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文课堂教学中“问”的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 0 1 4年 第 2 7期 ( 总第 2 5 5期 )
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罗晓娜
( 陕西省 定边 县 白泥 井 中学 , 陕西
摘
定边
7 1 8 6 0 0 )
要 新课 改实施 以来, 存在一些值得 我们 注意的问题 : 教 师成 了主席 而不是首席 , 学生成 了上 帝而不是主体 , 合作成 了说 法而
以下 几 点 :
话 实说 ’ 的主持人 了” , “ 学生学得主动 了, 变得 大胆 了” , “ 学生 的 学习方式开始 转变 了” , “ 学生 ‘ 动’ 起来 了, 语文课堂活起来 了” 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好评 如潮 , 然而好评 如潮 时 , 批评也如 潮, 许多 网络论坛楼主用最鄙视的 口吻 、 最苛刻 的言辞评价 了某
来, 语文课堂教学的确存在一些值得我们 注意 的问题 。
一
、
教 师 成 了主 席 而 不 是 首 席
课 标里讲教 师是教学 中的首席 ,但 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
理 念理解 的偏差 , 践 行的机械 , 导致 了一些 课堂的师生关系 、 生
生关 系看似平等 , 实质上却 流淌着不 和谐 的音符 。 教师俨然 以主 席 的身份出现在课堂 。
1 . 个 性 至 上
堂走 向了另一个极端 。一堂课 , 教师按照 自己的“ 伟大设计 ” , 让 学生做上帝 , 就若 干问题去读读念念 , 说 说讲讲 , 气氛热 闹, 畅所 欲言, 纷纷攘 攘 ; 而教师则只作为点名者 、 赞赏者 , 于是 , 在“ 把学 生失去 的课 堂交还给学生 ” 的绝妙好辞 中 , 把课堂于“ 一 言堂 ” 一 下子变 为“ 大放羊 ” 。主要表现在 :
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简析
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简析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课程。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水平。
本文将从学生学习习惯、教师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等方面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进行简析,以期引起教师和学生们的重视,找出问题所在,寻找解决方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学生学习习惯问题1. 不重视语文课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很多学生更喜欢在网络上观看视频、玩游戏,而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语文。
这导致很多学生对语文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堂上学习不认真,作业完成不及时。
这不仅影响了学习效果,也影响了学习兴趣。
2. 不善于思考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往往缺乏主动思考和发言的能力,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授课。
这样造成了学生们思维能力的匮乏,影响了他们的语文学习。
3. 对语文知识理解不深很多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不愿意花时间去深入理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解决方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重视语文课程的学习。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发表观点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而不是简单地记忆知识点。
学生们也要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
二、教师教学方法问题1. 单一的教学方式有些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只采用讲授和问答的教学方式,而忽视了其他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不够主动,课堂氛围显得单调。
2. 教学内容过于枯燥很多教师将语文课上的知识点单独列出来,并打成ppt直接呈现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没有吸引力,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3. 对学生差异性的认识不够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得不到提高。
解决方法:教师应该多样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多种方式地学习知识。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注重学生们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简析
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简析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文学情操和文学修养的关键阵地。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一些问题影响着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
本文将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进行简析,以期引起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和思考,共同探讨解决之道。
一、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逐渐淡化。
在语文课堂上,很多学生对阅读文学作品没有较强的兴趣和愿望,以至于无法主动阅读,也就无法体会到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美和情感。
解决之道: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该引导学生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可以通过导读、朗读、讲解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起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
学校图书馆也可以增加文学作品的采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源,帮助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
二、教学内容缺乏现实性和趣味性在一些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学内容通常以经典文学作品为主,而这些作品常常远离学生的生活和现实,学生对其理解和接受度有限。
教学内容缺乏现实性和趣味性成为了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问题。
解决之道: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内容的选择和设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可以选择一些题材新颖、贴近学生生活的文学作品,或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和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三、学生写作能力薄弱随着社会信息量的快速增长和传播速度的加快,学生的写作能力逐渐被侵蚀,写作习惯和作文基本功逐渐淡化。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写作能力薄弱是一个常见的问题,表现为文章结构混乱、语言表达潦草、思维逻辑不清等。
