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监及东方诸国的反周军事行动和周公的对策——周公东征史事考证之三
[作文素材]周朝重要的历史故事(精选5篇)
[作文素材]周朝重要的历史故事(精选5篇)周朝重要的历史故事(精选5篇)宣王中兴是指周宣王即位后,消除厉王暴虐政治的影响,缓和国内外不安定书面,任用召穆公、周定公、尹吉甫等大臣,整顿朝政,使王道已衰落的周朝王室得到一时的复兴,大大提高了王室的威信,遂使周势复振,诸侯又重新来朝。
史称“宣王中兴”。
宣王即位后,吸取父亲厉王的教训,在周公、召公的辅佐下,革除厉王时的弊政,恢复文、武、成、康时期的政策,使得原有些衰败的周朝又恢复了活力。
在内政方面,首先是改革政治,以周公、召公二相为辅,又任用尹吉甫、钟山甫等贤臣,效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政治遗风。
宣王广开言路,积极听取下属的意见。
又警告官员不得贪w赋税,鱼肉乡里。
同时加强纪律,要求官员各自约束,不得纵酒闹事。
宣布“不藉千亩”。
宣王之前,每年春耕时节,天子都要举行藉田礼,到宣王时,先前集体耕种公田之法已难以继续,藉田礼名存实亡,于是宣王宣布废除此藉田典礼。
这一措施显然具有表示放宽对山林川泽的控制之意义。
经过一番励精图治的治理,国内形势开始转好,诸侯们也纷纷前来朝见,周室的威信又恢复起来了。
对外方面,周宣王即位后,针对(犭严)狁不断侵扰,掠夺财物,杀害人民这一严重情况,周宣王一方面派南仲驻兵朔方,加强防守力量,同时又派尹吉甫领兵北伐,追至太原(泛指陕北,晋北一带的黄土高原),(犭严)狁兵败北逃,其他戎狄部落也复臣服于周。
宣王在战胜之后,又派方叔带兵南征荆楚,也取得一些胜利。
派尹吉甫用武力压服南淮夷,南淮夷进献贡物,暂时控制了东南地区,恢复了对南方的影响。
在宗周以南,以秦仲为大夫,命他西征西戎,结果秦仲为西戎所杀,又召秦仲之子庄公兄弟5人,带兵7000人,再伐西戎,结果取得胜利。
经济方面,取消籍田之礼。
因为宣王对土地私有的承认,使得人民提高了劳动积极性,也使得在厉王时期受到破坏的农业生产开始恢复。
也正是如此,才能令宣王有北伐狁、西戎,南征淮夷、荆蛮的实力本钱,从而出现宣王中兴的局面。
三监之乱与周公治国谋略的展开--以清华简《皇门》为中心的考察
三监之乱与周公治国谋略的展开——以清华简《皇门》为中心的考察刘光胜清华简《皇门》与《逸周书·皇门》来源相同,属于先秦时期的不同传本,因此它们的成书问题,可以放在一起讨论。
关于清华简《皇门》的提 要:《逸周书·作雒》“内弭父兄”发生在周成王元年,清华简《皇门》召集人、召集对象、事件内容与之完全契合,可知该篇的撰作时间当在周公摄政之初。
大门宗子的主体为姬姓贵族,周公号召他们“毋作祖考羞”,为充分发挥训诰的效果, 门的地点不会离周人祭祀先祖的宗庙太远。
三监之乱爆发,西周新生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周公发布《皇门》,对内弥合同姓宗族之间的矛盾;又发布《大诰》,对外巩固周人与友邦诸侯国的团结。
他先是“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继而兴兵诛伐三叔及武庚。
周公应对举措自内向外铺开,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睿智与应变能力。
关键词:清华简《皇门》;《尚书·大诰》;周公;政治智慧DOI : 10.16758/ki.1004-9371.2020.03.006【中国先秦史】* 本文得到山东省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资助,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出土文献与民本思想溯源研究”(项目批号:19BZX056)、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出土文献与《尚书》学综合研究”(项目批号:19CLSJ03)阶段性成果。
1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229页。
2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第543页。
关于《逸周书·皇门》,清儒朱右曾云:“大似《今文尚书》,非伪古文所能仿佛。
”1丁宗洛也说:“此篇雄奇郁勃,的系周初文字。
”2《逸周书》各篇成书年代相对较晚,而《皇门》是少数几篇可以确定为西周时期的文献之一,史料价值极高。
《皇门》是周公摄政当国的政治宣言?还是归政成王后的告别演说?周公为何召集大门宗子、迩臣发布训诰?由于传世本《皇门》流传千年,文句多处脱漏、错讹,该篇的成书年代及主旨,遂成为学界争议不休的学术公案。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题后含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1.【牧野之战】北京大学2003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历史学综合真题;扬州大学2017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四川师范大学2018年历史学真题正确答案:周武王灭商的决定性战役。
又称武王伐纣。
周武王即位时,商忙于对东夷用兵,损耗很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武王九年曾率兵东进至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诸侯不期而会者多至800个。
