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合集下载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 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词类,它们通常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而是用来表示语气、体态、语法结构等方面的用词。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如下:
1.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已经发生,也可以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
语气。

例如:“已而后知其所以然矣。

”、“自与先生辞,今三年矣。

”、“何事不伤人哉!”、“敷裘(fū)而辞了。

此干戈一也。


2.之:表示所属关系或方向性,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向”,
还可以表示动词的补充。

例如:“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
有坚忍不拔之志。

”、“直北之山”,“之言如君之语。


3.乎:表示疑问、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如:“此之谓乎?”、“孔子受命于周而之昭公之时……君乎!”、“安
得其芳名之乎?”
4.而:连接并列词语、句子、动词与宾语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却”。

例如:“一言而当之者,吾以穷久矣。

”、“病而后自既
至人皆死。

”、“敬告诸公,随便而言。


5.以:表示手段、目的、原因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为了”、“因为”。

例如:“以求利者群,以违天者少。

”、“以讹传讹。

”、“以怀先王之志”。

6.于:表示处所、方向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向”。

例如:“维何不”,“于今著之”,“君子之德于其所偶。


总之,文言虚词在文言文的表达中起到了连接词语、表示语气和调节句子结构等作用,对于准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点阐释】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中常见文言虚词,是以考纲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为重点: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的用法,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的能力。

文言虚词数量虽比实词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

考查这些虚词,不要求刻板的记忆,只考查考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理解并分辨出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考点梳理】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乃不敢引疾B.御制诗以纪其事臣乃敢上壁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四海好学能文者D.去而人爱思之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临清流而赋诗【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A项中乃均解释为才;B项中第一句以解释为来,表目的,第二句以表示顺承关系;C项第一句中的者表示人,第二句中者为助词,和后句中的也构成判断语气;D项第一句而表示折关系,第二句而表示顺承关系。

【答案】A例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A.且则所B.以于因C.且则因D.以于所【解析】本题采用6个虚词选词填空的方式进行考查。

处说的是王尧臣为避嫌疑就将刘敞列为第二名。

以,介词,表原因,合乎句意;且不合适。

处是说范伟在刘敞被召还之后翻供的次数至四五次之多,用介词于,组合为至于,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则,连词与副词用法均不通。

处说刘敞侍奉英宗讲读时引经据典来讽谏,虽然因与所都有凭借的意思,但句中凭借的内容在前、行为目的在后,用因字更为恰当;所凭借的内容大都在后。

【答案】B从历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来看,命题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在第卷中进行考查。

近几年来一直采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其特点是将8个句子分为四组,要求考生比较,判断每组两句中虚词用法的异同,其中每组的第二个语句一般出自教材相关的篇目。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 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
“至如”等。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 虚词还有“噫”、“呜呼”等。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说》)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 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
专题十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 义和用法
◎考纲阐释◎
考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内容 能力层级:B 级(理解) “常见文言虚词”,以考纲列出的“而、何、乎、乃、其、 且、 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 个常 见文言虚词为重点。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是指对阅读 考纲 材料中出现的文言虚词能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其用法和意 阐释 义,并能加以解释。“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在词典中的词 条 义而言的。强调“在文中”这一范围,主要是考查考生在具体 语 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考点 考纲要求掌握的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见本书的附 分布 录四)
(2)全部选自材料:从阅读材料中选出 8 个句子,编成 4 组,
选出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或相同)的一组,一道题考 4 个虚词 (2007~2011 年试题)。 (3)选出阅读材料中 4 个含有相同虚词的句子,判断含义和 用法相同的两句,一道题考一个虚词。
附:2004~2011年广东高考“常见文言虚词”考查情况一 览表
)有
)
)日参省乎己,非 )后行,
)思也。三思而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因、于、与、则、者、之)十二、因(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译文:无不是就着材料原来的形状模拟各种事物的形象。

②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译文:所以凡是要做事就一定要遵循法令制度来行动,改革制度的人要根据时势而变通!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译文:善于打战的人会根据形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引导。

④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2.依靠,凭借。

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译文:又凭借丰厚的钱财贿赂(在怀王手下)当权的大臣靳尚。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

