哲学研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但是这时,1848年的革命毫不客气地把全部哲学都撇在一旁,正如费尔巴哈把他的黑格尔撇在一旁一样。

这样一来,费尔巴哈本人也被挤到后台去了。

二、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2],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开身的灵魂的活动。

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

如果灵魂在人死时开肉而继续活着,那就没有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这种观念在那个发展阶段出现决不是一种安慰,而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并且往往是一种真正的不幸,例如在希人那里就是这样。

关于个人不死的无聊臆想之所以普遍产生,不是因为宗教上的安慰的需要,而是因为人们在普遍愚昧的情况下不知道对已经被认为存在的灵魂在肉死后该怎么办。

由于十分相似的原因,通过自然力的人格化,产生了最初的神。

随着各种宗教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神越来越具有了超世界的形象,直到最后,通过智力发展中自然发生的抽象化过程--几乎可以说是蒸馏过程,在人们的头脑中,从或多或少有限的和互相限制的许多神中产生了一神教的唯一的神的观念。

因此,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

但是,这个问题,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

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这个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作用的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

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而创世说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往往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繁杂和荒唐得多),组成唯心主义阵营。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思考: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哲学。

哲学,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

我们一般所接触到的哲学定义是,哲学,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哲学以绝对为对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黑格尔《小逻辑》;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且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做哲学。

不同的人对哲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对哲学的定义和哲学思考的基本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从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定义,到伟大哲学家对于哲学的思考,有那么几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注重于人的思维能力、思想以及思维的对象。

恩格斯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归结为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哲学是人类所特有的,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的发展而发展。

因而在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当恩格斯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一观点时,当对此加以论证时,首先就从原始人类的“梦”说起,人的思维能力与现实存在的联系。

正如恩格斯所论述的,人类“哲学”的一开始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伟大的先哲亚里士多德,尤其是亚里士多德思想,与古希腊的市民社会是紧密相连的,再后来欧洲的中世纪,神权统治占据主导地位,人们思维主要就是宗教,寄希望于神灵。

宗教神学几乎成为哲学的全部。

后来,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把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崇尚理性,哲学也渐渐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补充:关于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Idealismus一词分别与Ideal和 Idee两词相关 与Ideal对应时,表示一种使理想成为现 实的追求,它以理想的东西为定向,为 理想所制约,热衷于不是按现实的意见, 而是按它“应该如何存在”的观点,对 看待现实性。



与Idee相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哲学中的形而上学与认识论有 关。 在形而上学意义上,指认为理念才是真正的现实 性,感官只能认识它的影像。 在认识论意义上,认为我们知觉的时空世界中, 只能看到一个表面世界或现象界,在现象之后, 有一个我们无法认识的世界自身,或者是一种只 能在精神上思考的现实性。

写作背景:

1、当时思想家对唯物主义及费尔巴哈的误解 庸俗唯物主义者抹杀物质与意识的原则区别为二者 的关系就像胆汁与胆囊的关系,影响极坏,以至于 费尔巴哈拒绝将自己的哲学叫作唯物主义。
还有人认为费尔巴哈“相信人类进步”,承认 “理想的力量”,因而认为他是唯心主义者,错误 地看待费尔巴哈哲学的性质。
“世界是神创的,还是从来就有的?” 哲学家依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两大阵 营

2、完整、系统地阐发哲学基本问题
分两个层面: 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 意义:区分唯物与唯心两大阵营
第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意义: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休谟、康德)
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节选

人的本质或上帝,我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 中,已经加以阐明。至于那异于人的本质。不 依靠人的本质的实体。亦即那不具人的本质、 人的特性、人的个性的实体,真正说来,不是 别的东西,就是自然。 人的信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种依赖 感的对象,亦即人所依靠并且人也自己感觉到 依靠的那个东西,本来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 然。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替警察国家、替王室司法、替书报检查制度祝福。

