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指南解读
中国哮喘诊疗指南(2024修订版第四版)
中国哮喘诊疗指南(2024修订版第四版)中国哮喘诊疗指南(2024修订版第四版)前言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为了提高我国哮喘的诊疗水平,我们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中国哮喘诊疗指南》进行了第四次修订。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哮喘诊断、评估、治疗和管理的全面指导,以促进我国哮喘防治工作的规范化。
1. 哮喘的定义与分类1.1 定义哮喘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气道可逆性痉挛、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为特点,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
1.2 分类哮喘可分为外源性哮喘、内源性哮喘和混合性哮喘。
其中,外源性哮喘主要由过敏原引起,内源性哮喘由感染等非过敏原因素引起,混合性哮喘则同时具有外源性和内源性哮喘的特点。
2. 哮喘的诊断2.1 病史询问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关注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的发作特点、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诱发因素等。
2.2 体格检查重点关注肺功能检查、心率、血压、呼吸音等指标。
2.3 实验室检查1. 血清IgE检测:外源性哮喘患者血清IgE水平通常升高。
2. 肺功能检查:评估气道痉挛程度和气道炎症水平。
3. 呼气道炎症指标:如诱导痰细胞分类和炎症介质检测。
4. 过敏原检测:针对外源性哮喘患者,可进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液IgE检测。
2.4 确诊标准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符合以下标准者可诊断为哮喘:1. 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症状。
2. 发作时肺部闻及哮鸣音。
3. 肺功能检查显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呼气峰流速(PEF)降低。
4. 排除其他类似症状的疾病,如心源性哮喘、支气管炎等。
3. 哮喘的评估与分级3.1 评估工具采用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和美国胸科学会(ATS)联合制定的哮喘控制评估工具(CAT)进行评估。
3.2 分级标准根据患者的症状、肺功能指标和炎症水平,将哮喘分为五个等级: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及危重度。
中国哮喘指南解读
中国哮喘指南解读背景哮喘是一种慢性疾病,全球有5亿人患有哮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近年来全球哮喘病人数有所增加。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哮喘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中国哮喘病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人,成为我国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
为了规范我国哮喘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学专业委员会制定了《中国哮喘防治指南》,该指南已于2019年版正式发布。
本文将对该指南进行一些基本的解读,以期提高人们对哮喘防治的认知水平。
哮喘的定义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
患者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这些症状通常会在夜间和清晨发生,而且伴随着气道过敏症状的加重。
哮喘的治疗目标是控制哮喘发作、减少症状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哮喘的病因哮喘的病因尚不清楚,但气道过敏反应和气道炎症和痉挛是其发病的主要机制。
可能的诱因包括空气污染、病毒感染、花粉、粉尘、宠物皮毛、蟑螂等物质。
哮喘的分类根据哮喘发作的程度,可以将哮喘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哮喘。
不同程度的哮喘病人在治疗方案和药物的剂量选择方面也有所不同。
哮喘的防治指南哮喘的预防预防是最有效的控制哮喘的方法之一。
预防措施包括减少与气道刺激物的接触,如烟雾、粉尘、花粉和毛发等。
此外,科学合理的膳食和充足的睡眠也有助于预防哮喘。
哮喘的诊断哮喘的诊断主要通过症状、肺功能检查和过敏试验等方法进行。
目前,在临床上评估哮喘疾病的控制状态常用的工具是哮喘症状史和哮喘日记等方法。
此外,类固醇和支气管扩张剂的使用对于诊断和病情评估也十分重要。
哮喘的治疗哮喘的治疗主要是通过给患者使用药物,控制哮喘症状和预防哮喘发作。
常用的药物包括吸入类固醇和支气管扩张剂。
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评估哮喘病人的治疗效果,并根据病人的需求进行调整。
哮喘的预后评估哮喘病人的预后评估主要是根据哮喘症状、肺功能和病人的生活质量三个方面进行。
预后评估有助于医生及时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为病人提供更加适合的治疗方案。
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解读
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解读一、概述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支气管哮喘如诊治不及时,随病程的延长可产生气道不可逆性缩窄和气道重塑。
