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赋》导读
登楼赋王粲赏析
登楼赋王粲赏析
《登楼赋》是中国古代唐代杰出的文人王粲创作的一篇名文,作品中对登楼时的万千景象和感受进行了深入的展示,其中所描绘的情景自然、芬芳,唤起读者的无限沉思。
《登楼赋》分为七节,以九折八拐的叙事方式,分别描写登楼前后对于美景的反应。
文章开始,作者形容如何看到了远方的美景,登高望远,撒落阳光,流连忘返,心旷神怡;接着,从楼上俯瞰,一席茶杯,一拨酒壶,及以四朵白菊花殷切地欢迎他,让他动感又感动;此外,作者还言犹在耳,形容了自然界及人界,有云卷云舒,有船过江;最后,作者发出惊叹,感叹世界的美,令人心生深思。
《登楼赋》的语言格调也是它的特色,文字沉郁而温润,节奏悠扬而舒缓,既有灵动,又有优美,抒发出深情款款的意境和情调,令读者感到一阵惊叹。
当今,人们仍然能够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田园的宁静,领略到作者的情思和趣味,这也成就了《登楼赋》深受百代之后人们的赞誉。
总而言之,《登楼赋》是王粲的代表作,表现出他精致的细腻的文学水平。
作品的情景描写细腻,合理,微妙,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的奥秘,永恒不变。
只有去体会这篇作品,才能够感受到自然美、深沉思索,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思念和终将过去的回忆,才能够形成一个深刻的印象。
同时,它也可以成为人们抒发心情、沉思、散步的好去处,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体会登高赋的美妙,体验作者情
怀滋味。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五册登楼赋(I)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五册登楼赋(I)教学目标:1、领会赋中抒发的怀才不遇的忧思和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
2、学习本文以景写情、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
3、掌握用典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4、体会赋的语言特色。
重点难点:重点:1、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
2、赋的语言特色。
难点:1、对作者忧思的理解。
2、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3、文中典故的含义课堂教学:一、作家介绍(见课件)二、疏通并分析课文总结:此段作者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前面所写的山川美好的乐景,其目的是为了反衬怀旧思归之哀情。
以乐衬哀,愈见其哀。
这样,一个满怀忧思、怅然失意、羁旅他乡的文弱书生的形象,便跃然眼前了。
总结:这段由凭栏槛——遥望——开襟——极目——壅隔——涕横坠,既描写了山川景物,又引用了古人古事;既有遥望流涕,又有沉思冥想,层层深入地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然而,这并不是他忧思的全部内容,下段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往深广出开掘拓展。
三、课文分析《登楼赋》的思想与艺术分析王粲是东汉末年建安时期的著名作家。
他身当乱世,经历流离颠沛的生活,因此作品对当时社会现实有真切的反映,具有沉郁悲愤,慷慨任气的格调。
他又怀抱进步的社会政治理想,在作品中表现了强烈的建功立业愿望。
这篇《登楼赋》,可以说比较集中地体现了王粲的政治倾向和思想情绪。
所以,其主题可以归结为:通过登楼四望,抒发了浓重的思念故土之情,倾吐了怀才不遇、宏图难展的苦闷,表现了渴望舒展政治抱负的迫切心情。
表面看来,这篇赋的感情似乎比较低沉压抑,开头说“聊暇日以销忧”,继而说“孰忧思之可任”、“涕横坠而弗禁”,末了又说“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惰恻”,反复喟叹,忧愁难遣;但细读全文,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忧思乃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引起,政治上的失意之叹,根源于追求社会统一安定的进步政治理想不得实现。
在赋的第二段,作者超越了一般的怀乡之情,向深层发掘,揭示了其忧思的政治内涵:“遭迁逝而纷浊兮”。
王粲《登楼赋》文本精析
兹 楼 在 何 处
从范蠡到陶朱公——进可兴国
退可富家
• 范蠡,楚人,约生于南阳一带。与文种投奔勾践, 受重用。 • 《国语·越语》:灭吴后,“反至五湖,范蠡辞 于王曰:‘君王勉之,臣不复入越国矣。’„„ 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 夫(文)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 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huì ),可与共患 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壅隔:阻隔。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昔:从前。 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幽:囚禁。显:达。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土:故土。
