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生活是一个多棱镜, 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 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 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 坚信你自己的眼睛, 你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 执著于你的感悟, 用善于感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 一定能获得丰富的答案。

1.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2.认真赏析本文语言, 体会设问的作用。

3.理解富有创造力的人与缺乏创造力的人之间的区别, 并领会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什么?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由此可见, 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 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 圈画文中生字词, 并解释词义。

汲取(jí): 吸取。

推敲: 比喻斟酌字句, 反复琢磨。

根深蒂(dì)固: 比喻根基深厚牢固, 不可动摇。

孜孜(zī)不倦: 勤奋努力, 不知疲倦。

锲(qiè)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 雕刻。

不言而喻(yù):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 明白。

一事无成: 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不用费力。

2.了解有关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1)议论文: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分析、论证, 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和见解的文章。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 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论据: 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论证: 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2)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 使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观点。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来对比, 在对比中证明观点。

语文: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语文: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3、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关于作者:罗迦•费•因格(Roger von Oech,一般译作“罗杰•冯•奥奇”),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AWhack On The Side Of The Head)、《创造性纸牌》(Creative Whack pack)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知识链接】——关于“推敲”的典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知识链接】——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自主学习】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锲而不舍()2、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不言而喻:锲而不舍:汲取:推敲:3、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的?二、探究展示1、文章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这里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证?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4、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主要依据是什么?5、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这些名人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三、练习反馈最后一课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哲学家摇摇头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第三位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________;同样,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________占领它1、给下列加粗词语注音①旷野()②奥妙()2、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每处4个字以内)3、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弟子们的回答为什么都不正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的人。 【自主学习】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锲而不舍() 2、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不言而喻:锲而不舍:汲取:推敲: 3、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的? 【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作者由此得出什幺结论? 2、为什幺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 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这里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证?文 章还运用了什幺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 4、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主要依据是什幺? 5、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这里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证?文 章还运用了什幺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 【展示提升】 阅读课文中的“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一段至结尾四段,回答问题。 1、第一段中叙述了调查情况,调查者是(),调查对象是(),调查的结论是 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在于()。 2、第二段说认为自己不 具备创造 力和具备创造力的人,由于不同的态度和想法,产生了不同的表现,请分 别说说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 为什幺本文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 (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 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其杂文 有“匕首”,“投枪”之喻。既然为插入反动派胸膛里的“匕首”、“投枪”,力量从 何而来呢? 二、学生朗读课文,体味深意 1、讽刺的力量: ⑴找出文章中的几处“中国人”,分析内涵是否相同? ⑵哪些人可称是“中国的脊梁”?为什幺称为“中国的脊梁”?他们在那里,为 什幺? ⑶鲁迅为什幺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⑷“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幺? 2、逻辑的力量: ⑴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幺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 “事实”? ⑵这种在证明“敌论”指谬误时所采用的是哪种驳斥方法?说说这种方法的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19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1学时》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19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1学时》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19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1学时》导学案导学目标:1. 理解“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意义和基本内涵;2. 通过举例说明,领悟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个正确答案的情况;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多元思考的能力。

导学内容:是否存在唯一的正确答案?同一个问题是否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或观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这一问题。

导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图画,描述你们对这幅图的理解与解释。

每个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

(插入一幅有关多义性的图画)2. 探讨多义性同学们所提出的观点和解释可能存在差异,这就是多义性的体现。

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事实上,有些问题并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同一个问题可能存在多种正确的解释或观点。

3. 举例说明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8的例子,并回答以下问题:(可根据教材内容,提出问题,让同学展开讨论)案例一:小明家的冰箱里有一盒冰淇淋。

小明说:“我妈买了一盒冰淇淋,里面有3块。

”小刚却说:“你错了,里面肯定有5块冰淇淋。

”那么小明和小刚哪个说法是正确的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给出答案,并简述理由。

案例二:小明和小刚在一起分析每个人一生可能面临很多个选择,他们说,我们不能说这样做就是错的,那样做就是对的。

小明又说:“我们不能只盯着对与错这两个点来考虑问题。

”小刚又接道:“我们更应该看到每个问题都有它的利与弊。

”请同学们思考,小明和小刚的观点是否正确?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而且每个人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和受限性。

4. 总结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需要我们做出选择,有些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和探索。

我们要明白,同一个问题可能存在多个正确的答案,我们也要尊重和理解别人的不同观点和解释。

这样才能拓宽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多元思考的能力。

5. 反思与展望请同学们回顾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和体会,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你是否在生活中遇到过同一个问题有多个不同的答案?- 你对这种多义性的现象有什么看法和认识?- 你认为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多元思考的能力?导学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止一个,同一个问题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或观点。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导学案 (25)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导学案 (25)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会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

