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学说与肝病临床辨治

合集下载

《中医课件-肝脏疾病的中医临床分型与辨证论治》

《中医课件-肝脏疾病的中医临床分型与辨证论治》
血瘀阻滞是指血液循环不畅, 导致疼痛、瘀斑等症状。中 医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 辨证与治疗。
活血化瘀
中药方剂,如川芎、当归、 桃仁等,能活血化瘀,改善 血液循环,适用于血瘀阻滞 证的治疗。
按摩穴位
通过按摩相关穴位,如太冲、 曲池等,有助于疏通经络, 改善血瘀阻滞。
1 阴虚证
肝肾阴虚是肝脏和肾脏阴液 不足,表现为眩晕、耳鸣、 腰膝酸软等症状。中医会调 整阴阳平衡。
2 滋补养肝
中药方剂,如党参、熟地黄、 五味子等,能滋养肝肾,补 益阴液,适用于肝肾阴虚证 的治疗。
3 调节生活
合理安排作息,避免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调节肝 肾阴虚。
肝阳上亢证的辨证与治疗
湿热蕴结证的辨证与治疗
湿热蕴结
湿热蕴结是一种病机,常表现为 黄疸、腹胀、尿黄等症状,中医 草药可以清热利湿排毒。
中医草药
中药方剂,如龙胆草、柴胡、黄 连等,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适 用于湿热蕴结证的治疗。
中药泡茶
将中药煎煮成茶,具有清热利湿、 解毒养肝的功效,可以作为辅助 治疗湿热蕴结证。
肝肾阴虚证的辨证与治疗
1
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是肝脏阳气过盛,导致头痛、
疏肝理气
2
目赤、失眠等症状。中医可通过疏肝理 气的方法进行调节。
中药方剂,如柴胡、枳实、丹皮等,能
平肝息怒,舒缓肝气,适用于肝阳上亢
证的辨证与治疗。
3
情绪调节
通过舒缓情绪、学习放松技巧,如冥想 和深呼吸,有助于调节肝脏阳气过盛。
血瘀阻滞证的辨证与治疗
血瘀阻滞
肝脏与中医
中医通过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辨 证施治方法,为肝脏疾病的诊 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中医临床肝病分型与病因病机

中医对肝病的辨证施治精华(供参考交流)

中医对肝病的辨证施治精华(供参考交流)

中医对肝病的辨证施治精华(供参考交流)2022-01-11 09:46·中医韩一生一、黄疸肝炎黄疸主要是湿热蕴于血分,病在百脉。

百脉是指周身血脉,肝为血脏,与胆互为表里,瘀热发黄,瘀血发黄,黄疸是血分受病。

血脉受病,治黄要以治血入手,清热祛湿,温化寒湿,加用活血药,热者寒之,虚者补者,活血治痰以退黄。

1、凉血活血凉血活血是清血中瘀热,凉血而不滞邪,使之血脉畅利通达,湿热得除,热血得清,瘀结得散,则黄疸易于消退。

常用药有:生地、丹皮、赤芍、白茅根、小蓟、藕节等。

2、养血活血黄疸是血分受病,湿热瘀滞百脉,发为阴黄,热邪灼耗阴血,故血热血虚者多见,使用养血活血药,养血而不助热,活血而祛瘀滞。

常用药有:丹参、白芍、当归、益母草、泽兰、红花、郁金、香附等。

3、温通血脉血得寒则凝,寒化瘀阻血脉,发为阴黄,需要使用温阳通脉的药物,化散凝滞,疏通百脉,寒湿化散,常用附子、桂枝、姜黄等。

治疗黄疸使用活血药可加速黄疸的消退,有利于肝脾肿大的回缩;活血即可祛瘀,祛瘀即可生新,故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退。

二、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急性期全身疲乏、厌食恶心、腹胀多短气、大便不爽、小便色黄、肝区不适、隐痛、发热、面色晦暗、脉缓。

肝功能有轻度损伤,宜芳香化浊,清热利湿。

方药:藿香根、厚朴、杏仁、茯苓、陈皮神曲、麦芽、茵陈、大腹皮各15克、苍术16克、龙胆草10克、白花蛇舌草50克、银花25克、板兰根20克。

三、暴发性肝炎暴发性肝炎称重症肝炎,病性凶险,死亡率高,与急黄、瘟黄相似,常以下方治之。

茵陈100克、黄连15克、银花50克、龙胆草15克、当归25克、败酱草50克、大黄15克、茯苓20克、白术20克、郁金15克、甘草15克、丹参25克。

四、乙肝肝司气机,主藏血,性喜条达,以血为本,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乙肝病毒之邪侵入人体,滞于肝,引起肝气郁结,郁久化热,内耗肝阴,阴体亏损,不能制用,肝郁不畅,以致体运失调,犯克脾土,其证肋痛胀,口燥咽干,胃呆纳差,神疲乏力,手脚心热,舌红苔白,脉多况弦或弦细,肝功异常,体用失调,治宜调肝养肝。

