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12月各省新题
古代文化常识小练习及答案解析
的象征。(
)
77. 古人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或元旦,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或元宵。(
)
78.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形成的传统节日。 ()
79.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和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
)
80. 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第二天、明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
4 分) ( )
B.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 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2. 【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62. 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 古代不敢直称帝王, 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 表示尊重。( )
63. 而立之年:男子三十岁。不惑之年:男子四十岁。(
)
64.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帝后之死曰崩,诸侯、太子之死曰薨,大夫之死曰
卒,庶人之死曰不禄。(
)
65. “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
3. 【全国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 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
17. 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户部。(
)
18. 丞相, 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 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学生版)古代文化常识常考选择题
古代文化常识常考选择题班级:姓名:1.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
明清时期属于省级考试,由天子钦派各省主考官,因考试在春天举行而又称“春闱”。
B.“御史”,在秦以前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C.“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中原以外的地方则称“四夷”。
D.“畿内”指京城管辖的地区,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为“畿”,常见的词语还有“畿辅”“畿辇”“京畿”等,都是此意。
2.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晦朔”,晦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是晦的前一天。
B.“五礼”指古代的五种礼制。
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以丧葬之事为凶礼,以军旅之事为军礼,以宾客之事为宾礼,以冠婚之事为嘉礼。
C.《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它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D.“三公”指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泛指国家重臣。
3.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代男子大都有名有字,名是一出生就会起的(一说:三个月后由父亲所取),字是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释褐”,旧制,新进士要在太学行释褐礼,即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后用来指初做官或进士及第授官。
C.“中禁”即禁中,指皇帝居住的地方,有时候也指皇帝。
D.“除”,与“拜”相对,“拜”是授予官职的意思,“除”是除去官职的意思。
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讳”,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
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
如: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
B.“翰林院”,始设立于唐朝,到明朝时,成为专门考核、提拔、任免官吏的机构。
C.“宦者”,即宦官,也称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自东汉始全由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人充任。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100题(附参考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100题(附参考答案)一、古代文化常识练习100题1-25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
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
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docx
古代文化常识75 题(含答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
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服除:指守丧期满。
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敬”是戚继光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
B.“勒石”是碑刻术语。
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
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
C.“郊庙”是指帝王、诸侯在郊外祭祀。
古代祭祀讲求置办三牲祭礼,“三牲”包括猪、牛、马。
D.“三十六年”、“四十年” 属于年号纪年法。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等。
【文化常识专题】古代文化常识2022届最新试题汇编(三) 分类测试版(附答案 )
古代文化常识(1)——礼仪1.下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礼,指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
B.笄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的礼仪。
合卺,指结婚。
姬,原是古代显性。
如周王族姓姬。
C.媵,指古代诸候的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
青庐,用青布搭成的棚,古代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D.文定,常代称订婚。
朝,周代各国的诸候,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周天子,叫“朝”。
觐,古代天子朝见诸候称觐。
诸候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聘,天子派卿大夫见诸候叫“聘”。
诸候的国君即位,强大的诸候来贺见,也叫聘。
B.相互来往朝聘,也有一定名称。
此国往彼国的聘叫“如”。
由本国到别国去,叫如,由别国到本国来叫朝聘。
C.免胄:胄,就是盔。
按古代的礼法,诸候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D.祖,古代饯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祖先,引申为在半路上设宴送别。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表示虔诚。