近年来,我国哮喘的患病率、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对哮喘进行积极有效的防治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为了规范我国哮喘的诊治,提高哮喘的防治水平,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在参考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于1997年制定了《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简称《指南》),并于2003年和2008年进行了修订。
新版《指南》更强调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应以患者的临床表型为基础制定治疗方案提出哮喘控制水平是哮喘治疗和管理的主要目标并强调了评估哮喘控制水平在哮喘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新版《指南》还更新了一些治疗方案,包括增加了一些新药和新的治疗方法,为哮喘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本文旨在对新版《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进行解读,帮助广大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指南,提高哮喘的诊治水平,促进哮喘的有效防治。
1. 简述支气管哮喘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社会负担。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流行病学特征表现为全球范围内的高发病率和患病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019年全球约有62亿人患有哮喘,其中5万人因此死亡。
在中国,哮喘患者的数量也相当庞大,据估计约有4000万人受到该疾病的影响。
支气管哮喘的社会负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哮喘的急性发作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导致残疾或死亡。
哮喘的反复发作会对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孕妇来说,哮喘的严重发作可能导致胎儿发育迟缓或宫内窘迫。
对于儿童来说,哮喘的发作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
哮喘GINA指南解读
哮喘GINA指南解读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和影响。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对哮喘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为了更好地治疗哮喘,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全球哮喘协会主席会议(GINA)指南,旨在全面提高哮喘的防控水平。
那么,什么是GINA指南?它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对于怎样治疗哮喘,我们该怎样进行实践操作呢?接下来,我们将来一一解读这些内容。
什么是GINA指南?GINA指南是准确及时地治疗哮喘的权威指南,它的全称是“全球哮喘协会主席会议指南”,它包含了由世界各地的医学专家论证,基于现有医学证据的哮喘管理方案。
GINA指南简化了平时哮喘治疗过程中的一些管理手段,使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直接地理解和应用,从而更好地治疗哮喘。
GINA指南的主要内容GINA指南主要包含了哮喘治疗的各个方面,包括诊断、管理和治疗。
其中,最重要的是诊断,因为一个正确的诊断能为治疗哮喘提供正确的指导,有效地减少哮喘症状的出现。
诊断在GINA指南中,建议医生要对患有哮喘症状的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并对他们的过去健康状况、遗传和环境因素进行考虑。
此外,指南还提醒医生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病史、查看相关的体征和症状,如呼吸音、皮肤、鼻腔和喉咙等等。
在这些调查工作完成后,医生还可以考虑进行肺功能检测,就是让患者进行肺气量测定,通过测定数据进行哮喘的评估。
现代肺部检查工具大致分为三类: X射线检查、支气管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但是,在GINA指南中,强烈建议医生使用合成函数检测(spirometry)来诊断哮喘,因为这种技术安全可靠,可以在并不会加重哮喘症状的情况下快速检测出肺功能异常。
此外,这种检测方法也经过了严格的科学验证,所以在现代肺部检查中非常重要。
管理由于哮喘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上不可能孤立进行,所以GINA指南提倡进行全面的哮喘管理。
包括评估哮喘症状的严重程度和频率,为患者提供相关的个别护理建议。
中国儿科学会儿童哮喘治疗指南(2024)解读(全文)
中国儿科学会儿童哮喘治疗指南(2024)解读(全文)中国儿科学会儿童哮喘治疗指南(2024)解读(全文)前言为了提高我国儿童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中国儿科学会组织专家编写了《儿童哮喘治疗指南》(2024版)。
本指南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儿童哮喘的诊断、评估、治疗和随访进行了详细阐述。
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规范化哮喘治疗方案,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指南概述诊断标准儿童哮喘的诊断标准包括:1. 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2. 发作时具有以下至少一项:- 呼吸困难- 口唇及指(趾)端发绀- 哮喘症状导致夜间醒来- 哮喘症状影响正常活动3. 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
