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发现(二)

合集下载

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三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范本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材分析:《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是小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新增添的内容,是在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延伸.为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学生分析:从接触三角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相割裂的感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无法完全独立的进行探究活动.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同学们,最近几天咱们一直在围绕哪种图形进行学习? (生:三角形).师:什么是三角形?(生: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 师: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生:边.)2.解释课题今天咱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奥秘.二.探究活动1.用4组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摆成三角形与小棒的长度有关.①师:刚才咱们说了〝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来围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师:是不是只要给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师:怎么验证咱们说得对不对呢?(生:实际动手摆一摆.围一围.)师:那好,课前咱们都准备了几组长度不同的小棒,接下来咱们就来摆一摆.在动手之前咱们先来一起看一看〝活动要求〞.②课件出示〝活动要求〞.学生自读活动要求,师:清楚活动要求了吗?开始吧!.③学生动手摆一摆并完成活动记录表.④汇报活动结果.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是不是只要是3根小棒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生:不一定.)师:在刚才的4组小棒中,那几组能摆成三角形?哪几组摆不成三角形?你觉得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生:小棒的长度.)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①课件分别演示4组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②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出示第3组小棒(2,3,6).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2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重合并且没能首尾相接.)师:为什么这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生:小棒太短了.)师:为什么太短了?(生:2厘米加3厘米都不到6厘米,有缺口,接不上.)师板书:2+3 6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1,2,5 2,2,8)师:咱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小棒之间的关系,什么情况下的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③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师:既然你们觉得小棒太短了围不成三角形,那我现在把2厘米的小棒延长1厘米,这时就成了第4组小棒(3,3,6)的长度,你们刚才摆成三角形了吗?课件演示.师:出现了什么情况?(3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刚好重合.) 板书:3+3=6师:那么3,5,8这3根小棒能摆成吗?5,6,_呢?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也摆不成三角形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也摆不成三角形.④小结师:咱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摆不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⑤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师:现在咱们知道了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那大家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师:是这样吗?咱们再来看看能摆成三角形的那两组小棒的长度,算一算是否验证了咱们的猜想.学生算一算验证猜测.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3.进一步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①师:这是咱们摆成三角形的那2组小棒.当我们用小棒摆成三角形后,小棒相当于三角形的什么?(生:三角形的边.)②师:请你算一算,比一比.学生同桌两人交流.个别学生汇报计算结果.③师: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④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师:这就是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刚才咱们是从这两个三角形发现的这个结论.现在咱们利用课前画的任意三角形来算一算,看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这样的规律.(学生计算验证)三.随堂练习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下面陈老师准备了一些习题,敢不敢试一试?1.淘气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可以走.从下图中你能看出那条路近吗?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2.完成〝练一练〞1-3四.布置作业练一练.4五.全课小结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范本二教学目标: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重难点: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具准备:直尺.小棒教学过程: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四组小棒,课上组织学生摆一摆,让学生边操作边把有关的数据记录在表内.当学生完成操作活动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小棒的数据,并在填出〝〞〝〞或〝=〞.一.数学活动1.出示一组长短不一的几根小棒,请你挑选几根围成三角形.不重复,你还可以怎么围?通过实验,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出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为什么?2.三角形形路线,从邮局到杏云村,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3.是不是任意两条边的程度的和一定比第三条边大呢?画一画,算一算.把计算结果填写在第33页的表上.二.运用知识模型1.第1题:下面各组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2.第2题:组织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填入表中.3.第3题:摆一摆,填一填.4.第4题: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可能是多长?有多个答案,第三边只要大于3厘米小于_厘米即可.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答案.三.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板书设计:三角形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范本三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材分析:《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是小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新增添的内容,是在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延伸.为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学生分析:从接触三角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相割裂的感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无法完全独立的进行探究活动.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同学们,最近几天咱们一直在围绕哪种图形进行学习? (生:三角形).师:什么是三角形?(生: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 师: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生:边.)2.解释课题今天咱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奥秘.二.探究活动1.用4组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摆成三角形与小棒的长度有关.①师:刚才咱们说了〝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来围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师:是不是只要给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师:怎么验证咱们说得对不对呢?(生:实际动手摆一摆.围一围.)师:那好,课前咱们都准备了几组长度不同的小棒,接下来咱们就来摆一摆.在动手之前咱们先来一起看一看〝活动要求〞.②课件出示〝活动要求〞.学生自读活动要求,师:清楚活动要求了吗?开始吧!.③学生动手摆一摆并完成活动记录表.④汇报活动结果.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是不是只要是3根小棒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生:不一定.)师:在刚才的4组小棒中,那几组能摆成三角形?哪几组摆不成三角形?你觉得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生:小棒的长度.)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①课件分别演示4组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②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出示第3组小棒(2,3,6).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2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重合并且没能首尾相接.)师:为什么这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生:小棒太短了.)师:为什么太短了?(生:2厘米加3厘米都不到6厘米,有缺口,接不上.)师板书:2+3 6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1,2,5 2,2,8)师:咱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小棒之间的关系,什么情况下的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③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师:既然你们觉得小棒太短了围不成三角形,那我现在把2厘米的小棒延长1厘米,这时就成了第4组小棒(3,3,6)的长度,你们刚才摆成三角形了吗?课件演示.师:出现了什么情况?(3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刚好重合.) 板书:3+3=6师:那么3,5,8这3根小棒能摆成吗?5,6,_呢?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也摆不成三角形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也摆不成三角形.④小结师:咱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摆不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⑤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师:现在咱们知道了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那大家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师:是这样吗?咱们再来看看能摆成三角形的那两组小棒的长度,算一算是否验证了咱们的猜想.学生算一算验证猜测.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3.进一步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①师:这是咱们摆成三角形的那2组小棒.当我们用小棒摆成三角形后,小棒相当于三角形的什么?(生:三角形的边.)②师:请你算一算,比一比.学生同桌两人交流.个别学生汇报计算结果.③师: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④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师:这就是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刚才咱们是从这两个三角形发现的这个结论.现在咱们利用课前画的任意三角形来算一算,看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这样的规律.(学生计算验证)三.随堂练习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下面陈老师准备了一些习题,敢不敢试一试?1.淘气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可以走.从下图中你能看出那条路近吗?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2.完成〝练一练〞1-3四.布置作业练一练.4五.全课小结一元二次方程优秀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代数中占重要地位.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小学四年级数学备课教案一堂好的数学课,当然应当生动.有趣,课堂活跃,吸引学生的参与也是重要的.但这仅仅关于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合集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一起看看。

