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方言民俗

合集下载

关于陕西方言谚语

关于陕西方言谚语

关于陕西⽅⾔谚语猪?过得关,猪仔打横⾏。

关于描述⽅⾔的谚语具体有哪些呢?接下来⼩编为⼤家整理了⽅⾔谚语,欢迎⼤家阅读!⽅⾔谚语1、⼗处乡风九不同。

(西安)2、⼊国问禁,⼊乡问俗。

(咸阳)3、出门问路,⼊乡问俗。

4、荞麦三棱麦颗尖,千⾥乡俗不⼀般。

5、娶媳妇穿孝衫,⼗⾥乡情不⼀般。

(汉中)6、三⾥不同乡,五⾥不同俗。

(渭南)7、百⾥不同俗,⼗⾥改规矩。

(安康)8、⼀弯⼀曲,⼀乡⼀俗。

(渭南)9、上地肩搭⼀根绳,出门爬坡靠步⾏。

[注] 这⾥说的是神⽊、府⾕等丘陵沟豁地区农村⽣活习惯。

10、⼭⾼⽯头多,出门上下坡,路⽆五⾥平,担背累死⼈。

[注] 指吴堡县乡情。

11、风沙滚滚漫⽆边,⽩天还要把灯点;⼗年九旱秋不收,讨饭要往⽼⼭⾛。

(榆林)[注] 指榆林北部地区昔⽇乡情。

⽼⼭:泛指延安⼀带。

12、家有三声,⽇⽉兴隆。

(咸阳)[注] 三声:指读书声、⼩⼉哭声、织布机声。

13、庄稼户三件宝鸡飞猪咬娃娃吵。

(渭南)14、⼈有三个不如意;蠢妻劣⼦⾛扇⼦门。

(西安.回族)15、关中妇⼥有三爱;棉花搅团苜蓿菜。

(咸阳)⽅⾔谚语云⾥搭铺⼭头歇,伸⼿摸住半边⽉。

(汉中)[注] 南郑县⼤巴⼭区⼈们的居住特点。

⼟打墙,泥抹房,⼏代⼈睡⼀盘炕。

[注] 三边民居特点。

有钱没钱都盖窑,城⾥城外都捣⽑。

(榆林)[注] 捣⽑:贩运⽺⽑。

宁要门前热热闹闹,莫叫屋后有条⼤道。

长⼦不离⽼庄,次⼦不离马房。

[注] 民间分家习俗。

哥东弟西,⽼三出去。

(铜川)房⼦单⾯盖,⾯条像裤带,眼镜头顶戴,⼥⼦不出外,烧饼像锅盖,有了辣⼦不吃菜,椅⼦不坐蹲起来,唱戏吵架分不开,姑娘上树⽐猴快,把好就叫?坏奶?(西安)[注] 此谚即民间流传的“陕西⼗⼤怪”,亦称“关中⼗⼤怪”,个别地⽅说法略有不同。

堰河村,是模范,地上净得能擀⾯。

(宝鸡)[注] 堰河村:在岐⼭县,全国着名卫⽣模范村。

御厨出蓝⽥,艺⾼天下传。

[注] 蓝⽥誉称“厨师之乡”,据说明代崇祯皇帝的御厨王承思清代光绪皇帝和慈裕太后的御厨李芹溪和侯治荣都是蓝⽥县⼈。

陕西的民风民俗民谣

陕西的民风民俗民谣

陕西的民风民俗民谣陕西的民风民俗民谣一、十大陕西风俗习惯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陕西十大怪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生活。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益、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等。

一、面条像腰带“扯面宽得像裤带”。

扯面也叫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

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 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

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

既可口又耐饥。

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盖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

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

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

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

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

陕西民俗

陕西民俗

秦腔秦腔,发源于陕西、甘肃一代,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西北五省,因用“梆子”击节,故也称“陕西梆子”,又因陕西地处古函谷关以西,古称“西秦”而有“西秦腔”之称。

当地也叫“梆子”、“桄桄”、“乱弹戏”、“中路秦腔”、“西安乱弹”、“大戏”等。

秦腔的唱腔,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风格,同时又兼有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凄切委婉、优美动听,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户县农民画户县农民画源于民间,富于明显地域特色,民间风情强烈,乡土气息浓郁。

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题材,勾画出户县美丽的自然田园风光;采用白描形式,构图简洁而饱满,想象大胆丰富;注重色彩对比,以大红大紫的色彩,夸张化的描述,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讲究装饰性;风格浪漫稚拙,怪诞抽象,浑厚质朴,气韵生动。

粗犷里蕴涵细腻,浓艳而不失淡雅,古拙中流露天工。

以剪纸、绘画、刺绣、编织等传统艺术和工艺技术传世,历史悠久。

手撕画手撕画,就是通过手撕的方法创作的艺术品,它以纸为基本材料,以线条、色彩、构图等造型语言创造直观感的艺术形象。

画风粗狂、质朴,具有凝练、明丽、流畅、舒展,体现独特的趣味美。

关中花馍花馍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别是在黄河流域各省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

花馍又名面花、面塑、礼馍,主要材料是优质面粉。

花饰以花鸟鱼虫、蔬菜、水果等万物生灵为主,表达对祖先的祭祀、长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麦秆画麦秆画是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有“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的美称。