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是这样想的,他的臣民也是这样想的。

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凡是现存的决非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

在他看来,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所以他决不承认政府的任何一个措施——黑格尔本人举“某种税制”为例——都已经无条件地实现的。

194但是必然的东西归根到底会表明自己也是合理的。

所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在应用于当时的普鲁士国家时,意思只是说:这个国家在它是必然的这个限度内是合理的,是合乎理性的。

如果说,在我们看来,它终究是恶劣的,而且尽管恶劣,它仍旧继续存在,那末,政府的恶劣,就可以用臣民的相应的恶劣来辩护和说明。

当时的普鲁士人有他们所应该有的政府。

但是,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固有的属性。

恰恰相反,罗马共和国是现实的,但是把它排斥掉的罗马帝国也是现实的。

法国的君主制在1789年已经变得如此不现实,即如此丧失了任何必然性,如此不合理,以致必须由大革命(黑格尔谈论这次革命时总是兴高采烈的)来把它消灭掉。

所以,在这里,君主制是不现实的,革命是现实的。

同样,在发展的进程中,以前的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起来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抵抗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

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的,因而按其本性来说已经是不合理的,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理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二)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之间矛盾的根源(第9 段) 这是由黑格尔怯懦的资产阶级立场决定的。
尽管歌德在诗歌方面有很高的成就,黑格尔在辩 证法方面有很大的贡献,尽管他们在各自的领域 中都成了象希腊神话中所讲的“群神之王”宙斯 那样的权成人物,但是当他们一涉足政治领域的 时候,便露出了那条庸人的辫子。
(3)这个标准使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失去不 任何意义。
2.施达克错误标准的根源(第23—24段)
在当时的德国社会中,一批小资产阶级的庸人把 唯物主义者说成是贪图物质享受、极其龌龊低贱 的人,把唯心主义者说成是迫求崇高王想、为真 理和正义而斗争的人。 施达克对这些庸人的偏见作了不可饶恕的让步才 提出了那样错误的标准。 但他的本意在于维护费尔巴哈,反对新康德主义 者黎尔、文得尔班、朗格等等这些德国古典哲学 的不肖子孙对费尔巴哈的攻击,就这一点来说, 施达克的错误还是情有可原的。
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18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1.费尔巴哈对唯物主义的错误理解(8—10段) *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他本人却不承认这一
点。 第一,他把唯物主义作为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 性这样一种一般世界观,与这一世界观在特殊历史阶段所 表现的特殊形式混为一谈了。 第二,他把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同它的一种肤浅的、 庸俗的形式混为一谈了。
5.批判费尔巴哈超历史的道德观(第19段)
第一,一切道德原则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社会历史 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 民族,有着不同的道德标准,超越一切时代的永恒不变的 道德原则是根本不存在的。
第二,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有阶级性,每个阶级甚至每 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道德。 第三,在以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为基础的阶级社会中,超 阶级的人类之爱是不弃在的,存在的只是战争、争吵、诉 讼、纠纷、离婚、剥削等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讲解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讲解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讲解admin06-28 17:42其它一、历史背景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写于1886年,最初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周刊《新时代》杂志的1886年的第四期和第五期上。

1888年,恩格斯加以修订出版了单行本,并加了序言。

同时,在单行本中,恩格斯还把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本书的附录,首次公开发表了。

《费尔巴哈论》的中心思想是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关系的。

恩格斯在《序言》中指出,就是“我越来越觉得把我们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并且怎样同它脱离,做一个简要而有系统的说明是很必要的了。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的理论先驱的关系,是对他和马克思在哲学上怎样继承又怎样变革的回顾和总结,也是对他们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扼要和系统的阐发,从正面回答了各种机会主义派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歪曲和攻击。

《费尔巴哈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领域内毕生战斗经验的总结,凝聚了他们一生的光辉思想。

列宁指出,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我们学习《费尔巴哈论》,能够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提高执行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内容讲解《序言》《序言》主要阐述写作《费尔巴哈论》的原因。

