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6-7章

合集下载

公共行政学第六章第七章

公共行政学第六章第七章

(三)政党监督 政党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政治组织,总是力 求通过对政府的监督,促使政府推行有利于自己的 政策。特别是执政党更要直接参与组织政府、制定 政策,以维护政权,实现政治纲领。 在我国,政党监督主要是由执政党, 在我国,政党监督主要是由执政党,即中国 共产党来实施。 共产党来实施。我国行政机关必须接受共产党的 领导和监督,是宪法确定的一个基本原则。党章规 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 导。这就明确了党对行政监督的主要内容。各级党 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就是要从这三个方面 管好党纪、协助党委搞好党风建设,教育和监督 管好党纪、协助党委搞好党风建设,教育和监督 在行政机关中任职的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 方针、政策,严格遵守政纪国法,依法行政,维护 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 统和作风。
行政监督就是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政党、 行政监督就是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政党、 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及国家特设的行政机关对行政机 关的行政行为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所实施 的监督。 行政监督有以下基本特征 行政监督有以下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1.行政监督的主体是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 1.行政监督的主体是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 政党、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及国家特设的行政机关等。 2.行政监督的对象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和行政 2.行政监督的对象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和行政 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 3.行政监督的性质是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 3.行政监督的性质是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 一种法制监督。包括两个方面:(1)行政监督主体 一种法制监督。包括两个方面:(1 享有的监督权是法律赋予的,行政监督严格依照法定 程序进行;(2 程序进行;(2)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活 动中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监督,重点是执法监督。 4.行政监督的目的在于保障民主和法制,促进行 4.行政监督的目的在于保障民主和法制,促进行 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改善行政管理,提高 行政效率,推进廉政建设。

第六章 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学》PPT课件

第六章  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学》PPT课件
属于规范性模型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有理 性主义模型、渐进主义模型、规范最适模型 、综合扫描模型、博弈论模型、垃圾桶模型 ,等等。
(2) 关于理性过程模型与政治性过程模 型的划分
有一系列政策过程理论模型是在这一争论中构建 起来的,如完全(或广博)理性模型、满意决策(或 有限理性)模型、渐进主义模型、规范最适模型、综 合扫描模型、垃圾桶模型,等等。这个系列的理论模 型被称作理性过程模型。
规范最佳模型把政策过程划分为三大阶 段和17个小阶段。
2、混合扫描模型
埃齐奥尼(A畅Etzioni)提出的综合模型 叫做混合扫描模型( mixed‐scanning model ) ,它在试图保留广博理性模型和渐进主义 模型各自的优势并弥补其缺陷这一点上,与德 洛尔的模型所抱初衷是相同的。
混合扫描则因运用了两种摄像机阐述其基 本内容:第一种是多角度摄像机,它能观察全 部空间,只是观察不了细节;第二种摄像机对 空间做深入、细微的观察,但不观察已为多角 度摄像机所观察的地区。
第一,模型具有启发思考以及预测行为或 事件所导致的结果的作用。
第二,模型是进行科学抽象的重要工具。
第三,模型是研究过程中资料搜集和经验 观察的指南。
2、政策过程研究中理论模型的功用
第一,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深入地认识和 理解政治生活的不同内容,“帮助我们就政治 生活的重要方面同他人交流看法” ,从而成 为描述、分析和解释政治生活的重要工具。

公共政策学重点第七章

公共政策学重点第七章

社会问题( )、公共问 社会问题(Social problem)、公共问 )、 题(Public problem) 和公共政策问题 ) (Public policy problem) 这三个概念的 ) 涵义较为接近,易于造成混淆。 涵义较为接近,易于造成混淆。 对此, 对此,有学者曾从彼此概念外延关系 上提出:三者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差异; 上提出:三者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差异;
二、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与障碍
一个政策问题要进入政策议程, 一个政策问题要进入政策议程,应具备什 么样的条件呢? 么样的条件呢? 许多政策问题不能进入政策议程又是因为 什么样的障碍因素所致的呢? 什么样的障碍因素所致的呢?
(一)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 一 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
1.首先,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 首先, 首先 一些问题必须充分暴露且表现得非常严重 才有可能引发社会公众和政府组织的高度关注, 才有可能引发社会公众和政府组织的高度关注, 从而进入政策议程。 从而进入政策议程。 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 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 敏锐的政治权威领导人或有关专家学者对 该问题将来的严重趋势有所察觉, 该问题将来的严重趋势有所察觉,那么他们就 会及时地把它提出来。 会及时地把它提出来。 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 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 要有正常
第四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第六章 公共政策过程的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学》PPT课件)

