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推荐】中外美术史-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中外美术史3魏晋南北
• 魏晋南北朝以后,山水形象开始由背景变 为主体,成为独立的画种。是中国山水画 发展的萌芽时期。
一、顾恺之与山水画 • 传说顾恺之所画的山水画“人大于山,水 不容泛” 。
• 《画云台山记》是顾恺之是构思如何画云 台山的文字。 • 画得是张道陵在四川云台山七试弟子的故 事。 • 文中顾恺之已明确提出从观察具体的自然 景物,从生活的真切感受出发,对画中山 水进行安排和取舍,注意人物的比例、动 态与配置,以及远近、明暗、色彩等技法 的运用。
16
第三节 山水画的兴起
• 中国山水画自唐宋以后,在中国美术史上 独占鳌头,成为绘画的主流,其地位、成 就和影响是任何画种都无法比拟的。
• 山水形象作为描绘对象,可以追溯到非常 遥远的年代。 • 远在西周,帝王的冕服上就有山形的装饰 纹样,有些玉器上刻有山川云气纹,这些 都属于工艺美术的范围。
• 以后在很长的时间内, 山川形象只不过是人 物画的背景。
• 《古画品录》是一部品评体的绘画史籍,保留了汉末以来 的若干珍贵史料。文章首先强调了绘画的功能,指出绘画 为封建统治服务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还提出了品画的艺 术标准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 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六法”
• 一、气韵生动;表现的目的,即人物画要以表现出对 象的精神 状态与性格特征为目的 • 二、骨法用笔;指作为表现手段的“笔墨”的效果,例如 线条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 • 三、应物象形;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 • 四、随类赋彩;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色 • 五、经营位置;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构图 • 六、传移模写:学习绘画艺术的方法——临摹 “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 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在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 意义。
魏晋南北朝的美术
【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第一节 概述
• 自公元220年曹丕代汗,至公元589年隋统一南北,史称魏晋南北 期。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 文学艺术获得巨大成就的时代。 • 汉末以来剧烈的社会动荡与变革,也引起了社会思想的深刻变化。 汉时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受到强烈的冲击,独尊儒术的局面终被打 破。长期以来被冷落的老庄思想,被大多士族文人视为新的精神支柱。 他们追求任诞放达的生活和超然物外的精神,清谈玄学之风弥漫。 • 人物画在继承汉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注重传神,以 线为造型基础的方法不仅在艺术实践上贯穿始终,而且进一步提高到 理论上予以充分的理由。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登上画坛 出 现了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 等绘画大家,对后代美 术影响深远。对唐代美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 气韵生动:是指表现的目的,即人物画要以表现出对 象的精神状态与性格特征为目的。 骨法用笔:主要的是指作为表现手段的“笔墨”的 效果,例如线条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 应物象形: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 随类赋彩: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色 经营位置: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构图 传移模写:是学习绘画艺术的方法:临摹,也是复 制的方法。
•
北齐校书图
• 画中人物其神情均极生动。此图用笔细劲流动,细节描写神情精微。设色简 易标美。画中人物的特征,已不同于顾、张等人的秀骨清象,人物面孔都呈 鹅蛋形,与出土的娄叡墓壁画相吻合
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
•
山西太原北齐娄睿墓壁画教人物
谢赫
谢赫历史人物(画家)谢赫(公元479—502年)中国 南朝齐梁间画家,绘画 理论家。事迹不可考。善作风俗 画、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为我国最古的绘画 论 著。评价了3世纪至4世纪的重要画家。提出中国绘画上的 “六法”,成为后世画家、批评家、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 则。