武王审时度势,认为时机仍未完全成熟,所以命令退兵。
直到纣王杀比干、囚箕子,陷于彻底孤立时,武王才认为灭商的时机已到。
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族或方国,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打败纣王。
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2.【汤武革命】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中国通史真题正确答案:商汤与周武王以武力推翻前朝的革命。
汤武指商朝成汤、周朝武王。
古人认为:帝王受命于天,实施变革以应天命,进行朝代更替,是为革命。
汤武革命,指以武装起兵,诛除暴君,建立新朝,应天命而顺人心,成为朝代更替的模式之一。
《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后人把夏商周之间的两场革命称为汤武革命。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3.【三监】正确答案:周武王灭商后为监视殷商遗民而设置的统治制度。
为笼络殷商贵族的残余势力,周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都故地,统率殷商遗民,同时派同姓宗室前往监视,史称“三监”。
三监之说,观点不一,一般认为武王以殷都之东为卫、西为鄢、北为邶,分别命管叔、蔡叔、霍叔统治,共同监视武庚。
周成王继位后,三监不满周公摄政,联合武庚,发动叛乱,结果被周公东征讨平,三监局面即告结束。
周初设置三监,削弱了殷商遗民的反抗力量,对于稳定当时的局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4.【周公旦】2014年历史学统考真题;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中国史综合真题正确答案:西周初期的政治家。
三监之乱为什么爆发 周公难辞其咎?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三监之乱为什么爆发周公难辞其咎?导语:西周初期三位统治者的叛乱事件被称为“三监之乱”,周公东征,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废霍叔为庶民,平定了三监之乱。
那么三监之乱为什么西周初期三位统治者的叛乱事件被称为“三监之乱”,周公东征,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废霍叔为庶民,平定了三监之乱。
那么三监之乱为什么爆发,是不是与周公有关?三监之乱为什么爆发周公难辞其咎?三千余年来,一提起周初“三监之乱”,人们无不指责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无情无义,对周公旦则有口皆碑。
周公也因此成为仁、义、礼、智、信的楷模,传颂千古。
探究“三监之乱”之根源,周公旦实则难辞其处。
先看“三监之乱”的起因。
《史记·周本纪》曰:“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叛周。
”《史记·鲁周公世家》亦曰:“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
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
’”《尚书·金縢》亦云:“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第乃流言于国。
曰:‘公将不利于孺子。
’”我国权威史书《尚书》《史记》的三则记述把“三监之乱”的原因说得再明白不过了,那就是:“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将不利于成王,”故“流言于国”而“与武庚作乱叛周。
”那么“周公乃摄行政当国”也好,“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也好,有没有让“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的地方呢?也就是说“其群弟”该不该“疑”呢?这就要从周公“摄行政当国”的原因、周公“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后的作为与在王权内部产生的社会影响等方逐一阐述。
生活常识分享。
古代战争之周公东征
古代战争之周公东征周公塑像周武王建立西周后,重新划分原商王朝直接控制的领地(王畿):朝歌(今淇县)称为豳,封于纣王子武庚(又名禄父)。
朝歌以东(今郑州一带)称卫,文王三子姬鲜被封于管(今河南郑州),为“三监”之首,史称“东卫管叔鲜”,控制卫地。
朝歌以西以南称鄘(今河南卫辉东北),封文王五子蔡叔(姬度)于蔡(今河南上蔡),史称“南鄘蔡叔度”,控制鄘地。
封于文王八子姬处于霍地(今山西临汾霍州市西南),史称“北邶霍叔处”,控制邶地,是为“三监”,监视武庚及商遗民。
西周逨盘周武王病逝,其子姬诵即位,是为成王。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
”(《史记·周本纪》)武庚与管、蔡串通起来,于成王元年(约前1042年)秋,联合东方旧属国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蒲姑(又作薄姑,今山东博兴东南)及徐夷、淮夷叛周。