B.衅钟、衅鼓,用牲血涂器祭祀。
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自己身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衅钟。
D.古代祭祀把宰的牛、羊、猪等牲畜叫作“牺牲”。
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叫“牲”。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作一头。
B.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
C.崩,本指山倒塌。
古时用来比喩帝王的死。
D.薨,春秋战国诸候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5.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
拜礼中,礼节最重的稽首。
B.揖,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
万福,旧时男人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后来用“万福”作为行礼的代称。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带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题(带答案)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D.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A(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C(礼部最高长官为礼部尚书)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D《论语》不是六经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C.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除、免、去、废等。
D.“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
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 “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 “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过关试题30题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1.D(宗法是旧时以家族为中心)2..C(亲表“内亲”,戚表“外亲”)3A(二世。
四世。
六世居左)4..D(嫡长子为“伯”,庶出长子为“孟”)5B(土神叫“社”,谷神叫“稷”)6.B(“崩”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7.C(“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8.B 觐礼规定,天子不得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失礼。
9.D 诸侯途中相逢,依据各自的都城远近来划分主宾,地近的一方为主,地远的一方为宾,双方由主宾之礼接待。
10.B泰山高,离天近,所以要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的仪式,以报答天之功,叫”封”。
然后再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举行祭地的仪式,以报达地之功,叫”禅”。
11D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
12.C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如殇折,殇夭13.D庐冢: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
庐,房屋;冢,坟墓。
14.B 拜礼中最重的是稽首。
15. C 黔首是秦朝对平民的贱称。
16.B 车座以左为尊。
17.C 出恭是讳言大小便的说法。
18. B “袍”和“裙”是不分衣和裳的。
19. D 容臭是香囊。
20. D “觥筹交错”中的筹不是酒器,是酒筹,就是喝酒时做投壶游戏用的矢,类似竹签。
朝簪:指戴朝帽时所用的头替,笏板是上朝时拿在手上的,一般为象牙制作。
如《项脊轩志》:顷之,(祖母)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21.C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都改元年,从汉武帝起多用年号)22.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选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表现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23.B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两天,不是春节。
且春节为喜庆节日,清明是祭奠追思的日子。
24.A时节纪月法,“孟”“仲”“季”分别按照一季中的三个月份的顺序来排的25.A仲秋指农历八月26D寻:不久;俄顷:一会儿;姑:暂且;素:向来27.A髡刑最轻,宫刑最重28.A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1 2 3 5 6)29.C《阳春》《白雪》比喻高深、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高考文化常识最新100题附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100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衔枚”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形状如筷子的器具,防止喧哗,以免被发觉。
B.“出”是指京官因获罪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
C.“布衣交”,指贫贱之交,也指有地位的人与平民的交往,布衣是古代平民的衣着。
D.“赙赠”是指封建时代,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出钱财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习俗。
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天烧的烟称为燧。
C.《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吾妻归宁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B.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癸丑:这里以干支纪年,永和九年为癸丑年。
C.太史文起文公太史:官名,负责修史等事。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选项()A.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秦始皇时始设太学。
C.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D.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十二策。
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B.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声调激愤;羽,声调悲凉。
文言文专题:文学文化常识(非常详细实用)(一)-202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之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
B.“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中的“土地、户籍等职事”错误。 礼部,不负责土地、户籍。礼部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 待四方宾客等事之政令。
知识链接:
