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_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合集下载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_夜书所见》ppt课件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_夜书所见》ppt课件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感情?
诗人客游在外,看到秋 风落叶,篱落灯明,不禁 勾起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 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 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 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 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 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看到这一场景诗人想到 什么呢?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解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 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 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 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异乡:他乡。 倍:加倍,更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
解释:我独自一人在外 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 做外乡的客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释:每当遇到节日就更 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从“独”和“异”外面能体会到什么?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要细心 哦!
作业设计: 一、结合诗句,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萧萧:_____ 促织:_____ 挑: _____ 篱落:_____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夜书所见》
一阵阵 吹动 , 发出 的声音, 让人感觉 , 江上的秋风使 不 禁 。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_1PPT课件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_1PPT课件

作者为什么那么想家, 哪一句诗是作者想家的 原因?
“ 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 单独。独自一人
他乡 别的、其他的。 异乡 : 异:
异客:
陌生的客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我独自一个人客居在他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
这句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因为孤独寂寞所以思念家乡的亲人, 尤其是在重阳佳节,万家团圆的节 日里,就他一个人不能回家跟家人 团聚,看到别人团聚,心里更加思 念家乡的亲人。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感情?
诗人客游在外,看到秋 风落叶,篱落灯明,不禁 勾起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 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 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 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 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 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你还读过哪些描写 秋景的诗?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
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我国古 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 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吃 重阳糕、喝菊花酒等。如今,这个古老的节 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老 人节”。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 长寿。
地点: 外地异乡 人物: 作者王维 故事情节: 思念家乡兄弟
经过我们共同思考学习可
以知道题目的意思是:
重阳节思念自己家乡 的兄弟亲人
你认为哪一句最能直白 的表达诗人此刻的思念 之情?(读给大家听听,再说说
你的体会。 )
每逢佳节倍思亲。
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常的想家?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诗句含义,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古诗的意境,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感受古人思乡怀旧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夜书所见》:理解诗中“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等诗句的描绘情景,体会诗人独在异乡,面对秋夜景色引发的思乡之情。

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解读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深意,领悟诗人重阳佳节时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包含古诗配图、作者简介、诗词解析等内容;准备相关音频、视频资源,以便辅助教学。

2. 学生准备:预习这两首古诗,初步了解诗的大致意思,查找相关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秋天的自然景象为引子,引入《夜书所见》,通过朗诵及解读,让学生进入诗人笔下的秋夜情境。

2. 主体教学:- 对《夜书所见》进行逐句解读,引导学生探讨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 同样方式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结合重阳习俗,理解诗人的情感寄托。

3. 小组活动:分组讨论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共鸣点,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和情感。

4. 总结反馈:全班交流分享,教师点评归纳,强化对两首诗主旨的理解。

五、教学延伸布置课外作业,如搜集其他表现思乡主题的古诗,比较其与本课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或者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小诗,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体验。

六、教学总结回顾整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使学生认识到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与诗意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与诗意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与诗意赏析篇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与诗意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与诗意赏析本文为大家带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与诗意赏析,这是世人在重阳节的时候所作的,下面来看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株儒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远离家乡。

佳节:美好的节日。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的想到。

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译文: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篇二: 古诗改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admin88 重阳节到了,身在异乡的我不由得十分想念远在故乡的老母亲,十分想念远在故乡的亲人,这种想念是撕心裂肺的,想起来我的泪水便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

无奈,只好来到客店以酒消愁,但是,酒越喝得多,却越不觉得醉,本来是解愁的,但却越喝越忧愁。

泪眼蒙蒙中,我仿佛看到以前重阳节到时,老母亲准备好大饼和美酒,对我说:“儿啊!快吃啰!吃完和你的兄弟们一起去登高吧!哎!瞧我这记性,来,拔几株茱萸插在身上,鬼神都怕,可驱邪哩!”现在想起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泪珠便一滴一滴地落下来。

瞧,不远处是谁在等我?那木门前,披着棉衣,手握茱萸遥望远处的,是我那80岁的老母亲哦!诗兴渐浓,赋诗一首:“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念完了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便磨好了墨,提笔将它写在了纸上,取名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 9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ppt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  9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ppt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王维:字摩诘,盛 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yì féng jiā 异 逢 佳 bèi chā 倍 插
忆 异逢 佳 倍遥遍插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异乡:他乡。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的想到。 登高:指民间在重阳 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十日即事 李白 昨日登高罢, 今朝更举觞。 菊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牧 的《江南春》、李白的《山中问答》、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朱熹的 《观书有感》。

