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中药护理
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中医护理方案1一、常见症候:肺脾气虚证、肺阴虚证、气滞血瘀证、痰热阻肺证、气阴两虚证。
二、常见证候要点/常见病症/症候施护〔一〕肺脾气虚证:久咳痰稀,胸闷气短,神疲乏力,腹胀纳呆,浮肿便溏。
舌质淡苔薄、边有齿痕。
1、咳嗽/咳痰〔1〕观察呼吸、咳嗽状况,有无咳痰,痰液的性质、颜色、量;遵医嘱雾化吸入后观察有无咳痰以及痰液的性质、颜色、量。
〔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防止灰尘及刺激性气味。
〔3〕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少说话。
〔4〕协助翻身拍背,教会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5〕保持口腔清洁,咳痰后以淡盐水或漱口液漱口。
〔6〕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7〕进食健脾益气补肺止咳食物,如山药、白果等。
持续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或薄荷叶泡水代茶饮,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2、腹胀纳呆〔1〕保持病室整洁、空气流通,防止刺激性气味,及时倾倒痰液,更换污染被褥、衣服,以利促进患者食欲。
〔2〕保持口腔清洁,去除口腔异味,咳痰后及时用温水或漱口液漱口。
〔3〕与患者有效沟通,积极开导,帮助其保持情绪稳定,防止不良情志刺激。
〔4〕鼓励患者多运动,以促进肠蠕动,减轻腹胀。
病情较轻者鼓励下床活动,可每日散步20~30分钟,或打太极拳等。
病情较重者指导其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主动运动,或予四肢被动运动,每日顺时针按摩腹部10~20分钟。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三焦、胰、胆等穴位。
〔6〕穴位按摩:遵医嘱穴位按摩,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
〔7〕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中脘、气海、关元、神阙穴等穴位。
〔8〕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甜腻之品,正餐进食量缺乏时,可安排少量多餐,防止在餐前和进餐时过多饮水,防止豆类、芋头、红薯等产气食物的摄入。
3、便溏〔1〕观察排便次数、量、性质及有无里急后重感。
中药内服法护理
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和治疗过程,给予患者必 要的支持和鼓励,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 展趋势
本次项目成果总结回顾
01
中药内服法护理理论体系构建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初步构建了中药内服法护理的理论体系,包括基
本原则、方法分类、操作规范等方面。
02
中药内服法护理技术优化
煎药的火候
有文火、武火之分。急火煎之为武火 ,慢火煎之为文火。一般先武后文, 即开始用大火,煎沸后改用小火。
煎药用水
古时曾用长流水、井水、雨水、泉水 、米泔水等。现在多用自来水、井水 、蒸馏水等,但总以水质洁净新鲜为 好。
煎药的方法
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用水量以高 出药面为度。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 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两次 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2次服用。
多学科交叉融合
中药内服法护理涉及医学、药学、护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未来有望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中药内服法护理的 全面发展。
智能化辅助决策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未来中药内服法护理 有望实现智能化辅助决策,提高中药内服法的疗效和安全 性。
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未来中药内服法 护理有望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在全球范围 内的传播和应用。
散剂
将药物研碎,成为均匀混合的干燥粉末,有内服与外用两种。内服散剂末细量少者,可直 接冲服;量多者,可加适量开水调服;外用散剂可用于撒布疮面或患病部位。
膏剂
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成的剂型。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 、煎膏剂等,外用膏剂又分软膏剂和硬膏剂两种。
03
中药用药护理
药熨法
目的 适应证与禁忌证
药熨袋制 作
操作前准备 操作步骤: 注意事项 常见不良反应
热熨袋内温度应保持在50℃~60℃;药 熨时用力来回推动且用力均匀,开始时 温度较高,用力要轻,速度要快,随着 药熨袋温度的降低,用力可渐增大,同
