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班科学:声音变变变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声音变形计
中班科学教案声音变形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奇妙的声音》,具体内容为“声音变形计”。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了解声音的基本特性,掌握声音的传播和变化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大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并能够区分它们。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原理,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索声音变化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传播原理的理解,声音特性的区分。
教学重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特性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话筒、橡皮泥、尺子、小鼓、锣等。
2. 学具:小纸杯、棉线、铅笔、直尺、橡皮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不同音调、响度、音色的声音,让学生分辨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讲解声音的基本特性,引导学生观察教具,进行互动。
2. 例题讲解通过音响、话筒等教具,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
演示声音在不同介质(如空气、水)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3. 随堂练习分组让学生用小纸杯、棉线制作“电话”,体验声音的传播。
用尺子、小鼓、锣等教具,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变化。
提问:“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特性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基本特性:音调、响度、音色2. 声音传播原理:振动→介质→传播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不同物体的声音特性,记录下来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答案示例:门铃的声音:音调较高,响度适中,音色清脆。
2.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简易的“电话”,与家人或朋友进行通话,感受声音的传播。
答案示例:通过棉线连接两个纸杯,与家人在不同房间进行通话。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声音的基本特性和传播原理。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声音变形计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声音变形计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教学内容活动选自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材《声音变形计》,本节课主要讲述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通过空气传播,并在耳朵中接收。
同时,让幼儿体验不同声音的特征,如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目标1. 让幼儿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引导幼儿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传播过程。
3. 帮助幼儿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难点:让幼儿理解和体验声音的三个特征。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木棒、塑料杯、音乐玩具等。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气球,一根木棒,一个塑料杯。
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幼儿观察气球被挤压时发出的声音,引导幼儿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讲解声音的产生:教师通过演示,讲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声音的传播:让幼儿把气球放在手中,轻轻挤压,感受声音的传播。
4. 声音的特征:教师通过音乐玩具,让幼儿体验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5. 随堂练习:让幼儿用木棒敲击塑料杯,观察和描述声音的特征。
板书设计声音的特征:1. 音调:声音的高低2. 响度:声音的大小3. 音色:声音的质感作业设计1. 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特征。
答案:请列出观察到的声音特征,如音调、响度和音色。
2. 请幼儿尝试用生活中的物品制作简易乐器,并展示给家长。
答案:请列出制作的乐器名称,以及使用的材料。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但在声音传播的环节,部分幼儿对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理解还有待加强。
在课后,可以继续让幼儿观察和体验声音的特征,如通过观看动画片,了解声音在水中和固体中的传播。
同时,鼓励幼儿创造自己的简易乐器,加深对声音特征的理解。
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通过运用上述技巧和窍门,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中班教案《声音变变变》及教学反思(5篇材料)
幼儿园中班教案《声音变变变》及教学反思(5篇材料)第一篇:幼儿园中班教案《声音变变变》及教学反思中班教案《声音变变变》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探索把声音变大、变小、变长、变短的方法,感知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感知声音的产生和特点,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声音变变变》含反思教案吧。
教学目标:1、感知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2、探索把声音变大、变小、变长、变短的方法3、感知声音的产生和特点4、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阐述自己的发现,培养幼儿与他人合作的意识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6、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教学准备:1、小鼓、小铃、喇叭、玻璃杯、纸杯、勺子、空瓶、盒子、米、豆子等2、录有各种声音的磁带教学过程:一、寻找声音1、请幼儿倾听周围有哪些声音,是什么发出来的2、请幼儿事先藏起来,分别对大家说一句话,让其他幼儿猜猜是谁在说话,引导幼儿感知每个人说话的声音都有自己的特点二、制造声音1、教师:怎么才能让我们的身体发出声音?试试看(拍手、跺脚、说话、唱歌等)2、给幼儿提供空瓶子,盒子、米、豆子等,引导他们把米、豆子等装入不同的瓶子或盒子里,摇摆、听听能发出什么声音,再比较一下装的东西多少的不同是否会影响声音,有什么不同。
3、老师依次给幼儿提供小鼓、小铃、喇叭等教师:怎么让这些物品发出声音?它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怎样使这些声音变大、变小、变长、变短?鼓励幼儿交流彼此所用的方法三、比较声音的不同1、给幼儿提供三个同样的杯子,用勺子轻敲,听听声音是否相同,在三个杯子里装上不同量的水,再用小勺轻敲,听听声音是不是一样,有什么变化,哪个声音高,哪个声音低,想想为什么(杯子里的水越多,声音越低)2、引导幼儿用纸卷成喇叭形,用“喇叭”喊一喊,听听自己的声音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3、给幼儿播放一段优美和一些噪音,让幼儿听辨,说说感觉有什么不同。