采用纯天然原料生产,符合环保要求,着色采取熨烫方法,保证了产品的形色不变和长期保存。

工艺制作精细奇巧,设计融合了古典与时尚元素,构图万变,效果令人惊叹。

麦秆画由于取材独特,工艺别致,画面立体感强,且保持了麦秆的光泽和烘烤烫熨出的本色不褪。

呈现出古朴曲雅,富丽堂皇的神奇美感,具有极强的观赏和保存价值,也可装饰美化普通家居,实属壁挂艺术精品。

陕西风俗顺口溜

陕西风俗顺口溜

陕西风俗顺口溜
以下是一些陕西风俗顺口溜:
1.大雁塔上鬼吐痰,乌鸦窝里鸟粪便。

2.井里的蛤讜地上欢,通天河的鱼海里蹦。

3.老鼠进洞先探头,龙进洞再跟头。

4.老鼠洞里摆擂台,武松来了也不来。

5.麻雀专挑鸡眼叮,狗专门吃大骨头嘴。

6.山鸡捉兔两不亏,兔子吃鸿血泡肚。

7.狗哺骨头汪张欢,猫抓老鼠跑的快。

8.三十晚上转年转,正月初一拜神仙。

.
9.十五十六看花灯,猜灯谜,讲故事。

10.过了正月二月二,各家各户过龙年。

以上顺口溜仅供参考,陕西风俗还有很多其他的表达形式,建议咨询当地人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经典陕西话盘点

经典陕西话盘点

经典陕西话盘点
陕西话是中国方言中的一支,也是中国五大方言之一。

陕西话的特点是发音粗犷,声调平坦,语言直白幽默,讲究朴实,给人以亲切的感觉。

以下是经典陕西话的盘点:
1. 老天爷闭着眼睛,蒜蓉拌豆腐,不放辣椒也不放盐,两下子就把你蒸熟了。

2. 赶集的时候,卖糖葫芦的老板娘气喘吁吁地跟你说:“一块钱一个,两块钱两个,三块钱三个,再多不卖!”
3. 陕西人喜欢用“闹哄哄”来形容人多热闹的场合,如“昨天杨家村集市上人那么多,真是闹哄哄的。


4. 陕西人用“咧”来表示动作的进行,如“吃咧”、“喝咧”、“学咧”。

5. 陕西人讲话时,喜欢用一些口语和俚语,如“撩乱子”(调戏女孩子)、“搁着那儿嗲”(摆着一副娇媚的样子)等。

6. 陕西人的饮食文化很有特色,有“肉夹馍”、“凉皮”、“葫芦头”、“羊肉泡馍”等美食,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味道。

7. 陕西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华清池、兴庆宫等许多著名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

8. 陕西人的音乐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有“陕北秧歌”、“洛阳夜曲”、“秦腔”、“梆子”等多种表现形式。

9. 陕西人的民俗文化也十分丰富,有“闹元宵”、“过年坐庄”、“七月半”等多种传统节日和习俗。

10. 陕西人的性格比较豁达,讲究实事求是,重视人情味,让人感觉亲切和融洽。

陕西方言趣谈( 第八期) 鞋(hái)

陕西方言趣谈( 第八期)  鞋(hái)

陕西方言趣谈第八期鞋(hái)陕西关中人把“鞋”叫“孩(hái)”,就是孩儿、孩子的意思。

早期有儿化音,就像“孩儿(haier)”,演变过程中慢慢失去了儿化音。

把“鞋”视为“孩”,把“鞋( xié)”叫成“孩(hái)”不单单是方言口语,而是一种文化传承,并与关中特色的乡规民俗有关。

手工布鞋就是关中一绝,远近闻名,穿着轻巧、透气、舒服,我小时候就一直穿着母亲做的布鞋,记得上大学那年,母亲还特意给我带了两双布鞋,虽不常穿,却因此时常挂念母亲。

从字源分析,古时的鞋都是用皮革制作,性状似“圭”,上圆下方,像现在的短靴(见附图)。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léi)祖,为黄帝正妃”,传说嫘祖教民养蚕、丝织、制衣、推行天下。

最早的布是麻布,麻是一类纤维植物,包括亚麻、苎麻、黄麻、剑麻、蕉麻等,其纤维长而韧,可以制绳织布。

以此推论,丝早于布,布早于纸。

布鞋的出现肯定是有布之后,而且是在棉布(粗布)大量出现之后。

关中妇女勤劳手巧,手工做鞋是妇女贤惠能干的重要考证。

手工制鞋工序繁琐、费工费时,却能废旧利用、休闲不误。

凭儿时的记忆,手工制鞋大致分为四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摸备子:以旧衣破布为材料,在芦席上,用面糊将破布片一层一层粘在一起,晾干,即成备子,就是准备用来做鞋的基本材料。

第二道工序,拉鞋底:先将鞋底纸样放在备子上,按纸样裁剪,然后将裁剪好的备子叠加到一定厚度,外层粘一层白布,就可以拉鞋底了。

拉鞋底是个功夫活,更是技术活,用粗针线一针一线穿透鞋底,紧拉使鞋底变得结实紧凑。

针脚花样繁多,巧妇能拉出漂亮的花样。

第三道工序,做鞋帮鞋面:也用备子做底材,把鞋样放在备子上裁剪出来,用白布做内面,用绒布做外面,然后沿边走针,针脚要密不露痕迹,最后在后跟处缝合即可。

第四道工序,上鞋:用锥子和长针将鞋底和鞋面缝合在一起,手工布鞋即制成。

介绍陕西方言的短文

介绍陕西方言的短文

介绍陕西方言的短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陕西是一个充满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方言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

陕西方言又称秦腔,是一种独特的方言系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韵特点,是陕西人民的精神财富。