看见
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促 深
萧萧:风声。 动:打动.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 的地区叫蛐蛐。 篱落:篱笆。

9古诗两首_夜书所见》ppt课件

9古诗两首_夜书所见》ppt课件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一阵阵 吹动 , 发出 的声音, 让人感觉 , 江上的秋风使 不 禁 。
知有儿童挑促织,
王维唐代大诗人。 15岁那年,他就离开 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不觉已经两年了。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 又到了。一大早,大街 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 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 登高游玩。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释:我独自 人客居他乡,每 当遇到节日就更 加地思念家中的 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释:我知道在那遥 远的家乡兄弟们一定 都登上了高处。他们 都插戴着茱萸,站在 那高高的地方,遗憾 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 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 茱萸 ), (重阳节 ),总要和兄弟们头插( 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大家欢聚在 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 )啊!如今我 们却(天各一方 ),不能( 相会 )……此 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 登高聚会 ), 西望( 长安 ),( 思念 )着我呢。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叶绍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fé ng
jiā
促 忆 异 逢 佳
bâi chā shēn yáo biàn
倍 插 深 遥 遍
你知道叶绍翁吗?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

《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教材分析:古诗的学习到了三年级,开始引入了注释。

因此,在教学古诗两首时,应当恰当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注释进行学习理解。

《夜书所见》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夜晚,农家院落里宁静悠闲,秋风中的梧桐传达着秋的寒意,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表达了作者重阳节那天倍加思念亲人,惆怅孤独的思想感情。

学习这两首古诗,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学懂诗意,更要让学生体味诗中的意境。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认识“促忆”等7个认读字,2、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能够正确地朗读、理解古诗,并体会古诗的意境。

3、通过自主探究,会写“忆异逢佳倍遥遍插”等10个生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激情:许多作家诗人都用他们的笔描绘秋天。

秋天不仅是个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季节,秋天也常常勾起人的离别意,相思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寄托着离情别绪的古诗。

2、揭题,读题。

二、自学古诗,相机学习认读字。

1、自学课文建议:⑴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⑵难读好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次。

2、自学(巡视指导)3、大组交流⑴分节读课文,相机学习。

促:读准平舌音,对照注释理解“促织”忆:扩词,理解九月九日忆上东兄弟中“忆”的意思,说说课题的意思。

遥、遍、逢:换偏旁,写一写三、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课件出示:在高高的山上,诗人对着远方,若有所思,吟颂着……2、自学:对照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

不理解的字或词打上问号。

3、交流:重点:异独倍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品读古诗⑴再次出现课件,体味意境(重阳本应该是团聚的日子,诗人却遥在他乡。

他登上高山,眺望远方,非常思念家中的亲人。

)⑵想象当时作者的所思所感。

⑶小结:在这重阳佳节,作者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所以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的千古名句。

⑷品读,朗诵四、写字:你觉得在这首古诗里还有哪个生字写起来还觉得有困难重点指导:插说说你怎么记,观察田字格,找出结构特点,主要笔画。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赏析】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

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语文三年级上册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有生字词拼音)

语文三年级上册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有生字词拼音)

我一个人客居他乡,每次遇到重阳节就 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
关于思乡的诗句:
秋思 (张 籍 )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杂诗》唐.王维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 《渡汉江》唐.宋之问 、《游子吟》……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叶绍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 王维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这两首诗都是抒 发了诗人思乡怀亲 的情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唐)
夜书所见
叶绍翁(南宋)
说说然看见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 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shēn


