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一、引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用于测定溶液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量样品中金属元素原子在特定波长的光线下的吸收程度,通过测定吸光度来推断样品中金属元素的浓度。

本文将介绍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仪器结构,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二、原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金属元素原子对特定波长的光线的吸收特性。

当金属元素原子处于激发态时,它们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使原子处于激发态能级上的电子跃迁到高能级。

而当金属元素原子处于基态时,它们不会吸收这些特定波长的光线。

通过测量样品溶液中特定波长的光线经过吸收后的光强度变化,可以推断出样品中金属元素的浓度。

三、仪器结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仪器主要包括光源、光切割器、样品室、光路系统和检测器等部分。

光源产生特定波长的光线,光切割器用于选择特定波长的光线,样品室用于容纳待测样品溶液,光路系统将光线引导到样品室中,检测器测量经过样品溶液后的光线强度。

通过调节光切割器选择不同的波长,并测量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可以得到样品中金属元素的浓度信息。

四、注意事项在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样品的制备:样品的制备对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样品应该经过适当的预处理,如酸溶解、稀释等,以保证样品中金属元素的浓度在合适的范围内。

2. 标准曲线的绘制:在分析过程中,需要绘制标准曲线来确定样品中金属元素的浓度。

标准曲线应该覆盖待测样品浓度范围,并包括多个浓度点,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3. 仪器的校准:在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对仪器进行校准,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校准可以通过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进行,根据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和浓度的关系绘制标准曲线。

4. 光路系统的清洁:光路系统是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的关键部分,需要保持清洁以避免杂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定期清洁光路系统,以确保光线传输的准确性。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消除方法:
可通过配制与试样组成相近的对照品或采用标准加入
法来消除。
光学干扰
原子光谱对分析线的干扰。包括光谱线干扰和非吸收
线干扰。
光谱线干扰: 现象 光谱线干扰是试样中共存元素的吸收线与待测元素的分 析线相近(吸收线重叠)而产生的干扰。
消除方法:
另选波长或用化学方法分离干扰元素。
非吸收线干扰


气体使用之后,必须关掉截止阀和主阀。
当乙炔瓶内压力低于 0.5Mp时必须更换,否则乙炔钢瓶内溶 解物会溢出,进入管道,造成仪器内乙炔气路堵塞,不能点火。

样品舱的光路窗口和空心阴极灯的石英窗会受到灰尘或 指纹的污染。当发现元素灯的噪声变大,分析结果的重 复性变差此时可以使用蘸有甲醇或乙醇水溶液的软的擦 镜纸进行清洗。
并传导给石墨管,使其产生高达3000℃的高温,将置于
管中的被测元素变为基态的原子蒸汽。 保护系统分为气体与冷却水保护。气体使用惰性气体, 保证石墨管在高温的状态下不会被氧化。冷却水保证石 墨炉在开始第二次测试前可以迅速冷却到室温状态。
石墨炉原子化器原子化效率高,灵敏度优于火焰原子
化方法。
石墨炉的加热: 干燥阶段,管加热到约 100℃,样品中的水完全蒸发。 灰化阶段,管加热到 400 ℃ ~ 1000 ℃ ,有机物质 和其他共存物质分解和蒸发。 原子化阶段,加热到 1400 ℃ ~ 3000 ℃ ,留在管中 的金属盐类原子化。

定期的拆下石墨管检查石墨管保护器的情况,确保其内
腔和进样孔区域没有疏松的碳粒子和残留的样品。
四、仪器维护及注意事项

实验用器皿:使用前用10%~20%的硝酸浸泡过夜。 乙炔作为燃烧气,需要检查钢瓶和仪器之间的连接器以防泄 漏,特别是更换钢瓶之后需要使用肥皂水或专用的泄漏检测 器进行检测。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强大的分析化学技术,用于测量样品中特定元素的浓度。

这种技术能够提供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分析结果,因此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生物医学和矿产资源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能够通过测量样品中特定元素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来实现分析,从而可以得到目标元素的浓度信息。

1. 深入探讨原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原理是基于原子在特定波长的光线激发下发生能级跃迁的现象。

当原子处于基态时,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会使得原子中的电子跃迁到高能级,形成激发态;而当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回基态时,会释放出特定波长的光线。

通过测量样品对特定波长光线的吸收量,就可以得到目标元素的浓度信息。

2. 工作原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光源、样品室、光谱仪和信号处理系统四个主要部分相互配合来实现的。

光源会产生特定波长的光线,并经过样品室中的样品后被光谱仪检测。

光谱仪会将不同波长的光线进行分离,并通过信号处理系统转换成对应的吸收量。

通过比对吸收量和标准曲线,就可以得到目标元素在样品中的浓度。

3. 应用领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在环境监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测定;在食品安全领域,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微量元素;在生物医学和生物化学研究中,可以用于体液中微量元素的测定;在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中,也可以用于矿石中目标元素的测定。

