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张居正改革创新演练大冲关岳麓版选修

合集下载

【创新方案】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创新演练大冲关 岳麓版选修4

【创新方案】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创新演练大冲关 岳麓版选修4

第二单元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创新演练大冲关(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唐太宗说:“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对此的评论不正确的是( ) A.以人为本的施政观点B.兴兵备战和强国主张C.不夺农时的让步政策D.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解析:本题属材料型逆向选择题。

材料中“国以人为本”,体现A项;“凡事皆须务本”体现D项;“……不夺农时”体现C项;且根据材料中“若兵戈屡动……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也”可知B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B2.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据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B.轻徭薄赋、劝课农桑C.力倡节俭、禁造台榭D.限制佛教、裁汰僧尼解析:材料中唐太宗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为笼络人才他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完善科举制,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答案:A3. 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措施中对调整生产关系起到非常大作用的措施是( )A. 三省六部制B. 科举考试制度C. 修改颁布《唐律》D.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解析:从生产关系的三个要素看,均田制的实行体现了生产资料的归属,租庸调制体现了产品的如何分配。

答案:D4.《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

”此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A.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B.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C.科举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解析:“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

”说明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

A、C、D三项并未从材料中反映出。

答案:B5.“在突厥人中,他(唐太宗)的威信也非常高。

如果说他征服了他们,那么他同时也团结了他们,他采取突厥-蒙古族的以对个人表示效忠的方式,把他们吸引到自己周围。

【创新方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忽必烈改制创新演练大冲关岳麓版选修

【创新方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忽必烈改制创新演练大冲关岳麓版选修

【创新方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忽必烈改制创新演练大冲关岳麓版选修1(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忽必烈立志变通创新的改革宣言是( )A.《易经》B.《即位诏》C.“山以南,国之根本也” D.“期与物以更新”解析:主要结合忽必烈《即位诏》的内容进行推断。

答案:B2.下列对“汉法”与“旧俗”斗争结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先进文化必将战胜落后的文化B.社会进步是在不断斗争中前进的C.“汉法”与“旧俗”的性质相同D.落后的民族必将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史实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对“汉法”的先进性和“旧俗”的落后性的认识。

这样,A、B、D三项的正确性就可以判定。

C项不正确。

答案:C3.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这一方针标志着蒙古汗国国策发生重大转折,主要逐渐转变为( )A.行汉法B.屯田C.游牧经济D.农耕文明解析:忽必烈改制主要是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而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族主要是以农业为主的汉族文化,即农耕文明。

答案:D4.下列对忽必烈改制中的政体更新的评价,表述正确的是( )①中书省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行中书省制的实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③宣政院的设立加强了对西藏的有效管理④民族分治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民族分治激化了民族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故排除④。

答案:D5.今天的西藏和台湾在元朝时,分别由什么机构管辖( )①理藩院②宣政院③澎湖巡检司④台湾府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解析:元朝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并首次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大大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答案:B6.右图为《元世祖出猎图》,在他统治时期,元朝政府能够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统治的主要原因是( )A.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B.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行政事务C.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D.建立行省制度,委派官吏进行管理解析: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辖。

新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教案岳麓版选修1

新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教案岳麓版选修1

新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教案岳麓版选修1 张居正改革【课标要求】新课程标准对“张居正改革”没有做具体要求。

张居正改革,是在明统治机构近乎解体,财政濒于破产的局面下,发动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挽救王朝统治危机的运动。

【学法建议】历史上改革的成败与改革者往往有着较大的联系。

一般来说,最高统治者进行的改革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他能运用手中无上的权利来突破这种改革的阻力。

大臣领导的变法如果得到最高统治者强有力的支持,变法也有成功的可能。

如果最高统治者在改革和保守势力间来回摇摆,变法就难以成功;改革者的命运往往是相似的。

因为改革就要触动一部分既得利益者,而这部分人往往是社会上的特权阶层。

因此,改革必然遭到这一部分人的阻挠和破坏,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

1、自主学习:张居正改革的内容2、合作探究:张居正改革的影响及评价【名词释义】1.戚继光戚继光(1528-1588),明代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杰出军事家。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