féng
促 深 忆异 逢
促进 急促 深入 深夜
记忆 回忆
差异 奇异
相逢 重逢
jiā
bèi
yáo
biàn
chā
佳 倍 遥 遍 插
佳节 佳人 加倍 倍数 遥远 遥望 遍布 遍地 插班 插秧
我会写:
促 深 忆 异 逢 佳 倍 遥 遍 插
我会写:
促 深 忆 异 逢 佳 倍 遥 遍 插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 △
江上秋风动客情。
△ △
知有儿童挑促织,
△ △ △ △
夜深篱落一灯明。
△ △ △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 / /
△ △
江上秋风动客情。 / / /
△ △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要求: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正 是 橙 黄 橘 绿 时 。
一 年 好 景 君 须 记 ,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九 月 九 日 忆 山 东 兄 弟
夜 书 所 见
夜 书 所见
夜晚书写下所见到的景致。
夜书所见
叶绍翁
同学们,大家好,我叫 叶绍翁,字嗣(sì )宗,号 靖(jì ng)逸(yì ),南宋诗人。 我是江湖派诗人,我的诗以 七言绝句最佳,有的写江南 水乡景色,很有风味;有的 写田家生活片段,耐人寻味。 我写的《游园不值》最为著 名,其中的“春色满园关不 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 来为人们所传诵。这下你了 解我了吧?喜欢我吧?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____吹动_______, 送来_________,
江上秋风动客情。
_______的诗人不禁想起 了______________。
萧萧秋风吹动梧 桐树叶,送来阵阵 寒意,客游在外的 诗人不禁想起自己 的家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遥知/兄弟/登高处,
· ·
遍插/茱萸/少一人。
·
本诗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 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的思想感情。
我会写:
促 深 忆 异 逢 佳 倍 遥 遍 插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 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 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独在异乡为异客
解释:我独自一人在外地, 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 乡的客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释:每当遇到节日就更加 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释:我在遥远的地方, 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 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 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 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 少我一个人。
[解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 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 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感情?
诗人客游在外,看到秋 风落叶,篱落灯明,不禁 勾起思念家乡的情感。
夜晚,两个孩子在乡村屋外提 着灯笼捉蟋蟀。
夜书所见
叶 绍 翁(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南宋诗人。他 的诗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 有的写田家生活片段,耐人 寻味。
结合书上的解释、插图,小组讨论古诗 的大意。看哪个组说的最棒。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的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导语】古体诗是诗歌文体。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期望帮助到您。

【《夜书所见》】《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孤寂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趣高昂,奇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消息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安静,还运用了对照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草木凋谢,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

诗中一个“送”字令人好像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安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好像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发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幽静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

“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用心情的凄凉。

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形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

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当前后互移。

诗人意绪纷纭,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解缭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照。

9古诗两首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写的客游在外, 夜书所见》写的客游在外, 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 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 的灯火, 由远处 的灯火, 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 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 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 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 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 送来阵阵寒意, 送来阵阵寒意,
萧萧:风声 萧萧:
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地想 起自己的家乡。 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篱落: 篱落:篱笆 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方叫蛐蛐
九 月 九 日 忆 山 东 兄 弟 板 书 想象: 想象: 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兄弟登高 遍插茱萸 思乡怀亲 孤寂: 孤寂: 异乡—异客 倍思亲 异乡 异客—倍思亲 异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 增长一 连一连。 一、连一连。 下见识 正月初一 重阳节 吃元宵、闹花灯 吃元宵、 吧! 贴对联、 五月初五 中秋节 贴对联、拜年 吃月饼、 八月十五 元宵节 吃月饼、赏月 插茱萸、 正月十五 端午节 插茱萸、登高 吃粽子、 九月九日 春节 吃粽子、赛龙舟 二、收集与秋天有关的诗句,背一背。 收集与秋天有关的诗句,背一背。 书法作品。 三、书法作品。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成为千古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千古名句。请以它为内容 写一幅书法作品。 写一幅书法作品。
九 月 九 日 忆 山 东 兄 弟 夜 书 所 见
宋家沟小学:杨艳飞制作 宋家沟小学: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 寒声,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 客情。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 促织,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 灯明。 夜深\篱落\一\灯明。 12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夜深篱落一灯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

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

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

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诗歌创作大体上经历了从模仿、过渡到自成一体的过程。

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

一生作诗两万余首。

亦能文,有《诚斋集》。

【咏柳】歌颂和赞美瘤树。

作者借赞美柳树来赞美春天。

【碧玉】绿色的玉石。

本课用绿色的玉石来比喻柳叶。

【绿丝绦】绿色的丝带。

本课用来形容柳条。

【胜日】好日子。

【光景】风光景物。

【等闲】随意。

【潋滟】〖理解〗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理解〗云雾迷茫的样子。

【西子】〖理解〗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一、补充音节。

xùīfí萧萧促织每逢篱落ūújdb茱萸佳节登高倍思亲(家佳)(节乡)(促捉)(进虫)家乡(山相)(逢峰)(摇遥)(动远)三、写出句中带点词的意思。

萧萧梧叶送寒声,知有儿童挑促织。

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四、默写古诗,回答问题。

1、默写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一句已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常用来表达之情。

2、默写古诗《夜书所见》:《夜书所见》的作者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读读他的名句:满园春色关不住,。

五、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1、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的作者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品格。