解决之道: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讲解写作技巧、批改作文、开展写作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一些生活中的素材和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语文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语文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缺乏互动性的问题在现今的语文课堂中,缺乏充分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是一个主要问题。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而学生只需被动接受。
这种模式导致了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足,影响了他们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引入一系列互动活动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或者辩论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思考。
通过与同伴进行互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内容,并且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重视阅读而忽视写作的问题在现今的语文课堂中,过于注重阅读而忽视写作是另一个主要问题。
阅读是理解语言文字内涵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但仅仅停留在阅读理解层面无法培养出优秀的语文能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在语文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通过让学生进行各种写作练习,如作文、古文改编、对话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写作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写作问题并加以改善。
三、缺乏跨学科融合的问题另一个存在于语文课堂中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跨学科融合。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联。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难以将语文与其他学科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得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跨学科项目或者任务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
例如,在历史课上进行读史资料或者撰写历史人物传记;在科技类课程中进行相关文章阅读和书面表达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和创造力。
四、缺乏情感教育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中,缺乏情感教育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灌输,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与人文关怀。
这导致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和热情降低,无法真正领悟到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美。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交流的重要手段。
有效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层思维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师在提问时需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和内容,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一、提问的方式1.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鼓励学生思考、开阔学生视野的问题,通常以“什么是……”、“为什么……”开头,可以让学生展开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什么是诗歌?你认为一首好的诗歌应该具备哪些特点?”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开展讨论。
2.引导性问题引导性问题是在学生提出一个观点或者答案后,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提出“诗歌是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艺术”,教师可以问,“那么你觉得情感是如何在诗歌中表达的?可以举例说明吗?”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启发性问题启发性问题是鼓励学生自行探索、发现知识的问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问,“诗歌中的意境是如何表达出来的?你能从哪些地方找到答案?”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4.补充性问题补充性问题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用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让学生对知识进行逐步深入的理解。
学生在阅读文章后,提出了文章的主题是“友谊”,教师可以问,“是什么地方体现了友谊?作者是怎样表达了对友谊的理解?”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二、提问的内容1.逻辑关系逻辑关系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清逻辑,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学生在阅读文章后,教师可以问,“作者通过哪些事例和逻辑论证来说明他的观点?这些事例和论证对于文章的主题有什么影响?”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逻辑关系有更清晰的认识。
2.语言运用语言运用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语言用法和修辞手法。
在学习一篇散文时,教师可以问,“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对文章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对语言运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及改进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改进方法
1.课堂导入流于形式
有些教师对课堂导入教学环节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致使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时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使课堂导入环节发挥真正的作用和效果。
2.课堂导入方式单一
有些教师导入的内容单一而且十分枯燥。
导入甚至变成了闲聊大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积极,从而使得教学中出现了“导而不入,入而不导”的现象,语文课内容丰富多彩,良好的导入让学生在产生兴趣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有所感悟,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建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好的课堂导入,不但可以实现课本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为新知识作铺垫,降低其难度,而且也可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由此,我们英语教师需在教学中践行切实有效的导入,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计算机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改进的工具,信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必将替代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发展是不可遏止的。
