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中的信息疏漏和话语失范
开国大典的赏析
开国大典的赏析开国大典啊,那可真是咱新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就好像是夜空中突然绽放的绚丽烟花,照亮了整个国家的未来。
你想想,那一天,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那场面,那热闹劲儿,真的没法形容。
大家都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期盼着那个伟大时刻的到来。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那声音,仿佛有魔力一般,让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涌起一股暖流,眼眶都湿润了。
这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仪式,这是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标志啊!就好比是一个沉睡已久的巨人终于苏醒了,要开始大踏步地向前走了。
以前咱受欺负,被压迫,现在可不一样了,咱们有了自己的国家,自己当家作主了!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
那些参加开国大典的人们,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那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啊。
他们见证了历史,他们是幸运的。
而我们,虽然没有亲身经历那一刻,但通过各种资料、影像,也能感受到那份激动和自豪。
开国大典的意义,怎么说都不为过。
它就像是一座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又像是一把火炬,传递给了我们无尽的力量。
它让我们知道,我们的国家有着辉煌的过去,也必将有着更加灿烂的未来。
我们的先辈们用他们的热血和汗水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我们可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啊。
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努力奋斗,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想想看,如果没有开国大典,我们现在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会不会还在黑暗中摸索?会不会还在被别人欺负?幸好,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因为我们有了开国大典,有了新中国的诞生。
所以啊,开国大典绝对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时刻,它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我们要永远怀念那一刻,永远为我们是中国人而骄傲!。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与反思第【1】篇〗《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教学时,我们依据课文的叙述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乐曲激趣1、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渲染:这是一首战斗的乐曲,它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那么,新中国诞生时是怎样的盛况呢?大家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开国大典》这篇课文。
3、如果把“开国大典”改成“开国典礼”可以吗?为什么?(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旨在制造悬念,吸引学生读文。
)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1、用你喜欢的读书习惯快速阅读课文。
如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等等。
2、运用工具书学习生字。
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
3、联系语境或查阅资料理解新词。
4、这篇课文记叙了哪几个场景?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5、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6、你最喜欢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为什么?7、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你能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如果不能,在书上做上记号。
8、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激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讨论,释疑解难1、以疑难问题为类别,让学生自由组合若干小组。
2、推荐各讨论小组讨论问题:如,第一小组:学习6个生字的音、形、义,结合语境理解新词;第二小组:理清段落结构,归纳段意;第三小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四小组:讨论记叙的顺序。
3、各个讨论小组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展开讨论:学生先汇报学习成果,然后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
讨论时,可以自由发言,相互提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最后,主持人记下已解决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咨询的准备。
4、各个小组在全班交流讨论成果。
5、问题咨询与小结。
四、探究领悟,升华情感1、出示句子: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学《开国大典》的片段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学《开国大典》的片段反思师:出示句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同人民的心──齐欢跃起来。
”大家细细读读《开国大典》里的这段话,体会句子意思,想一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生自读、体会、想象。