魏晋南北朝绘画及理论
47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48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49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50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51
a
Chinese art history
《竹林七贤》全图共分两面,一面画嵇康、阮籍、山涛、王戎, 另一面画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共为八人。
24
a
张僧繇,生卒年不详,主要艺术活动在南梁时期。他与顾恺之、陆探 微并称为“六朝三大家”,和吴道子并称为古代的四大画家。
张僧繇绘画主要内容都是宗教人物,也能画山水、禽兽,还会塑像。 张僧繇的艺术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风格,创造了中国佛教绘画第一种样式“张家样”,是吴道子出现以前最 为广泛流行的中国风格。他的绘画艺术特色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 善于吸收传统艺术的优点。在卫夫人的“笔阵图”中受到启发,把 书法艺术创造性地运用于绘画中,形成“点、曳、斫、拂”四个基本技 法。 ② 吸收外来宗教艺术和少数民族艺术的影响,运用明暗晕染显现体面 关系的“凹凸法” ,塑造的人物和花纹较为丰满而有立体感。 ③一反顾陆以来“骨秀清象”传统人物画样式,“面短而艳”、形象
6
a
第二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1、魏晋之际绘画名家 东吴曹不兴、西晋张墨和卫协。 其时作品题材,一部分明显因袭汉代美术,如荆轲、西王母、穆天子、 诗经、列女等;一部分是汉代题材的扩大,如洛神赋、金谷园图、三都赋 等。大多是历史传说和风俗题材,也有部分名士和神仙像。
7
中外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
新疆石窟颇多,著名的有东疆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胜金口千佛洞,南疆著名的有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喇千佛洞等。其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早的当属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从其壁画的风格和题材来看当属4~8世纪的依存。早、中期的壁画题材佛教本生故事。画面构图简洁明快、类似铁线描勾勒的轮廓严谨而生动,画面中人物多为半裸。画面色彩丰富,人物肌肤部分的渲染富有质感和体积感,所用颜色以蓝、白、绿、赭、灰等为主调,图中配以散花装饰,十分精彩。这些绘画风格被成为“龟兹风格”。
《扬场》、《宰鹅》、《持锤杀牛》
技法:写意线描为主。多用弧线,粗细变化多端,风格疏简粗狂。色彩以红黑搭配为主,也是信手涂抹式,色面与线形常不合,艺术效果朴拙生动。
2、《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
补充:竹林七贤是七位浪漫文人······P42
技法:肖像画手法把握人物特征。分割式布局。
3、北朝娄睿墓壁画
敦煌254窟北魏壁画表现的是萨垂那太子本生故事。为适应信徒的欣赏习惯,用本土民族的语言加以改造,使其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佛教壁画的表现手法是用细劲线条勾勒轮廓并用色彩晕染,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具有明显的“龟兹风格”。
敦煌249窟和285窟显示了西魏时期的壁画成就。249石窟壁画绘于窟顶,采用了中国的传统神话与佛教神祉合并的形式,画面天空有白虎、玄武、雷神、十一首蛇身怪兽等,还有帝释天妃乘坐龙凤驾的云车。用笔不多,却生动感人,其中。云车的造型与《洛神赋图卷》中的造型很有几分相似之处。
(注:“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薄衣帖体,衣纹稠密,如出水中”)
(二)绘画理论
在玄学佛理思潮、品藻清淡之风中,随着绘画社会功能的进一步显现,绘画地位大大提高。艺术创作实践日益繁盛;鉴赏、收藏、品评风气逐渐展开;绘画理论在这一时代应运而生。
魏晋南北朝的美术
线条以连绵不断的、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线条的力度略有控制 ,正如“春蚕吐丝”一样,称为“春蚕吐丝描”。
顾恺之-女史箴图
顾恺之-洛神赋图
顾恺之-列女传仁智图
陆探微
南朝时杰出画家,擅长人物画。他运用草书的体势,形成气 脉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的笔法,而画人则能作到“精利润媚”、 “笔力劲力如锥刀焉”。创造的“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清秀隽 永,是对崇尚玄学,重清谈的六朝士人形象的生动概括。他所创造 的这种人物画式样在当时蔚然成风,并影响到雕塑的造型。 画风 在艺术表现上,笔迹劲利,讲求骨气用小性之美,亦与当时的审美 风尚相关。前文所引“顾得其神”、“陆得其骨”,正是指陆探微 绘画既得线条的力度之美,又得表征内在生命的“气”的刚性之美 。
一、绘画
