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重点难点突破
七年级语文下册 短文两篇难点解析与精读精练 苏教版
《短文两篇》难点解析与精读精练【难点解析】《短文两篇》难点解析1.《黄鹤楼》中用精美的语言描写了黄鹤楼的结构特点以及雄伟高大,那么作者是如何借助描写将之表现出来的呢?[解析] 《黄鹤楼》中具体描写黄鹤楼的语句是:“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这段描写十分生动,从空间上看,由上而下,由外而内。
作者首先引导我们从外部,观察黄鹤楼,“耸构巍峨”可见其雄伟的外形,“上倚河汉”耸入云天,在夸张中极写其高大;“下临江流”矗立江边,表现其地理位置之险要。
再者是走进黄鹤楼的内部,看其结构特点,飞檐翘起,四门大敞。
然后是写在黄鹤楼中所见之景,“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这一切都是紧紧围绕黄鹤楼“高大雄伟”这一特征进行描写的。
这段文字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既有比喻,也有夸张。
从表达方式上看,既有生动的描写,也有点睛的议论。
2.学习《于园》一课时,有同学认为“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两处可以删去,因为它们并没有具体描写于园的建筑艺术,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呢?[解析] 不可删去。
我们知道《于园》这篇短文主要表现园林工匠高超的建筑艺术,突出了磊石三奇。
这可以说是正面描写。
那么作者为什么又要交代上面两段文字呢?这其实是运用了对比衬托的表现手法。
“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交代了“我”之所以能够成游的原因。
“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如果不是有声望,有地位的人投名帖,是不能够进入园子的。
进入于园,已经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这就衬托出园子的与众不同,可见其在瓜洲园林中的重要地位。
再看“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更是将于园与其他诸园进行对比,进一步写出了“我”游于园之后的感受,进而表现于园建筑之奇。
这两段话言简意丰,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短文。
(2)理解短文的基本内容,把握短文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欣赏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短文的基本内容与主题思想。
(2)朗读与背诵技巧。
2. 教学难点:(1)短文中的生僻字词理解。
(2)短文所表达的深层次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短文作者及其背景。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短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查找短文中的生僻字词,并简要解释。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短文的主题思想。
(2)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短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练习背诵,教师给予鼓励与指导。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短文。
2. 写一篇关于短文主题思想的心得体会。
3. 收集其他类似风格的短文,进行自主学习与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课堂参与度、合作探讨积极性、朗读背诵表现。
2. 课后作业:学生作业完成质量、心得体会深度。
3. 长期效果: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短文中的疑难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短文的深层次含义。
3.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短文的相关背景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适时补充。
2. 准备朗读与背诵的音频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短文的语气、节奏。
3. 准备类似风格的短文,用于课后拓展学习。
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16、《短文两篇》复习要点及练习(加粗的内容记诵过关)《爱莲说》一、文学常识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是一种议论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爱莲说”的意思就是:说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二、原文及重点词语翻译水陆草木之 (助词,“的”)花,可(值得)爱(喜爱)者甚(很,非常)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从)李唐来,世人甚(多)爱牡丹;予(我)独(只)爱莲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淤泥而(表转折)不染(沾染污秽),濯(洗)清涟(水波)而(表转折)不妖(过分艳丽),中通外直,不蔓(名词作动词,生出枝蔓)不枝(长出枝节),香远益清(香气传的越远,越发清幽。
益:越发,更加),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洁净)植(竖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态度不庄重)焉(语气词)。
予谓(认为)菊,花之(助词,的)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同上)富贵者也;莲,花之(同上)君子者也。
噫(叹词,相当于“唉”)!菊之爱(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陶后鲜(少)有闻(听说);莲之(同上)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同上)爱,宜(应当)乎众(多)矣!三、重点句子翻译1、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翻译: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
2、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
莲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娇媚。
它的茎梗里面通透,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远播,越发清芬。
它笔直洁净地站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3、原文:噫(y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文知识点整理【第22短文两篇】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馨xīn苔tái鸿儒rú案牍dú蕃fán淤ū泥濯zhuó清涟lián亵xiè玩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出名,着名。
惟吾德馨。
馨:香气。
指品德高尚。
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指弹。
无案牍之劳形。
形:形体、身体。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蕃:多。
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亭亭净植。
