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人教版地理2.2《气压带和风带》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新必修1).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2《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1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影响。
2.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气象图表等工具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针对学生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并进行讲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分布特点及对气候的影响。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气压和风现象,撰写观察报告。
2.教学目标:
4.强化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分析中,深化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及分布特点。
2.学会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解释气候变化、地理环境差异等。
3.掌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基础的地理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学习背景。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形成原理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不够深入。
2.实践与应用:
(1)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气压和风现象,如季节性风向变化、气压变化对天气的影响等,撰写观察报告。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地理2.2气压带风带1优质课教案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的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水平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意义: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也是形成天气状况和气候类型的重要因素。
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单圈环流:地表均一(高低纬热量不均),地球不运动、太阳直射在赤道
2)三圈环流:地表均一(高低纬热量不均),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赤道
③热带季风气候
【课堂练习】
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是()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地球自转偏向力
③太阳辐射对高低纬的加热不均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A①②B②③①③D③④
2读下图,此图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系统,则正确的叙述为
A丙地为极地高气压带
B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气压带丁和风带①的成因相同
2请结合P37的图213和图214填写下列内容
时间
压差异
被切断的气压带
7月
陆海
陆海
1月
陆海
陆海
3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冬、夏季分别形成不
同的高低气压中心(呈块状)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大西洋
7月
1月
三、季风环流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
②温带季风气候
形成7个气压带、6个风带
3)地表均一(高低纬热量不均),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南北移动
移动规律:北半球夏季,冬季;
夏季向纬度移动,冬季向纬度移动;
与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激趣导入,引发生习兴趣
目标定向,展示考点
生看书或案回答问题。教师举出实例讲解易错易混知识。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其次节气压带和风带一、教学目标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争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麦哲伦带着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
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
船队进入30°S四周海疆时,安静无风,酷热少雨。
离开该海疆后,沿途始终吹着东南风。
后来,东南风慢慢减弱,进入赤道四周海疆时,风平浪静。
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哪段航程最为轻松?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 S四周海疆时非常困难?[新课教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师:我们在学习必修一时学过的热力环流,同学们还有印象吗?现在我们要做一个假设,假设地球不发生自转,太阳直射赤道,那么赤道受热会发生什么?〔请跟热力环流联系一下〕生:赤道受热,导致气温上升,气压降低,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带,而在高空形成高气压带。
师: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说一下此时极地的状况?生:极地由于接收不到太阳辐射气温降低,气压上升,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带。
师:此时在没有任何因素的干扰之下,气流的运动是怎样的?〔赤道与极点之间〕生:在近地面,气流由极点流向赤道,在高空那么相反。
师:由此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但是这是在我们假设地球不发生自转的状况下才有可能发生的,但是我们都知道这种状况目前是不存在的。
那么我们再说在地球自转的状况下,会有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①低纬环流:赤道四周,空气上升,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气压带〔热力缘由〕,所以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到了北纬30度四周由南风偏转为西南风,导致气流不能连续向南流淌,在此处气流积累,导致空气密度增加,气压上升,在高空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动力缘由〕。
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东北信风。
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环流圈。
高中地理 2.2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气压带与风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教具】多媒体、板图
【复习内容】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作题:
是有规律的,由于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
内容。
.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它反映了大气运动
导看书】请同学们自学课本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必须认真听。
教师边板书,边讲解)
【师生互动】(备注:师生互动突破难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培
: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问】在高低气压带之间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存在,于是在全【巩固练习】做游戏,方法如下:将全班分为七个小组,分别代表
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读课本P35图2
问题?分析形成原因。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由于太阳直射点位置有季节移动,使气压带和风带也【教学后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说明,加强学生对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明白得解。
3、使学生明白得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阻碍。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阻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摸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缘故。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阻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分布及对气候的阻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阻碍。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明白得。
专门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 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样学生较难明白得。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阻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阻碍的缘故。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阻碍。
教具、资料图表、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学生活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教材39页活动。
在空气柱中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并回答问题。
识图、绘图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一月、七月气压分布图,并让学生画简图表示。
