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复习教案
五四制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剪纸中的数学1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设计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四年级下册)》93~95页。
[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学会找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猜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学会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
4.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边长为1~7厘米的小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思师:同学们,我们学校最近开展了一次剪纸比赛,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剪纸作品,请欣赏。
观察这些美丽的剪纸,它们都是用什么形状的彩纸剪出来的?预设:正方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剪纸的第一步是裁纸,裁纸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是裁纸小组的同学,他们在裁纸的过程中就遇到了一些问题。
课件演示(见图1)。
图1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预设1:这张纸长24厘米,宽18厘米。
预设2: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1:要想剪完后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呢?预设2: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几厘米呢?(板书问题: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呢?最长是几厘米呢?)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呢?最长是几厘米呢?”“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什么是“整厘米”?“剪完后没有剩余”是什么意思?预设: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整数,比如1厘米、2厘米……都是整厘米。
把长方形剪成小正方形,正好剪完,不多余。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目录一欢乐农家游——二冰激凌盒有多大——三啤酒生产中的数学——四快乐足球——五奥运奖牌——回顾整理——总复习第一单元备课计划教材分析:教材分两段编排:第一段教学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第二段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新要求。
教材为了突出使用计算器在学生数学学习方面的价值,在“万以上数的认识”单元后专门安排了“使用计算器”这一单元。
这样安排,(1)可以集中进行一些大数目的计算以及探索数学规律,(2)便于学生感受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下使用计算器,体会计算器的作用。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的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学习,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2、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使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计算器键盘上各种常用键的功能。
难点:掌握计算器正确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计算器(1)教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最新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备课计划教材分析:教材分两段编排:第一段教学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第二段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新要求。
教材为了突出使用计算器在学生数学学习方面的价值,在“万以上数的认识”单元后专门安排了“使用计算器”这一单元。
这样安排,(1)可以集中进行一些大数目的计算以及探索数学规律,(2)便于学生感受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下使用计算器,体会计算器的作用。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的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学习,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2、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使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计算器键盘上各种常用键的功能。
难点:掌握计算器正确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计算器(1)教材分析:本课时教学容:教学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够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
2. 能够用条形图、折线图等图形来表示数据,理解其意义。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
难点:理解并掌握条形图、折线图等图形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统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计。
(二)新课讲解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例如,可以让全班同学说出自己的年龄,然后将这些数据记录下来,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就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 数据的表示接着,教师可以用表格或者条形图的形式将刚才收集的数据表示出来,让学生理解不同的表示方式。
3. 条形图和折线图的理解教师可以进一步讲解条形图和折线图的含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这两种图表的使用场景和特点。
(三)课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如制作一张关于班级同学身高的条形图,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的重要性,以及条形图和折线图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如让学生回家统计家庭成员的年龄,然后制作成条形图或者折线图。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统计的知识。
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统计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加减法》单元整体备课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加减法》单元整体备课设计一、单元系统分析
