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的教案设计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登鹳雀楼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登鹳雀楼教案登鹳雀楼教案篇(1):登鹳雀楼教学案例教材说明: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
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廓、气象雄浑的意境,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
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学写生字。
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设计思路: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
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
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看,(出示挂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游玩的地方,这座楼坐落在山西,楼有三层,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
那有没有小朋友知道这座楼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2、对,你们真聪明,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3、指名读“登” (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
指名拼读“鹳”(guàn).(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指导学生读准课题)二、解题“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谁登上鹳雀楼(作者)作者是谁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
从青少年时起就勤奋读书,刻苦写作,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通用17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通用17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通用1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1一、课文说明这首诗写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受,激发人们积极进取。
第一、二句,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
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句写所见的壮丽山河,抒写诗人的感受。
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写更丰富的内容。
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丽,具有阔大雄浑的气势。
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
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二、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6个生字。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课文挂图、生字卡片、配乐朗读带四、教学时数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学生背诵古诗,教师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二)学习古诗,体会意境。
1.教师范读古诗。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从古诗中找出生字自由认读或与学习小组间的同学互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学生读古诗(集体读、分男女读、小组读、指名读)巩固生字的读音。
6.结合挂图,体会意境。
边指导学生看图边讲述:一轮红日傍着山巅逐渐落下去了,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奔腾不息流入大海,要想看到很远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7.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
(三)朗读古诗,读中悟韵。
1.指导学生断句,读出韵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精选10篇)
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精选10篇)古诗《登鹳雀楼》是一首浅显易懂的诗歌,朗朗上口,下面是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欢迎阅读。
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篇1活动目标:1、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
2、学习吟唱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活动准备:PPT、Flash活动重点:学习吟唱古诗。
活动难点: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
活动过程:一、导入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师:噢,看到了一座塔楼。
其实,这座塔楼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
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王之涣的诗人,他登上了这座鹳雀楼,看到了很美丽的景色,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古诗《登鹳雀楼》。
2、欣赏古诗师: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才可以写下这么美的古诗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吧!二、理解古诗大意1、出示落日图片,理解诗句“白日依山尽”。
师:从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那太阳是怎样落下去的呢?师:太阳挨着大山慢慢地落下了。
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白日依山尽”这句诗句。
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
2、出示黄河图片,理解诗句“黄河入海流”。
师: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师:这条河叫黄河,黄河流啊流,流到大海中去了。
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黄河入海流”。
出示诗句“黄河入海流”。
3、理解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现在诗人站在鹳雀楼的底楼,但是他想要看到更高更远的风景。
那他该怎么办呢?(走到更高的楼层上,就能看到更高更远的风景了。
)出示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三、幼儿吟唱古诗1、欣赏吟唱师:这么好听的古诗,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念一念吧!2、认字吟唱:根据出示的文字吟唱古诗3、动作表现师:现在我邀请你们用动作来表现一下古诗的内容。
(请个别幼儿演示)四、结束总结师:古诗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说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今天回家有一个任务请你们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可以用到这句话的好吗。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6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登鹳雀楼教学设计6篇一份内容丰富的教案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教案是教师为了保证上课进度预先撰写的文字载体。
