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实践及其作用教案
社会实践课教案
社会实践课教案一、引言社会实践课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旨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实用技能及培养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介绍一份社会实践课教案,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现状和相关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如观察、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社会调查与研究:学生可选择一个与社会相关的主题进行调查与研究,如环境保护、社会公益活动等。
2. 参观实践:学生可参观有关社会问题的机构或企业,以深入了解相关问题和实践经验。
3. 实践项目:学生可通过团队合作,开展一项实践项目,如社区清洁、公益义卖等。
4. 结果总结:学生应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便进一步提高自我和团队水平。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思考社会问题。
2.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观察记录:鼓励学生进行观察,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感想。
4. 实践操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锻炼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流程1. 前期准备:确定实践主题、分组、行程安排等。
2. 社会调查与研究: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调查与研究,收集资料和数据。
3. 参观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实践,向相关机构或企业学习和交流。
4. 实践项目:学生分组开展实践项目,并定期进行进度汇报和反馈。
5. 结果总结:学生个人和团队对实践结果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师角色1. 引导者: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实践主题和方法。
2. 指导者: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监督。
3. 评价者: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4. 激励者:鼓励学生克服困难,不断提高自我和团队能力。
七、学生角色1. 主动参与者: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初中社会与实践教案
初中社会与实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实践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体验生活,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社会实践的含义和意义2. 社会实践的类型和方式3. 社会实践的流程和注意事项4. 社会实践案例分享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吗?对社会实践活动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社会实践活动的背景和意义。
3. 案例分享:教师分享一些成功的社会实践案例,让学生了解社会实践的类型和方式,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社会实践活动。
4. 社会实践流程和注意事项:教师详细讲解社会实践的流程,包括策划、准备、实施和总结等环节,并提醒学生注意一些事项,如安全、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等。
5.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围绕社会实践的主题展开讨论,讨论如何设计一份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6.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社会实践方案,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和建议。
7. 总结: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表现。
2. 学生实践能力:评估学生在社会实践方案设计中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
五、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素材:用于导入和激发学生兴趣。
2. 社会实践案例:用于分享和引导学生思考。
3. 教学PPT:用于展示和实践活动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六、教学建议1.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社会实践活动案例进行分享。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第一节 实践及其作用教案
第一节实践及其作用教案第一节实践及其作用教案第一课时实践的特征●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实践的概念,即实践概念的两层含义。
理解:比较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及它们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运用:依据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能用具体实例给予阐释。
能力方面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
使学生养成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以及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觉悟方面(1)通过实践观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2)结合实践第一个特征的学习,使学生在实践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3)联系实践第二个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活动。
这是实践的第二个特征,它最能表现实践本质的特征。
因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它受意识能动性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终要引起客观世界的改变,创造出客观世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物质关系。
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这就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是其他什么东西绝不会具有的,只有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所以说,实践的第二个特征是教学重点。
教学中要分析好这个特征,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实践的含义。
●教学难点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的关系。
实践的第一个特征强调客观性、物质性,第二个特征强调有意识有目的的主观性,学生学习中容易形成这二者是自相矛盾的,或者是用一个特征否定另一个特征的看法。
如何把二者统一起来,是理解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相结合法。
●教具准备投影材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排[复习提问]师:1.什么是理想?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怎样才能转化为现实?(设计此问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复习,引出新课学习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理想是关于未来的蓝图和设想。
小学综合实践第一课至第四课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第一课至第四课教案第一课教案:观察并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引言:小学生们对植物的生长过程充满好奇心,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他们可以学习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记录技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培养其科学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一、课堂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回忆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
2. 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对植物生长过程的想法和观察经验。
二、植物生长的基本要素(10分钟)1. 介绍植物生长的基本要素:种子、水、土壤、阳光。
2.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要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三、观察植物生长过程(20分钟)1. 学校提供一些小盆栽植物,每个学生分配一棵。
2. 学生将植物放在专门为此准备的观察盆中,并记录下日期和观察内容。
3. 学生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包括根系变化、茎叶生长、花朵开放等,并用文字和图片记录在观察表中。