(提问)分析亚欧大陆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如此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夏季:副热带高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亚洲低压冬季:副极地低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引导学生边画边想,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成高低压中心,由此形成认识什么缘故北半球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保留相对较为完整? 通过摸索使学生明确,海陆热力差异和海陆分布状况决定了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化。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含解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地理学就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本单元讲述的内容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阐明大气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本课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实际就是讲述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大气运动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本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在这里,教材着重研究大气环流的重要作用,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意义,而要分析这些内容,首先要认识大气环流的一般特点。
因此.教材第一目分析了三圈环流的形成,三圈环流各自闭合、彼此联系,形成了高、低空大气的运动状况和近地面的七个气压带和风带。
还有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气压带和风带也随着发生南北移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2、运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比较各气压带、风带的特性。
3、引导学生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第一目大部分内容,通过课本讲述和两个活动,介绍全球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原因,最后通过图示说明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也随季节移动。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由于学生尚未形成空间思维能力,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例和活动内容,活动时应在课前准备好材料,讲清具体要求,指导活动全过程,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模型介绍其过程与方法、感想与体会。
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按照高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
地理: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word版
————————精选资料,欢迎阅读下载————————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
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只需了解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
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尤其是通过对高压与我国冬、夏天气影响的个案分析;以及对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等开放型活动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精选资料,欢迎阅读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2气压带与风带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结束后,学生应能准确地描述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理解其形成原因。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案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此外,学生还应掌握如何利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预测和解释天气现象。
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将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使他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更深入地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导入:通过提问和复习,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气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讲解:详细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3.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4.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在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主动探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和实际案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采用生动、直观的方式,详细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演示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过程。然后,我会结合图示和实例,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阐述其形成原因,并分析其分布规律。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问他们对于气象现象的看法,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经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2气压带与风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2气压带与风带”为基础,旨在通过优秀教学案例的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深入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全球天气和气候的。
人教版必修1 地理:2.2 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1课时)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本条“标准”关注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要求学生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
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理解它们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
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二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
三圈环流是假设地球表面均匀情况下的理想模式,实际上气压带和风带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并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
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还应了解海平面气压和风的实际情况,以使理论联系实际。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还随季节作周期性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侯的重要因素。
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
高中地理 2.2《气压带与风带》公开课 新人教版必修1
B
C
D
高低纬间 热量差异
地转 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 海陆热力 的南北移动 性质差异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
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形成季风
第一步假设:
1.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运动。 2.且不受地转偏向力。 只考虑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大气运 动状况是怎样的?
(1)考虑A: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 --单圈环流
30°N
夏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从全球来讲,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 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 成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 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世界各地气候类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雨量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有的影响因素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点南带南,点北带北
----太阳直射点南移,气压带、 风带就会随之南移;反之北移。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大陆空气柱
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活动 (1)分析东亚冬季和夏季个盛行什么方向的风,形 成的原因是什么?(2)东亚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在冷 暖、干湿性质上有什么不同?判断理由是什么?
思考:
◎副热带高压和极地高压的成因有何不同? ◎副极地低压和赤道低压的成因有何不同?