植: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中从反面写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致的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表现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中从体态香气方面写莲正直、芳香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爱莲说》中写莲的清高风度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中高度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于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点拨;“牍”、“淤”、“濯”“涟”“亵”等字字形较复杂,容易写错。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
点拨:重点理解“惟”“馨”等词浯。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使身体劳累。
点拨:重点理解“丝竹”“乱”“案牍”“形”等词。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点拨:此句句式为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整词序,使之符合现代汉浯习惯。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出白淤泥而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点拨;重点理解“染”“濯”“清涟”“妖”等词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可以远远地欣赏却不可贴近去玩弄啊。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短文两篇》知识点整理
七(下)17.短文两篇 知识点整理《陋室铭》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被称为“诗豪”,世称刘宾客。
著有《刘禹锡集》。
2.本文体裁是“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与说、表、记并称古代议论性四大文体。
二、词语归类(一)重点词语释义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出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成为灵异的水 3.斯是陋室。
斯:这。
4.惟吾德馨..。
德馨:品德高尚。
馨,香气。
5.谈笑有鸿儒..。
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6.往来无白丁..。
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7.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乱:使……乱。
8.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
9.、何.陋之有? 何:什么。
(二)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2.有龙则灵.。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
3。
惟吾德馨.。
馨:名词活用为动词,这里指(品德)高尚。
4。
苔痕上.阶绿。
上:名词作动词,长上。
5.无丝竹之乱.耳。
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6。
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三)古今异义1.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身体;今义:样子)2.惟吾德馨.。
(古义:德行美好;今义:芳香)3.谈笑有鸿.儒。
(古义:大,渊博;今义:鸿雁,书信) 4.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音乐;今义:丝绸和竹子)5.可以调.素琴。
(古义:弹奏;今义:调解)(四)虚词用法1.之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2.是斯是.陋室(判断词,是)当是.时 (这个、那个)三、特殊句式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
(倒装句)四、句子翻译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短文两篇》重难点突破
《短文两篇》重难点突破1、《不求甚解》这篇文章是如何为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正义的?分析:此道思考题意在启发学生读书要善于从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同时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本文作者着力对后人断章取义、没有真正明白陶渊明所说的意思的情况进行平反纠正。
参考答案:本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并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了读书的要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主张。
2、《谈读书》这篇随笔,为了说明读书的重要性,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试简述这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对于表达又有怎样的意义?分析:此题注重从文章形式方面考查学生对培根随笔风格的了解。
培根的随笔平易流畅、笔法灵话,语言警辟,对英国以至世界影响都很大。
参考答案:本文在写作方法上具备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如下:⑴运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⑵运用排比说理,使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⑶运用对比说理,通过从正面和反面对比论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3、为什么有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你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的?分析:这道思考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较全面的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正确认识并运用“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参考答案:第一问:由于我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对人们的思想影响既广又深。
儒家对待读书,讲究严谨、精细,正如宋代儒学大家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所说:“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渐进焉。
”而代表道家读书方法的陶渊明的观点──“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自然就成了儒家批评的目标了。
第二问:略。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总结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tuí鳞lín藻zǎo荇xìng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晓雾将歇。
歇:消散。
夕日欲颓。
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答谢中书书》中表现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高峰人云,清流见底。
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记承天寺夜游》中写庭院月色美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水的美,自古以来都喜欢谈论。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青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都有。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异景色的人了。