墓室壁画(见书本)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墓分布地域广泛,等级差别明显, 图像内容多样,造型栩栩如生,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 值和艺术美学价值。
陵墓雕刻
南朝陵墓前的石兽通称“辟邪” ,造型有狮子和麒麟 两种。就其形式来说,是承袭汉代石兽雕刻的。尤可注 意的是,它的渊源可上溯到古代波斯的雕刻。这种形式 虽然后代不再有,但由于利用整体石材,以洗炼的手法 表现雄伟的气势,显然影响着唐代陵墓前的石狮形式的 创造。
佛教雕塑-龙门石窟
龙 门 石 窟 宾 阳 洞 中 洞
三、画像石与画像砖
• 南朝墓室拼镶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 拼镶砖画是一种从画像砖演变而来的、有江南地域特色 的艺术品种。
•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是1960年在南京西善桥宫山北簏 发掘的一座巨幅拼镶砖画。两壁对称,各绘出四个人物, 各有榜题姓名,每两像之间用树木分隔,一侧为嵇康、 阮籍、山涛和王戎,另一侧为阮咸、刘伶、向秀及荣启 期。他们纵酒放达、超然洒脱的生活,是当时弥漫于社 会的“清谈玄学”之风和新的人生观的形象反映。
魏晋南北朝美术中美史
编辑ppt
26
1、墓室壁画
墓室壁画的内容 • 一是画墓主人升仙的图象,或是墓主人
生前经历过的战争场面; • 二是表现墓主人的日常生活和他所拥有
的财富; • 三是历史故事、神话人物、祥瑞物等也
是壁画中所不可少的。
编辑ppt
27
墓室壁画——娄睿墓壁画
• 中国北齐墓室壁画。娄睿墓位于今山西省太原 市晋祠王郭村,1980~1982年发掘。该墓是由 封土、墓道、甬道和墓室4部分组成的砖构单 室墓。墓主鲜卑人,北齐世祖高欢妻娄太后兄壮 之子,武平元年(570)入葬。
1987年, 窟
编辑ppt
20
敦煌莫高窟壁画
•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开凿于今敦煌市区东南25公 里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佛教 艺术宝库。
• 莫高窟至今保存有492个窟,塑像2000余尊,壁 画四万五千余平方米。其中特别灿烂辉煌的是北 朝和隋唐时期的作品。这些丰富多彩的壁画,显 示了中国古代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和伟大创造力。
• 我国古代自佛教传入以后,便出现了佛教题 材的绘画。佛教画的形式除了画在绢帛上的卷轴 形式而外,更大量的是画在寺庙、石窟墙壁上的 壁画。保存到今天的几乎全是石窟壁画。
编辑ppt
6
魏晋南北朝时期保存有壁画的石窟主要有:
• 新疆克孜尔石窟 •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 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数量最多,
最为精彩。
•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题材范围不断扩大,呈现出
丰富多彩的面貌。人物画在继承汉代绘画传统的
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更加注重传神,以线为
主的造型方法不仅在艺术实践上贯穿始终,而且
进一步提高到理论上;山水画也在此时逐渐向独
立画科发展;更多的文人士大夫参与绘画活动,
中外美术史1
魏晋南北朝绘画
• 一.著名画家及代表作
曹不兴:亦名弗兴,吴兴人,善于绘画,东吴最有声誉的画 曹不兴:亦名弗兴,吴兴人,善于绘画,东吴最有声誉的画 家,也是记载中最早以佛像知名的画家。曹不兴最擅长的 是人物画。曾留下巧妙利用屏风上误落的黑点绘一蝇,而 引起孙权用手去弹的有趣故事。据说他能在长数十尺的娟 上绘一佛像,心敏手捷,须臾即成,而头与四肢比例准确。 卫协:西晋著名画家,师法三国吴曹不兴。他绘画创作的题 卫协:西晋著名画家,师法三国吴曹不兴。他绘画创作的题 材内容比曹不兴广泛。擅绘神仙. 材内容比曹不兴广泛。擅绘神仙.佛像和人物故事,曾作 大小《列女》,以及《上林苑》 北风诗》 大小《列女》,以及《上林苑》.《北风诗》等图。绘画 的主要特点:东晋画家顾恺之概括为“巧密与精思” 的主要特点:东晋画家顾恺之概括为“巧密与精思”。谢 赫《古画品录》评论说:“古画皆略,至协始精。”他的 古画品录》评论说:“古画皆略,至协始精。” 绘画突破了粗略奔放的汉画风格,开创了南朝至唐初人物 画风格模式。
• 宣示表:小
楷,梁武帝 萧衍誉为 “势巧形密, 胜于自然” 胜于自然”。 笔法质朴浑 厚,雍容自 然。
• 荐季直表:小楷,
写于黄初二年(公 元221年)。其布局 221年)。其布局 空灵,结体疏朗. 空灵,结体疏朗.宽 博,体势横扁,尚 有隶意。虽有许多 不成熟的地方,结 体法度均不如晋唐 工整,但天趣盎然, 妙不可言。
书法艺术
• 钟繇:(公元151-230)字元常, 钟繇:(公元151-230)字元常,
三国魏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官至太傅,故世称钟太傅。 官至太傅,故世称钟太傅。工书 法,宗曹熹、蔡邕、刘德升,博 ,宗曹熹、蔡邕、刘德升,博 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 楷。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 楷。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 后人评其隶行入神,八分入妙, 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 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 瘦”。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 。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 钟的真迹,早已失传。宋代以来 法帖中所刻的小楷《宣示表》 法帖中所刻的小楷《宣示表》, 《荐季直表》等都是晋唐人临摹 荐季直表》 本。