汗法的作用 汗法的适用范围
汗法及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
应注意避风保暖, 及时更换潮湿衣被
饮食护理
用药护理
病情观察
用药禁忌
汗法用于表证时,忌用物理降温
表证兼有风湿者 ,须用数次微汗
发汗要因人因时,四季体质的不同 慎用解热镇痛药,防止汗出太过
吐法及护理
吐法 亦称催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 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 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功能锻炼
中药换药法
目的总的目的:促进树组立无织菌生观念长。、重伤点掌口握愈解除合敷的料最终目的
适应证与禁忌证的 面方 及法 周, 围换 皮药 肤物 的品 消的 毒传 方递 法,方包法扎,固创
操作前准备
定方法,污物敷料的处理
操作步骤
注意事项
常见不良反应
中药熏洗法
定义 是用中药煎煮后,先用蒸汽熏疗,待 温后再用药物淋洗、浸浴全身或患处局部 的一种外治方法。
特殊煎药法
5.烊化 6.磨汁 7.冲服 8.泡服
二、中药煎煮的方法
(一)目的 (二)煎药前准备 (三)操作步骤 (四)不良反应及处理
第三节 中药口服法
1 概述 2 方法
17
中药口服法——概述
服药时间 服药次数 服药温度 特殊送服方法 服药禁忌
服药温度
常用中药方剂与给药护理
常用中药方剂与给药护理中药方剂与给药护理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合理使用中药方剂,正确给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中药方剂及其给药护理。
常用中药方剂之一是石韦汤,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多等症状。
给药时,应先将药物研末,再将30克研末加入500毫升水中煎煮,煎煮至250毫升,分两次服用。
给药时要注意患者的饮食习惯和过敏病史,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另一个常用方剂是银翘解毒片,主治感冒发热、咳嗽、喉咙痛等症状。
该方剂的给药方法是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
给药时要提醒患者遵循医嘱,不可过量使用,避免对身体造成损害。
同时,要告知患者不可与其他药物同时服用,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黄连解毒片是用于治疗胃肠炎、痢疾等病症的常用方剂。
给药方法是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
给药时应告知患者遵循医嘱,不可随意更改剂量,避免发生副作用。
同时,要注意配合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黄连上清片是用于治疗肠道感染、腹泻等症状的方剂。
给药方法是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
给药时要提醒患者饭前服用,避免饭后服用影响消化。
同时,要注意给药时间间隔,避免忘记服药或重复服药,影响疗效。
中药方剂的给药护理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特殊情况,比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
对于孕妇,应避免使用有毒副作用的中药方剂,尽量选择温和、无毒的中药。
对于儿童,剂量应根据年龄和体重合理调整,避免过量使用。
对于老年人,剂量应减少并间隔时间较短,以免影响药效。
在给药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患者的用药观念和食物禁忌等,避免因误服或配伍而引发不良反应。
同时,要提醒患者要按时服药,避免漏服或重复服药。
总之,中药方剂的给药护理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内容,合理使用中药方剂和正确给药对于疾病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中药方剂,并考虑给药护理等因素,才能更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内服法的护理
正确的煎煮方法能够充分提取药材的有效成分,从而提高中药内服 法的疗效。
服药时间
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选择合适的服药时间,有助于提高中药内服 法的疗效。
中药内服法的疗效提高方法
联合用药
根据病情需要,合理搭配不同功效的中药,以提高疗效。
个体化用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以提高疗效。
症状改善程度
通过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变化,评估中药内 服法的疗效。
生理指标变化
观察患者生理指标的变化,如血压、血糖、血脂 等,以客观评价中药内服法的疗效。
生存质量评估
采用生存质量量表等工具,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全面评价中药内服法的疗效。
中药内服法的疗效影响因素
药材质量
中药材的质量直接影响中药内服法的疗效,因此选用优质的药材 是关键。
观察病情变化
在服用中药期间,应密切观察病 情变化,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
就医。
记录症状变化
患者可记录自身症状的变化情况 ,以便于医生对治疗效果的评估