2、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3、学会举例的论证方法,能运用到其他问题的思考论辩中。

二、过程与方法:1、肯定学生不同答案,教学中鼓励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

2、培养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索的精神。

3、利用游戏、收集小故事等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如何及时处理文中传递出的现有信息。

重点难点重点:1、找到本文论述的主要问题及学习文中论证方法。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在上课之前,老师想来做个测试:请问2+1=?3+4=?那在你们的答案中,谁的最正确?不错,谁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因为都很合理!看来,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我们认识一个事物,或解决一个问题,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答案,因而事物的正确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

(板书课题)正如苏轼的诗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通过学习,来检测一下,你到底有多少创新能力,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学习课文1、检查字词、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和含义2、了解文体通过预习,你知道本文属于哪一种文体?(学生回答)是的,属于议论文。

议论-------即对人或事物、社会现象、问题等表示自己的立场、意见、观点。

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就是议论文。

议论文的学习,我们必须抓住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那么本文是就一个什么问题发表了作者的什么观点呢?3、屏显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快速跳读课文。

1)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2) “寻求第二种答案”的途径?3) 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4) 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5) 找出课文中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6) 人人都有创造力吗?7)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人?4、探讨解决问题梳理文章的论证过程。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导学案及答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导学案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第四单元十三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学习目标】1、识记“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等词语。

2、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能够准确地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一、自由阅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中心句,梳理文章脉络。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模.式( ) 模.样( ) 根深蒂.固( ) 取缔.( ) 真谛.( ) 汲.取( ) 孜.孜不倦( ) 三、根据注释写词语。

1、比喻根基很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 )2、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 )3、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 )4、吸取。

( )5、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

( )6、面对任何事情恒心对待,长久坚持下去。

( )新知探究探究一:文章基本结构。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思路非常明晰,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很缜密,请同学按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第二部分(四至八自然段):第三部分(九至十二自然段):第四部分(十三自然段):探究二:本文的标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吗?若不可以,那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探究三:这篇文章开头引用四个图形有何作用?综合提升从教材第106页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

①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 ,那就恭喜你答对了。

因为图形B 是惟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②不过,也许有人会选择图形C 。

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 一个,所以会被认为其他图形不同。

确实如此,这也是正确答案。

答A 也是可以的。

因为A 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所以A 也是正确答案。

那么,D 又怎么样呢?这是惟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D 也是正确答案。

换句话说,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部正确的。

③“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麻烦的是,生活中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优秀8篇)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优秀8篇)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优秀8篇)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本文的论证方法。

2、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3、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4、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5、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

重点难点: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莎士比亚说:“思想是自由的精灵。

”,法朗士说:“最难得的勇气,是思想的勇气。

”,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说出下列题目的答案,多说几种。

1、1+1=?2、4+9=?3、5+7=?4、6+18=?附答案:1(里)+1(里)=1(公里)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5(月)+7(月)=1(年)6(小时)+18(小时)=1(天)二、检查预习:恭喜(gōng)根深蒂固(dì)依赖(lài)孜孜不倦(zī)汲取(jí)持之以恒(héng)锲而不舍(qiè)渊博(yuān bó)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qiè):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三、整体感知:1、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提出问题:(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分析问题:(3~12段)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6~8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9~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解决问题:(13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九年级语文上册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1.查字典,查准字音;2、反复朗读,了解内容;3、上网查阅资料。

一、自主学习(一)识记议论文阅读的有关知识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二)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对具体议论文而言,其论述结构(1)有“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2)有“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

(3)有“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总是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

(三)议论文的论证方式议论文论证观点所采用的基本方式,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1)立论。

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2)驳论。

就是通过反驳错误或反动观点,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正确论点,反驳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反驳对方论点;通过反驳对方论据来驳倒对方论点;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过程来驳倒对方论点。

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中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

二、读一读1、给划线字注音根深蒂.固(dì)孜.孜不倦(zī)汲.取(jí)锲.而不舍(qiè)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三、议一议1、“正确答案只有一种”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2、“不满足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为什么?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3、“寻求第二种答案,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什么?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4、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屮心论点和分论点。

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课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讲智慧小故事。

比如大家很熟悉的《曹冲称象》《鲁班发明锯》等,引导同学们跳岀平庸,激发岀奇制胜的思维状态。

创新是一个球队、一个企业、一个民族得以立足不败的保证。

独辟蹊径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那么怎么才能走一条独创的道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心神沉浸在字里行间。

默读是较快获取信息的方式之一,文章娓娓倾谈,字句比较容易进入学生头脑,启发学生心智。

九年级学生已能较好地把握一般默读要求, 自然会标好段号,勾画出给自己启发、留下深刻印象、有疑问的语句。

为进一步对话讨论作好准备。

(1)字词积累。

A.读准下面加点字的注咅。

根深蒂固(di) 孜孜不倦(zl) 汲取(ji) 锲而不舍(qie) 渊博(yuan bo)B・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议论文章成语较多,引导学生恰当地使用成语,可以使文章行文简洁,表达凝练,语言典雅有浓郁的文化底蕴。