《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学案例

《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学案例

《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学案例学情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和初次体验有趣算式规律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

乘法结合律这一内容与以往教材安排不同的是把认识乘法结合律放在学生自主探索中,通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逐步发现乘法计算中的特殊现象。

这样安排不仅是让学生能发现乘法运算定律,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通过对乘法结合律探索基本步骤的体验为学生今后的数学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猜测、验证、观察、比较等活动中,经历乘法运算律的探索发现过程,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让学生在计算练习中体验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从而学会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探索规律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所发现的成功体验。

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生:喜欢。

师:我们的淘气也很喜欢搭积木,而且聪明的他还从其中发现了一些数学的奥秘呢,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生:想师:那好,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与发现。

出示情境图(课件出示用小正方体搭成的一个长方体的一面)师:你知道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我是横着数一行有5个小正方体,一共有4行,5×4=20个。

生:竖着数一排有4个小正方体,一共有5排,4×5=20个。

师(板书5×4=4×5)可以这样写吗?为什么?生:可以因为积相等,(求的就是一个整体)师:认真观察这个等式,你能发现什么奥妙吗?生思考,汇报(数字相同,交换了位置,积不变)师:你们的发现淘气也找到了,不过喜欢思考的他还想到了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都不变呢?生:……师:请你帮淘气举一些这样的例子来验证一下行吗?生举例验证师:大家找到了这么多例子,也就是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生说师板书:a×b﹦b×a叫做乘法交换律课后反思: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是学生对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和初次体验有趣算式规律探索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第一课:巧安排省时间一、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分析研究统筹法的一般操作流程及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小组准备:收集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故事,学习用品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工作中,如何才能既节省时间又能多干活呢?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生前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过认真的研究,提出了统筹方法的理论,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为祖国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并行工作。

①出示例题:媛媛的安排。

媛媛每天的安排如下:要完成这些事,至少要花费多少时间?收拾床辱用3分钟——洗漱用6分钟——听广播用15分钟——吃早饭用8分钟——结束②有没有省时间的方法?有没有可以同时进行的活动?③、合并活动:收拾床辱用3分钟——洗漱用6分钟——吃早饭用8分钟听广播用15分钟——结束思考:这种安排共用了多少分钟?2、巩固练习:李大娘的安排:①研究问题:李大娘做包子,发面需要40分钟,洗、切韭菜14分钟,剁肉馅15分钟,做包子35分钟。