第六章  公共政策过程的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学》PPT课件)

二、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
一些学者试图从公共政策与一定的社会因素, 如制度、集团、精英等的联系上,去构建 揭示政策过程的社会本质的理论模型。
(二)集团模型
1.政治学研究中的集团理论,是美国政治学家戴 维·杜鲁门系统化的;莱瑟姆从集团理论这一视 角去分析政府在政策形成中的作用,形成了政 策分析的集团模型。
策视野,以充分考虑政策选择、激发政策创意 并深入政策核心问题;
同时,截取渐进主义模型的政策落点,把政 策关注力集中在经过选择的政策方案及其评估 上,形成政策焦点,以有效地解决政策问题 。
(2)混合扫描模型运用两台摄像机:第一种是多角 度摄像机,它能观察全部空间,只是观察不了 细节;第二种摄像机对空间做深入、细微的观 察,但不观察已为多角度摄像机所观察的地区。
2.集团模型假定:现代政治实际上是各个利益集 团为影响公共政策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
政府的作用只在于制定各利益集团竞争的 规则,平衡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相互冲突的利益 。
3.这里的“集团”指的是:个人基于共同的态度 或利益而形成某种集合,集合在一起的人们向 其他群体或组织提出要求,并为这种要求得以 实现而采取一致性行动,这是就形成了利益集 团。
3.理性化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对人的观念现 代化提出的一种基本要求。
所谓理性化,从方法论上看,是指为着要 达到一定的目的、为着要解决一定的问题或为 着要应对一定的事物,人们使用冷静的、头脑 清醒的、客观的和准确的计算,利用可能收集 到的信息和统计数字,对目的与手段加以分析, 以求得到最佳、最适当的手段或解决办法,有 效率地或者有效地达成设定的目标。

公共政策学第七章 公共政策执行

公共政策学第七章 公共政策执行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

一、单项选择题

1.政策执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

A.政策目标

B.政策宣传

C.政策发展

D.政策创新

【解析】A

2.政策执行的互适模型的构建者是美国学者

A.霍恩

B.雷恩

C.麦克拉夫林

D.史密斯

【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互适模型的构建者。互适模型,也被称为“互动理论模型”,是由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构建的,他的代表作是写于1976年的《互相调适的政策实施》。

3.政策执行的互适模型认为:成功的政策决定有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而有效的政策执行则有赖于成功的

A.处理紧张过程

B.“游戏”原则

C.压力、动力机制

D.互相调适过程

【解析】D

4.以完全理性人为假设前提,视政策执行为一种游戏或赛局的模型是

A.系统模型

B.综合模型

C.互适模型

D.博弈模型

【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博弈模型。博弈模型是博弈论运用于公共政策执行而形成的理论模型,即以博弈理论观察、分析执行过程中相关参与者就政策目标或手段的达成所做的说服、协商与妥协等互动情形。它以完全理性人为假设前提,视政策执行为一种游戏或赛局。

5.体现了执行过程的开放性要求,也强调了一定的封闭性对于一个系统成长的必要性的模型是

A.博弈模型

B.互适模型

C.系统模型

D.循环模型

【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循环模型。循环模型强调了被人们忽视的监控对于有效执行的必要意义;体现了执行过程的开放性要求,也强调了一定的封闭性对于一个系统成长的必要性。

6.“霍恩——米特尔模型”,是美国学者霍恩和米特尔提出的一个政策执行模型,又称

A.循环模型

B.互适模型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

第四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一、什么是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未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二、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1.管制功能

政策主体要制约、禁止政策对象不做什么,或者说要使政策对象不发生政策主题不愿见的行为,就必须使政策对政策对象的行为具有管制作用。这种功能是通过政策的条文规定表现出来的.

