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4部分生活与哲学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考点6认识的过程对点题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4部分 生活与哲学 专题十四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考点4 实践与认识对点题
实践与认识1.这说明在我国古代,人们( )①认识到了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客观联系②将节气智慧融入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③顺应自然节律,实现了对自然的征服④在实践中获得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完整认识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材料反映了时间、雨水、农作物、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说明了①。
由题干中谷雨节气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活动,可以看出人们认识并利用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因此②说法正确。
③中“征服”说法错误。
④错在“完整”一词上,认识具有无限性,不能说获得完整认识。
在对待“规律”这一问题上,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尊重规律,为人类造福,但不能改造规律、创造规律、消灭规律。
2.古人削桐为琴,纳天地万物之声。
琴音松沉旷远,能让人雪躁静心;琴乐洁净精微,能让人感发心志,升华心灵意境。
古琴名曲《流水》表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被录入特制唱片,搭乘美国太空飞船,向茫茫宇宙传达人类智慧和文明。
关于古琴艺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琴乐感发心志,体现了事物间的自在联系②琴音的物理特性决定着听琴者的情感体验③欣赏古琴音乐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④古琴制作、琴曲创作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 D解析①错误,琴乐是人为事物,对人心志的影响不是自在事物的联系。
②夸大了琴音物理特性的作用,听琴者的情感体验受琴音本身的物理特性影响,更受弹奏者的艺术水平、弹奏的内容、欣赏者本身的经历和感受艺术的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琴音对人的心态和情绪的影响不同,说明音乐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③正确。
古琴制作和琴曲创作作为实践活动,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故具有社会历史性,④正确。
3.下列名言警句中体现相近哲理的是( )①为学之实,固在践履②学如不及,犹恐失之③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④物有甘苦,尝之者识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①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因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体现了办事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强调要有怀疑和批判精神;④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020届高考政治专题复习课件:专题14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范文2020届高考政治专题复习课件:专题14 探索世界1/ 36与追求真理专题14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目录考点 48 物质和运动考点 49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考点50 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考点 51 实践和认识考点 52 真理和认识过程3/ 36考点48 物质和运动 ? 考法1 世界的物质性的分析判断★★★ ? 考法2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的分析★★★★ ? 考法3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分析应用★★★★考法1 ★★★ 世界的物质性的分析判断5/ 3601 要全面掌握世界的物质性 (1) 首先要明确物质的概念。
(2) 明确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内容。
02 要准确把握物质的概念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7/ 3603 注意准确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考法2 ★★★★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的分析9/ 3601 要全面理解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载体。
(3)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02 明确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要将其与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区分开来。
11/ 3603 明确意识也在运动,但意识的运动是物质运动的反映考法3 ★★★★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分析应用13/ 3601 全面理解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02 准确理解静止的两方面的含义【易错提示】准确辨别以下几种错误: (1)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2)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15/ 36考点49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 考法 1 意识的生理基础的分析判断 (三年未考) ? 考法2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的考查★★★★★ ? 考法 3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的分析应用★★★★ ? 考法4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的分析应用★★★★★考法1 (三年未考) 意识的生理基础的分析判断17/ 36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只有人脑才能产生意识,因此意识离不开物质。
高考政治科目专题14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考点讲解
继续学习
高考复习讲义
考点全通关 19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③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把指导 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选择题2—4分,非选 择题8—12分
选择题2—4分,非选 择题6—10分 选择题2—4分,非选 择题6—16分 2—4分
5年29考
知识体系构建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 和谬误 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5年11考 5年17考
高考复习讲义
考情精解读 3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考纲解读
事情的基本要求, 也是无产阶级政 党制定和执行正
确的路线、方针、
政策的前提和依 据。
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 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 的思想。
返回目录
们行动的依据。
高考复习讲义
考点全通关 14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考点四 实践和认识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概念。
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继续学习
高考复习讲义
考点全通关 8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通关秘籍】
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地位不同
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物质的
决定作用是前提、基础,是第一位的,而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
继续学习
高考复习讲义
考点全通关 18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类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 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 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②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核心考点精准研析4-2-6求索真理的历程
核心考点·精准研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全面把握实践的含义:(1)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如猩猩拿树枝打果子就不是实践活动。
(2)人类的基本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不是实践;改造世界的活动又分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既不是主观世界,也不是整个世界。
(3)实践是连接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手段、对象。
(4)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
(5)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一般来说会引起客观世界事物的状态、属性等的变化。