四、游戏:打电话指导幼儿用一根细绳把两个纸杯连在一起,做成“电话”玩一玩打电话的游戏。
最新声音变形记中班科学活动优质教案(
最新声音变形记中班科学活动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教材第四单元《声音》第一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声音产生、传播和声音变形。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解声音产生和传播过程。
2. 培养幼儿对声音变形现象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变形现象理解。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和传播过程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气球、塑料瓶、米粒、尺子、白纸等。
学具:每组一套音响、气球、塑料瓶、米粒、尺子、白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音响播放不同动物声音,让幼儿猜测是哪些动物,激发幼儿对声音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声音产生和传播过程,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感受声音振动。
3.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如空气、水等)中传播速度。
4. 声音变形现象探索通过拍打气球、倒米粒等实验,让幼儿观察声音变形现象,引导幼儿思考原因。
六、板书设计1. 声音产生和传播2. 声音变形现象及原因3. 声音传播速度实验结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声音变形现象,记录下来并分析原因。
答案:如吹风机吹出风声、水流声等,原因在于振动频率、振幅等变化。
2. 作业题目:与家长一起探讨,为什在水中说话声音会变哑?答案:因为水密度大于空气,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损失较大,导致声音变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对声音有更深入解,但在讲解声音变形现象时,部分幼儿理解难度较大,今后可尝试用更生动比喻或实例来解释。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声音现象,鼓励他们主动探究声音奥秘,如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幼儿探究过程,共同体验科学乐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声音变形现象探索3. 作业设计一、实践情景引入1. 选择幼儿熟悉且感兴趣动物声音,如狗、猫、鸟等。
2. 控制声音播放时长,避免过长导致幼儿注意力分散。
声音变形计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声音变形计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材》第五章“声音的世界”,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变化。
通过本章学习,使幼儿了解声音的基本知识,探索声音的变形过程,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了解声音的传播和变化。
2. 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声音变形的基本方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声音变形。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变形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话筒、气球、橡皮筋、纸杯、绳子等。
学具:每组一套音响、话筒、气球、橡皮筋、纸杯、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1 教师展示音响,播放音乐,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1.2 邀请幼儿用手指轻轻触摸音响,感受振动。
2. 例题讲解(10分钟)2.1 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
2.2 演示声音变形的方法:如气球说话、橡皮筋琴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3.1 分组讨论: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声音?3.2 各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声音变形的方法。
4. 实践操作(10分钟)4.1 教师指导幼儿用学具进行声音变形实验,如:用纸杯制作电话,用绳子传递声音等。
4.2 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2 评价幼儿实践操作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
2. 声音变形方法:气球说话、橡皮筋琴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生活中的声音,记录下来并尝试进行声音变形。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使幼儿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培养探究精神。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中尝试用不同材料进行声音变形实验,分享实验成果,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声音变形。
2024年最新声音变形记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2024年最新声音变形记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探索》教材中班第四章《奇妙的声音》,详细内容涉及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形。
主要包括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差异。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形,理解声音的基本特性。
2.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变形原理。
教学重点:声音的基本特性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话筒、气球、尺子、橡皮筋、不同材质的纸张等。
学具:每组一套音响、话筒、气球、尺子、橡皮筋、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幼儿用不同的材料(如纸张、气球)制造声音,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声音的产生。
讨论声音在不同材质中的传播差异。
2. 例题讲解(10分钟)介绍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通过实际操作展示。
解释声音的传播原理,引导幼儿了解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幼儿通过改变发声体的长度、紧张度和材质,观察声音的变化。
各组汇报实践成果,分享声音变形的发现。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基本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2. 声音传播介质:空气、液体、固体。
3. 声音变形:长度、紧张度、材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不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记录至少三种声音变形的例子。
2. 答案:示例:拉长尺子,音调变低;拉紧橡皮筋,音调变高;不同材质的纸张振动,音色不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实践操作中,部分幼儿对声音变形的规律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科学馆,了解更多关于声音的科学知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最新声音变形记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最新声音变形记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手册》中班上册第七章《奇妙的声音》,详细内容为“声音变形记”。