(三)自然单元内容分析:(横)(四)学生认知理解障碍点及建议3.整数的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具有简便计算的作用。
整数四则运算小数的初步认
识、简单的小
数加减法
整数加法的运
算定律、减法
的性质及其简
便运算、小数
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乘法、小
数除法
1.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在小数位数相同时,学生计算时会迁移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把相同数位对齐,不自觉的就把小数点对齐。
2.在小数位数不同时,已有的经验与新知之间存在矛盾,可能会受到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容易将小数末位对齐。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与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和小数的意义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无论是整数加减还是小数加减,算理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
尽管在表像上我们看到的是,整数加减法是末位对齐,而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对齐,但究其实质是相同的,小数点对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保证数位对齐。
二、单元整体设计: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整体设计。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四课时 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四课时整理和复习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教学内容1. 本单元所学知识点的回顾与总结。
2. 针对本单元的重难点进行讲解与练习。
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讲解实例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新课(1)知识点回顾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点,包括:整数的认识、加减法、乘除法、混合运算、简便计算等。
(2)重难点讲解与练习针对本单元的重难点,如乘除法的运算顺序、简便计算方法等,进行讲解与练习。
(3)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易错点。
4. 课后作业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家长签字确认,教师及时批改并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测试成绩: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4. 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
五、教学策略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 适时进行课堂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单元第二课时《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00—101页求较复杂的平均数练习课。
教学目的: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通过操作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统计的意义,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统计观。
3、进一步增强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即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和对两种数量同时进行统计的方法。
难点在于复式分段统计数据。
教具准备:课件,统计图学生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基础练习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做这方面的练习。
1、出示某自然博物馆“五一”黄金周7天参观人数统计表(课本100页自主练习1)学生读题师:从图中大家都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
全班交流(1)400+450+400+350+350+350+150=2450(人)2450÷7=350(人)(2)400×2+350×3+450+150=2450(人)2450÷7=350(人)发现第2种算法占绝大多数。
师:谈一谈这样算有什么优势。
生:既简便又能清楚地看出有几天的人数相同。
2、出示海河公司去年的奖金发放情况统计表(课本100页第二题)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针对上述两种算法,组织学生讨论对错提取有价值数学问题:去年的平均奖金是多少?学生独立计算。
全班交流(1)20000+15000×2+9000×6+5000×11=159000(元)159000÷(1+2+6+11)=7950(元)(2)(20000+15000+9000+5000)÷4=12250(元)重点研究第2种算法错误的原因引导学生明确:总奖金数÷总人数=平均奖金二、联系生活,提升练习1、现在有这样一件事情,五年级的同学要搞联欢活动,想买巧克力30元/每千克和水果糖20元/每千克这两种糖共5 千克。
五四制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剪纸中的数学3-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教案设计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四年级下册)》103~104页。
[教学目标]1.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解题策略,体验算法多样化。
利用对比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3.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提高类比推理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及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熟练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能准确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剪纸小组的同学们剪了不同种类的剪纸图案,让我们欣赏一下他们的作品。
每个小组的作品各有特色,栩栩如生,非常逼真。
请大家仔细观察信息图(见图1)中的统计表,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预设1:王芳的作品占第一小组总数的151。
预设2:王芳与李军的作品数量加起来还没有刘虎的多。
……师:大家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一些可以用加减混合运算来解决的问题吗? 预设1:王芳和杨华的作品比李军多占第一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预设2:第二小组作品中,其他类作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设计意图】要让学生仔细阅读统计表中的相关信息,培养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分析数学信息的能力,在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言,适时地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一)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师:同学们所提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温馨提示:1.请试着列出算式。