但有些活动,如天文观测、军事侦察等,虽然没有引起所观察的对象即客观事物的变化,但它们是为改造客观世界作基础性的准备工作的,所以通常也被纳入实践的范畴。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①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3.区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
考查角度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2019·全国卷Ⅱ·T2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
青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
这一论述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 )①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是真理性认识②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③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要④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核心素养科学精神: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考查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题关键理解实践的特点、获得认识的途径、检验认识的标准等知识,利用排除法,排除错误题肢【解析】选D。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A版)第4部分生活与哲学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考点52认识过程(过模拟)新人教版
6.(20xx·湖北省××市质量检测,19,2分)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公博带领的国际合作团队通过对最新天文观测数据的分析,发现了暗能量随时间演化的证据。此发现表明暗能量的本质有可能不是爱因斯坦百年前提出的“宇宙学常数”,这对暗能量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该发现说明了(B)
①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无条件的 ②真理在不断否定自身中得到发展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④人的认识活动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A.①②B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①错误;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②错误;此发现表明暗能量的本质有可能不是爱因斯坦百年前提出的“宇宙学常数”,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活动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③④符合题意。
4.(20xx·河南省××市第一中学周测,19,2分)《论语·学而》中有一语“无友不如己者”,古今注解多有分歧。第一种解释: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为朋友;第二种解释: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第三种解释:不要结交那些与自己志趣不相投,不志同道合的人。相比较而言,前两种解释都有矛盾之处,最后一种解释更接近孔子的思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A)
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探索世界与寻求真谛【导语】我们在政治必修四的课本中主要学习的是政治哲学生活,这也是政治众多课本中比较难知道的一部分。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探索世界与寻求真谛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知道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
它的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知趣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当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毛病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别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知道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在认识和掌控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产生作用的条件和情势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第五课:掌控思维的奥妙※1、知道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控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方法论:掌控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谛。
6第六课:求索真谛的历程※1、实践的概念与特点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知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知道真谛的客观性及真谛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谛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谛的最基本属性,真谛眼前人人同等。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专题复习:专题十四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二、重点问题分析(合作探究)1.如何正确认识规律的客观性?提示:(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人们不能创造、改造或消灭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突出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辩证地认识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2.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提示:(1)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必要条件。
(2)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否则在行动中必然遭到失败。
因此,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
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不受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如果认为主观能动性能制约客观规律,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3.区别关于“认识”的几个问题(1)认识的来源、基础:实践(2)认识的获得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3)认识的对象:客观事物(4)认识的最终目的:指导实践(5)认识的规律(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上升以至无穷四、社会热点透析聚焦国家十二五规划【背景材料】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
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十二五”规划为中国勾画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和民生等方面的发展路径与蓝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
“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
“包容性增长”的新提法也是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而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社会的公平正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都是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2019-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4部分生活与哲学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考点6认识的过程课件
2.古往今来,人类一直希望掌握一种可以预知疾病的方法,在疾病发生之前就进行防范。随着“人类 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基因检测技术的完善,通过基因检测预测自己的健康走向,个性化预防疾病已经成 为可能。这表明( )
①人类认识受社会实践水平和历史条件制约 ②对疾病的认识随疾病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③正确认识 事物本质能提高做事的预见性 ④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4部分 生活与哲学
专题十四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考点六 认识的过程
撬点·基础点 重难点
1 认识过程的三个特点
理解
原因Leabharlann 方法论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 从认识的_主__体__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
反复 往往要经过从实__践__到__认__识__,再 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_客__体__来看,客观 与时俱进,