通过学习,让幼儿探索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知道声音可以通过物体的振动来变形。
2.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
难点:声音变形的原理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话筒、气球、尺子、橡皮筋、纸杯电话等。
学具:每组一份音响、话筒、气球、尺子、橡皮筋、纸杯电话。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不同动物的声音,让幼儿猜一猜是什么动物。
讨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引导幼儿关注声音的变化。
2. 例题讲解(10分钟)用音响和话筒演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讲解声音变形的原理,如振动快慢、声音大小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幼儿通过气球、尺子、橡皮筋等物品体验声音的变化。
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不同物品发出的声音,讨论原因。
回答幼儿的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讨论生活中遇到的声音变形现象,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空气传递3. 声音变形:振动快慢、声音大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或户外的一种声音,描述它的特点。
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声音变形玩具。
2. 答案:家里或户外声音的特点描述,如:汽车的喇叭声、鸟叫声等。
制作声音变形玩具的方法,如:用纸杯制作电话。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对声音变形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但在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不同声音时,教师应更加注意引的使用,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声音的变化。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科技馆,了解更多关于声音的科学知识。
鼓励家长参与,与幼儿一起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变形现象。
幼儿园中班科学声音变形记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声音变形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教材第四章《奇妙的声音》,具体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变形。
重点围绕声音的变形,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声音的变化,并探索声音与生活物品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形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交流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变形原理。
教学重点:声音与生活物品的关系,以及声音变形的实践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话筒、气球、橡皮筋、纸杯、绳子等。
2. 学具:每组一套音响、话筒、气球、橡皮筋、纸杯、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邀请幼儿玩“声音接龙”游戏,让幼儿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通过故事《声音变形记》,引发幼儿对声音变形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教师展示气球、橡皮筋等物品,引导幼儿观察声音在不同物品中的传播和变形。
(2)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了解声音的变形原理。
3. 随堂练习(1)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自己探索声音的变形。
(2)邀请幼儿分享实验结果,互相交流学习。
(2)提出问题,让幼儿思考如何利用声音变形为生活带来便利。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形2. 声音变形原理3. 声音与生活物品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探索身边的声音变形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家人分享。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了声音的变形,培养了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2.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幼儿寻找大自然中的声音变形现象,增强幼儿对声音变形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声音的变形原理。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板书设计中的声音与生活物品的关系。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声音变形记》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声音变形记》教案:《声音变形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声音变形记》一章。
该章节主要围绕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展开,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和变形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使幼儿能感知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引导幼儿观察和探究声音的传播和变形现象。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和变形现象。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声音传播和变形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扬声器、音叉、塑料尺、玻璃杯、水、气球等。
学具:每人一个气球,一张白纸,一支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让幼儿闭上眼睛,听一听周围的声音,然后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些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2. 讲解: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 实验一:将扬声器连接到音乐设备上,播放音乐,让幼儿观察扬声器纸盆的振动,体会声音的产生。
4. 实验二:将音叉放在玻璃杯上,敲击音叉,让幼儿观察音叉和玻璃杯的振动,以及声音的传播。
5. 实验三:让幼儿用手拿住塑料尺,振动塑料尺,观察塑料尺的振动和声音的产生。
6. 实践情景:让幼儿拿着气球,用力挤压气球,观察气球的振动和声音的产生。
7. 例题讲解:讲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和变形现象,如声速、回声等。
8. 随堂练习: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如水、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声音产生:物体的振动声音传播:空气、水、固体等介质声音变形:声速、回声等七、作业设计1. 请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观察家中的声音产生和传播现象,如电视、电话、自来水等。
