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案原创课程设计
热力环流教案原创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包括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及地理分布。
2. 让学生了解大气层中不同气层的温度、湿度特性,以及它们在热力环流中的作用。
3. 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够分析实际案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气象图表等工具分析热力环流现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对热力环流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及其影响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在探究过程中相互协作、共同进步。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教学,针对性强,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八年级阶段,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现象。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热力环流的概念与形成原因:介绍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分析大气层中不同气层的温度、湿度特性,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2. 热力环流的影响因素:讲解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分析各因素的作用机制。
3. 热力环流的地理分布:介绍全球主要的热力环流分布,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分析其地理特征。
4. 热力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讲解热力环流对降水、气温等天气、气候要素的影响,分析典型实例。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如观察当地气象图表,分析热力环流对天气现象的影响。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第一课时:热力环流的概念与形成原因,以及大气层气层的特性。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身边的气象现象,分析其与大气运动的关系,撰写一篇观察报告。
3.设计一道与大气运动相关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并在课堂上分享解题过程。
4.阅读一篇关于气候变化对全球大气环流影响的科普文章,总结文章要点,并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进行简要分析。
5.分组讨论,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
a.大气运动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b.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有何启示?
c.如何从大气运动的角度解释某些地区的气候特点?
6.完成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并对错题进行订正和总结。
7.鼓励学生关注国内外气象新闻,了解大气运动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并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撰写一篇时事评论。
2.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让学生当堂完成。
2.鼓励学生相互讨论、解答疑问,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3.对学生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易错点,总结解题技巧。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的关系。
2.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热力环流、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
3.学会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气象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
4.能够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全球大气环流的基本格局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5.设计实验活动,如制作热力环流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运动的过程,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3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
1.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激情。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知识。
1.基本概念:首先,我讲解大气层、气压、温度、湿度等基本概念,让学生对热力环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形成原因:接着,我分析地球自转、地球表面不均匀加热等因素,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3.基本过程:然后,我通过图示和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过程,包括上升气流、下沉气流、水平气流等。
4.案例分析:最后,我结合实际案例,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针对热力环流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1.分组讨论: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
2.讨论问题: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热力环流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如何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选择一个与热力环流相关的现实问题,如气候变化、城市发展规划等,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份报告。
4.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
-利用GIS软件,分析某一地区的热力环流数据,并绘制相应的分析图,展示你的分析过程和结果。
作业要求:
-思考题要求条理清晰、文字简洁,能够准确表达对热力环流知识的理解。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准备:(一).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农村住宿制学校,学生基本上都在学校,缺乏直接体会和感悟,加上学生原初中地理的学习乃至高中其他文科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学习存在较多的问题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常言道:“牵牛要牵牛鼻子。
”要突破教学难点,就要抓住关键,搞好关键知识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实验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教材分析热力环流的学习过程中,既要用物理知识来理解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气温、气压的关系,又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来理解气温、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教材的编写明显是建立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
教材没有解释空气受热就上升、冷却要下沉的根本原因,特别是新教材,对热力环流的描述不到二百字,文字基本是对结论的阐述。
上课时如不把温度与空气运动方向的关系;温度、高度与气压的关系给学生讲透,学生学的过程就会云里雾里。
(三)、设计理念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2、过程和方法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自主学习或是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热力环流教学设计1课题热力环流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一般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湘教版)(必修一)其次章第3节“大气环境”中第2课时“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这节主要内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解释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