史称“三监之乱”“武庚之乱”。
周公争取到姜子牙和召公的支持,使周王朝内部加强团结。
召公留守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北),总理政务;授予齐侯姜子牙以征伐叛逆的权力;昭告天下,调集各地诸侯兵力配合平叛。
周成王元年(约前1042年)年秋,周公自领军东征平叛。
在出征前的占卜仪式上,周公向臣子们的训话,经史官记载成为《尚书》中的《大诰》。
西安城墙周军于周成王元年(约公元前1042年)年底踏冰渡过黄河抵达孟津,周成王二年(约前1041年)年初直取朝歌,武庚组织抵抗被周军击溃,武庚被杀(一说败逃,不知所终)。
周公又分兵取卫地,杀管叔,管国被废。
周朝军队再克鄘地,擒蔡叔囚于郭凌(一作郭邻);后蔡叔子姬胡又被封于蔡,为蔡国和蔡姓的始祖。
周朝军队击败武庚及“三监之乱”之后,周公接受大臣辛公甲建议,挥师东南,攻击淮泗间(今苏北、皖北地区)的九夷(包括徐、熊、盈等小国)。
九夷军队善于在低洼河湖地带作战,周师经过艰苦作战,终于征服九夷。
周成王三年(约前1040年),周军北上攻占奄国西、南两边的邻国,奄国势孤归降。
西周王朝——早期战争:周公东征之战
西周王朝——早期战争:周公东征之战牧野之战后,武王成了天下共主,为了对原商朝畿内陆区实行有效统治,他把商畿分为三部分:邶(北部)、鄘(东部)、殷(西部)、封纣王之子武庚于邶,使其奉祀祖先,不绝殷后;令管叔(名鲜)治鄘,蔡叔(名度)治殷,而以管叔、蔡叔、霍叔(武王之弟)三人同为武庚的傅相,以监视武庚,故号称"三监"。
周灭商后两年,武王卒,其子诵继位,是为成王。
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代成王行事。
当时周朝刚刚建立,其统治基础远未巩固,原来的殷商势力仍很强大。
武庚及地处东方(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安徽及江苏北部地区)的一些诸侯国:趁机叛乱。
管叔(武王次弟)因企图继王位,对周公旦摄政极为不满,于是散布流言,并煽动蔡叔、霍叔等,怂恿武庚及东方诸国,以"周公将不利于孺子"为借口,公开叛乱,周王朝面临着殷商复辟的危险。
周公旦面对来自内外两方面的复辟势力,多方权衡,断然决定兴师东征。
但当时周朝内部反对武力平叛者大有人在,为了组织东征军发动平叛之战,周公旦进行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
他发布文告(即《尚书·大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武王死后,政局动荡,国内很不平静,殷商遗族看到周朝内矛盾尖锐,有懈可击,因而轻视周朝,企图复辟并发动叛反,王朝面临天降大祸,不可等闲视之,必须除绝祸患以求振兴。
他用大龟占卜,说得到上天旨意,用武力平定叛乱,且卜兆是吉利的。
据此告戒周人及原来归属于周的诸侯,必须顺行天意,继续文王、武王的大业,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只有团结起来,齐心协力东征平叛。
经过周公的宣传动员,借助上天的旨意和文王、武王的余威,周公终于把东征大军组织起来,并亲任统帅,挥师东征。
周公率东征大军沿当年武王伐纣的路线向东征讨,首先将兵锋直指邶地,周师一到,"殷大震溃",杀武庚(一说败逃,不知所终)。
与此同时,分兵一路直取管叔驻地鄘,并迅速消灭管叔的武装,占领了城邑,管叔亦被杀死。
西周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之周公东征
西周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之周公东征灭商后仅两年时间,周武王就死去了。
他的死给刚刚稳定下来的局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一场动乱在迅速酝酿之中,新生的周王朝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按照传子制度,武王的儿子姬涌继位,是为成王。
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姬且摄政,代成王行事。
这本是使周王朝保持稳定和发展的正确选择,谁知因此却城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武王次弟管叔素有野心。
企图继承王位,他对周公旦摄政殊为不满,乃四处散布谣言,声称周公“将不利需子(指成王)”;煽动武王其他弟弟(蔡叔、霍叔等)公开与周公作对,并怂恿武庚及东方诸侯国反叛周室,妄图里应外合,颠覆周王朝政权。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管、蔡等人的所作所为,为武庚为代表的殷商旧势力进行武装叛乱打开了绿灯。
武庚等人本来就对股商的灭亡怀有刻骨仇恨,念念不忘同机复辟,这时见有机可乘,便利令智昏,联合地处东方(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安徽江苏北部地区)的一些诸侯国(徐、奄二国及熊盈氏的17国),公开扯起了叛乱的大旗。
一时间,黑云压城城欲摧,周王朝面临着被推翻的严重危险。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在这个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周公且肩负起巩固周王朝政权的历史重任。
他面对内外交困的形势,镇定自若,大智大勇,决定采取断然措施,兴师东征,彻底平定叛乱。