2。引导功能

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待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引导功能是政策的积极功能。

3.调控功能

调控功能指的是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所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分配功能

在通常情况下公共政策容易把利益或利益分配给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及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三、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在于它是公共行与偏好性的矛盾体,这一本质蕴含于公共权利机关为着具有公共性、偏好性或自利性的政策目标而进行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价值分配的行为中。

关于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利机关为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这就是公共政策的公共性.1.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产生于公共权力机关的公共性;2.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来自于它处理的问题是大多数民众的问题,即以民众问题为取向;。公共政策必须以谋求公共利益为目标。

关于公共政策的偏好性:政策过程对于政策主题来说始终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政策问题的认定、政策方案的择定、政策工具的配置以及怎样进行政策评估,等等,所有的环节和功能活动的安排,都是政策主体选择的结果。而每个选择都体现着政策主体的偏好。这种偏好性是公共政策的根本属性之一。

王骚《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7-9章)【圣才出品】

王骚《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7-9章)【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www.100xuexi.com
第七章 政策评估与终结
7.1 复习笔记
一、政策评估的基本认识 1.政策评估的意义与概念 (1)政策评估的意义 从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来考察,政策评估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①政策评估是政策动态运行的必要环节。一项政策从产生到终结,必然要经过评估阶段, 没有评估结果,必然缺少政策修正或终结的实践依据。 ②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执行效果的必要手段。没有政策评估过程,便不能形成人们对政 策效果的认识。 ③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方案优劣、考察行政执行过程的必要手段。政策评估在检验政策 执行效果的同时,必然要同时检验政策方案和行政执行过程。 ④政策评估是考察社会总体状况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政策评估的结果透视社会整体状 况,分析更加深刻的社会问题,以探索社会改进的途径和方式。 (2)政策评估的概念 评估是指对事物从量到质的估价和评判。人们对任何事物达到本质的认识,都要采取评 估的方式。政策评估是指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公共政策进行评价。 从政策评估的参与者来看,可以分为民众参与的社会评估和政府启动的正式评估。社会
③效率标准
效率,是指产出与成本投入的比例关系。政策评估的效率标准是指政策执行绩效与资源 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即每单位的资源使用究竟产生多大绩效,或每单位的绩效最低需要多 少资源投入,以及达到一定的绩效能否合理地降低所需成本。效率标准主要是为了衡量产生 一定绩效的政策执行情况,资源投入和使用是否达到最佳状态。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七章 第三节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七章 第三节

谢谢观赏!
第七章 公共政策执行
第三节 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
本节ຫໍສະໝຸດ Baidu容
一 二 三 四 政策本身 执行主体 政策对象 政策环境
一 政策本身
公共政策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推行,往往取决于政策 本身是否具有合理性、具体性和稳定性 政策本身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一) 政策的合理性 (二)政策的具体性 (三)政策的稳定性
3. 知识因素
4. 能力因素
三 政策对象
公共政策执行的目的是为了影响或改变政策对象即目 标人群。
公共政策对象的特点: 1. 政策规定性 2. 受动性 3. 主观差异性
四 政策对象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政策环境可区分为自然环境 和社会环境。 (一)自然环境 政策执行系统的自然环境是指与执行系统发生密 切联系并与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外部自 然环境。当今世界,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危 机,如“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严重破坏,酸雨 污染等,已逐渐成为不仅是区域性而且是全球性的 问题。
(二)社会环境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
小结
一 政策本身(政策的合理性、具体性、稳定性) 二 执行主体(政策执行组织、政策执行人员)
三 政策对象(政策规定性、受动性、主观差异性)
练习
多选题 公共政策对象具有的特点是( ) A 政策规定性 B 执行性 C 受动性 D 客观性 E 主观差异性 简答题 简述政治环境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

公共政策学考点

公共政策学考点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一、什么是公共政策学P57:

1.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学P57:

(1)政策研究的具体内涵P59:

①研究的主体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

②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

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要素之间的因果联

系。因此,政策研究是一门科学。

③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构建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科学发展。

④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2)政策分析P59:

①提出者:“政策分析”作为学术学语是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林德布洛姆于

1956年出版的《政策分析》一书中首先提出的。(1204、1410单)