2.根据算式的特点给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分类。
3.先思考一下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跟同位说一说。
然后再算一算。
4.比较一下算法或思路,说出你最喜欢的算法或思路。
5.尝试总结一下同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7单元 全单元习题课件(付,120)
易错点 没有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下面的计算对吗?对的画“√”,错的画“×”,
并改正。
(1) 5.6-1.75+3.25 改正: 5.6-1.75+3.25
=5.6-5
=3.85+3.25
=0.6( )
=7.1
辨析:运算顺序错误。应先算减法再算加法。
7.奇奇在计算小数加法题时,把其中一个加数12.3看成 了1.23,计算结果是35.6。正确的结果应是多少? 12.3-1.23=11.07 11.07+35.6=46.67 答:正确的结果应是46.67。
7 奇异的克隆牛——小数加减法
第3课时 小数加减法的练习
QD 四年级下册
免费获取更多课件资源可加QQ:213582480
提升点2 找规律填空
5.填一填。 (1)9.6,8.75,7.9,7.05,( 6.2 ),( 5.35)。 (2)3.3,6.31,9.32,( 12.33),( 15.34)。 (3)4.25,5.5,6.75,( 8 ),( 9.25 )。
提升点3 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6.解决问题。 (1)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同学们积极收集废纸,第 一 个 小 组 收 集 了 40.08 千 克 废 纸 , 第 二 个 小 组 收 集 了 36.2千克废纸。两个小组共收集了多少千克废纸? 40.08+36.2=76.28(千克) 答:两个小组共收集了76.28千克废纸。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7.6+4.5+2.4
5.18+3.7+4.82
=7.6+2.4+4.5 =5.18+4.82+3.7
=10+4.5
=10+3.7
最新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备课计划教材分析:教材分两段编排:第一段教学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第二段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新要求。
教材为了突出使用计算器在学生数学学习方面的价值,在“万以上数的认识”单元后专门安排了“使用计算器”这一单元。
这样安排,(1)可以集中进行一些大数目的计算以及探索数学规律,(2)便于学生感受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下使用计算器,体会计算器的作用。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的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学习,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2、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使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计算器键盘上各种常用键的功能。
难点:掌握计算器正确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计算器(1)教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够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完整版)青岛版五四制数学四年级下全册教案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四年级数学全册备课教学内容: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因数与倍数,认识正、负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对称、平移和旋转,分数加减法(一),统计, 可能性。
教学目标:1、在探索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和解简易方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等能力,建立初步的数学思想。
2、在探索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操作、验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在学习因数与倍数知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类比、猜测、和归纳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5、结合具体情境,在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概念教学教学难点:渗透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教学方法:讲授法、归纳法、实际动手操作法、观察法、列举法、白主探索法、课时数:61课时教学进度表:第一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简易方程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的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等式性质二教学难点:信息窗4教法:讲授法、白主探索法、教具:天平课时数:9课时课题:简易方程课时:2 累计课时:2 课型:练习课课题:等式性质一课时:3 累计课时:3三、能用刚才的思路来解决600+x=860吗?师生共同解决,加深印象。
总结: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同学们能解决出:2004年白鳍豚的只数吗?四、白主练习白主练习1、2题。
教学后记:我国现存黑鹳只数x冷=1500,用字母表示:3x=1500怎样求x呢?我们可以借助天平来研究。
小组合作,分组实验,左右盘放相同重量的物体,天平平衡, 得出x=20,然后方程两边各放上4个相同倍数的瑟码,发现了什么?生得出:等式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备课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最喜欢什么球类运动呢?
生:篮球
师:同学们知道吗?篮球运动是我校的特色之一,同学们想看看我校篮球队比赛的风姿吗?
生:想。
播放段红、蓝两队比赛的录像。
师:同学们也许都知道,一个篮球队的水平除了技术、配合等因素外,还有什么也非常重要?
生:身高。
出示红、蓝两队运动员的身高测试记录(师挂图出示两队队员的身高记录单)
单 元 备 课
教学
重、
难点
及关
键点
重点: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和对两种数量同时进行统计的方法。
难点:复式分段统计数据
关键点:让学生通过收集数据、整理、交流,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
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
思
路
从“比较身高”引出求“较复杂的平均数”→“纵跳测试”认识一般复式统计表、复式分段统计表。
教
学
方
法
收集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1)甲乙两个小组,甲组平均每人 9 岁,乙组平均每人 11 岁,那么这两个小组的学生平均每人几岁 ?
(2)小燕子用 8 天时间读完一本书。他前 2 天每天读 26 页,后 6 天每天读 40 页,小燕子平均每天读几页 ?
(3)某公司在 9 月份的前 17 天每天节约用水 280 吨,后 13 天每天节约用水 320 吨,问 9 月份该公司平均每天节约用水多少吨 ?
四、拓展延伸
课外调查实践:
1、同学们,你的压岁钱是多少,你认为怎样使用比较合理?
2、调查一下我们班每个(也可以是一部分)同学的压岁钱,并计算一下每个人的平均压岁钱是多少?
