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以”的用法
以字的用法(古汉语)
以(yǐ,)yǐ①<动>用;使用。
《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②<动>做。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③<动>认为。
《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
”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
”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
《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楚和。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
《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
”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
《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
”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
《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
《师说》:“作《师说》~贻之。
”⒁<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
古汉语介词以的用法
古汉语介词以的用法介词是汉语语法中一类重要的虚词,用于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以”被广泛使用,并具有多种用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古汉语介词“以”的用法,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一、作为动词宾语补足语1. “以”引导的宾语补足语表示手段或方法古代汉语中,“以”可以引导一个宾语补足语来说明动作所采用的手段或方法。
例如:“以耕者天下之民为本”,这句话表示耕种是指挥天下人民的基础。
2. “以”引导的宾补表示标准或条件在某些情况下,“以”也可以引导一个宾格补足语,表示某个标准或条件。
例如:“王德以吏治者也”,这里的“以吏治者也”指的是根据行政官员执法办事作为评判标准。
二、作为介词引导状语1. 表示比较古代汉语中,“以”可以表示比较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
例如:“高山峻岭,谓之无往而不战以惧其势”,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有高山峻岭,就会使人畏惧敌人的势力。
2. 表示目的或目标“以”也可以表示某种行动或状态达到的目标。
例如:“以积久其德而深入人心”,这句话表示通过长期积累和不断深化,可以使德行深入到人们的内心。
三、作为连词引导结果状语从句1. 引导结果状语从句在古代汉语中,“以”可以引导一个结果状语从句,表示某个动作或行为的结果。
例如:“勇气坚定,以致百战常捷”,这里的“以致”表示结果,意思是因为勇气坚定所以能够在百战中获得常胜。
2. 表示原因此外,“以”还可以引导一个原因状语从句,表示某个行为发生的原因。
例如:“王寡妻之闺阁不足述以抵审刑之论者”,这样书写表明了王寡妻无法提供与宣判相关的证据。
四、其他用法除了上述主要的用法之外,“以”还有一些其他特殊用法。
1. 表示时间或顺序在某些情况下,“以”可以表示时间或顺序。
例如:“士人议政,至以德为始”,这句话的意思是士人在讨论政治时,把德行放在首位。
2. 副词“以”在古代文献中,“以”还可以充当副词,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
例如:“死者复生则已矣”。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以的古汉语意思
以的古汉语意思“以”在古文中意思很多,归纳如下:1、因为,由于: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2、而,来。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
(以:以便)3、把,拿,用。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4、以为,认为。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5、凭,靠。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6、按照,依照。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7、根据。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10、在。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
12、为。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13、通“已”,止。
无以,则王乎?14、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
(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
以的文言文意思及例句
以的文言文意思及例句1. 在文言文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并举上典型例句1、作动词:用;使用。
例句:战国时期·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白话译文:忠心的人啊,不被重用,贤明的人求进身也难成功。
2、作动词:做。
例句:先秦·佚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白话译文: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3、作动词:认为。
例句:战国·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白话译文: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
以拼e799bee5baa6e79fa5e88e69d音:yǐ释义:1、用,拿,把,将:以一当十。
以苦为乐。
以身作则。
以邻为壑。
以讹传讹。
以往鉴来。
2、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
物以类聚。
3、因为:以人废言。
勿以善小而不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于:以待时机。
以儆效尤。
6、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以求。
7、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以前。
以内。
8、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以。
得以。
9、古同“已”,已经。
10、太,甚:不以急乎?11、及,连及:富以其邻。
扩展资料汉字笔画:相关组词:1、足以[zú yǐ]完全可以;够得上。
2、以来[yǐ lái]方位词。
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的一段时期。
3、以上[yǐ shàng]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
4、以内[yǐ nèi]方位词。
在一定的时间、处所、数量、范围的界限之内。
5、难以[nán yǐ]难于。
2.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
“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