A.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B.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地被推翻 C.照搬过去的认识,真理会转化为谬误 D.具体实践水平限制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解析 材料体现了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的三个时期中,每个时期人们的认识都受到当时具体实践 水平的制约,D 切题;认识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A 错 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地被推翻”的说法错误,B 排除;材 料只体现了认识得到发展,没有体现真理与谬误的转化,C 不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材料反映人类对全球变暖的认识,①③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真理与谬误有本质区别;④错 误,真理的发展不等于“被推翻”,答案为 B 项。
撬法·命题法 解题法
[考法综述] 本考点的常见考法是,以漫画、名言警句、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变化为背景材料,考 查认识过程的有关内容。多结合哲学的其他知识综合考查。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单元总结提升
力的理论与技术。“智能+”发展速度的加快,人对于解放脑力与体力的需求,都在推动人
工智能技术不断向纵深推进。在2017年5月26日进行的一场人机围棋对抗赛中 ,中国的5 位年轻世界冠军联手“群战”阿尔法围棋,遭遇完败。人们对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的争 论日趋激烈。霍金、比尔·盖茨等人都曾悲观地提醒过,无度发展可能导致人工智能最终反 制人类,造成不可控的毁灭。 根据霍金、比尔·盖茨等人的观点,有人认为:人工智能具有独立意识,作为新的实践主体将 控制人类。请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角度,评价这一观点。
长效热点研究
[答案]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意识的模拟,它不具有独
立的意识。②人工智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有利于解放人的体力和脑力。但它只是人改造世界
的工具,而不是实践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只能是人。③人工智能由人创造,也将被人控制。人类要不 断提高认识能力和实践水平,积极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并控制它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解析] 本题是评析类试题,限定知识是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角度指出,人工 智能不具有独立意识;从实践的主体角度指出,人工智能由人创造,并将被人控制;从人类的认识能力 和实践水平角度指出,要控制人工智能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上升性是历年高考考重点复习。
长效热点研究
答题思路
一、审设问,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知识限定: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客体限定:材料中的做法。
角度限定:体现类。
二、审材料,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
长效热点研究
三、组答案,确保语言有序又规范 [答案]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当地政府立足实践,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
长效热点研究
答题角度
2020年高考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图+考点考纲标记
哲学生活知识结构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础知识)知识点补充哲学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源于生活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哲学与世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是什观和方法论思维科学知识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么哲学与区别研究的范围(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具体科学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的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本问为什么?①人们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贯穿哲题(依据)学发展的始终,决定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哲学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各自观点)两大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方向;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
基本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派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现时代的思想智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目的、感觉、意志等)夸大成第一性。
“心外无物” 、“存在就是被感知”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绝对精神、理念、天、神)夸大成第一性。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4部分生活与哲学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考点1物质和运动课件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只看到了运动是绝对的,没有看到静止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漫画指明了工业发展的历程,从中可以看出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①③正确,④ 排除。事物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②错误。
撬法·命题法 解题法
[考法综述] 本考点多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常见考法之一是,以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或名人名言为 背景材料,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概念的内容;常见考法之二是,以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古诗词、哲学 故事、名人名言等为素材,考查物质与运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
静止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 特殊状态 ,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
区别
含义
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 根本性质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 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
参照系
来说没
现象的 变化和过程
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
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人类转基因技术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证明了自然界的物质性,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 点,②④正确,①错误;创造自然物的前提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③错误,故选 D。
6.漫画《工业序曲》(作者:赵国品)( )
①正确揭示了运动这一物质的根本属性 ②体现了事物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③看到了事物是
运动是 绝对的、无条件 状态
的和永恒的
静止是 相对的、有条件的 和暂时的
运动
静止
①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
联系
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的
高考政治复习第4部分生活与哲学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考点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充分尊重新常态,既要坚持底线思维,又要保持战略定力,这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 关系,故②③符合题意。制定政策要以客观实际为前提,①错误。意识活动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但不 一定是促进作用,④错误。
第20页
6. 北京申办冬奥会的标识以中国书法“冬”字为主体,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巧妙结合,
第16页
2.现代科学研究认为,梦境是人的一种潜意识,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心理因素以及身体状况有着
不可分割的联系。上述研究结果告诉我们( )
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是独立于物质的主观能动性 ③离开客观存在,意识就不会
产生 ④大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梦境是人的一种潜意识,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心理因素以及身体状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 系”说明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离开客观存在意识就不会产生,①③正确;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 存在,②错误;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④错误。