魏晋南北朝美术
宗炳《画山水序》 宗炳(375——443),字少文,男 阳 阳人。其师庐山高僧慧远,学识渊博 ,对道儒经典很有研究。宗炳从其学,除 佛学外,也涉及儒、道学说。他一生喜爱 山水,兼善书、画、琴。其《画山水序》 主要论述以下几个问题: 1、自然与精神的关系:在于山水,质有 而趣灵。 2、自然与绘画的关系。 3、近大远小透视原理的提出。
题材内容:佛、菩萨为主 特征:造型——充满稚气、装饰味 线条——豪放泼辣 色调——浓重沉稳 时空——打破 艺术风格:阴郁而又热烈,奇异而又真பைடு நூலகம்实,豪爽而又多姿 2、佛教雕塑
4、畅神 这种畅神是通过“观道”而实现的,寓 观道于畅神,提高了山水画的审美功能。 王微(415——443)字景玄,琅 临沂人, 善书画,师西晋荀 ,卫协,尝居一屋, 读书玩古,十余年不出,竞不就辟。 1 、 山水画特点:突破视觉“所见不同 ”,提出山水画不同于地图。 2 \ 山水画的功能。
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美学特证与内容 1、佛教壁画 代表: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佛教艺术 的代表。它是一部首尾完整、最具代表性 、系统性的石窟艺术编年史,它向我们展 示出我国石窟艺术的兴起、繁荣和衰歇的 全部历程。 壁画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主要部分。
魏晋南北朝美术
魏晋南北朝——南北交融,东西并汇 (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分裂、动荡;民族大融合, 文化思想交流) 艺术:进入自觉的时代
一、概述: 佛教的发展和玄学的兴起,对这个时 代的美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产生了极为深 刻的影响。 玄学:魏晋时代,何晏等士族文人运 用道家的老庄思想,凝合儒学经义而形 成的一种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 艺术主张清淡之风, 追求放达的生活,超然物外的精神
魏晋风度 :指人们所追求所欣赏的不
再是汉人看重的外在功业,经学造诣和 品性道德,而是一种任性放达,不拘于 礼法,不拘于行迹。简略玄澹的人生境 界。 玄学风气对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 实践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魏晋南北朝美术
“书圣”王羲之
东晋王羲之: 大书法家; 博采众长,书风独特;集书 法之大成,写出的字, 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 誉。被后人称为“书圣”。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自幼好书法,经常 一边思考,一边在自己的 身上一笔一划地画着,日 子久了,甚至连衣服都划 破了。
他每天练完字,都要到门 前的池塘里清洗毛笔、砚 台。据说,久而久之,池 水都变成黑色了。
佛教美术分类
佛教美术大致包括:建筑、雕塑、壁画。三 者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是宗教性和审美性、 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体,一般的石窟和寺 庙中都绘有壁画。这一时期寺庙中的壁画, 随着建筑本身的倒毁已荡然无存,而石窟壁 画至今仍有大量的遗存。
一、新疆石窟艺术
新疆是古代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地方,也是 印度佛教传入我国的桥梁。新疆地处丝绸之路 的西段,早期佛教东传,主要是从中亚经新疆 再沿河西走廊进入中原,因此大批的僧侣首先 来到新疆地区,故新疆地区最先接受佛教。当 时的疏勒、龟兹、高昌等地佛教极为兴盛,开 窟建寺,留下不少遗存。新疆石窟颇多,著名 的有龟兹石窟,胜金口千佛洞、克孜尔千佛洞 等,而规模最大历史最早的就是克孜尔千佛洞。
佛教美术的兴起
中国美术在这一时期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 期 ,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佛教传入中国,在南北朝时期经统治者提倡 和利用,发展十分迅速,佛教的传播也为中 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带来新的因素。求法僧人 的西行和佛教的东渐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尤其是大量寺院的兴建和造像的盛行,极大 地丰富了建筑艺术和绘画雕塑的创作。
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均属北魏 统治者为宣扬佛教、加强统治而开凿, 这些石窟还有现实意义吗?我们应怎 样评价这种带有宗教色彩的石窟?