)师:谁把这句话读一读,其他人一边听一边闭目想象,在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指名朗读句子,其他人闭目想象。
)师:谁说说,这宣告、这声音传到了什么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这声音传到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飞扬,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大家敲着锣,打着鼓,欢呼新中国的诞生,欢庆人民的解放。
生:这声音传到农村,田间地头,村前村后,到处锣鼓喧天,人们都拥出家门,欢呼着,高喊着,一个个激动万分,不少人高兴得热泪盈眶。
生:这声音传到学校,大家拿着鲜花,挥着彩带,放着鞭炮,唱啊,跳啊,喊啊好像要让这个消息传遍全世界。
(其他学生发言略。
)【反思──教会联想】人们脸上的兴奋,人们心中的激动,是再怎样描述也不过分的。
但是学生仅仅从作者提供的句子,还是难以深切感受的。
但从上述片断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对人们无比激动、无比高兴的感悟是深刻的、形象的、真切的。
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是抓住了课文中集中表达人物情感的重点句子,借助想象,显化形象,物化情感,从而使学生借助形象的画面,深刻地感受了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丰富情感。
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
语言描述的形象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没有想象与联想、也就没有语言的感悟。
儿童认识长于感性,侧重于形象思维。
小学生阅读最感兴趣的是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那美妙的景色、丰满的人物、真切的事物,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
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凭借联想,借助想象、还原语言描述的形象,补充语言潜在的形象,延伸语言相关的形象,使学生产生丰富而真切的心理视像,通过对语言的感受,体验,形成对语言的感性认识,并进入语言的形象中去观察,去倾听,去触摸,去感知,去领悟,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客的“直观”感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反思第【1】篇〗《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全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应该说,这条纵线,让学生摸出来并不难。
而要学生体会大典的盛况和人们激动和兴奋的心情,则有点困难。
学校里没有开国大典的录象资料,怎样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体会呢?课文第十二小节,描述了海军、步兵、战车师、骑兵师以及空军接受人民共和国检阅的壮观场面。
这部分内容篇幅较长,学生读的时候,比较容易倦怠。
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同学们,为了让全国人民看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中央电视台要现场录制阅兵式的盛况,现在紧急招聘解说员。
时间推移到了五十三年前的9月。
在座的同学都可以应聘。
应聘的同学只要介绍一种兵种通过主席台时的情景。
我是中央电视台负责开国大典录制工作的导播。
我招聘解说员,不看外貌,只听声音。
看看谁能把话说清楚,谁介绍得最有气势,谁最能临场发挥。
现在,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准备准备。
”同学们很积极地读起课文来。
基础差一点的,在照着课文说;好一点的,在课文描述的基础上自由发挥了。
同学们纷纷演练起来。
五分钟后,我请同学上台解说,底下同学可以向台上同学发出挑战。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每一兵种的最佳解说员。
“现在通过主席台的是……”解说一个接着一个,底下的同学则成了广场上的群众,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
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跟着激动兴奋起来,课堂掀起了一个不小的高潮。
在欢呼声与掌声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愉悦,创设情境是多么重要!〖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反思第【2】篇〗《开国大典》一课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
课文很长,所描写的场景繁多,课前准备时,给我第一反应是必须把课文读短,力求达到“长文短讲”。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反思第【1】篇〗《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本课的写作方法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场面描写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为了让学生体会感受这种方法,做到学以致用,我采取了以读促思的方法教学,在朗读感悟大典盛况的环节,我首先播放了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三十万人汇聚天安门广场,排山倒海的气势深深吸引着学生。
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刻,以及盛大的阅兵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人们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以及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带着这种自豪和骄傲,让学生读读、想想、再读读,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大典现场的热烈气氛。
不过很遗憾的是,可能历史距离我们太遥远,学生对毛主席的伟人风采感受不深,对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的自豪的思想感情不深,总是在文字边缘徘徊。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反思第【2】篇〗我本次执教的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开国大典》是一篇经典长文,写的是1949年开国大典这一历史时刻,宏伟壮观的场面,人们的表现和翻身做主人的无比激动的心情。