教学《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首,该诗是唐代绝妙好词之一,十分值得我们细心研读。
二、教学目标1.了解王之涣的生平及其《登鹳雀楼》的背景。
2.了解《登鹳雀楼》的构思、意境、文学特点等。
3.掌握《登鹳雀楼》的字句含义,阅读技巧及写作特点等。
4.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累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提升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整体意境的理解和领悟。
2.《登鹳雀楼》的韵律格律的解析。
3.《登鹳雀楼》的字句含义的理解。
4.如何运用诗歌鉴赏方法,分析古诗的文学特点。
四、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多媒体+课堂互动+普遍讨论”模式,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韵律格律、字句含义和文学特点等。
在线上课程中,老师会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具和示范课件,让学生进行线上讨论,让学生在线上参与、发言和交流,使全班同学达成共识。
在线下课程中,老师通过阅读和解析古诗的一些关键字汇以及注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参与诗歌鉴赏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第一部分主要内容:1.老师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及其《登鹳雀楼》的背景。
2.阅读古诗。
3.发现每一句话之间的关系,分析意境。
4.理解异象,掌握音韵。
第二部分重点讲解:1.分析古诗的体裁、结构、语言、意境,让学生了解《登鹳雀楼》的创作背景和时代氛围。
2.详细分析《登鹳雀楼》的字句含义,理解词云中的异象和各种三才归一的境界。
第三部分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彼此交流和理解自己的想法。
2.提出一些诗歌鉴赏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收集每个同学的意见和评价,让全班学生达成共识。
第四部分教学小结:1.对全班学生的讨论和发言进行总结,强调《登鹳雀楼》的文学特点和价值。
2.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强古典文学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通过教师设定的课堂教学互动以及转化为学生们积极表达自己想法的方式,谈觉察到学生们的创造力不断得到激发。
小学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小学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在理解古诗诗句的基础上,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一、引入:1、直接揭示课题《登鹳雀楼》(板书)2、解题:简介作者。
(板书:王之涣)释题。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
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
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
(将学生引入诗境)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只有1个要求认的字“鹳”,1个要求写的字“雀”。
(1)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诗句意思。
学生默读诗句,结合书上注释,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1)小组讨论、交流。
(2)质疑、解疑,重点理解目:看。
欲:想要。
穷:尽。
(3)看课件理解。
(4)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
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圆日连着延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5)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6)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7)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如果我们想要看的更远,就必须登的.更高,因为登高才能望远,在这里诗人也告诉了我们:要想得到好的收获,就必须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大家说对吗?来让我们再一次读这两句,把它深深的刻在我们的心中吧!)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登鹳雀楼小学语文教案
登鹳雀楼小学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掌握《登鹳雀楼》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细读诗文,理解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和语法,把握文学技巧特色。
3.探究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美学品位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诗歌的背景资料,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课前阅读,可以配合图片和音频文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鹳雀楼的情景,以及作者写作时的内心体验。
2.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以下三个方面:(1)词汇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语文课本、字典等资料,对生僻词进行解释,例如“鹳”、“寂”、“绮罗”等,引导学生扩大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文学特色:教师可以分析古诗文中的语言质感、用典、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抒情等。
让学生深入了解古典诗歌的独特之处,打开学生对文学的认识和认知。
(3)人生哲理:教师通过课堂互动、情感体验、阅读感受、身临其境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如人生得失、时间的变迁、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等。
3.教学方法(1)导读法:教师利用多种素材,通过文字解说和图片阐述诗歌中的背景和意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整体理解法:教师可以对整首诗进行阅读和翻译,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和内涵。
通过阅读感受、回答问题等方式,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领悟。
(3)抒情演绎法:教师可以以鹳雀楼为背景,让学生感受到气势磅礴的诗歌情感,表演唐诗,让学生情感体验、沉浸其中,更深入地理解唐诗文化。
三、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日常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课外阅读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督促学生进一步提高。
四、教学反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于《登鹳雀楼》这样的传统文化课程,我们需要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元化教学手段、启发性思考等方面的教学。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美学精神,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坚定的文化自信建设者和传承者。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6篇)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6篇)《登鹳雀楼》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诗句内容,回答课后问题。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挂图、生字卡片、CAI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