浅谈中医体质类型与临床辨治

浅谈中医体质类型与临床辨治

阳 , 阴血浊 , 其 其气 涩 , 阳不 和 ……太 阳之 人 , 阴 多
阳而少 阴 , 阳重 脱 者 , 狂 , 阳 皆脱 者 , 死 ; 易 阴 暴 少
阳之 人 , 多阳少 阴 , 中气不 足 , 不起 ,等 , 病 ” 在病 因 上, 认为疾 病 的产生 与人 体气 质有很 大 的关 系。 气
直 身、 手 足 , 有 才 , 心 、 小 好 劳 少力 、 多忧 、 劳于 事 , 能 春 夏 , 能 秋 冬 , 而 病 生 。 ② 以阴 阳多 少 分 不 感 ” 类 ,灵 枢 ・ 天 》 以 阴 阳 为基 础 , 为 阳偏 盛 , 《 通 篇 分 阴偏 盛 , 阴 阳均衡等 五种 阴 阳态人 。 体为 :太 及 具 “
阳之 人 , 阳明之人 , 太阴之 人及 少 阴之人 。如原 文 ” 日 :太 阳之人 , “ 居处 于 于 , 言大事 , 能而虚 说 , 好 无 志 发于 四野 。 举措 不顾 是非 , 为事 如 常 自用 。 虽 事
特质 反 映在生命 过 程 中的某 些形 态 特征 和生 理特
征方 面 , 自然 、 会 环境 的适 应能 力及 对疾 病 的 对 社 抵抗 能力方 面 , 以及 发 病 过 程 中的某 些 致 病 因素 的易 罹 性 和 病 理 过 程 中疾 病 发 展 的倾 向性 等方 面。 现代 体质 学者 , 对人 体形 态结 构 、 在 生理 特点 、
后《 寒 论 》 伤 又将 人 划分 为强 人 、 赢人 、 盛人 、 家 虚
等类 型 , 主要 体现 了对 临床 病 理体 质 的认识 。明 、
清 医家 以临 床 应用 或 病 理 变 化 为 出 发点 , 体 质 对
的分类 趋 于简单 、 用 。 明代张 景岳 将体 质分 为 实 如 阴脏 、 阳脏 及平 脏 三 类 ; 代 叶 天 士 、 岫云 将 体 清 华 质分 为 阴 、 阳两 型 ; 后 , 虚谷 又 将 体 质 分为 阳 此 章

中医对于肝病与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肝病与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肝病与肾病的辨证与治疗肝病与肾病是常见的内科疾病,对人们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中医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具有独特的辨证与治疗方法,对于肝病与肾病的辨证与治疗有着深入研究与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围绕中医对于肝病与肾病的辨证与治疗展开阐述。

一、肝病的辨证与治疗肝病是指肝脏受到不同病因引起的疾病。

中医认为,肝病的发生与肝气不舒、肝阳上亢、肝阴不足等因素有关。

在辨证上,中医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辨证分型,常见的有肝郁气滞、肝阳上亢、肝阴不足等。

对于肝郁气滞型的肝病,中医强调疏肝理气的治疗原则。

常用的药物有柴胡、香附、青皮等,可以舒解肝脏的郁气,改善症状。

此外,中医还强调情志调摄,如忌怒、保持心情舒畅等。

对于肝阳上亢型的肝病,中医采用降肝阳的治疗原则。

常用的药物有丹参、龙胆草、天冬等,可以降低肝阳的过度活跃,缓解病情。

此外,中医还强调生活调整,如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辛辣食物等。

对于肝阴不足型的肝病,中医注重滋阴养肝的治疗原则。

常用的药物有枸杞子、首乌藤、山药等,可以滋养肝阴,增强肝脏的功能。

此外,中医还强调养肝调节,如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等。

二、肾病的辨证与治疗肾病是指肾脏发生病变导致功能异常的疾病。

中医认为,肾病与肾气不足、肾阳虚损、肾阴虚损等因素有关。

在辨证上,中医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辨证分型,常见的有肾阳虚型、肾阴虚型、肝肾阴虚型等。

对于肾阳虚型的肾病,中医注重温补肾阳的治疗原则。

常用的药物有益智、肉苁蓉、海狗肾等,可以温补肾阳,增强肾脏的功能。

此外,中医还强调避寒保暖,如注意保暖、避免冷食等。

对于肾阴虚型的肾病,中医注重滋阴养肾的治疗原则。

常用的药物有知母、山药、杞菊地黄丸等,可以滋养肾阴,增强肾脏的功能。

此外,中医还强调生活调整,如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等。

对于肝肾阴虚型的肾病,中医注重养肝调肾的治疗原则。

常用的药物有菟丝子、枸杞子、牡蛎等,可以养肝调肾,增强肝肾的功能。

此外,中医还强调情志调摄,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等。

中医肝病学中如何辨证论治肝郁脾虚

中医肝病学中如何辨证论治肝郁脾虚

中医肝病学中如何辨证论治肝郁脾虚在中医肝病学的领域中,肝郁脾虚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证候类型。

要准确地对其进行辨证论治,需要深入了解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肝郁脾虚的形成,往往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因素有关。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长期的情志不舒,会导致肝气郁结。

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则疏泄功能失常,气血运行不畅。

同时,脾在五行中属土,肝属木,木克土。

肝气郁结过甚,就会侵犯脾土,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从而导致脾虚。

此外,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嗜食肥甘厚味,或者过度劳累、缺乏运动,也可能损伤脾胃,使得脾胃虚弱,进而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形成肝郁脾虚的局面。

肝郁脾虚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在情志方面,患者常常表现为情绪抑郁、烦躁易怒,或者焦虑不安、精神紧张。

在消化系统方面,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胃脘胀满、腹部隐痛、肠鸣腹泻等症状。

大便往往不成形,有时还会夹杂着未消化的食物。

此外,患者还可能有胸胁胀痛、口苦咽干、头晕目眩等症状。

女性患者可能会出现月经不调,如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减少、痛经等;男性患者则可能出现性功能障碍。

在舌象和脉象上,肝郁脾虚患者的舌头通常呈现淡红色,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象多为弦缓。

对于肝郁脾虚的辨证,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多方面因素。

首先,要判断患者是否有情志不畅的经历或表现。

其次,要仔细询问消化系统的症状,如饮食、大便情况等。

同时,还需要观察患者的舌象和脉象,以辅助诊断。

在辨证过程中,要注意与其他相似证候进行鉴别。

例如,肝郁气滞证主要表现为胸胁胀痛、情绪抑郁等肝气郁结的症状,而无明显的脾虚表现;脾虚湿盛证则以肢体困重、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脾虚湿阻的症状为主,肝气郁结的症状相对较轻。