陕西方言主要分为关中方言和陕南方言两大类。

关中方言是陕西省西部的主要方言,包括西安市、咸阳市等地,陕南方言则是陕西省南部的主要方言,包括汉中市、安康市等地。

陕西方言具有以下特点:一、音韵规律严谨。

陕西方言的声母韵母和声调都有着明显的规律,严格遵循着特定的音韵体系。

二、语音浊化特点明显。

陕西方言有着明显的语音浊化特点,即部分清辅音在发音时会转化为浊辅音,使得方言听起来更加地道。

三、语言节奏独特。

陕西方言在语言节奏上有着独特的特点,讲话时语速较快,音调跌宕起伏,富有动感和生气。

四、词汇丰富多样。

陕西方言的词汇多样丰富,包括独特的口头禅、谚语和民间俗语等,丰富了方言的表达方式。

在陕西方言中,有着很多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比如“饭团”在陕西方言中称为“梆子”,“家伙”称为“准棍”,“爬山”称为“上山”等等,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都反映了陕西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陕西方言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同时也在文学、戏曲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陕西戏曲中,方言更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使得戏曲更加地饱含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情。

陕西方言是陕西人民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是陕西人民的精神财富。

通过学习和传承陕西方言,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陕西地区的文化内涵,增进地方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希望大家可以多多了解和研究陕西方言,一起珍惜和传承这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

第二篇示例:陕西方言是中国方言中的一种,主要分布在陕西省的各个地区。

陕西方言不仅在口语交流中广泛使用,而且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陕西方言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

陕西方言的发音有着独特的特点,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声调的变化。

陕西民俗

陕西民俗

窑洞全貌
内部结构
秦腔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 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 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The state-level intangible)。
八大绝技
八大绝技
八大绝技
八大绝技
八大绝技
八大绝技
第四怪
第五怪
关中的面条特别宽,好似腰带一般,人 称“裤带面”。正宗关中人做的面比现 在城市里通常所吃的“裤带面”更为夸 张: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 在1米上下,厚度与硬币差不多,很像 “裤带”,一根面条有时足够一顿饭。
第五怪
裤带面
第六怪
锅盔是一种形如锅盖的发面饼,草帽大 小,成品重量足有10斤左右,而且在炎 热的夏天可以半个月不变味道,寒冷的 冬天可以一百天不变质。
“秦腔”,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 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 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 吼戏者,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 魔”,观众也连声叫“好”,当地人认 为这才是真正的秦腔,听起来“过瘾”。
第八怪
陕北窑洞
陕北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汉族民居形式, 具有十分浓厚的汉族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陕北窑洞是 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汉族劳动人民的象征,有冬暖夏 凉的特点。
壹、关中八大怪
贰、陕北窑洞
叁、秦腔
关中八大怪
“关中八大怪”,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 咸阳、渭南、宝鸡、铜川,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 出现的八种奇特风俗习惯。
第一怪
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基本都要蹲在一 起开“老碗会”,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 加之冬天寒冷,人们喜欢蹲在背风向阳 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丢方”、下 棋来娱乐消遣。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 “蹲”的习惯。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 坐蹲起来”,实际上是人们劳累后歇息 的一种习惯。

陕西民俗_精品文档

陕西民俗_精品文档

陕西民俗陕西是中国西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陕西民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其独特的风貌和内涵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瞩目。

本文将从陕西的传统节日、民间婚礼、饮食文化等方面介绍陕西的民俗风情。

传统节日是陕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除夕和春节。

在陕西,除夕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日子,每个家庭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年夜饭。

年夜饭上的每一道菜都有特定的寓意,比如鱼意味着年年有余,而年糕则象征着步步高升。

此外,陕西人非常重视祭祀和祈福活动,在除夕的时候,人们会上山祭拜祖先,祈求来年的好运和平安。

陕西的民间婚礼也相当具有特色。

传统的婚礼大多举行在农历的春秋两季,以春季为主。

婚礼前准备工作一般会在一个月前开始,包括打糖、缝红衣、捆花和准备嫁妆等。

婚礼当天,新郎新娘要分别在各自家中上好妆,然后在双方家长的陪同下举行拜堂仪式。

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回到新郎家中,进行交杯酒的仪式,然后开始丰盛的婚宴。

婚宴上,除了传统的过大礼和敬茶等环节外,还会有各种传统的娱乐活动,如唱山歌、扯手绢等。

陕西的饮食文化也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许多著名的陕西美食。

陕西的面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味而闻名于世,比如著名的“阳关面”和“肉夹馍”。

此外,陕西还有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小吃,如油泼面、凉皮、羊肉泡馍等,这些美食无一不展现着陕西人民丰富的饮食文化。

除了传统节日、民间婚礼和饮食文化,陕西还有一些其他的民俗风情。

比如陕西的舞蹈文化,这里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如《秦腔》、《枣树歌》等。

这些舞蹈以其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音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陕西还有丰富多样的手工艺品,如剪纸、泥塑、皮影等,这些手工艺品既展示着陕西人民的聪明才智,又传承着悠久的民间文化。

总的来说,陕西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有着独特的风貌和内涵。

无论是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还是独特的民间婚礼和美味的饮食文化,陕西的民俗风情都令人赞叹。