人情怀土
穷达不易
昔尼父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史记·孔子世家》:
• 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及吴侵陈,陈
常被寇。
《七哀诗》(其一)
写 作 背 景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渭然伤心肝。
仲宣霸岸之篇
伤时忧己→栖迟徙倚→夜半不寐
(入声职韵)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惟:念。极:至。 忧时伤世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冀:希望。假:借。 时不我待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渫:除去井中污浊。 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徙倚:徘徊。匿:藏。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兴:起。 昏暗暮景 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顾:回望。 思归之情 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阒qù :静。息:止。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忉怛:悲痛。 夜半不寐 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循:顺着。 辗转反侧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参:分。
赏析王粲《登楼赋》
赏析王粲《登楼赋》前言赋体即非文非诗,但兼具诗与散文的特点。
既有散文的铺陈直述,又无严格的量度,并且兼有诗的音韵韵律。
两汉时期,由于政治上史无前例的大一统和经济上的高度繁荣,其统治者的学术思潮和赋考制度的推行,使其深受《诗经》、《楚辞》的影响。
由于先秦纵横家文章风格的熏染和碑志铭文的兴起,终于促成了两汉骚体赋、大赋、小赋的繁盛。
按照刘勰的看法,汉赋可以分为“抒志”与“察物”两大类。
王粲的《登楼赋》是一部著名的小赋,就是以“抒志”为代表的名篇。
一、创作背景王粲这个名字在中国文学史上并不陌生。
王粲出生于东汉末年的山阳高平,且自幼聪颖,十四岁就被当时的大文学家蔡邕所赏识。
这一点在《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中已有记载:王粲“少左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之异而奇之。
时邕才学显赫,贵重朝廷,宾客盈座,常车骑填卷,阳粱在门,倒履相迎。
”这在那时来看,王粲的才气和履历都能引以为豪。
但就在他才华初显,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董卓乱政”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动乱,民众与百姓立即陷入了颠沛流离,水深火热之中。
初平四年,吕布袭杀董卓后,朝政陷入一片混乱,王粲被迫离开西京长安,前往荆州避难,依附在刘表身边。
但是刘表见他年幼体弱多病,气色不好,未加重用。
那对少年王粲是个极大的打击。
十多年来,他在荆州流寓定居,一直情绪低落,怀才不遇,思乡之情时常充盈在胸中。
而《登楼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二、创作意境这一主题贯穿于整篇《登楼赋》,是作者登楼所见所感的忧愤之情。
其一,作者王粲避难流徙荆州已逾十二年,思乡之情十分深切;二是天下大乱之时,自己空有一身雄韬伟略,却无用武之地,无处施展,正所谓“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谍之莫食”。
整篇登楼赋分为三段,各段意义鲜明,特点突出。
第一段写登楼时所见的平坦宽广的地形和美丽的景色;第二段由景感怀,抒发心中郁结深沉的怀归之情;第三段抒写时光易逝,人情易老,战乱尚未平息,空有雄心壮志而无处施展的愤懑之情。
《登楼赋》全文注释、赏析
登楼赋王粲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
少时即有才名,曾受到蔡邕赏识,以文才而闻名天下。
与曹植合称“曹王”,“建安七子”之一,为“七子之冠冕”。
先依刘表,未被重用,后为曹操幕僚,备受曹操重用,官拜侍中,赐爵关内侯,在兴革制度、谋划军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随曹操征吴,病死途中。
由于他亲历战乱,感受较深,部分作品感情深沉,慷慨悲壮,现实性较强。
有《王侍中集》。
登兹楼以四望兮①,聊暇日以销忧②。
览斯宇之所处兮③,实显敞而寡仇④。
挟清漳之通浦兮⑤,倚曲沮之长洲⑥。
背坟衍之广陆兮⑦,临皋隰之沃流⑧。
北弥陶牧⑨,西接昭丘⑩。
华实蔽野⑪,黍稷盈畴⑫。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⑬,曾何足以少留⑭!遭纷浊而迁逝兮⑮,漫逾纪以迄今⑯。
情眷眷而怀归兮⑰,孰忧思之可任⑱?凭轩槛以遥望兮⑲,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⑳。
路逶迤而修迥兮㉑,川既漾而济深㉒。
悲旧乡之壅隔兮㉓,涕横坠而弗禁㉔。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㉕。
钟仪幽而楚奏兮㉖,庄舄显而越吟㉗。
人情同于怀土兮㉘,岂穷达而异心㉙!惟日月之逾迈兮㉚,俟河清其未极㉛。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㉜。
惧匏瓜之徒悬兮㉝,畏井渫之莫食㉞。