点拨:重点理解“康乐”“与”等词语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念”“为”等词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地面像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织纵横,那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点拨:这是个比喻句,要弄清本体和喻体。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点拨:重点理解“但”“闲人”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1.默写《答谢中书书》一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人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默写《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短文两篇》知识点梳理一、作者XXX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二、译文自古以来,山川景色的美丽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
高耸入云的山峰,清澈见底的溪流,两岸色彩斑斓的石壁相映生辉,青葱的林木和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在。
清晨的薄雾即将消散,XXX此起彼伏地鸣叫;夕阳快要落山,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是人间的仙境。
自南朝的XXX以来,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到这样的美景了。
三、重点词语1.四时俱备:四季都有。
2.XXX将歇:雾即将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4.欲界之仙都:指人间是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5.自XXX以来:指南朝宋山水诗人XXX。
6.未复有能与奇者: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到这样奇丽的景色了。
7.五色交辉:色彩交相辉映。
四、课文理解性默写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XXX 共谈。
”2.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出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5.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XXX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五、课文内容探究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用“美”字来概括它的特点,这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这个字所在的句子统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四季和晨昏的景物。
4.文中写了峰、流、石壁、林、竹、鱼、雾、猿鸟、夕日、鳞等景物,这些景物按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的顺序来写,由早到晚。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重难点突破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重难点突破【重难点语句】1、文章开头一段话的用意是什么?解析:一般而言,文章开头一段不外乎是引出话题,激发兴趣,概括全文中心或造成悬念等作用。
只要我们对文章的开头作具体分析就能得到答案。
参考答案:这一段内容与下文紧密相连,下文围绕此段展开,因此,这一段点明中心,开宗明义,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
2、科学家研究事物或事理,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给你什么启发?解析: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就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同领域之间相佐证,促进科学的发展。
明白了上述内涵后,再结合我们自己的学习便可作答。
参考答案:在学习研究中,我们应用联系的观点在学科内或学科间进行沟通,促进自己思维的发展,更高效率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意思对即可)3、试对两篇文章作一些比较。
解析:比较文章的出发点很多,如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语言风格、作者个性等。
参考答案:⑴ 两文的主旨相同,都证明了“不同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主旨。
⑵ 文体相同,两者都是科普说明文。
⑶ 语言风格相同。
⑷ 文章侧重点不同,两者虽然都写到了恐龙的灭绝,但第一篇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而第二篇则是以恐龙的灭绝原因为探讨的主题,用“被压扁的沙子”作证据。
【重点难点分析】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的问题,但由于目的不同,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
第一篇是由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来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第二篇则探讨了恐龙灭绝的原因。
1、《恐龙无处不在》:仅从题目上看,好像在介绍恐龙曾遍布世界,但文章的中心却是阐述“板块构造”理论。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而引发作者的深入思考,他不是停留在对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并不适应寒冷地区生活的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提出这一问题实质上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维路径。
2、《被压扁的沙子》:本文与《恐龙无处不在》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2《短文两篇》知识点整理
《陋室铭》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刘禹锡集》,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代表作《竹枝词》《乌衣巷》《秋词》;著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2.铭:本是刻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记述生平、事迹、功德或警诫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短小、精悍、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警诫之意。
3.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二、整体把握1.全文分为三层①开头到“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②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写居住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