四、分享观察结果(15分钟)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相互交流。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每棵植物的生长情况不尽相同?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和观察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向其他人描述植物生长的过程。
3. 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更多兴趣和探索。
六、课堂延伸(15分钟)1. 鼓励学生在家继续观察植物的生长,并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2.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自己家里的植物生长情况,并分享自己的观察日记。
七、课堂作业(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观察记录,撰写一篇关于自己观察到的植物生长过程的报告。
2. 提醒学生注意使用正确的科学名词和方法,将观察记录整理成系统的报告。
结束语: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将获得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基本了解,并培养了科学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这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保持对植物的好奇心,并继续探索更多有关植物生长的奥秘。
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教案
教案名称: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背景: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勇于尝试,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提高社会责任感。
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活动内容:1. 实践项目: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实践项目。
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技制作等。
2. 实践地点:根据实践项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实践地点。
如:社区、企业、学校等。
3. 实践时间:根据实践项目的要求,制定合理的实践时间。
如:一周、一个月、一个学期等。
4. 实践方式:根据实践项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实践方式。
如:实地考察、实习实训、课题研究等。
活动步骤:1. 宣传发动:通过海报、班会等形式,宣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2. 选题策划: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实践项目。
3. 制定方案:学生根据实践项目的要求,制定实践方案,包括实践地点、时间、方式等。
4. 实践活动:学生按照实践方案,进行实践活动。
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评价。
5. 总结交流: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分享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活动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身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总结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2. 同伴评价:同学之间对实践活动进行评价,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注意事项:1. 确保实践活动安全:在实践活动中,要确保学生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小学六年级第一学期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小学六年级第一学期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第一节:课程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并可以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第二节:课程内容1.实践活动的概念和意义2.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3.实践活动的方法和技巧4.实践活动的评价和总结第三节: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实践活动的定义和意义,激发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第四节: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教师讲解、示范实践活动、小组讨论等。
通过互动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第五节:学情分析本教案针对小学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但对于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和团队合作仍然需要引导和培养。
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六节:教学过程1.引入节目:教师向学生介绍实践活动的概念和意义,并回顾之前在课堂上所学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兴趣。
2.讲解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教师向学生介绍实践活动的种类和内容,并示范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如手工制作、植物栽培等。
3.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自己感兴趣的实践活动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4.实践活动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向学生介绍参与实践活动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材料选择、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
5.实践活动的评价和总结: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评价和总结,让学生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第七节:课堂练习教师布置实践活动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实践活动进行尝试,并写下自己的感想和收获。
第八节: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实践活动对学生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九节: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五年级科学实践活动上册教案(上教版)
五年级科学实践活动上册教案(上教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实践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科学实践活动的基本步骤。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实践的定义和意义。
2. 科学实践活动的步骤和要求。
3. 常见的科学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有趣的科学实践活动案例,激发学生对科学实践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他们对科学实践的认识和想法。
2. 知识讲解- 讲解科学实践的定义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实践对于科学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 介绍科学实践活动的基本步骤,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实验、观察结果和总结等。
- 分析一些常见的科学实践活动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实践活动的特点和要求。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简单的科学实践活动,例如制作简易发电机或制作纸飞机等。
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实践的步骤进行操作,并观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 总结归纳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和观察结果,并引导他们总结归纳科学实践活动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2. 收集学生的实践记录和总结,评估他们对科学实践活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更多的科学实践活动,如观察植物生长、制作简易电路等。
2. 提供更多的科学实践案例和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拓展科学实践的领域。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科学实践的概念和步骤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在实践活动中,部分学生对操作步骤和观察记录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
下一节课将加强对实践技能的训练,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科学实践的意义和应用。
社会实践课教案