②按顺序需要104分钟。

③请你按第一项活动的统筹法思想,为李大娘做一个比较省时间的安排,画出流程图。

思考:在每项活动的各项工作内容之间,是否有可以同时进行的工作?并行工作举例练习:问题:沏茶待客。

洗水壶、烧开水、洗茶壶茶杯、那茶叶等。

3、实验2:合理安排工作顺序。

①运油:研究问题:甲乙两车运油同时到达油库,加油龙头只有一个,没加一桶油要10分钟。

甲车要运5桶油,乙车要运2桶油。

怎样安排,能使加油所占的时间最少?②思考:乙加油(10X2=20分钟)甲等20分钟,甲加油(10X5=50分钟)占用总工作时间:20+20+50=90分钟。

④想一想:合理调整工作顺序与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益有关系吗?巩固练习:排队打水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拿着5、3、4、2个暖瓶去打开水,水龙头只有一个,打满一瓶水需要1分钟,怎样安排,才使他们打完水所用时间最少?方案:四人打水顺序:丁、乙、丙、甲。

北师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第4课时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2)

北师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第4课时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2)

二、新知探究1.出示回题1:猜一猜,可能是什么三角形?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师:谁来说说图意?生:图中有一个三角形,已知其中的两个角分别是60°和40°,让我们猜猜是什么三角形,要根据三个角的情况来判断。

师:请同学们自由猜一猜,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教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的想法。

师:只知道两个角的度数,能不能判断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必须知道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什么角。

师:已知这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60°和40°,求第三个角的度数如何计算?预设生:180°-60°-40=80°。

(板书)师:这是个什么三角形?你是怎么判断的?生:这个三角形中的最大的角是80,是锐角,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板书)2.出示问题2:你还能猜出是什么三角形吗?师:你能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猜出是什么三角形吗?说说你的想法。

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预设:180°-60°=120°可能是钝角三角形,也有可能是锐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还有可能是等边三角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研究结果,和其他学生形成成果共享,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最终形成数学结论,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通过交流数学知识藴藏的规律,用到的数学思想,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巩固练习1.出示随堂练习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说。

2.出示填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看谁算得准,全班交流思考过程。

3.挑战自我:探索四边形内角和。

四、课堂总结师: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第二单元 探索与发现

第二单元 探索与发现

第二单元探索与发现主备人:贾伟廷单元主题分析:本单元以‚观察、发现、研究‛为文化主题,编排了五篇主题课文,旨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食物,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中外科学家的例子颇具说服力。

《大自然的语言》以诗歌的题裁把学生带入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激发了学生探索、研究它们的兴趣。

另外四篇的记叙文以及阅读链接、综合学习二,也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留心生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仔细研究,总是会有收获的。

激发了学生观察、发现、研究生活的积极兴趣。

学习本单元,一是要立足于教材,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把握本单元的精髓所在——科学现象的发现、科学家的实验或同龄人的研究中渗透着哪些科学态度和精神;同时要打开学生的视野,从学生喜欢的科学家、科学事件入手,通过对科学事件的追踪,对科学家的关注,引发学生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初步的科学意识和态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鳞、嵌、撒‛等49个生字,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睁、晴、蚂、蚁‛等58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过程与方法: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提高识字量。

2、通过品读、演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3、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4、能用普通话交谈,并能就他人发言中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在享受语文的同时,发展他们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他们去想象、去发现、去探索大自然奥妙地兴趣,使自然知识、科学知识成为儿童成长的力量。

探索与发现(精选篇)

 探索与发现(精选篇)

探索与发现(精选5篇)正文第一篇:探索与发现探索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27~28页。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初步形成猜想-验证-归纳的意识。

情感态度: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归纳中,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且能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与验证。

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首先出示课件两个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一锐角三角形),引导学生说出它们分别是什么三角形,它们在争论什么?通过观察学生会很容易发现它们争论谁的内角和大?那么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呢?三角形内角和又是多少呢?揭示课题:探究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环节二:提出猜想。

先让大家看看自己平常用的三角板的内角和是多少?再接着利用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90°,那么长方形的内角和就是360°,沿长方形对角线剪开得到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

从这样的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提出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环节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操作感知。

提前让学生在家里自制钝角、锐角、直角三角形,并测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写在三角形对应的角上,也填在书上的表格里。

这时直接让学生计算,学生汇报计算结果,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有可能大于180°或小于180°甚至等于180°,只要相对合理(允许一点误差)都给与肯定。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强调在排除测量误差的前提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探索与发现》(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探索与发现》(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探索与发现》(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探索与发现》(二)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的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和位置关系等。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第二部分,主要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律。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和几何图形的认识。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数学规律,他们可能还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来逐渐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需要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和保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发现和总结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律。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复杂的数学规律,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来逐渐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数学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

2.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和理解数学规律。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索和总结数学规律。