陕西民俗风情

陕西民俗风情

山。“水”——掏腰包出钱叫出水,谋取非 法所得叫捞油水,太啰嗦叫浆水,找不见叫 落水。
一怪----辣子是道菜:陕西关 中地区喜爱吃辣椒,所有的面食 中都带辣子,无辣不下饭。
二怪----锅盔象锅盖:锅盔大
得像锅盖一样,又硬又脆。
三怪----面条象腰带:关中地
区的面食花样繁多,大多数面条
比较粗较宽,其实比腰带要略细
些。
生活起居
四怪----姑娘不对外:说这里
的姑娘(旧时)一般不远嫁远方
人生礼仪—生子
撞干爹:婴儿满月后要剃头、换衣,抱着婴 儿出门去“撞喜”。如遇到第一人是成年男 子,就拜他为“干大”(关中称爹为“大”); 碰到成年妇女,就拜为“干妈”;碰到老汉 拜“干爷”;碰到老妇拜为“干婆”。碰到 的第一个人,不问生熟或穷富都拜认,并请 到家里坐客。3日后再备礼品,抱上婴儿登 门拜访。被拜者设酒款待亲家,并赠给婴儿 衣帽等礼品。从此两家结为亲家,逢年过节 礼尚往来。拜干亲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祝愿 和厚爱,民间相信“双爹双娘,福大命大, 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形容类: 用人的某一器官形容: “手”——系陕南一带多用,熟练叫老手, 帮忙叫搭手,紧俏叫抢手,出售叫脱手, 小偷小摸叫三只手,谨慎肯干叫挖抓手。 “脚”——上坡叫爬脚,下坡叫送脚, 走路叫拐脚,岔路叫撇脚,不穿鞋袜叫精 脚,能干重活叫力脚。 “气”——关中一带常把发怒叫着气, 遇到坏事叫晦气,自大叫傲气,痴呆叫二 气,排场叫阔气,刻薄叫贪气,挨整叫受 气,胡搅叫邪气,扭捏叫妖气,努力向上 叫争气,老人康健叫福气,心灵手巧叫灵 气,痴头笨脑叫木气,办事漂亮叫美气, 遇到好事叫运气,死人叫断气,慷慨大方 叫爽气,穿戴时髦叫洋气,正直无私叫硬 气。
奸得跟老鼠一样,犟得跟牛犊一样, 凶得跟老虎一样,跑得跟兔子一样,大得跟 飞龙一样,毒得跟蛇蝎一样,欢得跟马驹一 样,绵得跟羊娃一样,灵得跟猴子一样,红 得跟鸡冠一样,笨得跟猪脑一样,轻得跟狗 尾一样。

高中素材文学常识之陕西方言详说

高中素材文学常识之陕西方言详说

文学常识之陕西方言详说导语:陕西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汉字为“文字初祖”仓颉所创造。

仓颉是陕西宝鸡人,出生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了。

所以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我们既可以窥视到古老的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人溢于言表的真情实感。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陕西方言。

形容类:用人的某一器官形容:“眼”——好看叫顺眼,讨厌叫训眼,麻烦叫麻眼,难看叫伤眼,不讨人爱叫白眼,勾心斗角叫玩心眼,脾气暴躁叫毛眼,死不认账叫瞪白眼,束手无策叫干瞪眼,事情乱叫没眉眼,另眼看叫翻白眼,盼人穷叫害红眼,不讲亲情叫干睁眼,不灵活叫死心眼,爱捣鬼叫瞎心眼,向上看叫势利眼,有点子有办法叫有板眼,心胸窄气量小叫小心眼。

“手”——系陕南一带多用,熟练叫老手,帮忙叫搭手,紧俏叫抢手,出售叫脱手,小偷小摸叫三只手,谨慎肯干叫挖抓手。

“脚”——上坡叫爬脚,下坡叫送脚,走路叫拐脚,岔路叫撇脚,不穿鞋袜叫精脚,能干重活叫力脚。

“气”——关中一带常把发怒叫着气,遇到坏事叫晦气,自大叫傲气,痴呆叫二气,排场叫阔气,刻薄叫贪气,挨整叫受气,胡搅叫邪气,扭捏叫妖气,努力向上叫争气,老人康健叫福气,心灵手巧叫灵气,痴头笨脑叫木气,办事漂亮叫美气,遇到好事叫运气,死人叫断气,慷慨大方叫爽气,穿戴时髦叫洋气,正直无私叫硬气。

用十二属相形容人:奸得跟老鼠一样,犟得跟牛犊一样,凶得跟老虎一样,跑得跟兔子一样,大得跟飞龙一样,毒得跟蛇蝎一样,欢得跟马驹一样,绵得跟羊娃一样,灵得跟猴子一样,红得跟鸡冠一样,笨得跟猪脑一样,轻得跟狗尾一样。

用地理名词形容:“山”——骄傲自满叫张山,耍半吊子叫争山,爱吹大话叫撂山,行动轻浮叫飘山。

“水”——掏腰包出钱叫出水,谋取非法所得叫捞油水,太啰嗦叫浆水,找不见叫落水。

用数字形容:“二”对懒汉无赖通常用:二溜子、二混子、二痞子、二赖子、二毛子等;对一些精神或思维不正常的人通常用:二蛋子、二楞子、二杆子、二糊子、二不拉子、二货子、二茬子、二趟子、二八卦子等。

陕西方言集锦

陕西方言集锦

陕西方言集锦原创:小小正陕西地域辽阔,陕西方言种类繁多。

但一般所说的陕西方言,指的是关中话,地域上则包括陕西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延安、铜川、商洛、安康八个地区,属北方方言,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普通话相比,咬字重,声调低沉,短促有力。

陕西方言也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语法结构简练,幽默风趣,有兴趣的朋友不妨随我去听听。

——因为用的是陕西方言,所以有些字是按方言的音写的,不是普通话用的“字”,诸位乡党可不要求全责备啊!1陕西农村人一赶早在巷子口一见面,大都有如下对话:“吃咧么?”“吃咧。