17岁时就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

25岁被提升为署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全省沿海防御倭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559年,戚继光从浙江义乌一带招募了3 000余人,主要以农民和矿工为主,采用营、官、哨、队四级编制方法编成新型军队。

这就是著名的“戚家军”。

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台州,戚继光率领所部九战九捷,取得举世闻名的台州大捷。

后率戚家军南下福建,与福建总兵俞大猷等人取得平海卫大捷,危害已久的倭患逐渐被荡平。

1568年,戚继光被任命为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军务,领兵镇守北部边关。

他根据蒙古骑兵的作战特点,创建了以火绳枪炮为主的步兵营、骑兵营、车营和辎重营,并使各营成为能在统一指挥下进行协同作战的合成军。

同时,在旧长城的基础上加高加厚原有的边墙,在重要地段修筑重城重墙。

并在长城沿线创建了空心敌台,从而真正建起一道牢不可破的坚固防线。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 张居正改革学案 岳麓版选修1(2021年整理)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 张居正改革学案 岳麓版选修1(2021年整理)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学案岳麓版选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学案岳麓版选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学案岳麓版选修1的全部内容。

第8课张居正改革问题导学1.张居正改革的措施活动与探究材料一“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如疾雷迅风,无所不披靡。

"——傅维麟《明书》(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探究思考其出现的原因。

该现象的出现对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二清人魏源说过:“张居正等张弛驾驭,因势推移,不独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为本朝开二百年之太平."(2)材料二反映了张居正的哪一项重大改革措施?思考其出现的原因.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条鞭法”的赋役制度有哪些特点?(1)按田地多少征收赋役。

这种做法使政府从掌握大量土地的地主手中增加了税收,又减轻了农民的负担.(2)简化了征税手续。

众多赋役合而为一,使豪强地主和官吏难以在税收问题上舞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3)以银代役和计亩征银,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对张居正改革的认识活动与探究材料一肩劳任怨,举废饬驰,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义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

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明史·张居正传》(1)据材料一,《明史》对张居正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请列出支持材料观点的史实.材料二“孤数年以来,所结怨于天下者不少矣!险夫恶党显排阴嗾,何尝一日忘于孤哉!念已忘家殉国遑恤其他!虽机阱满前,众镞攒体,孤不畏也!——张居正(2)材料二体现了一个优秀改革家必须具备的素质,请予以概括。

(统编版)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8课张居正改革课堂演练岳麓版选修

(统编版)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8课张居正改革课堂演练岳麓版选修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1.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面临状况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A.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B.蒙古贵族的劫掠C.明政府统治腐败,财政困难D.社会矛盾尖锐解析:当时明朝政治腐败、边防废弛,社会矛盾尖锐,因而内外交困是最完整最准确的概括。

答案:A2.张居正为了更好地推动变法,首先进行的改革是( )A.整顿吏治B.实施边防新政C.丈量土地D.一条鞭法解析:张居正发动变法首先从“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入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吏治改革。

答案:A3.“外示羁縻,内修守备”,是张居正推行边防新政的指导方针。

下列体现张居正“外示羁縻”思想成果的是( )A.提高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抗御能力B.打退了朵颜部首领南犯喜峰口C.加强了汉蒙间互市友好往来D.启用了戚继光等一批著名边将解析:张居正的“外示羁縻”,是在“内修守备”的前提下,力争改善汉蒙关系,积极加强友好往来。

答案:C4.一条鞭法中“赋役征银”办法的实行,具有的现实意义是( )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②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的发展③有利于农业商品化④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有促进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赋役征银”是我国赋役制度的一大进步,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现实意义”。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出①②③④均是正确的。

答案:D5.张居正死后官秩被削,名誉被毁,祸及家人同僚,十年改革毁于一旦。

主要原因是( )A.明神宗的反对B.改革收效甚微C.损害了豪强权贵和腐败官吏利益D.张居正为官暴戾解析:张居正改革损害了当时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势必遭到他们的反对。

答案:C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张居正等张驰驾驭,整饬边防)不独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为本朝开二百年之太平,仁人利溥,民到于今受其赐。