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③从“南阳诸葛庐”到“何陋之有”,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2.文章开头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①开头四句运用了比喻、起兴、类比、以虚衬实、对偶的写法②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类比有“吾”之陋室,生动自然地引出本文的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突出陋室怎样的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①从居住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这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②突出了陋室环境清幽(景色雅),交往人物的不俗(交往雅)和日常生活情趣的高雅(情趣雅)的特点③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4.作者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用意是什么?①类比,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②又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文章用孔子的话结尾,有何用处(用意何在)?①引用典故,运用反问句强调了“陋室不陋”②既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照应,又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①“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②这句话写出了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是全文的主旨句。
九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短文。
(2)理解短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短文的基本内容。
(2)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短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短文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短文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短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查找短文中生僻字词的解释,加深对短文的理解。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短文的理解和感悟。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学习心得。
4. 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和辅导。
(2)教师重点解析短文中生僻字词的含义,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短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2)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课后作业:1. 抄写短文,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时间管理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短文的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作者写作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3.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如团队精神、交流表达能力等。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短文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短文的内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短文文本及相关资料。
2. 生僻字词的解释。
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学习要点
《短文两篇》学习要点学习目标:这两篇短文虽篇幅不长,但却含义隽永,富有深刻哲理。
同学们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生活,获得启迪。
培养关爱生命,关注自然的意识的情感,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学习通过分析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的阅读方法。
学习和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含蓄隽永的语言。
关于作者:赵丽宏:某某市崇明县人,1951年2月生于某某。
散文家,诗人,某某作家协会副主席,专业作家。
“文革”时中学毕业后曾去崇明岛“插队”,期间当过农民,学过木匠,做过乡村邮递员。
1977年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1982年初毕业。
在《萌芽》月刊从事多年文学编辑工作。
1987年应聘某某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2000年被华东师X大学文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著有散文、诗集、报告文学等各种著作共40部。
有散文集《生命草》《诗魂》《玛雅之迷》《灵魂的倾诉》《青春之翼》《在岁月的荒滩上》等;诗集《珊瑚》《沉默的冬青》《抒情诗意151首》《挑战罗布泊》等;散文诗集《人生遐思》《心魂之恋》《银舟远翔》《落英缤纷》等;报告文学和传记集《心画》《牛顿传》等,有《赵丽宏自选集》四卷行世。
郭枫,生于是1933年,某某某某人。
本名郭少鸣,出于军人家庭。
早年随父游遍黄河长江流域各省,后在某某台南师X学院毕业。
历任教员、记者等职。
现任《新地文学》双月刊社长兼编辑。
高中时代,郭枫在《宝鸟文艺》《大公报》发表叙事诗《北方》即受文坛瞩目。
1950年起,郭枫成为《半月文艺》《中国文艺》《大公报》《时代青年》《野风》《宝岛》等刊物的主要撰稿人。
1988年开始,郭枫为某某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交流日夜奔忙,并在大学设立“郭枫文学奖”。
作品有散文集:《早春花束》《九月的眸光》《老家的树》《永恒的岛》;诗集:《郭枫诗选》《第一次信仰》《海之歌》;论文集:《高举民族文学的大旗》等。
背景资料:轻音乐演奏家——蠡斯螽斯是昆虫“音乐家”中的佼佼者。
螽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呜叫,其鸣声各异,有的高亢洪亮,有的低沉宛转,或如潺潺流水,或如急风骤雨,声调或高或低,声音或清或哑,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知识点整理【第22课短文两篇】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馨xīn苔tái鸿儒rú案牍dú蕃fán淤yū泥濯zhuó清涟lián亵xiè玩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出名,着名。
惟吾德馨。
馨:香气。
指品德高尚。
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指弹。
无案牍之劳形。
形:形体、身体。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蕃:多。
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亭亭净植。
植: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中从反面写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致的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表现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中从体态香气方面写莲正直、芳香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爱莲说》中写莲的清高风度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中高度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于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点拨;“牍”、“淤”、“濯”“涟”“亵”等字字形较复杂,容易写错。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