2. 请幼儿尝试用气球、音叉等物品进行实验,验证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3. 家长协助幼儿记录实验过程和发现,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
2024年中班科学教案声音变形记(
2024年中班科学教案声音变形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教育教材第四章《奇妙的声音》,具体内容为“声音变形记”。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掌握声音的三个基本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并探索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掌握声音的三个基本要素。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索声音变化的兴趣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其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原理以及声音变化的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话筒、气球、塑料瓶、橡皮筋、纸张等。
学具:小鼓、铃铛、塑料管、纸杯、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不同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哪些动物,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变化。
分组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小鼓、铃铛等)制造声音,讨论声音的不同特点。
2. 例题讲解(15分钟)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基本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
演示实验:用气球、塑料瓶、橡皮筋等展示声音的变化。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索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声音变化的原因。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变形的例子?激发学生思考。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2. 声音的三个基本要素:音调、响度、音色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变形现象。
请学生观察并记录生活中遇到的声音变形现象,分析原因。
答案:例如,将空塑料瓶吹满气,摇动时会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原因是空气柱的长度和振动速度发生变化。
2.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简单的乐器,展示声音变化。
请学生利用家中的废旧物品制作一个简单的乐器,如小鼓、铃铛等。
答案:学生可以制作一个简易的鼓,用橡皮筋绷在纸杯上,击打纸杯时,橡皮筋的振动产生声音。
中班科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声音变形记》
《声音变形记》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对声音的兴趣,激发探索声音奥秘的欲望。
2.让幼儿学会用耳朵仔细倾听,辨别不同的声音。
3.帮助幼儿了解声音可以产生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辨别不同的声音,了解声音可以产生变化。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发现声音变化的规律,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教具:录音机、磁盘、各种发声玩具、各种乐器、音响设备。
2.环境准备:安静的教学环境,确保幼儿能专心听声。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2.邀请幼儿说出他们听到了什么,引导幼儿关注声音。
(二)声音辨别1.教师拿出几个发声玩具,让幼儿猜猜是什么玩具发出的声音。
2.邀请幼儿上台示范,用不同的发声玩具发出声音,让其他幼儿猜猜是哪个玩具发出的声音。
(三)声音变化1.教师展示一个可以改变声音的玩具,如变声器。
2.邀请幼儿上台尝试,用自己的声音通过变声器发出不同的声音。
3.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同一个声音,通过不同的方式可以产生变化。
(四)声音变形记1.教师邀请幼儿分成小组,每组用不同的发声玩具或乐器,尝试创造出独特的声音。
2.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声音作品,其他小组猜猜是什么声音。
1.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3.教师布置作业:请幼儿回家后,尝试用生活中的物品发出不同的声音,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发现。
五、教学反思1.在导入环节,播放自然声音时,我没有给出足够的提示,导致有些幼儿无法准确说出他们听到了什么。
今后,我需要在导入环节给出更多提示,帮助幼儿更好地参与活动。
2.在声音辨别环节,有些幼儿对于发声玩具的辨别能力较弱。
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幼儿对声音的感知和辨别能力的培养。
3.在声音变化环节,我发现部分幼儿对于变声器的操作不够熟练,导致他们无法很好地展示自己的声音作品。
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幼儿更多操作机会,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本次教学活动让我认识到,作为教师,我需要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声音变形记》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声音变形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奇妙的声音》,详细内容为“声音变形记”。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传播、变化及其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传播和变化,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2.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团队协作精神,增强表达和分享的意愿。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变化原理。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亲身感受声音的变化,理解声音的传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气球、绳子、尺子、沙子、塑料杯等。
2. 学具:每组一套音响、气球、绳子、尺子、沙子、塑料杯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播放不同动物的叫声,让幼儿猜测是哪些动物。
通过这个环节,引起幼儿对声音的兴趣。
2. 例题讲解教师展示音响,讲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
3. 随堂练习a. 幼儿分组,每组一个气球,将气球放在沙子上,观察气球振动时沙子的变化,感受声音的传播。
b. 教师演示绳子吊着气球,当气球振动时,绳子也会振动。
让幼儿用尺子测量振动绳子的长度,了解声音的传播速度。
4. 实践活动a. 教师引导幼儿将塑料杯放在音响上,观察塑料杯随着声音的振动而振动。
b. 幼儿分组进行“声音传递”游戏,一个幼儿用塑料杯将声音传给下一个幼儿,以此类推,一个幼儿将声音传回给教师。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传播:振动→空气→耳朵2. 声音的变化:音调、音量、音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声音,记录下来,并尝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释这些声音的传播和变化。