《说文》:“以,用也。
”《尔雅》:“以,用也。
”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白话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之杨若古兰创作汉说话文明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景象更是屡见不鲜.在分歧的说话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不异.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说话习气,再结合具体的说话环境,如许才不至于曲解了原文的意思.“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白话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觉得”.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酒徒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由于”.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成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所以”,可理解为“是以”.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所以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克不及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师长教师也.《唐雎不辱使命》六、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七、介词,译为“按照”.例如:就义财宝,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克不及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3、苍生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九、连词,暗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十、连词,译为“乃至”.例如:不宜妄自尊大,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恐拜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十一、通“已”,曾经.例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总之,“以”字在白话文顶用法颇为灵活.在进修中,要细心浏览认真体会,并留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分歧含义和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古汉 介词以的用法
古汉介词以的用法一、古汉语中介词“以”的基本用法古汉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古老语言形式,其文献遗存丰富,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在古汉语中,介词“以”的使用非常广泛而且复杂,它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本文将系统介绍古汉语中介词“以”的基本用法。
1. 表示手段或方法首先,介词“以”可以用来表示手段或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以”后面常常跟着一个动作或方式,表示达到某个目的所采取的手段。
比如,《论语·子张》中就有这样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里的“乐之者”,就是说通过理解并欣赏儒家经典来达到快乐的人。
2. 表示身份或属性其次,介词“以”还可以用来表示身份或属性。
在这种情况下,“以”后面常常跟着一个名词或代词,表示某人所具有的身份或特点。
比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就有这样一句话:“曰:‘是问于以光。
’”这里的“以光”,指的是孔子所敬重和借鉴学问的老师。
3. 表示动作或状态另外,介词“以”还可以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以”后面常常跟着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某个行为或状态的表达方式。
比如,《管子·权修篇》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人生以必难。
”这里的“以必难”,表示人类生活困难无法避免。
4. 表示比较与对比除此之外,“以”还有表示比较与对比的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以”后面常常跟着两个名词或代词,表示通过将两者进行对照来展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比如,《吕氏春秋·寿命》中就有这样一句话:“都车得马从公,则乘者日昌,自私婚毕者则乘者日凶。
”这里的“从公”和“自私婚毕”通过对照展示了两者所能产生的不同结果。
二、古汉语中介词“以”的进一步运用除去基本用法之外,介词“以”在古汉语中还有许多其他特殊的用法,使得其更加灵活多变。
1. 表示目标或对象古代汉语中的介词“以”还可以表示目标或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以”后面常常跟着一个名词,表示某个行动所针对的对象或目标。
以字用法
“以”,作为介词的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尤其是在古汉语中。
古汉语中,“以”单独使用,组成的介宾词组,作状语或是补语。
其情况可具体分为九种:一、引进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手段、前提,这时的“以”可译为“用”“拿”“凭”等。
在古代文言文中,这样的用例很多见。
在《聊斋志异·狼三则》中有“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这里的“以”就作“用”来讲了;在《墨子·法仪》中有“百工为方以矩,为园以规,直以绳,正以县”,这里的“以”就作“拿”讲。
现代汉语中,“以”还是可以表示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凭借,相当于口语里的“用”或“拿”。
这个意义,承接了古汉语中的意义,并没有产生变化,只是在用法与结构上,现代汉语中,“以”组成的介宾词组是放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的。
二、引进动作行为所依据的原则、条件,可译为“根据”“依靠”等。
《吕氏春秋·察传》中有“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这里的“以”就是“根据”的意思,这样后一句就可以翻译成“必须根据情理来检验它”。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中“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这里的“以”就是“依靠”的意思了。
现代汉语中,相当于“按”“依据”这一义项的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了。
当然,古今用法的主要差异还是在于介宾词组与谓语中心词的前后位置关系。
三、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可译为“把”“同”等。
《左传·襄公九年》中“公送晋侯,晋侯以公宴于河上”,这句中的“以”就可以看作是“为”的意思;《国语·晋语四》中“楚伯以吕郤之谋告公”,这句中的“以”则可以翻译为“把”,“楚伯把吕郤的阴谋告诉了晋文公”;《韩诗外传》卷四中“齐桓公独以管仲谋伐莒,国人知之”,这句话中的“以”译为“同”。