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的力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导入是信息技术教学重要的环节。
我们发现运用信息技术以实际情境与真实任务作为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保持一节课,在课堂上学生更乐意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思维活动更加积极,学习更加有效.而其他的导入方法,如谜语导入,游戏导入,只能在课堂一开始暂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学习的帮助作用有限.由此可见,在情境中设置任务的导入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今年暑假里,我们中心学校选聘一批小学语文教师到中心小学任教,采用文化考试与课堂教学考评的形式选聘。
笔者负责进行课堂教学的考评。
一连听了4天共16节青年教师的语文课,深感不安,觉得其中有一些不谐之音,值得引起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否则,将严重影响新课程的实施,影响新课改的推进,影响新理念的渗透,影响新教法的采用。
一、教师引领不够学生自主学习不是以牺牲教师的主导为代价的。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就不应该作壁上观,而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合理调节课堂节奏,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把学生的认知引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二、规范学生不力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选择与自主进取的关系,让他们对学习产生责任感和进取心。
但是,这并不排斥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做出硬性的规定。
比如有些优美的语段,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背下来。
教师规范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是矛盾的。
三、偏离教学目标例如,一教师在上《蝙蝠的飞行》队教版教材一课时是这样设计教学的:让学生读课文后,按课文所说的,分小组在组内某一个同学身上做实验,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
表面上看,学生在课上“探究”得热热闹闹,但实际是:1、学生究竟有没有弄明白这个奥秘,不得而知,有可能原本比较明白的,做了这个实验反而变得云里雾里的了。
2、就算学生做完实验终于明白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难道学生在课中得到的实验技能是语文课的应负责任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关于探究学习,教师应当明白:探究学习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
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的基本性质是“学习”,而不是“研究”。
如:1+2=?如果只要求知道等于3,这是“接受学习”;如果要求弄清楚“是等于3吗?”这是“问题学习”;如果要求搞清楚“为什么是等于3?”这就是“探究学习”了。
总结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结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课堂存在的问题在现代教育中,语文课堂作为学生学习基本功和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1.知识点过多。
传统的语文教育注重记忆大量知识点,容易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缺少对知识深入的理解和实际运用。
2.老师主导式教学。
许多语文老师仍然采用教师中心的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自主思考、互动探究以及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3.阅读材料单一。
很多传统教材中所提供的内容较为单一,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发展。
4.应试化倾向。
当前高考制度对语文科目有较高要求,使得一些中小学开设归功于应试技巧而非真正关注综合素质提升。
5.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常见的语文考核更偏向于机械填空和判断题,并未完全覆盖到语言运用、写作等能力评价。
二、改进建议为了改善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采取以下建议:1.精简重点知识。
通过筛选内容、减少记忆要求,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2.引入互动式教学。
老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独立思考,并提供合适引导,以激发他们自主探究和表达能力。
3.丰富阅读素材。
增加多样化的阅读材料,有助于拓宽视野、培养语感和审美能力,并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学生阅读发展。
4.综合素质教育。
在传统功利教育外加强对德育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在语文课堂中注重品德塑造和情意陶冶。
5.全面评价体系。
除了笔试形式外,需要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全面评价学生,并鼓励进行写作训练与实践活动来促进综合素质提升。
三、总结总之,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语文课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对待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态度来解决它们。
通过精简知识、引入互动式教学、丰富阅读素材、加强综合素质教育以及完善评价体系等方式,可以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文能力发展。
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问题描述在语文课堂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也制约了教师们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知识点片面突出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知识点的片面突出现象。
教师可能过于重视作文技巧或者古诗词背诵,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知识点。
这导致学生只注重记住零散的知识点,而不能够形成系统性的语言素养。
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教师应该在选择教材和安排教学进程时更加平衡。
每个知识点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无论是古代文化还是现代写作技巧,都需要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关注。
通过合理地布置任务和练习,在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后,可以逐渐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训练。
三、缺乏参与感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们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缺乏主动参与和思考。
教师们往往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来传授知识,忽略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中应该更加注重互动与合作。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策略,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研讨等形式来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