1.全面系统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多年以来的心愿,亦即历史原因。

这里所说的“多年以来”,是指1845年他们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以后到《费尔巴哈论》写作之前,长达40年的时间,这期间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积极参加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为无产阶级制定斗争的战略和策略,同时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写作工作,一直没有机会回到这个题目上来。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
Ludwig Andreas Feuerbach 1804~1872
一方面,被推崇为普鲁士的国家哲学, 与法国十八世纪的哲学命运截然不同。
完成了德国哲学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 ——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1833年)
4.德国古典学派的终结(第18段)
▪ 费尔巴哈虽然说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原则, 但在社会历史观上却坚持以抽象的人为核心的唯 心史观 。
▪ 这种思想,不仅不能为以武装起义为特征的 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理论指导,而且是 与之相抵触的,所以,这个革命理所当然地要把 它撇在一边。至于他本人,由于长期脱离革命斗 争实践,甚至拒绝参加任何政治活动,所以也很 自然地被时代抛到了后面。至此,包括费尔巴哈 哲学在内的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了。相反,受 到1848年革命洗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却从此走上 了前台。
1 .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质,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 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2.人的认识的辩证法。 3 .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4 .辩证哲学自身的辩证法。这种哲学不承认一切关于最 后的绝对真理和人类绝对状态的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一切 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它本身也不过是不断发展的客观过 程在思维着了。
马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弗雷德里希·恩格斯 写于1886年初 原文是德文 载于1886年《新时代》杂志第4、5期 1888年以单行本形式在斯图加特出版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Friedrich·Engels 1820.11~1895.8
写作背景(原因)
三、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在解剖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从 三个方面概括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的总 趋势是前进上升的运动。“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 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人类绝对 状态的提法。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 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 它面前,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 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3~10)
恩格斯分析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是从黑格尔的一个著名的命题——“凡是现 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 的”——开始的。黑格尔的这一命题,曾 被看作是为普鲁士现存制度辩护的。所以, 当时曾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 的自由派的愤怒。但是在这个命题中,却 包含着革命的辩证法的发展观。
在这种情况下,“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 算一下”,正确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 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就成为摆在恩格斯面 前的十分紧迫的任务。因此,应德国社会 民主党的机关刊物《新时代》的邀请,以 评述《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为契机,恩格 斯于1886年写下《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 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
其 次,黑格尔所说的“现实性”,并不是事物在 任何条件下所永远具有的属性(8)。恩格斯指出: “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并不是某种社会制 度或政治制度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固有的属 性。”这就是说,现实的东西是发展变化的,随 着时间的推移,也会丧失其必然性,变为不现实、 不合理的东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而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 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在这里,恩格 斯举了罗马帝国代替罗马共和国,以及 1789年法国革命以民主制代替君主制的两 个例子,说明现实性是发展变化的。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内容讲解一、写作背景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它是恩格斯应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机关杂志《新时代》编辑部要求为评论施达克的《费尔巴哈》一书而写的。

原文发表在该杂志 1886 年第四、五期。

1888 年恩格斯略加修改加上序言,作为单行本出版。

同时,恩格斯还把马克思在 1845 春写的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这本书的附录一起发表。

自从 1871 年巴黎公社失败以后,欧洲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时期。

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除了公开镇压工人运动外,还在思想意识领域,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宣传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反动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新康德主义.他们用康德的伦理唯心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的地位,诬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简单拼凑。

“新康德主义"当时不仅得到了资产阶级的普遍赞赏,而且还渗入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

因此,为回击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和歪曲,彻底清算和批判新康德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战斗性和纯洁性,系统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和基本原理,恩格斯写了这本著作.二、中心思想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联系及根本区别,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人类认识史上引起的伟大革命,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内容讲解一本章阐述了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作用,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及其革命意义,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方法和体系的矛盾,论述了黑格尔哲学派的解体过程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