”“吃的啥?”“米汤馍。

”“咥(dié吃)咧几个?”“九个。

”“饿的达呀,你咋奏跟个猪一样些!”2陕西人老朋友见面,为了表示亲热关系美,先是一顿嬉笑怒骂,拳打脚踢。

“你狗日的咋好长光景莫见咧?”给上一拳。

“羞你先人哩,还好意思说,也不给我用电话吱哇一声。

”踢一脚。

“去你娘个脚!”“去你达奈腿!”然后奏握手,正儿八经地说话。

说的不过是夜个弄咧些啥丢人现眼的事,今儿个有啥马眼事,明儿个预备挨些啥错等。

3两个寒人在巷子口或大街道上闹纠纷咧,互相逗火,话说多咧,声高咧,就这样。

“你皮干啥哩?”“你皮干啥哩?”后一句声音一定高于前一句。

“我给你娃说,少胡皮干!”“咋咧?”“你说咋咧?”“把你个碎猴!”“你才碎猴!”“咋家?”“你咋家?”要是莫人劝,可能奏摞到一担尼咧。

4农村人且的早,鸡叫三遍后,天麻麻明就起来咧,先上茅子倒尿盆,然后婆娘用笤除扫院子,男人一赶早奏到地里气奏活,晌午回来吃一哈饭,再干一后晌,天麻茬儿黑就收工。

早饭一般是米汤馍,一碟红萝卜丝或者寒菜。

晌乎饭通常是捞髯面,碗底搁几片葱叶,一勺荤油。

吃饭时,都蹴在自家门口的台台子上,端个老碗,把面挑的有三尺高,往嘴里刨的呼噜呼噜,奏是想炫耀一哈老婆的面擀的好。

黑咧的饭十分简单,一碗煎水,一个辣子夹馍就打发咧。

陕西人莫事咧就谝寒传,七八个男的女的圪蹴在墙底哈,胡吹冒撂。

西安的传统风俗

西安的传统风俗

西安的传统风俗西安的传统风俗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以下是一些西安的传统风俗:1.赛神船:赛神船是陕西省西安市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起源于唐代,主要流行于渭水沿岸地区。

每年五月,村民们会举行赛神船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破五:破五是西安民间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初五。

这一天,人们会进行打扫庭院、贴春联、放鞭炮、猜灯谜等活动,以祈求新的一年里万事顺利。

3.西安秦腔:秦腔,又称西安腔,是陕西省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西安,秦腔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传统表演艺术。

4.吃饺子:西安人民酷爱吃饺子,尤其在春节期间。

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以庆祝团圆、祈愿好运。

饺子的馅料丰富多样,如三鲜、羊肉、牛肉等。

5.踩高跷:西安民间有踩高跷的习俗。

在节庆活动中,高跷表演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踩高跷象征着吉祥如意,也是民间艺人展示技艺的好机会。

6.元宵节灯会:元宵节是西安民间传统佳节。

在元宵节期间,市区街头巷尾到处是五彩缤纷的花灯,人们会聚集在灯会中观赏花灯、猜灯谜,共度团圆佳节。

7.关中皮影:关中皮影源于汉代,最初用纸板制作,宋代以后开始用牛、羊、驴皮制作。

皮影戏是陕西的一种地方戏,以皮影为表演形式,用灯光照射镂刻精美的皮影映出影像,配以唱腔和乐器伴奏。

8.西安鼓乐:西安鼓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大型鼓乐。

它以磅礴的气势、鲜明的节奏、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国内外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和研究者的高度评价。

9.蓝田普化水会音乐:蓝田普化水会音乐流传在西安蓝田县普化镇一带专门用于佛事、善事、祭祀的民间吹打音乐。

这种音乐分为行乐和坐乐两类,因演奏所涉事由严肃、庄重,故从不用于喜庆婚俗场合。

10.西安都城隍庙民俗:位于西安市西大街中段的都城隍庙是西安市重要的古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有着600多年的历史。

这里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都有庙会,前来烧香祈福的市民游客成群结伴而来,为的是抢个头香,而四月初八则有大型祭祀盛会。

西安人的传统习俗

西安人的传统习俗

西安人的传统习俗西安人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其中一些重要的习俗包括:1.赛神船:赛神船是陕西省西安市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起源于唐代,主要流行于渭水沿岸地区。

每年五月,村民们会举行赛神船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破五:破五是西安民间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初五。

这一天,人们会清理家中的杂物、打扫庭院,祈求新的一年里万事顺利。

此外,还有放鞭炮、贴春联、猜灯谜等活动。

3.秦腔:秦腔是陕西省的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秦代,流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秦腔的曲调优美、表演独特,是西安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4.煮五豆:在农历二月初二,有吃豆豆的习俗,寓意人不得病地丰收。

家人会用面食做成小豆豆,还有黄豆,都炒熟后给小孩子当零食吃。

5.逛庙会:西安大唐西市庙会是盛唐时期我国最大的庙会之一,在中断千年之后终于再次和广大市民见面,融会了中西风情、雅俗共赏,已成为西安春节期间一道文化大餐。

6.蒸花馍:蒸花馍是我国北方地区的民俗之一,按照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开始蒸花馍,让再普通不过的麦面馒头,摇身一变,成为工艺品。

7.祭把社火:民间社火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

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使祭把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

8.吃饺子: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

饺子又名交子或者娇耳,为除掉一年的晦气,远方的人们都会跋山涉水回乡和家人过冬节吃饺子,以示有个圆满的归宿。

以上仅是西安人传统习俗的一部分,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习俗等待您去探索和体验。

渭南方言打怕怕顺口溜

渭南方言打怕怕顺口溜

渭南方言打怕怕顺口溜
渭南方言,作为陕西关中地区的一种地方方言,历史悠久,韵味独特。

在渭南地区,人们常用方言创作一些顺口溜,其中“打怕怕”顺口溜尤为流行。

“打怕怕”顺口溜是一种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表达对生活中琐事、人物的调侃和评价的口头文学。

其特点是语言简练、形象生动、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通过夸张、拟人等手法,使内容更加丰富、有趣。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渭南方言“打怕怕”顺口溜的实例:
1.麻雀打怕怕:
渭南方言中,麻雀被称为“小虫子”。