人书一体,天人合一;“冬”字下方两点顺势融入 2022,生动自然。标识的下方则是国际奥委会的五环标
识。上述标识的创作( )
①源于人的丰富想象能力 ②根源于客观存在的事物 ③渗透着创作者的主观意识 ④表明客观与主
观是统一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艺术创作总是有其现实的原型,来源于现实,同时又体现作者的主观意识,故②③符合题意; 意识根源于客观存在而不是人的想象力,①错误。物质决定意识,应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而不是客观与 主观的统一,④错误。
第21页
撬法·命题法 解题法
2020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十四讲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就是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 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 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 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第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作用,自觉树立 正确的意识。
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
√
√
√
与
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
追
①实践的概念和特点
√
求 真 理
3.求 索真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理的 ③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
历程
④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 性
√
√ √
低频考点 低频考点 中频考点 中频考点
高频考点
高频考点 高频考点 高频考点 低频考点 高频考点 低频考点
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第一,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 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 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第二,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 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020年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专题考点复习讲义:第十四节 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考点1 探究世界的本质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③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分割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1)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规律的含义: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5.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2020届高考政治精品]一轮复习人教A版专题14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进阶提分秘诀.doc
一、分析考情心中有数近三年选择题考情从近三年的选择题考情看,三年共考选择题10个,占比为10/31,达到32%。
考查形式主要是单独考。
考查重点是认识论。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知识没有单独考,而是与第五课组合考。
近三年主观题考情从近三年主观题考情看,共考2道,占比为2/9,达到22%。
考点集中在认识论上,考查形式为单独考。
综合近三年选择题和主观题的考情看,本单元共考12道题,占比为12/40,达到30%,与平均数持平。
考点集中在认识论,三年来每套题都有一个认识论试题,不是选择题就是主观题,其中7道选择题,2道主观题。
考点涉及到实践和认识关系、追求真理的知识、认识的无限性和反复性等。
复习中尤其注意这个特征。
唯物论部分只考了三个选择题,涉及考点主要是物意关系、意识能动性。
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 )【答案】错误【解析】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4.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 )【答案】错误【解析】不一定是正确反映。
5.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 )【答案】错误【解析】客观实际是出发点。
6.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 )【答案】错误【解析】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7.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答案】错误【解析】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四诊断反思,查漏补缺1.引发人们广泛关注的电影《狼图腾》与纪录片《穹顶之下》内容虽然迥异,但主题都是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应深刻把握()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②尊重客观规律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③自然生态与人类发展的矛盾不可协调④人存在于自然系统之中并给予重大影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D2.有人说:“纸箱是物质,被火烧后变成灰;树木是物质,人们可以把它加工成家具、纸张。
这说明物质是可以改变的。
”这句话的片面性在于()A.看到了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可以改变的B.承认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联系C.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D.否认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答案】C【解析】哲学上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的过程1.如图漫画揭示的哲理是( )A.人的认识受主客体因素制约B.人的主观认识影响客观环境C.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D.思想的高度决定认识的深度答案A解析生活在不同高度世界的人,有不同的视野说明人的认识受主客体因素的制约,故A符合题意;B的说法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C说法错误,实践能证明一些认识是真理,也能证明一些认识是谬误;实践决定认识,故D错误。
2.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
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答案C解析题意简述了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意在强调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强调实践的作用,A不选;B、D观点错误。
3.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
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
这一认识过程( )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③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B.①④A.①③D.②④C.②③答案D解析分析材料中某地在实践中对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认识经历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每一个阶段认识不同,表明认识是不断深化的,是一个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②正确,①③错误;上述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多次反复实现的,④符合题意。
4.“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说完这句话后在乌江边自刎而亡。
唐朝诗人杜牧为此嗟叹:“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宋朝政治家王安石则认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可见( )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体本身③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具有同样的真理性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A.①②B.①④D.③④C.②③答案B解析对项羽能否实现东山再起,杜牧和王安石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也体现了认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①④符合题意;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②说法错误;材料反映了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不同,③不符合题意。
5.下面漫画讽刺了( )A.没有坚持真理的客观性B.没有坚持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C.没有看到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D.没有看到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
本题是漫画类试题,对此类试题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