然而,周公在实施平叛计划过程中并不一帆风顺。
当时有些诸侯对叛乱并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王室内部的小事,不愿意参加东征平叛的作战。
同为王室重臣的召公对周公的作为也心存疑虑,态度消极。
为了统一内部的思想,顺利进行东征,周公忍受委曲,耐心做召公等人的工作,以取得他的理解和支持;并专门发布文告(《大诰》),说明平叛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在文告中周公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周武王死后,国内不太平,殷王遗族利用周内部的动乱,企图复辟,于是发动叛乱,王朝正面临天降大祸;在此危急情况下,他用大龟旧卜,得到上帝旨意:用武力平叛是吉利的;他告诚周人及拥戴周室的诸侯,文王、武王创立的大业,必须继续下去,叛乱必须用武力平定;他已决心执行上帝的旨意,用兵东征,希望各诸侯及其臣属们,听从自己的领导,一起投人到东征平叛大业中来。
人物写实:历史功绩(周公)
历史功绩(周公)一、周公先圣儒学先驱周公姬旦在少年时便聪慧仁爱,深得文王喜爱。
及长,襄助其兄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建言建策。
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当国。
基定初创,国家多事,周公平定“三监”,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公特别重视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的政治道德教育、治术教育和勤政教育,要求“有孝有德”,“明德配天”,“明德慎刑”,“力农无逸”。
主张充分发挥“颂”、“诰”对奴隶主及平民的道德影响作用。
并提出分别以治绩考察、选任官吏的原则。
尤尊重“贤能之土”。
其言论散见于《尚书》中的《大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
群经之首《周易》据传乃周公所作,虽乏确证,但其中至少反映了部分周公的思想,则是无疑的。
故而周公又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
《论语》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二、辅助武王翦灭殷商周人本是活动于今陕甘一带以农业见长的部族。
太王、王季时开始兴盛。
文王断虞、芮之讼,征伐犬戎、密须,巩固了后方,又越过大河,攻克黎国(今山西长治西南),进攻商王经常打猎的邗(今河南沁阳西北)。
灭掉商的同姓国崇之后,在丰水西岸建立了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北),以便东进。
武王和周公帮助他们的父亲——文王成了西方的共主,奠定了灭掉商朝的基础。
殷纣王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西方姬姓势力发展的严重性,他对外征东夷,对内拒谏饰非,醇酒妇人,酒池肉林,把国内政治搞得一片混乱。
文王死后,武王即位,以周公为最主要的得力助手,在召公、毕公等帮助下,在盟(孟)津观兵,大会天下诸侯。
这是一种进攻前的总演习,也是一种试探。
观兵后的第二年十二月,武王在周公等人的帮助下,统率战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渡过盟津。
二月甲子(约前1027年)凌晨,武王在商郊牧野集众誓师,誓词就是《尚书》中的《牧誓》。
《牧誓》是周公所作。
周公辅佐成王的历史典故
周公辅佐成王的历史典故有关周公辅佐成王的历史典故周公在武王死后,由于成王还年幼,所以周公辅佐成王,在平定三监之乱后,大行封建,营建成周(洛邑),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与发展周朝统治上起了关键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本店铺就收集了周公辅佐成王的历史典故,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周公辅佐成王的历史典故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害病死了。
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
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再说,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
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
历史上通常不称周公旦的名字,只叫他周公。
周公的封地在鲁国,因为他要留在京城处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儿子伯禽长大了,就派伯禽代他到鲁国去做国君。
伯禽临走的时候,问他父亲有什么嘱咐。
周公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天子的叔叔,你说我的地位怎么样?”伯禽说:“那自然是很高的了。
”周公说:“对呀!我的地位确实很高,但是我每次洗头发的时候,一碰到急事,就马上停止洗发,把头发握在手里去办事;每次吃饭的时候,听说有人求见,我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接见那些求见的人。