社会实践课教案引言社会实践课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本文将从社会实践课的重要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社会实践课教案,提高教学效果。
一、课程概述社会实践课是一门实践性强、活动性强的课程。
通过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提高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社会实践课要通过参观观摩、调研访问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的各个方面和领域,拓宽视野。
2.提高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课注重实践操作,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3.培养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课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了解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教学内容社会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参观观摩活动学生可以参观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了解其工作情况、管理模式等。
2.调研访问活动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开展实地调研和访问,了解相关领域的情况,并记录下来。
3.社会实践项目学生可以选择参与各类社会实践项目,如环保活动、义务劳动等,感受实践中的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
四、教学方法1.活动导入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其思考和提出问题。
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
3.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通过模拟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4.反思总结活动结束后,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加深对实践活动的理解和体会。
五、评价方法社会实践课的评价方法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如观察记录、作业报告、小组展示等,全面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案例分析以学生参观某企事业单位为例,指导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和交流,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管理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七、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
让孩子在实践中成长,小学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详解
一、前言孩子的成长既离不开日常生活的琐碎,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的品质与能力。
而小学一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正是一次很好的机会。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学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二、课程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基本动作,提高肢体协调能力。
2. 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提高手工制作的技巧。
3. 培养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沟通协调的能力,增加集体荣誉感。
4. 学生能够通过活动观察自然现象,了解自然规律。
5. 在师生互动中增强对健康的认识,树立积极的健康意识。
三、具体内容1. 体育活动:跳绳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培养体育兴趣。
教学步骤:(1)师生共同观看相关视频。
(2)老师现场示范跳绳的基本动作,让学生模仿练习。
(3)分别设立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逐渐提高跳绳难度。
(4)在班级内举办跳绳比赛,增加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荣誉感。
(5)学生们运动后再消化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对跳绳的理解。
2. 手工制作:折纸圣诞树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手工制作技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步骤:(1)老师让学生欣赏各种圣诞树造型,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创造力。
(2)老师提供纸张、胶水、剪刀等制作工具,让学生根据各自的设计构图开始折制。
(3)老师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防止学生受挫。
(4)学生完成后,老师即将圣诞树挂在教室内,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设计和感受。
3. 科普活动:观察天文现象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增强学生的自然观察能力。
教学步骤:(1)老师让学生掌握天文基础,如人类是如何发现天体运动规律。
(2)老师让学生消化掌握的知识,相互辩论和讨论,带领学生分析和总结。
(3)学生们在夜间观测月亮、星空、流星等天体体验,了解夜空风景。
(4)老师带领全班上网,了解古代星图和现代科技辅助下的天文现象研究。
4. 健康活动:运动会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健康的认识。
教学步骤:(1)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年级,设定适当的运动项目,如跑步、跳远等。
三年级上册实践活动全面教案
三年级上册实践活动全面教案活动背景本教案旨在为三年级上册的实践活动提供全面指导和规划。
实践活动是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活动一:手工制作目标通过手工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活动内容1. 学生分组进行手工制作活动,例如折纸、剪纸、拼图等。
2.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互相合作,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活动时间每周一节课,连续进行三周。
教师角色教师在活动中充当指导者和鼓励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二:实地考察目标通过实地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内容1. 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例如参观博物馆、植物园等。
2. 学生在考察过程中观察和记录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提出问题。
3. 学生回到教室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和问题。
活动时间每周一次,连续进行两周。
教师角色教师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帮助他们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活动三:团队合作游戏目标通过团队合作游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活动内容1. 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合作游戏,例如拔河、搭建小桥等。
2. 学生在游戏中需要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活动时间每周一次,连续进行两周。
教师角色教师在活动中监督游戏的进行,并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沟通。
活动四:创意设计目标通过创意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活动内容1. 学生分组进行创意设计活动,例如设计新产品、制作海报等。
2. 学生需要展示他们的设计思路和成果。
活动时间每周一节课,连续进行三周。
教师角色教师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总结通过以上四个实践活动,我们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以及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开学第一课教案
综合实践开学第一课教案一、前言综合实践是我们学校的一项特色教育,也是中学阶段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
在开学第一课上,我们将一起走进综合实践的世界,以点亮知识之光,探究科技之路。
二、教学目标1. 学习了解综合实践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其重要性和作用;2. 学习能力培养:了解综合实践知识的获取和应用过程,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实践能力;3. 创造能力培养:激发学生对科技的热情,培养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开发和展示他们的才能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是一种从多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学科。
它包括了自然科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艺术、体育等知识领域,主要通过实验、实践、探究等学习方式来达到教育目的。