②政策分析的具体内涵P59:

A研究的主体或者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

B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政策分析是一种科学与

艺术结合的活动。

C政策分析的目的或目标是为了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

D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3)公共政策学P61:

①定义: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②内涵P62:

A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是公共政策。B这门学科具有准学科的性质。

公共政策学67章

公共政策学67章

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第一节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

政策目标的含义与特征

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政策目标具有下列特征:

⑴问题的针对性。

⑵未来的预期性。

⑶目的的多元性。

二、政策目标的分类

1.政策目标的类型划分。

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把公共政策目标划分成诸多不同的类型:

⑴根据政策目标所着眼的时间范围,可有长远政策目标和近期政策目标以及其他的政策目标(如一些长期政策目标和中短期政策目标)。

⑵根据政策目标所服务的地域或空间范围,可有全国性政策目标和地方性政策目标;国内政策目标和对外政策目标;全局性政策目标和局部性政策目标等。

⑶依据政策本身所属的社会领域,可有政治统治性和管理性政策目标、经济政策目标、文化政策目标以及社会政策目标等;与此相类似的则是,依据政策目标本身所属的社会领域,可有政策的政治性目标、经济性目标、文化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

⑷依据政策所服务的主体是普通社会大众还是社会少数人群体,可有公益性政策目标和特殊性政策目标。

此外,我们还可以按照更细微的标准将上述一些分类再作进一步区分;或者按照吸收了几种标准的混合标准来作其他划分;或者按照上述并未提及的标准作其他划分,如根据目标的实质性程度可区分出实质性政策目标和象征性政策目标,根据政策目标彼此的重要程度可分成主要政策目标和次要政策目标等。

2.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又称元目标,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一般包括公平、效率、自由、安全等。

三、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与原则

1.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

课件:公共政策第六章

课件:公共政策第六章

2021/6/24
3
一、 政策工具概念
• 对政策工具的研究有着很长的历史,可以说政策研 究一开始就伴随着对政策工具的研究。政策工具研 究最早起源于社会科学领域,当初的研究主要集中 于一点,即个人或公共组织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 径来有目的地影响和作用于社会进步。最近几年, 在现实需要以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刺激下,政 策工具研究开始盛行,在公共管理领域出现了众多 的政策工具研究。
8
第二节 政策工具的类 一、经济性工具 型
经济性工具指的是政府为了实现自己意图、达成政策目 标而运用的给予或夺取物质利益的方式。经济性工具运用 价格、工资、利润、利息、税收、资金、罚款以及经济责 任、经济合同等来组织、调节和影响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 象的活动。经济性工具包括: (一)财政性工具
(二)以市场为核心的工具 1、竞争选择 2、公私合伙 3、重新私有化
2021/6/24
7
三、 政策工具的功能
• 政策工具是用来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政策目标 主要是在政策制定阶段确立的,政策工具主要发 生在政策执行阶段,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 面:
1.政策工具是把公共决策变成现实的桥梁
2.政策工具是实现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
3.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途径
2021/6/24
第六章 公共政策工具
• 第一节 政策工具概述 • 第二节 政策工具的类型 • 第三节 政策工具的运用 • 第四节 中国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学章节

公共政策学章节

公共政策学章节

公共政策学通常包含以下章节:

1.绪论:介绍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研究意义和方法。

2.公共政策系统:阐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功能和运行机制,

包括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和政策工具等方面。

3.公共政策类型: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介绍各种类型的公共政

策,如立法政策、行政政策和司法政策等。

4.公共政策制定:分析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影响因素和制定技

巧,包括问题识别、议程设定、方案规划和决策等环节。

5.公共政策执行:探讨公共政策执行的概念、原则、过程和影响

因素,以及执行策略和手段。

6.公共政策评估与监控:介绍公共政策评估的概念、目的、标准

和程序,以及监控的必要性、类型和手段。

7.公共政策调整与终结:分析公共政策调整和终结的原因、过程

和方式,以及调整和终结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

8.公共政策创新与扩散:探讨公共政策创新的概念、动因、类型

和过程,以及政策的扩散方式和影响因素。

9.全球化与公共政策:分析全球化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挑战和机

遇,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公共政策的变革和发展趋势。

10.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政策案例,进行深

入分析和讨论,以加深对公共政策学的理解和应用。

这些章节是公共政策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

握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公共政策学第七章知识点

公共政策学第七章知识点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

第一节公共政策执行的意义、特点与模型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一)公共政策执行: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