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
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
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
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教师一边读,一边演示电脑课件(画面:诗人正站在黄河边的鹳雀楼上观看景色,太阳渐渐地落下山去。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四、指导学习生字1.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2.学生书空练习。
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重点指导:楼:lóu,读边音。
“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
入:rù,独体字,两笔。
注意和“人”区别开。
穷: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
目:m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
更:gèng,读后鼻音。
独体结构。
有7笔。
层:céng,读平舌音,后鼻音。
五、课堂练习1.组词:人日入目2.在练习本上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一、复习齐读课文。
二、导读课文,适时演示电脑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大意1.指名学生朗读后,逐行导读。
2.指名试读试讲后,教师精讲点拨:第一句:白日:此处指傍晚的太阳。
依:挨着,靠着。
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
尽:完。
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
登鹳雀楼的教案
登鹳雀楼的教案教案:登鹳雀楼一、教学目标:1.了解《登鹳雀楼》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并诵读《登鹳雀楼》。
3.学习运用汉字、词语和古代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点:1.了解《登鹳雀楼》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分析诗歌中的比喻与夸张手法。
2.准确诵读韵文,体会其音韵之美。
四、教学准备:1.课文资料《登鹳雀楼》。
2.相关诗句的注释和翻译。
3.音乐播放器和《登鹳雀楼》的音乐配乐。
五、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播放《登鹳雀楼》的音乐,让学生倾听音乐,感受音乐所营造的意境。
2.导入: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杜甫的背景知识和唐代的社会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3.呈现:教师将诗歌《登鹳雀楼》的原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阅读一遍,然后再全班共同阅读。
4.解读:教师解读一些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5.分析: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些修辞手法。
6.读诵: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诵读诗歌,并讲解如何正确诵读。
可以利用音乐播放器播放配乐,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7.练习: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句诗歌,用自己的方式表演出来。
可以是朗读、翻译或是绘画等形式。
8.总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登鹳雀楼》给他们带来的感受和启示,并和全班分享。
9.拓展: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唐诗,分析其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并与《登鹳雀楼》进行比较。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登鹳雀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并能够准确诵读并运用一些汉字、词语和古代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但有些学生对诗歌的押韵和音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加强训练。
下次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相关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歌的音韵之美。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三篇
【导语】这⾸五⾔绝句,记叙了作者登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
全诗仅20个字,语⾔朴素浅显,⾔近旨远,给⼈启迪,道出了只有站得⾼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编整理了⼩学⼆年级上册语⽂《登鹳雀楼》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标: 1、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感受《登鹳雀楼》的旷远意境和雄浑⽓势。
2、认识⽣字。
学会新笔画:竖折;学习⿐韵母和整体认读⾳节。
3、学习在恰当的时候利⽤拼⾳认字。
教学准备:⽣字卡⽚ 教学过程: (⼀)图画导⼊,了解诗意。
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古诗的内容:“雀楼、⾼⼭、诗⼈、黄河”,并启发学⽣看图说话,说出诗意,初步理解这⾸古诗词包含的道理:站得⾼,看得远。
图画导⼊既符合学⽣年龄特点,⼜发展了思维,使学⽣⾃然进⼊到古诗的学习中。
(⼆)师⽣竞赛,朗读古诗 1、(课前经过了解得知,⼤部分学⽣已经能够背诵这⾸古诗,难点在于有节奏有韵味地背诵。
基于此,朗读古诗这⼀环节我设计了如下两步:) 2、让会背诗的学⽣当⼩⽼师领读,给优⽣表现的机会,让快⽣吃饱,慢⽣吃好。
师⽣背诗竞赛。
(新课标提倡:“爱护学⽣的好奇⼼、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主、探究的学习⽅式。
”⼀年级⼩学⽣对古诗的朗诵节奏从未接触,需要教师的教。
但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范读,不利于培养学⽣探究学习的能⼒,也不易调动学⽣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我设计了⼀个师⽣背诵⽐赛的活动。
) 3、教师朗读,学⽣评分,找出⽼师背诵的优点。
(学⽣通过⾃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习了朗诵古诗的技巧,如:节奏、表情、⾳⾼等。
) 4、学⽣练习朗读,准备和⽼师进⾏⽐赛。
5、学⽣配乐朗诵,与⽼师⽐赛,调动学⽣积极性,达到背诵的⽬的。
(三)多种形式,学习⽣字 1、定位联想,认识⽣字。
(学⽣闭上眼,在优美的古筝曲中,跟⽼师⼀起回想:红⾊的⽣字娃娃都在课⽂中的哪个位置,长什么样⼦?然后睁开眼睛,对照板书检验⾃⼰脑中浮现的是否正确。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篇1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
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靠着"的意思。
(依)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三、四行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
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5篇
过渡:是啊!想看到更远的景象就再登上一层楼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登高 望远的道理。(板书:登高望远)