2. 综合实践的意义和作用?综合实践在中学阶段的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并不仅仅是一门科目,更是一个综合素质的提升平台。
通过综合实践的实践,学生们能够获得更深入的体验和经验,从而更好地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应对未来的社会挑战。
3. 如何学习综合实践?综合实践学习需要我们通过一些科学方法来获取和应用知识。
我们要了解综合实践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点,学习其基本理论和方法。
在广泛的实践活动中去探求新鲜事物,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从而思考出更多创新点。
我们要把我们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从而获得更深入的体验和体会。
四、教学方法1. 前置思考法通过在课前引入问题和启发性的话题,让学生思考课程内容,关注综合实践的相关知识点和重要性。
2. 简单实例法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小例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综合实践,如何学习综合实践等问题。
3. 学生互动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小组讨论、学生发言等方式,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发放试卷、让学生进行小组展示等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进行评估。
四上综合实践第一课教案
四上综合实践第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综合实践的重要性,认识到综合实践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念,懂得珍惜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综合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综合实践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一些成功人士的实践经验,引导学生思考实践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新知识。
(1)讲解综合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综合实践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2)介绍综合实践的分类和实践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及其实践操作方法。
3. 实践操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自己所在的社区或学校,提出一项综合实践计划,包括实践目标、实践内容、实践方法等。
(2)指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注意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 总结反思。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实践经验,反思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念。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综合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能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对于实践操作也展现出了较强的兴趣和能力。
但是在实践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团队合作意识也需要加强。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实践操作的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反馈。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综合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了综合实践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第一课
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生活,增长知识,提升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这一课程,我们特此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第一课。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和目标。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活动内容1. 课程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了解课程的意义和目标。
(2)播放一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彩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团队建设(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8人,并确定小组长。
(2)各小组进行自我介绍,增进彼此了解。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协作游戏,如“传话游戏”、“拔河比赛”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探索实践(1)教师提出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如“如何节约用水”,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2)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设计一个节约用水的方案,并制作成海报或PPT。
(3)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方案,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4.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体会。
(2)各小组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心得和感悟。
(3)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活动过程1. 教师通过讲解和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通过团队建设活动,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学生在探索实践环节,通过分组讨论、设计方案、展示和评价,锻炼了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教师通过总结反思环节,引导学生回顾活动过程,总结收获和体会,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五、活动评价1. 教师评价: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给予客观评价。
初中实践课教案模板
初中实践课教案模板年级学科: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实践课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良好习惯。
3. 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总结,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实践课的定义与意义2. 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组织3. 实践课的实施与评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实践课的定义与意义,引发学生对实践课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参加过实践活动吗?觉得实践活动对你们的成长有什么帮助?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2. 教师提问:如何设计一个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应该如何组织?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参与的实践活动经验。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实践活动的收获与感悟。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实践课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优点与不足。
2. 学生讨论:如何改进案例中的实践活动,使其更加有意义?五、小组合作(10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设计一个实践活动。
2. 学生分组讨论,确定活动主题、内容、时间、地点等。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实践课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合作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实践活动设计:评估学生设计的实践活动方案,看是否具有意义、创新性和实用性。