本章共18 个自然段.(一)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及其社会作用(第 1 — 2 段)1 、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实质以德国 1848 年为背景,展开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分析和批判.指出 1848 年资产阶级革命政治经济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2 、通过对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和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的分析,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社会作用。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本文写作的原因〔一〕历史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他们哲学创立时期就决定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界限,全面的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二〕现实原因为回击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攻击,保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纯洁性,提高无产阶级政党的了理论水平进一步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恩格斯越来越觉得把他和马克思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他们怎样从黑格尔哲学出发、怎样同他脱离并在一系列原则问题上与之相互对立做一个简要而又有系统的说明是很必要的。

〔三〕直接原因丹麦哲学家施达克发表"路德维希威尔巴哈"一书,驳斥许多人对费尔巴哈的诽谤和攻击,认为费尔巴哈是唯心主义者。

这说明施达克本人不懂得什么是唯心主义,什么是唯物主义这一涉及划分哲学路线的根本理论问题,没有真正理解费尔巴哈的哲学及其历史地位。

因此,恩格斯决有必要说清楚费尔巴哈哲学及其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所以当"新时代"邀请恩格斯写篇评论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文章时,恩格斯便欣然同意。

二、内容简介第一章第一章表达了黑格尔哲学产生的背景和阶级实质,提醒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阐发了辩证法的根本思想,阐述其方法和体系的矛盾,最后分析了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

〔一〕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和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1、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一方面德国在经济上封建的生产关系严重的阻碍资本主义的开展。

另一方面经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冲击,在一定意义上也削弱了德国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开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由于德国经济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不断增强,他们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断增长,于是他们提出了改变封建制度建立统一名族国家的革命要求。

但是这时的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还是非常软弱的。

他们对法国大革命心向神往,因为法国革命后为资本主义的开展创造了经济的和政治的前提,但是又害怕革命所唤醒的广阔工农群众起来反对资产阶级因而又不敢革命,德国资产阶级具有明显的妥协性和保守性。

费尔巴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费尔巴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费尔巴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为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

写于1886年。

同年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杂志《新时代》的第4~5期上。

1888年出版单行本。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传入中国。

曾出版过林超真。

彭嘉生。

张仲实等人的6种译本。

这本著作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黑格尔。

L.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

书名,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作者,恩格斯。

装帧,平装。

开本,16。

简介。

恩格斯为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

写于1886年。

同年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杂志《新时代》的第4~5期上。

1888年出版单行本。

19世纪90年代初被译为俄文。

保加利亚文和法文。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传入中国。

曾出版过林超真。

费尔巴哈彭嘉生。

张仲实等人的6种译本。

1936年被国民党政府列为禁书。

1949年9月北平解放社出版了张仲实重新校译的版本。

196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根据德文重新译校出版。

并收入人民出版社1965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著作内容。

著作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中两大阵营根本对立的原理。

指出“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家们依照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著作在分析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时。

阐明了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

费尔巴哈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

指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发展中的革命变革。

列宁指出。

“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述了他们的观点。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修订稿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修订稿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本文写作的原因(一)历史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他们哲学创立时期就决定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界限,全面的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现实原因为回击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攻击,扞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纯洁性,提高无产阶级政党的了理论水平进一步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恩格斯越来越觉得把他和马克思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他们怎样从黑格尔哲学出发、怎样同他脱离并在一系列原则问题上与之相互对立做一个简要而又有系统的说明是很必要的。

(三)直接原因丹麦哲学家施达克发表《路德维希威尔巴哈》一书,驳斥许多人对费尔巴哈的诽谤和攻击,认为费尔巴哈是唯心主义者。

这说明施达克本人不懂得什么是唯心主义,什么是唯物主义这一涉及划分哲学路线的基本理论问题,没有真正理解费尔巴哈的哲学及其历史地位。

因此,恩格斯决有必要说清楚费尔巴哈哲学及其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所以当《新时代》邀请恩格斯写篇评论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文章时,恩格斯便欣然同意。