1、目标的导向性;

2、内容的务实性;

3、行为的能动性(公共政策执行是构筑公共政策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和纽带);

4、手段的权威性。

(三)公共政策执行的作用

1、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

2、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

3、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继政策的基本依据。

二、政策执行研究的发展路径

政策执行研究经历了三代发展路径。

第一代政策执行研究路径被称为“向前推进策略”,即所谓的“自上而下”政策执行研究路径,又被称为“以政策为中心的途径”或“政策制定者透视”。

自上而下研究途径的最早主要代表人物是艾伦·维尔达夫斯基和杰弗里·普瑞斯曼。

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途径被称为“向后推进策略”,即所谓的“自下而上”政策执行研究路径。是在对第一代政策执行研究进行批评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强调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的互动,认为政策制定者的核心任务不是设定政策执行的架构,而是提供一个充分自主的空间,给予基层官僚或地方执行机关更多的自由裁量权,使其能够采取适当的措施,建立起一个适应政策执行环境的政策执行过程。

我国台湾学者林永波(代表人物)将其称为“草根路径”。

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的整合路径,试图建立能够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的整合性概念架构。其目的是界定解释政策执行为何会随着时空、政策、执行机关之不同而有所差异,因而可预测未来出现的政策执行类型。

第7章 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学》PPT课件

第7章 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学》PPT课件

三、自由裁量权的悖论
自由裁量权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主体提高行政效率必需的权限,它能使 行政执法者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大胆的处理问题,可以说离开了自由裁 量权,高效行政就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行政裁量权的广泛存在有可能会对行政相对人的权益造成 侵害,从而对行政法治构成威胁。 为了发挥自由裁量权的积极作用,同时抑制它的消极作用,这就要求 政策执行者能够在原则性的要求下,严格遵循政策的精神实质,保证政 策统一性、严格性的前提下,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合理有效的运用行 政自由裁量权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因时因地,使政策目标得到有 效的实现。
第一节 政策执行概述
一、西方政策执行理论概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尤其是美国公共政策研究领域出现了一场研 究政策执行的热潮,形成了声势颇大的“执行运 动”(implementation movement)。执行研究的学者们写下了大量 的论著,提出了各种关于执行研究的途径、理论及模式,拓展了政策 科学的研究范围,丰富了政策科学的理论内容。
“执行运动”的倡导者和追随者们提出了各种执行理论。较有影响的 有如下7种:
1、行动理论
2、组织理论
3、因果理论
4、管理理论
5、交易理论
6、系统理论
7、演化理论
二、 政策执行的概念
有关政策执行的理论界定,长期以来学术界形成了行动和 组织理论两大流派,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和侧向对政策执 行进行了描述。行动学派十分关注政策作为行动指南的指 导作用。组织理论学派则强调执行组织机构的作用。

公共政策分析概论第6章

公共政策分析概论第6章

6.3.4 价值分析
价值前提 与
事实前提
价值因素:
价值因素是指决策 者的个人好恶。
事实因素:
事实因素是指决 策活动中所依据 的客观事实。
公共政策分析概论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6.3.5 方案设计
政策方案
政策方案指一个或一组为解决问题、实现目标 所设计的行动准则和内容,它具体规定实现政策目 标的步骤、途径和方法。方案设计就是在明确政策 目标的基础上,经过调查研究,运用适当的技术与 方法,设计或者规划诸种实现政策目标的行动方案 的过程。
公共政策分析概论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概论
谢明 主编
公共政策分析概论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第6章 政策形成
6.1 社会问题 6.2 政策议程 6.3 政策方案
公共政策分析概论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关键词
过失性问题 问题描述 象征性议程
结构性问题 公众议程 触发机制
问题察觉 政府议程 头脑风暴法
公共政策分析概论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6.2.4 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
政策议程的 触发机制
内在触发机制:
• 自然灾害; • 经济灾难; • 技术突破; • 生态变迁; • 社会变迁。
外在触发机制:
• 战争行动; • 地区与国际冲突; • 经济对抗; • 新式武器与力量 失衡。