3. 学生反思:通过课后作业、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反思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实践课的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实践作用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实践作用教案模板范文初中年级学科:初中物理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实践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实践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 实践在物理学中的意义2. 实践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方法3. 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在学习物理学的过程中,有没有注意到实践在物理学中的作用呢?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二、讲解实践在物理学中的意义(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实例,讲解实践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
三、讲解实践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方法(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实践活动的具体方法,如实验、观察、调查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实例,掌握实践方法。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实践方法。
2.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收获。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六、布置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选择一个实例,分析实践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2. 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实践在物理学中的意义和应用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
3. 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对实践在物理学中的认识和体会。
以上是一份关于实践作用教案的模板范文,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的全面实践教育教案
三年级上册的全面实践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二、教学内容1. 实践教育的定义和特点2. 实践教育的分类和形式3. 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4. 实践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步骤5. 实践教育案例分析和讨论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实践教育的定义和特点-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实践教育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 介绍实践教育的定义和特点,与学生共同探讨实践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课时:实践教育的分类和形式- 引导学生分析实践教育的不同分类和形式,例如社区实践、科学实验等。
-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参与过的实践活动,并总结归纳。
第三课时: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学生观看相关实践教育案例视频,引发思考和讨论。
-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实践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四课时:实践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步骤- 介绍实践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步骤,包括前期准备、实践活动、总结反思等环节。
-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践教育方案的制定和设计。
第五课时:实践教育案例分析和讨论-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设计的实践教育方案,并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并讨论解决办法。
四、教学评价- 学生参与讨论和展示的表现- 学生在实践教育案例分析中的观点和分析能力- 学生对实践教育重要性和意义的理解- 学生制定实践教育方案的创新性和可行性五、教学反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以上是三年级上册的全面实践教育教案的大致安排,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第一节实践及其作用(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道理。
理解: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道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的道理。
运用:联系社会现象举出事例说明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能力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并积极投身到实践活动中去。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教学方法采用讲、读、议、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重点问题,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归纳;难点问题,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议论、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具准备投影材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排[复习提问]师:1.为什么说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生答:第一,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第二,生产实践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师: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生答: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设计以上问题,目的在于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为导入新课打下基础。
特别是运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原理来理解本书要学习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很有益)[导入新课]以上我们已经懂得了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懂得了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实践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这是人们关于实践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吗?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又是怎样?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三课时。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讲授新课]三、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板书)师:认识的两次飞跃指的是什么?生: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挥思考作用,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把理性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第八课第一节实践及其作用学案
第八第一节实践及其作用学案第八第一节实践及其作用学案[基本线索]第一节:实践→实践第一的观点(实践对社会、对认识的作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一、实践的特征.什么是实践?实践是&nt;&nt;&nt;&nt;&nt;&nt;_______改造______________的一切________。
理解如下:①“人们”——实践的_____②“客观世界”:实践的对象是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
③结果:改造客观世界,引起_______、________的变化,不是纯粹的思维、认识活动。
④“活动”,这是实践的性质。
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也不是意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可见,实践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_________的活动,不是动物的本能活动;二是指实践是人们______________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的思维活动;三、实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是物质现象,也不是意识本身。
2.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客观的___________的活动。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______、实践______、实践______。
①实践的主体是________;②实践的对象________;③实践的手段也是________。