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的最简洁的形式,这节课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打下学问基础。
因此,要让同学更好的把握这节课是特殊必要的。
同学分析本节课学习之前,同学都已具备相关的基础学问,比如:学校学习的气压,等压面的概念、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物理中学习的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以及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这些学问是学习这节课的基础,而且由于同学的空间感不强,尤其是女生的空间概念不清,因此,加大了同学学习本节课的难度。
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缘由;2.把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应用;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山谷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1.组织同学分组争辩,培育同学合作、探究力气,进一步提高同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力气。
2.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同学熟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同学自主探究地理问题的爱好和力气,培育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常见的几种热力环流问题的探讨,培育同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力气,并将所学的学问应用与日常生活中。
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及风的形成难点: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热力环流、山谷热力环流、及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缘由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同学逐步发觉问题,指导同学进行总结。
2.争辩法:将同学分为小组,对本节内容争辩探究,并进行沟通争辩,得出小组结论。
3.呈现、评价法:每小组的一名同学代表把本小组分的问题的答案呈现在黑板相应的位置,小组之间互评,老师点评。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热力环流教学目标: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热力环流的分类和形成原因。
3.了解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
4.能够分析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2.热力环流的分类和形成原因。
3.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难点:能够分析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讨论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班级实验室。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张全球环流图,引发学生对热力环流的认识和兴趣。
2.教师向学生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对气候和天气有什么影响。
第二步:理论讲解(3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讲解热力环流的分类和形成原因,包括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地球自转、地形、大洋洲和北极冰川等因素的影响。
2.教师结合案例分析,解释不同热力环流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第三步:实验探究(4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热电效应演示气流的产生和流动。
2.每个小组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观察和测量不同温度下气流的速度和方向,探究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
3.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能够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机理和规律。
第四步:讨论和总结(30分钟)1.学生围绕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案例。
2.教师给予学生引导和指导,引导学生总结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具体影响。
3.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资源,进行小组研究和整理,撰写一份关于热力环流对一些地区气候的影响的报告。
第五步:作业布置(10分钟)1.教师布置学生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报告的撰写,并准备口头报告。
2.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和指导,进行独立学习,撰写完整的报告。
3.教师根据学生的报告和口头报告,进行评价和点评。
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和规律,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2024热力环流说课稿范文
2024热力环流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2024热力环流》,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2024热力环流》是地理科目高中年级的教材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气候和天气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地理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热力环流在地球上的分布与地理现象有着密切的关联。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全球主要热力环流带的特点。
②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地图和图表等工具分析和解释热力环流现象。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热力环流重要性的认识和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说教法学法地理科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学习地理需要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来深化理解。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示例法、实验法;学法是:观察学法、实践学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丰富的地图和图表资料,以直观呈现热力环流的分布和特点,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
1. 引入新课我将通过呈现一张全球热力环流分布图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观察图上的特点。
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上存在着热力环流,以及热力环流对地球的影响。
2. 理解概念和分类我将通过示例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分类。
首先,我会从大气循环和热量传递方面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
然后,我会进行实验演示来展示地球上的主要热力环流带,并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3. 分析特点和作用通过展示地图和图表,我将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热力环流带的特点和作用,比如赤道气候带的高温多雨,副热带气候带的干旱少雨等。
同时,我会让学生思考热力环流的作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比如季风、风纷扬沙等。
