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评估方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评估方法
技术评估以社会总体利益最佳化为目标, 不仅重视技术实践带来的利益,还同时注意潜 在的、高次级的、不可逆的消极后果。
它着眼于人与技术、社会与技术的关系, 着力于长期的、重大的、全局性的问题
技术评估的意义:
——为技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技术开发的计 划性和主动性,避免技术开发中的盲目性。
案例:杭州湾跨海大桥可行性预研
参考的前期研究成果 上海林李工程咨询公司:杭州湾交通通道预可行性研究总报告 浙江省气象局:风速观测、设计风速计算报告 国家海洋二所:水文观测报告 浙江省河口海岸研究所:河势分析报告, 浙江省河口海岸研究所:水文、泥沙和波浪数模分析计算报告 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通航标准论证报告 江苏省工程物理勘察院:线位河床纵断面测绘报告 江苏省工程物理勘察院:工程地质物探勘察报告 浙江省工程勘察院: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中国地震局地球所、浙江省工程地震所: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浙江省经济建设规划院:杭州湾大桥专题研究报告
技术评估常用方法
鲁宾斯坦分四大类:
专家评价法(包括评分法,轮廓模型法,检查 表格法,实数法等);
经济分析法(包括指标公式法,费用效益分析 法等);
运筹学评价法(如线性规划法,动态规划法, 模拟法,相关树法等);
综合评价法(前述三类方法的组合运用)。
几种常用方法
矩阵技术法: 相关矩阵法(不考虑时间变量) 交叉影响矩阵法(考虑时间变量)
可行性原则
要使技术的先进性与技术所使用的环境及被应 用目的合理耦合,就必须从需要和可能、现实和 未来、政治伦理和经济利益、技术基础和开发能
力等多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
动态性原则
对象总是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处于永恒的变化 运动之中,技术评估就不可能是一次性的一劳永
逸的,需要动态跟踪,进行滚动性的研究。
2003年2月,国务院第151次总理办公会议讨论通过了 本项目“工可”报告。3月,国家计委下达“工可”批 文,“工可”审批历时8个月(2002.7-2003.3)。
案例:杭州湾跨海大桥可行性预研
初步设计阶段
2001年12月,通过招标,确定由中交公路规划设计 院、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和交通部三航院联合体承担 本项目设计任务。在初步设计阶段,设计单位抽调精 兵强将,精心设计,精益求精,先后召开8次协调会, 经过互核和第三方复核,不断完善初步设计方案。
——社会性。以社会宏观系统为对象,以社会总体 最佳利益为目标,评估的标准不只是技术的合理 性,还要求有社会的合意性,社会的价值判断在 技术评估中有着特别突出的作用。聚焦点不是学 科而是与社会有关的问题,形式不是自由探索而 是在社会制约下的定向研究,成果不是精确的公 式和定律而是关于技术社会后果的或然性预见。
计使用寿命100年,总投资约118亿元,是目前世界 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大桥设北、南两个航道。 北航道桥为主跨448米的钻石形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 拉桥,通航标准35000吨。 南航道桥为主跨318米的A形独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 桥,通航标准3000吨。其余引桥采用30—80米不等 的预应力砼连续箱梁结构。 大桥2007年6月26日贯通,2008年5月1日北京奥运 会前通车。 这项世界级的伟大工程从酝酿筹建到完成建设历时 15年。正式开工前的前期研究经历了10年五个阶段。
2003年4月在南岸滩涂进行试验段工程的准备, 为大桥工程顺利开展提供有益的经验。
案例:杭州湾跨海大桥可行性预研
杭州湾跨海大桥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纲要 主要研究内容 交通经济 工程方案:建设条件
工程建设规模 工程建设标准 路线走向及通道位置选择 工程建设方案及推荐意见 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及建设工期安排 工程环境影响 通道两岸接线方案 投资估算 经济评价
2003年1月,浙江省计委、交通厅联合主持对初步设 计预审,设计单位再次吸纳专家和复核单位的意见和 建议,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于3月份提交初步 设计正式文件。3月10日,浙江省交通厅向交通部报 送要求对本项目初步设计文件进行审查的请示。4月 9日至12日,交通部组织国内24名专家对初步设计进 行了审查。
案例:杭州湾跨海大桥可行性预研
立项报批阶段 2000年8月,浙江省计委上报项目建议书到国家计委。 2000年12月19日,国务院第91次总理办公会议讨论,