3.表条件,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译文: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地对待他。

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译文:顺着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译文:秦国趁着胜利的机会,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国的河山。

4.表方法。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通过宾客到蔺相如门前谢罪。

(二)连词1.表原因。

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译文:由于(因为)建造玉清宫,砍伐山中的树木,获得建造的材料,砍伐地方(面积),人人都见得到。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译: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罚不当。

(二)副词。

表承接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译文: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

③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

(《段太尉逸事状》)译文:(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郭尚书难道亏待你们了吗?④因招樊哙出(《鸿门宴》)译文:于是招樊哙出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依据考试大纲,引导学生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点考查的要求;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指导学生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3、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备考方法,培养在语境中理解虚词的能力。

2、通过练习,培养理解虚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18个虚词的特点和用法;积累虚词并通过练习培养理解虚词的能力。

教学方法:1、讲练结合,精讲精练。

2、以学生识记、练习为主。

复习模式:考点解读—真题引路—知识讲解—方法指津—随堂训练—检测巩固—小结反思复习设想:1、分析几年来的高考试题,分析命题特点,了解命题趋势;2、讲练结合,精讲精练;3、复习本知识点拟用7课时:(1)第一至四课时:完成模式一、二、三步骤;(2)第五课时;学生在前几节课的基础上结合书上104-107页上的表格巩固18个虚词知识;(3)第六七课时完成练习(课本回归)及讲解。

(4)复习完之后进行一次检测。

第一课时一、考点解读:引导学生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点考查的要求。

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分值为3分。

1、考查内容: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考点解说: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二是“在文中的用法”,两者都是对考查范围进行的限定,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是指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凭空地去历数哪些个常见文言虚词具有哪些种用法。

“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这里大致表现为常见用法所谓“用法”,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虚词的词性,二是虚词的语法作用,三是虚词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

值得注意的,高考《考试大纲》虽然规定了考查18个虚词,但从近年各省市考题出现的虚词情况看,有的省市的命题是超出18个虚词范围的因此,我们在学习文言文虚词的时候,还不能只局限在18个虚词内,也要适当扩大一些范围。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连词
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短语,表示并列关系。
ABCD
助词
用于修饰名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用 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表示推测、反问、强调等语气,相当 于现代汉语中的“大概”、“难道” 、“一定”等。
用于修饰名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 “的”。
助词
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时间、频率等。
3
代词
用于代替前面提到的名词或短语,避免重复。
03
文言虚词的用法
助词
语气助词
用于表达说话人的语气,如疑问、感叹、陈述等。常见的语气助词有“乎”、“哉”、 “矣”、“也”等。例如,“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中的“哉”表达了强烈的
感叹语气。
结构助词
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所属、修饰、领属等关系。常见的结构助词有“之”、“者 ”等。例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之”用于表示所属关系。
遇到不熟悉的文言虚词,及时查阅相关资料, 深入了解其意义和用法。
常见错误与纠正方法
01
意义混淆
避免将文言虚词与其他同义词或 近义词的意义混淆,通过辨析比
较,明确其虚词的历史背景和演变 过程,避免对其意义和用法产生
误解。
02
语法位置不当
注意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 置,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 法
• 文言虚词概述 •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 • 文言虚词的用法 • 文言虚词的辨析与运用
01
文言虚词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文言虚词是指古代汉语中那些没有具 体词汇意义、只表示语法意义的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九、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
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中去理 解,挑选其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理解“乐其无已乎”一句中的“其”字。在 文言中,“其”除了代词外,还表语气,如“吾其
还也”,表婉商,译成“我们还是……吧”;
如“其可怪也欤”表反问,译成“难道…… 吗?”;如“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译成“大
概……吧”等。在这里,“乐其无已乎?”是个反
问句,表达的意思是肯定的。代入“快乐难道没有
穷尽的时候吗?”最合适。因此推断“其”表反问
语气。“其孰能讥之乎”与此同,两个“其”的用 法是相同的。
答题思路
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代入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辨别、确认 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③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①“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②“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③“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五、看具体语境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 必须联系语境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的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可 采用“删除法”,删除“以”字,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 例②③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 例②③“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①“以”表凭借某种 身份,例④“以”表动作行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 例②③“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 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中的虚词是指那些没有具体意义的词语,但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和补充等作用。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有18个,包括了助词、连词和语气词。