评估方法儿童哮喘的评估分为:1. 初始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肺功能测试等。
2. 定期评估: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3. 急性发作评估:针对哮喘急性发作,进行紧急处理。
治疗原则儿童哮喘的治疗原则包括:1. 急性发作期治疗:缓解症状,纠正低氧血症,预防进一步恶化。
2. 慢性持续期治疗:降低气道炎症,减少哮喘发作,改善肺功能。
3. 康复治疗:提高患儿体质,减少复发。
治疗方案儿童哮喘治疗方案分为四个级别,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相应治疗措施:1. 轻度哮喘: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吸入治疗。
2. 中度哮喘: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吸入治疗,必要时添加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OCS)。
3. 重度哮喘: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吸入治疗,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OCS),以及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AMA)和(或)长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吸入治疗。
4. 危重症哮喘: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吸入治疗,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OCS),以及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AMA)和(或)长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吸入治疗,必要时进行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和辅助通气。
2024支气管哮喘指南解读_130
2024支气管哮喘指南解读_1302024支气管哮喘指南是由美国呼吸病学会制定的关于支气管哮喘治疗的一份指南。
该指南包含了关于哮喘病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等方面的详细内容。
下面对该指南进行一些重要内容的解读。
首先,该指南对哮喘病的定义进行了解释。
根据指南的定义,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限。
这意味着哮喘病患者的气道会对各种刺激产生过敏反应,并导致气流受限,但这种受限是可逆的。
其次,该指南还对哮喘的诊断进行了详细说明。
根据指南,哮喘的诊断需要考虑到症状、肺功能检测和过敏原检测等多个方面。
常见的哮喘症状包括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和胸闷等。
肺功能检测主要包括用力呼气峰流率(PEF)和肺功能试验(PFT)等,这些检测可以帮助评估气流受限的程度。
过敏原检测可以帮助确定哮喘的过敏原,从而进行相应的预防和治疗。
第三,该指南对哮喘的治疗进行了详细介绍。
根据指南,哮喘的治疗主要分为控制治疗和急性发作治疗两个方面。
控制治疗旨在降低气道炎症和预防症状的发作,常用的药物包括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激动剂(LABA)和抗白三烯药物等。
急性发作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和纠正气流受限,常用的药物包括短效β2激动剂(SABA)和口服皮质激素等。
最后,该指南强调了哮喘的管理的重要性。
根据指南,哮喘的管理需要进行持续的评估和调整,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管理包括调整药物治疗、避免过敏原和刺激物、定期随访和肺功能检测等。
此外,指南还提出了哮喘自我管理的概念,即病人应该学会监测症状、使用药物和应对急性发作等,从而更好地控制哮喘的发作。
总体来说,2024支气管哮喘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全面、系统的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哮喘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防哮喘的加重。
同时,指南还指出了哮喘管理的重要性,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自我管理,以实现最佳的病情控制。
指南的实施对于全球哮喘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哮喘GINA指南解读
哮喘GINA指南解读GINA指南简介基于国际哮喘管理战略(GINA)制定的哮喘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哮喘病人。
GINA指南的制定是在对全球哮喘病人的研究基础上,由世界各地的哮喘专家共同制定。
该指南制定了一些管理措施和疾病预防方法,主要目的是让患者得到更好的呵护和治疗。
GINA指南根据哮喘的病情严重程度分为多种级别,包括:•间歇性哮喘•持续性哮喘–轻度持续性哮喘–中度持续性哮喘–重度持续性哮喘不同级别的哮喘需要不同的治疗措施和药物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哮喘的治疗措施GINA指南提供了针对不同病情的不同治疗措施和药物治疗:间歇性哮喘的治疗对于轻度间歇性哮喘患者,可以在需要时使用快速作用型β2激动剂来缓解哮喘症状。
如果病情加重,就应该采用较低的剂量的吸入性类固醇,以控制症状。