二、内容简介第一章第一章叙述了黑格尔哲学产生的背景和阶级实质,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阐述其方法和体系的矛盾,最后分析了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

(一)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和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1、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一方面德国在经济上封建的生产关系严重的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经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冲击,在一定意义上也削弱了德国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由于德国经济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不断增强,他们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断增长,于是他们提出了改变封建制度建立统一名族国家的革命要求。

但是这时的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还是非常软弱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 疫那样逃避劳动。” 异化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 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 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 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 尺度运用于对象。” “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3. 科学与价值的领域划分 康德:纯粹理性、实践理性的区分; (我能够认识什么/我应当怎么做) 韦伯:“是什么”与“应当是什么”相区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4. 科学主义盛行,人文和价值研究式微
实证主义: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拒斥形而上学
波普: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在于能否被经验证伪。
“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 人与对象世界相异化
“劳动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 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成为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 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对对象的占有竞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 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 治。”
科学性与价值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社会科学研究具有两重不同的维度,科学维度
与人文维度。这两种维度也可表述为“真理性与价 值性”、“事实性与规范性”、“规律性与目的 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科学的核心在于事实和规律。世界本身如何?
人文的核心在于价值和目的。世界(人)应当如何?
科学:重实证,发掘世界的客观知识。---------真 人文:重价值,探讨人类世界的目的和意义。------善、美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六讲 马克思主义认识和把握认识的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课程目的:方法论的自觉
• • “道”与“术”
methodology vs. method
“自觉”与“日用而不知”
本专题旨在探讨社会科学认识活动的方法论, 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原则, 其中重点探讨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度的深层结构和运行逻辑,并将研究成果作为
现代无产阶级的行动纲领,以实现其理论中最
高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七讲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授课教师 林 锋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一、恩格斯写作本书的原因
清算自己先前的哲学信仰的夙愿 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40多年里,马克思、恩格斯对自 己与黑格尔的关系,始终没有给予全面、系统的说明, 也没有回顾过费尔巴哈、深入考察过自己的学说与费 尔巴哈哲学的关系。 德国古典哲学在英国等国的某种程度的复活
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却变成了外在的、异己代社会中,人的四重异化