下面将逐个介绍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之:表示所属关系或动作的结果。

例如:“吾父之书”表示“我父亲的书”;“食之”表示“吃掉”。

2. 乎:用于疑问句中,表示问句的语气。

例如:“何以言之乎?”表示“怎样才能说得清楚呢?”3. 者:用于句尾,表示动作的主体。

例如:“吾行者”表示“我去”。

4. 矣:用于句尾,表示肯定或停顿的语气。

例如:“已矣”表示“已经了”;“行矣”表示“可以走了”。

5. 也:用于句尾,表示肯定或加强语气。

例如:“吾也能来”表示“我也会来”。

6. 与:用于句中,表示动作的对象。

例如:“与人为善”表示“与人做好事”。

7. 乃:表示转折、结果或连词。

例如:“是乃”表示“就是”。

8. 以:表示手段、理由或目的。

例如:“以此为证”表示“以此为证据”。

9. 于:表示时间、地点等。

例如:“于今日”表示“在今天”。

10. 皆:表示全部或都。

例如:“皆知此事”表示“大家都知道这件事”。

11. 自:表示起点或动作来源。

例如:“自此”表示“从此”。

12. 若:表示条件或比较。

例如:“如此”表示“这样”。

13. 将:表示将来的动作或推测。

例如:“将行”表示“将要去”。

14. 乎:用于句中,表示疑问或反问。

例如:“明声乎?”表示“你明白吗?”15. 固:表示肯定或强调。

例如:“固然”表示“确实如此”。

16. 亦:表示也或同样。

例如:“亦可”表示“也可以”。

17. 焉:表示地点、程度或方法等。

例如:“何以?”表示“怎么样?”;“焉得”表示“怎么能得到”。

18. 哉:表示感叹或疑问。

例如:“何其喜哉!”表示“多么高兴啊!”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了连接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作用,丰富了句子的表达方式,使句子更加丰满和传神。

在学习和理解文言文时,对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所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句子。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或难以具体指代的词语,主要用于语法功能或句法结构的表达。

文言文中有许多虚词,其中常见的有义助词、状助词、声助词、副助词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义助词1. 之意义:表示动作的发出方和受事方的关系,通常译为“的”。

用法:在句子中作为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

例如:“秦之破楚也,三月而后得胜。

”(《史记·秦始皇本纪》)2. 乎意义: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通常译为“吗”、“啊”、“呢”等。

用法:在句子中独立使用,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中。

例如:“苍天乎,弄璋之善者也。

”(《左传·哀公十六年》)3. 而意义:连接并列的词语或短语,通常译为“而且”、“却”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短语,起承接作用。

例如:“吾闻之诚多而碎者乎,望诸弟!”(《左传·文公八年》)4. 乃意义:表示结果或推断,通常译为“于是”、“因此”。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引起结果或推断,常与“故”相对。

例如:“深构念也,故行自守以好谨,乃知君子之于国也。

”(《礼记·中庸》)二、状助词5. 也意义:表示肯定、感叹、提问、推测等语气,通常译为“了”、“啊”、“吗”等。

用法:在句子末尾或句中独立使用,用来表示语气。

例如:“明乎哉!礼之有恒,民之有穷也”,(《礼记·大同篇》)6. 焉意义:表示动作、状态的场所,通常译为“在”、“往”。

用法:在句子中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进行的场所。

例如:“斥之东南隅焉,具之以闾巷。

”(《周礼·春官宗伯》)7. 兮意义:表示语气的停顿和思索,通常译为“啊”、“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思索、停顿等语气。

例如:“有德者,先古之达人,师古之贤人。

兮,未有尝见之;然灵然致之。

”(《老子》)8. 矣意义:表示语气的断定或肯定,通常译为“了”、“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完结、断定或肯定的语气。