步栖迟以徙倚兮㉟,白日忽其将匿㊱。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
兽狂顾以求群兮㊲,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㊳,征夫行而未息。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㊴。
循阶除而下降兮㊵,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㊶。
【作品注释】①兹:此。
②聊:姑且,暂且。
暇日:假借此日。
暇:通“假”,借。
③斯:这。
④寡:少。
仇:匹敌。
⑤挟:带。
清漳:指漳水,发源于湖北南漳,流经阳,经江陵注入长江。
浦:河流注入江海的地方。
⑥倚:靠。
沮:沮水,发源于湖北保康,流经阳,与漳水会合后注入长江。
⑦坟:高地。
衍:低平之地。
⑧皋:水旁边。
隰:低湿之地。
⑨弥:终,极尽。
陶牧: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弃官来到陶,自称陶朱公。
牧:郊外。
《登楼赋》导读
《登楼赋》导读作者:任军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05期一、作者简介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以博闻多识著称,尤以诗赋见长。
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
代表作是《七哀诗》、《登楼赋》。
王粲出生于名门世族之家,曾祖王龚、祖父王畅都曾位列三公,父亲王谦当过大将军何进府中的长史。
王粲才能超群,少时读道边碑文,背诵不失一字。
有一天看人下棋,突然棋子被人碰乱了,王粲将散乱的棋子摆得同先前一模一样,下棋人认为是巧合,便把棋盘盖起来,让王粲再摆一局,结果两局棋子完全相同,大家无不信服。
东汉是一个十分看重门第的社会,又加上王粲聪敏早慧,才华出众,因此,王粲自幼便受到上层人士的赏识。
他十四岁那年初到长安去造访蔡邕,蔡邕是当时文坛的中心人物,居然“倒屣迎之”,可见其对王粲的器重。
后来由于董卓作乱长安,王粲南下荆州去依附以礼贤下士称重当时的刘表,孰料刘表徒有好士之名,他以貌取人,而王粲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因此一直不受重用。
对此,王粲感到十分失望,而眼前又无其它路可走,心中极为惆怅与苦恼。
一转眼,十二年过去了,有一天王粲登上麦城城楼,极目四望,怀才不遇之悲和离国怀乡之思不可抑制,即写了这篇赋。
王粲是幸运的,因为最终他还是等来了机会。
刘表病死后,王粲力劝刘表之子刘琮归顺曹操成功。
于是王粲顺利进入曹操幕府,受到曹氏父子的器重。
经历了三十年的流离和失意后,王粲终于在自己一生的最后十年实现了施展才能的愿望。
二、课文分析《登楼赋》是王粲辞赋的代表作。
该赋是一篇登临抒怀之作,所以离不开景、情二字。
“望”字是景物变换的关键,而“忧”字是感情发展的基调。
这篇赋结构完整,段落分明,每段一韵到底。
大体说来,第一段多写客观之美景,以引出主观之感情。
开头两句说明登楼的动机,开启全文,以“四望”引出以下写景的十句,并暗点其怀乡之情。
十句的写景文字,先用两句总说它的宽敞,然后用六句写在这儿近观远眺它的山川形势、地理环境。
大学语文之五 王粲《登楼赋》
21.03.2020
20
轶事二则
《博物记》:初,王粲与族兄凯俱避地荆州,刘表 欲以女妻粲,而嫌其形陋而用率,以凯有风貌,乃 以妻凯。凯生业,业即刘表外孙也。蔡邕有书近万 卷,末年载数车与粲,粲亡后,相国掾魏讽谋反, 粲子与焉,既被诛,邕所与书悉入业。
《世说新语·伤逝》: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 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 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21.03.2020
21
王粲在投降曹操之前,一直是在失意中度日,后来, 自从来到曹操幕府工作后,命运有了实质性改变。 在短短的三五年时间里,他连升数级,最后成了 “建安七子”中政治地位最高的人,是唯一的封侯 者。这样的结局,恐怕是他在刘表手下工作时想都 不敢想的。
21.03.2020
22
后来得遇曹操的王粲更是士遇明主,《三国志.王粲 传》说:“王粲博物多识,问无不对。”大意是说, 王粲知识丰富,上面所问,无论民间风俗,战事, 文学无一不可应对。王粲自己也觉得平生学有所用, 有时竟狂悖自以管仲自比:并说:“帝王虽贤,非 良臣无以济天下”。
古赋又叫辞赋,篇幅很长,常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在韵文当 中常常夹着散文的形式,开头和结尾都是不押韵的散文,句 式以四言、六言为主,杂有五言、七言,或散文的句式,喜 用僻字。
六朝时期发展到俳赋,排偶相对,工整,在音律上也很讲究, 四六成文,四六相对,整齐对偶,声韵和谐,辞藻华丽,短 小精悍。
律赋:唐宋科举考试用的试体赋,在对仗工整、平仄和谐、 押韵上限制更严,主考官出八个韵脚,又叫八韵律赋。
文赋:中唐以后产生,韩柳提倡古文运动,在古文运动影响下, 赋也发生了变化。如杜牧《阿房宫赋》、苏轼《前赤壁赋》, 与汉赋接近,与六朝赋远;抒发情感,多用散文句式,押韵放 宽,是一个解放。
王粲登楼赋赏析
二、王粲〈登樓賦〉賞析(一)原文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
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
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
背墳衍之廣陸兮,臨隰之沃流。
北彌陶牧,西接昭丘。
華實蔽野,黍稷盈疇。
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紛濁而遷逝兮,漫踰紀以迄今。