3.下列文化常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人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 暮、昏、晚,太阳正中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作昃(zè,太阳 偏西)。如“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木兰诗》) B.农历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叫“七夕”,传说每年此夜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 会。“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日为“中九”。汉时, 初七、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如“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 飞》) C.寒食,即清明节,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又谓之“寒令”,须禁火三日。因此, 有人以“一百五”为“寒令”的代称。如“时当一百五。”(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 望》) D.重阳,农历九月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答案】D
D.“带有褒奖意义”说法错误,谥号有褒也有贬。
16.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可以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以指 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B.古代将夜晚分为五个时段,成为五更或五夜。一更为人定,即亥时,相当于 现在的19时至21时。 C.年号由西汉武帝首创。明朝以前,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明朝之后(包 括明朝),一个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D.《诗经》“六义”中的“风、雅、颂”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指的 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7.下列文化常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 用。 B.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 的。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孝文帝。 D.豆蔻年华 指女子十三四岁。例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
全国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100题
全国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100题古代文化常识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民俗的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解答全国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100题。
请您耐心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 中国古代的文化是世界上独特的文化传统之一。
3. 古代中国的最早文字是甲骨文。
4.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5.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6. 古代中国有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7.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代。
8. 中国的四大名著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9. 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重视孝道和家族的延续。
10. 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圣人。
11. 古代中国的封建等级制度中,士农工商是主要的社会阶层。
12.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13. 中国古代的画家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绘画被视为一种艺术表达。
14. 古代中国的建筑以宫殿、庙宇和园林为主,讲究和谐的布局和精美的细节。
15. 青铜器是古代中国象征权力和地位的重要物品。
16. 古代中国的服饰讲究色彩鲜艳、图案繁复,女性的饰品尤其多样化。
17. 中国古代的音乐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等。
18. 古代中国的诗歌以唐诗为代表,形式多样,言简意赅。
19. 中国古代武术是一种独特的身体训练和武器技能,注重内外兼修。
20.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世界上的国饮。
21.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主要有儒教、道教和佛教。
22. 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
23. 古代中国的纪年以皇帝的年号命名。
24. 中国古代经典的《易经》是研究自然和人生哲理的重要著作。
25. 京剧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传统戏曲形式之一,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形式。
26. 中国古代的传统医学擅长运用草药和针灸进行治疗。
高中语文2023高考文化常识基础知识专项练习(共20道选择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基础知识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号,又称别号、表号。
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B.古代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指城市。
C.古文中说地理位置常用“阴”“阳”,表示与山水的位置关系。
山北水南为阳,例如:湖南省的“衡阳”就地处南岳衡山之北,河南省的河阳则地处黄河南岸。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即充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杭州、梁州、雍州。
秦居雍州,后“九州”成为中国的别称。
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与“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意思相同,都指百姓。
C.少牢:羊、猪各一头。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指祭祀用的牲畜。
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春申君、楚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他们都出身贵族,以招揽宾客著称。
3.下列句子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朱”就是春秋时的范蠡,他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B.“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秦以外其他六国都在山东。
C.“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
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凉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
D.“七庙”指天子的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测试答案解析版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测试一、选择题(共90分)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陪葬,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皇帝或丈夫坟墓的近旁。