总之,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三大客观要素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___________的活动。
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___________的活动。
A、实践是在______指导下的___________的活动(人在行动之前就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B、实践的结果具有创造性。
[点拨]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二者是不是矛盾的呢?不!!因为:A、实践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B、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实践的对象和手段都是“死”的,只有人能动地使用它、改造它,才真正成为实践的要素。
开学第一课教案设计 社会实践
开学第一课教案设计社会实践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实践的定义和意义。
2.了解社会实践的分类和相关案例。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4.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社会实践的分类和相关案例。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引入(教师提问)- 你们知道社会实践是什么吗?它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学生思考,教师引导)- 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学校之外,亲身参与社会活动的一种教育活动。
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自己,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2.社会实践的分类- 社会实践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服务为主的社会实践,比如为社区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另一类是以调研为主的社会实践,比如在某个社会机构进行实地调研。
(教师示例)- 现在我来给大家讲几个社会实践的案例,你们听完后,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类进行深入研究。
(教师讲解案例)- 案例一:某校学生志愿者团队定期到附近的养老院为老人们提供陪伴和关爱的服务。
- 案例二:某校社会学专业的学生走进城市社会工作站,进行社会调研和数据分析。
- 案例三:某校文化艺术类学生走进乡村,帮助当地村民进行文化传承和宣传。
3.活动设计(教师提问)- 现在,你们需要选择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社会实践案例,并与几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准备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选择案例和组队)- 小组成员可以根据案例的要求,制定实践活动的具体计划,并明确分工和时间安排。
(学生组织实践活动)4.实践总结(学生展示实践成果)(教师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四、教学方法1.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社会实践的定义和意义。
2.讲授法:向学生讲解社会实践的分类和相关案例,并示范实践活动的设计。
3.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案例并组队,完成实践活动的策划和组织。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社会实践的理解和认识。
开学第一课(教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通用版
开学第一课(教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通用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沟通、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学会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4.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
2.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方法。
3. 沟通、表达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4. 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方法。
5.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和培养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引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通过一个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5. 情景模拟:设计一个情景,让学生模拟沟通、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他们的沟通、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创新思维训练: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表现。
3. 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情况。
4.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学建议1.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互动。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学会从生活中获取知识。
3. 教师应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师应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实践及其作用教案第一节实践及其作用教案第一课时实践的特征●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实践的概念,即实践概念的两层含义。
理解:比较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及它们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运用:依据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能用具体实例给予阐释。
能力方面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
使学生养成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以及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觉悟方面(1)通过实践观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2)结合实践第一个特征的学习,使学生在实践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3)联系实践第二个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活动。
这是实践的第二个特征,它最能表现实践本质的特征。
因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它受意识能动性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终要引起客观世界的改变,创造出客观世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物质关系。
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这就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是其他什么东西绝不会具有的,只有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所以说,实践的第二个特征是教学重点。
教学中要分析好这个特征,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实践的含义。
●教学难点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的关系。
实践的第一个特征强调客观性、物质性,第二个特征强调有意识有目的的主观性,学生学习中容易形成这二者是自相矛盾的,或者是用一个特征否定另一个特征的看法。
如何把二者统一起来,是理解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相结合法。
●教具准备投影材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排[复习提问]师:1.什么是理想?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怎样才能转化为现实?(设计此问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复习,引出新课学习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理想是关于未来的蓝图和设想。
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是时代的产物,是现实的发展方向。
理想是比现实更高远、更美好的目标。
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但不是今天的现实,而是明天的现实。
要把社会理想或职业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特别需要艰苦奋斗。
需要人们创造性的劳动。
[导入新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师:什么是实践?为什么要投身社会实践?怎样才能更好地投身社会实践?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八课。
[讲授新课]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板书)同学们先粗读一下第一课的引语、节标题、框标题。