在治疗肝郁脾虚时,中医遵循“疏肝健脾”的原则。

常用的方剂有逍遥散、柴芍六君子汤等。

逍遥散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生姜组成。

其中,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为臣药;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为佐药;薄荷疏散郁遏之气,生姜温胃和中,为使药。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肝病辨治杂谈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肝病辨治杂谈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肝病辨治杂谈此文发表于《山西中医》杂志2007年第4期1、关于乙肝的辨证分型根据乙肝的临床表现常分以下4型以辨证施治。

(1)湿热蕴结,毒邪炽盛型。

治以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方用自拟四草四黄汤加减(龙胆草、鸡骨草、金钱草、田基黄、茵陈、大黄、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蚤休、虎杖、郁金、猪苓、甘草)。

(2)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型。

治以舒肝解郁,活血化瘀,方用丹栀逍遥散合三甲散加减(牡丹皮、炒栀子、柴胡、当归、赤白芍、郁金、枳壳、土元、炮山甲、鸡内金、制鳖甲、茯苓、虎杖、甘草)。

(3)脾肾阳虚,气血不足型。

治以温补脾肾,益气养血,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四神丸加减(黄芪、、土白术、柴胡、升麻、补骨脂、木香、吴茱萸、泽泻、五味子、车前子)。

肝病阳虚也可加用肉桂、黑附子、鹿茸、红参等。

(4)肝肾阴虚,相火妄动型。

治以滋补肝肾,清泻相火,方用一贯煎合知柏地黄丸加减(当归、白芍、川楝子、山药、山萸肉、泽泻、丹皮、知母、黄柏、生熟地、枸杞子、砂仁)。

2、关于乙肝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特点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同年龄组的乙肝患者的病因病机各有特点。

一般10岁以下儿童多因先天不足,加之娇生惯养,饮食不节,恣食生冷零食,若活动量小,饮食易于积滞,导致脾胃损伤,营养不良。

10~18岁青少年饮食不节或不洁,偏食,恣食生冷瓜果饮料,致脾胃功能慢性损伤,脾阳不足,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

16~25岁青年处于性成熟阶段,由于受社会大环境(如黄色影视书刊等不健康因素)的影响,男孩多有手淫习惯,或有遗精、滑精现象,女孩性成熟早,或有梦交现象,久而损伤肾元。

此外,这一时期也处于求学阶段,学习负担过重,饮食不规律,导致心脾损伤。

25岁~45岁处于成家立业时期,操劳过度,脑力和体力付出都较多,收支不平衡,有的人长期在外奔波流动,脾胃功能虚弱,气血化源不足,也增加了感染乙肝病毒的机会。

45岁~55岁壮年时期,单纯的乙肝病相对较少。

中医辨证治疗各种肝病

中医辨证治疗各种肝病

中医辨证治疗各种肝病中医认为,体质下降、饮酒、⾷积、郁闷、过⾷肥⽢厚味等,都可能引起肝功能发⽣改变。

黄疸(内湿肝炎):内经⽈:诸湿肝满皆独脾⼟,夫黄疸为病,肌⾁必虚肿⽽⾊黄,盖湿热郁结于脾胃之中,久⽽不散,故其⼟⾊形于⾯与肌肤也。

盖脾主肌⾁,肺主⽪⽑,母能令⼦虚,母病⼦亦病,是故有诸中者。

必形诸外,其症有五:⽈黄汗、黄疸、酒疸、壳疸、⼥痨疸,虽有五疸之分,总⽆寒热之异。

治湿热不利⼩便,⾮其治也。

湿在上宜发汗,湿在下宜利⼩便,⼆法并⽤,使上下分消其湿,则病⽆有不安者。

此症外感之湿易治,内伤之湿难疗,外感者利⽔则愈,若内伤之湿者,泻⽔则⽓消,发汗则精泄,必健脾⾏⽓⽽后可也。

⽅⽤:⽩术、茯苓、薏仁、茵陈、⿊栀、陈⽪⽔煎。

若欲多服去栀⼦。

胁痛(甲肝):脉双弦者,肝⽓有馀,两胁作痛。

盖⼈胁痛者,厥阴肝经为病也,其症⾃两胁下,痛引⼩腹,亦当视内外所感之邪⽽治之。

若因暴怒伤肝,悲衰⽓结,饮⾷过度,冷热失调,颠仆伤形,或痰积流注於胁,与⾎相搏,皆能为痛,此内因也。

若伤寒少阳,⽿聋胁痛,风寒所袭⽽为胁痛者,此外因也。

治法当以散结顺⽓,化痰和⾎为主,平其肝导其滞,则⽆不愈者乎。

治胁痛者,必须先平肝,平肝必须先补肾,肾⽔⾜⽽后肝⽓有养,不治胁痛,⽽后胁痛⾃平也。

⽅⽤:⽩芥⼦、⼭萸、熟地、当归、⽩芍、⿊栀、⽢草⽔煎服。

肝肾两虚(⼄肝):此症於肾⽔亏不能滋肝,则肝⽊郁结⽽不舒,必有两胁胞闷之症,肝称⽊,⽊不能⽣肾中之⽕,则肾⽔⽇寒,必有腰背难於仰俯之症,此病者须肝肾同补,⽅可治愈也。

⽅⽤:⽩芍、当归、⼭萸、熟地、柴胡、⾁桂⽔煎服。

熟地、⼭萸补肾之圣药,当归、⽩芍、柴胡、⾁桂补肝之品,既云平补,似乎⽤药不宜有轻重,今补肝之药,多於补肾者何也,盖肾为肝之母,肝⼜为命门之母,岂有⽊旺⽽不⽣命门之⽕者哉。