赤道低压与极地高压是热力作用形成的。 副极地低压与副热带高压是动力作用形成的。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有何规律? 气压带:四高三低,相间分布; 风 带:南左北右,有信西东。
(3)考虑A、B、C----高低纬间的冷热不均;地转 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2_气压带和风带_教学设计_教案_4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大气环流的概念、意义和成因;2、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4、理解气压带、风带与天气的关系。
源:过程与方法:1、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复杂的实际情况。
2、学生动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理清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
3、补充降水条件,学生探究分析气流运动与降水的关系,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与天气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气候打好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与季节移动。
【学习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介绍“马纬度”的由来,设问:为什么马纬度是无风带?一、大气环流学生阅读教材33页,思考问题:1、什么是大气环流?2、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大气环流的意义放在第二节整体结束后在和同学们共同分析理解,这里不强调。
)二、单圈环流师生共同完成教材33页活动题。
引导学生分析冷热差异、气流运动、气压状况,画出环流模式,强调形成前提。
形成前提:①地球不自转②太阳直射在赤道③地球表面均匀(第一组假设)问题: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引入三圈环流。
三、三圈环流在单圈环流基础上强调地球有自转,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引导示范画出北半球三圈环流图。
要点提醒:1、形成前提:①地球自转②太阳直射在赤道③地球表面均匀(第二组假设)2、三圈环流类型: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问题:南半球有三圈环流吗?与北半球相比有什么区别呢?学生完成导学案【重点画图】部分,同时找一小组同学黑板展示南半球三圈环流情况图。
要求:①标出赤道、南北纬30°、南北纬60°、南北纬90°。
②相应位置写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③画出各风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风向。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气压带与风带是如何形成的?
b.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有何影响?
c.举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涉及气压带与风带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4.完成课后练习题,针对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巩固。练习题应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全面检测学生对气压带与风带知识的掌握程度。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篇关于气压带与风带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科普文章,了解气压带与风带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应在课后及时完成,确保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
3.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气压带与风带”的知识,确保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并在图中标注各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位置及特点。通过绘图,学生可以加深对气压带和风带空间分布的认识,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4)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与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8.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9.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课后提供相关学习资源,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气压带和风带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象现象,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必修Ⅰ第二章2节《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在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产生兴趣后,我开始讲授新知识。首先,我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接着,我会详细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以及它们对气候的影响。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自主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例如:“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有何规律?”,“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有哪些影响?”等。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在学生观察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共同探讨解答。
3.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通过对世界各地气候现象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价值观。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只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指导教学过程,确保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以上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力提高每位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我也将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3.设置课后拓展作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例如,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乡的气候特点及成因。
4.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生完成课后拓展作业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2.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通过地图、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2气压带和风带
“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绘制”和“说出”是行为动词,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原理与规律,具备绘制地理示意图的能力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属于能力应用层次认知水平。
活动建议:利用多媒体动画辅助教学,建立空间模型,提升课堂效率。
2.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热力环流的基础上,结合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地转偏向力等知识来探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机制,掌握全球性大气环流的规律和原理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相关知识前后联系密切,原理性强,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循序渐进原则。
3.学情分析高中生对大气等自然地理要素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的观察力及逻辑思维有了很大发展。
但地理空间抽象思维还不够完善,在理解三圈环流形成过程中存在学习困难,需运用多媒体演示相关空间运动特征。