4. 总结与展望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作为一种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分析技术,为各个领域的分析化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能够更准确地测定样品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该技术也将更广泛地应用于新的领域,并为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带来更多的益处。

个人观点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化学技术,对于解决实际中的分析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对这一技术深信不疑,并且认为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简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简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简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用于测量物质的吸收光谱。

其基本原理是,当物质吸收光子时,其分子或原子会与光子相互作用,导致分子或原子振动并改变其能量。

根据能量与波长的关系,物质的吸收光谱可以被记录下来,并用于确定物质的吸收程度和化学性质。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使用一种称为原子吸收装置的设备。

原子吸收装置中包含一个光源(如LED或激光)和一个吸收剂(如气体或液体)。

当光源发出光子时,这些光子会被吸收剂吸收,并激发原子或分子。

这些原子或分子随后振动并释放光子,这个过程被称为原子吸收。

根据原子吸收光谱的波长范围,吸收剂可以吸收不同波长的光子,导致其光谱变化。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步骤包括:1. 光源发出光子,被吸收剂吸收。

2. 原子或分子被激发并释放光子。

3. 测量释放光子的波长,并计算出吸收剂的吸收光谱。

4. 根据吸收光谱确定吸收剂的吸收程度和化学性质。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如分析化学、有机合成、环境科学、生物学等。

例如,在化学分析中,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可以用于检测化合物的吸收光谱,以确定其化学性质和结构。

在有机合成中,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可以用于检测有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以确定其结构和活性。

在环境科学中,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可以用于检测污染物的吸收光谱,以确定其毒性和来源。

除了基本的原子吸收装置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还可以使用多个技术和设备,如多孔板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等,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

随着技术的发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在化学分析、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原子吸收定量基础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原子吸收定量基础
— 吸光度
— 入射光的强度
I
— 被原子珍惜吸收透过光的强度
K — 吸收系数
— 试样中基态原子数目
B — 透过的原子蒸汽的厚度
c
— 试样中待测元素的浓度
谢 谢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基本原理一、原子吸收定量基础 Nhomakorabea续光源:钨灯

经分光后,光谱带0.2 nm。
锐线光源:空心阴极灯

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约0.005 nm;
在原子吸收分析中需要使用锐线光源;
锐线光源:
①光源的发射线与吸收线的ν 一致;
②发射线的半宽度△ν 小于吸收线的△ν 。
一、原子吸收定量基础
实际工作中,用一个与待测元素相同的纯金属或纯化合物制成的空心
阴极灯来作锐线光源。
既得到很窄的锐线发射线,又使发射线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一致。
一、原子吸收定量基础
在使用锐线光源的情况下,原子蒸汽对入射光的吸收程度符合
朗伯-比尔定律。
A = lg


= K b = ′ c
A ∞ ∞ c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的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的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的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是一种常用于测定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金属元素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性质来进行测量。

下面将介绍其基本步骤及原理。

首先,样品中的金属元素需要以适当的方法进行预处理,以将其转化为可测量的形式。

这可以通过酸溶解样品、氧化、还原等方法来实现。

接着,将样品溶液通过原子吸收光度计进行测试。

原子吸收光度计是一种专门用于测量样品中金属元素吸光度的仪器。

它由光源、样品室、分光装置和检测器等部分组成。

在测试过程中,光源会产生一束特定波长的光线,通常为金属元素所对应的共振线。

这束光线经过分光装置后,会进入样品室,样品溶液中的金属元素会吸收部分光线。

检测器会测量进出样品室后的光强差异,即吸光度。

通过比较单纯溶液和样品溶液之间吸光度的差异,我们可以得到金属元素的吸光度。

接下来,吸光度的值会与已知金属元素浓度标准溶液进行比较,建立一个标准曲线。

这个标准曲线能够用来确定未知样品中金属元素的浓度。

最后,根据标准曲线中已知浓度的吸光度值,我们可以反推出未知样品中金属元素的浓度。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的优点是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较低的检测限。

不过,它也有一些限制,比如只能测定金属元素的含量,对样品的处理过程要求较高,并且样品溶液中其他物质的影响可能导致结果的偏差。

总的来说,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医药化学和农业等领域,可以准确测定金属元素的含量。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用于测定溶液或气体中的微量金属元素。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原子的吸收光谱来确定样品中目标金属元素的浓度。

原子吸收光谱是指在特定波长范围内,给定元素的原子或离子能够吸收特定波长的光。

吸收光谱的强度与样品中目标元素的浓度成正比。

因此,通过测量吸收光谱的强度,可以确定样品中目标元素的浓度。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1. 选择合适的光源和光学仪器:通常使用中空阴极灯作为光源,该灯能够产生目标元素的特定光谱线。