99热⼼医⽣温馨提醒:中医对⼈体内脏有很深的见解,通畅可以通过中草药的作⽤来治疗很多内脏疾病,同时在治疗肝病⽅⾯也有很好的疗效。

肝脏疾病的中医辨证思路是什么

肝脏疾病的中医辨证思路是什么

肝脏疾病的中医辨证思路是什么肝脏疾病在中医理论中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辨证思路。

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藏血,与人体的诸多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当肝脏出现疾病时,需要通过详细的辨证来确定病因、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首先,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肝脏的疾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人体的其他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联。

比如,肝与脾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肝气郁结可能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出现腹胀、纳呆等症状;而脾胃虚弱也可能导致肝气乘脾,出现腹痛、泄泻等。

同样,肝与肾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肝肾同源,肝阴不足可能会累及肾阴,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肝肾阴虚的表现。

在辨证肝脏疾病时,中医会从症状、舌象、脉象等多方面入手。

常见的症状如胁肋胀痛、口苦咽干、目赤肿痛、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等,都可能提示肝脏出现了问题。

就舌象而言,舌红苔黄、舌边尖红等可能是肝火旺盛的表现;舌淡苔白、舌边有齿痕可能是肝气郁结、肝郁脾虚的征象。

脉象方面,弦脉往往与肝病相关,但弦脉的强弱、节律等也能反映出肝病的不同阶段和性质。

肝气郁结是肝脏疾病中较为常见的证型。

患者常常表现为情绪抑郁、胁肋胀痛,疼痛部位走窜不定,胸闷,喜欢叹气,妇女还可能出现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

这种情况多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

治疗上以疏肝解郁为主,常用的方剂如柴胡疏肝散。

肝火上炎则表现为头痛、目赤、口苦、烦躁易怒、胁肋灼痛等。

多由肝郁气滞日久化火,或者外感火热之邪侵犯肝经引起。

治疗需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是常用的方剂。

肝阴不足时,患者会出现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面部烘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症状。

多因久病耗伤肝阴,或者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所致。

治疗以滋养肝阴为主,一贯煎是常用的方剂。

肝阳上亢的患者常见头痛、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头重脚轻等症状。

多因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亢逆于上所致。

治疗当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是常用的方剂。

此外,还有肝经湿热证,表现为胁肋胀痛、口苦、纳呆、恶心呕吐、身目发黄、阴部瘙痒、带下黄臭等。

再谈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肝病

再谈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肝病

再谈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肝病摘要】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程进展中呈“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发展趋势,会出现多种证型转换律,但慢性肝病的病程长,影响因素多,其病机演变的过程中多有“气郁、痰生、血瘀、正虚”的湿热证特点,故其临床表现纷繁复杂,证型转换多端,临床疗效见效缓慢。

现将尽十年的慢性肝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的概况综述于下,以开拓广大医学工作者的辩证思路。

【关键词】慢性肝病;中医;治疗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对肝脏已有比较全面、朴素、形象的论述,如:“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肝主敷和。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金匮要略》曰:“知肝之病,当先实脾。

”再经过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及经验积累,对肝脏的生理、病理及肝脏的病因、病机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并出现了许多治疗肝病及肝脏相关疾病的有效方剂。

一.中医辨证治疗1.辨脏腑论治的角度有人根据《难经》中“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记载,从心进行论治(木火母子关系);根据《伤寒论》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记载,从脾胃的角度进行论治(木土乘侮关系);根据“肝肾同源,久病及肾”的名言,从肾的角度进行论治(水木母子关系)。

有人从“一贯煎”、“鳖甲煎丸”化裁加减治疗效果显著。

有人根据中医的“肺为气之主,主治节,司全身之气机,肺气的宣发,可加强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肃降,则制约肝气之升腾,使肝气保持和畅条达”的理论,从肺的角度进行论治(金木乘侮关系)。

总而言之,从脏腑角度进行论治肝病,主要的出发点是从五行的生克乘侮理论。

2.辨气血论治的角度有人提出了肝病治疗的阴阳气血的辩证层次,即气分证,血分证,阴虚证和阳虚证四大证型。

气分证是指肝脏被湿热邪气所伤的初期阶段,多为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期;以疏肝解郁、清热解毒利湿为主要治疗方法。

血分证是指肝病迁延,气分湿热进入血分,多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早期肝硬化;以养血活络化瘀,健脾清热利湿解毒立法用药。

中医对普通肝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普通肝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普通肝病的辨证论治发布时间:2023-03-27T07:47:44.237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1期作者:张欢[导读] 肝病是临床常见慢性病,病程较长,中医认为肝主藏血、主疏泄张欢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肝病是临床常见慢性病,病程较长,中医认为肝主藏血、主疏泄,若机体气血失调、升降失合、虚实间杂、气血失调,可诱发肝病,影响患者机体健康。

那么中医对普通肝病辩证论治方案有哪些?下面就肝病相关知识进行科普。

1.肝病种类有哪些?肝脏是机体代谢物质、能量的器官,也是人体中最大消化腺,可在肝脏内发生的化学反应超过500余种。

肝脏能够分泌胆汁,辅助机体消化日常饮食,还可将氨基酸转为蛋白质,为机体供能;肝脏能够贮存、燃烧脂肪,有利于人体塑形;肝脏能够贮存脂溶性维生素;肝脏能够能够分解、氧化毒素、细菌,具有解毒效果。