260公共政策学(第三版)-宁骚教授

260公共政策学(第三版)-宁骚教授
公共政策学的次级概念——核心概念的子 概念或从属性概念。
公共政策学的边际概念——从其他学科引 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第二节 公共政策学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公共政策的产生与发展,人 们有关公共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 也在产生与发展。
当这些知识、思想和观点积累到 相当宏富的程度时,一旦有人能够对 它们进行整合并发现和掌握系统地观 察与研究政策过程的方法,公共政策 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就产生了。
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支持资源
作者:北京林业大学 林震
版权所有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课件仅供教师授课参考,请勿发布至互联网
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支持资源
辅教资源 辅学资源
宁骚
主编
ISBN:978-7-04-048479-3
教学安排
一、总学时数:60 二、学分:3 三、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作为学科的“公共政策” 所具有的基本的学科内容和较为系统的 理论知识,包括公共政策的基本范畴及 其连带的若干主要的实践问题、公共政 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公共政策的主要 分析方法以及作为学科的公共政策所面 临的宏观理论与实践问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一)公共政策学的科学
公共政策学属于社会科学,它自诞 生之日起就努力地使自身像自然科学那样 具有科学的品格,并从数学、统计学、系 统科学、信息技术、控制论以及其他门类 的自然科学中引进概念、分析工具、研究 手段和研究程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第一节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

政策目标的含义与特征

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政策目标具有下列特征:

⑴问题的针对性。

⑵未来的预期性。

⑶目的的多元性。

二、政策目标的分类

1.政策目标的类型划分。

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把公共政策目标划分成诸多不同的类型:

⑴根据政策目标所着眼的时间范围,可有长远政策目标和近期政策目标以及其他的政策目标(如一些长期政策目标和中短期政策目标)。

⑵根据政策目标所服务的地域或空间范围,可有全国性政策目标和地方性政策目标;国内政策目标和对外政策目标;全局性政策目标和局部性政策目标等。

⑶依据政策本身所属的社会领域,可有政治统治性和管理性政策目标、经济政策目标、文化政策目标以及社会政策目标等;与此相类似的则是,依据政策目标本身所属的社会领域,可有政策的政治性目标、经济性目标、文化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

⑷依据政策所服务的主体是普通社会大众还是社会少数人群体,可有公益性政策目标和特殊性政策目标。

此外,我们还可以按照更细微的标准将上述一些分类再作进一步区分;或者按照吸收了几种标准的混合标准来作其他划分;或者按照上述并未提及的标准作其他划分,如根据目标的实质性程度可区分出实质性政策目标和象征性政策目标,根据政策目标彼此的重要程度可分成主要政策目标和次要政策目标等。

2.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又称元目标,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一般包括公平、效率、自由、安全等。

三、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与原则

1.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

⑴它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

⑵它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

2.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

⑴实事求是。

⑵面向未来。

⑶系统协调。

⑷明确具体。

⑸伦理考量。

第二节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

一、政策规划与政策设计

1.政策规划的含义及其特点。

政策规划又称政策构建,是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公共权力机关组织力量草拟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政策规划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⑴从政策规划的主体来说,多元化和政府主导并存。

参与政策规划的主体通常是多元化的,但其中政府往往起着发起规划、组织规划、帮助规划(提供规划中的经济、信息等条件)等作用。显然,政府起的是主导作用。

⑵从时间进程上看,政策规划主要存在于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

2.政策设计的含义及逻辑结构。

政策设计是政策分析人员有系统地探讨政策问题,并组合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要素,产生政策方案,使各政策要素间有一致关系,并符合现实环境,以达成政策问题能够解决的一种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

政策设计的逻辑结构主要包括两大组成部分,即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要素间的联系机制。

⑴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结果、目标人群、执行机构、法规四个方面。

⑵政策方案的要素之间需要一定的联系机制。政策的联系机制由规则、工具和假定构成。

3.政策规划与政策设计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政策规划和政策设计作为概括提出政策方案的过程的概念经常交替使用,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具有较高程度的相似性。