提出对港口建设、钱江涌潮和建桥技术作进一步深 化的意见。指挥部会同设计部门对此进行及时、全 面研究后,向国家计委报送了立项补充报告。 2002年4月30日,国务院第128次总理办公会议讨论 通过该项目立项。5月29日,国家计委正式下达立项 批文。 从立项上报到国家批准,历时22个月(2000.82002.5)。
案例:杭州湾跨海大桥可行性预研
开工准备阶段
2001年12月,指挥部在南北岸先后开始通路、 水、电、通信、通航、码头等15项“五通一平” 工程。
2003年2月,“五通一平”工程基本完成,具 备了开工建设的要求,为大桥工程顺利进入施 工阶段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抓紧招投标的各项 准备,全面开展对大型施工企业和监理单位的 摸底调查,为选择一流施工队伍做好准备。
案例:杭州湾跨海大桥可行性预研
建设条件分析 气象要素:气温,降水,风况(风向、风速、
台风、龙卷风),雾,雷暴 河势演变:平面形态,海底地貌,深槽,河滩 潮汐:潮位,涌潮,风暴潮 通航:航道,港口,船舶 工程地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震安全性
案例:杭州湾跨海大桥可行性预研
技术标准 通行能力及车道数论证 主要技术指标 主要标准、规范、规程 推荐方案工程概况和建设规模 桥梁工程 接线工程 建设规模
——有利于实现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之间的统 一,技术评估要从长期的、总体的、重大的优化 出发,把技术的先进性和经济的高效益结合在一 起综合考虑。
技术评估与技术方案评价的不同点 ——长期性。评估关心长期的问题甚于近期的眼前
问题
——综合性。技术评估不仅只注意分析技术性能和 经济效益,还必须从环境的保护,社会的发展, 是否有利于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由技术专 家和社会学家、法律学家乃至社会公众共同参与, 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 科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多角度评判。
——批判性。技术评估本质上是一种对技术的社会 的、伦理的批判。有些技术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暂 时的利益却要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有些技术 可能会给社会一部分人(集团、地区)带来局部利 益却要牺牲大部分人(集团、地区)的利益,因此 技术评估重点是充分揭露新技术可能出现的负效 应。在对技术的副作用和远期后果进行批判性评 估之后,再作抉择。
技术评估的原则
系统性原则
技术评估的目标是寻求总体的最优化,因此评估 要能够反映对象系统各方面最重要的功能,从整体、 全局、长远利益出发,协调好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以整体统率部分,重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 响,达到全面综合的评价。
客观性原则
评估过程中要尽可能排除主观因素的不利影响, 以科学分析为依据,力求评估数据准确可靠,评 估结果经得起检验,不以某个集团或个人的局部 利益为转移,在全局的、客观的公正立场上,作 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
效果分析法: 效果费用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多目标评估法: 折衷评价法 化多目标为单目标法 功效系数法
环境评价法 技术再评估法
案例:Hale Waihona Puke Baidu州湾跨海大桥可行性预研
案例:杭州湾跨海大桥可行性预研
案例:杭州湾跨海大桥可行性预研
案例:杭州湾跨海大桥可行性预研
案例:杭州湾跨海大桥可行性预研
2003年6月8日,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工程奠基。 大桥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公里,设
案例:杭州湾跨海大桥可行性预研
“工可”审批阶段
2000年7月,委托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开展大桥工程 可行性研究(简称“工可”)。同时,相继开展了工 程地质、浅层气、波浪力、环保、经济、气象、交通 等19项专题研究,通过专家评审。
2002年7月,浙江省计委向国家计委上报本项目的可 行性研究报告。同年8月,交通部和中咨公司对“工可” 报告进行了行业审查和评估。同年9月和12月,将评估 报告和行业审查意见上报国家计委。
案例:杭州湾跨海大桥可行性预研
“预可”研究阶段
1993年,开始酝酿筹建杭州湾交通通道。宁 波市政府委托上海林李公司和中交公路规划设 计院进行预可行性研究。
同时相继开展经济、水文、地质、气象等13项 专题研究,并评审和论证。