和调整治疗方案。
定期复诊
按照医生建议定期复诊,以便及 时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确
保治疗的顺利进行。
04
中药内服法的疗效与评价
中药内服法的疗效评价标准
中药内服法的分类
01
02
03
04
煎煮法
将中药饮片放入锅中,加入适 量的水,煎煮一定时间后取汁
服用。
冲泡法
将中药饮片或有效成分放入杯 中,加入热水浸泡一定时间后
饮用。
药酒法
将中药饮片浸泡在酒中,经过 一定时间后饮用。
丸剂法
将中药饮片研磨成粉末,制成 丸剂口服。
02
中药服药护理
3
其他辅助工具
根据患者需求,准备如吸管、喂药器等其他辅助 工具。
03
服药方法与技巧
口服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口服给药方法:将中药煎剂或中成药按照规定 剂量和用法,通过口服用药。
01
服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 性质、功效、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03
02
注意事项
04
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 或改变用药方式。
服用中药期间,饮食宜清淡,避免生冷、 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05
06
如有不适或疑似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 咨询医生。
外用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外用给药方法:将中药制剂直接涂抹 于患处或通过贴敷、熏洗等方式给药
。
注意事项
使用前清洁患处皮肤,保持皮肤干燥 。
按照药品说明书或医嘱正确使用药物 ,避免过量使用或使用不当导致皮肤 刺激或损伤。
05
中药副作用与禁忌
常见中药副作用及处理方法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腹泻等胃 肠道反应是中药常见的 副作用,可调整服药时 间、减少药量或停药等 方法缓解。
过敏反应
皮疹、瘙痒、呼吸困难 等过敏反应可能发生, 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肝损害
部分中药可能导致肝损 害,表现为黄疸、肝区 疼痛等,需定期检查肝 功能。
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在使用中药前应咨询 医生意见,避免使用对胎儿或婴儿有不 良影响的药物。
04
服药后观察与记录
观察患者反应和病情变化
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神志 、面色、舌象、脉象等中医证候变化。
胃肠道反应观察
注意患者有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以及食欲 、口味等变化。
口服给药技术护理规范
口服给药技术护理规范口服给药技术是指将药物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进行吸收的给药方法。
为保证口服给药的安全和有效,护士需要遵循以下规范:1. 准备工作:- 按照医嘱核对药物的名称、剂量和给药时间。
- 检查药物的有效期和包装完整性。
- 确认患者的身份,获取患者的同意,并告知药物的目的和可能的副作用。
- 准备好所需的药品、工具和设备。
2. 卫生操作:- 洗手并戴上一次性手套,以防止交叉感染。
- 在整洁的工作区域上进行操作,避免药物的污染。
- 使用一次性餐具或药勺给药,防止口腔细菌的传播。
- 避免将药物碎片或液体接触到皮肤或眼睛。
3. 给药方法:- 让患者坐起或半坐位,保持头部正直,有利于药物流动。
- 给药前确认患者的吞咽反射正常。
- 将药物放在患者的舌根处,避免放在咽后壁,以减少呛咳的风险。
- 遵循药物的使用说明,如按时给药、空腹或饭后给药等。
4. 监测和记录:- 观察患者是否正常吞咽药物,并在必要时给予帮助或替代给药方法。
- 监测患者是否有药物不良反应,如呕吐、腹泻、过敏等。
- 记录药物的名称、剂量、给药时间、反应情况和患者的反应。
5. 安全措施:- 遵循药物不良反应和急救措施的操作指南。
- 将药物及其包装妥善存放,避免儿童接触。
- 遵守药物的废弃处理规范,如有限期和环境友好的处理方法。
总之,护士在口服给药技术中应该严格遵守规范,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给药,减少患者的不适和意外发生。
在给药过程中,护士需要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和教育,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口服给药的成功率。
中药内服法的护理
中药内服法的护理1.1 服用解表药必须首先辨别表证的性质分别用药,并根据四时气候变化、患者体质及地理环境的不同而恰当选择、配伍应用,如除针对外感风寒、风热表邪不同,相应选择发散风寒或风热的药物外,还有与祛暑、化湿、润燥药配伍;若虚人外感,还须分别与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等药配伍;春夏腠理疏松,易于汗出,用量宜轻,冬季腠理致密,不易汗出,用量宜重;北方严寒地区用药宜重,南方炎热地区用药宜轻。
1.2 解表类药汤剂应取汁温服,服药后静卧,温覆取汗或饮热粥、热汤助汗驱邪。
临床发汗以微汗为宜,切不可大汗,以免耗伤阳气,损及津液,造成“亡阳”“伤阴”的弊端。
1.3 应用解表药,饮食宜清淡、细软、易于消化,多饮开水,不宜进辛辣、油腻、黏腻之物,忌食酸性食物,特别要忌食鱼蟹类、狗肉、香菇等毒发之物。