光学仪器包括光栅和光电二极管等,用于分离和测量吸收光谱。

2. 选择合适的波长:根据目标元素的特征吸收波长,选择适当的光谱线。

这通常是在元素的特定能级间转移时发生的波长。

3. 准备样品和标准溶液:将待测样品稀释到适当浓度,并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

4. 测量吸收光谱:将样品和标准溶液依次放入光路中,通过光电二极管等光学仪器测量吸收光谱的强度。

5. 绘制标准曲线:使用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和浓度数据,绘制吸光度与浓度的标准曲线。

这可以用于确定待测样品中目标元素
的浓度。

6. 测量样品的吸光度:通过将待测样品放入光路中,测量其吸光度,并使用标准曲线确定目标元素的浓度。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具有高选择性、灵敏度和精确度的优点,适用于多种金属元素的测定。

但需要注意的是,该方法对样品的基体影响较大,因此在分析复杂样品时需要进行适当的前处理步骤,以消除干扰效应。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原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原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原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用于测定样品中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含量。

其原理基于原子在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下,吸收特定能量的现象。

实验中使用一个光源产生特定波长的光线,其波长与待测元素的吸收波长相对应。

这个光线穿过样品溶液,并穿过一个狭缝进入单色仪。

单色仪可以调节光线的波长,使其与待测元素的吸收波长相匹配。

样品溶液中含有待测元素的离子,当特定波长的光线通过时,其中的元素离子会吸收能量,发生能级跃迁。

吸收吸光度与元素的浓度成正比,可以根据吸光度的变化确定元素的含量。

在实验中,通过测量吸光度的变化可以获得样品中待测元素的浓度。

测量吸光度通常使用光电二极管或光电倍增管等光电器件。

这些器件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并产生相应的电信号。

接收到的电信号经过放大和处理后,可以通过连接的计算机或显示设备显示样品中待测元素的浓度。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精确度和高选择性的特点。

它广泛应用于环境分析、食品质量检测、医学诊断等领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引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用于测定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浓度。

它基于原子吸收现象,利用特定波长的光束通过样品溶液,测量光的吸收程度来推断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浓度。

本文将介绍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一、原子吸收现象原子吸收现象是指原子在特定波长的光束照射下,吸收光的能量,使得原子中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当激发态的电子回到基态时,会释放出与吸收时相同波长的光。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利用这种现象进行分析。

二、工作原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光源发射:一个特定波长的光源(通常是中空阴极灯)发射出特定波长的光束。

2. 光束分散:光束经过单色器或光栅,根据所需波长进行分散,只保留特定波长的光。

3. 样品处理:将待测溶液中的金属离子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原子态。

这通常涉及到溶液的酸化、还原等处理。

4. 原子吸收:经过样品处理后的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在特定波长的光束照射下,发生原子吸收现象,吸收光的能量。

5. 光强测量:使用光电倍增管或光电二极管测量光束在通过样品前后的光强差异。

吸收的光强与金属离子的浓度成正比。

6. 浓度计算:根据光强差异与标准曲线的关系,推断出样品中金属离子的浓度。

三、优点和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具有以下优点:1. 灵敏度高:可以测量极低浓度的金属离子,通常可达到微克/升甚至纳克/升级别。

2. 选择性强:通过选择合适的波长,可以避免其他物质对测定结果的干扰。

3. 准确性高:标准曲线法可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 适用范围广:适用于多种金属离子的测定,如铁、铜、锌等。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药物分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可以用于检测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污染程度,衡量食品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以及分析药物中的金属杂质。

结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基于原子吸收现象,通过测量光的吸收程度来推断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浓度。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利用原子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量来测量样品中特定元素浓度的分析方法。

其基本原理如下:1. 原子的能级结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基于原子的能级结构进行的。

原子在基态下,电子处于最低能量的能级,称为基态。

当外界能量作用于原子时,电子可以吸收这些能量,跃迁到较高的能级,形成激发态。

激发态是不稳定的,电子会迅速返回到基态并释放能量。

2. 吸收光谱:每个元素的原子有特定的能级结构和能级间的跃迁能量。

根据波尔定律,原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与波长的倒数成正比。

当特定波长的光通过样品中的原子时,原子会吸收与其能级结构匹配的能量,使得光减弱。

3. 法则兰伯特-比尔法:根据法则兰伯特-比尔法(Lambert-Beer's law),吸收光的强度与溶液中溶质浓度成正比。

即吸光度与浓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基于以上原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一般的操作步骤如下:1. 选择适当的光源:根据待测元素的波长,选择适当的光源。

常用的光源有中空阴极灯或者激光。

2. 校准仪器:使用标准溶液,根据波尔定律建立标准曲线,确定吸光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

3. 准备样品:将待测样品溶解成适当浓度的溶液,并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稀释、酸化等。

4. 进行测量:将样品溶液放入原子吸收光度计中,选择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样品,测量吸光度。