4. 实际运用在学生掌握了热力环流的概念和特点后,我将给学生一个应用题,让他们通过分析图表来解答问题,从而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第一篇:热力环流教案《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难点:热力环流中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气压的高低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四、教学过程复习:在两种情况下,谁会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新课:应用1:海陆风——根据海陆热力差异,画出风向:海陆风是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
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应用2:山谷风由于山顶与谷底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山顶吹向谷底称“山风”。
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应用3:城市风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城市区是一个高温区,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
白天和晚上是一样的,近地面风都是由郊区吹向城市,高空是由城市吹向郊区的。
五、当堂检测见课件六、教学反思第二篇:《热力环流》教案《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难点:热力环流中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气压的高低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四、教学过程复习:在两种情况下,谁会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新:应用1:海陆风——根据海陆热力差异,画出风向:海陆风是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一、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
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
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五、重难点的突破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七、教学过程录像内容,在玻璃箱内冰块盆和热水盆,在玻璃箱点燃香,观察烟雾的飘动方向。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详细讲解以下内容:
1.热力环流概念:讲解热力环流是什么,它是由地球表面不同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地面的热容量和反射率等因素引起的。
2.热力环流形成原因:分析地球运动、大气物理等导致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如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烈,地面温度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带;而两极地区太阳辐射较弱,地面温度低,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带。
4.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可能对气候变化、环保等问题关注不足,教学中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取得良好成效。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热力环流概念的理解:热力环流作为一个抽象的地理概念,学生对它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何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一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热力环流形成原因的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涉及到地球运动、大气物理等多个方面,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原因,并理解其内在联系,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8.注重跨学科教学,将地理知识与物理、数学等学科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课阶段,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夏天南方比北方热?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又为什么那么大呢?”引发学生对气候现象的思考。
2.生活实例:展示地球不同纬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进而引出热力环流的概念。
5.创设实践活动,如模拟实验、实地考察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热力环流的存在和影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宁夏育才中学高一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案例提示:城市绿化、建筑布局、通风廊道设计等。
3.请同学们绘制一幅热力环流的示意图,标注出其主要组成部分,并简要说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拓展阅读: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热力环流的影响,以及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运用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热力环流现象,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能力。
4.设计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1.学生对大气运动、气压等概念的理解程度,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2.学生在分析地图、图表等地理信息方面的能力,以便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和疑惑点,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答学生的疑问。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等自然现象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形成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
4.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学会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提高社会责任感。
高中地理_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学会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2.运用示意图,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3.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4.通过案例探究,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现象。
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式教学法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实践活动:在同学们每天出入的教室门口,手持一炷点燃的香,请同学们观察并说出教室门口上、下部烟雾的飘动方向,思考飘动方向不一致的原因?(PPT同步展示活动视频)生:大气运动(或者风)。
师:这是一种小尺度的、局部的大气运动现象——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真实体验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习目标】一、基本概念——气压1.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2.变化规律气压比较:A > B > C垂直方向:海拔升高,气压降低。
水平方向:同一海拔高度的各点气压相等(不考虑其他因素),气压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为等压面。
师: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大气运动现象。
二、实验探究将准备好的透明玻璃缸安放在桌面上,垫高以便于全体学生都能观察,将装满冰块的两个烧杯放置在玻璃缸内的两侧,中间放点燃的香,盖上盖板营造密封的环境。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玻璃缸内的烟雾运动方向。
思考:1.大气运动有几种形式?2.点燃的香烟雾向上飘,冰块处烟雾向下沉,为什么?是哪种因素差异导致的这种现象?3.绘制玻璃缸内的空气运动示意图,分析产生这种运动的根本原因?生:1.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又分为上升和下沉运动。
2.香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冰块处空气受冷,收缩下沉。