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逐个场面转换,在宏伟的气势、概括的叙述中,也有精彩的细节描写,用词准确凝练是本课的一大特色。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首先,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通过让学生自己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讲了哪几件事情,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重点学习教学《开国大典》的.“典礼”这部分时,这是一个动态的场面描写。
三教《开国大典》的启示
三教《开国大典》的启示在武汉听了全国赛课者张滔元老师上《开国大典》后,觉得张老师内功深厚,在钻研教材,处理教材,引导学生感悟等方面都别具一格。
回到学校后,我也依样画葫芦学着上了这一课,结果大失所望,学生学得一团糟……第一次反思。
这是为什么呢?脑海里不断交互出现张老师和自己上课的情景……冷静下来,仔细研究教材、学生及教案,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做了相应的对策调整。
1、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课文背景知识了解甚少,课堂缺乏真情----课前查阅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资料丰厚学生的情感积淀,恰当指导感情朗读。
2、我的课堂中学生对课文不熟,学生学得不主动----课前充分预习,充分练习读书。
3、对重点部分的教学,板块A中抓住“一齐”谈体会学生谈不出来;板块B抓住“站” 质疑写感受时,学生难质疑,写出来的感受干瘪无真情。
故教材训练点的处理作了如下调整:(1)板块A“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中张老师抓住“一齐”谈感受调整为:a“一齐”换“一起”体会全国人民对毛主席、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b抓住“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想象“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都传到全国那些地方?人们有那些举动?表达了全国人民的什么感情?(2)板块B“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张老师“引导抓住重点词句谈感受----质疑‘站’-----出示背景资料写话”调整为:先抓住“站”联系上下文谈感悟,接着介绍历史背景,再以“如果此时你在开国大典现场,你想对毛主席、对全国人民说什么?”为话题写感受。
二、“柳暗花明”显精彩,反思自我又新招根据调整后的教案又借班上了《开国大典》,结果出人意料,课堂生成精彩。
几个镜头概括一件大事电影
几个镜头概括一件大事电影
那么《开国大典》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
在这部电影中只有几个镜头和若干声音:一位青年激动地走上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刻着人名;《义勇军进行曲》奏响了……没有任何其他的画面、字幕或者对白能够充分表达出观众此时的心情。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整部《开国大典》,我想最贴切不过了——“激动”二字。
可以说整部电影都笼罩在人们对革命胜利前景的无限憧憬与期待之中,直到当毛泽东宣布:“同志们,现在我们的目的达到了!”,电影才算落下帷幕。
而就在那短暂的几秒钟里,观众却得到了多次的心灵震撼:感受了祖国新生的喜悦;体会了自己成长起来的欣慰;看见了美好明天的希望……尽管毛主席后来批评这种描写方法不正确,但它还是深入人心,成为永远的经典。
记住它吧!我认为每一个中华儿女,包括一些文学爱好者甚至是小朋友,也许你将终身铭记!
- 1 -。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开国大典》教学反思.doc
小学语文教课反省——《开国大典》教课反省《开国大典》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国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骄傲、欢喜的心情。
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址和参加人员;接着写了天安门广场的地点,及广场的状况;再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行队伍。
考虑到该文章篇幅较长,假如要在一节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许八面玲珑地加以逐个解说的话,唯恐两节课都没法达成。
所以,我让学生从课文的重难点下手,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进而突出要点,打破难点。
我一上来就由课题导入中心的回想,即文章的要点:开国大典的盛大、规模浩大、威严、热情。
这部分的提出由学生对大典这一词的解说的回想睁开,整篇文章的内容也就是环绕这一点来突出加以描述的。
所以一上来就纲要挈领地抓住了要害,掌握住要点。
其次就是由学生边默读边找出文章描绘这一盛大、热情、威严、浩大氛围的语句加以领会,说明原因。
学生的自我学习,内化过程从中得以表现。
看一看。
播松开国大典的相关录像镜头,让学生认真察看,把学生带到这动人的情境中。
让学生感觉开国大典的盛况,初步领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新中国,人们非常骄傲、激动的心情。
比一比。
课文第三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一段依据典礼进行的次序来写。
在第三段中,喝彩一词出现多次。
教课时,可让学生找出这些词,睁开想象,深刻发掘。
详细教课以下:读熟课文,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的次序。
找出带有喝彩一词的句子;每次是在什么状况下喝彩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如何的思想感情?在比较理解的基础上,再指引学生朗诵,分别采纳齐读、轮读、边读边鼓掌的形式读。
语调要高昂,情绪要饱满,领会出人们非常快乐、骄傲、激动的心情。
接下来与伙伴沟通就能够相辅相成,相互启迪,使思路拓展,思想活跃起来,很多渺小的地方学生都能独具慧眼体察到。
如:红旗、红灯笼、掌声、呼声、鸣炮、起早步行几十里参加大典等等都能自但是然地提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1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 开国大典-7.《开国大典》教学反思《开国大典》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