风寒表证患者,宜多食姜、葱、豆豉等温热之品;风热证患者宜多食西瓜等清热之物。
1.4 应用解表药宣毒透表,护理着眼点不在汗出多少,应观察疹点的隐现、色泽、发热等情况,如疹点透出.色泽鲜红,体温渐降,精神好转,为热毒外透之征,病情向愈;反之,则为药物无效或病情加重。
2 清热类药物服法与护理2.1 服用清热类药物,必须详细辨析热邪性质(虚、实、湿、毒)、部位(脏腑、气、血)以及有无兼证,以便选择用药并作必要的配伍。
2.2 清热类药皆寒凉而多味苦,易伤阳气,故脾胃虚弱、阳虚及寒证忌用;苦燥之剂又易伤津液,阴虚者慎用或辅以补阴药。
2.3 清热之剂,视药物不同,煎煮时间有别,一般煮沸后10~15分钟,若为清热解毒或清热解暑等辛凉之品,煎煮时间要求稍短;凡清热、解毒之剂,宜凉服或微温服;使用清热药应中病即止,不可过用,以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2.4 病房要有良好的通风和降温设备,并根据病人发热程度调节室内温度;高热不退者,配合物理降温,给药可采用频服法;汗出较多者,及时更换衣被。
2.5 清热类药多用于治疗火热、热毒之证,宜采用清补之类膳食,可多饮清凉饮料、果汁等,或以西瓜、梨、苹果及凉性瓜果蔬菜等为辅食;中暑及高热汗出较多者,宜让患者多饮含盐饮料。
中药给药护理指导规范
中药给药护理指导规范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最常用的一种手段,也是护理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任务完成得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
因此,必须正确掌握给药途径、方法、时间,中药起效时间和服药禁忌等有关护理。
一、给药要求1、严格查对制度:严格查对制度是正确执行治疗的重要保证。
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药物的名称、剂量、煎药方法、给药途径、服药方法、服药时间、饮食宜忌等,均应查对核实,正确无误后方可执行。
2、明确给药方法:要认真按医嘱要求执行不同的给药方法。
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在服药时,应注意配伍禁忌。
3、了解过敏史,熟悉中药的毒副反应一旦发现过敏或毒副反应时,要及时停药,并配合抢救。
4、掌握给药时间在指定时间内给药。
同时做到服药到口。
5、观察服药后反应及治疗效果服药反应包括正常和不良反应两方面,护理人员必须认真观察之。
治疗效果的观察,一是检验有效无效,二是决定再剂或停服。
如外感表证病人,服药后,周身微汗出,病人感到全身轻松感,表示表邪已解除,不必再剂;若汗出不透,病人仍有恶寒畏风之感,说明表邪未解,应服再剂。
二、给药时间与护理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活动有很强的时间节律性。
为提高药物的效果,护理人员应掌握给药时间护理知识。
1、给药时间应与人体内部活动的节律相一致。
即阳药用于阳长时,阴药用于阴长时。
升药用在升时,降药用于降时。
如选用扶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和血、消肿散结等治则或方药时,应选定在早晨或上午服用,以借天时阳旺,人体阳气随之充盛之势扶阳抑阴,而祛除病邪。
同理,凡需借助阴气祛邪的病证,在选用滋阴补血、收敛固涩、重镇安神、定惊熄风、清热解毒等治则或方药时宜在傍晚或午后阴长之时服用;在天之阳气旺的白昼治疗三阳经病,以借阳经主时的天之阳旺,使正胜邪退而使病愈。
在天之阴气旺盛的黑夜治疗三阴经病,也是借阴经主时的天之阴旺,使正复邪去而达病愈。
2、根据疾病的部位确定给药时间:疾病部位不同,服药时间也应有别。
如治疗上焦疾病的,宜在饭后服药;治疗下焦疾病的,则宜在饭前服药。
内服中药期间的护理
蒂、藜芦 、常山、石盐等。
2 1 服 药 前 让 患者 用 宽布 条 或 长 毛 巾紧 束 脘 腹 , 服 药 后 . 1 ̄ 2 分 钟 不 吐 时 , 可用 清 洁 毛 刷 或 手 指轻 轻 触 及 咽 喉 部 或 0 0
多饮温水 以助 药力 。吐后松解束带。若患者 昏眩或呕吐不止 , 应及时解救。古人云: “ 吐至 昏眩 ,切勿惊疑 ,如发头眩,可 饮冰水立解,如无冰水时,新汲水亦 可。” 又说 :“ 若用藜芦,
药,根据泻下作用分为:攻下药如大黄、芒硝、蕃泻叶等:峻
下逐 水 药 如 甘遂 ,大 戟 、芜 花 、 巴豆 等 :润 下 药如 火 麻 仁 、郁
李仁 等 。
3 1服 峻 下药 后 , 能 出现 剧 烈 腹痛 、 泻 或恶 心 呕 吐 等 . 可 腹
毒性反应 。如患者精神紧张 , 至恐惧不愿接受时,应在服药 甚
呕 吐 不 止 者 , 以葱 白解 之 ”。
以蕃泻 叶泡茶饮用。 4 3服药后观察大便 内有无虫体排 出, . 并于服药二、 三十 日之后,连续三 日留便检查虫卵 。若仍有虫卵者 , 一个 月后再 服驱虫药,直至无虫卵。若为绦虫症应检查大便 内有无头节 ,
前 向 患者 解 释 , 以解 除 其 顾虑 。 服药 后 患 者应 卧床 休助药力。 凡发汗 , 只宜遍体微汗 ,
不 可 大 汗 ( 以发汗 消肿 , 适 量 多 汗 ), 有 “ 为 心之 液 ” 若 可 因 汗 之 说 ,更应 掌握 分 寸 。 年 老 体 弱 者 应慎 用 ,严 防汗 过 发 生 虚 对
不 易 消化 之 食 物 ,只 宜 饮米 粥或 红 枣 汤 等 流食 , 以养 胃气 。 3 泻下 药 凡 能 引起 腹 泻或 滑 利 大肠 , 使 大 便排 出的 药物 统 称 泻 下 促
中药用药护理
中药用药护理汇报人:2023-12-11•中药用药护理概述•中药用药护理的核心理论•中药用药护理的实践应用目录•中药用药护理的注意事项与风险控制•中药用药护理的研究与发展趋势•中药用药护理案例分享01中药用药护理概述中药用药护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性别、季节等因素,运用中药材、中成药或中药配方,结合护理技能,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用药护理。