古代的“陪葬”是一种恩宠。
C.朕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我”,是古代最高统治者专用的自称,太后听政时亦可自称朕。
D.袭爵,继承爵位。
按规定,第一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的爵位;其余继承人减三等袭爵。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考中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C.光绪是光绪皇帝的年号。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皇帝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又可借指宫廷。
“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宜。
兵部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B.“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具备;“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没有豕、牛。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C.尺牍,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纸张发明之前用得较多,后成为书信的代称。
D.乡试,又称为秋试、秋闱。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每三年举行一次。
明代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
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元、明、清时,贡士经乡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且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
B.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国学试题古代文化常识的题目及参考答案
国学试题古代文化常识的题目及参考答案国学试题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题目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代表着金、木、水、火、土。
后来又增加了两根弦,这两根弦代表()。
A.天、地B.阴、阳C.文、武2.“鼎”的最初用途是()。
A.祭祀用的礼器B.地位象征物C.烹煮器具3.北方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与谁有关?()A.黄帝B.张仲景C.秦始皇4.“双簧”是我国一门独特的曲艺形式,它得名于()。
A.初演的两人都姓黄B.表演者使用的乐器叫做簧C.表演者巧舌如簧5.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A.早上B.中午C.傍晚6.吃年糕的习俗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A.伍子胥B.范蠡C.屈原7.“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位于现在哪个省?()A.新疆B.甘肃C.宁夏8.中医把人的器官分为五脏六腑,下面哪个不属于我国中医所说的“五脏”?()A.肺B.胃C.肝二、阅读思考题如何区分我国古代官员的品、阶、勋、爵?品——古代把职官分为若干等级,通称为品。
汉代以禄石多寡作为官位高低的标志,例如九卿是中二千石,刺史太守之类是二千石,县令是千石到六百石,禄石不同,月俸收入不同。
曹魏时职官分为九品,一品最高,九品最低。
隋唐时九品又分正从,自正四品起,每品又分上下二阶,共有三十级。
明清加以简化,九品只各分正从,共十八级。
隋唐时九品以内的职官称为流内,九品以外的职官称为流外。
流外官经过考铨转授流内官,唐代称为入流。
清代不列入九品之内的官称为未入流。
阶——隋代把有职务的官称为职事官,没有职务的官称为散官。
唐代把前代散官官号加以整理和补充,并重新规定品级,作为标志官员身份级别的称号,称为阶,通称为阶官。
例如文官阶是:从一品称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称特进,从二品称光禄大夫,等等。
六品及以下的文官阶称郎,例如正六品上称朝仪郎,正六品下称承仪郎,等等。
唐代采取前代各种将军和校尉的官号作为武官阶。
宋元明清都有阶官,只是名称和品级不尽相同而已。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幼时命名,无论男女,都在二十岁时取字,字和名在意义上有联系。
B.名、字与号: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C. 谥,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欧阳修谥号“文忠”,陶渊明被私谥“靖节征士”。
D.斋名,指用书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我国历代名流雅士大都建有自己的书斋,并为之起名为斋、屋、居、室、堂、馆、轩、园、亭、庐等雅号。
如“项脊轩”即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
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
B. 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如“鄙人才疏学浅”。
C. 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如“卑职知罪”D.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孤家(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不善)。
B.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词有微臣、老臣、下官、末官、末将、小吏、哀家、足下等。
C.古代读书人自谦小生、晚生、晚学、晚辈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D.古代读书人常称自己为不才、不佞、不肖,也表示自谦,说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B.“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C.古代女子对别人说话时,往往自称妾、臣妾、贱妾、奴婢、拙荆等。
D.中国人含蓄内敛,出家之人亦不例外。
老和尚自称“老衲”,尼姑自称“贫尼”,道士自称“贫道”。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民或官吏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殿下等。
文化、文学常识12月20日语文作业
二〇二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星期二文化、文学常识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儒家代表著作,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明代文学家。
他的著作《聊斋志异》是一部白话小说集。
C.“尊君”是敬辞,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慈”是谦称,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D.古人常以“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代称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和六十岁。
2.下面选项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秋天的怀念》这篇散文的作者是史铁生,史铁生的代表作有散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合欢树》等。
B.《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散文的作者是让·乔诺,文章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
C.《荷叶·母亲》这首散文诗表现了少女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从艺术手法来看,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