——魏源《圣武记》材料二明长城请回答:根据材料一、二,明朝张居正改革有何成效?导致出现这一成效是因为明政府实施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内在关系如何?这一政策的实施与材料中所提到的法律、法规有何关系?解析:本题为图文材料题,解题时要结合材料所反映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特别要注意整顿吏治与其他内容的关系来组织答案。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教案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教案岳麓版选修1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教案岳麓版选修1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课标要求】新课程标准对“张居正改革”没有做具体要求。

张居正改革,是在明统治机构近乎解体,财政濒于破产的局面下,发动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挽救王朝统治危机的运动。

【学法建议】中国历史上改革的成败与改革者往往有着较大的联系。

一般来说,最高统治者进行的改革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他能运用手中无上的权利来突破这种改革的阻力。

大臣领导的变法如果得到最高统治者强有力的支持,变法也有成功的可能。

如果最高统治者在改革和保守势力间来回摇摆,变法就难以成功;改革者的命运往往是相似的。

因为改革就要触动一部分既得利益者,而这部分人往往是社会上的特权阶层。

因此,改革必然遭到这一部分人的阻挠和破坏,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

1、自主学习:张居正改革的内容2、合作探究:张居正改革的影响及评价【名词释义】1.戚继光戚继光(1528-1588),明代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杰出军事家。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

17岁时就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

25岁被提升为署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全省沿海防御倭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559年,戚继光从浙江义乌一带招募了3 000余人,主要以农民和矿工为主,采用营、官、哨、队四级编制方法编成新型军队。

这就是著名的“戚家军”。

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台州,戚继光率领所部九战九捷,取得举世闻名的台州大捷。

后率戚家军南下福建,与福建总兵俞大猷等人取得平海卫大捷,危害已久的倭患逐渐被荡平。

1568年,戚继光被任命为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军务,领兵镇守北部边关。

他根据蒙古骑兵的作战特点,创建了以火绳枪炮为主的步兵营、骑兵营、车营和辎重营,并使各营成为能在统一指挥下进行协同作战的合成军。

同时,在旧长城的基础上加高加厚原有的边墙,在重要地段修筑重城重墙。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创新演练大冲关 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创新演练大冲关 岳麓版选修1

【创新方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创新演练大冲关岳麓版选修1(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右图为毛泽东中学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

“南门徙木”的故事主要说明了( )A.改革中取信于民的重要性B.改革要有经济实力作保障C.改革要完全依靠人民群众D.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解析:以“南门徙木”表明没有欺诈,取信于民,有助于颁布变法法令。

答案:A2.《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农耕经济的繁荣C.商品经济的发展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统一度量衡主要原因是由于农耕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反映了商品交流与发展频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答案:C3.《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商鞅这项变法措施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世卿世禄制度C.革除了陈风陋习D.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解析:从材料中的“军功者”“宗室”可以判断出,A、D两项属于其意义,但不是最重要的积极意义。

C项明显不符合题目要求。

秦国原来实行“世卿世禄制”,变法后按军功授爵,奴隶主贵族没有军功,就得不到爵位,符合题意。

答案:B]4.《战国策》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后,秦赵处于临战状态。

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王自图之!”在平阳君赵豹看来,秦国强大的原因,不包括( )A.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B.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秦国法令严厉,行政效率高解析:题干关键词是“在平阳君赵豹看来”,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能力。

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张居正改革》教案及教学反思

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张居正改革》教案及教学反思

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张居正改革》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明代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2.理解张居正改革的内容、意义、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3.掌握张居正改革对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时代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授、讨论、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

2.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3.通过课件展示、演讲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

2.培养学生对自己发展的探究、取舍、抉择等方面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历史背景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经历了开国到衰落的历程。

明代中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危机。

2.教学重点1.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2.张居正的改革措施3.张居正改革对历史的影响3.教学难点1.张居正对明代开国以来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的措施及其实施情况。

2.张居正对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和改进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三、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采用讲授、讨论、分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直观、形象的示范,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掌握和运用。

2.演示法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演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演示,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相关知识和技能。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认真听取其他组的意见和观点,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通过讨论,达到了交流、互动、合作、共同进步等目的。

4.情景模拟法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模拟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使用情况,通过模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流程1.导入通过图片、影片、音乐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知识讲授通过具体实例,对张居正的改革措施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和精髓。