目前临床常见肝病主要包括肝脓肿、肝硬化、肝炎、肝癌等。

众多肝脏疾病中,肝炎发病风险较高,与病毒感染、服药、免疫系统异常、遗传等众多因素有关,且乙肝在病毒性肝炎中发病风险较高。

此外,乙肝属于传染性病变,发病率、病死率均处于较高水平。

2.中医理论中普通肝病病机有哪些?2.1湿热郁结机体感染湿热之邪后,郁积肝胆,表现为湿热交蒸,致肝胆无法疏泄,进而出现阳黄之征,特征为黄色鲜明,伴发热,与西医急性黄疸病毒性肝炎症状相符。

若未及时诊治,郁结日久,一旦外寒入侵致正气受损,可转为普通感染。

由此可见,湿热之邪入侵为普通肝炎重要诱因,且贯穿肝脏病变全程。

2.2情志内伤情志活动过度,致肝脏受损,表现为气血瘀滞。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能够调节人体气机,气机畅达,则精神舒畅,可见情志活动与肝脏健康关系密切。

情志致肝脏病变后,气血运行不畅,可影响肝脏疏泄,如情志过亢时,肝脏疏泄太过,此时肝火上逆,可致气血紊乱;再如忧思过滤,可损伤肝脏疏泄功能,表现为肝气郁结等郁证;再如惊恐过度或悲哀过度,也可损伤肝气,致肝脏气虚、肝魂不藏。

李景华主任医师治疗脂肪肝经验总结

李景华主任医师治疗脂肪肝经验总结

李景华主任医师治疗脂肪肝经验总结李景华,男,53岁,大学学历,主任中医师,松原市中医院副院长。

现任吉林省中医药学会肝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行医30年,一直从事内科疾病的诊治工作,在临证中中药使用率达90%以上,在许多疾病治疗中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李景华主任医师在多年内科临床工作中,尤其是在中医肝病的治疗领域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在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上尤为突出。

现将李景华主任医师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一痰瘀交阻是中医学阐述脂肪肝的病因、病机的关键[1]李景华医师在长期从事内科工作中,总结出了“痰瘀内阻、百病由生”的观点,这在肝病的临床治疗中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他认为痰饮均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二者成因不同,但形成之后,往往相互影响,既可因瘀致痰,亦可因痰致瘀。

如血瘀日久,气机不行,可致津液输布代谢障碍,水液停蓄,形成痰饮;反之,若水液代谢严重受阻,痰湿内生,水饮停滞,则气机不畅,亦可影响血液运行而致血瘀[2]。

且痰随气血无处不到,具有易行性;痰性黏滞,易阻塞成块,具有易聚性,一旦痰浊形成,注于血脉,即会阻塞脉道,影响血流,使脉络瘀阻。

如《灵枢?百病始生篇》说:“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古今医鉴》也说:“胁痛者……或痰瘀流注于血,与血相搏。

”《景岳全书》中说:“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气血即成痰涎。

”认为痰饮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发病原因,现在常见的脂肪肝,充分可以证明李景华主任医师的这一观点。

中医学痰瘀理论为中医防治脂肪肝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习惯亦随之改变,过食肥甘,贪于饮酒,以车代步,多卧少动,这些不利因素致使体内痰湿内生,久而影响脾胃,运化失司,痰浊停留于肝内而成脂肪肝。

在慢性肝病的治疗中,痰和瘀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痰浊和瘀血留滞肝脏,久而形成肝硬化、肝癌。

中医肝病学中如何辨证论治肝肾阴虚

中医肝病学中如何辨证论治肝肾阴虚

中医肝病学中如何辨证论治肝肾阴虚关键信息:1、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依据2、肝肾阴虚的症状表现3、治疗原则与方剂选择4、用药注意事项5、预后评估与调理建议1、引言中医在肝病的治疗中,辨证论治是核心原则之一。

肝肾阴虚是常见的证候类型,准确的辨证论治对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1 中医对肝肾阴虚的认识肝肾阴虚是指肝阴和肾阴均不足,多由久病失调、情志内伤、房事不节等因素导致。

111 肝肾之间的关系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

肝属木,肾属水,水能生木。

肝肾相互滋养,若一方亏虚,常可影响另一方。

2、肝肾阴虚的症状表现21 常见症状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腰膝酸软、胁肋隐痛、失眠多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等。

211 脉象与舌象脉象多细数,舌红少津。

212 性别差异在女性,可能伴有月经不调、经少或闭经;在男性,可能出现遗精、早泄等。

3、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依据31 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获取患者的全面信息。

望神色、形态,闻声音、气味,问症状、病史,切脉象等。

311 症状分析综合各种症状,判断阴虚的程度和累及的脏腑。

312 病因辨别明确导致肝肾阴虚的具体原因,如久病、劳伤、情志等。

4、治疗原则与方剂选择41 治疗原则滋补肝肾之阴。

411 常用方剂一贯煎、杞菊地黄丸等。

412 方剂加减根据具体症状进行加减,如失眠多梦严重者,可加酸枣仁、柏子仁等;腰膝酸软明显者,可加杜仲、牛膝等。

5、用药注意事项51 药物性味选用滋阴之品,多为甘寒、咸寒之药,避免使用温燥、苦寒之药。

511 用药剂量根据患者体质、病情轻重调整用药剂量,避免滋阴过度,阻碍脾胃运化。

512 疗程与复诊规定合理的疗程,定期复诊,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6、预后评估与调理建议61 预后评估根据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情况、脉象舌象变化等评估预后。

611 调理建议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情志过激。

饮食宜清淡,多食用滋阴润燥之品,如百合、银耳、甲鱼等。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名老中医诊治肝病临症经验

名老中医诊治肝病临症经验

名老中医诊治肝病临症经验
肝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中医在治疗肝病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以下是一些名老中医诊治肝病的经验:
1. 食疗调理:肝病患者的饮食应注意清淡,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如鱼、鸡肉、豆腐等。