人的自我异化 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与世界相异化(物的异化) 人与他人相异化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 人的自我异化
“他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 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 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 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
然带有本身的主观性,受到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
所以,韦伯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同时又提出“价 值关联”的概念。 社会科学依据一定的价值与社会实在发生联系,这 便是价值关联。价值关联是研究文化事件的逻辑前提。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社会科学的对象是作为社会实在的社会文化事件,
某一种社会实在之所以进入社会科学的领域成为文化
科学研究要有以人为本的精神,有自觉的价值追求,把求善
求美作为科学研究的内在旨趣,要有实现人类幸福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青年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情怀:
异化理论:对人生存状态的忧虑
“异化”是一个现代社会批判学说中的关键术语。
哲学意义上所讲的异化是指“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分
•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科学原则: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 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获取真理,而 真理的首要品格是客观性,因此,坚持 客观性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规范。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进行科学研究需要培养科学精神,摒除先见,保持 “价值中立”。 • 施特劳斯:“道德上的迟钝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 “科学无国界”
“他在假定一个理想的研究者,而要完全 实现这种理想状态,会受到人格统一体的抵 制;既使在认识活动中,也很难把人的思想 和活动截然两分。不过,一位研究者应当清 楚地认识到并尽可能接近这种理想……如果 他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应当清楚地认识并让 别人也认识到,在哪里是用理性说话以及在 哪里诉诸感情。 ——玛丽安妮 韦伯
• 人文学(Liberal arts),研究人文现象,包括文学、史学、哲 学、艺术等学科。 • 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包括 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文理分殊教育模式下的两种“人”
文科生:右脑思维、感性、浪漫
天马行空、缺乏常识、不懂科学
自己的同胞,深层意义上反知识,热衷于把艺术和思 想局限在存在的瞬间。” ——斯诺《两种文化》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基于科学与人文分殊的现代教育体系: • 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s),研究自然现象和客观规律,包 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学科。
• 工程学(Engineering),研究应用技术,包括机械、建筑、水 利、电子、化工等学科。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2. 近代,科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现事实与价值的区分意识。 笛卡尔:“整个哲学就像一棵树,树根是形而上学,树干是物理学, 从这棵树上长出的树枝就是其他一切科学。” 休谟:“是”与“应当”的区分 (认识论与伦理学) 从“是”能否推出“应该”,即从“事实”命题能否推导出 “价值”命题,是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这个 问题被后人称作休谟问题,它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
施达克评论费尔巴哈的著作《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的 出版
理科生:左脑思维、清晰、准确 单调、刻板、无趣、不解风情
理科生眼中的文科生:酸、不严谨 文科生眼中的理科生:呆、没灵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科学(是)与价值(应当)的分离史:
1. 古典哲学:“是”与“应当”的混沌不分
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美德即知识 亚里士多德:世界是一个目的论的环圈。 最高层次的思想,是以至善为对象的 思想。
实证主义出现在理性主义占主导及科学思想流行 的时代。在“科学万能”思想的冲击下,人们对形而 上学产生怀疑,逐渐以注重经验的科学方法观察、研 究事物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自近代自然科学的各部门获得独立和长足发展以来, 科学与人文日趋分立,使人类认识能力趋于专门化,对
于认识的效率和发展有很大助益,但同时也带来了科学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 问题的产生
科学与人文:两种认识范式的分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20世纪60年代,英国学者斯诺指出,在文化整体 中,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正在被割裂为两种文化,自 然科学家与人文学者正在成为两个语言不通、社会关
怀和价值判断迥异的知识分子群体。人的认识裂变为
两类:一类是科学;一类是人文。
科学与人文,分别偏重两种认识:
“实然”与“应然” (“是” 与 “应当”)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实然: 法律的起源是什么?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什么? 某种社会现象的成因和构成是什么(比如贫富差 距、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etc)? …… 应然: 是否应该废除死刑? 美好社会应当是什么样的? 某种社会现象是否是正义的?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一极是人文知识分子,另一极是科学家,特别是
有代表性的物理学家。二者之间存在着互不理解的鸿
沟——有时还互相憎恨和厌恶,当然大多数是由于缺 乏了解。他们都荒谬地歪曲了对方的形象。” “非科学家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印象,认为科学家抱 有一种浅薄的乐观主义,没有意识到人的处境。而科
学家则认为,文学知识分子都缺乏远见,特别不关心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科学与价值相统一
既要尊重科学,又要反对科学沙文主义。
伯林:“现代科学没有办法解决令人类困惑的价值问题。”
科学主动靠向现实,而人文对现实有反思和批判,有价值的维度
人文社科研究,尊重科学,有求真、求实的科学意识。在
进行现象研究时避免带入主观因素,排除非理性的情感、习惯
等因素,用实证、经验的方法为人文观点提供支撑。
与价值逐渐相脱离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科学是人类摆脱蒙昧、走向文明的重要基础,但没 有价值导向的科学必将走向异化。 科技异化:作为人发明和创造的工具,科学技术 本应当服务和造福于人,但却日渐“异己”,成为一 种摧残人、宰制人的力量。 偏离“人文”的科技异化: 苏丹红、三聚氰氨等食品添加剂 生化武器 毒品 生态危机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在我所遇到的每一个道德学体系中,我一向注意到,作者在一个 时期是照平常的推理方式进行的,……可是突然之间,我却大吃一惊地发 现,我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题中经常的‘是’与‘不是’等连系词,而是
没有一个命题不是由一个‘应该’或一个不‘应该’联系起来的。这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