此外,在评价和反馈上也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和资源支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缺少课外拓展语文课堂通常只注重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和理解,而忽略了对语言艺术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拓展。
这限制了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全面认知和应用能力。
针对这个问题,我建议在语文课堂中引入更多的跨学科内容。
例如,在阅读时可以涉及到历史、科学等其他学科领域,并进行相关讨论;在写作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数理知识进行类比和模拟。
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也能够增强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和创造力。
五、缺乏实践应用传统语文教学往往以记忆和背诵为主,忽略了对知识的实际应用。
学生们可能在考试中倒背如流,但在实际写作和表达中却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应用。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任务,如写求职信、参与辩论等,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现实问题中去。
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素质水平越来越令人担忧。
提高全民素质,尤其是中小学生的素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语文作文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文中笔者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总结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渗透素质教育的原因和解决方法,陈述如下,仅供参考。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能很好开展素质教育的原因(一)现行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大家都知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在教师的课堂引导中学习课文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主体作用。
但是,现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教师的讲授下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说一不二”,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不管爱听不爱听,都要无条件接受。
这样的课堂,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活力,没有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教师一味进行“填鸭式”教学,不仅自己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
(二)教师对教材三维目标的理解不够透彻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很多教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不够充分,对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够到位,只是一味地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不够重视,应试教育的“魔咒”依然存在,只强调知识不重视能力,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孤立了起来。
(三)教材的编排不能与时代接轨当今世界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
这就要求教材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紧密联系人们的生产、生活。
虽然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很多古今中外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供学生鉴赏、学习,这些内容有的并不能与时代接轨,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出于对考试的考虑,学生之能被迫去死记硬背,根本没有热情可言。
(四)阅读教学方法不合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而是习惯于教给学生阅读的思路,并让学生找出课文的生字词,给课文划分段落,总结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有时还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现实中往往存在着师生互动不够充分、效果不够理想的情况。
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1. 教师独占话语权,学生被动听讲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讲授为主,学生则以被动听讲为主。
教师独占话语权,导致学生缺乏发言和思考的机会,影响了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 学生互动少,课堂气氛单一由于师生互动不够充分,学生之间的互动也相对较少。
课堂气氛单一,缺乏活跃的讨论和交流,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互动内容浅泛,缺乏深度思考即使出现了师生互动,但互动的内容往往比较浅泛,缺乏深度的思考和探讨。
学生的问题解答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难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解决策略1. 建立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教师应该以引导和激发学生思考为主,营造轻松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开口、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在课堂上应多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学生在舒适的氛围中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2. 注重互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问答互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学生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采用游戏化教学的方式设计课堂互动环节,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 鼓励学生思考发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增加互动的深度和广度。
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来源、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上展开深入的探讨。
4. 赋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量减少自身的讲授时间,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语文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语文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问题分析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学习和掌握中华文化、提升综合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1. 练习与应用不足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对知识点的讲解和背诵,但在实际运用上缺少训练和引导。