持续性哮喘的治疗对于持续性哮喘患者,如轻度持续性哮喘或中度持续性哮喘,应该采用长期控制治疗方法,包括:•吸入性类固醇•长效β2激动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同时,可以根据临床症状和哮喘病情的变化来调整剂量或改变药物的组合使用。
对于重度持续性哮喘患者,需要更加强有力的治疗方法,包括:•最高剂量的吸入性类固醇•长效β2激动剂•口服类固醇哮喘的预防方法除了药物治疗,GINA指南还提供了一些哮喘预防的方法:1.避免哮喘诱因:如避免冷空气、室内空气污染和烟草烟雾等引起哮喘的因素。
2.加强锻炼和体育运动:适当的体育运动有益于提高肺功能和普通的生命质量。
但也要注意运动时的呼吸和用药等方面的控制。
3.学会正确使用吸入器:吸入器是哮喘患者常用的药物治疗设备,在正确使用吸入器的前提下,可以使药剂到达肺部并发挥出更好的治疗效果。
4.建立哮喘管理计划:针对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制订适当的哮喘管理计划,包括合理的药物使用和医生监督定期评估治疗效果。
GINA指南为哮喘患者提供了全面和科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预防措施。
哮喘患者应该认真遵守医生的指导,建立合理的治疗计划,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国哮喘防治指南(2023修订版第三版)
中国哮喘防治指南(2023修订版第三版)引言中国哮喘防治指南旨在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权威的哮喘防治建议,促进对哮喘患者的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和持续管理。
本文档为2023修订版第三版,继续遵循简化策略,不涉及法律复杂事项,提供短小精悍的内容。
诊断1.哮喘诊断应基于病史、症状和肺功能测试。
病史应包括哮喘特征性症状、家族史和过敏史。
2.症状评估应根据日常活动受限程度、夜间症状、急性发作等进行。
3.肺功能测试应包括肺活量和峰流速的测定,以及支气管激发试验。
分级与治疗1.根据哮喘控制水平进行治疗分级:间断型、轻度持续型、中度持续型和重度持续型。
每个分级对应相应的治疗方案。
2.治疗目标为达到哮喘症状控制和肺功能恢复。
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和长效支气管舒张剂。
3.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哮喘自我管理计划,进行合理的日常生活和环境调控。
患者教育和持续管理1.医务人员应重视患者教育,包括哮喘知识普及、用药指导和哮喘自我管理的培训。
2.患者应定期复诊,评估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
3.针对不同年龄和不同群体的哮喘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管理计划。
急性发作和治疗1.急性哮喘发作的识别标志包括呼气性喘鸣、呼吸困难和胸闷等症状。
2.紧急治疗包括使用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快速缓解症状,必要时使用口服或静脉药物。
3.紧急治疗后应及时转归到常规治疗,并进行长期控制和持续管理。
综述和总结本文档为2023修订版第三版的中国哮喘防治指南,主要涵盖了哮喘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强调了患者教育和持续管理的重要性。
医务人员应根据指南提供精准、规范的医疗服务,以便早诊断、早治疗和有效管理哮喘患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注意:以上内容为总结,具体治疗方案和药物使用请参考正式的中国哮喘防治指南(2023修订版第三版)。
中国哮喘诊治指南(2023)推荐要点(全文)
中国哮喘诊治指南(2023)推荐要点(全文)该指南旨在提供2023年中国哮喘诊治的最新推荐要点,以帮助医生、患者和其他相关人员更好地管理哮喘疾病。
以下是该指南的核心推荐要点:1. 哮喘的诊断- 在哮喘的诊断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肺功能测试结果。
- 注意排除其他潜在的呼吸道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2. 哮喘的分级与治疗- 根据哮喘严重程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 尽量使用短效β2-激动剂(SABA)或快速作用型β2-激动剂(LABA)进行急性哮喘发作的缓解治疗。
- 对于轻度持续性哮喘,推荐使用低剂量吸入性类固醇(ICS)。
- 对于中度和重度持续性哮喘,推荐使用吸入性类固醇与长效β2-激动剂(ICS/LABA)的固定联合治疗。
3. 哮喘的控制评估- 通过评估患者的症状、肺功能和哮喘控制水平,确定治疗的有效性。
- 推荐使用哮喘控制测试(ACT)或儿童版哮喘控制测试(C-ACT)进行哮喘控制的评估。
4. 哮喘的急性发作管理- 快速缓解急性哮喘发作的首选药物是SABA。
- 对于重度急性哮喘发作,应考虑短期使用口服类固醇。
5. 哮喘的长期管理- 长期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哮喘症状的控制和呼吸功能的正常化。
-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ICS、LABA、LTRA等。
6. 哮喘的特殊人群管理- 哮喘患者在妊娠期、儿童期和老年期的管理需根据其特殊情况进行调整。
- 为哮喘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支持。
请注意,以上仅为部分指南要点的简要介绍,详细内容请参考完整的中国哮喘诊治指南(2023)。
我国《哮喘防治指南》解读
在临床研究中更有其应用价值。强调 应学会在哮喘的长期管理中使用按控 制水平的分级,这种分级方法更容易 被临床医师掌握,有助于取得更好的 哮喘控制。
增加了相关诊断试验的内容,包 括对肺功能测定、支气管激发试验、 PEF 变异率、痰液中嗜酸粒细胞计数、 呼出气 NO 检测以及变应原皮试和血清 特异性 IgE 测定的临床意义。