区别:⑴政策规划是政策科学发展的早期阶段的分析概念,指的是公共政策形成的一个重要过程,带有明显的“阶段论”特点。

⑵政策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打破阶段论划分的新概念,主张政策设计的学者一般反对具有逻辑顺序特点的政策阶段理论。

政策设计从范围来看更为广阔,它“不仅着重解决方案的研拟,也非常重视政策方案的执行问题;不仅是重视技术分析,也重视政治分析”。从政策设计的结构逻辑来看,它将政策问题、政策方案、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都联系起来,贯穿于整个政策制定过程,而不强调政策阶段划分。它将各阶段融合起来,用更加系统的方法来探讨政策方案的形成及其执行问题。

二、政策规划的主体

政策规划的主体主要表现为政策规划的政府主导化和政策规划的主体多元化两个方面。三、政策方案的设计是政策制定过程中十分关键的一个步骤,要确保方案的质量,必须注意以下几项原则:

⑴紧扣政策目标。

⑵规划多重方案。

⑶方案彼此独立。

⑷方案要有创新。

⑸方案切实可行。

四、政策规划的模式与参考框架

1.韦默和维宁的政策分析框架。

韦默和维宁将政策分析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分析。

⑴问题分析。

这个阶段由三个重要步骤构成:

①理解问题。

②选择和解释明白与约束。

③选择解决办法。

⑵解决方案分析。

这个阶段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说明相关标准,也就是确定备选政策方案的评估标准,并依据这些标准评价备选方案对于目标的影响;第二步是详细说明能够潜在推进政策目标的备选政策方案;第三步是用每一种衡量标准来评价每一种备选政策方案,预测其可能产生的影响;第四步是推荐一种备选政策方案,并提供选择的依据。

2.怕顿与沙维奇的政策分析框架。

怕顿和沙维奇提出的政策分析可分为六个步骤:

⑴认定和细化问题。

⑵建立评估标准。

⑶确认备选政策。

⑷评估备选政策。

⑸展示和区分备选政策。

⑹监督和评估政策实施。

五、政策学习与政策移植

1.政策学习及其类型。

从学习的内容和程度上,可将政策学习分为工具学习、概念学习或者问题学习、社会学习三种类型。

⑴工具学习是指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技术、政策制定、过程以及政策工具等。

⑵概念学习或者问题学习是指在政策制定中从一个不同的评价角度来看待事物。

⑶社会学习是指决策者学习有关政策价值以及规范、目标、责任等其他深层次的特质。

2.政策移植及其类型。

从政策制定者的意愿角度,可将政策移植分为自愿的政策移植和被迫的政策移植。

第三节公共政策的抉择与合法化

一、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

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主要包括:国家元首、行政首长、民意代表、法官、执政党首脑以及军事首长等。

二、公共政策的抉择原则

公共政策的抉择原则包括:

⑴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

⑵考虑各方利益的平衡。

⑶发挥决策者的能力作用。

⑷遵照有关程序的规定。

三、政策论证、政策审议与政策采纳

1.政策论证。

政策论证是指政策方案的论证以有力的信息来强化自己的政策主张,并且对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已经提出或有可能提出的不同意见进行有理有据的抗辩,旨在推动决策者采纳自己的政策方案而拒绝其他政策方案的做法。

⑴政策论证的要素。

政策论证具有六大要素,即:政策相关信息、政策主张、立论依据、驳斥理由、可信度。

⑵政策论证的模式。

邓恩认为,政策论证的模式主要有八种,即:权威模式、统计模式、类别模式、直觉模式、分析模式、解释模式、实用模式、价值评价模式。

⑶政策论证的特殊形式。

政策探究和政策对话是政策论证的特殊形式。

2.政策审议。

政策审议是指决策者对各个方案进行最后的比较选择一种最满意的方案,或者以某一方案为主干并综合、吸收其他方案的可取之处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方案,然后对该方案的适时性、适当性、可行性、完善性等进行深入考察和研讨,以完成可供最终采纳和批准的政策文本的过程。政策审议的基本方法是评估和择优。评估是对各种政策方案效果的预测性分析和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