现代汉语中,“以”作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这一用法已经极少见。
当然,在某些方言地区还仍存在,但这里就不再做详细介绍了。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以翻译为“因为”“因”“由于”。
最新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古汉语“以”的用法
古汉语“以”的用法(一)“以”,本是动词,《说文解字》:“以,用也。
”《经传释词》:“《广雅》曰:以,与也。
”动词“以”意义有二:1、意为“用”、“依据”。
例如:①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论语·子路》)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九章·涉江》)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庄公十年》)例①、②中的“以”译作“用”,“虽不吾以”即“虽然不用我”。
例③中的“以”译作“依据”。
2、意为“认为”、“以为”。
例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诸葛亮《出师表》)②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战国策·齐策一》)3、率领。
①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②宫之奇以其族去虞。
(《史记·晋世家》)(二)“以”的介词用法“以”作介词由动词虚化而来,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种:1、引进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条件、身份、依据、标准等,一般可译为“用”、“拿”、“凭”、“按照”、“凭……身份”等。
例如: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列子·汤问》)③余船以次俱进。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④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⑤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吕氏春秋·慎大览》)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
“以”的这种用法同“于”,一般可译为“在”、“从”等。
例如:①文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孟尝君列传》)②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3、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
一般可译为“把”。
这里所说的“对象”,就是指一般句子中的“宾语”。
由于介词“以”的出现,把宾语提到了动词之前,而形成一种状中关系。
例如:①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
(《史记·滑稽列传》)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以的古汉语用法
以的古汉语用法
以是古汉语的一个重要的限定词,在古代汉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被经常用于对名词或代词、以及对句子或语句的限定。
在汉语文学中,以也有着特殊的用法,它可以起到引出、结束、总结性的作用,展现出古汉语文学的美感。
以的古汉语用法主要有三种:
一、限定名词或代词
以可以作为“介宾结构”中的定语,限定名词或代词,表示“……之……”的意思,使句子具有明确的对象,它的用法多见于古文中,如:
《史记》中有:“以此乃绝。
”
可以理解为:“由此可以推断出绝结果。
”
二、引出和结束
以可以用于引出文章,表示“以……开头”。
例如:
《礼记》中有:“以此立礼。
”
这里的“以”表示“以此为根本”,意为“以这些(某种行为)
为基础而立礼俗。
”
以也可以用于结束文章,表示“因此”、“结论是”等意思。
例如:《孙子兵法》中有:“夫犹在河,以结其役也。
”
这里的“以”表示“因此”,意思是“因为他们是在河里,所以(作为结论)结束了他们的战役。
”
三、总结性作用
以也可以用于总结语句,表示“因此”、“结论是”等意思。
例如:《论语》中有:“以此见诸恶。
”
这里的“以”表示“因此”,意思是“由此可以看出各种恶行。
”
以上是以的古汉语用法。
明确表明以具有很多重要的限定功能,可以用于限定名词或代词、引出文章、结束文章,乃至于总结性的作用,直接展现出古汉语文学的美感。
文章的用法可以丰富或者把握古汉语文学的表达方式。
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古汉语中的以,以获得更多的文学。
文言文“以”字含义和用法
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四、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之吉白夕凡创作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分歧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成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克不及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以古汉语用法
以古汉语用法
“以”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常用的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工具、手段等。
例如:
1. 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史记·陈涉世家》)
2. 乃入见。
问:“何以战?”(《左传·庄公十年》)
3. 以二矢易之也。
(《国语·勾践灭吴》)
在这些例子中,“以”都表示某种方式或手段,如“用”、“拿”、“凭借”等。
此外,“以”还可以表示原因、目的等,例如:
1.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2. 举类迩而见义远,是以先生庶几焉。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以待会日杀之。
(《左传·庄公十年》)
在这些例子中,“以”表示某种原因或目的,如“因为”、“为了”等。
古汉语虚词“以”用法讲解
古汉语虚词“以”用法讲解1.介词"以"做介词时,与它后面的名词或词组(有时省略),或者与"之"(常常省略),组成介宾结构,修饰谓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产生的原因等。
可译作"用""拿""把""凭""因为"等。
例如∶(1)以刀劈狼首。
(《聊斋志异·狼》)——-用刀猛砍狼的头。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把沛公的话都报告给项玉。
(3)可以一战。
(《曹别论战》)——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
(古汉语中的"可以",常常是"可以(之)……"的意思。
"可"表"可以","以"表凭借,"以"后省略宾语"之"。
)(4)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扶苏因为多次进谏的缘故,皇帝派他到外边去带兵。
2. 连词(1)表示承接或并列关系。
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相当于连词"而"。
可译可不译。
例如∶①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平坦而且路近,游的人就多;危险而且路远,到的人就少。