材料中漫画“公鸡能下蛋”,“我们亲眼见”讽刺的是人云亦云,缺乏客观依据,没有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故A正确。
上述漫画反映不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也反映不出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以及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故排除B、C、D。
故答案选A。
6.下面漫画《坚持原则》表明( )A.正确的认识产生于争论之中B.对同一事物人们很难有共识C.人们所在立场、角度不同,认识也往往不同D.受知识水平制约,认识具有反复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漫画《坚持原则》就体现了上述观点,C符合题意;争论有利于获得正确认识,但不是正确的认识产生于争论之中,A是错误的;B说法过于绝对;D不符合漫画主旨。
故答案选C。
7.一直以来,暴雨预报对于全球科学界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大气运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受到海陆分布、地形条件的影响,同时人类活动也会对大气运动带来一定的影响。
不能准确进行暴雨预报的根本原因是( )A.暴雨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复杂B.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C.当前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D.缺乏对暴雨形成规律的认识答案C解析实践决定认识,不能准确进行暴雨预报的根本原因应从实践角度考虑,答案为C项,排除A、B。
D项错误,对于暴雨形成规律人类已有正确认识。
8.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将旅游投资和消费作为双热点培育,实施旅游投资促进计划,新辟旅游消费市场。
而以往的国家文件中,一般都只将旅游作为消费新增长点。
国家对旅游的新定位,体现了( )A.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是不同的B.认识对实践发展具有促进作用C.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上升D.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被不断否定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观。
A项错误,太绝对;B项错误,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D项错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就是真理;对旅游的新定位,体现了对旅游的新认识,所以,答案为C项。
9.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一直就脑容量大小是否决定智商的问题争论不休。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科研人员最新研究发现,脑容量与智商之间的关联微乎其微,决定人智商高低的是大脑结构而不是脑容量大小。
这说明( )A.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B.认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绝对的C.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D.人们过去对人脑的认识都是错误的答案A解析科研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A正确;认识不是绝对的,B错误;C与题意无关;D说法绝对。
10.全面二孩政策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的焦点之一。
我国从“人多力量大”——鼓励生育,到“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计划生育,到“单独二孩”——生育政策适当放宽,再到“全面二孩”政策提出,我国人口政策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
这说明( )①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化②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③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④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B.①②A.①③D.②③C.①④答案A解析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过程是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化的体现,也体现出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①③当选;材料体现了认识的发展,没有体现出认识的反复性,②不选;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④不选。
11.材料2013年,以“××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
目前,互联网金融年化收益率一般为5.0%,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3%,活期存款利率为0.35%。
巨大的利差让网民用鼠标投票,开始了银行存款的“搬家”。
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互联网金融一方面赢得了鲜花和掌声,一方面也受到审视和质疑。
某普通民众:不用怎么打理,每天都有利息到账,比存银行获得的利息多,感觉挺好的。
某银行业从业人员:我们一方面要利用自身的地位和优势抵制“××宝”;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推出类似的产品。
某财经评论员:互联网金融抬高了社会融资成本,干扰了货币市场秩序,且存在许多未知的风险,应该取缔。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问题:从认识论角度,分析“鲜花和掌声”“审视和质疑”并存的原因。
答案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受到立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在评价互联网金融的作用时,人们往往是站在各自的立场看问题,从而形成不同的观点。
②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互联网金融由于出现时间比较短,影响了人们对其性质和作用的认识。
解析审设问可知,本题为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原因类非选择题,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
互联网金融“鲜花和掌声”“审视和质疑”并存蕴含着认识的反复性哲理,因此可从认识主体的差异性和客观事物本质的复杂性等角度回答原因。
12.计划生育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
因此,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并非易事。
2013年中央决定放开“单独二孩”政策,但在老龄化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此政策还不足以遏制青少年人口减少对未来的消费、劳动力供应、创新等经济活动产生的重大负面影响。
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就我国的生育政策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组织多方案测算比较,广泛征求各方意见。
经反复研究论证,形成了中国未来人口发展战略报告,已经上递到决策层,该报告提出了立即放开“全面二孩”政策的建议。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允许全面普及二孩。
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谈谈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应不断调整的认识。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
调整完善生育政策需要深入调研论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呼声。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制定的生育政策要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利于贯彻和落实。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经反复论证,由执行多年的“一孩政策”到中央决定放开“单独二孩”政策,再到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这是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由执行多年的“一孩政策”到中央决定放开“单独二孩”政策,再到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体现了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析设问的知识限定是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问题指向是谈谈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应不断调整的认识。
考生可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的特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等方面思考。
透视热点之高考预测时政热点聚焦城市工作会议12年201520月日至①我国城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21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三个代表”,坚持以人为本、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②会议指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
同时,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立足国情,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城市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②人口和用地要匹配,城市规模要同资③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切实做好城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