新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9 张居正改革学案 岳麓版选修1

新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9 张居正改革学案 岳麓版选修1

学案9 张居正改革[学习目标] 1.了解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2.掌握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

3.了解张居正改革结局的有关知识。

一、改革的背景1.明朝中后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1)内部①政治腐败,边防废弛。

②皇帝昏庸,官吏侵盗,财政严重亏空。

③变本加厉的搜刮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外部①北方蒙古贵族的劫掠。

②东南沿海倭寇猖獗。

③葡萄牙侵占澳门。

2.号称“救时宰相”的张居正应运登上了历史舞台。

深化探究材料《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思考在歌舞升平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社会危机?答案明朝中期以来,政治腐败,边防废弛,财政严重亏空,社会矛盾尖锐,陷入内外交困的危局。

[归纳总结]实施一条鞭法的客观形势是什么?张居正发挥了什么作用?(1)客观形势:土地兼并严重;清丈田地卓有成效;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2)作用:先试行,再向全国推广。

既有策略,又坚决、审慎、灵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二、改革的措施深化探究材料一“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如疾雷迅风,无所不披靡。

”——傅维麟《明书》思考该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这一现象的出现对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现象:张居正改革使吏治得到整顿,政令畅达。

(2)原因:尊主权,伸张法纪,依法理政;颁行考成法。

(3)影响: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全面推行改革铺平了道路。

材料二2001年6月25日,长城作为春秋至明朝时期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长城全长约12 600千米,我们现在见到的长城大多为明朝所修筑。

明长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加修了大批“敌台”,其中张居正主政时修筑“敌台”3 000余座。

思考张居正为什么重视加固长城?答案明中期以后边防残破,来自外部的军事威胁成为明王朝的心腹大患。

材料三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

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

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於官。

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课张居正改革亮剑提升知能导练岳麓版选修

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课张居正改革亮剑提升知能导练岳麓版选修

第8课张居正改革根底稳固1.以下关于张居正改革背景的表达,最准确的是( )A.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B.明政府统治腐败,财政困难C.蒙古贵族劫掠D.社会矛盾锋利答案 A解析明朝中期以来,由于政治腐败、边防废弛和社会矛盾锋利,明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危局。

故B、C、D三项均为A项的具体表现,应选A项。

2.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那么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那么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假设权衡。

〞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开展B.说明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C.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开展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答案 A解析明朝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因此B、D两项说法都不符合明朝特点;张居正提出的观点是农商并重,顺应了商品经济开展的趋势,因此A项正确,C项错误。

3.一条鞭法中“赋役征银〞方法的实行,具有的现实意义是( )①适应了商品经济开展的需要②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的开展③有利于农业商品化趋势的开展④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展起到促进作用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赋役征银〞是我国赋役制度的一大进步,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现实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一条鞭法较能适应商品经济的开展,对商品生产开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赋役的货币化,使较多的农业产品投入市场,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为工商业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条件。

因此①②③④均正确。

4.张居正的以下措施遭到官僚地主反对的是( )①考成法②“内修守备〞③清查田亩④一条鞭法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C解析考成法、清查田亩、一条鞭法分别损害了官僚地主的政治、经济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

应选C项。

5.张居正身后毁誉留给我们的思考是( )①功过是非自有历史公论②改革必然触动既得利益者,充满阻力和斗争③顺应历史趋势的改革必然收到显著成果④改革者无私无畏的精神留给后人深刻启迪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A解析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启示: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要敢于改革;②改革必然触及局部特权集团的利益,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心;③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用人要得当;④改革是社会开展的动力,顺应历史开展潮流的改革必然最终走向成功。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8课张居正改革课堂演练岳麓版选修(1).doc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8课张居正改革课堂演练岳麓版选修(1).doc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1.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面临状况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A.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B.蒙古贵族的劫掠C.明政府统治腐败,财政困难D.社会矛盾尖锐解析:当时明朝政治腐败、边防废弛,社会矛盾尖锐,因而内外交困是最完整最准确的概括。

答案:A2.张居正为了更好地推动变法,首先进行的改革是( )A.整顿吏治B.实施边防新政C.丈量土地D.一条鞭法解析:张居正发动变法首先从“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入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吏治改革。