定义中药用药护理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注重药物的性味、归经和配伍禁忌,同时结合患者的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进行综合调理。
特点中药用药护理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中医的用药实践。
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中药用药护理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近年来,随着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中医养生的关注度提高,中药用药护理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发展历史目前,中药用药护理已经在临床医疗、康复保健、养老养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随着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中药用药护理也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挑战然而,中药用药护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中药材质量不稳定、中药制剂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中药用药护理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
02中药用药护理的核心理论四气五味中药药性理论中的四气五味是指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
不同药性的中药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和适用范围。
升降沉浮中药药性理论中的升降沉浮是指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特点,升浮是指药物具有向上、向外的作用特点,沉降是指药物具有向下、向内的作用特点。
中药药性理论中药用药护理原则辨症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整体观念中药用药护理强调整体观念,即从患者的整体出发,全面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综合制定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中药用药护理的常用方法煎煮法煎煮法是中药用药护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将中药饮片按照一定的程序煎煮后,制成汤剂或药剂进行使用。
中药基本知识及用药护理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中药基本知识 • 中药的采集与加工 • 中药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 中药的使用护理 • 中药在生活中的应用
01
中药基本知识
中药的分类与作用
草药
来源于植物,治疗日常疾病和轻度 病情,如感冒、咳嗽等。
矿物药
来源于矿物和岩石,补充人体的微 量元素和矿物质。
咳嗽
咳嗽的治疗需要分清寒热虚实,如风寒咳嗽可用麻黄、杏仁等中药材,风热咳嗽可用桑叶 、菊花等中药材。
胃痛
胃痛分为寒性胃痛和热性胃痛,寒性胃痛可用干姜、吴茱萸等中药材,热性胃痛可用黄连 、黄芩等中药材。
中药在四季养生中的应用
春季养生
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宜用辛温 发散的中药材,如黄芪、红枣等, 以促进人体的阳气生发。
等。
中药的不良反应与防治
不良反应类型
中药不良反应包括药物过敏、药物性肝损害、药 物性肾损害等。
预防措施
严格掌握中药适应症和禁忌症,了解患者身体状 况和过敏史,避免过量和滥用药物。
治疗措施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采取相 应的治疗措施。
05
中药在生活中的应用
中药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
药膳
中药与食物结合,起到调理身体、滋养补益的作用,如人参炖鸡 、黄芪炖瘦肉等。
中药的药性及药味
寒凉性
温热性
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适用于热性 病症和阴虚火旺的病人。
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等作用,适用于寒 性病症和阳虚怕冷的病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平性
五味
不偏寒也不偏热,适用于各种体质的人使用 ,一般无特殊禁忌。
中药根据味道分为辛、甘、酸、苦、咸五种 味道,不同味道的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 效。
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及用药后的护理