四,朗读成诵,演一演,背一背 1,同学们,请看书上的插图(多媒体课件放映并配音:日落西山,晚霞满 天,滔滔的黄河水东流而去,多么壮丽的景象!) 过渡: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象,此时,你们想不想像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 2,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先小组读,再个别打扮成小诗人表演读。) 过渡:真不错,多像一位小诗人呀!读到这里,会背这首诗吗谁来试一试。 3,学生背诵(个别背,男,女生打擂台,齐背等形式) 五,注重积累,扩展延伸 课件出示:王之涣写的《凉州词》,让学生读一读,回家背一背,并收集有 关王之涣的其它诗。
充分体现新理念呢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1—6 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 文 160 篇(段)。各年级对古诗的学习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级的古诗教学只 要求读读背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堪称盛唐佳作的《登鹳雀楼》被北师大版一册教材编入第八单元,作为阅读 内容。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所著,写了诗人登高远望祖国山河的壮观,表达 了诗人豁达开朗的情怀。教学时,我根据年段要求和低年级学生爱读爱背,记忆 力强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教材,重点放在读读背背,学习生字,写字上。在理 解诗句时采用以读代讲,以画促读的教法。一改逐句,逐词讲解翻译的传统教法。 注重创设情境,再现画中景,体现画中情,让孩子们在美的景物中,感受古诗的 语言美。本课设计力求体现快乐学习,自主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3.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古诗,(自由读、互读、指名读、赛读、配乐读) 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4.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景象,背诵古诗。 (四)作业。 有韵味地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生字,培养兴趣。 1.出示生字卡片:白、日、目、人、入、千。 2.读准字音:这些字中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 3.记住字形,你会其中的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用形象记忆法记“日”, 先让学生认识“日”最早的写法“☉”;熟字记忆法;“日”字加撇就是白,“日” 中加横就是“目”,“十”上加撇就是“千”。 4.指导书写: ①弄清笔顺: 白: 日: 目: 人:丿人
登鹳雀楼教案七篇
登鹳雀楼教案登鹳雀楼教案七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登鹳雀楼教案篇1知识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点: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诵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1、初读感知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2、检查读的效果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2. 学生能够理解诗的大致内容。
3. 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表达的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的大致内容。
2. 难点:体会到诗人表达的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诗的背景、作者和内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3. 诵读法: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登鹳雀楼》,体会其中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通过讲述鹳雀楼的历史故事,引入《登鹳雀楼》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诗的背景和作者(10 分钟)
- 介绍诗的创作背景。
- 讲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
3. 分析诗的内容(15 分钟)
- 讲解诗的结构和主题。
-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4. 讨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15 分钟)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5 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布置作业(5 分钟)
布置诵读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有感情地朗诵《登鹳雀楼》。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诗的大致内容,体会到诗人表达的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在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讲解的深度和速度,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
《登鹳雀楼》经典教案
《登鹳雀楼》经典教案《登鹳雀楼》这是一首脍灸人口、老少皆知的唐代边塞诗人王之涣的五言绝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登鹳雀楼》教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登鹳雀楼》经典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登、更、层、楼”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积极向上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2、简单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会背古诗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板书课题。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学生跟老师一起做“登”的动作。
还有“登”什么呢?标注“鹳”的音节,是什么音节?(整体认读音节)。
看偏旁,有鸟字,你还知道带“鸟”的偏旁的字吗。
“雀”也是一种鸟,我们知道什么“雀”?(麻雀)。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课件展示鹤)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4、师: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他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成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呢?我们学完之后就知道了。
(出示课件展示此诗)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解读诗人。
红线表示什么?教学停顿。
2、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也可以问老师。
3、反复教读停顿、读诗。
三、品读诗句1、读完这首诗,你们知道写了什么吗?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图上画了什么呀?看了之后感觉怎样?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出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问:白日指什么?通过图理解意思。
(太阳)太阳怎样呢?看图,太阳去干什么了?谁能试着说一说?(太阳下山了)“太阳下山了”也叫夕阳,夕阳曾经用来形容老年人。