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声,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场面描写”,是单元语言训练目标之一。
精当的场面描写表达思想感情又是本课的重要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那么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会是教学难点。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看一看:播放“开国大典”的有关录像镜头,让学生仔细观察,把学生带入到这感人的情境中。
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初步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人们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2.画一画:本文第二大段,讲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天安门城楼的布置等情况。
教学这段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引导学生画一画“丁字形”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的位置名称。
再说说各位置上的设施。
这样学生通过动笔画画简笔画,对此段内容就有了较清楚的了解。
3.比一比:课文第三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一段按照典礼进行的顺序来写。
在第三段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
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这些词,展开想象,深刻挖掘。
具体教学如下:熟读课文,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的顺序。
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比较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可分别采用齐读、轮读、赛读的形式。
语调要高昂,情绪要饱满,体会出人们无比高兴、自豪、激动的心情。
接下来与伙伴交流就可以相得益彰,彼此启发,使思路拓展,思维活跃起来,许多细小的地方学生都能独具慧眼体察到。
初中语文 文摘(历史)油画《开国大典》曾四次修改
油画《开国大典》曾四次修改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委托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批表现的油画,其中有巨幅油画《开国大典》。
美院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37岁的青年画家董希文。
两个月后,董希文完成了油画《开国大典》的创作。
画面上,站在天安门城楼的,正在麦克风前庄严地宣读《人民政府公告》。
背后站着刘少奇、朱德、、宋庆龄、张澜、郭沫若等各界代表,他们胸前佩带着红签,脸上呈现出聆听着《公报》的激动心情。
作为一幅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主题的政治绘画作品,《开国大典》受到了、等和国家的肯定和称赞。
但在后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画中人物的命运就决定了此画的命运。
《开国大典》完成后才三年,就发生了“高饶事件”。
作为国家、政治局的高岗于1954年初被撤销职务,8月自杀身亡,此后又被开除籍。
中国革命博物馆要求董希文修改《开国大典》,将画面上的高岗形象抹掉。
《开国大典》中的第一排全是国家,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因为高岗站在前排最边,为了不使画面损坏,董希文在其它油画上做了多次实验后才动笔,删掉了高岗的画像。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刘少奇成了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被打倒。
革命博物馆通知董希文在画面上去掉刘少奇。
这个修改工程就更难了,因为不是简单地去掉一个人,而且要另外补上一个人,还要牵动旁边的人。
更为难的是,董希文此时已得了癌症,手术后虽然情况尚好,但体力衰弱。
然而他仍然抱病奉命到博物馆亲自进行修改,在刘少奇的位置上改画了董必武。
1972年,当时文革小组为纪念《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而筹办纪念美术展,要求董希文重作此画,而此时董希文的癌症已到了晚期。
“文革”后期,又有人想抹掉画面中的林伯渠,因为他在时曾反对和江青结婚。
这时董希文已去世,就找到了靳尚谊,靳尚谊不忍修改原作,就重新复制了一幅,这是此画的第四稿。
粉碎“四人帮”后,随着刘少奇的平反,本着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中国革命博物馆征得上级同意,决定将《开国大典》恢复原貌。
《开国大典》文本解读三
4教学纵横想象入境激情悟文—《开国大典》教学建议《开国大典》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通过叙述1949年10 月1曰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表达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在写作上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按照时序叙述事件,条理清楚。
课文先写典礼之前会场布置情况;接着写典礼主体部分,即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按动电钮升起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然后写盛大的阅兵式;最后写首都群众游行。
二是抓住场面描写盛况,重点突出。
全文以“开国大典”为轴心,笔墨触及由晨至晚近十六个小时,着重写了群众赶赴广场、升旗礼炮轰鸣、部队接受检阅、夜晚群众游行等场面,抓住人物活动进行描述,使人常常感受到开国大典盛况空前,举国上下欢欣鼓舞。
根据课文特点、单元导读提示要求,本文的教学应以引导想象为主线、以激发情感为主旨,着力让学生借助想象进入情境,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受到美好的情感熏陶。
一、借助媒体,回望历史,在想象中酝酿情感。
提起开国大典,我们都会心潮澎湃,油然而生感动之情;然而,儿童对开国大典及相关背景的经验几乎是一片空白,这对理解课文内容和激发思想情感都有直接影响。