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总结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分析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地理原理形成示意图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结合多媒体演示,合作探究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机制;通过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及演绎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5.教学重、难点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及分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难点: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及影响。
6.教法与学法在教法上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在一定的情境中假设、验证,步步深入;利用板图、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
在学法上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
二、教学过程设计1.复习式导入同学们前面的课上通过对热力环流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现在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做个复习和回顾,完成图1中相关内容。
在图中线条上添加箭头,表示热力环流示意图,并在括号中填写“高、低”表示气压的变化。
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2.2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个人采集整理仅供参照学习2.2气压带微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微风带地形成教案(人教版必修 1)[学习目标 ]1.认识三圈环流地影响要素,气压带、风带地名称与散布.2.掌握气压带、风带地成因、季节挪动规律.气压带微风带地形成1.大气环流(1) 观点:① ________________ 地大气运动,它反应了大气运动长期间地②________状态 .(2)成因:③ ________地纬度差别,造成高低纬度间地④ ________,驱遣大气不停地运动、输送和互换热量 .2.三圈环流地形成随和压带、风带地散布(以北半球为例,以以下图 )(1)三圈环流成因:高低纬度间地⑤________和⑥ __________ 共同作用地结果.构成: a⑦________、 b⑧ ________、c⑨ ________.(2)气压带、风带地散布气压带: A ⑩____________ 、 B? ________________ 、 C? ________________ 、 D?____________.E? 带,风向为 ? 风风带F? 带,风向为 ? 风G? 带,风向为 ? 风3.气压带、风带地季节挪动(1)原由:太阳直射点随 ? ________而南北挪动 .(2) 挪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对比,气压带微风带地地点大概夏天________,冬天偏南 .我地迷惑1.2.3.研究点一气压带微风带地形成研究资料教材 P33图 2.9 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地热力环流,教材P34图 2.10 地球上地气压带微风带 .“ 二战” 期间,日本开释地众多氢气球炸弹飞落到美国本地,造成美国西部丛林大火,惹起美公公众惊慌 .1.假定地球表面是均匀地,也不考虑地球自转地影响,全世界地热力环流会如何?2.假如地球自转,南、北半球地气压带微风带是如何形成地?3.气压带微风带地散布有什么规律,各有什么特点?【考例研究1】读以下图,达成以下问题.(1)图中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 .该图表示北半球 ______季时地大气环流状况,判断原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般地说 A 地比 B 地降水量 ____________ ,原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C 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 ________________.为何 C 气流与 D 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____________________.C 与 D 之间形成地气压带是________________ ,该气压带是 ________原由形成地 .研究点二气压带、风带地季节挪动研究资料教材 P35图 2.11 气压带微风带地季节挪动 .1.读图剖析,气压带、风带地季节挪动有什么规律?2.若黄赤交角变成0°,气压带、风带还会挪动吗?【考例研究2】7 月份主要散布在北半球, 1 月份主要散布在南半球地气压带是()A .副极地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赤道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巧学速记 ]1.图解气压带、风带地形成与散布(以北半球为例 )全世界气压带风带地形成与散布能够分为四步来看:第一步:地球球面均一,地球不自转——单圈闭合环流,是在单调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作用下形成地 .如图 1 所示:第二步:地球球面均一,地球自转——三圈环流,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力地共同作用下形成地,如图 2 所示:图 2第三步:气压带与风带地纬度散布,如图 3 所示:图 3注:上述风均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倾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形成地.第四步:地球球面均一,地球运动——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挪动,如图 4 所示:图 4特别提示 (1) 因为地面冷热不均,近地面形成地低、高气压,称为热力型气压.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2) 因为气流运动造成地气压称为动力型气压.在近地面气流辐合上涨、气压降低,如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辐散下沉、气压高升,如副热带高气压带.2.图示全世界气压带微风带地挪动气压带、风带地形成和散布,是以太阳直射赤道为前提地.实质上,在地球公转地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每年都在有规律地南北挪动,由此产生了气压带微风带地季节挪动现象.反省小结重要知识点要点点总结我地反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地散布是考察地要点气压带、风带气压带、风带地季节挪动常和日夜长地季节挪动短地变化联合起来出考题课前准备区①全世界性地有规律②均匀③太阳辐射④热量差别⑤受热不均⑥地转倾向力⑦低纬环流⑧中纬环流⑨高纬环流⑩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 极地高气压带 ? 东北信风 ? 东北 ? 流行西风 ? 西南 G? 极地东风 ? 东北 ? 季节变化偏北讲堂活动区研究点一1.地表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地状况下,在极地与赤道之间形成单圈环流.2.气压带微风带地形成(1)影响要素①太阳辐射惹起地高、低纬度之间地冷热差别,是大气环流产生地根来源因.②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产生地直接原由和原动力,加上地转倾向力地存在,促成了“三圈环流”地形成 .(2)形成3. (1) 气压带地散布及其特点对照(2)风带地散布及其特点对照考例研究1(1)冬气压带、风带地点偏南(2) 多 A 地流行西风,降水许多(3) 副热带高气压带 C 气流轻于 D 气流副极地低气压带动力分析由图可知,此时气压带、风带地点偏南,北半球应是冬天.A 地处流行西风带,降水较多 .B 地是东北信风带,干燥少雨.C 是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地暖轻气流,因此碰到来自极地地冷重气流 D 时向上爬升 .C 与 D 之间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属动力原由形成地.研究点二1.因为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地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挪动,惹起气压带微风带地季节挪动.在北半球,与二分日对比,气压带微风带地地点大概夏天偏北,冬天偏南.2.若黄赤交角变成0°,则太阳一直直射在赤道上,气压带微风带不挪动.考例研究2C[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地挪动而挪动,北半球大概是夏天北移,冬天南移.在南北半球之间挪动地气压带只有赤道低气压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案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
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只需了解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尤其是通过对高压与我国冬、夏天气影响的个案分析;以及对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等开放型活动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教学重点:
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画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组织复习,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时,设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6第一段,思考:1.什么是大气环流?