答案:A3.“外示羁縻,内修守备”,是张居正推行边防新政的指导方针。

下列体现张居正“外示羁縻”思想成果的是( )A.提高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抗御能力B.打退了朵颜部首领南犯喜峰口C.加强了汉蒙间互市友好往来D.启用了戚继光等一批著名边将解析:张居正的“外示羁縻”,是在“内修守备”的前提下,力争改善汉蒙关系,积极加强友好往来。

答案:C4.一条鞭法中“赋役征银”办法的实行,具有的现实意义是( )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②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的发展③有利于农业商品化④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有促进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赋役征银”是我国赋役制度的一大进步,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现实意义”。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出①②③④均是正确的。

答案:D5.张居正死后官秩被削,名誉被毁,祸及家人同僚,十年改革毁于一旦。

主要原因是( )A.明神宗的反对B.改革收效甚微C.损害了豪强权贵和腐败官吏利益D.张居正为官暴戾解析:张居正改革损害了当时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势必遭到他们的反对。

答案:C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张居正等张驰驾驭,整饬边防)不独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为本朝开二百年之太平,仁人利溥,民到于今受其赐。

——魏源《圣武记》材料二明长城请回答:根据材料一、二,明朝张居正改革有何成效?导致出现这一成效是因为明政府实施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内在关系如何?这一政策的实施与材料中所提到的法律、法规有何关系?解析:本题为图文材料题,解题时要结合材料所反映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特别要注意整顿吏治与其他内容的关系来组织答案。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 张居正改革课时作业 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 张居正改革课时作业 岳麓版选修1

第8课张居正改革[学习目标] 1.了解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2.掌握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

3.了解张居正改革结局的有关知识。

一、背景1.内外交困(必要性)(1)内部政治腐败,皇帝昏庸,官吏侵盗;财政亏空;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______________南下劫掠。

(2)外部倭寇猖獗;葡萄牙侵占澳门。

2.张居正任内阁________(可能性)。

3.明神宗支持(政权因素)。

二、内容1.整顿吏治(1)措施①倡导“尊主权”,强调“朝廷尊,而下有法可守”。

②提出治理天下须“______________”,以法理政。

③1573年,创设颁行________。

(2)作用:使内阁成为变法中枢,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全面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铺平了道路。

2.加强边防(1)内容①“内修守备”:起用戚继光等名将,并加强北方边防。

②“外示羁縻”:改善汉蒙关系,加强________友好往来。

(2)作用①大大提高了防御能力,并节省了军费。

②汉蒙融合:a.商品贸易活跃。

b.蒙古地区农业发展。

c.思想文化互相融合。

d.生活习惯互相融合。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3.清丈田地(1)原因:明中期土地兼并导致财源枯竭,经济衰败。

(2)实施:1578年,张居正下令清查天下田亩以“________________”。

(3)结果:查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多达300万顷。

4.一条鞭法(1)推行:1581年,正式在全国颁行。

(2)内容①按田地多少征收赋役。

②简化征收手续。

③__________代役。

(3)作用①打击了豪强地主,减轻了农民、工商业者的负担,增加了财政收入。

②限制了地主和官吏舞弊。

③稳定了农业生产,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三、结果(失败)1.表现:____________和限制官员特权等制度、法令相继被废除。