五:作业:自主练习4.5.6
板
青岛版四年级 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备课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备课主备人:鹤山乡中心小学邵红军信息窗一第1课时课题求较复杂的平均数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较复杂的平均数的方法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求较复杂的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求较复杂的平均数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提纲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交流展示教师: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提出来了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教师板书。
二、精讲点拨,突破难点1、解决:哪个队的身高占优势?(1)学生独立列式解决(2)汇报交流:教师:要想知道哪个队的身高占优势,要比较什么?你是怎么列的算式?教学过程学生行为预设学生1:先算红队的总身高,160+156+172+…………+158=3476厘米再求平均身高3476÷22=158厘米蓝队的平均身高:(145+150+163+…………+157)÷22学生2:用计算器算学生3:我发现身高相同的可以分类整理,例如身高145厘米的有2人,148厘米的有1人,151厘米有3人,156厘米的有4人,……………….145×2+148×1+151×3+172×1=3476厘米3476÷22=158厘米;2、对比辨析:通过对比,你觉得哪些方法最简单,为什么?3、概括总结:(1)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在求总数量时,能简算的要简算,可以采用分类整理的方法。
4、质疑、反思:(1)教师:红队的平均身高是158厘米,是不是就说红队队员的身高是158厘米呢?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2)总结:平均数只能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或者说整体水平,并不能代表数据的真实情况。
三、限时作业:练习册44页1——4题。
四、课堂总结: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求较复杂的平均数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教学反思第2课时课题求较复杂的平均数课型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较复杂的平均数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 最简分数-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最简分数-青岛版(五年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最简分数的概念,掌握最简分数的判断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最简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最简分数的定义及特点。
2. 最简分数的判断方法。
3. 最简分数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最简分数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2. 教学难点:最简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分数,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规律,引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自主探究最简分数的定义及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
(2)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最简分数的判断方法,如分子分母互质、分子分母没有除了1以外的公因数等。
(3)让学生举例说明最简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分数表示水果的分配、长度、面积等。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最简分数的概念、判断方法及应用。
4. 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最简分数的定义、判断方法及应用。
5. 作业布置(1)完成教材Pxx页练习题。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最简分数的概念: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
2. 最简分数的判断方法:分子分母互质、分子分母没有除了1以外的公因数等。
3. 最简分数的应用:实际问题中的分数表示。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了最简分数的概念、判断方法及应用,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以上提供的教学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特别是“探究新知”环节。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单元1小数的加减法
小数的加减法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联系生活实际,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课件出示)仔细观察情境图,生找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提出的问题: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二、自主尝试合作探究问题: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1.独立思考,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2.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参照课本74页红点 .3.完成的同学在组内交流算法。
一生板演,教师巡视,特别关注学困生。
三、分组合作讨论释疑1.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0.77+0.03=0.8(米)0 . 7 7+ 0 . 0 3-------------0 . 8 0答:胸围是0.8米.2.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0.76-0.72=0.04(米)0 . 7 6- 0 . 7 2--------------0 . 0 43.小组内交流计算1.3-1.25想一想: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四、展示点评总结提升总结:计算小数加法时,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末尾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在得数里对齐加数的小数点,如果得数里小数的末尾出现0,一般要把0去掉。
计算小数减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从末位减起,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五、清理过关挑战自我1. 口算:0.6+0.3= 5.3+3.7= 0.6+1.2= 7.6+.4=1.2-0.4= 7.9-0.9= 1.8-0.8= 12.5-2.5=计算并验算17.05+2.83= 26.81+5.29= 9.7+12.34=1.92-0.71= 9.06-2.7= 10-0.8=。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备课(青岛版)昌乐县营丘镇2013年2月第一单元黄河掠影——用字母表示数单元备课:用字母表示数教材简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习了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以及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几何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学习的。
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以“黄河掠影”为教学素材,带领学生走进黄河,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黄河,在学习数学的同时,领略黄河的风采,感受祖国的美丽。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得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
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通过算式的变换,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
5.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串”,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2.引导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3.注重探究问题方法的培养与训练。
4.注重评价的导向性。
教学课时 6课时左右第一课时课题::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学会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略写方法。
2.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在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建立字母式子的模型,充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作用和优越性。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 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七单元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能够运用小数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2.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3. 小数的乘法和除法4. 小数的估算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小数的估算。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或图片演示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小数的估算。
3.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小数的估算的练习。
4. 讨论法:让学生讨论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小数的估算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2. 讲授:讲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小数的估算。
3. 演示:通过实物或图片演示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小数的估算。
4. 练习:让学生进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小数的估算的练习。
5. 讨论让学生讨论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小数的估算的问题。
6. 总结:总结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小数的估算的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小数的估算的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小数的估算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小数的估算的掌握程度。
3. 测试成绩: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小数的估算的掌握程度。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奇异的克隆牛——小数的加减法第1课时课题: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78、79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克隆”的信息。
2、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头可爱的克隆牛的情况,看他们身上有哪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1、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情境图健健、壮壮出生时情况记录。
师:同学们观察信息窗1,看看克隆牛健健和壮壮出生时的情况记录,你都获得哪些信息?通过获取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先来了解“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
)2、解决问题学生列式,让学生说出这样列式的理由。
师板书:0.77+0.03= (米)让学生试算。
展示汇报:让用不同方法的同学板演计算过程。
针对不同的算法让学生说出这样计算的理由。
3、优化算法重点讲解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探究0.80末尾的0是否可以去掉。
4、探究算理(1)自主探究,尝试计算。
师:你能用竖式计算17.05+2.83吗?(2)组织交流,理解算理。
a.组织学生交流计算的算理、方法和结果。
b.典型错误纠正,在交流中,理解算理。
(3)抓出重点,总结算理。
师:计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强调数位对齐)师:得数末尾的0能不能够去掉?为什么?5、迁移算理(1)解决问题: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2)竖式计算。
师: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得出减法的意义,让学生进行计算。
在写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3)尝试验算。
6、反思算理(1)想一想: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讨论)相同: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意义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课 题 我学会了吗? 教案序号 64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型
复习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统计初步知识,加深学生对统计的意义及其应用的了解。
2、进一步提高学生求平均数与填写、阅读统计表的能力。
教点 学难 重点
提高学生求平均数与填写、阅读统计表的能力。
准备
教学
小黑板、白纸板
板 书 设 计
我学会了吗?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个性化设计
活动一
活动二复习统计知识及其应用
教师:“我们学过的统计初步知识有哪
些?”