龙门石窟
(完整版)中国美术史第4讲 魏晋南北朝美术1
女史箴图局部 藏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 绢本设色 唐摹本 25x349.5
女史箴图局部 藏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 绢本设色 唐摹本 25x349.5
列女传·仁智图卷之卫灵公 藏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 宋摹本 25.8x470.3
列女传·仁智图卷之曹僖负羁妻 藏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 宋摹本 25.8x470.3
牛耕 甘肃嘉峪关 十三号墓 砖画 17x36 魏晋
放牧 甘肃嘉峪关十三号墓 砖画 17x36 魏晋
扬场 甘肃嘉峪关十三号墓 砖画 17x36 魏晋
杀牛 甘肃嘉峪关六号墓 砖画 17x36 魏晋
烫鸡 甘肃嘉峪关六号墓 砖画 17x36 魏晋
西王母 甘肃酒泉丁家闸五号墓
壁画 145x270
三、南北朝绘画 1、陆探微 密体 秀骨清像 张僧繇 疏体 “笔才一二,像
竹林七贤局部 南京西善桥出土 砖画 80x240 南朝
竹林七贤局部 南京西善桥出土 砖画 80x240 南朝
图35 竹林七贤局部 南京西善桥出土 砖画 80x240 南朝
图36 竹林七贤局部 南京西善桥出土 砖画 80x240 南朝
洛神赋图卷 藏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 宋摹本 27.1x572.8
洛神赋图卷局部
洛神赋图卷局部
洛神赋图卷局部
洛神赋图卷局部
洛神赋图卷局部
洛神赋图卷局部
3、其它绘画遗存
地主庄园图 新疆吐鲁番晋墓 纸本画 魏晋
牛耕 甘肃嘉峪关十三号墓 砖画 17x36 魏晋
射猎 甘肃嘉峪关十三号墓 砖画 17x36 魏晋
2、顾恺之 字长康,又字虎头。张怀瓘评:“象人
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 亡方,以顾为最”。
绘画注重传神 ,“ 四体妍媸,本无关于 妙处,传神写照,俱在阿堵之中”。 创“春 蚕吐丝”线描。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
概述
六朝是我国绘画艺术的初步成熟阶段。人物画已达 到成熟,并涌现出一批各具风范的名家。如东晋的 顾恺之、刘宋的陆探微、南齐的张僧繇、北齐的杨 子华和曹仲达等。题材范围有所扩大,除服务政教 和宣扬佛教的内容外,还有流行与文艺佳篇相配合 的故事画、描绘现实生活的风格画等。表现能力有 较大提高,由简略变为精微,造型准确,注意传神, 甚至六法备赅。风格也趋多样,名家各具个人特色, 如唐· 张怀瓘评:“象人之美,张(僧繇)得其肉, 陆(陆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历 代名画记》)自此山水画开始成为独立画科,然尚 未成熟
卫协继,从曹师,风格变,富巧思; 用笔健,北风诗,东晋时,名画师。 西晋时的卫协被谢赫评为“古画皆略,至(卫)协始 精”,他是使绘画技巧空前提高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性质 的画家。卫协,西晋著名画家,师法三国吴曹不兴,擅 绘神仙、佛像和人物故事,曾作大小《列女》,以及 《上林苑》、《北风诗》等图。描法细如蛛丝,尤工人 物点睛,顾恺之受其影响,赞卫协的作品“伟而有情 势”,“巧密于情思”。南朝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 评云:“古画皆略,至协始精。”“六法之中,跆为兼 善。虽不该备形似,颇得壮气。”和曹不兴比较,卫协 有显著提高。由此可知。曹不兴的画和汉壁画接近,线 条粗扩,气魄雄健,注意人物的大体动态,不重视细部 描写,而卫协改变了这种风格,比较精工细密。所以顾 恺之评其《北风诗》卷画“巧密而精思”。这正是由民 间的豪迈风格向士大夫画家的精思巧密风格的过度。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曹不兴 《维摩诘图》、《释迦牟尼说法图》
卫协 《列女》,以及《上林苑》、《北风诗》
戴 逵 《竹林七贤图》、《高士图
1. “佛画祖师” 曹不兴与卫协
名画家,曹不兴,画人物,气势雄; 用丝绢,五丈盈,大笔挥,显才能。 吴主命,画屏风,误落墨,绘苍蝇; 龙虎马。技艺精,与皇严,八绝称。 曹不兴。一作弗兴,吴兴(今属浙江)人,为三国时民国画家。是一位了不 起的人物画家,也是最早接受两域佛画影响的画家。他能在50尺长的丝绢上 画大幅人像,心敏手捷,一挥而就,头身四肢都合比例。又擅画龙、虎、马; 在吴地与皇象善书,严武善奕等,世称“八绝”。相传孙权命他画屏风、误 落墨点,因绘成蝇,孙权以为真蝇,用手弹上,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孙权 赤乌元年(228年)冬十月,孙权游青溪,看到一条赤龙由天而降,凌波而行。 因此,便让曹不兴绘其形状。因绘得成功而得到孙权的赞赏,到宋文帝时, 还常用这条赤龙求雨。当时大臣谢赫在秘阁中见到了曹不兴所画的龙头,还 自认为是真龙降临。可见其画作之妙南朝谢赫在秘阁中只见不兴所画的一个 龙头。列入《古画品录》,并评云:“观其风骨,名岂虚战!”曹不兴是文 献记载中知名最早的佛像画家。佛教在东汉时候传入中国,但主要在中原地 区,到三国时,由僧人支谦和康僧会先后传人江南。相传康僧会远游至吴, 孙权为之建造建初寺,并令之设像行道。曹不兴看到西方佛像,便据以绘之, 由此,佛像便盛传天下。这是中国佛像绘画最早的作品,曹不兴也成为我国 最早的佛像画家。
魏晋南北朝美术
1、顾恺之
«洛神赋图 (局部) 洛神赋图»(局部) 洛神赋图
1、顾恺之
«洛神赋图 (局部) 洛神赋图»(局部) 洛神赋图
谢赫 «古画品录 古画品录» 古画品录 六法: 六法:一、气韵生动 二、骨法用笔 三、应物象形 四、随类赋彩 五、经营位置 六、传移模写
2、杨子华
«北齐校书图 北齐校书图» 北齐校书图
宋代摹本
二、文人画家