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
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
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歎音;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惟日月之逾遇兮,俟河清其未極。
冀王道之一平兮。
假高衢而騁力。
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
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
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
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
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
夜參半而不寐兮,帳盤桓以反側。
(二)王粲生平與文學成就建安時期,曹操三父子以其政治地位和藝術實踐,總領文苑。
繞其周圍的作家,最著名的當屬「建安七子」,而王粲即七子中文學成就最顯著者。
以下即從其生命歷程與文學成就兩方面來分析1.生命歷程(1)居故鄉、徙長安、流寓荊州王粲為山陽高平人,其地約在今山東鄒縣西南。
出生於名門族之家。
曾祖王龔,東漢順帝時官居太尉,祖父王暢,東漢靈帝時任司空,父王謙任大將軍何進長史。
後董卓廢少帝,立獻帝,並於初平元年(一九○)挾獻帝西遷長安,王謙、王粲父子亦隨同西遷,時粲十四歲。
(十四歲前居故鄉)抵長安,粲盡露頭角。
名儒蔡邕不僅「倒屣迎之」,甚至想把「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其間,粲曾為司徒所辟召,又詔授為黃門侍郎,粲均辭而不就,旋與好友孫萌聯袂南下,投奔荊州,依附刺史劉表。
因劉表和王粲屬同鄉,又曾受學於粲之祖父暢,故粲流遷即奔赴荊州。
王粲居長安為十四至十七歲。
粲流寓荊州達十五年之久。
劉表幕府中文學之士,當無人能與王粲相抗衡。
故建安三年(一九八)長沙太守張羨起兵背叛劉表時,劉表即邀粲寫〈三輔論〉,申明「去暴舉順」之大義。
王粲《登楼赋》浅析(二)
王粲《登楼赋》浅析(二)二、《登楼赋》的创作主旨通读《登楼赋》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失意文人的真实形象,作者的怀乡思归之情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抒发的淋漓尽致。
当然要想真正体味王粲《登楼赋》的思想内容,笔者认为首先应了解王粲作此赋的社会时代背景。
《三国志·王粲传》载:“(粲)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
”[6]王粲因避董卓之乱而离开长安前往荆州, 王粲认为投奔刘表可以辅佐他成就大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然而刘表却以貌取人,认为王粲“貌寝而体弱通”不予以重用,使得本想有一番作为的王粲大失所望,以致流寓荆州十余年。
东汉建安十三年,荆州刘琮投降于曹操,王粲以降俘之身随军南下,途经麦城,登楼四望,感慨于自身的遭遇而写下这篇名作。
结合王粲的坎坷遭遇,关于《登楼赋》的创作主旨,笔者倾向于早期的研究观点即文本所体现的主题:思乡怀土的感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申的苦闷。
文章第二段着重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凭轩槛以遥望兮”至“涕横坠而弗禁”[7]句描写了诗人因山水阻隔难归故乡而涕泗横流的情状,接着又以典故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归去不得的痛苦心情。
然而麦城黄昏之时由“风萧瑟”、“天惨惨”、“兽狂顾”、“鸟相鸣”构成的灰暗图景又与作者黯淡的心理相吻合,使得作者的情感得到深层次的升华,这就是文章第三段所要抒发的怀才不遇之情。
作者同样引用典故“惧匏瓜”、“畏井渫”来表达自己徒具才能不被重用的苦闷。
而且尾句“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8]更是清晰而完整地体现出诗人穷愁潦倒、孤寂哀怨的形象。
思乡怀土和怀才不遇的情感是笔者在读《登楼赋》的过程中体味到的。
随着对于王粲研究的不断成熟,还有学者从政治角度来探讨该赋的主旨内容。
例如陈洪《故国情思,归用心曲——王粲<登楼赋>主旨辨》根据文章引用的典故提出该赋的核心是怀汉归曹,曹大中《<登楼赋>——王粲弃刘归曹的信号》更是直接指出此赋是王粲写给曹魏集团看的。
《登楼赋》全文注释、赏析
登楼赋王粲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
少时即有才名,曾受到蔡邕赏识,以文才而闻名天下。
与曹植合称“曹王”,“建安七子”之一,为“七子之冠冕”。
先依刘表,未被重用,后为曹操幕僚,备受曹操重用,官拜侍中,赐爵关内侯,在兴革制度、谋划军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随曹操征吴,病死途中。
由于他亲历战乱,感受较深,部分作品感情深沉,慷慨悲壮,现实性较强。
有《王侍中集》。
登兹楼以四望兮①,聊暇日以销忧②。
览斯宇之所处兮③,实显敞而寡仇④。
挟清漳之通浦兮⑤,倚曲沮之长洲⑥。
背坟衍之广陆兮⑦,临皋隰之沃流⑧。
北弥陶牧⑨,西接昭丘⑩。
华实蔽野⑪,黍稷盈畴⑫。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⑬,曾何足以少留⑭!遭纷浊而迁逝兮⑮,漫逾纪以迄今⑯。
情眷眷而怀归兮⑰,孰忧思之可任⑱?凭轩槛以遥望兮⑲,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⑳。