答案示例:我听到妈妈在厨房炒菜的声音,这是锅和铲子碰撞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到我的耳朵里。
2. 作业要求:家长协助幼儿完成,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组织幼儿去户外,观察大自然中的声音,了解声音与生活的关系。
声音变形计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声音变形计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材》第四章“奇妙的声音”一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
重点探讨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形现象,通过实践操作,让孩子们了解声音的奥妙。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变化。
2.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声音变形的现象,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变形现象的理解和描述。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气球、绳子、尺子、塑料瓶、水、纸杯等。
学具:每组一套音响、气球、绳子、尺子、塑料瓶、水、纸杯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演示:用音响播放音乐,让孩子们观察音响振动时的气球变化。
(2)孩子们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气球在绳子、尺子上振动时产生的声音。
2. 例题讲解(1)教师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为什么会变形?(2)教师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传播过程中会受到介质、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变形。
3. 随堂练习(1)教师演示:用塑料瓶、水、纸杯制作简易电话,让孩子们观察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
(2)孩子们操作:分组进行实验,用简易电话进行通话,观察声音的变化。
(1)教师引导: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声音的哪些变形现象?(2)孩子们回答: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介质、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的变形。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介质、温度、湿度3. 声音的变化:变形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声音变形的现象,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孩子们对声音变形现象的兴趣较高,但在描述和解释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024年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声音变形记》
2024年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声音变形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启蒙教材第四章《奇妙的声音》中的第二节《声音变形记》。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变化以及不同物体的声音特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理解声音可以通过空气、固体、液体传播。
2. 掌握声音的变化,如音调、音量、音色的变化。
3. 培养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
难点: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和效果,以及音调、音量、音色的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鼓、口哨、气球、纸杯电话、尺子等。
2. 学具:每组一套音响、鼓、口哨、气球、纸杯电话、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不同动物的叫声,请幼儿猜一猜是什么动物,并模仿叫声。
2. 例题讲解(15分钟)(1)声音的产生:教师敲鼓,让幼儿观察鼓面的振动,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通过纸杯电话实验,让幼儿了解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3)声音的变化:教师演示口哨、气球发声,让幼儿观察音调、音量的变化。
3. 随堂练习(10分钟)(1)用尺子拨动气球,观察气球的振动和声音的产生。
(2)用纸杯电话进行通话,了解声音的传播。
(3)改变吹口哨的方式,观察音调、音量的变化。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空气、固体、液体3. 声音的变化:音调、音量、音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物体,找出能发出不同音调、音量、音色的物体,并记录下来。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直观地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提高了幼儿的观察、思考、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探索声音的反射,如回声现象,以及声音的遮挡,如隔音效果。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声音变形记》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声音变形记》一、教学内容《声音变形记》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奇妙的声音》,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变形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形,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声音,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变形。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变形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气球、纸杯、绳子、尺子、小鼓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音响,播放不同的声音,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 新课导入(10分钟)a. 教师讲解声音的产生,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 通过实验,让幼儿观察声音的传播,如敲击小鼓,让幼儿感受到声音的传播。
3. 例题讲解(15分钟)a. 教师以气球、纸杯为例,讲解声音的变形。
b. 邀请幼儿参与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 随堂练习(10分钟)a. 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回答: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声音为什么会变形?b. 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5. 课堂小结(5分钟)6. 作业布置(5分钟)让幼儿画一幅关于声音的画,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形。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2. 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3. 声音的变形气球、纸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形。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形,但部分幼儿对声音的传播速度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下节课进行巩固。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声音,如雷声、风声、汽车声等,让幼儿感受声音的奇妙世界。