2.原因(1)明神宗贪欲膨胀,对________的劝教约束早怀不满。

(2)变法触动了怙恶违法的豪强权贵及贪赃枉法的腐败官吏的权益,招致强烈反对。

【创新方案】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课件 岳麓版选修1

【创新方案】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课件 岳麓版选修1











知识体系构建 专题归纳例析 阶段质量检测
一、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背景
社会大变革 北宋中期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废除旧制度,建 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对生产
根本目的
立新制度
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性质
封建社会内部生产关系局部 封建制改革
调整的改革
结局
成功
[例2] 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措施的相同特征是 ()
A.改变现行的税收方式 B.重视农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C.减轻对农民的剥削程度 D.对统治阶级的利益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 [解析] 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都是在朝代的 中后期,社会积弊积重难返,要想改革取得成绩,必然 会对统治阶级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限制。 [答案] D
[例1] 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是 ( ) A.都促进社会制度的改变 B.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解析] A项和D项是商鞅变法的特点,B项是王安石变 法的特点,只有富国强兵是二者共同点。 [答案] C
二、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成效不同之原因 1.改革策略不同。王安石表明要改太祖、太宗以来的法 令制度,必将招来守旧派反对。张居正在改革中始终打着“恪 守祖制”的旗帜,减少了改革阻力。 2.改革步骤不同。王安石变法一开始就着手整顿财政, 而忽略了吏治改革。张居正首先整顿吏治,大大提高了官僚机 构的行政效率,获得了一个得心应手的政治工具,然后去推行 经济、军事诸方面的改革,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3.改革者的地位与权限不同。王安石变法时宋神宗对变 法摇摆不定。明神宗时,张居正才是真正的掌权者,他有效地 利用了皇权这把宝剑来清除障碍,有力地推动了改革的进行。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的变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随堂练习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的变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随堂练习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二单元第8课1.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背景的叙述最准确的是()A.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B.蒙古贵族的劫掠C.明政府统治腐败,财政困难 D.社会矛盾尖锐【答案】A【解析】明朝中期以来,由于政治腐败、边防废弛、社会矛盾尖锐,明朝陷入内外交困的危局。

故B、C、D三项均为A项的具体表现,答案为A项。

2.张居正为了更好地推动变法,首先进行的改革是( )A.整顿吏治B.实施边防新政C.丈量土地D.实行一条鞭法【答案】A【解析】张居正进行的吏治改革为其他改革铺平了道路,这是张居正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故选A项。

3.张居正在经济政策和赋税制度方面深化改革,推行一条鞭法。

有利于张居正实施一条鞭法的客观形势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历史趋势B.无地少地的贫民希望“悬法于众”、以法理政,建立公平公正的平等社会C.实施一条鞭法,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有利于小农经济的进一步巩固D.有利于保护豪强地主利益【答案】A【解析】张居正实施一条鞭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故选A项。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代中期,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隐匿赋税,这就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而统治阶级贪污腐化以及巨额的宗藩禄米和军饷开支,使政府支出急剧增加,入不敷出,财政危机逐渐加深。

为了维持巨额的开支,明政府不得不加重赋税剥削,大肆对农民进行掠夺。

农民无法忍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纷纷起来反抗,尽管这些反抗最终都被镇压下去,但社会矛盾并没有得到缓和。

万历初年,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不久,他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改革。

“一条鞭法”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在一起,以田为主征收银两,从而取消了官宦豪强利用特权偷漏税粮,达到“贫民之困以纾,而豪民之兼并不得逞”的目的,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一条鞭法”的执行随即开始松弛并逐渐遭到破坏,明朝的社会危机也随之愈来愈严重。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归纳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方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8课张居正改革创新演练
大冲关岳麓版选修1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中国侨网》在“话说改革家张居正”中写到:“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强人,因为事实上只有他孤家寡人一个,以君临天下的态势,没有同志,没有智囊,没有襄助,没有可依赖的班子,没有可使用的人马,甚至没有一个得心应手的秘书。

”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面临状况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
A.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B.蒙古贵族的劫掠
C.明政府统治腐败,财政困难D.社会矛盾尖锐
解析:内外交困是最完整最准确的概括。

答案:A
2.张居正为了更好地推动变法,首先进行的改革是( )
A.整顿吏治B.实施边防新政
C.丈量土地D.一条鞭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张居正改革内容的理解。

张居正发动变法首先从“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入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吏治改革。

答案:A
3.《明史·张居正》载“又为……以责吏治。

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

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

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

达到这效果是因为张居正采取了( )
A.严肃纲纪B.设立驿站制度
C.创设颁行考成法D.控制内阁
解析:据材料可知,通过这一措施提高了行政效率,保证新法通畅,是创立的考成法。

答案:C
4.“外示羁縻,内修守备”,是张居正推行边防新政的指导方针。

下列体现张居正“外示羁縻”思想成功的是( )
A.提高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抗御能力
B.打退了朵颜部首领南犯喜峰口
C.加强了汉蒙间互市友好往来
D.启用了戚继光等一批著名边将
解析:张居正的“外示羁縻”,是在“内修守备”的前提下,力争改善汉蒙关系,积极加强友好往来。