点拨:重点理解“惟”“馨”等词浯。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使身体劳累。
点拨:重点理解“丝竹”“乱”“案牍”“形”等词。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点拨:此句句式为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整词序,使之符合现代汉浯习惯。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出白淤泥而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点拨;重点理解“染”“濯”“清涟”“妖”等词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可以远远地欣赏却不可贴近去玩弄啊。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学习要点
《短文两篇》学习要点学习目标1.了解本课两位作者的身世,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
2.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技巧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3.学习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领悟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4.学习两文清丽含蓄的语言风格。
作者介绍陶弘景(452-536),字通明,丹秣陵人,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齐时官到奉朝请,后去官,隐居于句曲山,设帐授徒,自号“华阳隐居”,梁武即位,屡加礼聘,不肯出。
帝有大事,无不咨询,时称为“山中宰相”,卒谥贞白先生,有《陶隐居集》。
苏轼(1037-1101),宋代大文学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省眉山人。
诗、词、文、书法、绘画都有很高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都属“唐宋古文八大家”。
由于先反对王安石新法,后又反对全部废除新法,大半生处于被贬谪的境地,直至最后远徙琼州。
著作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
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俱备(jù)欲颓(tuí)沉鳞(lín)与(yù)遂至(suì)未寝(qǐn)藻(zǎo)荇(xìng)2.辨析下列形近字3.多音字组词4.理解下列词语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
他继承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户:门。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短文两篇》教案:深入解读阅读技巧
《短文两篇》教案:深入解读阅读技巧教学背景:阅读技巧是初中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阅读技巧,就难以从课文中获取有效的信息,阅读的理解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因此,本教案将会深入解读阅读技巧,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方法。
一、教学目标:1. 能够掌握前置知识2. 能够清楚地了解阅读技巧的重要性3. 能够学会使用阅读技巧二、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老师可以通过问学生问题的方式进行导入,例如“阅读是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你们都掌握了什么阅读技巧呢?”第二步:讲解老师可以通过授课的方式来讲解阅读技巧,以下是一些阅读技巧:1. 阅读前先看题目和图片,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 把握文章的结构,例如开篇,结尾和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3. 确定关键词,对生词和难句进行标记、翻译和理解4. 阅读过程中进行反复确认和思考,以确保正确地理解文章第三步:实践老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一篇有关主题的课文,并指导学生使用上述阅读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第四步:总结老师可以让学生重点总结本节课所掌握的阅读技巧,并发起一些问题,使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三、教学建议:1. 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多读英语书,熟悉常用单词和句子2. 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阅读方式,例如快速阅读、扫读和细读等以提高阅读技巧3.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以给学生相关的练习题,例如阅读理解或填空题四、教学评估方法:1. 老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次教学的内容2. 老师可以设立一些小测试,例如笔试或口试,以深入了解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五、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掌握好阅读技巧,从而在英语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六、教学重点:如何使用具体的阅读技巧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七、教学反思:阅读技巧的教学需要非常耐心和有趣,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英语学习更感兴趣。
在实践环节,教师应该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会使用阅读技巧,从而真正提高阅读能力。
初一语文上册《短文两篇》重要知识点-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初一语文上册:《短文两篇》重要知识点|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
全-
1.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ﻭﻪﻭ
2.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ﻭﻭﻪ三、文学(文体)常识ﻭ
1.《行道树》节选自《张晓风自选集》,作者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
ﻭ
2.《第一次真好》节选自《无言歌》,作者是台湾女作家周素珊。
ﻪﻭ
初一语文上册:《理想》重要知识点|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
ﻪﻭﻭ二、重点句子ﻭﻭ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ﻭ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ﻪﻭﻭﻪﻭ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ﻪﻭ
ﻪﻭ1.《理想》的作者是当代(时代)诗人流沙河。
ﻭﻪﻭ
ﻪ2.从表达方式和内容看,《理想》是哲理诗。
ﻭ。
《短文两篇》重难点讲解
《短文两篇》重难点讲解
1、重点:
《短文两篇》表达了作者巴金向往光明和美好,甘愿为美好光明的到来献身的牺牲精神,同时隐约可见作者的郁闷和对现实的不满。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这是作者内心的表白,也是一种心迹的流露。