可以采用在具体的语境中猜读的方式,根据上下文体会成语的含义,领会运用之妙。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反馈默读情况:说说阅读收获。

问题设计:我的收获:文中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我的理解是引导交流: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哪些语句给你启发?你有没有疑难?围绕这些语句大家谈看法,有助丁理解作者想法。

教师点拨,交流明确:A."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在今天的语境中,这个说法已经不具备振聋发嗾的效果,但作者明确地提出来,依然可以起到很好的提醒作用。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 必须有探求新事物, 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在此基础上, 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②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③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④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③① D.③①②④ )
4.不能说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事例是(
A.约翰·古登贝尔克将原来毫不相关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 来,开发了一种新式机器。这就是印刷机和排版术。 B.罗兰布歇内尔用电视接受器做实验,发明了对战型乒乓球游戏。 C.牛顿因成熟的苹果掉在头上而发现了“万有引力” 。 D.麦哲伦于 1519 年出海航行发现了南美洲,并证明了地球是球型的。 五、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最后一小节。 2.完成课外阅读题。
初中七年级(上)语文教案
课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一课时


复备栏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2. 品味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 3.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列预习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汲取( . 对称( . 根深 dì( ) ) 推敲( . 模式( . zī zī不倦( ) ) 恭喜( . 创意( . ) qiè( ) )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习”部分的知识点。 (二)师生互动,研读 1—3 小节 1.作者开头材料中提炼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2.作者开头引述这个材料有何好处? (三)师生互动,研读 4—12 小节
1.这一部分,作者都是围绕“创造性思维”来进行论述,围绕这一话题,作者运用 三个设问句提出了三个问题,在文中找出这三个设问句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原创导学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原创导学案

“体验型讲堂”学习方案语文(九年级上册)班级姓名学号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编写者:韩高平审查者:韩高平第一课时【学习导言】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变化多端,即即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一样,答案也无量。

而追求其余答案,有赖于创建性思想。

读课文,理解作者的看法,划分文章看法与资料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课前试试:读读课文、查查写写、读读资料、想想写写、评改校正【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全文共有()小节。

【查查写写】1.读一读,查一查,写一写(每词写两遍),并给加点字注音。

吸取()持之以恒()根深蒂固()废寝忘食()持之以恒不言....而喻易如反掌一事无成2.本文作者是,(国籍)实业家。

【读读资料】读读课文115 页《谈论文的阅读(之一)》,认识什么是谈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想想写写】本文作者提出的看法是什么?【评改校正】自己检查、评改、校正。

(或同桌相互检查、评改)课内对话:读读划划、想想谈谈、想想理理、谈谈议议【读读划划】我一边读课文,一边在书上圈点勾勒一些需要累积的词语或引起思虑的警语、文章的重点句及设问句等。

【想想谈谈】课文主要阐述什么问题?我的见解是:想想,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裕创建性的人?我能够在课本中划出若干因素。

【想想理理】谈论文的一般构造分三个部分:提出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

和同学谈论后,我试着归纳三部分内容。

提出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剖析问题解决问题【谈谈议议】1.开头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来谈谈这类开头方法的利处。

2.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何不只一个?我再举个实例来证明这个看法。

原因:实例:3.“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类思想模式,在我们脑筋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这篇课文却提出相反看法,要求我们不知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究,这一点为何“特别重要” ? 我来谈谈自己的见解。

作者是如何论证的?我在文中找出来并加以归纳。

课前试试:达成作业、评改校正1.达成《语文作业本》 P61— 63 第 1、 2、3 小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精选4篇)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精选4篇)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精选4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相关内容,作者精心整理了4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欢迎查阅与参考。

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篇一教学思路:利用故事、图形等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紧扣“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以及“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的重点,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观点。

教学目标:1、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2、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构想:情境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小学学的苏轼《题西林壁》。

让我们一起来背一下呀。

(生背)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什么?(生: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3、师: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先进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八课《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板书)二、初读课文。

(找出观点)师:请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课文。

同时用笔在书上划出作者总结性的语句。

(学生默读)师:作者在本文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点?(生答:“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较重要的。

”)师:对,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以及思维视角的转换,都会使得事物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

三、研读课文(理清关系)1、师:请大家看这样一个故事。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步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步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层层论述的写作特点,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发散思维。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学习过程【新课导入】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实,生活中就有许多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