因此,教学本课不必急于去具体感知课文语言文字,而应首先引入与“开国大典”相关的若千史料,让学生在了解相关史实中酝酿情感,引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引入的方法是:课前精心筛选近现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忍欺受辱、奋起抗敌、争取自由、获得解放的若千重要历史“镜头”,制作成音画媒体,上课伊始向学生播放,教师随着画面推进作画外解说,学生通过画面、视频、音乐以及教师的同步解说,穿越时光隧道,酝酿真切情感。
音画史料呈现完毕,教师顺势带出课文,揭示课题,引导学生审清题意,充满激情地朗读课题,由此步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想象中激活情感。
本文篇幅较长,精读深究环节不能面面俱到、字字研读,所以整体感知尤显重要。
优品课件之八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分析
八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分析八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分析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一个特殊的日子:1949年10月1日这是一个什么日子?2、接着老师要来写今天的课题:开国大典指名学生读二、初读1、引导语:开国大典,场面巨大、气势恢宏,参加的人数又是众多。
自读,把相关场景的内容合并,思考:开国大典写了几个的场面?2、生字新词出示:协商城楼檐下汇集毛泽东宣布电钮徐徐升起瞻仰旗帜领袖指名读齐读3、课文写了开国大典的哪些场面?板书:入场,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根据这四部分,给课文分段三、研读1、读一读典礼部分,找出深深地感动你的地方。
2、说说典礼中都有哪些环节?板书:宣布开始奏国歌宣布成立升国旗宣布公告回顾旧中国是什么样的?师:痛苦、屈辱、灾难……在圆明园的大火中燃烧,南京大屠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刻骨铭心的过去,真可谓暗无天日,民不聊生,旧中国成了一座人间地狱。
预设:第7自然段重点:庄严雄伟一齐感情朗读第8自然段重点:瞻仰(一般用在对神才瞻仰,五星红旗是神圣的。
)一齐(心连在一起)升起来站起来(中国人当家作主,不再受帝国主义欺凌)四、深入体悟带着你的理解和感悟,再读一读课题。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
《开国大典》观课记录与分析报告
1.学生没能进入文章意境,不能要求学生完成“已经把握了文章后才能提出的作法”,应该引导学生先进入文章情境,熟悉文章内容,通过讨论之后,再引导学生进入教师认为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2.要根据学生对文章的分析能力设计问题(教师要用过渡语言,将学生的兴趣引向课堂要解决的问题)。
二、学生思维点的启发和组织过程
(概念深化)
假如开国大典时你在场,你会怎样想、怎么做?为什么?
学生针对上述三个问题结合课文描述,然后口语表达。
这里应该向学生讲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开国大典的意义。
向学生展示或讲解中国抗战的艰苦过程和沉痛代价,激发出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三、学生表达、展示点的问题选择
了解学生学习本课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特别要了解学生的人生价值态度与文章宣传的人生价值态度存在的差异、差异点形成的原因。带着这些“了解”去设计教学、组织教学。
(掌握运用)
学生想表达的问题没能得到表达,只是按老师想要学生说的内容,学生给了老师圆满的回报。
表面看,完成了教学的要求,但实际上,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语文课是“老师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积极思维、准确思维、辩证思维、变通思维、创造思维上获得语文学习的基础素养培养”。不应是“模仿、记忆”的过程。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学员姓名
学员单位
观察时间
2020年12月18日
观察对象
六年级语文
授课内容
《开国大典》
观察内容
现象表现过程简述
问题症结判断
提出行为调整
一、学生学习兴趣点的问题情境创设(情感态度)
课文分析直接进入:
1.“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开国大典?”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课方案及教课反省教课目的:1.认识“擎”、“诞”等8 个生字,会写“盏”、“栏”等13 个生字,会读“磋商、聚集、预约”等25 个词语。
2.能按事情发展的次序,理清课文的脉络,领会课文场面描绘的方法。
3.感觉新中国出生的激动、骄傲之情,并培育学生热爱党、珍惜重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课要点难点:1.要点:认识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难点:关注场面描绘的方法。
教课准备:1.对于开国大典的一段视频。
2.阅兵过程中的影像资料。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开国大典”的一段视频。
2.导入题目,板书: 7. 开国大典3.解说题意。
“开国”就是一个新的国家出生,“开国大典”指为迎接新中国的出生而举行的盛大、浩荡的典礼。
4.这开国大典终究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课文,读通畅。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念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字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状况。
(1)检查生字读音。
政委( zhèng)来宾( bīn)擎着( qíng)出生 (d àn) 电钮 (ni ǔ)仰望 (zh ān)聂 (nie) 荣臻 (zh ēn)(2)指导易混杂的字。
“爆”与“暴”不一样,与“火”亲密关系。
“帜”是左右构造,左面是“巾”,与布有关,右边是“只”表示读音。
“距”是左右构造,左面是“足”,右边是“巨”,不是“臣”,要注意比较。
(3)检查字或词语的理解状况。
擎:举。
五更天:大概清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地点上。
肃立:恭顺、威严地立着。
仰望:恭顺地看。
翻江倒海:形容力量富强,阵容浩荡。
3.自由朗诵课文,注意读通畅。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诵课文,并归纳出主要意思。
(1)朗诵要高声、不添字、许多字、不断留、要流畅。
(2)用自己的话归纳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国大典》中的信息疏漏和话语失范摘要:《开国大典》历来是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然而作为阅读和写作的范例,尚有一些信息疏漏和话语失范的瑕疵。