2000年6月21日,浙江省政府第37次常务会 议作出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决定,明确大桥 建设以宁波为主,要求抓紧发报项目建议书,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技术评估以社会总体利益最佳化为目标, 不仅重视技术实践带来的利益,还同时注意潜 在的、高次级的、不可逆的消极后果。
它着眼于人与技术、社会与技术的关系, 着力于长期的、重大的、全局性的问题
技术评估的意义:
——为技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技术开发的计 划性和主动性,避免技术开发中的盲目性。
案例:杭州湾跨海大桥可行性预研
参考的前期研究成果 上海林李工程咨询公司:杭州湾交通通道预可行性研究总报告 浙江省气象局:风速观测、设计风速计算报告 国家海洋二所:水文观测报告 浙江省河口海岸研究所:河势分析报告, 浙江省河口海岸研究所:水文、泥沙和波浪数模分析计算报告 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通航标准论证报告 江苏省工程物理勘察院:线位河床纵断面测绘报告 江苏省工程物理勘察院:工程地质物探勘察报告 浙江省工程勘察院: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中国地震局地球所、浙江省工程地震所: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浙江省经济建设规划院:杭州湾大桥专题研究报告
技术评估常用方法
鲁宾斯坦分四大类:
专家评价法(包括评分法,轮廓模型法,检查 表格法,实数法等);
经济分析法(包括指标公式法,费用效益分析 法等);
运筹学评价法(如线性规划法,动态规划法, 模拟法,相关树法等);
综合评价法(前述三类方法的组合运用)。
几种常用方法
矩阵技术法: 相关矩阵法(不考虑时间变量) 交叉影响矩阵法(考虑时间变量)
可行性原则
要使技术的先进性与技术所使用的环境及被应 用目的合理耦合,就必须从需要和可能、现实和 未来、政治伦理和经济利益、技术基础和开发能
力等多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
动态性原则
对象总是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处于永恒的变化 运动之中,技术评估就不可能是一次性的一劳永
逸的,需要动态跟踪,进行滚动性的研究。
2003年2月,国务院第151次总理办公会议讨论通过了 本项目“工可”报告。3月,国家计委下达“工可”批 文,“工可”审批历时8个月(2002.7-2003.3)。
案例:杭州湾跨海大桥可行性预研
初步设计阶段
2001年12月,通过招标,确定由中交公路规划设计 院、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和交通部三航院联合体承担 本项目设计任务。在初步设计阶段,设计单位抽调精 兵强将,精心设计,精益求精,先后召开8次协调会, 经过互核和第三方复核,不断完善初步设计方案。
——社会性。以社会宏观系统为对象,以社会总体 最佳利益为目标,评估的标准不只是技术的合理 性,还要求有社会的合意性,社会的价值判断在 技术评估中有着特别突出的作用。聚焦点不是学 科而是与社会有关的问题,形式不是自由探索而 是在社会制约下的定向研究,成果不是精确的公 式和定律而是关于技术社会后果的或然性预见。
计使用寿命100年,总投资约118亿元,是目前世界 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大桥设北、南两个航道。 北航道桥为主跨448米的钻石形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 拉桥,通航标准35000吨。 南航道桥为主跨318米的A形独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 桥,通航标准3000吨。其余引桥采用30—80米不等 的预应力砼连续箱梁结构。 大桥2007年6月26日贯通,2008年5月1日北京奥运 会前通车。 这项世界级的伟大工程从酝酿筹建到完成建设历时 15年。正式开工前的前期研究经历了10年五个阶段。
2003年4月在南岸滩涂进行试验段工程的准备, 为大桥工程顺利开展提供有益的经验。
案例:杭州湾跨海大桥可行性预研
杭州湾跨海大桥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纲要 主要研究内容 交通经济 工程方案:建设条件
工程建设规模 工程建设标准 路线走向及通道位置选择 工程建设方案及推荐意见 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及建设工期安排 工程环境影响 通道两岸接线方案 投资估算 经济评价
2003年1月,浙江省计委、交通厅联合主持对初步设 计预审,设计单位再次吸纳专家和复核单位的意见和 建议,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于3月份提交初步 设计正式文件。3月10日,浙江省交通厅向交通部报 送要求对本项目初步设计文件进行审查的请示。4月 9日至12日,交通部组织国内24名专家对初步设计进 行了审查。
案例:杭州湾跨海大桥可行性预研
立项报批阶段 2000年8月,浙江省计委上报项目建议书到国家计委。 2000年12月19日,国务院第91次总理办公会议讨论,