5. 计算浓度:根据标准曲线和测得的吸光度,计算样品中待测元素的浓度。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和广泛的应用范围,可以用于分析各种样品中的多种元素。

继续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6. 原子吸收:样品中的原子处于基态时,吸收特定波长的光。

这些波长通常与原子的特定能级跃迁相对应。

当光通过样品时,一部分光被吸收,而未被吸收的光通过。

吸收的光量与原子的浓度成正比,即浓度越高,吸收越多。

7. 比色效应:通过测量样品中的吸光度来评估原子吸收量。

吸收光通过进入光电检测器,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精)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精)

N0 = a c
(4.10)
式中a为比例常数 代入式(4.10)中,则
A0.432 ln2πe2 flac4.11) vD π mc
实验条件一定,各有关的参数都是常数,吸光度 为
A= kc
(4.12)
式中k为常数。(4.12)式为原子吸收测量的基本 关系式。
4 基态原子数与原子吸收定量基础
在通常的原子吸收测定条件下,原子蒸气中基态
cDL=3Sb/Sc
单位:μgml-1
(2)石墨炉法
mDL=3Sb/Sm
Sb:标准偏差 Sc(Sm):待测元素的灵敏度,即工作曲线的斜率。
三、测定条件的选择
1.分析线 一般选待测元素的共振线作为分析线,测量高浓度时,也 可选次灵敏线 2.通带(可调节狭缝宽度改变)
无邻近干扰线(如测碱及碱土金属)时,选较大的通带, 反之(如测过渡及稀土金属),宜选较小通带。 3.空心阴极灯电流
Kv
K0exp2(vvv0D )
ln22
(4.3)
积分式(4.3),得
0Kvdv12 ln2K0vD
将式(4.2)代入,得
K0
2 vD
ln2me2cN0f
(4.4) (4.45)
峰值吸收系数与原子浓度成正比,只要能测出K0 就可得到N0。
3、 锐线光源
峰值吸收的测定是至关重要的,在分子光谱中光源 都是使用连续光谱,连续光谱的光源很难测准峰值吸 收,Walsh还提出用锐线光源测量峰值吸收,从而解决 了原子吸收的实用测量问题。
原子的平均电子数,它正比于原子对特定波长辐射的吸收几率。
式(4.2)是原子吸收光谱法的重要理论依据
2、 峰值吸收
1955年Walsh A提出,在温度不太高的稳定火焰条 件下,峰值吸收系数与火焰中被测元素的原子浓度也成正 比。吸收线中心波长处的吸收系数K0为峰值吸收系数,简 称峰值吸收。前面指出,在通常原子吸收测定条件下,原 子吸收线轮廓取决于Doppler宽度,吸收系数为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AAS)是一种经典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环境、农业、医药等领域中,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

它基于原子的特性,利用原子在特定波长的光束照射下吸收特定元素的能量,从而实现对元素浓度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是原子在吸收能量的过程中产生共振。

当外界的电磁辐射(通常是可见光)与原子的外层电子进行相互作用时,电子处于量子态上的一个高能级和低能级之间的跃迁。

这个跃迁过程需要满足一定的能量差,由能级差决定跃迁需要的光子的能量。

当外界的电磁辐射能量恰好等于原子跃迁所需能量时,发生共振吸收,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完成能量的吸收。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实验装置主要由光源、样品室、狭缝、衍射光栅、光电倍增管等组成。

光源产生特定波长的电磁辐射,经狭缝调整光束的强度和宽度,并通过样品室照射待测样品。

样品室内的原子吸收部分电磁辐射,其余光被收集并传输到光电倍增管中,转化为相应电信号进行放大和处理。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光源波长:根据不同元素的能级结构,确定合适的波长以实现共振吸收。

一般而言,选择与元素的主量子数相关的波长,能够获得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2. 样品的制备:样品的制备对AAS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而言,样品需要将固体样品溶解成可测量的溶液,并进行适当的稀释。

对于液体样品,则需要通过滤液等方法去除悬浮物和杂质。

3. 标准曲线的建立:为了进行定量分析,需要先建立标准曲线。

通过制备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测量其对应的吸光度和浓度,绘制标准曲线。

通过拟合标准曲线,可以根据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值确定其浓度。

4. 消除干扰:在实际样品中,可能存在其他离子或分子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常见的干扰有基体干扰、化学干扰和光谱干扰等。