专题十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专题十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第二类:
⑧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⑨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⑩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⑪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⑫别君去兮何时还?(我) 且放白鹿青崖间。(《梦游天姥吟
留别》) ⑬卿且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于① —⑦的位置,而处于名词与 数词、名词与形容词、名词(动词活用作名词)与动词短语、代 词与动词短语之间;⑫的“且”处于句子之间,但它的前面有 省略的主语代词“我”,“且”后是动宾短语;⑬的“且”处 于名词与动词短语之间。 ♨规律小结
解析:①②③的“且”处于动词、形容词,或动词与形容 词之间,前后两部分不构成主谓关系;④“且”各处于一个动 词前,构成“且……且……”;⑤⑥⑦“且”处于分句、句子之
间,前后两部分不构成主谓关系,都作连词。这是因为,“且”
作连词,可以连接或并列,或承接,或递进等关系的动词、形
容词,或动词与形容词,分句与分句等,而决不连接主谓关系 的两部分。
“呀”等,
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 ;③位于形容词后, 作词尾,如“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赤壁 赋》)。
4.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或固定词组的标志词,如表 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宾语前置的“之” ( 如 “何陋之有”)、“是”(如“惟利是图”)等。“是以=以是”, 译 为 “ 因 为 这 ” ; “ 无 以 ” 译 为 “ 没 有 用 来 …… 的 ” ; “其……之谓也(乎)”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 是……吧(吗)”。
析虚词的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3)作动词,意为往,到。 2.语境推断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七、若ruò(一)连词(1)表另提一事。

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

(2)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译文:今天如果休了她我就以后终身不再娶了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么敢拿(灭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译文: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④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译文:如果能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

(3)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带领一万人或者一个郡投降的,封为万户侯)(4)和,与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希望斩取吴王和吴国将军的头,以替父亲报仇。

(二)代词1. 第二人称。

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你们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译文:你进去上前去祝寿,祝贺完毕之后,请求舞剑②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译文: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译文: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④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你的)译文: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

译文: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②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若无罪而就死地。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和”、“与”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2.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接着”、“就”、“才”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③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译文:声音并没有变大,可是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④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高考复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复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专题训练9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1.A解析:“谢”的意思是“谢罪,道歉”。

2.C解析:A项第一个“以”是连词,表目的,“用来”;第二个“以”是介词,“因为”。

B项第一个“为”是动词,“做”;第二个“为”是介词,“替”。

C项两个“乃”都是副词,“就”。

D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是连词,表并列。

3.A解析:A项,“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不合文意。

4.D解析:本文主要通过具体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

人物的语言描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5.(1)而敬恒身体力行地讲学,学问与凌、沈二人鼎足而立,只是没人了解他。

(2)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生意,银白色蚕丝色泽低劣,很生气。

(3)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了吧?[参考译文]《李二曲集》中另外编辑了前代讲学的各位先生,有出身于农工商贾之中的,一起编成一卷,用来勉励求学之人。

以我近来所知闻的,近来应潜斋中才学优异者有凌嘉印、沈文刚、姚敬恒,都父亲亡故,没有靠山,而能成为儒者。

凌、沈的名声尤其大。

他们二人的事迹在沈端恪大人所写的传记中可以看到,而敬恒身体力行地讲学,学问与凌、沈二人鼎足而立,只是没人了解他。

敬恒,名讳宏任,别字思诚,杭州钱塘人。

姚氏,原先是杭州的豪族大姓。

敬恒年幼时父亲亡故,他母亲是一位贤良的妇人。

敬恒不参加科举考试,隐居在市井之中,只做一些小生意赚取十分之一的利润来养家。

他母亲有一天看见敬恒做蚕丝生意,银白色蚕丝色泽低劣,很生气,说:“你也有这种恶劣的行径啊,我没有指望了。

”敬恒惶恐万分,久久地跪在地上向母亲道歉,愿意改正自己的行为。

于是拜应潜斋先生为师,每天高声诵读一遍《大学》,潜斋很喜欢他。

一言一行,铭记老师的教导,淡然处世,让别人看不出他是有才能的人,不论做什么事一定讲求厚道。

沈甸华去世,潜斋两天没有吃东西,敬恒问:“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点过分了吧?”潜斋长叹着说:“是因为没法为他治丧啊。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20年第27期应考锦囊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分辨一个词语是实词还是虚词,应当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比如“之”字,作动词“去”“到”之意的时候便是实词,而作代词和助词的时候便是虚词。