提出对港口建设、钱江涌潮和建桥技术作进一步深 化的意见。指挥部会同设计部门对此进行及时、全 面研究后,向国家计委报送了立项补充报告。 2002年4月30日,国务院第128次总理办公会议讨论 通过该项目立项。5月29日,国家计委正式下达立项 批文。 从立项上报到国家批准,历时22个月(2000.82002.5)。
案例:杭州湾跨海大桥可行性预研
开工准备阶段
2001年12月,指挥部在南北岸先后开始通路、 水、电、通信、通航、码头等15项“五通一平” 工程。
2003年2月,“五通一平”工程基本完成,具 备了开工建设的要求,为大桥工程顺利进入施 工阶段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抓紧招投标的各项 准备,全面开展对大型施工企业和监理单位的 摸底调查,为选择一流施工队伍做好准备。
案例:杭州湾跨海大桥可行性预研
建设条件分析 气象要素:气温,降水,风况(风向、风速、
台风、龙卷风),雾,雷暴 河势演变:平面形态,海底地貌,深槽,河滩 潮汐:潮位,涌潮,风暴潮 通航:航道,港口,船舶 工程地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震安全性
案例:杭州湾跨海大桥可行性预研
技术标准 通行能力及车道数论证 主要技术指标 主要标准、规范、规程 推荐方案工程概况和建设规模 桥梁工程 接线工程 建设规模
——有利于实现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之间的统 一,技术评估要从长期的、总体的、重大的优化 出发,把技术的先进性和经济的高效益结合在一 起综合考虑。
技术评估与技术方案评价的不同点 ——长期性。评估关心长期的问题甚于近期的眼前
问题
——综合性。技术评估不仅只注意分析技术性能和 经济效益,还必须从环境的保护,社会的发展, 是否有利于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由技术专 家和社会学家、法律学家乃至社会公众共同参与, 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 科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多角度评判。
——批判性。技术评估本质上是一种对技术的社会 的、伦理的批判。有些技术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暂 时的利益却要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有些技术 可能会给社会一部分人(集团、地区)带来局部利 益却要牺牲大部分人(集团、地区)的利益,因此 技术评估重点是充分揭露新技术可能出现的负效 应。在对技术的副作用和远期后果进行批判性评 估之后,再作抉择。
技术评估的原则
系统性原则
技术评估的目标是寻求总体的最优化,因此评估 要能够反映对象系统各方面最重要的功能,从整体、 全局、长远利益出发,协调好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以整体统率部分,重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 响,达到全面综合的评价。
客观性原则
评估过程中要尽可能排除主观因素的不利影响, 以科学分析为依据,力求评估数据准确可靠,评 估结果经得起检验,不以某个集团或个人的局部 利益为转移,在全局的、客观的公正立场上,作 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
效果分析法: 效果费用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多目标评估法: 折衷评价法 化多目标为单目标法 功效系数法
环境评价法 技术再评估法
案例:Hale Waihona Puke Baidu州湾跨海大桥可行性预研
案例:杭州湾跨海大桥可行性预研
案例:杭州湾跨海大桥可行性预研
案例:杭州湾跨海大桥可行性预研
案例:杭州湾跨海大桥可行性预研
2003年6月8日,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工程奠基。 大桥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公里,设
案例:杭州湾跨海大桥可行性预研
“工可”审批阶段
2000年7月,委托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开展大桥工程 可行性研究(简称“工可”)。同时,相继开展了工 程地质、浅层气、波浪力、环保、经济、气象、交通 等19项专题研究,通过专家评审。
2002年7月,浙江省计委向国家计委上报本项目的可 行性研究报告。同年8月,交通部和中咨公司对“工可” 报告进行了行业审查和评估。同年9月和12月,将评估 报告和行业审查意见上报国家计委。
案例:杭州湾跨海大桥可行性预研
“预可”研究阶段
1993年,开始酝酿筹建杭州湾交通通道。宁 波市政府委托上海林李公司和中交公路规划设 计院进行预可行性研究。
同时相继开展经济、水文、地质、气象等13项 专题研究,并评审和论证。
2000年6月21日,浙江省政府第37次常务会 议作出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决定,明确大桥 建设以宁波为主,要求抓紧发报项目建议书,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