为了准确测定目标元素的浓度,需要通过样品预处理和选择合适的峰线进行干扰校正。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是中心频率位置,吸收系数极大值一半处,谱线轮廓上 两点之间频率或波长的距离。
谱线具有一定的宽度,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类 是由原子性质所决定的,例如,自然宽度;另一类是外 界影响所引起的,例如,热变宽、碰撞变宽等。
整理课件
5
第一节 基本原理
• 二、原子吸收光谱的测量 1,积分吸收 在吸收线轮廓内,吸收系数的积分称为积分吸 收系数,简称为积分吸收,它表示吸收的全部能 量。若能测定积分吸收,则可求出原子浓度。但 是,测定谱线宽度仅为10-3nm的积分吸收,需要分 辨率非常高的色散仪器。
最强共振线都低于 600 nm, Ni / N0值绝大部分在10-3以下, 激发态和基态原子数之比小于千分之一,激发态原子数可以
忽略。因此。基态原子数N0可以近似等于总原子数N。
一、原子吸收光谱轮廓
原子吸收光谱线有一定宽度。一束不同频率强度为I0的
整理课件
3
第一节 基本原理
平行光通过厚度为l的原子蒸气,一部分光被吸收,透过
(一)火焰原子化器
火焰原子化法中,常用的是预混合型原子化器,它是由雾化器、 雾化室和燃烧器三部分组成。用火焰使试样原子化是目前广泛应用 的一种方式。它是将液体试样经喷雾器形成雾粒,这些雾粒在雾化 室中与气体(燃气与助燃气)均匀混合,除去大液滴后,再进入燃 烧器形成火焰。此时,试液在火焰中产生原子蒸气。
整理课件
13
第二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二)非火焰原子化器
非火焰原子化器常用的是石墨炉原子化器。 石墨炉原子化法的过程是将试样注入石墨管中间 位置,用大电流通过石墨管以产生高达2000 ~ 3000℃的高温使试样经过干燥、蒸发和原子化。
与火焰原子化法相比,石墨炉原子化法主要 具有如下特点: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引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AAS)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环境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在分析实验中的应用。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基于原子的吸收特性进行分析。

其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1. 原子化:样品中的元素通过特定的方法被转化为原子态。

常用的方法包括火焰原子化和电热原子化。

火焰原子化是将样品溶解在溶剂中,并通过火焰将其转化为气态原子。

电热原子化则是通过电热器将样品直接加热,使其转化为气态原子。

2. 吸收:将原子化后的样品通入光束中,光束中含有特定波长的入射光。

入射光穿过样品后,被样品中的原子吸收。

吸收量与样品中原子的浓度成正比。

3. 比较:将入射光与出射光进行比较,测量样品中的原子吸收量。

通常使用单色仪器或光栅仪器来实现入射光和出射光的分离和测量。

4. 分析:通过比较入射光和出射光的强度差异,可以推算出样品中原子的浓度。

利用标准曲线法或方法比对法,可以进一步确定样品中元素的含量。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将介绍其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和药物分析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1. 环境监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可以用于分析水、土壤和空气中的污染物。

例如,可以通过该方法测定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土壤中的有机物和空气中的大气污染物。

这些分析可以帮助实时监测环境中的污染程度,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 食品安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可以用于食品中有害元素的检测,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

通过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3. 药物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可以用于药物中元素的含量分析。

药物中的某些元素含量过高或过低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通过该方法可以对药物中的元素含量进行准确测定,保证药物的质量。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化学分析中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用于测定物质中某种特定元素的含量。

它利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样品溶液中特定元素在特定波长下吸收的光的强度,从而计算出该元素的浓度。

下面将介绍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以及实验步骤。

基本原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基于化学元素的特性:元素在特定波长下可吸收辐射能,其吸光度与元素浓度呈线性关系。

该方法通过将待测元素转化为原子态,并根据原子态对特定波长的光吸收的特征来确定元素的含量。

仪器设备:1.分光光度计:用于测量样品溶液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强度,因此需要选择适当的波长设置。

2.电源:用于为设备供电。

3.空气或氢气源:提供燃料和燃烧的气体。

4.分析样品:待测元素所在的样品溶液。

实验步骤:1.选择合适的波长:根据待测元素的特性和吸收峰的位置,选择适当的波长设置在分光光度计上。

2.预备样品:将待测样品加入溶剂中,使其制备成溶液。

3.校准仪器: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样品溶液进行校准,确定仪器的灵敏度和线性范围。

4.调整光路:调节分光光度计的光路和基线,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5.测量样品溶液:用分光光度计将待测样品溶液放入样品池中,测量样品溶液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强度。

6.计算浓度:通过样品溶液对光的吸收强度和校准曲线,计算出待测元素的浓度。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优点:1.高灵敏度:该方法可以测量样品中极小浓度的元素,通常可达到ppb(10的负9次方)或更低的浓度级别。

2.高选择性:通过选择适当的波长进行测量,可以减少其他物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3.广泛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冶金、食品安全、生物医学等领域,能够分析多种元素的含量。

需要注意的是,进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实验时需要注意保持实验环境的洁净、准确校准仪器,以及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

