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中国教育改革开放30周年文章.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中国教育改革开放30周年文章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了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1977年出生的孩子,如今已至而立之年。
30年前,当他们刚刚降生的时候,中国正酝酿着一场重大的改革。
就在那一年冬天,关闭长达十年之久的高考大门终于重新打开了。
那年的高考,犹如中国大地上的一声春雷,改变了整整一代
人的命运,整个国家也开始有了新的活力。
恢复高考:教育改革拉开帷幕
6月7日是高考开始的日子。
现在看来,一年一度的高考似乎只是一种规模扩大了的例行公事的人才选拔方式,人们早已习以为常。
但对于30年前的那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远离校园的学生而言,高考不啻于一场命运攸关的鏖战。
1977年5月24日,xxxx发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让持续10年的大学推举制结束。
当年12月10日,那场改变历史的考试成为了现实。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的首届高考,570万人报名考试,27万人被录取。
51岁的苏建国先生谈起他的过去,感慨万千地说:“60、70年代的初中毕业生当时是没有出路的,绝大部分毕业生都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插队,1975年高中毕业的苏建国先生跟随学校的毕业生一起去农村插队,由于出身不好,尽管酷爱读书的苏先生根本与上大学无缘,那时上大学完全靠推荐,只有根正苗红的工农子弟才有可能被推荐上大学。
1977年8月当苏建国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时,他喜悦的心情简直难以形容:“机会终于来了!”离12月份考试尽管只有4个月的时间,苏建国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专心埋头于书本,由于勤奋努力,考试顺利通过,最终苏建国被xxx航空学院(后改名为xxx航空航天大学)航空仪表与传感器专业录取。
而去年苏建国的儿子苏醒也参加了高考,儿子的境况比他当年高考不知要好多少倍,从小学黑芝麻到东直门中学,儿子一路顺利走来。
苦学之余,儿子喜欢绘画、拉小提琴……老苏感慨地说:“现在的孩子可不比我们那时,个性空间得到了充分发挥。
我发现我儿子和我当年高考时的心态相比,少了一份激动,多了一份平静。
”
两代人参加高考的不同心态,折射出30年来高考发生的诸多变迁,让苏建国感受最深的是录取比例的变化;1977年,高考报考人数570万人,录取比例为29:1,,高校计划招生567万,与30年前报考人数极其相近,录取比例为2:1。
新课改:教育改革发起主攻
如果说恢复高考是教育领域改革的一个突破口,那更加复杂、更加艰难的战役就是课程的改革了。
拥有43年教龄的市级优秀班主任孙蒲远老师在谈到新课改的施行对记者:“新的课程改变标志着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转变。
这种转变蕴涵了更多的温情,更加凸显了“以人为本”。
新课改确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习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xx 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
现如今,孩子们在上课时,有了更多的参与性、互动性,老师授课内容更讲究生动、有趣,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热望。
这同我们以前的教育模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孙老师:“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就一篇课文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同老师一起找答案”,在课后,教师也要和学生一样,要靠上网搜索、图书馆查询、同事间等形式,最终在课堂上和学生通过,找到大家都能认可的答案。
学生的能力也在这一系列参与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现在的教育理念,已远非记者上学时可比拟,30多年前郎微大姐就读于xxx遂安伯小学,那时的课堂教育,更多的是老师一言堂教育,整节课都在听老师讲,课上得枯燥、乏味,课后老师还会布置一大堆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消化,一到考试学生们就得开夜车背考试内容的现象比比皆是。
而今一种全新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理念完全代替了过去的一言堂式教育,教育界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是教师上课沿袭了几十年的三大教具。
孙蒲远老教师清楚地记得,30年前她教语文时,每节课都要在黑板上反反复复写字,不够写了,用黑板擦擦掉再写,一堂课下来,嘴里、头发上、衣服上沾满了一层白白的粉笔灰。
很多老师的手指都被粉笔烧出了裂口,那时,哪里能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上课居然用起了电脑,只需鼠标轻轻一点,资料应有尽有。
从粉笔加黑板到幻灯片、录音机,再到实物投影仪、多媒体,30年来,教学手段有了翻天地覆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始走进学校,走进教室。
这是广大教师们一个共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