从总体上大致了解一下这一课要学习哪些知识。
(学生阅读后,教师用投影仪或幻灯出示第八课知识框架结构)(放投影)这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节中第一课时的内容。
第一节实践及其作用(板书)一、实践的特征(板书)引言中河北农大的师生们为什么要开展走“太行山道路”的活动,这个活动从哲学的角度说叫什么活动,(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知识分子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才能有所作为。
这个活动从哲学角度说叫实践。
(紧接着提问并板书).什么是实践?(板书)师:对实践的观点历史上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什么不同?(1)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关于实践含义的观点(板书)(放投影)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
”(《荀子•儒效》)师:如何理解?(学生回答)历史上许多唯物主义者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还指出了实践或与实践相近的概念。
如行、行动、行为、力行、活动、生活、践履等。
但始终没有对实践作出解释。
(放投影)展示若干命题,进行判断分析:①实践是人们的感官与客观世界接触的活动。
②实践是应付环境的本能活动。
③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④实践就是认识,认识就是实践。
⑤实践就是履行诺言的行为。
⑥实践就是经商赚钱的活动。
⑦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
⑧实践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点拨、释题:①感官与客观世界接触的活动,有的是实践活动,有的就不是实践活动。
例如,植树种花与观赏花木,都是人的感官与客观世界接触的活动。
然而,前者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实践活动,而后者是认识世界的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
②把实践看成是动物的本能活动,混淆了两者的本质区别。
③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活动。
④把实践与认识混为一谈,划上等号,显然是错误的。
⑤履行诺言的行为,有的是实践,有的不是实践活动。
⑥经商活动只是实践活动中的一种具体形式。
⑦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包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
.⑧把实践看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缩小了实践概念的外延,连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都未包括在内。
师生交流,共同导出什么是实践?并说明为什么?教师必须紧扣实践含义的两个方面来说明。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板书)(学生回答,教师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对实践作出了科学的说明,认为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具体内容如下:①“人们”——实践的主体(板书)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改造客观世界”——实践的对象(板书)这意味着实践以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为对象,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中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③“活动”——实践的性质(板书)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以“盖房子”为例,作为一种实践,盖房子不能等同于房子本身(当然也不等同于设计方案),它是把设计方案变为“房子”的过程。
可见,实践是介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教师补充分析)掌握实践概念必须注意:不能扩大其外延。
如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社会的活动。
”不能缩小其外延。
如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实践”,我们必须分析实践的基本特征。
2.实践的基本特征(板书)人类产生以后,整个世界就分为两大领域:物质世界(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主观世界)。
人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但人脑怎样反映物质、物质如何“进入”到人脑中形成意识,则离不开沟通这两大领域的“桥梁”——实践。
正因为实践所处的这一特殊地位,使它具备了以下特征。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板书)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
(阅读教材)(联系自己的实践活动、理解主体、对象、手段)。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质形态一样,也是客观实在的,人总是处于客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
人的智力和体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形成的。
它的状况归根到底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
所以,实践主体是客观的。
然而实践总是有一定的客观对象,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究竟什么是实践的对象呢?师: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生产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其中既有自然物,又有人工制成品。
改造社会活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
可见,实践的对象就是自然界和社会,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
在自然界和社会的万事万物中,究竟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当时、当地的实践对象?归根到底不是由人们意识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决定的。
实践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
人们进行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发挥其体力和智力的作用,而且只有使用某种物质手段,才能把自身的体力和智力作用于实践对象,以达到实践的目的,实践越发展,越需要物质手段这个基本要素。
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
它们都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
可见,实践的手段也是客观的。
总之,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板书)师问:人改造自然界和动物适应自然界的活动有什么异同?举例说明(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虽然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它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
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动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
改造社会的实践,就是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社会关系。
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就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
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二者是统一的,这个关系实质是实践中主客观的关系。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
二者互相渗透。
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
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
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们的意识符合客观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投影或多媒体展示文字)A.“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蜡建筑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B.“劳动终结时取得的成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
”可见,人类从远古开始就从事的实践活动,都是按人的目的、意识、想法去改造客观世界,以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如果没有“能动性”这个特点,某种活动和行为即使改变了客观世界,也不能被称为实践。
所以,这一特征是最能体现实践本质的特征。
(教师总结)以上两个基本特征是统一和相互渗透的。
由于实践所处的特殊地位——是联系客观事物同主观认识的“桥梁”,因此它同时兼有客观性和能动性两个特征。
其中“客观性”使其区别于纯粹的意识活动,“能动性”使其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如果就实践的自身性质而言,它还具有第三个特征。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板书)旧唯物主义哲学中,有的哲学家把实践看做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