文章的感情基调沉郁,但又不失向往光明和美好未来,并为此而甘愿做前驱。
2、难点:
在文章中,要理解一些重要词语的意义,如“日”、“飞蛾”、“夸父”、“月”、“姮娥”,它们的含义不能仅仅按照本义来理解,而要在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来把握。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姮娥奔月”,接着了解这些神话在这里
的深意,从而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短文两篇》重难点点拨
《短文两篇》重难点点拨1、《行道树》的第一个对比:我们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与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的同伴相比,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他们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
对比之下,使大家认识到行道树甘愿自我牺牲,因为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第二个对比:我们在寂静里、在黑暗里、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与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对比。
这个对比使大家认识到行道树寂寞、孤独、苦熬,为了把光明迎来,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并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2、《第一次真好》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这句话的含义是,要不断开拓新的生活领域,生命就多姿多彩。
有的第一次看到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更有一阵惊喜。
但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如第一次看见那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但觉它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第一次露营,有时还会遇到困难,睡得也不可能舒适;第一次动手做饭,或是烧糊了,或是烧成夹生饭,这些都是不愉快的。
要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才有越来越多的第一次,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
当然,作者说的第一次,都是有益身心的第一次。
对于违犯党纪国法的第一次,不属于文中所叙述的范围的。
(《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自主预习(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5)概括本诗的主旨.乡愁自主预习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拓展延伸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2.语言运用.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3、小结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湾《次北固山下》:“”崔颢《黄鹤楼》:“”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教学后记:。
《短文两篇》重难点突破,教案设计
《短文两篇》重难点突破,教案设计【重难点语句】1、文章开头写山,写水,这与陋室有什么关系吗?〖解析〗了解类比或兴的写法及其作用作答。
〖参考答案〗宋人朱熹评价《诗经》所用的兴的手法时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文章是用山、水的成名或灵异来引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德馨,同时这也是作类比的论证,前后文气贯通,一气呵成。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句中上、入二字有何表现力?〖解析〗词的表现力可从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是否描摹出物态或状态等方面来看。
〖参考答案〗这两个字把苔痕、草色拟人化,上字生动地写出苔痕漫上台阶的状态,而入字生动地写草色有情,映入帘中的可爱形象,同时与绿、青色彩搭配,显得陋室环境生意盎然而又与世隔绝,衬托出主人情趣高雅而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独特形象。
3、调素琴说明作者喜爱音乐,下文却说无丝竹之乱耳,这两者矛盾吗?〖解析〗光从字面上看两者是有点矛盾,但是透过字面来看这两句表达的意思和作用,则答案显而易见。
〖参考答案〗这两者无不矛盾,前者指悦耳的声音,暗示作者在陋室中自得其乐,独善其身;后者指不悦耳的灯红酒绿之中的声音,暗示作者不与官场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这两者不过是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同一问题作描写抒情罢了。
4、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为什么单单用牡丹、菊花作为莲的衬托?〖解析〗宜从牡丹与菊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以及选材的典型性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牡丹是富贵者的所爱,菊是隐士陶渊明的所爱,这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一个从反面衬托出莲这样的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一个从正面衬托莲这样的君子不消极避世而要出污泥而不染。
5、文章结尾改变菊牡丹莲的顺序,是疏忽还是别有用意?〖解析〗宜从作者表达的用意是什么上分析,当然也可从题外谈开,从周敦颐这样的大家会轻易地犯这样的错误吗,或者千百年来人们没有提出过质疑吗进行深入思考、反向立意。
〖参考答案〗文章这样安排旨在以爱菊、爱莲人数之少,来衬托爱牡丹人数之多,鄙弃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一独一无与一甚,两褒与一贬,形成鲜明的对比。
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
初一语文《短文两篇》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短文两篇》二. 重点、难点分析《短文两篇》1、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2、背诵《夸父逐日》;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三. 新课讲解《夸父逐日》1. 作品简介:《山海经》,书名。
18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2. 词语积累正音:饮于河、渭(wèi)弃其杖(zhàng)词义:逐走(跑)饮于河(到)(黄河)未至(到达)道渴而死(表修饰)弃其杖(他的)化为邓林(桃林)句义:(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逐走”,“入日”等词语。
(2)未至,道渴而死。
还没有赶到,就半路渴死了。
3. 整体把握:《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
他是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他与太阳“逐走”。
他口渴如焚,虽然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而渴死。
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还能为人类造福。
夸父敢与太阳决一高低,可以奔驰于天地,可以饮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为桃林,真是气概非凡,本领非凡。
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重点难点突破
【重难点语句】
1、文章开头写山,写水,这与陋室有什么关系吗?