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
1.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板书:(一)、大气环流及意义
过渡:“全球的大气到底是如何运动的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板书:(二)、三圈环流
过渡: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在一些假设的前提下来研究大气的运动情况。
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板书:1.单圈环流(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形成单圈环流)
(投影)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北半球部分)过渡:单圈环流是我们在以上三个假设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如果去掉地球不自转这个假设条件,那么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教师讲解:下面我们仍然假设地表均匀,来研究在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下,大气环流的变化。
以北半球为例。
现在的假设条件有两个:①地表均一②太阳直射点赤道(不移动)请思考:(边讲边用课件演示)(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30°N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
(2)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导致北纬30°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下沉,从而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
(注: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
)
(3)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东北信风。
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
(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如何?(近地面北流的空气为暖气流;近地面南流的空气为冷气流。
)在60°N附近(副极地)相遇后它们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暖气流沿冷气流向上运动,形成“极锋”。
)因此在60°N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
(注:动力原因形成的低压。
)
(5)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和60°N之间形成盛行西(西南)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东(东北)风。
(6)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通过上述分析,30°N和60°N之间、90°N和60°N之间分别形成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7)综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环流”,南半球同样也有。
结合上述分析完成上图。
(8)引起上述“三圈环流”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9)结合上图,可知:全球近地面分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
请观察并归纳它们的分布规律是: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变式拓展:
(通过变式图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说明、分析的能力。
)
应用巩固:
A、B、C、D分别表示气压带或风带,请结合图中信息(图中箭头表示风带)判断A、B、C、D分别可以表示什么?在图中填写名称。
(通过该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
讲解:在以上假设的条件下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实际还是有差异的。
我们都知道,地球不断的自转和公转。
若考虑公转这一因素,三圈环流所造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将会有何变化呢?试结合教材图2.11进行归纳。
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
应用巩固:
读图并思考回答:
(1)该图表示北半球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试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2)说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
A. B. C. D. 。
承转:以上我们分析的大气环流(三圈环流)是一种理想模式。
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
也就是大气环流还会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得更为复杂。
活动探究:1.请结合P39的图2.12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
(1)观察图2.12可知,陆地面积:北半球大于南半球,且海陆相间分布。
(2) 依据物理学知识可知,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均快于海洋。
(3) 读图2.12-a,由于冬季欧亚大陆降温快→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亚洲高压(气压名称);而该纬度带原有的副极地低压带(气压带)也因此被这个气压中心切断。
(4)
读图2.12
-b,由于冬季
欧亚大陆增温
快→气流上升
→近地面形成
亚洲低压(气
压名称);而该
纬度带原有的
副热带高压带
(气压带)也因
此被这个气压
中心切断。
结论:海
陆热力性质差
异导致气压带
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
2.请结合P40的图2.13和图2.14(或下面的图)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
3.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请结合P41活动对“季风环流”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
课堂总结:
教学反馈:
读“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⑴该图为______月份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其中A为________(气压名称),B 为_____(高或低)气压。
⑵此季节,__________气压带被_________切断。
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中的高低气压中心称为大气活动中心B.图中A实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的一部分C.图中B的位置处于一年中较偏北的位置上D.此时南亚吹西南季风,东亚地区高温多雨
⑷大约半年后,A所在大陆上形成_________(气压名称),该气压切断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气压带。
在该气压的影响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吹__________(气流性质)的__________风(风向)。
⑸世界上季风环流最典型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