这样就导致了很多同学在写作或口头表达时遇到困难。
2. 教材内容单调现行的语文教材大部分以古代文章为主题,缺乏与当今社会联系紧密以及新颖有趣的内容。
这样容易使得同学们产生厌倦感,并且无法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3. 教师教育理念不符有些老师仍然沿用传统模式进行讲授,并不能因材施教,在启发性引导上欠缺灵活性。
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范式固化, 学生能动性不强等问题。
二、建议措施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以促进更有效的语文教育。
1. 培养运用能力应该加强对语文知识点的练习与应用。
在讲解知识点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运用,如写作、口头表达或演讲等活动。
这样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并增强实际运用的能力。
2. 丰富教材内容为了激发同学们对语文教育的热情,需要将传统古代文章与当今社会联系起来。
通过引入现代作品、新闻报道等相关素材来拓宽视野。
同时,在选择文本时要注意多样性和趣味性,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3. 拓展教师角色为了使得语文课堂更具活力和灵活性,老师需要转变传统观念,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个体化教育方案。
采取启发式思考、给予鼓励和扶持是激发学生积极性最好的方式。
4. 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宽松自由而又有纪律的课堂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课堂互动,如小组合作、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表达和交流的积极性。
5. 建立评价机制需要建立灵活多样的语文评价机制。
不仅仅注重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考查,还应该注重能力培养和实际运用能力的评估。
这样既可以激励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育中,又有利于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是小学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构成部分,掌握了提问的方式就等于掌握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权。
可一位专家说过:“知道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
语文课是一曲动听的交响乐,提问则是这乐曲中最动人的旋律”。
见,没有提问的课堂是沉闷的,不会课堂提问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独立探究、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送信息,并获得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
先把我教学来提问出现的问题总结归纳如下:一、科学性有待提高提问内容合乎科学性,它包括提问要明确、具体;表达必须准确无误;用词要恰当,无歧义。
例如在《蝙蝠和雷达》一课中,在解释蝙蝠飞行原理时,若问:“蝙蝠在什么时候才能飞行?”部分学生答出:“在夜晚飞行。
”这是再提问中用词不当造成的学生答错,其中的“时候”一词对学生的思维产生“答案必须和时间因子有关系”的暗示作用。
如果改为“蝙蝠在什么条件下才能飞行?”学生的错误率就会大大降低。
提问内容的科学性是学生获得正确认识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否则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模糊,产生负迁移,甚至形成错误认识。
二、加大提高提问的启发性提问作用要具备启发性,它是指通过提问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联想而有所领悟的特性,它不但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当然,并非所有的提问都具有启发性,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才能提出高质量的有启发性的问题,否则只能做表面文章。
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表面上气氛热闹活跃,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却得不到真正的培养。
总是会不自觉地提一些琐碎的、肤浅的、甚至是无聊的问题。
什么“好不好”、“美不美”、“是不是”、“对不对”,等等,看起来是在搞启发式,实际上是“启”无“发”。
师生之间一问一答,一问齐答,学生可以不动脑筋不作任何思考,像一架预先设计好程序的机器,这样的“答对如流”又有多少的意义和价值呢?三、提问过程的目的性再强些问题是支撑教学过程的工具。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五篇范例)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五篇范例)第一篇: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学生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出现繁荣而热闹的景象,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可是,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
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式化《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往被动的、单向的教学方式。
虽然现今语文课堂教学,学生活动起来了,积极性和求知欲提高了,但是在合作和活动的背后隐藏着浮躁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没有被真正调动起来。
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围绕某一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随意性太强。
只重视合作学习的结果,缺少对合作学习过程的指导,不利于合作意识的培养。
只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却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问题。
在交流学习心得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个别学生的合作学习,没有顾及大部分学生的感受。
因此,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放任自流,形式化倾向严重。
二、语文课变为“表演”新课程改革,教师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课堂教学由过去的填鸭式灌输转变为热闹非凡的“表演”课。
语文课上又唱又跳,又写又画,好象学生的积极性被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发展。
一节课下来,学生真正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只是停留在语文的表面,没有深入到语文的本质,导致语文课堂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表演”式的课堂,表面上是体现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可是,学生从课堂上收获甚少。
三、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抽象情景形象地展现出来,把学生带进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内容中来。
语文课堂讨论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语文课堂讨论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场所。
然而,在讨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学生表达困难、参与度低、讨论内容不深入等。