“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令人目盲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五色乱目” 五色乱目” 五色乱目
三、书圣王羲之 « 兰亭序 兰亭序» (临摹) 临摹)
“天下第一行书” “曲水流觞“
四、佛教美术
石窟寺艺术盛行 主要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 主要石窟: 龙门石窟、克孜尔石窟
美术史
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教研室 王茜
魏晋南北朝美术
(公元220年―581年)
回顾:
一、秦汉美术概述 二、建筑 三、绘画
1、墓室壁画 2、帛画 3、画像石与画像砖 4、漆画
四、雕塑 五、书法
本节内容: 一、魏晋南北朝美术概述 二、文人画家 三、书圣王羲之 四、佛教美术
一、魏晋南北朝美术概述
美术概述 “魏晋风度” “玄学” “清谈”
竹林七贤
二、文人画家 1、顾恺之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若云兴霞蔚” “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中。”
1、顾恺之
张华 «女史箴»
«女史箴图 (局部) 女史箴图»(局部) 女史箴图
唐代摹本
1、顾恺之
感甄赋» 曹植 «感甄赋»
«洛神赋图 宋代摹本 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第一节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乱、大灾难的年代,是封建统一政权瓦解、封建军阀各据一方的长期分裂时代。
此时社会的大变革、大变动,使思想文化南北交融、东西并汇,促进了艺术的转变和发展,为唐代美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建筑•魏晋南北朝的建筑,在秦汉建筑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在都城建设、住宅设施、寺塔和陵墓筑造、建筑形式以及建筑手法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分为都成建筑. 园林建筑.寺塔石窟建筑塔•塔的概念和形制,导源于印度的窣堵坡,传入中国之后,在形式和用途方面逐渐发生变化,结合中国传统的建筑,创造了楼阁式木塔和密檐式砖塔。
塔内不再供佛像,由实心变为空心,内中设阶梯,人们可以登临眺望。
原来的窣堵坡被缩小了,安置于塔顶之上,称为刹。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最大的木构楼阁是永宁寺木塔,堪称北魏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可惜于永熙三年(534年)被火焚毁。
•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建造的砖造密檐式塔――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工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伴随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工艺美术,在交流融合中相互补充,使得工艺品的样式、工艺技术、品种、装饰手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地变化。
一陶瓷•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工艺美术已进入了瓷器时代。
瓷器在东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由于政权南北分裂,瓷器也渐渐形成南北不同的风格,南秀北雄,两大瓷系正式确立。
白瓷的产生,为瓷器向丰富多彩方向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白釉四系罐(北齐范粹墓出土)前景。
二书画材料――文房四宝•魏晋南北朝文房四宝的改进,也是值得重视的。
•两汉书画材料用丝织品绢,六朝已普遍用纸。
其中的凝霜纸代表了当时造纸的最高水平。
•墨,东汉以前主要使用石墨,属矿物质。
•笔,两汉笔皆重外表装饰,东晋之后笔之用场扩大,文人们对笔则多强调轻便适用,外表装饰则被推到次要地位。
【美术史】5中外美术史2(魏晋南北朝美术)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1、曹不兴,卫协 曹不兴——吴兴(今属浙江人,为三国画家。他
在50尺长的丝绢上画大幅人像,一挥而就,头身四 肢都合乎比例。
相传他为孙权画屏风,误落墨点,画成苍蝇,达 到乱真的程度,令孙权用手去弹。他也是最早接受 西域佛画影响的画家,当时中亚的和尚将佛像带入 吴地,曹不兴曾加摹写。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卫协,西晋著名画家,擅绘神仙、佛像和人物 故事。描法细如蛛丝,尤善人物点睛,顾恺之受其 影响,称赞卫协的作品“伟而有情势”,“巧密于 情思”。南朝谢赫对他的评价极高:“古画皆略, 至协始精。六法颇为兼善。虽不该备形似,而妙有 气韵。凌跨群雄,为旷代绝笔。”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女史箴图》(今藏英国不列颠博物馆),取材于西 晋文人张华的《女史箴》,现存9段故事情节,逸去3 段。图卷采用一文一图的形式,运用“高古游丝描” 线条圆转,细劲流畅,在技法上受篆书影响明显。“ 冯媛当熊”一节,汉元帝与嫔妃同游御苑,忽然一只 黑熊攀栏而出,周围四散惊逃的众人越发衬托出女主 人公傲然不惧的神情。此作是最接近顾恺之本人风格 ,最贴近六朝绘画特征的作品。现存为隋代摹本。