2024年最新声音变形记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2024年最新声音变形记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指导手册》第四章“奇妙的声音”设计。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变形、生活中的声音等,通过故事《声音变形记》为线索,引导幼儿探索声音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可以通过物体的振动产生。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幼儿对声音的感知和认识。
3. 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声音,培养环保意识,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听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教学重点:声音的变形现象,以及如何保护听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故事课件、声音实验器材(如鼓、弦、纸杯电话等)、录音机。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老师以讲故事的的形式,向幼儿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引导幼儿关注声音。
通过故事《声音变形记》,让幼儿初步了解声音的变形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老师演示声音实验,如敲鼓、弹弦,让幼儿观察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让幼儿通过纸杯电话实验,感受声音的传播。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成小组,用教具进行声音实验,观察声音的变形现象。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4. 课堂小结(5分钟)强调保护听力的重要性,让幼儿了解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听力。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空气、介质3. 声音的变形:声音的大小、高低变化4. 保护听力:减少噪音、合理使用耳机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声音答案:幼儿根据课堂所学,发挥想象,画出声音的形象。
2. 作业题目:记录一天中听到的声音答案:幼儿记录生活中的声音,了解声音与生活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幼儿的学习情况,针对幼儿的疑问进行解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声音,开展家庭作业,让家长参与幼儿的学习,共同探索声音的奥秘。
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反思《声音变形记》
《声音变形记》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传播途径和特点。
2.培养学生对声音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3.培养学生合作、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声音的传播途径。
2.声音的变形现象。
三、教学难点1.声音的传播途径和特点。
2.声音变形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1.教具:录音机、音响、耳机、各种材料(如纸张、塑料、布料等)。
2.学具:学生分组准备各种材料,用于实验。
五、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聆听。
(2)引导学生说出录音中的声音特点。
2.探究(1)教师出示各种材料,让学生猜测这些材料是否能传播声音。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各种材料是否能传播声音。
3.发现(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发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变化。
(2)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
4.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变化?(2)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5.演示(1)教师演示声音在不同材料中传播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变形现象。
(2)学生尝试解释实验现象。
6.应用(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声音的变形现象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2)学生思考并举例说明。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变形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培养了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材料的操作不够熟练,导致实验结果不够准确。
今后需加强学生实验操作的训练。
5.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声音的传播途径和特点,掌握声音变形的原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七、课后作业1.家长协助孩子在家中寻找不同材料,进行声音传播实验。
2.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下节课分享。
八、教学拓展1.开展声音主题的活动,如声音接力、声音猜谜等。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声音变形记》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声音变形记》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基本特征,知道不同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倾听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幼儿对声音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幼儿感知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难点:引导幼儿通过实验发现声音的变形现象。
三、教学准备1.教具:各种发声玩具、乐器、玻璃瓶、水、盐、沙子等。
2.实验材料:纸杯、细线、橡皮筋、塑料瓶等。
3.录音设备。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播放不同动物的叫声,引导幼儿倾听并猜测是哪种动物。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动物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2.基本概念(1)教师简要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教师举例说明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如敲击玻璃瓶、弹奏乐器等。
3.实验探索(1)声音变形实验一:教师将橡皮筋套在纸杯上,用细线将纸杯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声音传递通道。
让幼儿分别站在通道的两端,一人说话,另一人倾听。
引导幼儿发现声音在传递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2)声音变形实验二:教师将沙子、盐分别放入玻璃瓶中,让幼儿敲击瓶子,观察声音的变化。
引导幼儿发现沙子和盐的多少会影响声音的音调。