分 期 在分期上分为急性发作 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但强 调了“临床缓解期”这一概念,这是 与国外指南不同的地方。并且明确指 出临床缓解期的判断标准为:经过治 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 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 3 个月以上。
分 级 分级上变化较大,这是 需要广大医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的。与 国外指南不同的是,主张继续使用病 情严重程度的分级,认为主要用于治 疗前或初始治疗时严重程度的判断,
特别是开展哮喘的长期管理对提高哮 喘的控制水平有重要作用。因此,指 南从哮喘分级、治疗目标、药物治疗 方案和管理等方面贯穿了一条主线, 强调了哮喘的控制。
诊 断 诊断标准中修改了支气 管舒张试验阳性的判断标准,即要求 1 秒钟 用 力 呼气 容 积 (FEV1)增加 ≥12% , 且 FEV1 增加绝对值≥200 ml。
《指 南》第 一 次 提 出 了 适 合 我 国 国 情的治疗方案,但也存在缺乏循证医 学支持的问题。 《指南》认为对于我国 贫困地区或低经济收入的哮喘患者, 视其病情严重程度不同,长期控制药 物可考虑使用:①吸入低剂量激素; ②口服缓释茶碱;③吸入激素联合口
服缓释茶碱;④低剂量口服激素联合 口服缓释茶碱。这些治疗方案的疗效 与安全性需要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尤其要监测长期口服激素可能引起的 全身不良反应。
专家指南解读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2024年GINA哮喘防治指南修订解读课件PPT
三、哮喘控制的评估
哮喘症状控制的评估不应局限于最近4周,除评估症状控制之外,还必须评 估患者的病情加重(包括恶化)、肺功能加速下降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虽然ICS能显著减少哮喘加重,并且在未服用ICS的患者中,严重加重与肺功 能的更大下降有关,但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吸入性ICS可防止病情发展为持续性 气流限制。
十五、6-11岁儿童初始哮喘治疗
十六、低、中、高剂量ICS
机械通气 目前的实践建议采用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相似的肺保护性通气(LPV)策略,前 提是溺水后的肺损伤模式相似。这包括以6-8 mL/kg−1的潮气量 (V T ) 开始的 MV ,增加 V T和 呼吸频率以维持平台压 < 30 mm Hg,以及增加呼气末正压压力和吸入氧浓度 (F I O 2 ),以将动 脉氧分压 (P a O 2 ) 维持在 55 至 80 mm Hg (SpO 2 89–95%)。由于许多需要 MV 的患者也患有 缺氧性脑损伤,因此很难单独确定 MV 对生存的价值。
八、抗炎缓解剂(AIR)治疗的药物和剂量
根据临床需求,对此部分进行了扩展,以按年龄组和治疗步骤划分的所有相 关ICS-福莫特罗装置[干粉吸入器(DPI)和加压定量吸入器(pMDI)]和AIR治 疗的剂量,以及相应的给药方案和单日最大吸入次数。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装置 和剂量可供使用。
九、倍氯米松-福莫特罗用于MART
十二、高剂量ICS
在报告中建议将高剂量ICS作为成人和青少年的治疗选择,需明确指出这仅限于 短期使用,例如3-6个月,以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十三、加用长效胆碱能抑制剂(LAMA)
分析表明,对于前一年有哮喘急性加重病史的患者,三联治疗( ICS+LABA+LAMA)可减少需要使用OCS的重度急性加重。
2023年版:最新支气管哮喘管理与防治指南
2023年版:最新支气管哮喘管理与防治指南前言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全球患病率约为2.3%,我国哮喘患者已超过1亿。
为了提高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我们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编写了本指南。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药师、护士及患者提供关于哮喘管理与防治的专业指导。
1. 哮喘的诊断与评估1.1 诊断标准根据我国哮喘诊断与治疗指南,哮喘的诊断标准如下:1. 典型哮喘症状:包括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发作时可在呼气相听到哮鸣音。
2. 肺功能检查: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70%。
3. 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
1.2 评估方法哮喘评估主要包括症状控制、肺功能、生活质量等方面。
使用哮喘控制测试(ACT)和哮喘生活质量问卷(AQLQ)进行评估。
2. 哮喘的治疗2.1 治疗原则哮喘治疗原则为:长期、持续、规律、个体化。
2.2 治疗方案根据我国哮喘防治指南,哮喘治疗分为四个级别,具体如下:1. 轻度哮喘:使用吸入性皮质激素(ICS)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联合治疗。
2. 中度哮喘:在轻度治疗基础上,加用吸入性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AMA)或长效茶碱制剂。
3. 重度哮喘:在轻度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等。
4. 危重症哮喘:需住院治疗,给予静脉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等。
3. 哮喘的预防与自我管理3.1 预防措施1. 避免过敏原和刺激物:如烟草烟雾、尘螨、宠物毛发等。
2. 控制环境湿度:保持室内湿度在40%-60%。
3. 增强体质:进行适量运动,提高免疫力。
3.2 自我管理1. 了解哮喘知识,掌握正确的药物使用方法。
2. 定期监测肺功能,评估哮喘控制情况。
3. 遵循医嘱,调整治疗方案。
