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科技进步贡献率大于投资边际效用递减率 教育、科技、行政管理、综合发展
五、中国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项目 主要问题 经济 环保投入 环 境 水污染和水资源 污、缺、耗水量 固体废物污染 矿产资源 资 源 林业资源 渔业资源 社会 失业、成人识字 土地资源 产生量 年开采、消耗量 使用方式的变化 砍伐量、生长量 大气污染 SO2,NOX,PM10 各自的浓度 各自的指标体系 堆存量、占地面积 矿产资源总储量 耕地面积 覆盖率、蓄积量 可持续产量、储量 教育投资、基尼系数 植树造林面积 处理、节约量 综合处理利用率 描述性指标 压力 实物指标 状态 GDP;总投资和总消 费占GDP比例 占GDP比例 列举型指标 响应
具体含义
水资源、森林资源、近海渔业等 保证食品500kg/a,矿产产耗量 有机污染、近海石油污染,CO2 重金属,SO2,NOX等 动植物物种数量不因人为减少 生态破坏和污染损失小于财政收入 粮食自给,不低于400kg/a的标准
8.人口平均密度市区 1万/m2,中心 2万/m2 避免市区拥挤及由此引发的问题 9.人均生活水平持续增长 居住面积,收入,寿命等增长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基本条件
1.可更新资源的消耗量不能超过其再生量 2.不可更新资源消耗量不能超过其替代速率 3.可降解污染物排放量能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4.难降解有机物排放量不能超过目标排放量 5.生物多样性指数递减率不高于自然递减率 6.生态环境成本不能超过财政收入 7.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小于粮食年平均增长率
物质生产(Material Production)——人类利用技 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 口生产和环境生产的总过程。基本参量为资源利 用率、产品流向比和社会生产力。 人口生产(Population Production)——人类生存 和繁衍的总过程,既包括人口的再生产(繁衍、 生育),也包括人口在其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料 的消费。基本参量为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和消费 方式。 环境生产(Environmental Production)——环境 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污染(生产加工过程产生的 废弃物,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和生产出自然 资源(生活资源如风景,生产资源如森林、水源、 矿产等)的总过程。基本参量为污染消纳力和资 源生产力。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Theoretical Basis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第一节 三种生产理论 (Theory of Three Kinds of Productions)
一、三种生产概念 人与环境组成巨大的世界系统,其中体现物质、 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流动。其中物质流动是基本的。 这种物质的流动就是“生产”—有输入和输出的物 质变换过程。人与环境的物质流动形成三个子系统: 物质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环境生产子系 统。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一、三种发展观比较 1. 传统发展观(Traditional View of Development) 传统发展观的核心是物质财富的增长。认为人们 追求幸福的生活就是去追求大量的物质财富,物 质财富的无限增长似乎是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志。 这一发展观的致命缺陷是误认为物质财富的增长 所依赖的资源在数量上不会枯竭,而且地球有容 纳废弃物的无限能力。 “石油危机”和环境公害使人们认识到这样的发 展是不可能的。
人口生产
人力 生活资料 消费再生物
wenku.baidu.com
物质生产
生 消 活 费 资 废 源 弃 物
工 生 业 产 废 资 弃 源 物
环境生产 自然力 人类与环境系统模型
二、三种生产的相互关系 环境生产为人口生产提供生活资料,为物质生产 提供生产资料,同时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所产生 的废弃物进入环境,所以环境生产是人口生产和 物质生产的物质基础。 物质生产需要向环境系统索取自然资源作为原材 料,物质生产是为了给人口生产提供生活资料和 消费产品,所以对于人类社会来说,物质生产是 人类生态系统的基础。 人口生产需要由物质生产、环境生产提供生活和 消费品,同时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人口生产给 环境生产和物质生产提供人力资源。 三种生产各成系统,并共同组成人类-环境系统 或者人类-生态系统。
近年来中国发布的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政策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政策名称 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中国环境保护战略 中国逐步淘汰破坏臭氧层物质的国家方案 中国环境保护行动计划(1991-2000) 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中国城市环境管理研究(污水和垃圾部分)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问题与对策 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 中国林业21世纪议程 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 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第一期) 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批准机关及时间 中共中央、国务院 1992. 8 国家环保局、国家计委 1992 国务院 1993. 1 国务院 1993. 9 国务院 1994. 3 国务院 1994 国家环保局、建设部 1994 国家环保局、国家计委 1994 国家环保局 1994 林业部 1995 国家海洋局 1996. 4 国务院 1996. 9 国务院 1996. 9 国务院 1996. 9
2. 零增长发展观(Development View of Zero Increase) 以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人类 处在转折点》等系列报告为代表。 该观点认为,为了避免资源枯竭,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 衰退,人类必须抑制那些破坏性的活动,抑制经济增长, 使人口和资本保持稳定。 3. 可持续发展观 1980 1980年自然保护国际联盟(IUCN)(International Union IUCN (International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首次 提出,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给出经典的表述。 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为标志,为各国普遍接受 而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核心思想是经济 发展应当建立在社会公正和环境、生态可持续的前提下,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的能 力构成威胁。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我们共同的未来》表述: “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 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 。 可持续发展不否定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 如何实现 如何 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所指的发展 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 发展 也包括自然资源的储备,以及反映生活质量的教育、健 康、住房、安全、环境改善等各项社会指标。 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 环境承载能力 (Loading Capacity of Environment)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承认并要求体现出环境资源的价值 环境资源的价值。全面反 环境资源的价值 映环境资源价值的产品价格应反映三部分成本:资源开 采或获取成本;与开采、获取、使用有关的环境成本; 后代人无法使用的效益损失即用户成本。 可持续发展强调“综合决策”和“公众参与”。
三、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作用
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合成 的“社会有机体”只不过是世界物质能量流中的一个环 节。 揭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和产生根源:环境问题来自环境 生产在输入—输出上的不平衡,即三种生产的不平衡。 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使每一种生产的物 质输入输出均衡,即推动人类社会建立一个新的生存方 式,调整目前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将对自然资源的开 发强度、废弃物的排放强度与环境生产力匹配起来。 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不同生产系统 相互交叉的界面上。 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解决了谁管理谁和如 何管理的问题,正确管理好人类面对环境的行为,以协
三、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进展
积极出台国家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 提高环境科技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 我国环境问题与环境科技落后和环保产业不发达有关。 我国能源利用率一直徘徊在30%左右,不仅低于发达国 家40%-60%,而且低于印度36%。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 矿产品消耗是发达国家的3-4倍。炼1t钢需要200t水,造 1t纸需要200-500t水,生产1t人造纤维需要1200-1800t水, 发1000度电需要200-500t水。 建立源头控制为主的全过程控制污染的机制。 注意经济总量与环境支撑能力的协调;注意经济结构上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实行从生产到消费的全 过程控制。 在经济发展同时不断增加环保投入。 从法制、纪律和道德三个层次上加强环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