教师:“统计知识有什么用呢?”
教师引导归纳:“在日常生活、生产和
科学研究中,经常需要用到统计知识。
例如,为了了解本地区老龄人口情况,
需要计算老龄人口占本区总人口的几
分之几。
要了解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
经常要测量学生的身高和体重,把测量
得到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再制成统
计表或统计图进行分析。
”
复习求平均数
(一)、教学P106页“我学会了吗?”
1、小黑板出示全国普通话等级考试规
则:
一级甲等:96分——100分
一级乙等:92分——95分
二级甲等:87分——91分
二级乙等:80分——86分
不合格的:79及79分以下
用白纸板出示幸福小学一年级和二年
级教师普通话考试成绩单
2、要求每位教师的平均成绩,该怎样
算?请你自己列出算式算出结果。
4、教小结:
我们在求一组数的平均数时必须要先
知道什么?
上题中要求的平均数是按照什么平均
的?所以,求平均数的关键,是要先弄
清被平均的数量是什么,总数是多少;
以及要求的平均数是按照什么平均的,
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回答
简单的统计表,
统计图,求平均
数等。
指名学生说一说
自己是怎样列式
解答的。
(必须要先知道
这组数的总数是
什么。
)
(是按照4个评
委平均的。
)0
对于知识
点和知识
链,有意识
地进行纵
向梳理和
横向沟通,
使所学知
识纵横交
错形成一
个知识系
统。
指名学生回
答。
活动三要平均分成多少份。
(二)、巩固练习。
第四小学剪纸小组做剪纸练习。
六年
级48人,共剪267件,五年级50人,
共剪292件;四年级47人,每人剪6件。
这三个年级学生平均每人剪多少件?
1、教师引导:“注意这里是要拍照
什么数量平均,被平均的数量是什么,
怎样求出总数。
”
2、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弄清上面强调
的关键。
(这道题中被平均的数量是剪
纸总件数,要按照剪纸小组所有学生
的人数平均,所以必须要先求出剪纸
总件数和照剪纸小组所有学生的人
数,就能求出平均每人做几件。
)
复习统计。
1、阅读和填写统计表。
让学生独立填
写“我学会了吗”第二小题。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一、二年级
教师本次考试的成绩,然后交流。
3、做P144页第三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
填完后,指名说一
说自己是怎样填
的。
集体订正。
进一步加
深学生对
复式分段
统计的理
解和应用。
学生解答完
之后,教师指
名说一说自
己是怎样列
式解答的。
小组讨论交
流。
活动四
课堂总结
拓展延伸:
帮老师一个忙
第四小学参加“体育”兴趣小组
人数统计表破损了(如下图),请你想
办法把三年级、四年级的人数算出来。
年级一二三四五六平
人数897481857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通过学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呢?
学生思考
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作业
布置
知识巩固题拓展延伸题
作业
内容
基础训练第3题。
教学反思
对于知识点和知识链,我有意识地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沟通,使所学知识纵横交错形成一个知识系统。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复式分段统计的理解和应用,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