2、给“乾坤”一词注音:3、根据意思写诗句。

这些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自己的颜色美,而是只愿在天地人间留下清香之气。

SWJ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_夜书所见》ppt课件11

SWJ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_夜书所见》ppt课件1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 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 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 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由于九月初九 “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 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 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 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 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 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 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在 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 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年生活 增添了无限乐趣。
重阳节登高则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东汉时,汝南、汝河 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道长 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 景说,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 乡亲。并告知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 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战胜瘟魔。桓景回家,遍告乡 亲。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 到山前,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桓 景挥剑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 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自 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逢:遇见、遇到。 倍:加倍。 思亲:思念亲人。
解释:我独自一人在外 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 做外乡的客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4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4

古诗两首教材分析:古诗的学习到了三年级,开始引入了注释。

因此,在教学古诗两首时,应当恰当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注释进行学习理解。

《夜书所见》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夜晚,农家院落里宁静悠闲,秋风中的梧桐传达着秋的寒意,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表达了作者重阳节那天倍加思念亲人,惆怅孤独的思想感情。

学习这两首古诗,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学懂诗意,更要让学生体味诗中的意境。

教学目标:1、能够借助注释,自主学习,学懂古诗的意思。

2、通过自主探究,认识7个认读字,会写10个生字。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初步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认识“促忆”等7个认读字,2、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能够正确地朗读、理解古诗,并体会古诗的意境。

3、通过自主探究,会写“忆异逢佳倍遥遍插”等10个生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激情:许多作家诗人都用他们的笔描绘秋天。

秋天不仅是个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季节,秋天也常常勾起人的离别意,相思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寄托着离情别绪的古诗。

2、揭题,读题。

二、自学古诗,相机学习认读字。

1、自学课文建议:⑴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⑵难读好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次。

2、自学(巡视指导)3、大组交流⑴分节读课文,相机学习。

促:读准平舌音,对照注释理解“促织”忆:扩词,理解九月九日忆上东兄弟中“忆”的意思,说说课题的意思。

遥、遍、逢:换偏旁,写一写三、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课件出示:在高高的山上,诗人对着远方,若有所思,吟颂着……2、自学:对照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

不理解的字或词打上问号。

3、交流:重点:异独倍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品读古诗⑴再次出现课件,体味意境(重阳本应该是团聚的日子,诗人却遥在他乡。

他登上高山,眺望远方,非常思念家中的亲人。

)⑵想象当时作者的所思所感。

⑶小结:在这重阳佳节,作者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所以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年级语文所有古诗

三年级语文所有古诗

三年级语文所有古诗1、《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朝代】宋。

诗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释义: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朝代】唐。

诗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释义: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3、《乞巧》作者林杰【朝代】唐。

诗文: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千万条。

释义:今天七月七,晚上大家看看那晴朗的天空啊,牛郎和织女牵着大水牛、牵着两孩子,正在渡过天河上架起的喜鹊桥呢。

各家各户的大小姑娘们望着天上的月亮,诚心诚意地向神灵乞求机巧和智慧,她们对着月光把红丝线穿进针孔,穿了一条又一条,这一夜不知穿了多少红线啊4、《嫦娥》作者李商隐【朝代】唐。

诗文: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释义: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

银河渐渐沉没,晨星渐渐消失。

嫦娥后悔寂寞,后悔偷吃灵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语文三年级上册》是人民教育出版社xx年重印出版的教材,包括8组32篇课文及8篇选读课文,供三年级上学期使用。

第三组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0 风筝,11 秋天的雨,12* 听听,秋的声音。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忽然看到远 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 蟋蟀。
孩子们捉蛐蛐的情景 让诗人倍感亲切,也许他 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播放影视课文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 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 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 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这首诗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 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 人们的共鸣。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 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shēn
• 萧萧梧叶送寒声, • 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 梧桐树叶,送来阵 阵寒意,客游在外 的诗人不禁想起自 己的家乡。
一阵阵 发出 感觉
吹动 , 的声音,让人 ,
江上的秋风使



秋风落叶, 凋零之感。 诗人孤独郁 闷,思念起 了家乡。
夜 深 篱 落 一 灯 明 。
知 有 儿 童 挑 促 织 ,
——王安石《泊船瓜州》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外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 职谋生)的人们,只能用这样的诗句 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___________” 当( ),家家户户欢聚一堂, ( )只能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 肺腑之言:“______________”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夜书所见
叶绍翁(南宋)
夜书所见叶绍翁源自• • •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播放影视课文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叶绍翁是谁呢?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 宗,号靖逸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 建建瓯).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 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 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 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 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叶绍翁诗集《靖逸小集》,有 《南宋群贤小集》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