10班地理学科王琳琳《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环节五:
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引导学生将本节知识点结合生活实际
“海洋陆地升温速度”相关知识点推送给学生,让学生自行绘制海陆风、城市风并讨论交流
教师提问、涂鸦
环节六
当堂训练
引导学生应用本节知识
推送题目训练
当堂训练
环节七
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本节知识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
思维导图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地理学科
执教课题:《热力环流》
教材版本:山东教育出版社
所属章节: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
执教教师:王琳琳
执教时间:2019年4月12日
执教班级:高2018级10班
《热力环流》教学设平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形成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可以说热力环流是“大气圈”这一节的核心内容。
切洋葱不流泪的窍门
请两位同学上前来切洋葱
S窗口直播实验过程
环节二:
学习目标
展示目标
明确目标
环节三: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自学与思考
快速浏览文本,找到相应内容。然后自己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环节四:
成果展示、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结论后,小组代表展示组内讨论结果
五、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较为抽象,所以先用生活小窍门引起兴趣,让学生根据初中物理知识,讨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后再进行地理小实验,验证小组结论,并加以应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小组合作,锻炼每一位同学的学习能力。
六、教学环节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学习必备次迎下载热力环流教案1•课题:中图版地理必修一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热力环流”。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并能说出大气运动的作用,能量来源及分类。
(2)理解并能阐明热力环流的成因,形成过程和环流过程。
(3)理解并能说明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变化情况。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热力环流模型,能联系生活实际,列出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实例,增强举一反三的能力。
(2)通过画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绘图能力。
(3)通过分析等压面变化及高低空气压变化,增强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热力环流成因的分析,认识任何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学习城市热岛环流,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3)通过对生活中的热力环流举例,养成细心观察身边现象及认真思考的习惯。
(4)通过对城市热岛环流为工业布局的学习,体会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
3.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动态形成过程(2)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情况(3)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城市风)教学难点: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情况4.课型:综合课5•教学方法:讲解法,象征图像直观法,比较法,板书笔记指导法,读书指导法6.教具:多媒体,书,粉笔盒7.教学过程:板书学习必备次迎下载基本原理:P=p gh。
随着h升高,空气密度p减小,气压降A图一板书二:冷热均一时----------------------------------------------------------------------------- 1004----------------------------------------------------------------------------- 1006----------------------------------------------------------------------------- 1008 ///////////////// // 1010(hPa)图二板书三:AB学习必备 次迎下载冷热不均时1004 1006 1008 1010(hPa)图三板书四:图四板书五:等压面变化情况:凸高为高,凸低为低图五练习一:将板书三ABA'B’的气压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序练习二:学习必备 次迎下载A’ B’1004 1006 1008 1010(hPa)1004 1006 1008 1010(hPa受热多受热少下图为某地由热力原因而形成的高空等压面分布图,读图回答第(1)一(3)题。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3.归纳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强调热力环流的重要性,并指出其在气象、气候等方面的应用。
4.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热力环流相关的研究动态,了解其在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意义。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层的基本结构,理解大气温度、密度与气压的关系,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过程和影响因素,了解热力环流在天气变化、气候形成等方面的作用。
3.学会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气象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
4.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热力环流现象,具备一定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3.制作海报: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张关于热力环流知识点的海报,要求内容丰富、设计美观、简洁明了,便于传播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4.探究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热力环流现象。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观察结果,并分析实验原理。
5.研究性学习:针对以下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
-热力环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观察记录:请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周内身边的气象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要求学生详细描述现象、分析成因,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2.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典型的热力环流现象,如台风、季风等,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其形成过程、影响范围及应对措施,撰写一篇案例分析报告。
3.填空题:补充热力环流的相关概念和过程,如“热力环流是由于大气层中的____和____之间的温差引起的。”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章节的教学伊始,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季节更替等自然现象,引发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好奇心。
-提问:“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这与大气运动有什么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师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方式,共同探讨热力环流现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师提供实际案例,如城市热岛效应、大气污染等,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在其中的作用。