总而言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且可靠的测定物质中某种特定元素含量的方法,其基本原理、仪器设备以及实验步骤都需要严格控制与操作,以保证准确性和重现性。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理及应用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理及应用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理及应用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见的分析方法,用于测量物质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它基于原子在特定波长的光线作用下的吸收现象,利用吸收光的强度与被测物质中金属元素的浓度成正比的原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择适当的波长:根据被测样品金属元素的性质,选择与其吸收光谱相匹配的波长。

2. 光源与空碳池校准:通过将空碳池放在光源的路径上,并使光源通过校准波长,记录下吸收光强度。

3. 原子化:将样品转化为原子状态。

这可以通过火焰、石墨炉或电感耦合等方法实现。

4. 吸收:通过在测量波长处通过样品,记录下吸收光的强度。

5. 比较校准曲线:使用标准样品制备一条校准曲线,将所测吸收光强度与标准品的浓度相对应。

6. 计算浓度:使用校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金属元素的浓度。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于分析环境样品、食品、药物、地质样品等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准确性的特点。

同时,该方法还可以用于研究金属元素在环境中的行为、寿命和迁移途径等。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对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和医药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测定原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测定原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测定原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其实说白了,就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来测量样品中某些元素的含量。

想象一下,你的朋友在聚会上给你调了一杯鸡尾酒,你想知道里面有多少伏特加。

这个方法就像是个侦探,帮你找到“饮料”里的秘密成分。

咱们先说说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简单来说,这个方法的核心在于光。

我们都知道,光可以被物质吸收,尤其是当这些物质是原子的时候。

就好比你在阳光下躺着,皮肤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这时候你的皮肤就变得越来越黑。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也是这个道理,光照射到样品上,样品中的原子就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

吸收的光越多,说明样品中对应元素的浓度就越高。

明白了吧?这就像是朋友喝酒的速度,喝得越快,酒瓶里的酒就越少。

咱们聊聊这个方法的具体步骤。

准备样品,把它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嘿,这就像是把调料放进汤里,得让它们充分融合。

然后,机器开始工作,发出一束特定波长的光。

光透过样品,原子们像小孩子看到糖果一样,兴奋地吸收光。

通过测量吸收的光强度,科学家们就能算出样品中所含元素的浓度。

有趣的是,这个方法的灵敏度可高了。

你想啊,甚至可以测量到百万分之一的浓度,简直是微观世界的侦探!这种高灵敏度也有它的小麻烦。

样品中的杂质、干扰物质就像聚会上的喧闹声,可能会影响到光的吸收,导致结果不准。

所以,样品的前处理非常重要,必须得细心谨慎,才能确保得到准确的结果。

说到应用,这个方法可真是无处不在。

化学实验室、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样样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比如,检测水中的重金属污染,保证咱们喝的水是干净的;或者分析土壤中的营养成分,确保农作物长得好。

它就像个无形的守护者,保护着我们的生活环境。

咱们也不能忽视一些局限性。

比如,这个方法对于某些元素的检测可能不太灵敏,像是某些金属元素,可能需要特别的处理。

还有设备的维护和操作技术,得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否则,一不小心就可能把结果搞得一团糟。

就好比做菜,如果不小心放错了盐,最后的成品可就让人失望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一. 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及共振线在一般情况下,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最稳定态),称为基态(E0= 0)。

当原子吸收外界能量被激发时,其最外层电子可能跃迁到较高的不同能级上,原子的这种运动状态称为激发态。

处于激发态的电子很不稳定,一般在极短的时间(10-8-10-7s)便跃回基态(或较低的激发态),此时,原子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出能量:(1)图1 原子光谱的发射和吸收示意图共振发射线:原子外层电子由第一激发态直接跃迁至基态所辐射的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共振吸收线:原子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至第一激发态所吸收的一定波长的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共振线:共振发射线和共振吸收线都简称为共振线。

由于第一激发态与基态之间跃迁所需能量最低,最容易发生,大多数元素吸收也最强;因为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各不相同,所以“共振线” 也就不同,各有特征,又称“特征谱线”,选作“分析线”。

二. 原子吸收值与原子浓度的关系(一)吸收线轮廓及变宽图2 基态原子对光的吸收若将一束不同频率,强度为I0 的平行光通过厚度为1cm的原子蒸气时,一部分光被吸收,(2)透射光的强度Iν仍服从朗伯-比尔定律:式中:Kν——基态原子对频率为的光的吸收系数,它是光源辐射频率的ν函数由于外界条件及本身的影响,造成对原子吸收的微扰,使其吸收不可能仅仅对应于一条细线,即原子吸收线并不是一条严格的几何线(单色λ),而是具有一定的宽度、轮廓,即透射光的强度表现为一个相似于下图的频率分布:图3 Iν与ν的关系若用原子吸收系数Kν随ν变化的关系作图得到吸收系数轮廓图:图4 原子吸收线的轮廓图①K0 :峰值吸收系数或中心吸收系数(最大吸收系数);②ν0:中心频率,最大吸收系数K0 所对应的波长;③∆ν:吸收线的半宽度,K0 /2 处吸收线上两点间的距离;④:积分吸收,吸收线下的总面积。