还应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保证营养均衡。

2. 药物治疗:中药治疗肝病的常见方法是清热解毒和补肝益气。

例如黄芩、连翘、板蓝根等清热解毒的草药可以改善肝功能,而黄芪、枸杞、山药等补肝益气的草药可以帮助肝脏恢复健康。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按摩肝经穴位上有良好的调理作用,如肝俞穴、太冲穴、行间穴等。

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理血气、消除疲劳、增强体质。

4. 科学锻炼:适当的锻炼对肝病康复至关重要。

中等强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肝脏恢复。

总之,中医治疗肝病的核心是清热解毒、补肝益气、调节体质。

更重要的是,肝病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促进康复。

从五行人体质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治规律

从五行人体质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治规律

并 且往往 对 事物产 生疑惑 ,怊 怊然 ” 多 疑也 ” “ “ 。但 火 行 人大 多都 为 乐 天 派 , 事 “ 支 颐 颐 然 ” 能 抛 弃 一 处 支 , 切忧愁烦 恼 , 总是 表现 出轻 松愉 快 的情感 , 居住 的环 对 境 比较 满 足 , 居 处 于 于 ” 善 于 适 应 环 境 的变 迁 。这 “ , 种 体质 的人 对于季 节气候 的适 应 , 多能耐 春夏 , 大 不能 耐于秋 冬 , 因此感 受秋冬寒 冷之 气侵 袭 , 易生病 。 容 13 土行人 . 土行 人 皮 肤 黄 色 , 圆 , 大 , 背 丰 面 头 肩
关键词 慢性 乙型肝炎/ 中医药疗 法 ; 诊治规律 ; 体质学说
受秋 冬寒 冷之气 的侵袭 , 容易生 病 。 就 12 火 行人 . 火 行 人皮 肤 赤 色 , 背肌 肉宽 厚 , 形 脊 脸 瘦尖 , 头小 , 背髀 腹匀 称 , 足 小 , 肩 手 步履 稳 重 , 路 时 走 肩背 摇动 , 背部肌 肉丰 满 , 乏信 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漂 亮 , 情 急 , 缺 爱 性 往往 不 能 享 受 高龄 而死 亡 。火 行 人 具 有 “ 心 ” 多 疾 “ 虑 ” 见事 明 ” 肌 肌然 ” 帽 怊 然 ” “ “ “ 等特 点 , 对 客观 事 其 物 理解敏 捷 , 于思 考 问题 , 善 但是认 识 客观事 物 的程 度 比较肤浅 , 常只 了解 事物 的表 面现象 , 常 而忽 略对本 质 及 其规律 性 的 掌握 。如 明代 著 名 中 医 学 家 张 介 宾 认
免疫等 , 但疗效不容乐观 , 因此慢性 乙型肝炎的治疗效
果成了 目 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中医临床上对慢性 乙型肝炎的辨证治疗与 中医体质密切相关 , 中医对体 质的辨别有多种方法 , 早在秦汉时期的《 灵枢》 提出

中医如何从体质辨识肝病的类型及其治疗

中医如何从体质辨识肝病的类型及其治疗

中医如何从体质辨识肝病的类型及其治疗中医认为,人的体质各有不同,而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肝病来说,通过对体质的辨识,可以更好地判断肝病的类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将人的体质大致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类型。

不同体质的人患肝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也有所差异。

平和质的人相对健康,阴阳气血调和,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

但如果患上肝病,可能病情相对较轻,恢复也较快。

治疗时,以调理肝的生理功能为主,注重平衡阴阳,调和气血。

气虚质的人元气不足,平素容易感到疲乏、气短、自汗等。

这类人患肝病时,往往正气不足,抵御病邪的能力较弱,病情可能进展较慢,但恢复也较困难。

治疗时,要注重益气扶正,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常用的药物如黄芪、党参等。

阳虚质的人阳气不足,表现为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

阳虚体质者患肝病,可能会出现肝气郁结、肝阳虚衰等情况。

治疗上,以温阳散寒、疏肝理气为主,常选用肉桂、附子等药物。

阴虚质的人阴液亏少,容易出现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症状。

阴虚体质者患肝病,可能会有肝阴不足、阴虚火旺等问题。

治疗时,需滋阴养肝,常用的药物有生地、麦冬、枸杞等。

痰湿质的人多体型肥胖,腹部肥满松软,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常感到胸闷痰多。

痰湿体质者患肝病,容易出现肝郁痰湿阻滞的情况,治疗要化痰祛湿、疏肝健脾,常用的药物如茯苓、白术、陈皮等。

湿热质的人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容易生痤疮、口苦口干。

此类体质者患肝病,可能是湿热蕴结于肝,治疗应以清热利湿、疏肝利胆为主,常用的药物有茵陈、栀子、大黄等。

血瘀质的人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

血瘀体质者患肝病,可能会有肝气郁结、血瘀阻络的问题。

治疗时要活血化瘀、疏肝通络,如桃仁、红花、丹参等药物常被使用。

气郁质的人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

气郁体质者患肝病,多为肝气郁结所致。

治疗以疏肝解郁为主,常用的药物有柴胡、郁金、青皮等。

中医如何从体质辨证复杂肝胆肾疾病

中医如何从体质辨证复杂肝胆肾疾病

中医如何从体质辨证复杂肝胆肾疾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体质辨证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对于复杂的肝胆肾疾病,通过对患者体质的准确判断,可以为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和方向。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体质。

体质,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每个人的体质都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他们在面对疾病时的易感性和反应性也各不相同。