从尊重历史真实,符合常规逻辑,生成语文课程资源的原则等多维层面对《开国大典》进行批判式阅读和科学的语言训练,有助于加深对相关历史本原的重新认知和语文建设的再度思考。
关键词:开国大典;语文教学;教材建设;写作范例Abstract: “The founding ceremony” has always been a primary a nd middle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classic title, having influenced many generations of Chinese. However as reading and writing paradigm, there is some information omissions and discourse anomie flaws. From the respect history real, conform to the normal logic, generation Chinese curriculum resources multidimensional level to the founding ceremony of critical reading and the language of science training, help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primitive again cognitive and Chinese construction of thinking again.Key words:the founding ceremony; Chinese teaching;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writing sample《开国大典》是中小学语文教材经典的课程资源,也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现行或以往的统编教材如小学语文S版十一册、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浙教版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教科版第九册、沪教版和鲁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等都选有此文。
作为教材的经典篇目,一般认为,《开国大典》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
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声,表达了“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深刻主题[1]。
这篇课文确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然而作为阅读和写作的范例其中还存在一些信息疏漏和话语失范的地方,现予以简要说明。
一从历史真实出发,教材中所谓的“开国大典”的表述名不副实。
文中开门见山“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众所周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已经明确这是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并非文章题目所言的“开国大典”。
首先,国家和政府显然不是一个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不能混为一谈。
国家是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它具有一定的地理区域管理范围,固定的社会人群,拥有完整的政府管理机构、军队、独立的元首。
因此国家是一个成长于社会之中而又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以暴力或合法性为基础的、带有相当抽象性的权力机构。
如果我们将一国之内的诸组成部分依范围大小排个序列:社会—政治—国家—政府—党派,则国家的位置大概是由抽象概念到实质概念的中间过渡者。
政府俗称“官府”、“衙门”、“公家”等,是一个政治体系,于某个区域订立、执行法律和管理的一套机构。
广义的政府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
狭义的政府仅指行政机关。
一个国家的政府又可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因此,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虽说政府是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象征、承载体和实际行为体,但政府却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简单等同就抹杀了二者的界限。
其次,从历史真实出发,“开国大典”实另有所指。
稍具历史知识并善于检索的人都应当知道,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毛泽东主席在人民政协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中激情无限,曾明确表示“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他还宣告:“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
”22日的《人民日报》第一版头条新闻标题就是“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盛典中国人民政协开幕”;同时发表的《人民日报》社论的题目为《旧中国灭亡了,新中国诞生了!》社论开头就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开幕,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
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
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
” 9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政协会议全体一致通过的《共同纲领》并且头条大标题称之为“人民大宪章”,10月1日的社论也称之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10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人民政协会议于9月30日闭幕的消息:【新华社北京三十日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它的最后一天选出了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同时发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言》重申:人民政协会议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已宣告成立,中国人民业已有了自己的中央政府。