我这样做,还怕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这儿来呢。
你到了鲁国,不过是个国君,可不能骄傲啊!”伯禽连连点头,表示一定记住父亲的教导。
周公尽心尽意辅助成王,管理国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却在外面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夺王位啦!纣王的儿子武庚虽然被封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监视,觉得很不自由,巴不得周朝发生内乱,重新恢复他的殷商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气,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还煽动东夷中几个部落,闹起叛乱来。
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的谣言,闹得镐京也沸沸扬扬,连召公奭听了也怀疑起来。
成王年小不大懂事,更闹不清是真是假,对这位辅助他的叔父也有点信不过。
周公心里很难过,他首先向召公奭披肝沥胆地谈了一次话,告诉召公奭,他决没有野心,要他顾全大局,不要轻信谣言。
中华五千年 第11集 周公辅政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第11集 周公辅政周公辅政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段时期,它不仅关系到西周初年的政局稳定,还为后来的中国封建社会奠定了许多基本的政治制度。
周公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以贤能著称。
他在周武王去世后,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化解了复杂的政治危机,确保了周朝的稳定与延续。
周公的功绩不仅限于辅政,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改革和建设,被后世视为贤臣的典范。
一、周公旦的背景与品德周公旦名姬旦,出身于西周的王室,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也是周武王的弟弟。
周公旦自幼聪慧、博学,通晓礼乐、军事等多方面知识。
周文王和周武王都对他非常器重,尤其是周武王,常常征询周公的意见。
史书中记载,周公以仁德、智慧和忠诚著称,是西周初期重要的政治家和谋士。
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周公旦为武王出谋划策,成为重要的谋士和军事指挥官之一。
武王灭商后,建立了西周王朝,周公被封于鲁地(今山东曲阜),成为鲁国的开国君主。
然而,周公旦并未长期留守封地,而是常驻朝廷,协助武王治理国家。
二、武王去世与成王继位的政局危机周武王在灭商后建立了周朝,但不久便去世,留下年幼的周成王(姬诵)继位。
当时的成王年纪尚轻,无法亲自处理国家大事,国家需要一位有威望和能力的重臣来辅佐幼君。
于是,周公旦承担起了辅政的重任。
然而,周公的辅政并非一帆风顺。
武王去世后,周朝内部的政治局势变得异常复杂,尤其是以武王的兄弟——管叔、蔡叔为代表的贵族势力不满周公掌握大权,认为他有篡夺王位之嫌。
加之,商朝的遗民对周朝的统治仍有不满,社会秩序并未完全稳定。
因此,周公旦在辅政初期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
三、三监之乱与周公平定叛乱在周朝初期,武王将原商朝的重要地区分封给自己的兄弟和亲信,形成了“ 封邦建国”的局面。
其中,管叔被封于殷“(商朝旧地),蔡叔被封于蔡地,而霍叔被封于霍地,这三位被称为 三监”,负责监视殷商旧地和统治商民。
然而,武王去世后,三监对周公辅政的行为极为不满,特别是管叔和蔡叔认为周公有篡位之心,便联合商朝遗民的首领武庚发动叛乱,史称“ 三监之乱”。
周公东征平叛乱的故事 周公东征的原因是什么
周公东征平叛乱的故事周公东征的原因是什么>武王消灭了暴虐的纣王后,为了安抚殷民,采取了软硬两手策略。
在占领朝歌之后,武王马上全部释放了纣王拘押的人民,并把封王屯积的粮食分发给了贫弱之民,还及时地表彰了被纣王迫害过的贤人,以显示新的政权不同于纣王的暴政。
更重要的是,他一方面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地,让商朝的旧人觉得周朝并没有灭亡殷商血脉的意思;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三个兄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分亡殷商血脉的意思;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三个兄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分封在殷周围的管(今河南郑县)、蔡(今河南上蔡)和霍(今山西霍县),用以监视殷地的武庚,史称“三监”。
周武王死,武王的儿子姬诵继位,是为成王。
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摄政,代成王行事。