一则关于麻雀的打怕怕顺口溜是这样说的:“小虫子,你别叫,我叫你一声,你吓得摔一跤。

”这里通过夸张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麻雀听到喊声后被吓到的情景。

2.孩子打怕怕:
在孩子调皮捣蛋时,家长们常用方言念叨:“你再捣蛋,我叫警察把你抓走。

”这种打怕怕顺口溜,既教育孩子,又让人忍俊不禁。

在日常生活中,渭南方言打怕怕顺口溜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还具有教育引导作用。

通过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人们传递着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使彼此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

总之,渭南方言打怕怕顺口溜是渭南地区民间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传承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风情。

陕西方言的文化特色

陕西方言的文化特色

我们的收获
的学 促 团 了 通 待一 的 但 陕同 习 在 合习 使 结 我 过 一个 收 我 西探 中 这 作生 我 协 们 这 件积 获 认 方讨 , 次 交活 们 作 组 次 事极 是 为 言了 我 的 流中 在 能 员 活 情的 学 我 的许 们 研 。能 今 力 之 动 我态 会 最 问多 组 究 更 后 , 间 促 想度 了 大 题关 员 性 好的这的进 对以 于共学 •
研究目的:
• 1、使更多人了解陕西方言。 • 2、通过学习陕西方言了解陕西文 化。 • 3、不要让历史文化在时间的流逝 中被遗忘。 • 4、认识陕西方言的深厚底蕴并弘 扬陕西方言文化。
起源 陕西方言的特点 发音特点
方言漫谈
关中话趣谈
方言歇后语 我们的收获
起源
•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相 传汉字为“文字初祖”仓颉所创造。 仓颉是陕西宝鸡人,出生于五帝时代, 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了。所以陕西 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 言中既可窥视到古老的华厦文化的发 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人溢于方表的 真情实感。
无 法 ( 发 ) 无 天
大 年 三 十 看 历 头 没 日 子 过
蚯 蚓 走 路 能 伸 能 屈
纳 鞋 底 不 用 锥 子 针 ( 真 ) 好
大红 年萝 三卜 十调 不辣 吃子 黑 馍 吃 出 穷看 讲不 究出
——
——
——
——
—— ——
——
——
——
——
【 大 】 【大大】 【姨父】
父亲 叔父 ①指母亲的姊妹的丈夫 ②指妻子的父亲 【 姨 】 ①指母亲的姊妹 ②指妻子的母亲 【外前人】 丈夫 【屋里人】 妻子
陕西方言的文化特色
小组组长:薛培 小组成员:薛 培、赵琳、刘正浩 张丁帆、童磊、张菁博 研究方法:网络查询、查阅文献。

陕西的风土人情

陕西的风土人情

陕西的风土人情1、秦地自古盛产小麦,因此,自古以来这里的陕西人民以面食为主,一天到晚三顿饭,天天离不开面食,其中以面条和馒头为主。

一般在陕西农村,女孩子长大成人,首先不是会缝一件衣服、绣一朵花,而是会擀上满满的一案板的面条,这样以后女儿出嫁过去,才能得到婆家的赏识。

2、陕西的锅盔历史悠久。

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锅盔自唐、宋以来,在西安城多处设有驿店,外地客商东来西往,北上南下,锅盔作为客商的携带干粮已远走他乡。

3、陕西人吃辣的水准是当仁不让的。

而且,陕西人吃辣吃得精细,吃出了文化,一般来说陕西人嗜辣如命的喜好,当然与陕西人爱憎分明的个性分不开的。

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

4、陕西人把饭碗不叫饭碗而叫老碗。

由此可见,这个“老”字并不是代表了老碗的历史多么悠久,而是碗中“老大”的意思。

正宗的陕西大老碗,碗深而圆,其容量起码有一般吃饭用的小碗七八个之多。

陕西人吃饭无论是青壮年、老人、孩子还是妇女,一律都用老碗。

用这样的碗绝对省事,一次就能盛够,绝对不会再来第二次。

5、老太太头顶手帕这是陕西人由来以久的风俗。

由于陕西地处西北的黄土高原,这里日照强烈,干旱少雨,而且风沙天气较多。

所以农村妇女在辛勤劳作的时候,都要头顶着手帕。

6、在陕西农村处处可见半边盖的房子。

这是陕西人独有居住环境,这与陕西的风土人情分不开的。

由于陕西地处内陆,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燥气候,因此关中一代天气干旱、风沙大,加之当地木材稀少。

所以,人们根据当地的条件,就发明了半边盖的房子。

7、陕西人的保守在全国是出了名的。

陕西人对于自家姑娘的保守意识,那更是出了名的。

自古就有陕西姑娘不对外的传统。

陕西人绝对不让外人占着半点便宜的,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陕西人自的姑娘只限于在陕西人内部交流,而很少和外地人通婚。

8、陕西人喜欢蹲在凳子上吃饭、抽烟、聊天,在别人看起来很遭罪的事情,但是在老陕们看来这是陕西自我的享受。

教你几句陕西话,走遍三秦也不怕

教你几句陕西话,走遍三秦也不怕

教你几句陕西话,走遍三秦也不怕展开全文陕西有三话:陕北话、陕南话和关中话。

我们通常所指的陕西话即关中话,而西安话则在潜移默化的传承中,集中表现着关中话的各种方言特色,且字音声韵和词语形式差别不大,可称为西安白话。

西安白话古称“关西秦声”,在陕西及周边省份流行易懂,是陕西方言的代名词。

与普通话作为国家语言标准一样,古朴的关西秦声,曾在历史上作为官方通用语言被长期推广和普及,成为国人间语言交流的通用工具。

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论语》记载孔子教子时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论语骈枝·释雅言》曰:“夫子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