4.思维特点: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热力环流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的案例和实验,以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5.团队合作: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在分工、沟通等方面仍需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于热力环流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尚需加强。学生具备基本的地理图表阅读能力,但在分析实际案例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针对本章节的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熟练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问题导入→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分析归纳运动规律→列举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热力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等压线的弯曲变化规律【教学方法】讲解法、分析法、活动探究法【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过程】(问题导入)多媒体展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上方谷”这一故事。
同学们想想这一故事中体现了什么地理知识?(讲授新课)(板书)二.热力环流:(过渡)要学习热力环流,我们先了解下面几个概念。
(板书)1.几个常用概念:A.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
(多媒体展示)高度升高,气压减小。
B.高压、低压: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值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注意)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C.等压面:大气中气压值相等各点所构成的面。
(巩固练习)多媒体展示(总结)等压面变化:高压处上凸,低压处下凹。
(承转)学习了上面几个概念,下面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
(板书)2.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过程:(多媒体展示)(强调)在展示形成过程中,注意观察空气密度的变化、气压的变化以及等压面的变化。
(教师总结板书)(过渡)热力环流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
如海陆之间、城郊之间都有可能形成热力环流。
(学生活动)多媒体展示“海陆风的形成”,完成活动内容。
略(案例探究)“城市风的形成”(教师引导)市区人口密集,有众多的工厂、汽车、建筑物等,人为释放的热量多,所以,市区气温较高。
(案例探究)“对流雨的形成”(多媒体展示)(解决问题)多媒体展示“火烧上方谷与对流雨”,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天在紧要关头下起雨来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热力环流》
执教者
郭宝
田
课时2
所属教材目录
地理湘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
第三节
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大气环流”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边的学习已经掌握大气受热的直接热源来源于地面,根本热源来源于太阳辐射。
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等。
地表受热不均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目标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其根
本原因,熟练掌握热力环流示意图,
②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
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局地热力环流问
题。
过程与
方法目标
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探究
能力和团体合作意识。
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
目标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学习生活
中的地理的概念,培养学生探索自
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难点热力环流的应用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新课改以来,高中地理课程要求“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现状,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
明每个环节预设的
时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堂小结2分钟
【情境创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第76集剪辑视频《火熄上方谷》2-3分钟
【新课导入】
1.拯救司马懿的这场奇雨为什么下得如此及时,难道真是苍天保佑吗?
2.大战在山谷进行,山顶并未着火,为什么山顶却发现衣服的碎屑和炭灰呢?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热力环流的形成】
探究一:多媒体播放热气球、孔明灯图片
要求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热气球和孔明灯会上升?
(学生回答)热胀冷缩
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关于热力环流的形成段落,每人准备一张纸,
【方法】:探究式教学法、适时点拨法、激励教学法
【学生】
探究任务:绘出热力环流图,并讲解其形成过
程。
探究过程: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探究成果展示交流:作图正确的小组代表上台讲解其形成过程,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1.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其探究情况,并看情况给予学生引导、点拨。
2.给作图正确,讲解到位的小组加分。
3.学生展示后,播放课件,学生进一步思考,以得出热力环流形
成的根本原因;解决新课导入时的问题。
【设计意图】
1.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
2.突出重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更好理解掌握重点
3.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探究能力和团体合作意识。
【过渡】(现在,同学们已经理解了热力环流的原理,其实,现实生活中冷热不均产生的热力环流无处不在,.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现实中的一些典型例子。
(转入城市风成因和影响分析)
探究二城市风
首先学生根据刚才所学知识,绘出城区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讲解其形成过程,以抢答形式先去收的小组代表上台作图并讲解,其他小组补充纠正,给快且正确的小组奖励和表扬,然后展示课件,学生观看课件进一步思考问题:
1.城市风形成原因是什么
2.污染严重的工厂应在何处布局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探究三海陆风
1.先列举实例提出问题:假如你是摄影爱
好者在海边拍照
的时候,怎样站立才能拍出更好的效果呢?面朝大海还是背朝大海?
2.带着问题教师出示海陆风的课件,教师通过课件讲解归纳.
3.向学生提出问题:
①沿海地区白天吹什么风,晚上吹什么风?
②并揭晓问题答案应该在白天去拍照而且要想得到更好的拍摄效果应该是面朝大海
4.出示《军港之夜》这首歌,让学生找到歌词中欠妥的地方
【设置悬念】
除了城市风和海陆风,生活中还有哪些热力环流的例子呢?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试从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总结海陆风、城市风的分析模式,请同们对山坡与
山谷风提出问题并研究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揭晓问题的答案
【课堂巩固】播放习题,学生思考并作答
布置作业1分钟
课件展示《夜雨寄北》这首诗提问:巴山为什么会下雨?
板书设计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二、热力环流的应用
1.城市风
2.海陆风
3.山谷风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热力环流的原理及应用,教学效果不错,学生积极性挺高。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平时不是没有积极性,而是没有找到调动起来。
不爱动脑,不爱参
与,越发没意思,听讲的效率不高,成绩停滞不前。
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