4.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好相关的数学教具,如几何图形、计数器等。

2.教学材料准备: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练习题等。

3.教学环境准备:保证教学环境的安静和整洁,准备好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其他方式,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和理解数学规律。

探索与发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津梁——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设计(下)

探索与发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津梁——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设计(下)

探索与发现——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设计(下)□褚树荣(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宁波315000)学习任务三概念与图示:破译学术文章的奥秘(一)厘清概念厘清概念,,走近学术学术类文章通常有很强的专业性,文中的陌生概念容易造成阅读障碍。

了解、辨析重要概念,是走近学术类文章的一把钥匙。

1.梳理概念“中国知网”是一个可以检索学术期刊、高校论文等参考文献的网站。

为使文章能够更为快捷地被检索者搜索到,并把握文章要点,学术性文章往往需要关键词,这些关键词通常是文章中重点提出、阐述或辨析的概念。

假如这4篇课文将被收录到“中国知网”上,你是“中国知网”的编辑,请你为每篇文章确定4个关键词,并说说选词理由。

2.辨析概念(1)细读《中国建筑的特征》,举例说明什么是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如何理解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2)细读《说“木叶”》,举例说明什么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说说“木叶”“树叶”“落木”“树”“木”这些概念有什么不同?(二)思维可视思维可视,,化繁为简1.理一理理一理,,画一画画一画,,应用导图思维导图可以用来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也可以用来揭示概念之间的关系。

分4小组,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以下任务:(1)研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以图示梳理对科学家的发现有重要启示的节点。

(2)研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以图示梳理加来道雄走上科研探索之路的过程。

(3)研读《中国建筑的特征》,以图示梳理中国建筑的特征、“文法”和“词汇”。

如图3。

(4)研读《说“木叶”》,以图示梳理“木叶”“树叶”等概念,揭示概念之间的关系。

图3备课参考2.晒一晒晒一晒,,评一评评一评,,完善导图每小组选出1名代表,展示、讲解。

其他同学补充、比较、点评。

(三)连缀概念连缀概念,,撰写摘要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

它可以使读者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一、第一章:发现自然界中的规律1.1 学习目标:(1) 观察自然界中的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1) 引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

(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

(3)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并归纳其中的规律。

二、第二章:探索人体的奥秘2.1 学习目标:(1) 了解人体基本结构。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2 教学内容:(1) 引入:通过展示人体结构图,引导学生关注人体结构。

(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人体模型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人体结构,了解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

(3)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观察到的人体结构,并了解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

三、第三章:发现数学的乐趣3.1 学习目标:(1)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3.2 教学内容:(1) 引入:通过有趣的故事引入数学概念。

(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数学的乐趣。

(3)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践中的数学知识,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四、第四章:探索科学现象4.1 学习目标:(1)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

(2) 让学生了解科学现象背后的原理。

4.2 教学内容:(1) 引入:通过展示科学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现象。

(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现象,探索背后的原理。

(3)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中的科学现象,并理解背后的原理。

五、第五章:发现艺术的美5.1 学习目标:(1)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2) 让学生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

5.2 教学内容:(1) 引入:通过展示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艺术的美。

(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发现艺术的美。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

1.巧安排省时间一、教学目的1. 通过对以“怎样安排工作流程最省时间”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服务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 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在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中,使学生感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统筹方法的应用及相关知识二、课前准备1. 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

2. 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相关视频课件,借以辅助教学,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研究探索问题的方法。

教学活动中以让学生感悟为主,不介绍研究方法的定义,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找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合理安排工作顺序”的统筹方法,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

四、教学要点及建议1. 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主要是知识背景介绍,为以下活动做好铺垫、观看数学家华罗庚工作照片,(适当介绍华罗庚事迹是合适的。

)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对“统筹”结合“小字典”给予适度解释。

(2)探索课题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是“怎样安排工作流程最省时间”。

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①课前教师要告诉学生收集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故事。

② 准备白纸和笔等学用品。

活动设计:提示本节课是通过实验与信息交流对“怎样安排工作流程最省时间”的统筹方法的初步研究,并试着进行实践活动。

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本课安排了两项实验活动,是从两方面指导学生进行统筹方法的研究。

实验一是“并行工作”统筹方法的研究。

让学生初步对统筹方法有所感悟。

实验是通过三个事例的研究来进行的。

第一个事例是“媛媛的安排”。

这里有两点教学中要注意:一是绘制工作流程图,可以画成直排式。

二是让学生理解提示栏中的语句:“有没有可以同时进行的活动?”这是这一统筹方法的核心所在。

第二个事例是“李大娘的安排”。

这是第一个统筹方法-----并行操作法的实践活动,按照上边研究的方法来完成这一实践活动。

6探索与发现(二)