文言文虚词用法灵活,考生要学会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意义和用法的推断。

1.根据位置进行推断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考生在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等方面入手。

如“为”,处于句末做语气助词时,通常表示反问,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以报为?”;而当“为”字处于主语和宾语之间时,常是动词,表示“认为、做、是、治理”等意思,且意思结合语境而变,比较灵活;当“为”字处于名词之前时,常作表示对象或者原因、目的的介词,如“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等。

2.根据标志进行推断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考生如果能够抓住这些标志性的词语,便可以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准确推断。

在文言文中常用“者”“也”“乃”“为”表判断,“……者,……也”是古汉语中最典型的判斷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是……”,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为”也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魏学洢《核舟记》)“项燕为楚将。

”(司马迁《陈涉世家》)。

3.根据语法进行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不同词性和用法。

如同样是虚词“乎”,在“且饮且啄而又狎乎人”中,“乎”放在名词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意为“于、对”;而在“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一句中,“乎”为形容词词尾,作语气助词,没有意义。

4.通过代入进行推断当考生已经掌握虚词的全部意义和用法后,就可以在文中一一代入进行翻译和理解。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

文言虚词考查的范围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常见文言虚词。

这条要求中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是以考纲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为重点,是指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对出现的文言虚词加以解释的能力。

二是“在文中的用法”,强调“在文中”这一范围,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的能力。

高考中经常涉及的文言虚词词类包括代词、介词、副词、连词、助词等几类,但实际上每道高考试题又不是全部考查同一类虚词。

一、代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代词是代替别的词、词组和句子的词,分为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

常用的代词有“而、何、其、若、焉、之”等。

关于代词,首先是要辨析代词和非代词这也就成为虚词考查的一个常见设题点,近些年来多次在这一点上设置障碍。

如:1、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2、何: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3、乃: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履至尊而制六合。”句“而”连接的两项时间一先
一后,表示承接关系。译为“登上最尊贵的帝位来统治 天下”。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句“而”连接“立”
和“饮”两个动词,“立”前的“起”是“起身”的意 思,“立而饮之”应当译作“站着喝下了酒”,“立” 是动词作状语,是“饮”的行为方式,因此,表示修饰 系。
【孰与】【与……孰】 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 谏》)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 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 如……”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容易忽视的地方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 也。(《五人墓碑记》) 知识联想:兼词“诸” ——是“之于”的意思
(1)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 (2)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介词位居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连词位居 词语与词语、句子与句子之间;介词去掉,句意 难以畅通,连词去掉,句意基本不受影响。

“以”作连词时,连接前后结构相似的 两项,表示并列关系,修饰关系,还是目 的关系,也较难辨别。例句: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该句译为“我与其他四人举着火把进去”,“拥火” 是“入”的方式,作状语,因此是修饰关系。
代词用法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尔” 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 例释:①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 志》) 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 织》) ③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④蚤缫而绪,蚤织而缕(《种树郭橐驼传》) 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 南飞》
返回

是疑问副词,较难辨别。例句:
难点: 何用在疑问句中动词前面时,是疑问代词还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夫子何哂由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坐》) 解析:如果作主语、定语或宾语,就是疑问代词; 如果作状语,就是疑问副词。①句译为“刘豫州现在想 去哪里?”“何”是“哪里”的意思,作“至”的前置 宾语,那么应为疑问代词。②句译为“夫子为什么笑仲 由呢?”“何”是“为什么”的意思,用在动词“哂” 之前状语的位置上,因此是疑问副词。
①空中而多窍。 ②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 ④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空中而多窍。”句“而”连接的“空中”和“多窍”
不分主次、先后,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大石)中间 是空的,上面有很多窟窿”。
“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句“而”后面的一项有进一层的意思,是递进关系,译 为“国家形势险要而且百姓归附”。
返回
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④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返回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吾尝跂而望矣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剑阁峥嵘而崔嵬 5.余闻而愈悲 6.扣弦而歌之 7.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 威之所劫 9.若欲死而父,即前斗
1.连词,表假设 2.连词,表修饰 3.连词,表递进 4.连词,表并列 5.连词,表承接 6.连词,表修饰 7.连词,表假设 8.连词,表转折 9.代词,你的