路逶迤而修迥兮㉑,川既漾而济深㉒。
悲旧乡之壅隔兮㉓,涕横坠而弗禁㉔。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㉕。
钟仪幽而楚奏兮㉖,庄舄显而越吟㉗。
人情同于怀土兮㉘,岂穷达而异心㉙!惟日月之逾迈兮㉚,俟河清其未极㉛。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㉜。
惧匏瓜之徒悬兮㉝,畏井渫之莫食㉞。
步栖迟以徙倚兮㉟,白日忽其将匿㊱。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
兽狂顾以求群兮㊲,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㊳,征夫行而未息。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㊴。
循阶除而下降兮㊵,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㊶。
【作品注释】①兹:此。
②聊:姑且,暂且。
暇日:假借此日。
暇:通“假”,借。
③斯:这。
④寡:少。
仇:匹敌。
⑤挟:带。
清漳:指漳水,发源于湖北南漳,流经阳,经江陵注入长江。
浦:河流注入江海的地方。
⑥倚:靠。
沮:沮水,发源于湖北保康,流经阳,与漳水会合后注入长江。
⑦坟:高地。
衍:低平之地。
⑧皋:水旁边。
隰:低湿之地。
⑨弥:终,极尽。
陶牧: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弃官来到陶,自称陶朱公。
牧:郊外。
王粲《登楼赋》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王粲《登楼赋》原文,注释,译文,赏析王粲:登楼赋王粲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北弥陶牧,西接昭丘。
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虽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
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
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
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这是王粲流寓荆州时所写的一篇登楼感怀之作。
据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当写于建安十一年(206)。
王粲出身名门,才高志大,但生逢汉末乱世,司徒征召他不应,任为黄门侍郎他不就,而决意前往荆州依刘表。
写此赋时,他已来荆州十四年,却仍然未得到重用。
登高临远,触景兴悲,千感万慨,齐集心头,于是写下了这篇“声激而悲”(林纾语),传诵千古的名作。
全文329个字,悲慨淋漓地抒发了他登楼远望时所兴发的故园之思、乱离之感,倾吐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文章开首即唱叹有情地写道:“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销忧”二字,既道出了登楼的目的,也为全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同时,作者郁积胸中的忧怨已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
起笔一石三鸟,可谓先声夺人,故刘勰称“仲宣靡密,发端必遒”(《文心雕龙·诠赋》)。
继之,写城楼所处的自然环境,实即登楼所见。
这里地势宽敞显豁,楼筑在清澈的漳水之滨,沮水也在附近蜿蜒流过。
王粲《登楼赋》原文译文赏析
王粲《登楼赋》原文|译文|赏析《登楼赋》这篇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登楼赋》原文两汉:王粲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北弥陶牧,西接昭邱。
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
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
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译文及注释译文登上这座楼来眺望四周,暂且在闲暇的时光消解忧愁。
(我)看这座楼宇所处的地方,实在是明亮宽敞少有匹敌。
携带着清澈的漳水的浦口,倚临着弯曲的沮水的长长的水中陆地。
背靠着高而平的广大的陆地,俯临水边高高低低的地面上可以灌溉的河流,北边的重点是陶朱公放牧的原野,西边连接着楚昭王的陵墓。
花果遮蔽原野,谷物布满田地。
但即使(这里)的确很美却不是我的乡土,又怎么能够值得我在此逗留?(我因为)逢上纷乱混浊的乱世而迁移流亡(到这里),到现在已经超过漫长的十二年。
心中思念故乡希望归去,谁能忍受这种(思乡的)忧思啊!凭靠着楼上的栏杆来(向远方)遥望,面对着北风(我)敞开衣襟。
(北方的)平原(是那么)遥远,(我)纵目远望,(视线)被荆山的高峰所遮蔽。
《登楼赋》 文章解析
《登楼赋》文章解析《登楼赋》文章解析登楼赋,作为一篇古代散文,以描写登楼的情景为主要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登高远眺的喜悦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登楼赋》的解析,从描写手法、意境表达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在描写手法上,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使整篇文章生动丰富。