本文将探讨语文课堂讨论中的常见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学生表达困难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中,学生表达困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有的学生可能因为紧张或缺乏自信而羞于发言,导致讨论参与度低下,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解决方法:1. 创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感到安全和自在,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2. 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教师应当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和鼓励,鼓励他们勇敢地参与讨论,并在表达有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3. 提供多样化的表达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表达机会,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逐渐克服表达困难。
二、参与度低的问题在语文课堂的讨论中,有的学生可能会表现出参与度低,缺乏积极性,这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解决方法:1.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欲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可以为讨论提供新的视角,还能激发其他学生的思考和回应。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和发言,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互动和合作能力。
三、讨论内容不深入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中,有时候学生的讨论内容可能比较浅表,缺乏深入思考和探究。
解决方法:1. 鼓励学生提供论据和证据:教师在引导讨论时,可以鼓励学生提供具体的论据和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2. 教授讨论技巧和方法: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教授学生一些讨论技巧和方法,如提问技巧、归纳总结等,帮助学生提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的设置
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的设置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产生着深远影响。
一个合理的问题设置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面临课堂问题设置不当的困扰,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设置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首先,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时往往过强调知识点的单一性,导致问题的目标狭窄。
这种做法使得学生更注重知识点的答案,而忽视了问题背后的思考过程。
例如,在讲解文学作品时,教师通常问“这个作品的主题是什么?”这类问题会让学生只关注作品中具体的内容,而忽视了作品背后的意义和思想内涵。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教师应该在问题设置中注重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鼓励他们发散思维,开展深入思考。
其次,课堂问题的设置往往缺乏层次性和渐进性。
教师常常只关注难度,忽视问题之间的关联性。
这种问题设置让学生无从下手,增加了学习的困难。
例如,在语法教学中,教师有时会设置一连串的疑问句,要求学生找出句子中的疑问词。
虽然这种问题能够检验学生对疑问词的掌握情况,但却忽略了疑问句的总体结构和意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该设计一系列有层次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帮助学生逐渐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另外,课堂问题的设置有时过于偏重理解性的问题,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应用能力。
教师通常会出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从文字中理解意义。
虽然这种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但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应用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问题设置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批判思维,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此外,教师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中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差异化需求。
教师通常会统一设置问题,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需求。
例如,在语法教学中,教师可能会以个别赏识的方式出题,偏重于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结语文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总结语文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一、引言语文课是学生在学校阶段非常重要且必修的一门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堂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
本文将总结语文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改善现状。
二、主体部分1.教材选择和内容安排不合理首先,在语文课堂中,教材选择和内容安排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
例如,有些教材过于经典化而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此外,同样可以看到一些地区或学校重视古代文化知识传授而忽视当代优秀作品的引入。
这种情况导致部分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抵触心理。
针对这个问题,我建议加强教材的多样性与创新性,并注重选取与年龄阶段、社会背景等因素相符合的内容。
同时,应鼓励介绍一些当代作家及其作品,并通过当下热门话题进行讨论和写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其次,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模式往往使得学生陷入被动接受的状态,没有积极参与思考和讨论的机会。
这样的课堂容易导致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并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为了改进这种情况,我建议引入互动式教学方法,例如分组合作、辩论、角色扮演等方式。
此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实践活动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通过增加互动和探索性环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评价方式单一、偏重记忆再次,在语文课堂中,存在着评价方式单一和偏重记忆而不注重实际运用能力的问题。
很多时候,评价依据仅仅是死记硬背知识点和文学常识,而忽略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这种评价方法无法全面有效地评估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建议教师在评价中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表达。