② 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碰到草木,草木都死;咬了人,没有抵御它的方法。
有时连接两个动词或动宾词组,前项表示方法原因,后项表示目的结果。
例如;③ 杀之以应陈涉。
(《陈涉世家》)——杀了他们来响应陈涉。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室。
(《触耆说赵太后》希望您使他能补上黑衣卫士的名额,来保卫王宫。
(2)连接时间与方位。
这种用法现在仍然使用。
例如∶① 今三世以前。
(《触耆说赵太后》)——如今三代以前。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陈涉世家》)——于是派符离人葛婴率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以”的用法
(一)“以”,本是动词,《说文解字》:“以,用也。
”《经传释词》:“《广雅》曰:以,与也。
”动词“以”意义有二:
1、意为“用”、“依据”。
例如:
①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论语·子路》)
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九章·涉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庄公十年》)
例①、②中的“以”译作“用”,“虽不吾以”即“虽然不用我”。
例③中的“以”译作“依据”。
2、意为“认为”、“以为”。
例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诸葛亮《出师表》)
②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战国策·
齐策一》)
3、率领。
①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
②宫之奇以.其族去虞。
(《史记·晋世家》)
(二)“以”的介词用法
“以”作介词由动词虚化而来,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种:
1、引进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条件、身份、依据、标准等,一般可译为“用”、“拿”、“凭”、“按照”、“凭……身份”等。
例如: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列子·汤问》)
③余船以.次俱进。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④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⑤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吕氏春秋·慎大览》)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
“以”的这种用法同“于”,一般可译为“在”、“从”等。
例如:
①文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孟尝君列传》)
②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
3、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
一般可译为“把”。
这里所说的“对象”,就是指一般句子中的“宾语”。
由于介词“以”的出现,把宾语提到了动词之前,而形成一种状中关系。
例如:
以.弟子一人投河中。
(《史记·滑稽列传》)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引进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汉语中的因果关系,既可以用复句来表达,也可以用单句来表达。
用复句形式表达的因果关系,往往是在揭示两件事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而用单句形式表达的因果关系,却只是在说明一件事情之所以发生的原因。
用单句形式表达因果关系,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用介词“以”来引进原因。
例如: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三)“以”的连词用法
“以”的连词用法是从介词用法虚化而来的。
“以”的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之处,但不能用来表示转折关系。
作为连词,“以”所连接的多是动词、形容词及其短语。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可译为“而”、“又”、“而且”等,也可略去不译。
例如:
①主严以.明,将知以.武。
(《战国策·楚策一》)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
“以”前面的动作、行为,往往是“以”后面的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一般可译为“而”,或者略去不译。
例如:
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结果关系
“以”后面的动作、行为,往往是“以”前面的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一般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
①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陈涉世家》)
②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苏洵《六国论》)例①、②“以”之后的部分是其前行为的目的,例③“以”之后的部分是其前行为的结果。
4、表示因果关系
“以”表示因果关系,常常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之前。
一般可译为“因为”。
例如: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僖公三十年》)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
余年。
(《魏公子列传》)
5、表示修饰关系
一般用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不译。
例如:
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②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史记·刺客列传》)
6、连接方位短语,一般不译。
例如: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东。
(《史记·陈涉世家》)
(四)“是以”、“以是”
“是以”、“以是”都是介词“以”和代词“是”构成的介词结构。
“是以”与“以是”的不同,在于
“是以”是宾语前置的介词结构。
两者的意思
是“由于这个原因”、“根据这种情况”之类,可译为“因此”。
例如:
①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
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
..知其能。
(《史记·项羽本纪》)
②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
..后世无传焉。
(《梁惠王上》)
(五)“有以”、“无以”
“有以”、“无以”中“有”、“无”是动词,省略了宾语,这个省略的宾语是实现“以”后面的行为的凭借;“以”是连词,连接两个动词性短语。
意思是“有东西(方法)用来……”、“无东西(方法)用来……”。
例如:
.
. ①军中无以..
为乐,请以剑舞。
(《史记·项羽本纪》)
②吾终当有以..
活汝。
(马中锡《中山狼传》) 例①中的“无以为乐”即“没有东西用来作
乐”,例②中的“有以活汝”即“有办法来救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