在文字细腻的描写中,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例如,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将夜空比作“鹅毛大雪”和“牛魔王派子”,增强了读者对夜晚清凉宜人的感受;用拟人手法描写星星和月亮,使它们拥有了智慧和生命力。
这些描写手法不仅丰富了文章的表达方式,也让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连接。
其次,从意境表达上看,《登楼赋》通过对登楼和远眺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在文章中描绘了城市的灯火阑珊,与大自然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人们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反思。
同时,作者通过描写云彩、星空等元素,表达了心灵的开放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意境的构建上,《登楼赋》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自由的联想,使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情感的共鸣和思考的深度。
最后,在文化内涵方面,《登楼赋》凸显了中华文化中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思考,传达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文章中的描写多以山水景色为主,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山水之美的价值观。
此外,通过描绘夜晚的星空和对月亮的诗意赞美,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思考和仰望。
同时,作者在文中也透露出对人生意义的追问,通过登楼并远眺的动作,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追求高处的心态。
综上所述,《登楼赋》作为一篇古代散文,通过描绘登楼的情景以及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追求。
文章不仅在描写手法上丰富多样,也在意境表达和文化内涵方面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挖掘。
这篇文章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情感的熏陶,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引发读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思考与回味。
引经据典意蕴绵绵——王粲《登楼赋》用典赏析
引经据典意蕴绵绵——王粲《登楼赋》用典赏析
摘要:
1.简介王粲及其作品《登楼赋》
2.分析《登楼赋》中的用典及其意蕴
3.阐述《登楼赋》典故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4.总结王粲《登楼赋》的文学价值
正文:
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年文学家,生于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邹县)。
其作品《登楼赋》被誉为“魏晋赋首”,流传千古。
本文将分析《登楼赋》中的典故及其意蕴,并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登楼赋》以作者登楼远眺为背景,通过描绘楼外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文中,王粲巧妙地运用了多个典故,使得作品意蕴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首先,王粲在文中提及“挟清漳之通浦,倚曲沮之长洲”,暗喻自己身处异地,思念家乡。
这里,“清漳”和“曲沮”分别指代两条河流,寓意着作者思念家乡的泪水。
这一典故既展示了作者的地理背景,又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
其次,王粲在文中提到“背坟衍之广陆,临皋隰之沃流”,描述了故乡的富饶景象。
这里,“坟衍”和“皋隰”象征着故乡的沃土和丰饶。
通过这一典故,王粲展示了故乡的美丽富饶,进一步强化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此外,王粲在《登楼赋》中还提到“北弥陶牧,西接昭邱”。
这里的“陶牧”和“昭邱”分别指代两位先贤陶渊明和昭君。
王粲通过这一典故表达了自
己对先贤的景仰,同时也展示了自己胸怀壮志的抱负。
王粲的《登楼赋》以其丰富的意蕴、优美的文字和巧妙的典故运用,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佳作。
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效仿,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典故文学作品。
总之,王粲的《登楼赋》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的作品。
王粲的登楼赋的内容_王粲的诗