对于肝胆肾疾病,常见的体质类型包括肝郁体质、湿热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等。

肝郁体质的人,往往性格内向,情绪抑郁,容易出现肝气郁结的情况。

这类人在患上肝胆肾疾病时,可能会表现为胁肋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等症状。

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情志状态、脉象的弦象,以及舌苔薄白等表现,来判断其是否为肝郁体质。

湿热体质的人,通常体型偏胖,面部油腻,容易出现口苦、口臭、大便黏腻等症状。

当他们患有肝胆肾疾病时,可能会有黄疸、胆囊炎、尿道炎等问题。

中医会观察患者的舌苔黄腻、脉象濡数,以及小便的颜色和气味等方面,来判断其体质是否为湿热。

阴虚体质的人,身体较为消瘦,容易口干咽燥、手脚心发热、夜间盗汗。

在肝胆肾疾病方面,可能会出现肝肾阴虚的症状,如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眼睛干涩等。

中医通过患者的脉象细数、舌红少苔等特征来进行判断。

阳虚体质的人,则往往怕冷,四肢不温,精神不振。

当患有肝胆肾疾病时,可能会有肾阳虚的表现,如腰膝冷痛、小便清长、性功能减退等。

中医会依据患者的脉象沉迟、舌淡胖等特点来辨别其为阳虚体质。

在进行体质辨证时,中医不仅仅依靠症状和体征,还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情志因素等。

比如,长期居住在潮湿环境中的人,容易形成湿热体质;经常熬夜、过度劳累的人,可能会导致阴虚体质;而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的人,则容易出现痰湿体质。

以胆囊炎为例,中医会根据患者的体质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肝郁体质的患者,治疗重点在于疏肝理气,常用的方剂有柴胡疏肝散;对于湿热体质的患者,则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阴虚体质的患者,需要滋阴清热,可选用一贯煎;阳虚体质的患者,则要温阳散寒,如使用金匮肾气丸。

中医如何从体质辨证肝胆肾疾病

中医如何从体质辨证肝胆肾疾病

中医如何从体质辨证肝胆肾疾病关键信息项:1、中医体质分类及特点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2、肝胆肾疾病常见症状肝胆疾病症状肾脏疾病症状3、体质与肝胆肾疾病的关联不同体质易患的肝胆肾疾病类型体质对疾病发展和预后的影响4、中医辨证方法望诊闻诊问诊切诊5、治疗原则与方法调理体质的原则针对肝胆肾疾病的治疗方法中药方剂的应用针灸推拿等辅助治疗手段11 中医体质分类及特点111 平和质平和质是一种较为健康的体质状态,其特点为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睡眠良好,饮食正常,大小便规律,性格开朗,适应能力强。

112 阳虚质阳虚质的人常表现为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舌淡胖嫩,脉沉迟。

113 阴虚质阴虚质者多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手足心热,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细数。

114 气虚质气虚质人群常见气短懒言,语声低微,易出汗,易疲劳,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115 痰湿质痰湿质的特征包括体型肥胖,腹部肥满松软,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116 湿热质湿热质的人多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117 血瘀质血瘀质者面色晦暗,皮肤粗糙,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或紫,眼眶暗黑,痛经,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118 气郁质气郁质的人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119 特禀质特禀质常见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传性疾病如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等。

12 肝胆肾疾病常见症状121 肝胆疾病症状肝胆疾病常见症状包括黄疸、胁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苦、口干、乏力、发热、皮肤瘙痒等。

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胁痛可为刺痛、胀痛、隐痛等;腹胀多由于肝气郁结或肝胆湿热所致。

应用肝体阴用阳学说治疗中医肝病(一)

应用肝体阴用阳学说治疗中医肝病(一)

应用肝体阴用阳学说治疗中医肝病(一)所谓中医肝病,似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传统中医肝病,其辨治范围包括肝气、肝火、肝风、肝热、肝阳、肝郁、肝厥、肝虚、肝实等;一类为现代中医肝病,其对象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代谢异常性肝1]病、酒精性及药物性肝损伤等所有肝脏疾病,两类肝病均可运用中医中药进行辨证论治。

本文所论中医肝病主要指后者,拟在中医传统的理论指导下,对肝炎、脂肪肝、肝硬化及肝癌等临床常规肝病的辨治思路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一直以来又有“肝为万病之贼”之说,一说最早见于清·魏之秀《续名医类案·疡症》,他说“:夫肝木为龙,龙之变化莫测,其于病亦然。

……肝为万病之贼,殆以生杀之柄不可操之人耳。

”王孟英倍加赞尝,他在《柳州医话》中说“:肺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里。

五气之感皆从肺入,七情之病必于肝起。

此余夙论如此,魏氏长于内伤,斯言先获我心。

盖龙性难训,变化莫测,独窥经旨理自不诬。

”其论是指在内伤杂病中,肝和足厥阴肝经病证(以下简称肝病)以及由肝或肝经病证所诱发它脏它腑它经(以下简称它脏)诸多病证,较它脏更为广泛,诚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说“:肝为传病之源”。

从《内经》以降直至现代,不少医家对此均有论述,但内容分散而难窥全豹,现结合有关文献试作探考,以就正于同道。

1诊治肝病,初病杜渐,已病防传初病杜渐,已病防传是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的体现,它与现代医学肝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原则不谋而合。

大多数肝病,如各型肝炎、脂肪肝等,在发病之初,邪气初盛正气尚不衰,在此阶段及时辨证治疗,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即为初病杜渐,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特别是急性肝炎早期有转为重型肝炎趋势的时候,及早采用“截断疗法”,综合运用中药口服及灌肠,及时按重症肝炎处理,多可取得“逆流挽舟”的效果。