4. 总结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通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积极参与自我管理,多数患者可以达到良好的生活质量。
中国儿科学会儿童哮喘治疗指南(2024)解读(全文)
中国儿科学会儿童哮喘治疗指南(2024)解读(全文)一、引言本文对中国儿科学会于2024年发布的儿童哮喘治疗指南进行解读和概述,该指南旨在提供儿童哮喘的最新治疗方针和策略。
二、诊断与评估指南明确了儿童哮喘的诊断标准和评估方法。
其中包括儿童哮喘的症状、体格检查、肺功能测试等方面的内容。
三、非药物治疗该指南强调了非药物治疗在儿童哮喘管理中的重要性。
这包括环境控制、避免过敏原、饮食与营养等方面的建议。
四、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儿童哮喘管理的核心。
指南提供了针对不同年龄段和哮喘控制水平的药物选择和使用建议。
这包括快速缓解药物和控制性药物的使用指南。
五、哮喘控制评估与调整指南详细介绍了哮喘控制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
根据评估结果,指南提供了相应的治疗调整策略,以确保儿童哮喘的良好控制。
六、特殊情况与共病管理该指南还对儿童哮喘的特殊情况和共病管理进行了讨论。
这包括哮喘与过敏性鼻炎、哮喘与肺炎等相关问题的处理建议。
七、儿童哮喘教育与自我管理指南强调了儿童哮喘教育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提供了相关的教育资源和自我管理技巧,以帮助患儿和家长更好地管理哮喘病情。
八、总结与展望本文对中国儿科学会儿童哮喘治疗指南进行了全面解读,概述了该指南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该指南为儿童哮喘的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对于改善儿童哮喘的管理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对中国儿科学会儿童哮喘治疗指南(2024)的解读。
请注意,本文内容仅为概述,具体治疗方案和建议仍需根据医生的专业指导进行实际操作。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解读ppt课件
效果。
特殊类型哮喘的药物治疗策略
咳嗽变异性哮喘
针对咳嗽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可 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
β2受体激动剂进行治疗。
运动诱发性哮喘
在运动前使用吸入性短效β2受体 激动剂可预防运动诱发的哮喘发
作。
阿司匹林哮喘
对于阿司匹林敏感的哮喘患者, 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及非甾体类 抗炎药,可选择使用吸入性糖皮 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进行
指南的制定和更新有助于推动支气管哮喘领域的科研和学术交流, 促进医学进步。
更新内容与亮点
更新诊断标准和分类
新版指南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 标准和分类进行了更新和完善
,更加符合临床实际。
强化个体化治疗
指南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 药物选择、剂量调整等方面。
关注特殊人群
新版指南更加关注儿童、老年 人、孕妇等特殊人群的支气管 哮喘防治,提供了更为详细的 指导和建议。
03
药物治疗策略与选择
急性发作期药物治疗方案
首选吸入性短效β2受体激动剂
01
通过吸入装置快速给药,数分钟内起效,可迅速缓解支气管痉
挛,改善呼吸困难。
全身性糖皮质激素应用
02
对于中重度急性发作,应尽早使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可口服
或静脉给药,以迅速控制炎症。
吸入性抗胆碱能药物
03
作为辅助治疗,可联合使用吸入性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
中度
稍事活动即气短,喜坐位,讲话常有中断,时有焦虑,出 汗,呼吸频率增加,肺内可闻及响亮哮鸣音。
重度
休息时即气短,端坐呼吸,只能发单字表达,常有焦虑和 烦躁,大汗淋漓,呼吸频率>30次/分,肺内可闻及响亮 哮鸣音。
哮喘最新指南解读
哮喘最新指南解读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3亿人患有哮喘。
针对哮喘的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之一,最近欧洲呼吸学会(ERS)与美国推出了新的哮喘治疗指南。
下面将对这份最新指南进行解读。
定义哮喘是一种复杂的呼吸系统疾病,特点是可逆性支气管狭窄和炎症反应。
研究表明,哮喘的发病原因包括宿主遗传、环境因素、免疫异常和病原体感染等多种因素。
哮喘通常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呼吸急促、胸闷、咳嗽和气喘等症状。
治疗原则根据最新指南,哮喘的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1.个体化治疗原则。
因为每个患者的哮喘症状和发病原因不同,治疗也应因人而异。
2.控制炎症。
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因此治疗应当注重控制患者的炎症反应。
3.避免引起哮喘的刺激。
不同患者会对不同的刺激产生哮喘反应,因此需要找出可能的刺激因素并尽量避免。
医疗干预哮喘的治疗方案包括控制治疗和急性加重治疗。
控制治疗控制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哮喘发作。
根据最新指南,控制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患者年龄和哮喘症状的严重程度改变药物剂量或类别。
2.选用长效控制药物。
例如,吸入型糖皮质激素、长效β受体激动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
3.避免或逐渐减少使用口服糖皮质激素。
4.考虑其他治疗手段,例如催产素释放激素拮抗剂等。
急性加重治疗急性加重治疗的目的是减轻哮喘发作。
根据最新指南,急性加重治疗应包括以下内容:1.立即使用快速作用β受体激动剂。