《洛神赋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宋人摹本) 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3、南朝绘画
中外美术史-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相传孙权命曹不兴画屏风,误落墨点,因 绘成绳,权疑为真,举手弹拂。
2、西晋画家卫协
卫协 西晋著名画家,师于曹不兴,与张墨并 称画圣。其白描细如蛛网,尤工人物点睛, 顾恺之受其影响,赞卫协的作品“伟而有情 势”“巧密于情思”。南朝齐谢赫在《古画品
录》 中评云:“古画皆略,至协始精。”顾恺之评
于佛像雕刻。
(一)魏晋之际的绘画
三国两晋时代是中国绘画艺术走向成熟的过 渡阶段。
1、三国时期著名画家曹不兴
曹不兴,东吴人,擅长人物,佛像和龙,其作品 号称“东吴八绝”之一。他曾根据中亚僧人带来的 “西国佛像”绘制佛像,并驰名于当时,故在画史 上又有“佛画之祖”的称誉。曹不兴的作品在南齐 时已只剩下藏于秘阁的一龙首 。 曹不兴作品据 《贞观公私画史》记载 ,有《清溪侧坐赤龙盘赤 龙图》二卷 ,《龙头样》四卷等。
《列女仁智图》
图 1.2
图3.4
顾恺之通过他的理论主张和艺术实践,将中国 传统绘画推向了新的里程碑。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存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
的漆绘屏风以及敦煌莫高窟285窟西魏壁画供养人 像等作品中,可见出与《洛神赋图》、《女史箴 图》极为相似的风格特点,证实了这些传世摹本 的研究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北朝的文 化交流情况。
洛神赋图
譬如赋中描写宓mi妃“翩若惊鸿,婉若游 龙。荣曜yao秋菊,华茂春松。”画面则以 惊鸿、游龙、春松、秋菊等景物暗喻出来, 别有一份神秘瑰丽、缠绵匪夷所思。
《洛神赋》
图3
《洛神赋》
第三部分《列女仁智图》
此画突破了汉代古拙的技法,加强了平列构 图的变、化,开始注意空间关系、人物之间 的相互关系。人物表情刻划尤为生动,反映 出画家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追求。
魏晋南北朝美术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 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 一,位于洛阳城南12公里 。这里有一条伊水,河两岸 是香山和龙门山。自北魏至 晚唐的四百余年间,古代匠 师在这两座山上凿窟建寺, 使这里成了举世闻名的石雕 艺术的宝库。龙门石窟南北 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 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 题记和碑刻3600余件。奉 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 个窟,长宽各30米。
一、石窟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敦煌鸣沙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
山西大同云岗石窟
❖ 云岗石窟开凿于北魏 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 465年),距今已有1500 多年的历史。前后用了约 30年的时间才基本上完成 了这个浩大的艺术工程。 整个石窟依山开凿,东西 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 窟53个,大小造像 51000多个。石窟雕刻的 题材内容,基本上是佛像 和佛教故事 。
中国佛教石窟和一般的寺庙不但在形制上与功能上都有所不 同,而且还在浮雕、塑像、彩画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资 料,在历史上和艺术上都是非常宝贵的。 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为: 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托; 3)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长; 5)除石窟本身以外,其在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 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 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
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 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中国的 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 流域。
从北魏至隋唐,是凿窟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修筑 了许多大石窟,唐代以后逐渐减少
中外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
古代第一批确有历史记载而在当时又以绘画著 称的画家出现在魏晋。
A
3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概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在经济、文化、 社会领域发生重要变动的时代。