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及用药后的护理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最常用的手段,正确的服用方法将会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
因此,必须正确掌握给药途径、方法、时间,中药起效时间和服药禁忌等有关护理。
1给药要求(1)严格查对制度;(2)明确给药方法;(3)了解过敏史,熟悉中药的不良反应;(4)掌握给药时间;(5)观察服药后反应及治疗效果。
2中药的煎药法(1)煎药前要逐一核对无误;(2)煎药器具以砂罐、瓷罐为佳。
忌用铁锅、铝锅;(3)煎药前应先用清水将药物浸泡30~40min.加水量应根据药物的量及煎药时间长短而定。
一般加水至高出药面 3.33cm,第二煎为第一煎加水量的1/3~1/2;(4)煎药时间和火候要根据药性而定;(5)每剂药煎取液量,成人200~300ml,小儿减半;(6)需特殊煎法的药物要按要求特殊煎。
3内服中药剂型汤剂、散剂、丸剂、膏剂、酒剂、片剂、冲剂、糖浆剂等剂型。
4服药方法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
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
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
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1)汤剂服法:包括分服法、顿服法、频服法、连服法四种。
(2)中成药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
5服药护理(1)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
(2)观察药物效果和反应,如服解表药后,应给病人喝些热粥或热饮,以助药力;服用吐药后要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量和次数;服泻下药后应观察泻下次数,大便性质、量等。
服排石汤要观察二便情况,检查有无结石排出等。
服药后要观察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3)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和间隔时间。
(4)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
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即寒、热、温、凉和“五味”即辛、甘、酸、苦、咸的相同内容和区别。
中药养身改善胃肠问题的中药护理
中药养身改善胃肠问题的中药护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也日益增多。
胃肠问题是一种常见的健康困扰,而中药护理在改善胃肠问题方面展现出了积极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中药养身改善胃肠问题的相关知识,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参考。
一、中药的特点及其对胃肠问题的作用中药是中国传统的宝贵遗产,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疗效。
其治疗胃肠问题的特点如下:1. 草药配方:中药常采用多种草药的组合,具有综合调理和辅助治疗的作用。
2. 个体化治疗:中药注重因人而异,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调理阴阳平衡:中药强调恢复人体阴阳平衡,提高胃肠的自愈能力。
中药在改善胃肠问题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具体而言,中药能够缓解消化不良、胃痛、腹泻等症状,调整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增强胃肠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二、中药护理的常见方法1.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一种利用艾草对经络进行刺激,促进气血流通的方法。
在中医药理论中,脐腹是人体的重要穴位,艾灸脐腹可以调理胃肠功能,改善消化不良等问题。
2. 草药泡脚脚底是人体的第二个心脏,通过泡脚可以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进而增强胃肠道的供血和营养。
草药泡脚常用的药材有白芷、茯苓等,这些草药具有祛湿、健脾的功效,能够改善胃肠问题。
3. 中药粥中药粥是将中药煮熬成的粥,具有温和的药效。
常用的中药材如白术、茯苓、炒白芍等,这些药材能够调理脾胃,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和营养吸收能力。
4. 胶囊剂胶囊剂是将中草药制成胶囊状便于服用的剂型。
常见的中草药胶囊剂有黄连素胶囊、三七胶囊等,这些药物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胃肠道感染引起的不适。
三、中药护理的注意事项1.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中药材和中草药产品,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
2. 在中药护理过程中,应该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进行合理的用药和使用方法。
3. 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应该特别注意中药的使用剂量和食用方法。