〖解析〗
了解类比或“兴”的写法及其作用作答。
〖参考答案〗
宋人朱熹评价《诗经》所用的“兴”的手法时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文章是用“山”、“水”的成名或灵异来引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德馨”,同时这也是作类比的论证,前后文气贯通,一气呵成。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句中“上”、“入”二字有何表现力?
〖解析〗
词的表现力可从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是否描摹出物态或状态等方面来看。
〖参考答案〗
这两个字把“苔痕”、“草色”拟人化,“上”字生动地写出苔痕漫上台阶的状态,而“入”字生动地写“草色”有情,映入帘中的可爱形象,同时与“绿”、“青”色彩搭配,显得陋室环境生意盎然而又与世隔绝,衬托出主人情趣高雅而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独特形象。
3、“调素琴”说明作者喜爱音乐,下文却说“无丝竹之乱耳”,这两者矛盾吗?
〖解析〗
光从字面上看两者是有点矛盾,但是透过字面来看这两句表达的意思和作用,则答案显而易见。
〖参考答案〗
这两者无不矛盾,前者指悦耳的声音,暗示作者在陋室中自得其乐,独善其身;后者指不悦耳的灯红酒绿之中的声音,暗示作者不与官场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这两者不过是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同一问题作描写抒情罢了。
4、“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为什么单单用牡丹、菊花作为莲的衬托?
〖解析〗
宜从牡丹与菊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以及选材的典型性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
牡丹是富贵者的所爱,菊是隐士陶渊明的所爱,这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一个从反面衬托出莲这样的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一个从正面衬托莲这样的君子不消极避世而要出污泥而不染。
5、文章结尾改变“菊—牡丹—莲”的顺序,是疏忽还是别有用意?
〖解析〗
宜从作者表达的用意是什么上分析,当然也可从题外谈开,从周敦颐这样的大家会轻易地犯这样的错误吗,或者“千百年来人们没有提出过质疑吗”进行深入思考、反向立意。
〖参考答案〗
文章这样安排旨在以爱菊、爱莲人数之少,来衬托爱牡丹人数之多,鄙弃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一“独”一“无”与一“甚”,两“褒”与一“贬”,形成鲜明的对比。
【重点难点讲解】
1、特殊句式:
“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一个倒装句。
意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2、句意理解:
⑴《陋室铭》是怎样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生活情景的?为什么以“陋室”类比古贤的居室?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
作者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幽雅动人的景色描写陋室的环境,以往来的“鸿儒”与“陋室”主人纵情谈笑的情形,“陋室”主人“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生活情景,展示居室主人的精神生活风貌。
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
引用孔子的话,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这是以“惟吾德馨”否定“陋室”之“陋”,把“惟吾德馨”的颂扬推向极致。
⑵“惟吾德馨”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句话提挈全文大意。
理由是:第一层以虚衬实,作者所要说明的意思是“惟吾德馨”。
第二层写室中生活情状,是室主人“德”的
外在表现。
最后一层隐含有“德者居之,陋室不陋”的意思。
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话的寓意。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傲自许。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作者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不仅表现了怡然自得的心情,还隐有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意思。
文章多用对偶、押韵、排比,潇洒有致,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用孔子的话,表现出作者高尚的情趣。
《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了坚贞的品质,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文章借助莲来抒发感情,具体、形象,含义深刻而不枯燥。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