王粲的登楼赋的内容_王粲的诗《登楼赋》是东汉末年文学家王粲的作品,表达了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的情感。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王粲的登楼赋的内容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王粲的登楼赋的内容《登楼赋》是东汉末年文学家王粲的作品,表达了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将其内心深处的因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积郁的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的忧虑倾注于诗赋之中,作者在抒发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述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
这首诗赋的创作背景为王粲依附于荆州牧刘表时期。
汉献帝兴平元年,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祸乱关中,王粲被迫离开长安,南下投靠刘表。
到达荆州后,刘表并不赏识王粲的才能,未能重用他,王粲自此流落襄阳十余年,心情愤懑。
建安九年,是王粲来到荆州的第十三个年头,长期客居他乡,登上麦城城楼的王粲,纵目四望,万感交集,于此地写下这篇历代传诵不衰的名作。
《登楼赋》以铺叙的手法,由登楼极目四望而生忧时伤事之感,将眷恋故乡、怀才不遇之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词句之间各有重点,深挚的感情,娓娓道来,感人至深。
全篇抒情意味很浓郁,“忧”字贯穿全篇,风格沉郁悲凉,语言流畅自然,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
王粲的诗王粲是建安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号称“七子之冠冕”,其诗在建安诗坛独树一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王粲的诗可以分为两期三类,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前期的五言诗苍凉悲慨,志深笔长,前期的四言诗情至语质,文当而整。
后期的五言诗莽苍雄阔,笔势浩荡。
我们既要重视以《七哀诗》其一、其二为代表的前期诗作,也应该给以《从军诗》为代表的后期诗作以充分评价,因为它们分别体现了建安诗风的两个方面。
《七哀诗》的产生往往是伴随着战争、兵畿,接下来就是朝代的更替,或者是朝廷的衰败,其作用就如同是摄像机、麦克风和新闻特写,既有文学性,又有新闻性,从建安七子的王粲,到晋朝的张载,在到唐朝的杜甫,《七哀诗》的形式、内容、水平在一步步扩大、充实、提高。
古今诗人王粲登楼诗
王粲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登楼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诗以登楼为主题,通过描绘楼台亭阁的壮丽景色和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慨和思考。
王粲的《登楼赋》中有很多经典诗句,例如:“高楼一何绮,迢迢峻曾。
四望无极,俯察万类。
”描绘了高楼的壮丽和俯瞰万物的豪情;“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表达了作者遥望远方、感慨自然的情感;“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归思之苦。
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评价,被誉为中国古代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阅读《登楼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王粲的思想和情感,领略中国文学的魅力。
《登楼赋》资料
《登楼赋》资料历史背景: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文心雕龙·才略》称他为“七子之冠冕”。
东汉末年,汉献帝被董卓挟往长安时,王粲随之到了长安,由于他学识渊博,曾受到当时大学者蔡邕的赏识。
因李傕、郭汜作乱,他离开长安,避难荆州依附刘表,刘表因他相貌丑陋,又不拘小节,不予重用,长达十五年之久。
王粲亲历乱离,感触颇深。
《登楼赋》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王粲滞留荆州时登当阳城楼所写,赋中塑造了一位乱离人的形象,抒发了因久客他乡,才能不得施展而产生的怀乡思归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倾吐了期望天下统一太平,自己能施展才能,建功立业的情怀。
内容赏析:这是一篇愁肠百结的抒情赋文,诗人借登楼览胜,一口气倾泻了郁结了十二年的离乱流亡苦闷,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清平治世殷切的期盼。
全文以一个“忧”字贯穿,情感贴切,深沉抑郁,是离乱人共有的悲情代表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全赋共分三段。
第一段交代了登楼的原因,描写了登楼所见的景色,以及登楼观景引起的思乡之情。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为了排愁解忧诗人登上麦城城楼眺望,因而触景生情引发了不尽的思乡之情。
“挟清障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诗人在孤独苦闷中登上城楼向四面八方瞭望,沿着城楼流淌的清澄的漳水与诗人清高的品德一触即发产生了共鸣,围绕着城楼弯弯曲曲的沮水诱发了诗人对曲折坎坷的人生的浮想,那高低不平的广阔的大地,把诗人引入“敢问路在何方”的迷茫的人生思考,那无处不流的象征着生命之源的沃流清波滋润着大地万物,却不能滋润处在困境中的诗人干枯的心田。