” “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 同时,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朱德副主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闭幕典礼上的闭幕词。
再次宣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工作,已经胜利地完成了。
我们全体一致,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并且欢呼“庆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完满成功!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当天《人民日报》社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开宗明义:“前程无限光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
”由此可见,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开幕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宽泛一点,也可以把从1949年9月21日第一届人民政协开幕到10月1日举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典统称为“开国盛典”,但是决不能只把10月1日的集会称为“开国大典”。
从教材中写的典礼过程、阅兵盛况和庆祝游行的内容来看,这至多是“庆开国大典”或“国庆大典”,也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典”。
这可以从10月2日新华社统一发布的10月1日庆典消息中得到证实。
消息的开头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今日在新中国首都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这是在北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典礼上宣布的。
典礼在北京天安门前举行。
”当天《人民日报》的头条大标题是:“首都三十万人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典礼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毫无异议,真正的开国盛典已经举行,10月1日天安门的盛大集会是宣告和庆祝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盛典。
再者,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原副总编燕凌先生撰文认为“新中国的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举行庆祝仪式的情景”的油画也不是本原的“开国大典”,这是历史的误会。
并且指出了个中可能的原因:“ 也许由于当时人民政协会议是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而中央人民政府庆典是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比较起来,后者比前者更容易引起众人瞩目;也许由于国家和政府这两个概念在不少人的脑子里分不大清楚;或者由于后来把10月1日定为国庆节,而人们容易把开国盛典与国庆日混为一谈;也许由于人民政协和《共同纲领》后来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了……种种因由,使得当年本来讲得很清楚的‘开国盛典’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典’,后来渐渐被混淆了,以至于把本原的真正的开国盛典遗忘了。
” [2]我国政府以对人民负责为基本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历史不能忘记,语文教材中的历史和历史性课程资源要符合客观真实,禁得起历史的检验,这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人民负责。
二从生活常识而言,举行庆典的时空信息存在疏漏。
人类为什么要“开会”?这大概是因为人类意识到:一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集思广益,才会得出关于某件事情的更为正确的结论,才能找到处理一些事情的更佳方案。
因此一些人聚在一起,商讨某些事情,研究解决某些问题是“开会”的应有之意。
这样的“开会”,无疑才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保障手段之一,也是由一个人说了算的专制社会进化到民主社会的重要标志。
因此,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当年的《建国方略》中,曾特别重视“如何开会”,并将其作为主要内容写进了《民权初步》。
孙中山强调:会议要有三个程序,第一是讨论,即先就会议的议题展开讨论,让与会者自由发表意见;第二根据讨论,形成一些议案,并就相对集中的议案进一步讨论;第三是投票表决,如果得到了多数的赞同,即形成决议[3]。
集会,是指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活动。
以会议的形式确立开国是世界通行的惯例,而以集会的形式开国则显得庄重不足失之于娱乐化和形式化。
基于这种解释,从议程来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确是一项除旧布新的“开国大典”,文中所言十月一日的典礼只是一次首届中央政府宣告成立和社会各界群众庄严隆重的集会。
百科名片解释,广场是指面积广阔的场地,特指城市中的广阔场地。
在广场中或其周围一般布置着重要建筑物,往往能集中表现城市的艺术面貌和特点。
北京天安门广场原为T形广场,明成祖朱棣从1417年永乐十五年营建北京,十八宫殿建成,天安门广场即在此时修建。
天安门广场由大明门(后先后改名大清门,中华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以及千步廊合围而成,民国拆除了千步廊,筹建中国历史博物馆,建国初期又拆除了中华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户部刑部等衙署、以及仓库棋盘街等建筑,扩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以后不断增加建筑,遂成今天规模,这些雄伟的建筑与天安门浑然一体构成了天安门广场[4]。
从上述解释中,我们明确了三个问题:一是天安门广场在建国前原为T 形广场。
二是天安门广场是因紫禁城的正门天安门而得名(明代叫承天门,清代再次重修时改名为天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