4. 如果胃肠问题持续严重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如何使用中草药制作口腔护理方剂
如何使用中草药制作口腔护理方剂口腔卫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日常护理。
我们常常用牙刷、漱口水、牙线等方式来保持口腔清洁,然而,中草药制作的口腔护理方剂,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口腔护理方式。
中草药中含有丰富的有效成分,可以帮助杀菌、祛炎、去除异味等功效。
下面就来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草药制作口腔护理方剂的方法和使用技巧。
一、中草药的分类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常见的中草药品种。
中草药可以分为草本、树本、药用菌和动物性四类,每类药材的功效和使用方法都不尽相同。
草本药:一般指来自草本植物的中草药。
如黄连、黄芩、苦瓜等。
树本药:一般指来自树木的中草药。
如桂枝、冬虫夏草、熟地黄等。
药用菌:一般指来自真菌类植物的中草药。
如灵芝、茯苓、木耳等。
动物性药:一般指来自动物或动物产品的中草药。
如地龙、水蛭、熊胆等。
二、制作口腔护理方剂的方法1、冲泡法这是中草药制作口腔护理方剂最为基本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制作牙龈泡腾片,需准备以下材料:黄苓、薄荷、冰糖、明矾步骤:1.先将黄苓、薄荷分别用清水清洗干净,晒干备用。
2.研磨黄苓、薄荷药材,把它们混合在一起,用开水冲泡,放凉后加入适量的蜜糖或冰糖调味,最后加上少量的明矾。
3.将冲泡好的中草药液体装入泡腾片瓶中,利用瓶子内的小气息添加器发泡即可。
4.使用时把泡腾片放入口中咀嚼,具有口腔消炎、口臭舒缓的作用。
2、熬制法熬制法制作口腔护理方剂,需要长时间的熬制过程和更多的药材。
此方法适用于制作口腔漱口液。
下面介绍一种口腔漱口液制作方法和用法:材料:肉桂、茶树精油、板蓝根、薄荷、干姜步骤:1.先把肉桂、板蓝根、干姜用清水清洗干净,晒干备用。
2.将以上材料加入煮锅中,加水淹过药材,开火煮至十分钟,然后加入少量茶树精油。
3.熬制好的口腔漱口液待其自然冷却,去除药材之后即可使用。
4.使用时取适量的口腔漱口液后加入清水,每次用3至5毫升,漱口20至30秒,每天使用2次。
三、注意事项1、制作前需要保证药材不受污染,最好选择有保障的药品渠道购买。
中医护理之中药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采用温服法,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3.服药剂量
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
二、内服中成药
1.内服中成药用温开水(或药引)送服,散剂用水或汤药冲服。
2.用药关注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及时告诉医生。
3.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4.服用胶囊不能锉碎或咬破;合剂、混悬剂、糖浆剂、口服液等不能稀释,应摇匀后直接服用;如番泻叶、胖大海等应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
三、中药注射剂
1.用前询问药物过敏史。
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
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
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
(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
(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
四、外用中药的使用
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局部清创。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师。过敏体பைடு நூலகம்者慎用。
中医护理之中药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一、内服汤剂
1.服药时间
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如:(1,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后应避风寒。2,消食化积药,饭后服;3,泻下药宜饭前服;4,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5,安神药宜睡前服;6,补益药宜空腹服;7,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名 桑叶
性味 甘苦寒
功效 疏散风热清肝明目
应用 头痛咳咳嗽;目赤肿痛
菊花 辛甘苦微寒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肝热目赤;头晕头痛;
薄荷 葛根 柴胡 蝉蜕 牛蒡
根
辛凉 苦辛凉
疏散风热;清头目利 咽喉透疹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
苦微辛微寒 和解泄热疏肝升阳
甘寒 苦寒
疏散风热明目透疹止 痒止痉
疏散风热;透疹;利 咽
头痛咽喉肿痛疹出不透
口服中药护理
教学内容
1