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维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模式,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它将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预习导学】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模.式(mú) 恭.喜(gōng) 不言而喻.(yù) 持之以恒B.关键.(jiàn) 渊.博(yuān) 锲.而不舍(qiè) 同仇敌忾C.汲.取(xí) 推敲.(qiāo) 根深蒂.固(dì) 山清水秀D.素.材(sù) 创.意(chuàng) 孜.孜不倦(zhī) 日新月异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市交警大队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B.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

C.完善食品安全法规,规范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

D.学生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的要求。

3.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很难说莎士比亚和牛顿谁需要的想象力更多一点。

”这就是说,文学和科学绝不是没有联系的,莎士比亚塑造人物固然需要想象力,______________A.牛顿进行科学研究更需要想象力。

B.牛顿进行科学研究同样也需要想象力。

C.牛顿进行科学研究不一定就不需要想象力。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大家要掌握阅读方法,善于抓住关键段落、句子、词语来解读文章。
对策:
对策:教师讲解,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加以概括。
问题:对论证方法缺乏理解认识。
对策:引导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方法的辨析,并不断认识到,为了增强说理的效果,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的道理。
问题:对写作启示学生可能说不清理由。
对策:教师结合语境精讲。
2、筛选主要信息完成问题2。
3、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意义和作用。
小组合作重点解决文章中心的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分析文章的语言,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思想情感
小组交流补充讲解提高语言的鉴赏力,
问题:学生对作者的思考问题的认识不深、注意不够。
对策:教师举例强调,加深认识、引起注意。
问题:思路不清,结构不准。
1.查字典、词典,读准加点字音,记住词语写法,解释词语的含义。
dìzīqièjí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汲取
2.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语中的经典词句,请结合文下注释,弄懂它们的意思。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3、本文的论证结构怎样?论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出示学习目标。
1.交代学习任务。
2.巡视、参与交流。
3.组织报告并评价指导。
4.小结。读文时,先概括各自然段内容,将文章读短,再分析联系,思路就清晰了,结构也易于划分。
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语句结合语言环境,感知作者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教师提示:
作者的论证思路随着着认识的加深不断深化。按逻辑思维进行。
一、初读课文:
1、自读文章,扫清文字障碍。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9篇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件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9篇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件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9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件下面是整理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9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件,以供参考。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1一、导入新课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角度不同,结论也不尽相同。

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

今天,我们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自主学习1、你了解作者吗?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根深蒂固( ) 孜孜不倦( ) 锲而不舍( )汲取( ) 不言而喻( ) 持之以恒( )驾驭( ) 渊博( )3、解释下列词语汲取: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不言而喻:轻而易举:一事无成:三、默读课文,自主探究,思考下列问题:默读是较快获取信息的方式之一,文章娓娓倾谈,字句比较容易进入学生头脑,启发学生心智。

九年级学生已能较好地把握一般默读要求,自然会标好段号,勾画出给自己启发、留下深刻印象、有疑问的语句。

为进一步对话、讨论做好准备。

问题设计:文中句子,我的理解是。

引导: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哪些语句给你启发?你有没有疑难问题?围绕这些语句大家有什么看法。

学生交流后,教师点拨,可能出现的问题大致如下: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明白生活中的这些道理。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关键在于“不满足”的心态和“不放弃”的精神。

3、“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偶尔的灵机一动并不能完成创造性的伟大事业,更不能因此请示知识积累,不肯耐心学习,他们所谓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流于浅薄,甚至是胡思乱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论述的中心。

2.学习议论文由具体问题引发议论的写法和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3.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学习重点:目标1和2
学习难点:目标2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给划线字注音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
倔强()锲而不舍()驾驭()咕哝()§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二、整体感知(范读课文)
1、“正确答案只有一种”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
2、“不满足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为什么?
3、“寻求第二种答案,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什么?
4、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
三、研读课文交流见解
1、“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2、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是什么?
3、“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4、作者认为如何才能拥有创造力?
四、读课文掌握方法
§1、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哪两个事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例。

这属于哪种论证方法?你能再补充一两个事例吗?
§2、“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这一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举例证明。

教你一招
如何补写、置换论据?
1、一致性:补写的论据能证明文中的论点。

2、典型性:补写的论据有代表性、有普遍意义,能揭示问题实质。

3、真实性:补写的论据应是确凿、真实的。

4、概括性:补写的事实论据叙述要简明扼要,将笔墨集中在能够证明论点的主要情节上。

叙议结合,在叙述完事例后要将事例加以分析。

五、发疑问难
六、
七、练习反馈《新课堂》
八、
七、说话训练
学习本文后,你对创造力有什么认识?结合实际谈谈感受,要能运用一种或两种论证方法并且要有实际事例。

八、反思总结
1、文中使用了那些问句?有何作用?(小结反问句的作用)
2、小结全文
论证中心: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为引子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
拥有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条件
(层层深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