军阀割据一方,战乱不已,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 常尖锐。这一时代又是民族和文化重新打散、整合的时 代。汉末三国鼎立的局面短期统一于西晋政权,随后的 “八王之乱”导致西晋王室的南迁和北方、西北少数民 族进入中原建立国家,形成南北割据的格局。
A
16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3、南朝绘画
陆探微、张僧繇
陆探微,南朝宋画家,吴(今江苏苏州)人,擅画肖 像人物。 “秀骨清象”,这种清秀瘦削之美也是人物 内在的清刚、峭拔、智慧超脱的品质的体现,常见于 佛教形象中。
张僧繇是南朝梁画家,吴中(今苏州)人,他是宗 教绘画的高手,唐代画论家张怀璀说:“像人之美, 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 这种样式被后世奉为楷模,称为“张家样”。
宗教艺术的发达是中国美术史的主要特征,魏晋 时期佛教盛行,宗教美术创作异常活跃。在这个过程 中,体现了民族艺术的强大生命力和包容性。
A
2
中外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美术(人物画)
中国美术在这一时期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 时期 。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开始兴起,出现 了新疆的克孜尔、甘肃的敦煌莫高窟、炳 灵寺、麦积山等一批石窟艺术。
人物画在继承汉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则有 了新的发展,注重传神、以线造型不仅在 艺术实践中得以继续贯彻,而且又进一步 提高到理论上。绘画题材范围也有所扩大, 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绘画创作趋于成熟, 专业画家也开始出现,出现了顾恺之、陆 探微、张僧繇等杰出的画家。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公元220年——589年)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从魏 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动乱、道家学说兴起、 佛教传入的社会和文化的角度,主要了解 绘画艺术的发展和佛教艺术的产生,及其 它美术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1.人物画的创作:顾恺 之、陆探微、张僧繇、杨子华等的作品、 艺术特征及艺术成就 2.“六法论”的基本 内涵 3.山水画的兴起:宗炳、王微的山 水画理论 4.早期佛教艺术:云岗、龙门、 敦煌莫高窟等题材、内容和艺术成就
二、宗炳、王微的山水画论
1.宗炳与《画山水序》 宗炳(375——443),刘宋时期有名的高 士,一生隐居不仕,酷爱山水自然,年轻 时遍游各地名山大川,晚年定居湖北江陵。 著有《画山水序》。文中探讨了山水画兴 起的原因、意义和价值。
“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宅衡山, 欲怀尚平之志。有疾还江陵,叹曰:‘老 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 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 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 (《宋书· 隐逸传》)
随类赋彩:随对象之类,在形象上赋予概 括性的色彩。 经营位置:指构思构图。 传移模写:传移与模写同义。即把原有的 绘画作品传移到另一张纸绢上,成为同样 的新画。
中外美术史(扬州大学)1千古风流—魏晋南北朝美术
世传曹不兴绘有《维摩诘图》、《释迦牟尼说法图》 等。他的画风为卫协所师承,再传顾恺之、陆探微、 张僧繇等,不仅佛像画绵延不绝,风行百代,而且人 物画也精益求精,蔚成大观。
《女史箴》绢本 设色 24×248公分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顾恺之 (局部)
《女史箴》绢本 设色 24×248公分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顾恺之 (局部)
▪ 被英军大尉基勇松盗往英国的《女史箴图》高 24.8厘米,长348.2厘米,横卷。原有12段, 因年代久远,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专 家认为自"茫茫造化"至"式瞻清懿"为第1段,画 有庖牺氏定夫妇君臣之制的事迹。"樊姬感庄, 不食鲜禽"为第2段。画楚庄王夫人樊姬为劝阻 庄王沉溺于狩猎而不食鲜禽的故事。"卫女矫 桓"至"而二主易心"为第3段,画有齐醒公夫人
▪ 顾恺之的作品真迹,今已无传。只有若干流传已久的摹本。 其中最精美的是《女史箴图》(隋代摹本,现藏英国伦敦 不列颠博物馆)和《洛神赋图》(宋代摹本,故宫博物院 藏),都很能说明顾恺之时代的画风和艺术水平。
《斫琴图》
▪ 是宋代摹本之一。此图虽不及《洛神赋图》有名,也 不及《洛神赋图》更具代表性,但在风格特征上仍凸 现出顾恺之的千古一绝。这幅图描绘的是古代文人学 士制琴的场景。由于没有具体的历史故事背景,也没 有相关的文字说明,因此很可能是脱离文字的故事性 而强调人物的各自特征。从画面上看,也确实难以找 到故事发生的连贯性和时间的迁移性特点,只是呈现 一个制作场面。各人制作的工艺虽有个同,但从画面 的空间布局上看,工艺流程的先后次序不明显,而且 人物之间的关系也缺乏确定性与连续性。在古代的长 卷人物画中,通常都注重故事的敷演,表达一定的伦 理道德观念。此画恰在这一点上忽略不计。此画在人 物的神态表现上是颇为传神的。如右上角的一文土独 坐于一长方席上,右手食指尖在木架丝线的中部轻轻 地拨动,其目光下注却又不驻于何物,整个脸部呈全 神贯注倾听状,这正是调定音律时所特有的表情神态, 此态可谓传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