如果需要,可在24小时内重复使用。
2.对于中度或重度哮喘的急性发作,应立即使用口服糖皮质激素。
3.如果快速作用β受体激动剂和口服糖皮质激素无法缓解症状,可考虑使用持续性支气管扩张剂或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
4.对于严重哮喘发作,应立即转运至急救室。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有效治疗是保障患者健康的关键。
最新的哮喘治疗指南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和建议,但是在治疗过程中仍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
因此,针对不同的患者需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哮喘临床指南2023解读(3篇)
第1篇摘要: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对2023版哮喘临床指南进行了详细解读,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提高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一、哮喘的定义和病因哮喘是一种以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
其病因复杂,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易感性。
哮喘患者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
二、哮喘的诊断1. 哮喘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病史和辅助检查。
(1)临床表现:哮喘患者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夜间或清晨发作较为常见。
(2)病史: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过敏史、家族史、吸烟史等。
(3)辅助检查:1)肺功能检查:包括肺容量、通气功能、流速-容积曲线等指标,是哮喘诊断的金标准。
2)过敏原检测:包括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皮肤点刺试验等,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过敏情况。
3)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光、CT等,可排除其他肺部疾病。
2. 哮喘的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夜间或清晨发作较为常见。
(2)肺功能检查: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预计值)<80%。
(3)排除其他可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
三、哮喘的治疗1. 哮喘的治疗原则(1)长期、规律、个体化治疗。
(2)控制气道炎症,缓解症状。
(3)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2. 哮喘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1)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布地奈德等,可减轻气道炎症,缓解症状。
2)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如福莫特罗、沙美特罗等,可扩张气道,缓解喘息、气促等症状。
3)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等,可减轻气道炎症,缓解症状。
4)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等,可扩张气道,缓解喘息、气促等症状。
5)茶碱类药物:如氨茶碱、多索茶碱等,可扩张气道,缓解喘息、气促等症状。
(2)非药物治疗:1)健康教育:指导患者了解哮喘的病因、症状、治疗等知识,提高患者对哮喘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特征 控制 部分控制 (任何1周出现以下 任何一项表现)
每周>2次 任何1次
未控制
白天症状 活动受限
无(≤2次/周) 无
夜间症状/憋醒
需要急救治疗/ 缓解药物治疗 肺功能(PEF或 FEV1) 急性加重
2006 GINA
无
无(≤2次/周)
任何1次
3
4
按严重程度分类哮喘,根据严重程度分级进 行治疗
治疗前根据临床特征对哮喘严重程度分类并 相应治疗,治疗后根据临床特征和当前治疗 对哮喘严重程度再次分类并相应治疗 只推荐升级治疗,未推荐具体降级方案 气流受限可逆性测试只用于诊断 未对LABA单用和联合用药作出具体评价
按临床控制状况分类哮喘(控制,部分控制,未 控制),根据控制水平分级进行治疗
白天症状 四级 严重持续 每天有症状,频繁出现 体力活动受限 每日有症状 影响活动和睡眠 >1次/周,但<1次/日 可能影响活动和睡眠 <1次/周
夜间症状 频繁
PEF/FEV1 <预计值的60% 变异率>30% 预计值的60-79% 变异率>30% ≥预计值的80% 变异率20-30% ≥预计值的80% 变异率<20%
不仅被推广用于研究,也用于基层医疗单位中患者哮喘控
制评估 可改善对哮喘控制的评估,并提供可反复使用的客观指标, 有助于改善医生和患者间的交流
2006 GINA
ACT是一种经验证的,可被医生或患者用于 自我评估的,包括5个问题的简易问卷
基于哮喘临床控制的哮喘治疗
为达到哮喘控制的治疗方案
治疗级别 1 2 3
三级 中度持续
二级 轻度持续 一级 间歇发作
≥ 1次/周
>2次/月 但<1次/周 ≤ 2次/月
包括新发生的哮喘患者和暨往已诊断为哮喘而长时间未应用药物治疗的患者
治疗期间(已用药)哮喘病情严重程度分级诊断标准*
*GIAN2005
原设定的治疗级别
轻度持续1 病人症状及目前 间歇发作0 治疗的肺功能 严重程度分级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2006修定版解读)