6探索与发现(二)
学科
数学
主备教师
李梅
辅备教师
檀青格胡森
课题
探索与发律和结合律。
2.能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使学生发现定律,并懂得用字母表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
作业设计
1﹒指导完成课本46页练一练。
2﹒用今天的规律自学47页内容。
课后反思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索乘法规律。
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简便计算。
教学突破
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课时划分
1课时
教具准备
正方体模型小正方体
课堂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化调整
一.探索乘法结合律
1.谈话导入:
谁玩过积木?出示教材上的长方体模型。
2﹒让学生观察后回答这是个型?你也搭一个。
3﹒搭一搭,提出问题。
二﹒探索乘法交换律
1.观察
4×5 = 5×4
12×10 =10×12
你发现了什么?
2﹒如果a、b表示两个数,你能写出规律吗?
3﹒明确乘法交换律。
1﹒自由回答。
2﹒看后回答并搭长方体。
3﹒提问并交流,如:一共用了几个小正方体?
4﹒数一数。
5﹒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数。
6、交流自己的发现。
7﹒试着归纳。
8﹒理解乘法结合律。
4﹒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用了几个小正方体的问题。
5﹒你是怎么数的引导交流,可能会有如下算式:
4×5×3
3×5×4

(完整版)《发现与探索》六年级上册教案

(完整版)《发现与探索》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飞机升空的道理一、教学目标:1、通过几个不同的气流小实验,研究飞机升空的道理。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白纸、直尺、小木棒、胶带。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飞机已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中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

一架飞机很大、很重,那么它是依靠什么力量飞向天空的呢?今天我们做几个小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吹不开的纸①、双手各拿一张A4白纸,使他们相距不太大的距离,并让他们自然下垂。

②、用嘴对着两纸之间平稳的吹气。

③、实验观察:两张纸出现了什么现象?思考:空气对所有的物体都有压力,这个实验是不是说明当向两纸之间吹气时,空气流动快了,纸间压力减小了,而纸两侧空气压力不变,相对大于里边,压的纸向里靠近,两张纸没有被吹开?2、实验二:吹起来的纸条①、将A4白纸条贴近嘴唇下边,并用食指按住,然后平稳向前吹气。

②、实验观察:纸条出现了什么现象?思考:这个实验是不是说明当用嘴吹气时,纸条上边的空气流动快,空气压力相对小,纸条下边的空气流动慢,空气压力相对大,纸条是不是由于上下空气流动速度不一样,造成压力不同而被托起来的?3、、实验三:模拟机翼升起①、将一张A4白纸对这,使上半部分纸比下半部分纸缩进2.5厘米,用胶带把上下两部分粘起来,形成机翼状。

上半部分略凸起形成圆拱形,用直尺从中间穿过。

②、向模拟机翼平稳吹气。

实验观察:模拟机翼出现了什么现象?思考问题并回答:①、根据实验二的道理,模拟机翼上下部分的空气压力大小如何?②、说说模拟机翼被托起的道理?③、想一想飞机升空的道理。

分组讨论:为什么飞机场要修长长地跑道?(三)探索发现当飞机高速滑行时,机翼的特殊构造使机翼上面空气流速比机翼下面空气流速快,机翼上下空气产生的压力差将飞机举上了天空。

(四)探索延伸课下分小组研究课本5页题目:为什么会发生两船相撞的事故。

第二单元 探索与发现

第二单元 探索与发现

单元主题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植物的“感情”》形象生动地揭示自然界的奥秘;《第一朵杏花》《蜜蜂》通过故事的叙述表现科学家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矿矿的研究》向学生渗透种研究、发现的意识,……既有科学家的发现,又有同龄人的探索;既有科学精神的揭示,又有自我探索发现意识的培养;阅读链接中通过采访和书信交流的形式,既让学生通过科学家平实的语言了解这些伟人、大家的内心世界,更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其实,科学家离我们很近”。

学习本单元,一是要立足于教材,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把握本单元的精髓所在——科学现象的发现、科学家的实验或同龄人的研究中渗透着哪些科学态度和精神;同时要打开学生的视野,从学生喜欢的科学家、科学事件入手,通过对科学事件的追踪,对科学家的关注,引发学生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初步的科学意识和态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鳞、嵌、撒”等49个生字,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睁、晴、蚂、蚁”等58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字、词、句。

7、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把握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提高识字量。

2、通过品读、演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3、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4、能用普通话交谈,并能就他人发言中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在享受语文的同时,发展他们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他们去想象、去发现、去探索大自然奥妙地兴趣,使自然知识、科学知识成为儿童成长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