这本是使周王朝保持稳定和发展的正确选择,谁知却因此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武王次弟管叔素有野心,企图继承王位,他对周公旦摄政殊为不满,乃四处散布谣言,声称周公“将不利孺子(指成王)”;煽动武王其他弟弟(蔡叔、霍叔等)公开与周公作对,并怂恿武庚及东方诸侯国反叛周室,妄图里应外合,颠覆周王朝政权。
管、蔡等人的所作所为,为武庚为代表的殷商旧势力进行武装叛乱打开了绿灯。
武庚等人本来就对殷商的灭亡怀有刻骨仇恨,念念不忘伺机复辟,这时见有机可乘,便利令智昏,联合地处东方(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安徽江苏北部地区)的一些诸侯国(徐、奄二国及熊盈氏的十七国),公开扯起了叛乱的大旗。
在这个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周公旦肩负起巩固周王朝政权的历史重任。
他面对内外交困的形势,镇定自若,大智大勇,决定采取断然措施,兴师东征,彻底平定叛乱。
当时有些诸侯对叛乱并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王室内部的小事,不愿意参加东征平叛的作战。
同为王室重臣的召公对周公的作为也心存疑虑,态度消极。
为了统一内部思想,顺利进行东征,周公专门发布文告《大浩》,说明平叛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在文告中,周公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周武王死后,国内不太平,殷王遗族利用周内部的动乱发动叛乱,王朝正面临天降大祸;在此危急时刻,他用大龟占卜,得到上帝旨意:用武力平叛是吉利的;他告诫周人及拥戴周室的诸侯,文王、武王创立的大业,必须继续下去,叛乱必须用武力平定;他已决心执行上帝的旨意,用兵东征,希望各诸侯及其臣属们,听从自己的领导,一起投入到东征平叛大业中来。
周公东征-清华历史教学
朱子講歷史之四:三監之亂與周公東征西周初年,三監之亂與周公東征之事,主要見於《詩經》的〈鴟鴞〉、〈東山〉、〈破斧〉,以及《尚書》的〈大誥〉等三篇典籍。
朱子在講到經書中的這三篇文字時,必然會交待當時的情景,正也流露出他對這個時期歷史大事的理解。
周公東征起於三監之亂,三監之亂是怎麼發生的呢?朱子先對大情勢作了說明:「商紂在位,統治暴虐,天下的人都很不滿,十分怨憤,都想把他趕走,甚至殺掉也好。
周武王於牧野一戰打敗商人,殺了紂王,可以說是順應天下人的心願,紓解了天下人的怨憤,遂使天下人歸心於周室。
但是,長期在商朝直接統治下的人民,以及在商朝朝廷任職的臣子,見到過去自己的主人遭到別人殺戮,宗廟也被剷除,心裡一定很不好受!這種不舒服的心情,就會逐漸蘊釀滋生出後來反叛周人的舉動。
這就是說,開始的時候,由於紂王暴虐,想把他趕掉、殺掉,這是人們的普遍心裡;等到紂王死了,這個怨憤已經解消,人們的心情就會有所改變,對自己過去君王的下場感到十分不忍,這也是事情發展、人心變化的必然現象。
更何況商朝享國如此之久,總會有許多不錯的作為、美好的事物,留在人們心中,為人們感念不已。
這也就是為什麼商人之中還有不少人會懷念紂王,一有機會就起來叛亂周人的緣由了。
」學生問:「周公派管叔來監視武庚,是不是因為管叔是他的哥哥,基於兄弟的感情,就不敢懷疑管叔了?」朱子說:「如果說不敢懷疑,那已經是懷疑了。
周公以為管叔是哥哥,與自己親如一人,如今打敗勁敵商人,派他去監視武庚,有什麼可以懷疑的呢?不是不敢懷疑,而是無可懷疑。
但不曉得後來出了差錯,釀成大亂,周公也是無可奈何啊!」學生接著說:「孟子就這件事所說:『周公是有過失的。
』就是這個意思吧!」朱子說:「對的。
」又有學生問:「根據《詩經.鴟鴞》,註解的人說,武庚殺了管叔、蔡叔,就不可以再破壞周王室,不知道是不是這個意思?當初應該是管叔、蔡叔挾持武庚作亂,武庚是紂的兒子,豈有父親為人所殺,兒子不當回事,不想報仇的道理?」朱子說:「〈鴟鴞〉這首詩是周公作的,周公顧念兄弟之情,不能斥責管叔、蔡叔,只能如此說,這是人情應該如此。
历史趣闻周公东征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战后措施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周公东征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战后措施有哪
些
导语:周公东征发生的时间:周公见叛乱扩大,情势严重,深感“邦之安危,惟兹东土”,乃决定亲率大军东征,一面作《大诰》以诛叛之义,昭告天下,
周公东征发生的时间:周公见叛乱扩大,情势严重,深感“邦之安危,惟兹东土”,乃决定亲率大军东征,一面作《大诰》以诛叛之义,昭告天下,呼吁各地诸侯兴兵讨逆。
周公东征发生的时间
据史载周公东征三年(成王一至三年,公元前1115年~前1113年)始将叛乱扑灭。
至征讨情形,因史料缺乏难以详考,但由于叛乱范围之广大,与作战时期之长,可证此一东征乃颇为艰苦之斗争,与武王伐纣时一鼓作气即告胜利结束者,大不相同。
在周公东征期间,留守镐京负责处理后方政务者,为召公奭,故《史记?燕召公世家》有“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之记载。
战后措施?周公居东三年,虽已将殷族叛乱敉平,但以殷商六百余年来,在中原增殖发展,人口众多,分布范围广大,尤其山东及徐淮各地,均为夷族聚居之所,潜力尚强。
其如何加以镇抚与消灭乱源,以及如何使中原安定,为当时周公最主要之课题。
周公乃依据当时之政治情势,与根据武王指示之遗策,陆续作下列诸措施:
(一)以殷都及畿辅之地,封文王少子康叔,国号曰卫,都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以镇抚该区之殷人。