中药剂型
2
中药给药规则
3
不同药类的不同护理
4
服药温度
5
特殊送服方法
6
服药禁忌
2Leabharlann 一 、 中药剂型1 概述 2 常用剂型
3
中药剂型——概述
? 中药剂型的概念:指方药经过加工配制成 的制剂形式。
传统剂型
? 剂型的种类
现代剂型
中药剂型——常用剂型
? 汤剂 ? 散剂 ? 丸剂 ? 膏剂 ? 丹剂 ? 胶囊剂 ? 片剂 ? 中药配方颗粒 ? 口服液 ? 糖浆剂
水肿;风湿痹痛;肺痈; 肠痈 水肿,小便不利 水肿,小便不利,湿热黄 疸 水肿
水肿 ,淋证 ,通乳消胀
淋证 ,失眠
黄疸 ,湿疮 黄疸 淋证 肿毒
用量 (g) 6~18
9~30
15-30
30-60
15-30
10-15 1.52.5 10-30 3060
药名
性味
芳香化湿类药 功效
应用
用量 (g)
藿香 辛微温 砂仁 辛温
应用
用量 (g)
实热内结便秘;瘀血腹痛; 黄疸 实热便秘;咽痛;口疮; 目赤
实热便秘;水肿膨胀
3~12 10~15 3~6
肠燥便秘;血亏津枯便结
9~30
肠燥便秘;水肿
3~12
肠燥便秘;肺燥咳嗽
15~30
胸腹积水;热结便秘
0.5~1
胸腹积水;痰饮;疮肿; 瘰疬
1.5~3
(四)祛湿类药物与护理 1.多辛温香燥,易耗伤阴血 2.对胃肠有刺激,饭后服 3.长期服药者防止蓄积中毒 4.芳香化湿药不宜久煎,注意观察舌苔变化 5.淡渗利湿药利尿消肿,注意尿量 水肿的观察 6.配合饮食,宜利湿清淡,忌生冷油腻
温理类药
药名
性味
功效
应用
用量 (g)
小茴香 辛温
散寒止痛 理气和中
寒疝;睾丸坠痛;痛经
3~6
花椒 胡椒 肉桂 干姜
辛热 辛热
辛甘大热 辛热
温中止痛 止呕 杀虫 止 寒 性 吐 泻 ; 虫 积 腹 痛
芳香化湿止呕解暑
湿浊内阻;脾胃气滞;呕 吐;中暑
6~1
化湿行气
温中止呕
湿浊困脾;脾胃气滞;脾 胃虚寒呕吐;胎动不安
止泻 安胎
5~1
(五)温里类药与护理 1.注意三因制宜 2.注意药物的特殊煎煮,如肉桂后下,附子先煎 3.热证\假寒真热者慎用或忌用 4.注意病情观察 5.配合饮食,宜用温补膳食,忌生冷 6.注意病室温度及病人的保暖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治疗风寒表证)
药名 麻黄 桂枝 荆芥 防风
性味 辛微苦温 辛甘温 辛温 辛甘微温
紫苏 辛苦温
葱白 白芷 生姜
辛温 辛温 辛微温
功效
发散风寒 宣肺平喘, 利水
发汗解肌 温经通络
祛风解表 透疹 止血 祛风解表 除湿止痛, 止痉
散寒祛风 胜湿止痛
散寒通阳 发汗解表
祛风解表 化湿止带, 排脓
2、服药的量:200-250毫升 短时间内连续给予较大剂量的汤药,称为连服 一天的药量分少量多次服用,称为频服 3、服药的温度:温服 治寒证的药:热服 治寒证的药:喜冷饮的可凉服
4、服药的方法:
中药用温水或白酒、糖水等液体调成糊状称为调服 中成药用温开水称送服;祛寒药用姜汁称调服; 祛风湿药用黄酒称调服。
头项痛;腹泻;消渴;疹 出不畅 寒热往来;肝气郁结;内 脏下垂
内脏下垂;疮疡;牙痛
咽喉肿痛;麻疹不畅
用量g 6~10 10~20 3~10 3~10 3~10 3~6 3~10
(三)泻下类药的护理 1.注意用药时间 2.易伤脾胃,得泻即止 3.辨证配合饮食,泻后用稀粥调理 4.观察泻下大便的色 5.用逐水药注意体重和腹围
总之,影响中药起效时间 常见的因素 包括病人的 体质、 所患的疾病、用药的剂量 等。
5.服药期间特别观察 汗出 大便 小便 腹痛 舌苔脉象等
二、不同药类的不同护理
(一)解表类药服法 1.辨清寒热 2.煎药时间不宜长 3.注意观察出汗情况 4.病室环境适宜,防止汗出当风 5.诱疹药观察出疹情况 6.高热者不宜冷敷
散寒解表 温中止呕
应用
表实证,咳喘;风水; 表虚证;风湿;痛经;胸 痹 疹出不透;失血
风寒湿痹;破伤风 风寒湿痹 解鱼蟹毒 阴寒腹痛;寒凝之尿闭
带下;疮疡肿痛 胃寒呕吐 ;虚寒腹痛 解半夏 天南星 鱼蟹毒
用量 (g) 3~10 3~10 3~10 3~10 3~10
2~5 3~10 3~10
解表药----辛凉解表药 (治疗风热表证 )
功效 健脾利水 宁心安神
应用 脾虚水肿腹胀;心悸失眠
薏苡 仁 冬瓜 皮 玉米 须
葫芦
冬葵 子 灯心 草
茵陈
金钱 草
甘淡微寒 甘寒 甘平 甘平 甘寒 甘淡微寒 苦 微寒 甘淡微寒
健脾利水舒筋除痹 清热排脓
利水消肿
利水消肿 利湿退黄
利水消肿
利水通淋,下乳润 肠
利水通淋 清心除烦
清热利湿,利胆退 黄 除湿退黄,利水通 淋,解毒消肿
? 中药注射剂 ? 滴丸剂 ? 茶剂 ? 冲剂 ? 气雾剂 ? 膜剂 ? 锭剂 ? 酒剂 ? 线条剂
(二)中药给药规则
1、服药时间:无论饭前饭后均相隔1小时 饭前:驱虫药、攻下药、滋补药等 饭后:抗风湿药、消导药、平肝熄风、化痰
止咳药、活血驱瘀药等 睡前:安神药睡前30分-1小时、缓泻药、涩
精止遗药,驱虫药等 平喘药:发作前1-2小时服
祛风湿类药
药名
性味
功效
应用
用量 (g)
白花蛇
甘咸温。 有毒
祛风通络定惊止痛
桑枝 苦平
祛风通络
风湿顽痹;头风;破伤风 风湿肢节痛麻木拘挛
1~3 9~15
桑寄生 苦甘平
祛风通络养血安胎
风湿痹痛;肾虚腰痛;胎动 不安
9~15
丝瓜络 甘平
祛风通络 解毒化痰
风湿痹痛;乳痈
6-10
利水渗湿类药
药名 茯苓
性味 甘淡平
(三)泻下类药的护理 1.注意用药时间 2.易伤脾胃,得泻即止 3.辨证配合饮食,泻后用稀粥调理 4.观察泻下大便的色 5.用逐水药注意体重和腹围
药名
性味
泻下类药 功效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火麻仁 郁李仁 蜂蜜 甘遂 大戟
苦寒
咸苦大寒
甘苦寒
甘平
苦苦平
苦平 苦寒。有 毒 苦寒。有 毒
攻积导滞泻火凉血逐 瘀通经 软坚泻下清热泄火 泻热导滞通便利水 润肠通便滋养补虚 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泻水逐饮破积通便 泻水逐饮消中散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