鼓励学生参与项目式的作业或探究性实践活动,提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比如口头表达、书面作文以及小组合作等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语文课堂教学中“问”的问题
作者:牛雨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年第07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是一种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能力。
如今,这一理念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
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生疑、质疑、究疑、解疑已成为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
于是,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提问的做法不断受到冲击并逐渐被摒弃。
如今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明确的目的性,可以说是向带着问题进课堂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我们在鼓励学生提问的同时,还要精心组织和引导,要让学生问出水平。
不仅要好问,更要会问,并且努力尝试学会进一步追问,这才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激发心理需求,明确学习要求,鼓励学生大胆地开口问
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虽然说是起步,却是发展自主性学习最关键的一步学生多年来早已经习惯了被问,这突如其来地让他们提问,很多学生会不适应,往往无问可提或者根本不知道从何问起。
因此首先必须打破这种思路僵化的局面,触动学生问的神经,不断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
起初阶段,我们不必过于追求问题的数量与质量,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进来,教会他们针对课题、针对文中的一个人、一句话,甚至一个关键的词语来提问。
从小问题着手,从细微处着手,而不要求学生驾驭全文,作出深入的思考。
这时教师完全可以放手,哪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再简单、再古怪、再偏离主题,也不要直接批评或否定他们。
教师不要担心学生乱问一气而无法收场,要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和勇气,情感上有提问的需求。
小组学习在这个阶段应该是一种较为合适的形式。
首先要为所有学生,特别是为那些在全班场合提问缺乏勇气和自信的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空间。
小组学习中学生心理压力相对减小,不必担心问得不对或不好,完全可以畅所欲言。
其次,对于一些过偏、过怪或毫无价值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学习小组进行初级筛选,避免牵扯过多的课堂教学中时间。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提问的兴趣会提高,勇气会增强,把握问题也会更加准确。
二、拓展思维角度,强化个性需求,指导学生提问要有自己的见解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在思想上已经较为接受和适应这种教学模式。
但这时往往会出现另一种情况——提问格式化。
即用一种一成不变的模式去套文章、套问题,提问变成了机械活动,变成了走过场。
我认为这时候已进入了一个相对平衡期,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不能为问而问,提问更应该围绕教材的主题,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观需求,一种对教材的个性化理解。
教师这时可以选择以一课或几课为例,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问题,包括自己认为能解决或者不能解决的。
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课前学生可以将问题写在小纸条上,课堂教学中用实物投影仪展现出来,让大家一起来讨论:你对哪个问题感兴趣?你喜欢哪个问题?你提出的问题和谁的提问思路相同或者相似?你认为那个问题最有价值?……通过对问题的比较、分析、交流,拓展学生提问的思路。
同时也可以通过评选最有价值的问题、最受欢迎的问题或最有创意的问题等方法,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努力提高问题的质量。
当然,对于一些质量不高或者毫无价值的问题,因无人关注或点击,提出问题者自然会有所反思。
因为这种为公众所不认可的形式会比教师的直接批评在情感上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有所最触动。
通过这样的提问训练,可进一步拓宽学生提问的思路和角度,拓展提问的形式和内涵,以此引导学生按需提问,更加突出自主性和个性化。
三、改进问题处理的方式,促进学生质疑和解疑能力的同步提升
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只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同样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思考。
如果过于注重提问环节,学生把全部的热情都投入到研究如何提问之中,希望以此获得老师的赞赏与同学的肯定,甚至认为只要能够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学会了学习、获得了成功,自然会出现重提问、轻解答的心理倾向。
所以我们必须重视问题的解决。
如果学生提出问题后,只是一味地等待老师的讲解,这往往又会回到传统教学中的另一种模式中去,即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依然按照自己事先的教学设计,逐步讲解,得出结论。
所以,我们应该彻底摒弃这种完全由教师讲授的模式,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交给学生自主解决、组织同桌讨论、小组交流或全班共同研究,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对于一些学生确实很难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也不可直接告知答案。
可以有目的地逐步引导,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和构想,并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和体会。
课前准备充分的,教师甚至可以提供给学生能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启发和点拨会比直接告知答案更有效。
当然有些问题,课堂上实在难以解决的,教师也不要勉强学生,不妨留至课后,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深入的讨论,尝试学会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善于把握尺度,教师的问不可或缺
当然,我们倡导学生的问并不是说教师就不能提问。
学生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不可能完全准确和深入,因此教师的提问不可或缺。
教师要善于从时度、广度、深度等不同维度及时准确地提出学生所提不出的问题。
时度是指要找准问的时机,找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思维的阻滞点和情绪的兴奋点,及时对学生提问中条理性、层次性的欠缺之处进行补充。
广度上要体现对课文内容的全面把握,带领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纵览全文,针对学生所提出的较为片面、零散
的问题加以汇总,并能对课本知识进行必要的拓展。
深度上教师的提问要能带给学生深入的思考,给学生以启迪,并帮助他们准确分析和理解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师生提问的互相补充、互相融合,才能体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使学生真正培养问题意识,提升质疑解疑能力,在相互交流和探究中学会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