4.拓展活动(1)教师播放不同乐器的声音,让幼儿猜测是哪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2)教师邀请幼儿上台演奏乐器,感受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2)教师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发现了哪些声音变形的现象?请分享给大家。
6.家庭作业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声音变形现象,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在实验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声音变形现象的探究兴趣。
2.评估幼儿对声音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3.评价幼儿在家庭作业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了声音的变形现象,激发了他们对声音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声音变形记》.(1)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声音变形记》.一、教学内容《声音变形记》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奇妙的声音》,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变形以及声音的应用。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让幼儿了解声音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知道声音可以通过物体振动产生,并能通过空气、水等介质传播。
2. 学会观察和描述声音的变形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能够参与声音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形现象。
难点:声音的传播过程,声音变形现象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鼓、绳子、气球、塑料瓶、水、纸杯等。
学具:彩笔、画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有趣的声音,引起幼儿的兴趣。
邀请幼儿分享生活中遇到的声音,引导幼儿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例题讲解(10分钟)(1)声音的产生:教师敲击鼓,让幼儿观察鼓面的振动,引导幼儿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教师将绳子绷紧,一端固定在墙上,另一端绑上气球。
用手轻轻拨动绳子,让幼儿观察气球的振动,并听到声音。
引导幼儿知道声音可以通过空气、水等介质传播。
(3)声音的变形:教师用不同大小的瓶子装水,用筷子敲击瓶子,让幼儿观察和听辨声音的变化。
引导幼儿了解声音的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用塑料瓶、水、纸杯等材料,进行声音传播实验。
(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变形的现象?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空气、水等介质3. 声音的变形:音调与振动频率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声音变形现象。
答案:如吹气球时,气球从小到大,声音从低到高的变化。
2. 作业题目: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个简易的“电话”。
中班科学教案声音变形计
中班科学教案声音变形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涉及教材的第三章《奇妙的声音》,具体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变化及声音的变形。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声音的基本知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通过实践操作,使幼儿能够辨别声音的变化和变形。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声音的变形。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变化及声音的传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音响、话筒、气球、橡皮筋、尺子、塑料瓶、水、纸杯等。
幼儿准备:空瓶子、橡皮筋、纸杯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演示音响播放音乐,让幼儿观察音响振动,感受声音的产生。
(2)教师用话筒讲话,让幼儿观察话筒振动,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例题讲解(1)声音的传播:教师将纸杯电话的制作方法演示给幼儿,让他们了解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2)声音的变化:教师演示橡皮筋拉长、缩短,观察声音的变化。
(3)声音的变形:教师演示气球吹大、吹小,让幼儿感受声音的变形。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纸杯电话,体验声音的传播。
(2)让幼儿用橡皮筋、尺子等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声音的变化。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2. 声音的传播:空气3. 声音的变化:橡皮筋、尺子等4. 声音的变形:气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声音,记录声音的产生、传播、变化和变形现象。
答案示例:我吹气球时,气球越大,声音越低;用纸杯电话和同伴交流,发现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2. 亲子作业:与家长一起制作一个简易的乐器,如吉他、小鼓等,观察乐器发声时的振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针对幼儿的疑问进行解答,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带领幼儿参观科学馆,了解更多声音相关的知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好资料
更多精品文档中班科学:声音变变变
教学目标:
1、感知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
2、探索把声音变大、变小、变长、变短的方法
3、感知声音的产生和特点
4、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阐述自己的发现,培养幼儿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小鼓、小铃、喇叭、玻璃杯、纸杯、勺子、空瓶、盒子、米、豆子等
2、录有各种声音的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寻找声音
1、请幼儿倾听周围有哪些声音,是什么发出来的
2、请幼儿事先藏起来,分别对大家说一句话,让其他幼儿猜猜是谁在说话,引导幼儿感知每个人说话的声音都有自己的特点
二、制造声音
1、教师:怎么才能让我们的身体发出声音?试试看(拍手、跺脚、说话、唱歌等)
2、给幼儿提供空瓶子,盒子、米、豆子等,引导他们把米、豆子等装入不同的瓶子或盒子里,摇摆、听听能发出什么声音,再比较一下装的东西多少的不同是否会影响声音,有什么不同。
3、老师依次给幼儿提供小鼓、小铃、喇叭等
教师:怎么让这些物品发出声音?它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怎样使这些声音变大、变小、变长、变短?
鼓励幼儿交流彼此所用的方法
三、比较声音的不同
1、给幼儿提供三个同样的杯子,用勺子轻敲,听听声音是否相同,在三个杯子里装上不同量的水,再用小勺轻敲,听听声音是不是一样,有什么变化,哪个声音高,哪个声音低,想想为什么(杯子里的水越多,声音越低)
2、引导幼儿用纸卷成喇叭形,用“喇叭”喊一喊,听听自己的声音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3、给幼儿播放一段优美和一些噪音,让幼儿听辨,说说感觉有什么不同。
四、游戏:打电话
指导幼儿用一根细绳把两个纸杯连在一起,做成“电话”玩一玩打电话的游戏。
五、总结声音的特点
六、结束部分:
《小乐器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