引起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有:1. 自然宽度:在无外界条件影响下的谱线宽度谓之根据量子力学的 Heisenberg 测不准原理,能级的能量有不确定量∆E,可由下式估算:τ—激发态原子的寿命,当τ为有限值时,则能级能量的不确定量∆E 为有限值,此能级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带”。

τ越小,宽度越宽。

但对共振线而言,其宽度一般 < 10-5 nm,可忽略不计。

2. 多普勒(Doppler)宽度:由于原子无规则运动而引起的变宽当火焰中基态原子向光源方向运动时,由于 Doppler 效应而使光源辐射的波长ν0 增大(λ0变短),基态原子将吸收较长的波长;反之亦反。

因此,原子的无规则运动就使该吸收谱线变宽。

当处于热力学平衡时, Doppler变宽可用下式表示:(3)即∆νD与T的平方根成正比,与相对分子量A 的平方根成反比。

对多数谱线:∆νD:10-3 ~ 10-4 nm∆νD 比自然变宽大 1~ 2个数量级,是谱线变宽的主要原因。

3. 劳伦兹(Lorentz )变宽:原子与其它外来粒子(如气体分子、原子、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如碰撞)引起的变宽。

(5 )式中:P —气体压力,M —气体相对分子量;N0—阿伏加德罗常数;σ2 —为原子和分子间碰撞的有效截面。

劳伦兹宽度与多普勒宽度有相近的数量级,大约为10-3 ~ 10-4nm。

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温度在1000 ~ 3000K,常压下,吸收线的轮廓主要受 Doppler 和 Lorentz 变宽影响,两者具有相同的数量级,约为0.001-0.005nm。

采用火焰原子化装置时,∆νL是主要的;采用无火焰原子化装置时,∆νD是主要的。

(二)吸收值的测量——峰值吸收系数K0 与积分吸收积分吸收就是将原子吸收线轮廓所包含的吸收系数进行积分(即吸收曲线下的总面积)。

根据经典的爱因斯坦理论,积分吸收与基态原子数的关系为:(6 )式中:e—电子电荷;m—电子质量;c—光速;N0—单位体积原子蒸气中能够吸收波长λ +∆λ范围辐射光的基态原子数;f —振子强度(每个原子中能够吸收或发射特定频率光的平均电子数,f 与能级间跃迁概率有关,反映吸收谱线的强度)在一定条件下,为常数,则:即积分吸收与单位体积原子蒸气中能够吸收辐射的基态原子数成正比,这是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理论依据。

若能测得积分吸收值,则可求得待测元素的浓度。

但①要测量出半宽度∆ν只有0.001 ~ 0.005nm 的原子吸收线轮廓的积分值(吸收值),所需单色器的分辨率高达50万的光谱仪,这实际上是很难达到的。

②若采用连续光源时,把半宽度如此窄的原子吸收轮廓叠加在半宽度很宽的光源发射线上,实际被吸收的能量相对于发射线的总能量来说及其微小,在这种条件下要准确记录信噪比十分困难。

1955年,澳大利亚物理学家A.Walsh 提出以锐线光源为激发光源,用测量峰值吸收系数(K0)的方法代替吸收系数积分值的方法成功地解决了这一吸收测量的难题。

锐线光源——发射线的半宽度比吸收线的半宽度窄的多的光源且当其发射线中心频率或波长与吸收线中心频率或波长相一致时,可以认为在发射线半宽度的范围内Kν为常数,并等于中心频率∆ν处的吸收系数K0 (峰值吸收K0可准确测得)。

理想的锐线光源——空心阴极灯:用一个与待测元素相同的纯金属制成。

由于灯内是低电压,压力变宽基本消除;灯电流仅几毫安,温度很低,热变宽也很小。

在确定的实验条件下,用空心阴极灯进行峰值吸收K0 测量时,也遵守Lamber-Beer 定律:(7)峰值吸收系数K0与谱线宽度有关,若仅考虑多普勒宽度∆ D :(8)峰值吸收系数K0与单位体积原子蒸气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数 N0 成正比。

(9)在一定条件下,上式中括号内的参数为定值,则A =K’N0 (10)此式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当使用锐线光源时,吸光度A 与单位体积原子蒸气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数N0 成正比。

(三)基态原子数(N0)与待测元素原子总数(N)的关系在进行原子吸收测定时,试液应在高温下挥发并解离成原子蒸气——原子化过程,其中有一部分基态原子进一步被激发成激发态原子,在一定温度下,处于热力学平衡时,激发态原子数N j与基态原子数N0 之比服从波尔兹曼分布定律:(11)式中:G j、G0分别代表激发态和基态原子的统计权重(表示能级的间并度,即相同能量能级的状态的数目)E j是激发态能量;K—波尔兹曼常数(1.83⨯10-23J/K)T—热力学温度在原子光谱中,一定波长谱线的G j /G0和E j都已知,不同T 的N j /N0可用上式求出。