诗人作为天地的尤物,杰出的贤才,白白的辜负了这大好时光,是多么的痛心啊。
恍惚中诗人放眼远望,“北弥陶墓,西结昭邱。
”那阔野北边的陶乡郊外长眠着天资聪敏睿智、胸藏文韬武略,满腹经纶,无所不精的治国齐家的楷模陶朱公范蠡。
诗人沉思他当初的经历不也和自己一样,纵有圣人之资,在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却不为世人所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楼赋》导读
作者:任军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05期
一、作者简介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以博闻多识著称,尤以诗赋见长。
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
代表作是《七哀诗》、《登楼赋》。
王粲出生于名门世族之家,曾祖王龚、祖父王畅都曾位列三公,父亲王谦当过大将军何进府中的长史。
王粲才能超群,少时读道边碑文,背诵不失一字。
有一天看人下棋,突然棋子被人碰乱了,王粲将散乱的棋子摆得同先前一模一样,下棋人认为是巧合,便把棋盘盖起来,让王粲再摆一局,结果两局棋子完全相同,大家无不信服。
东汉是一个十分看重门第的社会,又加上王粲聪敏早慧,才华出众,因此,王粲自幼便受到上层人士的赏识。
他十四岁那年初到长安去造访蔡邕,蔡邕是当时文坛的中心人物,居然“倒屣迎之”,可见其对王粲的器重。
后来由于董卓作乱长安,王粲南下荆州去依附以礼贤下士称重当时的刘表,孰料刘表徒有好士之名,他以貌取人,而王粲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因此一直不受重用。
对此,王粲感到十分失望,而眼前又无其它路可走,心中极为惆怅与苦恼。
一转眼,十二年过去了,有一天王粲登上麦城城楼,极目四望,怀才不遇之悲和离国怀乡之思不可抑制,即写了这篇赋。
王粲是幸运的,因为最终他还是等来了机会。
刘表病死后,王粲力劝刘表之子刘琮归顺曹操成功。
于是王粲顺利进入曹操幕府,受到曹氏父子的器重。
经历了三十年的流离和失意后,王粲终于在自己一生的最后十年实现了施展才能的愿望。
二、课文分析
《登楼赋》是王粲辞赋的代表作。
该赋是一篇登临抒怀之作,所以离不开景、情二字。
“望”字是景物变换的关键,而“忧”字是感情发展的基调。
这篇赋结构完整,段落分明,每段一韵到底。
大体说来,第一段多写客观之美景,以引出主观之感情。
开头两句说明登楼的动机,开启全文,以“四望”引出以下写景的十句,并暗点其怀乡之情。
十句的写景文字,先用两句总说它的宽敞,然后用六句写在这儿近观远眺它的山川形势、地理环境。
这六句中,有四句以地名水名写实,中间两句则以鸟瞰形势来概括,错落有致。
然后以“华实蔽野,黍稷盈畴”总收景物。
于是急转直下,点出思乡之情,为下一段张本。
“北弥陶牧”两句看似重复,实际上别有寓意,因为这里用了两个典故。
“陶牧”指陶朱公范蠡坟墓所在的郊野,范蠡曾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复仇,后来他功成身退,漫游五湖,王粲借此以感叹自己的光阴虚掷、一事无成。
“昭丘”指春秋时楚昭王的墓址,楚昭王是一位以社稷百姓为重的明君,曾受到孔子的赞扬。
王粲写楚昭王,显然是为了反衬自己的未遇明主。
第二段是写怀乡之情,明示乡愁。
用三种不同的手法,先正面写情;然后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寓情于景;再以历史典故,说明人情同于怀土,古今一致。
一开始承上段以四句,近承“曾何足以少留”,遥接“暇日销忧”,具体说明其“忧”之由来,和“不足少留“的缘故。
“凭轩槛以遥望兮”,照应开头“登兹楼以四望兮”而写目前之景。
然句句写目前之景,也句句写思乡之情,遥望是因思乡情切,开襟则如胡马依北风,是想借吹自家乡之风,抒解心中块垒,慰藉思乡情怀。
平原极目是为了望乡,蔽于高岑以致不能如愿以偿,悲戚之情溢于言表。
想归乡之路,既险阻又遥远,倍增伤感;寄望水路,又宽广深澈,百般无奈。
从远眺以抒郁结,到望乡归路,山川重隔,归梦难成,感情层层转深,而以“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收束,回归现实。
接着,举孔子、钟仪、庄舄的故事,说明人情怀土,不因穷厄或显达而有所不同。
第三段以天气变化,抒发感慨,寄寓情志,承上段所谓“穷达”,写自己的才大难为用,以及“假高衢而骋力”的愿望。
先以实笔感慨时光流逝而时局纷乱,再以虚笔比拟,冀盼天下平治得以一展长才,先以“高衢骋力”正说,再以匏瓜和井渫为喻反说,情感逐层加深,气势也不断增强。
再接着以“步栖迟以徙倚”,回应“登兹楼以四望兮”,再写自然之景、鸟兽之态,以写内心之情。
然后急转直下,以“循阶除以下降兮”结“登兹楼以四望”;以“气交愤于胸臆”结“聊暇日以销忧”,借景遣怀,而愁思更深,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最后以夜半不寐,盘桓反侧,总收全文,气势沸腾而文有余情。
这篇赋颇能用比兴之义,以达讽喻之旨。
不过它不是讽谏君王,而是讽时世、谕情志而已。
赞颂荆州地区的富庶美好。
惜非故土,也实在是惜刘表的昏聩。
“白日忽其将匿”,喻荆州之危殆,也未尝不是“浮云蔽白日”,不受重用的感慨;“风萧瑟而并兴兮”正喻时局混乱;“兽狂顾以求群兮”喻群雄并起;“鸟相鸣而举翼”正是不知归附何方,这些都是以景与物来隐喻。
而“惧匏瓜之徒悬兮”是借孔子的话,叹怀才不遇;“畏井渫之莫食”则借《周易》之言,叹明珠暗投,皆是明喻。
《登楼赋》是骚体赋,除极少数四字句的连用之外,全都是《楚辞》六字句。
自汉以来,骚体赋大多用来抒情,所以王粲选用这种形式,来抒怀乡之情。
首段忧闷,次段悲愁,末段悲愤,情挚感人。
任军,中学语文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