”可见周朝雅言作为国家标准语言,已远及山东等地。

西周王朝全面普及雅言在《周礼·秋官·大人行》中有重要记述:“……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

”为此,王朝定期召集各诸侯国雅语推广人员进行语言文字教范和语音训练,统一通用文字和发音标准,以“达其志,通其欲。

”古称关西秦声的关中方言,在古代之所以称作雅言并做国语使用,除了王朝一统天下的必然需要,其语调发音还有高雅、文雅、风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脱俗之义,娓娓道来圆润清丽,美妙悦耳,理应成为国家正音,人人学范,学说秦声雅言成为附庸风雅之风尚。

今人之雅言已失去关西秦声之本色,秦腔高吼激越,言语粗犷奔放,说话习惯粗喉咙大嗓门,但仍不失为中国语言文化中的重要一支特色语。

西安方言的字音词语拥量浩大,仅我们耳熟能详的日常用语不下百条,一些口头话音字词常用常说但难写难读,大致罗列出来以餐读者,字义力求准确;有些生僻字词出自古文典籍或方言考释,在常用词典中难以寻觅,特加以注音或取以谐音,用西安方言口语来念都很熟悉:---头叫(sa)---钱叫(ga)---美叫(chao)---看叫(sao)---啥叫唦(sa)---说叫谝---好叫嫽---坏叫黠(ha)---下叫吓(ha)---大叫乇(tuo) ---小叫碎---不叫嫑---拿叫拤(qia)---抢叫叼---跳叫(bie)---粗叫壮---嫌叫偾(fen)---热叫焪---寒叫滲---鸟叫雀(qiao) ---呆叫瓷---傻叫(gua)---苯叫懑---犟叫戆(gang) ---倔叫噌---凶叫崴或横---大雨叫白(bei)雨---太阳叫日(er)头---额头叫奔楼---眼睛叫眼窝---玩具叫耍(fa)活---棉鞋叫窝窝---馒头叫蒸馍---烧饼叫饦饦---土坯叫胡畦(qi)---衣裳叫架甲或挂挂---瘦子叫干猴---老乡叫乡党---说话叫言(nian)传---昨天叫夜个---去年叫年司个儿---还行叫邦尖儿---夹菜叫抄菜---吃饭叫咥(die)饭或咬(niao)咂---完成叫停当---帮忙叫搭手---把握叫括摸---寻找叫学摸---收拾叫打辄(zhe)---细心叫细厢---慢性叫暮囊---舒服叫(chan)活---自在叫倭也---挠痒叫胳搂---怕痒叫害咬(niao)---抓紧叫?紧---狭小叫窄掐---跺脚叫弹脚---蹲下叫挌蹴---站住叫?(nou)住---跟上叫厮干---一起叫一搭儿---使劲叫鼓劲---漂亮叫忒色---行了叫罢咧---弯了叫跷咧---绕路叫院路---哆嗦叫颤颤---二胡叫弦弦---哪里叫嗄(a)哒---那里叫唔儿或唔哒---不行叫没向---不和叫不卯---不服叫不摔(fai) ---难看叫伤眼---眼谗叫搡眼---粗心叫毛糙---人蛮叫生生---利索叫麻利---麻烦叫麻眼---站开叫趔开---走开叫搧远---滚蛋叫诘(jie)哇---磨蹭叫跐偎---差点儿叫西乎儿---讨厌叫撩乱---啰嗦叫迁翻---心烦叫缪(mu)乱---折腾叫返乱---烦乱劲大叫泼翻---闹人叫闹活---训人叫墩嗒---吝啬叫啬皮---讽刺叫?人---挖苦叫咳臊---吵架叫绊嘴---关系好叫坚钢---生硬叫干板儿---哄人叫编凯子---胡说叫胡粘(ran)---虚张声势叫扎势---嚣张霸道叫骄豪---非尊非理叫骚轻---为人轻佻叫花搅---纠缠叫搅缠---打入叫挕(die)人---挨打叫佴(nai)打---滑稽叫逛凇(guang song) ---坏蛋叫黠凇(song)---讹人叫挴(mei)人---训斥、责骂叫日絕---惹事叫招祸---蛮干叫生整或硬整---没问题叫没麻哒---没眼色叫没眉眼---和不来叫搁不来---不理会叫不招识---够不着叫亘(gen)不着---有办法叫有窍道---有钱有货叫攒万---东西多叫万货稠---光脚板叫精脚片---刀具锋利叫鏒(can)活---逗急了叫惹懆咧---完蛋了叫毕失咧---弄坏了叫悖毁咧或失塌咧---瞎胡来叫胡饰诡---巴结人叫舔沟子---奸诈人叫沟子客---胡搅蛮缠叫混蔫子---不通情理叫麻米儿或坎头子,---乱七八糟叫尕拉马七…副1:网上帖子的补充1. 制达-这里2. 雾达-那里3. 啊达-哪里?一般回答用:WER4. 啊四-哪?哪个是?一般回答用:握四5. 野个-昨天6. 前个-前天7. 后个-后天8. 明个-明天9. 年四个-去年10. 蹭-厉害11. 碟-吃饭、打人12. 四火--试一试,13. 南常--困难,不容易办的14. 谝--聊天,说话15. 扎式--摆架子,打肿脸充胖子16. 花搅--开玩笑、恶作剧、取笑17. 产活--好,舒服18. 骚青--热情过分,讨好献媚之嫌19. 木乱--不舒服、不适,思绪烦乱20. 罢列-一般,还行、过得去21. 马卡--差劲22. 幕囊--行动迟缓、浪费时间的行为23. 细香、戏法--细致、仔细。