《医门法律》曰:“引其邪而出2]之于外,则死证可活,危证可安”,此言可引为辨治之圭臬。

2肝体阴用阳学说的理论基础2.1体阴的含义体阴,“体”指实体或实质,体阴指肝脏质体属2]阴,且病理变化多为阴血亏虚,其含义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体 质分 为太 阴之 人 , 阴之人 , 阳之人 , 阳之 人 , 少 太 少
平和 之人 五类 。 内经 》 体 质 的认 识 既 突 出 了 个 体 n《 对
之 感不 殊 , 受感 之 人各 殊 , 身 体 有 强弱 , 而 或 质性 有 阴
阳, 生长有 南 北 , 情 有 刚 柔 , 骨 有 坚 脆 , 体 有 劳 性 筋 肢 逸, 年龄 有 老少 , 养 有 膏 粱 藜藿 之殊 , 境 有 忧 劳和 奉 心 乐 之别 , 更加 天 时有 寒 温 之 不 同 , 病 有 深 浅 之各 异 , 受
湛湛 , 内而恶 出 , 和 而 不发 , 务 于 时 , 好 心 不 动而 后 之 , 此太 阴之 人也 … …” 。其 从 阴 阳的角度 进行 分类 , 人 将
与脏 腑经 络 气血 功能紊 乱 的综合 表现 。清代 医家徐 灵
胎 在《 医学 源流论 》 中指 出 : 体质 不 同 , 治法各 异 ,天下 “ 有 同此 一病 , 而治 此则 效 , 治彼则 不效 , 且不 唯无 效 , 而 反 有 大害者 , 也 ?则 以病 同而 人 异 也 。夫 七情 六 淫 何
有感染 、 水 、 伤 、 毒 性 药 物 等 打 击 时 , 易 成 为 脱 创 肾 极
C D的易 感 人 群 。对 于 临 床 先 天 肾单 位 数 不 足 的 慢 K 性 肾脏 病患 者 目前现 代 医学 尚无 良策 。 与 中医“ 肾为先 天之 本” 中医在 “ 肾” 面有 相 。 补 方 当丰 富 的理 论 和经验 , 高 危 妊娠 给者 予 恰 当的 心 理 对 疏导 和调 护 , 早产 、 体 重 新 生 儿 给 予 跟踪 监 控 , 对 低 配 合 中医理论 指 导下 的 调摄 , 些 “ 肾 安胎 ” 否 有 助 一 补 是
维普资讯
光 明 中医 2 0 0 8年 3月 第 2 3卷 第 3期
C G T M M r 0 8 V 1 3 3 J M C a h2 0 . o 2 . c
・2 1 ・ 6
肾单 位随之 丧失 , 以及 合 并有 累及lt n J . i e n 2 0 5 :0 7 2 7 o ua o [ ] K d ylt 0 0,7 2 2 - 0 9 i n
[] 陈 经 , 虹 , 维 , . 内 生 长 迟 缓 引 起 大 鼠 肾单 位 数 目减 少 的 5 徐 郭 等 宫 机 制 研 究 [] 中华 ’ J. 肾脏病 杂 志 ,0 72 ( )38 32 20 ,3 5 :l— 2
中医体 质 学 说 与 肝 病 临床 辨 治
盛 国光 湖 北省 中 医院( 汉 4 0 6 ) 武 30 1
关键 词 : 中医体质 学说 ; 肝病 ; 中医药疗 法
1 体质 学说 的起 源及 其 内容
础理 论更 加 完善 , 临床应 用更 有 价值 。
2 中 医肝 病 辨证施 治与 中 医体 质 的联 系
N p rl 2 0 1 2 6 — 2 7 e h o , 0 4, 5: 7 8 72
[] Bee A , hm nk R, uk L e a. oac ,yet sn ad 4 l r J Se asiL B reG , t1 T bco hpr ni , n y e o
v s u a i a e:R s f co s o r n f n t n e l e n n le a c lr d s s e ik a tr fr e a u c i a d c i i a od r l ol n
《 内经》 记载 :人 之 生也 , 刚有 柔 , 弱 有 强 , “ 有 有 有
短有 长 , 阴有 阳 。…其 认 为人 天生 以来就 有 “ 质 ” 有 ” 禀 、 “ 资质 ” 不 同 的 东 西 。这 些 不 同 的 东 西 就 是 中 医 对 类
中医辩证 施治 突 出 了临 床个 体 化 治疗 的特 色 , 中
( 稿 日期 :0 7—1 收 20 2一l ) 8
育保 健方 面应 用 的新 研 究方 向 。
参 考 文 献
[ ] D rn i oA M, en n e P o a e a . h e a bn f f 1 E F a c c L F r ad zG, a m r s l R,t T e r l e e t 1 n ioa
于减 少高 危人 群 C D患病 风 险 , K 可能 成 为 中医药 在 生
l gtm ipi tn[]JA o eho 20 ,3 S7 sO o - r la osJ . m ScNp r 0 2 1 :3一 4 . n e m ci l
【 j Abas K. a d s a e t d i i e i aL 【 . m S c 3 rs C Wh t oei hv o o wt kd y ds s¥ J J A o t h n e - J "
医 体质学 说 则是 中医个 体化 治 疗特色 的基础 。中医所 辨 之证 , 机 体在致 病 因素作 用 下 , 是 整体 体质 反应 特征
“ 质” 体 的初 步认 识 。《 内经》 中还从 不 同的角 度对 人 的
体 质进 行 了分类 , 记 有 : 太 阴 之人 , 而不 仁 , 齐 如 “ 贪 下
h at fs l【] K d e n r a o a,0 5 6 ( 9 :2 S el ylet e J . i yIt n t n l2 0 , 8 9 ) s 一 6. h i y n e i [ ] L sg t . an nn eda s o ua o ya i : u e t r d n 2 yah MJ M i e a c i yi p p l i d n m c C  ̄ n e sad t l s tn s t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