D.《狼》选自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是明代文学家蒲松龄。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
B.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
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
C.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代表作有《繁星·春水》。
D.《世说新语》是南宋的刘义庆组织编写的。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4.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如“闻道龙标过五溪”中“龙标”就是指王昌龄。
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令堂”就是尊称对方的父亲,“犬子”就是谦称自己的儿子。
C.“对课”,是旧时学习词句和准备作诗的一种练习,一般先生出上联,学生对下联。
D.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往往充当着不光彩的形象,比如与“狼”有关的成语有:狼狈为奸、引狼入室,狼子野心等,基本上都含有贬义。
传统文化知识问答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一、选择题1.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2.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A普陀山 B武当山 C九华山 D峨眉山3.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A南昌 B开封 C西安 D洛阳4.龙门石窟位于下列哪个省:A河南 B 甘肃 C陕西 D山东5.一种特殊的工艺美术制品,采用蓝色的原料,用紫铜打成胎型,填上釉料,入炉反复烧结再磨光而成。
这指的是:A景泰蓝 B彩陶 C琉璃 D 铜鼎6.中华民族的摇篮是: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7.“阳关大道”原是指通往那里的道路?A东海 B西域 C南国 D中原8.“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A三个月 B三年C三个季度 D三十年9.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A文姬归汉 B霸王别姬 C苏武牧羊 D楚汉相争10.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B妇女善于织造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 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11.一甲子是多少年?A、十年B、三十年C、五十年D、六十年12.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绿茶是最古老的品种,是我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第一大茶种,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A西湖龙井 B太湖碧螺春 C庐山云雾 D铁观音13.中国刺绣是在布上“以针代笔,以线晕色”的艺术,我国的刺绣驰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四大名绣不包括:A苏绣 B顾绣 C蜀绣 D湘绣14.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A泰山 B华山 C恒山D嵩山15. 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子 D五福临门16.一般认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17.《红楼梦》的四大家族中没有下列哪个姓氏?A吴 B贾 C王 D史18.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A 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甫19.徽剧是什么传统戏剧的前身?A湘剧 B京剧 C豫剧 D川剧20.古稀之年是多少岁?A、60岁B、70岁C、80岁D、50岁21.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A、女性身份的象征B、约束女性的行为C、装扮作用D、表示女性已婚22.“青梅竹马”取自下列哪个典故A、李白《长干行》B、白居易《长恨歌》C、李煜《虞美人》D、李商隐《无题》23.孔子是哪国人A、秦国B、鲁国C、卫国D、宋国24.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陶渊明的A、《归园田居》 B《桃花源记》C、《归去来兮辞》D、《岳阳楼记》25.苏轼的《题西林壁》如今刻在A、西林寺B、东林寺C、庐山D、龙虎山26.玄奘去西天取经经过了多少个国家?A、100B、110C、128D、13827.“小李杜”指_A、李白杜甫B、李白杜牧C、李商隐杜牧D、李商隐杜甫28.长城的长度为_A、6300公里B、6000公里C、6800公里D、5500公里29.司马迁的史记共有多少篇?A、108B、120C、140D、16030.下列哪个称号不是端午节的别称?A、浴兰节B、女儿节C、地腊D、中天节31.下列不属于八大菜系的是_A、山东菜系B、四川菜系C、赣菜系D、湘菜系32.古代地理中划分阴阳有一套理论,其中表述山川河流的“阴”是指A.山南水北B.山北水南C.山南水南D.山北水北33.南宋最有名的抗金名将,其母亲在背上刺「精忠报国」的人是A.岳飞B.张飞C.韩世忠D. 刘琦34.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中书院与地点不对应的是A. 岳麓书院湖北长沙B. 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C. 应天书院河南商丘D.嵩阳书院河南嵩山35.我们五大淡水湖与所在地不相对应的是A. 鄱阳湖(江西)B. 洞庭湖(湖南)C太湖(浙江).D. 洪泽湖(江苏)36.以下哪种菜系不属于中国八大菜系之列A、浙菜;B、鄂菜;C、闽菜;D、徽菜37.普洱茶属于什么类型的茶A、红茶;B、绿茶;C、黄茶;D、黑茶38、《信天游》主要流行于我国哪个地区?A.东北B.青海C.河北D.陕北39.我国戏曲音乐唱腔中的梆子腔产生于我国__________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等等。
C.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谓天子死为“崩”;大夫死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D.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
《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词。
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
《战国策•秦策二》: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
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
《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
指臣服于人。
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
《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
B.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
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都是编年体史书。
B.进士是指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也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C.淳化是宋太宗时期的一个年号。
历代帝王遇“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改年号。
D.社稷原分别称土神和谷神,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文中用“社稷”代指祭祀。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3分)()A.遭母忧,即丁母忧,指遭逢母亲的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
古人常把亲人去世之后极尽哀伤看做是其人的至诚孝心来赞扬。
B. 登闻鼓,是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