陕西民俗

陕西民俗

扶风歇后语
飞机上撂相片——丢人不知深浅
屁股上绑椽——横行
鸡毛敲馨——撞不响
老碗上席——没品
头上顶锅——里黑外不明
笤帚(tiao zhou )画像——没眉眼
手背上蝎子——甩不离
一只筷子吃莲藕——瞅得准
老汉吃蛋柿——光捡软的捏
猪八戒上供桌——没神奇
枣胡扯版——三两据(句)
锤子打磨扇——石打石(实)
老虎驾车——没人赶敢挂
马背上钉掌——离蹄(题)太远
挂面调醋——有盐(言)在先
腊月萝卜满院滚——少窖(教)
腊月的鸡蛋——不冻(懂)
抬着风车娶媳妇——另是轿(窍)
胸前挂笊(zhao篱——捞(lao)心
雀儿屙(ke)在牛屎上——屎垒屎(事垒事)
叫花子走亲戚——没礼(理)
空馆子下葬——木(目)中无人
背锅上坡——离前(钱)近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用“的”形容“人
活泼好动的人——猴的
心眼很多的人——鬼的
穿戴时兴的人——飘的
思想迟钝的人——闷的
干活偷懒的人——奸的
甩膀大干的人——实的
逢迎献媚的人——轻的
不听忠告的人——瓷的
意气风发的人——兴的
几面卖乖的人——滑的
有本事的人——能的
没能耐的人——肉的
爱逞能的人——奔的
长得太聪明的人——蛮的
假孝子
活着《墙头记》,死了电影、戏。

活着不给端碗饭,死了宴席摆一院。

死了厚棺砖砸墓。

活着无穿戴,死了绸缎身上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一种语言,世代相传有一种感情,永生相随
汉语言文学0804班xiyilu 20080001447 没有江南水乡的温婉宜人,没有塞北大漠的辽远广阔,没有沿海
城市的繁华富裕,没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然而我却对这个地方恋
恋不舍,念念不忘,这就是我出生的地方,生我养我的沃土,陕西省
铜川市!一座典型的山城,有着关中地区最具特色的方言民俗!
在我还是个小孩的时候,用我们那得话说,就是“碎娃”,就把自
己的家乡话说的麻儿溜!地地道道的原汁原味,总觉得用家乡话交流
感觉忒亲切,不岔生!
现如今虽然在外上学,大家都应教育制度要求说起了标准的普通
话,一时半会儿还听不出到底是哪儿的人,渐渐熟识才知道原来谝的
情致高涨,唾液横飞的侃友,竟然是自己的“乡党”!俗话说“老乡
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自此之后,情感更上一层,就时常两三一伙,
四五一群的去吃个油泼辣子蘸水面。

说到吃面,那最有讲究的还得数
我们关中人了!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

这种
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
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

就是对油泼面的辣椒,
那也是有讲究的,将辣椒收获后晾干,吃时,用剪刀将其剪为一节一
节,把籽与辣椒分开。

放在锅中炕干,之后,凉风吹过,再用碾子碾
成辣面,食用时,用热油一泼。

这就是著名的陕西油泼辣子。

是不是
行家,一吃便知!
油泼辣子与面条,就如陕西方言,平实温和中给人一种强烈的刺
激。

好比秦腔,表演似民间社戏,却配以苍凉凄婉的曲调。

哪里是在
唱戏啊,完全如远古的祭祀仪式。

吼时如雷,惊天地;怨时如诉,泣鬼神。

没有听过秦腔的人,可能觉着好玩,但听过之后,很难爱上它,就像陕西方言,不是陕西人,或不是在陕西长期生活,是难以体味出其中真味的。

说到这个,不得不提,我们陕西的锅盔馍,家家户户的主妇几乎都会烙。

做正宗的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粗粗的擀面杖来压揉,然后放在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内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

想起当年上初中时,离家较远,需要住校,每个礼拜才能回家一次,每次从家走时,背包里从来少不了我妈烙的锅盔馍,里头有小茴香和椒叶的可口清香,同样藏有满满的母爱!现在回家也不忘让妈妈烙锅盔馍吃吃,总觉得自个儿家的馍馍吃着可心!
都说陕西人恋家,不爱出远门,这话不假!陕西老乡们有自个儿的生活方式,待在自个儿出生扎根的地方,就过着自得其乐,地里长什么吃什么的日子!我自己也是特别的恋家,选大学都要选在家门口,生怕去了外省会有种种不适应。

有这种心态,也不足为怪,这样会使人们在生活的另一端获得某种精神上的安慰。

就像陕西方言不说“蹲下”,而说“蹴下”。

“蹲”是一种屈尊的选择,“蹴”是一种自然姿态,是人本身一种的姿态。

它体现了一种土地之子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也许人们不会去想一个词语的由来,只是这样说着,但使用本身就表明了一种选择。

这从一开始就不是咬文嚼字的事,我想是这样的。

陕西人实诚、朴素,没啥坏心眼子,说话直来直去,不爱拐弯弯。

热情好客,爱热闹,见不得冷清!所以说起话来嗓门自然高亮,比不得南方人的吴侬软语,个个儿仿佛天生就生得一副唱秦腔的好嗓子似的,说话愣是隔条街都能听见。

陕西人为人豪爽随性,却又不失礼貌周到,跟陕西人打交道,爽快!
社会在变化,时代在进步,生活好像就是这样延续着,也变化着。

但是那一口乡音,却似乎是从未变过!听起来还是让人心里感觉到忒舒坦。

那种恋家、思乡的感情没有随着时光的推移,岁月的冲蚀而变浅、变淡,反而像黄土高原上数百年来沉淀起来的黄土一样越发浓郁,越发厚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