(二)封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存殷祀,使安抚商丘一带之殷民。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学基础(主要为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先秦时期)三监:周武王灭商之后,以商旧都封纣王子武庚,并以殷都以东为卫,由武王弟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庸,由武王弟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由武王弟霍叔监之,管叔、蔡叔、霍叔总称三监。
一说武王以邶封武庚,以庸封管叔,以卫封蔡叔,以监殷民,称为三监。
西六师、殷八师:西周在宗周镐京有六师,主要戍守西土,兵员来自周人,故称「西六师」。
后来周公在平叛过程中,认为有必要扩建国家直属武装力量,于是,对三监的武装力量进行收编,又建立了一支八师的军事编制,兵员由周人、殷人组成,八师的戍守区在殷地,故称「殷八师」。
后又因其长期驻守成周,故又称「成周八师」。
大宗小宗西周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严格的等级关系,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小宗是为了处理嫡长子和他的庶弟之间的关系而立长子为嫡子,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因此,周天子既是天下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享有主祭的权利。
被分封的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为小宗,但在其封国内又为大宗,其权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其他的庶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士,士的长子为士,庶子为平民。
畿服制「畿」,是指王都周围的地方。
西周宗周的王畿以镐京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各四百里;东周王畿以洛邑为中心,西与宗周王畿相接,北不过淇县,东在商丘以东,南界在江汉地区。
王畿以内有封国、采邑,有畿内采邑的多为王朝的公卿大夫,他们也称诸侯。
畿内封国、采邑对维护周王的统治、保障王室的财政收入极为重要。
而王畿以外的诸侯,少数为王的亲戚和功臣,多数为殷商旧国或先王先臣之后。
畿外诸侯国是王朝管辖区域内的行政组织,其主要职责是拱卫王室,防止外敌入侵。
畿内畿外诸侯都要服事于周王,史称「畿服」。
九鼎九鼎是古代象徵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史记》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相传成汤迁九鼎于商邑;周武王灭商后,又把它迁到了洛邑;东周时,秦、楚觊觎周王权,曾先后兴师到周都询问九鼎大小。
嫡庶之制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在于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立嫡以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其余的诸子为庶子。
管蔡叛乱,周公东征
管蔡叛乱,周公东征由于周公主政,导致了周朝一片哗然。
管叔、蔡叔是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他们在殷地担任纣王之子武庚的师傅,督促训导武庚。
这次周公成为周王室政权的中坚力量,他们却遭到冷落,便非常不悦。
管叔、蔡叔认为,都是武王之弟、文王之子,如今姬旦大权在握,而他们自己却要在殷地受苦,这是为什么?管叔、蔡叔既是地方诸侯,又是朝廷命官,兼有双重身份,牢牢掌握着控制殷地的大权。
此外,管、蔡之地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是周王朝掌控东部地区的纽带。
当初将官、蔡分封于此,尽管能够使周王朝更好地掌控殷地,但也使管、蔡二人与武庚的关系更加紧密,埋下了后来反叛的隐患。
早在建国初期,管、蔡二人便备受重用,满心希望以后会握有更大的权力,享有更多的利力。
因此武王逝世后,他们见周公主政,而自己却仅仅掌管着一个小国,又怎么能甘心呢?管叔、蔡叔心怀不满,但他们并不局限于腹诽,而是采取行动四处传播流言飞语,说:周公现在摄政,目的就是图谋篡位。
他们想诽谤周公,从中获利。
不满周公的管蔡二人代表了朝廷之外、地方诸侯中的一股势力,他们从外部向朝廷内部施加压力。
种种谣言遍天飞,许多人不明真相,信以为真。
太保召公姬爽,当时已位列三公,他也不满周公主政,并对周公心怀猜忌。
召公姬爽与周王室同姓,也是武王权力阶层的中坚人物。
伐商之际,召公与周公一起保护武王,灭商之后,武王将召公封至燕国。
武王归天后,召公又被封为太保,负责教导成王,位列三公,威望与势力同周公不分伯仲,召公管理着陕以西的地盘,权势熏天。
召公担忧周公摄政之后,乘机扶持自己的势力,最后篡权夺位。
疑忌重重的召公代表了朝廷之中的一股势力,他们在朝廷内部同周公相抗衡。
管叔、蔡叔这个小团体企图篡权夺位,他们勾结了蠢蠢欲动、妄想复辟的武庚等遗民及一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东夷诸侯国,乘周朝内部产生矛盾之际举起反对周公的大旗,兴兵作乱,历史上称为管蔡之乱,也叫三监之乱。