答案:C
5.下列符合张居正实施一条鞭法情况的有( )
①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形势②在试行后向全国推行③在推行过程中克服了重重阻力④一条鞭法成效显著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本题的考查点是一条鞭法,目的在于考查其显性与隐性知识,如①就是隐性知识,而②③④就是教材明显体现出的知识,答案为B。

答案:B
6.一条鞭法中“赋役征银”办法的实行,具有的现实意义是( )
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②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的发展③有利于农业商品化④对资本主义萌芽有促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赋役征银”是我国赋役制度的一大进步,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现实意义”。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即可判断出①②③④均是正确的。

答案:D
7.张居正的下列改革措施部分遭到官僚地主反对的是( )
①考成法②内修守备③清查田亩④一条鞭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内修守备是针对明中期以来边防残破的积弊倡行的边防新政,没有触犯官僚地主的利益。

答案:C
8.右图为根据明代时期名相张居正的历史事实改编古装政
治题材大戏《张居正》剧照。

在剧中张居正之所以身后被诋毁,
祸及家人,主要因为( )[
A.明神宗的反对
B.改革没起到应有的作用
C.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D.张居正的去世
解析:张居正变法触动了豪强权贵和腐败官吏的权益,招致强烈反对。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9题6分,10题12分,共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

——《杨文弱先生全集》材料二
材料三工匠佣力自给,以无田而免差;富商大贾操资无算,亦以无田而免差……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

——《明穆宗实录》
(1)综合材料一、二,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1分)( )
A.明朝社会的繁荣
B.明朝土地兼并严重
C.明朝社会矛盾缓和
D.明朝隐藏着由盛转衰的危机[
(2)材料二中的明宪宗处于明朝什么时期?(1分)这幅图片反映了什么?(1分)
(3)材料三所述现象是什么措施的结果?(1分)这一措施有何影响?(2分)[
解析:第(1)问综合材料一、二的信息,可看到明朝歌舞升平的背后,隐藏着危机;第(2)问考查从历史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明宪宗在位时间是1465~1487年;第(3)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工匠佣力自给,以无田而免差”“视田如陷阱”,这是因为一条鞭法按田亩征税,由此判断,问题就解决了。

答案:(1)D
(2)明朝中期。

反映了明朝政治的腐朽和社会隐藏着危机。

(3)一条鞭法。

影响:减轻了广大贫民和工商业者的负担;限制了豪强地主和官吏的盘剥,增加了政府收入;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了城镇手工
业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史·张居正传》中尚书李日室等如是评价张居正:“……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

其时中外又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

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材料二数年以来,所结怨天下者不少矣,
夫恶党,显排阴嗾,何尝一日忘于孤哉!念己既忘家殉国,惶恤其他,虽机阱满前、众镞攒体,孤不畏也!
——张居正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张居正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改革的?(4分)
(2)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张居正的改革可以分为哪几个方面?各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3)分析材料二,张居正生前预料自己的身后毁誉,对此,他报以怎样的态度?(2分)
(4)张居正对自己有可能身后毁誉的态度,表明一个优秀的改革家必须具备哪些素质?(2分)
解析:第(1)、(2)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其态度结合张居正的行动来说明。

第(4)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答案不唯一,但要围绕材料,体现其优秀的一面。

答案:(1)明朝中期以来,政治腐败,边防废弛,社会矛盾尖锐,陷入内外交困的危局。

其中嘉靖年间,蒙古贵族反复南下劫掠,东南沿海倭寇猖獗,葡萄牙乘虚侵占澳门。

嘉靖、隆庆年间,边费庞大,皇室开支膨胀,官吏侵盗,赋役紊乱,财政严重亏空。

由于政府催征搜刮,使阶级矛盾激化,百姓纷纷揭竿而起。

(2)整顿吏治,颁行考成法,为全面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铺平了道路;实施边防新政,“外示羁縻,内修守备”,使边境相对安定,汉蒙互市活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经济方面,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国家基本掌握了田亩数,增加了财政收入,
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他毫不退缩,反而加快改革步伐,表现了一个改革者的无畏精神。

(4)面对改革的阻力,为了国家利益,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