当 < 3000K 时,都很小,不超过1% ,即基态原子数N0 比N j 大的多,占总原子数的 99% 以上,通常情况下可忽略不计,则N0≈N若控制条件是进入火焰的试样保持一个恒定的比例,则A与溶液中待测元素的浓度成正比,因此,在一定浓度范围内:A=K·c(12)此式说明:在一定实验条件下,通过测定基态原子(N0),的吸光度(A),就可求得试样中待测元素的浓度(c),此即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定量基础。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一. 仪器的主要部件(一)光源:提供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共振线基本要求:①辐射的共振线宽度明显小于吸收线宽度—锐线光源(∆νe<2⨯10-3 nm)②共振辐射强度足够大③稳定性好,背景吸收小1. 空白阴极灯:低压气体放电管(Ne、Ar)一个阳极:钨棒(末端焊有钛丝或钽片),一个空心圆柱形阴极:待测元素一个带有石英窗的玻璃管,管内充入低压惰性气体此种空心阴极灯中元素在阴极中可多次激发和溅射,激发效率高,谱线强度大,发射强度与灯电流有关(电流增大,发射强度增大;但过大,谱线变宽)2. 多元素空心阴极灯:发射强度弱3. 无极放电灯:强度高。

但制备困难,价格高。

(二)原子化器:将待测试样转变成基态原子(原子蒸气)的装置。

1. 火焰原子化法原子化装置包括:雾化器和燃烧器(1)雾化器:使试液雾化,其性能对测定精密度、灵敏度和化学干扰等都有影响。

因此,要求雾化器喷雾稳定、雾滴微细均匀和雾化效率高。

(2)燃烧器:试液雾化后进入预混和室(雾化室),与燃气(如乙炔、丙烷等)在室内充分(均匀)混合。

最低的雾滴进入火焰中,较大的雾滴凝结在比上,经下方废液管排出。

燃烧器喷口一般做成狭缝式,这种形状即可获得原子蒸气较长的吸收光程,又可防止回火。

火焰原子化法比较简单,易操作,重现性好。

但原子化效率较低,一般为10—30%,试样雾滴在火焰中的停留时间短,约为 10-4 s,且原子蒸气在火焰中又被大量气流所稀释,限制了测定灵敏度的提高。

2. 无火焰原子化法电热高温石墨炉原子化法原子化效率高,可得到比火焰大数百倍的原子化蒸气浓度。

绝对灵敏度可达10-9—10-13g,一般比火焰原子化法提高几个数量级。

特点:液体和固体都可直接进样;试样用量一般很少;但精密度差,相对偏差约为4—12%(加样量少)。

石墨炉原子化过程一般需要经四部程序升温完成:①干燥:在低温(溶剂沸点)下蒸发掉样品中溶剂②灰化:在较高温度下除去低沸点无机物及有机物,减少基体干扰③高温原子化:使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分析物挥发并离解为中性原子④净化:升至更高的温度,除去石墨管中的残留分析物,以减少和避免记忆效应。

3. 低温原子化法(化学原子化法)(1)冷原子吸收测汞法将试液中的Hg离子用SnCl2还原为 Hg,在室温下,用水将汞蒸气引入气体吸收管中测定其吸光度。

(2)氢化物原子化法对和等元素,将其还原成相应的氢化物,然后引入加热的石英吸收管内,使氢化物分解成气态原子,并测定其吸光度。

(三)分光系统:将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与邻近谱线分开。

基本组成与紫外可见分光光计单色器相同。

(四)检测系统:将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光电倍增管”(五)显色系统:记录器、数字直读装置、电子计算机程序控制等二.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一)单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结构简单、价廉;但易受光源强度变化影响,灯预热时间长,分析速度慢。

(二)双光束原子分光光度计一束光通过火焰,一束光不通过火焰,直接经单色器此类仪器可消除光源强度变化及检测器灵敏度变动影响。

(三)双波道或多波道原子分光光度计使用两种或多种空心阴极灯,使光辐射同时通过原子蒸气而被吸收,然后再分别引到不同分光和检测系统,测定各元素的吸光度值。

此类仪器准确度高,可采用内标法,并可同时测定两种以上元素。

但装置复杂,仪器价格昂贵。

定量分析方法一. 标准曲线法配制与试样溶液相同或相近基体的含有不同浓度的待测元素的标准溶液,分别测定A样,作A-c 曲线,测定试样溶液的A,从标准曲线上查得c样。

适用于组成简单、干扰较少的试样。

二. 直接比较法:样品数量不多,浓度范围小三. 标准加入法当试样基体影响较大,且又没有纯净的基体空白,或测定纯物质中极微量的元素时采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