A.“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中的“以”字是虚词用作实词吗? “以”字实际上是“耜”右连部分,古人通过“用耜翻地”来表示 “用”这个意思,由此可见,“以”字起初是个动词,属实词。 用作介词是虚化的结果(许多介词是从动词转来的)。“贤不必以”中 的“以”字,用的是本义。 B.在古文里,介词“以”后面的代词“之”往往被省略,“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介词“以”后应有宾语“之”,代前面出现过的 “衣食”。 这是因为在古代“以”和“之”读音相近,在说话时,往往后者被前 者“吞并”,而古人学问是口耳相传,所以学生记录老师的话时,自然也 就省去了“之”。我们应该把它当为一种现象记住。 (一)介词 (四)名词通假 (二)连词 (五)固定搭配 (三)助词 (六)例题示例
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 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释: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释: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例释: 《孟子· 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例: 《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例释: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连词用法 (2)代词用法 (3)复合虚词
返回
连词:并列,递进,顺承,转折,目的,修饰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连词,不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连词,并且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结果连词,因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 转折连词,却 绝江河 会盟而谋弱秦
目的连词,来 修饰连词,地
吾尝终日而思矣

难点:而字用作连词,连接先后结构相 似的两项,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修饰 关系还是顺承关系,是较难分辨。例句:
返回

难点:与连接的前后两项同为人名或人称代词时, “与”究竟是连词,还是介词,较难辨别。例句: ①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祭十二郎文》) ②姜维与邓艾争险,不克。(《三国志· 邓艾传》)
可用下列方法辨别。一看“与”前后两项是否同作 一个句子成分,同作一个成分的就是连词,不能同作一 个成分的就是介词。①句中“吾与汝”都作主语,是连 词。②句中姜维是主语,“与”介出“争险”的对象, “与”是介词,“与邓艾”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二看 “与”前后两项是否可以对调,能对调的,则是连词, 不能对调的则是介词。显然,①句能对调,②句不能。 三看“与”前是否可以插入其他内容,能插入的则是介 词,不能插入的则是连词,例如②句可以改成“姜维 (昨日)与邓艾争险”而①句不能插入。
考点精析
题型设计: 题型比较固定,最常见的题型是采用 选择题的形式,采用比较的方式,就字形 相同的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法。例句或选 自文中例句,或将文中例句与中学语文教 材课文例句加点的虚词对比考查。

【而】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 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 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2010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在文中的含义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07年新课程高考语文考纲规定掌握的文言虚词: 高考“大纲”规定应掌握的
18个文言虚词
而 何
且 以 若 因

所 则

为 者

焉 之

也 与
1.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代词: ①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 ②指示代词——之、其、或、然。 ③疑问代词——安、焉、何。 副词: ①范围副词——则、犹 ②时间副词——既、已、且 ③语气副词——其、何、遂 介词:于、以、为、因、乎 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 若、虽、因、遂。 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 (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
②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该句译为“募集钱财来送他起程”表示目的关系。
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该句译为“平坦又近便,游人就多”,“以” 译为“又”,连接两个形容词,是并列关系 ④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五人墓碑 记》) 该句译为“呼喊着中丞的名字骂他,谈笑着 死去了。” “谈笑”表明“死”的状态,表示修 饰关系。 ⑤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该句译为“每个人都严肃地站着听”,“竦 立”是“听”的状语,表示修饰关系。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返回

注意读音。
⑴yú,可得闻与(欤),船容与而不进兮;
⑵当作“参加”时读yù,“蹇叔之子与师”《殽之战》;
⑶其它都读上声。 (一)介词 (三)动词 (五)固定 (二)连词 (四)通假 (六)例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