北京有一个电视节目叫《夕阳红》夕阳下山图美不美? 美,漂亮,你能把这一行诗也读得美美的呢?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行写的什么呢?出示“黄河图”,问这是什么?黄海去哪里了?指名说。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鹳雀楼》这首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王之涣的诗歌风格和意境。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并体验到诗歌中所表达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感。
学生能够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登鹳雀楼》。
学生能够分析和欣赏王之涣的诗歌风格和意境。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元素,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三、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登鹳雀楼》原文及其注释。
与《登鹳雀楼》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诗歌鉴赏和创作的工具和材料。
3.2 教学环境:教室环境舒适,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讨论。
教学设备齐全,如投影仪、白板等。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诗歌主题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鹳雀楼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景和文化价值。
4.2 诗歌学习:朗读《登鹳雀楼》,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图。
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4.3 诗歌鉴赏: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欣赏王之涣的诗歌风格,如平实、自然等。
4.4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对《登鹳雀楼》的理解和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学生互相交流并给予反馈,共同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5.1 评价方式:学生背诵《登鹳雀楼》的熟练程度。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2 评价标准:背诵:能够流利、准确地背诵《登鹳雀楼》。
理解与分析:能够准确地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意境。
创作与表达:诗歌作品具有创意,能够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六、教学延伸6.1 相关诗人介绍:介绍王之涣的其他作品和诗歌风格,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
登鹳雀楼教案幼儿园(通用13篇)
登鹳雀楼教案幼儿园(通用13篇)在幼儿园教案中,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编写教案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以下是一些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
《登鹳雀楼》教案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
学写生字。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一、导入新课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三、读文后识字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字词课件)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古诗登鹳雀楼教案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它以优美的语言、深沉的意境,展示了作者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诗歌分析以及教学建议三个部分,为大家详细解读这首诗歌。
一、背景介绍《登鹳雀楼》是王之涣创作于唐代初期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后,俯瞰远方的壮丽景色,感慨人生短暂的情感。
鹳雀楼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是当时的一座高楼,因其高耸入云,形似鹳雀而得名。
该楼建于北魏时期,历经多次修复和重建,成为一座标志性的建筑。
二、诗歌分析《登鹳雀楼》的诗歌结构简洁明快,表达了作者对壮丽景色和人生短暂的感慨。
首先,诗歌通过描绘景色的方式,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作者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描绘夕阳的美丽景色,形象地表达了大自然的壮丽和辽阔。
接着,诗歌转向表达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作者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意味着人生短暂,应该不断追求进步和提升。
三、教学建议1. 情景再现: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对鹳雀楼的形象有更直观的认识。
可以让学生观看鹳雀楼的图片或视频,感受其高耸入云的气势和壮丽的景色,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境。
2. 诗歌解读: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感情。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描绘景色,以及作者为什么要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表达人生短暂的思考。
3. 创作互动: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作互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类似《登鹳雀楼》的诗歌。
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景色或场景,用诗歌的形式进行描绘,表达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4. 背诵朗读: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背诵和朗读,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背诵和朗读比赛,增加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鹳雀楼》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 6 个生字。
认识“登、鹳、雀、依”4 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 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 问: 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教师简介鹳雀 楼: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 所以叫做鹳雀楼。
楼一共三层, 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 是当地的名胜。
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 ,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5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
欲:想要。
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帮助学生理解: 只有站得高, 才能望得远, 要奋发向上, 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2/5
3/5
4/5
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