“挝登闻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直诉方式之一。
冤屈的百姓在衙门口击鼓鸣冤时所击的大鼓就是登闻鼓。
C. 桎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在手上的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
古代的刑具与刑罚同时产生,并随着刑罚的变化而变化。
D.辟,也称征辟,指古代自上而下授予官职的方式,专门由帝王征召来授予官职。
被征召的人往往是比较有威望的人。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荫,文中指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它是专为无法参加科举考试的官宦子弟而设立的。
B.兜牟,也称“兜鍪”,是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也借指战士,如辛弃疾的词句“年少万兜鍪”。
C.柝,义中指占代巡夜时用来报更的木梆。
乐府民歌《术兰诗》中有“朔气传金柝”的诗句。
D.榷,文中指税。
榷,也指专卖。
古代很早就有专卖制度,主要产品有盐、茶、酒等。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纳赀,封建社会的选官办法,即交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取得入选作官的资格,实质上是公开的买官卖官。
B.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
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篇、军械、军令等。
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C.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
《汉书》注:“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
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
”D.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指代乡野间见闻不多无知浅舾的人或普通百姓。
常用“刍荛之见”来批评别人见识短浅。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上,指黄河北岸,黄河呈东西走向,上方为北方,故称之。
B.赐姓名,一般可分为赐姓、赐名,或两者兼有,是君主对臣下的奖励行为。
C.举明经,是参加明经科考试,明经科也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个科目。
D.夷狄,占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
也泛称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且分为三甲:一甲若干人,前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若干人,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未几”:表示时间很短。
古代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还有:立、遽、少时、少顷、俄顷、寻、既而、须臾等。
C.“畿辅”:畿,京畿;辅,如同汉代的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合指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
D.“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等的大臣。
10、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千石”为汉郡守俸禄,即月俸百二十斛。
“两千石”分为中二千石、真二千石和比二千石。
州刺史和郡太守为真两千石。
牧是中两千石,比真两千石高一级。
比真两千石低一级的叫“比两千石”。
B.“坟典”是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
古代典籍:《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八索》(乃八卦之说),《九丘》(九州之志)等古书。
C.“转”有时指的是“迁官转任”,例“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有时解释为贬官,如“转除”“转任”“转补”。
D.“疏”指奏章,亦指上奏章。
又如疏封:奏疏,奏章;疏草:疏稿,奏章的草稿;疏直:上疏直陈;疏奏:臣下向帝王上本进言;疏陈:上疏陈述。
11、对本文中出现的古代文化现象,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增加。
B. 假节,指假(通“借”)以符节,持节。
是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当这个臣子临时任务完成后,这个节将会被收回。
C.免胄,指脱下头盔。
古代将士的行礼方式。
也可以指决死。
D.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古代诗文中的“床”多指“胡床”,而不是指我们现在的睡觉的床。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
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D.谥,在此处是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谥号专指皇帝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
如文帝、武帝等属于褒谥,厉帝、炀帝属于恶谥,而哀帝一般用作朝代末帝的谥号。
B.“视事”是指古代官吏到职办公,《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中的“视事”一词就是此意。
C.棺是古代盛放尸体的盒或柜,椁是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入葬时分“殓”和“窆”两个步骤,“殓”是尸体入棺椁,“窆”是下棺入土。
D.“肉袒”是去衣露体,表示愿受责罚,这个一般是去请罪或者向人道歉的时候做出的行为。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绍圣、熙宁、元丰、贞观、康熙。
B.国子监,是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C.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
如“位在廉颇之右”。
官位前加“右”表示比加“左”地位高。
D.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事迹或悼念性的文字。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孤:古代王侯自谦之称。
曹操当时任丞相,封武平侯,故此自称。
B. 孝廉:汉代开始,地方长官按期向中央推举各科人才,分孝廉、贤良、方正等科目。
C. 僭号:一是指冒用帝王的称号,二是指超越本分的封号。
在这里是第一个意思。
D. 执事:指管事的人。
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这里可译为“您”。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成祖是庙号,庙号是帝王死后于太庙中立室奉祀时特气的名号,每朝的第一个帝王称祖,其他都称宗。
B.国子监是隋朝所建,以后历代沿袭至清代,为中国古代体系中的最高学府,祭酒为该部门主管。
C.《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传说为孔子编订,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D.古代官员退休或请辞归居叫做“致仕”,《春秋公羊传》《礼记》均有记载,说明该提法在周代就有了。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
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
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
“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淳化:是宋太宗的年号。
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事,往往要更改一下年号。
B.兼:兼任,同时监管之意。
同时表示兼职、代理的词语,还有“假”“领”“摄”“署”“权”“陟”“行”等等。
C.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