2006GINA更实用,更易操作, 是提供更多参考信息的新指南
与2005 GINA的主要不同
2005GINA
1 2 哮喘治疗的目标是达到并维持控制(8项) 无
2005GINA/2006GINA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6 GINA
哮喘治疗的目标是达到并维持临床控制(6项) 强调哮喘控制并明确药物治疗可以达到控制
根据患者的哮喘控制水平,在持续的循环模式中 进行哮喘治疗,循环模式包括使用工具评估哮喘 水平,使用药物治疗以达到哮喘控制,监测以维 持哮喘控制 明确哮喘控制3月后的降级治疗,哮喘未控制的 升级治疗 气流受限可逆性测试用于诊断及评估哮喘控制 LABA不作为单用的维持治疗,如与ICS联合,则 是很有效的联合用药,ICS+LABA首选用于单用 中高剂量ICS不能控制哮喘的患者中。 重新制定的哮喘管理计划,包括5部分 基于哮喘控制水平的5级升级治疗
哮喘教育 环境因素控制 按需使用速效 β2 激动剂 按需使用速效β2激动剂 选择1种 选择1种 低剂量ICS+ 长效β2激动剂 中高剂量ICS 低剂量ICS+ 白三烯调节剂 低剂量ICS+ 缓释茶碱 增加1种 增加1种 或1种以上 或1种以上 中高剂量ICS+ 口服糖皮质激素 长效β2激动剂 (最低剂量) 白三烯调节剂 缓释茶碱 抗IgE治疗
低剂量ICS/LABA+按需使用SABA
2006 GINA
基于哮喘临床控制的哮喘治疗
为达到哮喘控制的治疗方案
控制:
维持并确定 最低控制治疗级别
部分控制:
考虑升级治疗 以达到哮喘控制
未控制:
升级治疗直至 达到哮喘控制
2006 GINA
基于哮喘临床控制的哮喘治疗
监测以维持哮喘控制
当患者达到哮喘临床控制并至少维持3个月以上,可在确 保维持哮喘控制状态下,考虑进行减量治疗
• 评估哮喘控制水平
-使用哮喘管理工具评估哮喘控制水平 • 治疗以达到哮喘控制 • 监测以维持哮喘控制
2006 GINA
2006 GINA 关键信息总结
哮喘的临床控制是控制哮喘的临床特征和肺功能异常。
哮喘治疗的目标是达到和维持哮喘的临床控制,大多数患者使用
药物治疗可以实现这一目标,这已被GOAL研究证实。
根据哮喘临床控制状况对哮喘分类为控制,部分控制,未控制。 在患者哮喘控制状况所主导的持续性循环模式中对哮喘起始治疗 及调整治疗。
并维持哮喘临床控制,最大程度的减少或消除对按需
使用速效激动剂的需求 。
GOAL: 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
治疗前 治疗后
哮喘未控制
~40% 哮喘完全控制
~40% 良好控制
~20% 控制改善
Adapted from Bateman et al AJRCCM 2004
治疗前的哮喘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
*GIAN2005
-口服长效β2受体 激动剂 -口服激素
控制药物:
控制药物:
每日吸入 糖皮质激素
2
无
缓解药物:
按需使用快速起效的β2受体激动剂
治疗级别2: 轻度持续 治疗级别 3: 中度持续 治疗级别 4: 重度持续 减量治疗
1
GINA 2005
治疗级别1: 间歇
根据临床控制状况对哮喘分类, 分为控制,部分控制,未控制
4
5
推 荐 治 疗 方 案
低剂量ICS
控制 治疗方案 白三烯调节 剂
2006 GINA
2006 GINA:如何选择初始治疗级别
对于大多数未经治疗的持续性哮喘患者,初始治疗应从第 2级治疗方案开始,即
低剂量ICS+按需使用SABA
若患者就诊时哮喘症状严重,评估结果显示“哮喘未控 制”,则初始治疗应从第 3 级治疗方案开始,即
需要明确维持控制状态所需要的最低有效控制剂量
– 降低产生副作用的危险性和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2006 GINA
基于哮喘临床控制的哮喘治疗
监测以维持哮喘控制
当使用ICS联用LABA达到哮喘控制状态并维持3个月 以上,首选的减量治疗方案是减少联合治疗中50%的 ICS剂量,同时继续使用LABA 若哮喘控制状态仍能持续维持,可尝试将ICS的剂量继 续减少直至最低有效维持剂量,此后停用LABA;或将 联合治疗的剂量减少到每日一吸
5 6 7
8 9
哮喘管理计划分6部分 基于哮喘严重程度的升级治疗
哮喘治疗的目标是达到并维持 临床控制(6项)
哮喘临床控制的定义:
• 无(或≤2次/周)白天症状 • 无日常活动(包括运动)受限 • 无夜间症状或因哮喘憋醒
• 无(或≤2次/周)需接受缓解药物治疗
• 肺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 • 无哮喘急性加重
间歇发作0 轻度持续1 中度持续2 重度持续3 间歇发作0 轻度持续1 中度持续2 重度持续3 轻度持续1
中度持续2
中度持续2
中度持续2
重度持续3 重度持续4
重度持续3
重度持续4 重度持续5
GINA 2005: 阶梯式的哮喘治疗方案: 成人
3
结果: 哮喘控制
结果:最佳 可能结果 控制药物:
每日吸入 糖皮质激素 加 每日吸入 控制药物: 长效β2受体激动剂 当哮喘控制后 每日吸入 先进行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可考虑减量治疗 糖皮质激素 然后从合适级别开始治疗 加 (若需要) 加 -缓释茶碱 每日吸入 长效β2受体激动剂 -白三烯调节剂 § 监测
2006 GINA
强调哮喘控制并明确药物治疗 可以达到控制
大多数患者可以实现哮喘的治疗目标,即达到并维持 哮喘的临床控制(GOAL研究证实)
哮喘控制:使用复合控制指标定义。以GINA指南衍生
出的最严格的哮喘控制复合指标作为试验终点的研究 仅有 GOAL研究。
GOAL 研究这一里程碑研究显示,使用舒利迭固定剂 量治疗能使更多患者以更快速度,更低激素剂量达到
每周>2次 <80%预计值或个人最 佳值(若已知) 每年≥1次
任何1周出现 部分控制的表现 ≥3项
正常
无
任何1周有1次
哮喘的临床控制
新版指南强调,根据 临床控制
状况进行
哮喘治疗,而不是根据患者的哮喘严重程度分级 进行哮喘治疗,这一转变反映了在患者进行药物 治疗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2006 GINA
基于哮喘临床控制的哮喘治疗
哮喘治疗模式
评估哮喘控制水平
治疗以达到哮喘控制
监测以维持哮喘控制
2006 GINA
基于哮喘临床控制的哮喘治疗
使用哮喘管理工具评估哮喘控制 哮喘控制测试 (ACT) 、哮喘控制问卷 (ACQ) 、哮喘治疗 评估问卷(ATAQ)是:
经验证的、用于评估哮喘控制的工具,通过提供具体数值 区分哮喘控制的不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