根据《书经大浩》记载,三监叛乱,其声势浩浩荡荡,波及了东方的徐、熊、奄、盈等规模不小的部族和国家,其范围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地;与此同时,周的本土之内也发生了暴动。
周公的历史贡献
周公的历史贡献周公的历史贡献马执斌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其采邑在周,即今陕西岐山东北,故称为周公。
周公生活在商末周初这一王朝鼎革的历史时期。
他多才多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他的主要历史贡献有以下几方面:一、成功地解决了殷商的遗臣和顽民等问题,彻底消除了复辟的隐患。
牧野一战,局促西隅的“小邦周”灭掉了“大邑商”,但殷商的社会潜在势力依然存在。
《尚书·多士》记载周公“告商王士”曰:“非我小国敢弋殷命。
”亡国之民,犹称之商王士,新朝之主,却自谓我小国,可见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殷人的势力还相当强大。
因此,如何处理殷商的遗臣和顽民,是周初统治面临的严峻问题。
姜尚主张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将敌人全部杀掉;召公认为应当区别对待,有罪者杀,无罪者赦;周公提出分化瓦解,恩威并举的办法,即利用殷人治殷人,一方面采取武力监视。
另一方面施加恩惠笼络,从而改造敌人。
武王最后决定,采纳周公的办法,封纣子武庚为商后,留居朝歌,利用他统治商的遗民;又分商王畿为邯、鄘、卫之区,授给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让他们监视武庚,叫“三监”。
不久,武王病死,子成王还在襁褓中,周公摄王位,代行国政。
王室大臣召公奭等疑忌周公,管叔、蔡叔散布流言蜚语,造谣说:周公要谋害成王,篡夺王位。
武庚见周王室内部发生矛盾,便煽动管叔、蔡叔,串通东方的蒲姑、徐、奄等国,发动叛乱,想复辟商朝。
周公处于内外交攻的境地,非常困难。
他首先恳切地向召公等大臣作解释,稳定内部,然后亲自率兵东征,历时三年,平息叛乱,杀死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和霍叔,攻灭奄等十七国。
商贵族作了俘虏,被周人称为顽民。
周公知道,商顽民丧失往日的威福,绝不甘心,会继续反叛,让他们依旧全部留居商地,对周的统治不利。
于是他在洛水北岸营造东都洛邑,作为控制东方的政治、军事重镇。
周公对商顽民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将一部分商顽民迁到洛邑,派八师(一师二千五百人)兵力监视;将另一部分商顽民之中的“七族”赏赐给卫侯康叔,“六族”赏赐鲁侯伯禽,由他们监督管束。
国学宝典诗经:《大东》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是⼀篇长诗。
全诗结构严密,层次清晰,前后呼应。
通篇运⽤对⽐和暗喻,由现实的⼈间,⽽虚幻的星空,展开东⽅⼈民遭受沉痛压榨的困苦图景和诗⼈忧愤抗争的激情。
思路递进⽽奇崛,意蕴丰富⽽深厚。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宝典诗经:《⼤东》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东》 有饛簋飧,有捄棘⼔。
周道如砥,其直如⽮。
君⼦所履,⼩⼈所视。
眷⾔顾之,潸焉出涕。
⼩东⼤东,杼柚其空。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佻佻公⼦,⾏彼周⾏。
既往既来,使我⼼疚。
有冽氿泉,⽆浸获薪。
契契寤叹,哀我惮⼈。
薪是获薪,尚可载也。
哀我惮⼈,亦可息也。
东⼈之⼦,职劳不来。
西⼈之⼦,粲粲⾐服。
⾈⼈之⼦,熊罴是裘。
私⼈之⼦,百僚是试。
或以其酒,不以其浆。
鞙鞙佩璲,不以其长。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终⽇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不以服箱。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有捄天毕,载施之⾏。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
维北有⽃,不可以挹酒浆。
维南有箕,载翕其⾆。
维北有⽃,西柄之揭。
【注释】 (1)饛(méng):⾷物满器貌。
簋(guǐ):古代⼀种圆⼝、圈⾜、有盖、有座的⾷器,青铜制或陶制,供统治阶级的⼈使⽤。
飧(sūn):熟⾷,晚饭。
(2)捄(qíu):曲⽽长貌。
棘⼔:酸枣⽊做的勺匙。
(3)周道:⼤路。
砥:磨⼑⽯,⽤以形容道路平坦。
(4)君⼦:统治阶级的⼈,与下句的“⼩⼈“相对。
⼩⼈指被统治的民众。
(5)睠(juàn)⾔:同“睠然”,眷恋回顾貌。
(6)潸(shān):流泪貌。
(7)⼩东⼤东:西周时代以镐京为中⼼,统称东⽅各诸侯国为东国,以远近分,近者为⼩东,远者为⼤东。
(8)杼柚(zhùzhóu):杼,织机之梭;柚,同“轴”,织机之⼤轴;合称指织布机。
(9)纠纠:缠结貌。
葛屦:葛,葛草,茎⽪可制葛布;屦,鞋。
(10)可:通“何”(⽤俞樾说)。
(11)佻(tiāo)佻:豫逸轻狂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