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4课《诗经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高考)共46页文档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4《诗经》两首课件
用自然现象起兴,引诞生活及感情 化,兼以隐喻,更能激发联想,增强 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 术效果。
4.本诗采用怎样的叙述角度?有何 作用?
(1)以“我”(女主人公)的口吻叙 述,采用对照写法。
(2)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 更能引起人们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
5.谈谈诗中弃妇的形象。
(1)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勤劳; (2)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 (3)温顺、坚强。
《诗经》两首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_诗__歌__ 总集。 收入 从西周到春秋 时期的诗歌 305 首。
汉以前被称为《诗》或《 诗三百》。
内容: 手法:
风雅颂 赋比 兴
诗经“六义”
情势: 四言为主,重章反复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 现实主义 的源头。
风 民间乐歌 雅 宫廷乐歌 颂
宗庙乐歌和舞歌
赋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陈说
◎年老色衰说。 ◎财富说。 ◎社会风俗说。
(2)对照: 桑未落,叶沃若——桑落,黄陨
士之耽可说——女之耽不可说 女不爽——士贰其行
3.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 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 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 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 析一下这种表现手法。
(12)载:①史载田横事。②五载复还。③有好事者 船载以入。④直上载公子车。⑤ 载欣载奔。⑥春日 载阳,有名仓庚。
结构梳理
第一章至第三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 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第一章
文本分析
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 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痛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 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 怨恨、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 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 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 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 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课件4新人教版必修2
2.《诗经》“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 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诗 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 的土风歌谣。《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 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 74篇,共105篇。《颂》诗分为《周颂》31篇, 《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 文人的作品。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赋
1.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 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 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 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 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 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 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 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 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 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4.《诗经》在欧洲的传播开始于公元16世纪, 通过来华的传教士译介给欧洲读者。19世纪初叶 起,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汉学升温,《诗经》译介 呈现繁荣景象,欧洲的主要语种都有了全译本,而 且趋向雅致和精确。关于是散译还是韵译,曾形成 韵律派和散译派之争。韦理的译本可作为西译追求 “雅”的典型,把原著译成优美的抒情诗,为了体 现原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打乱原来的体制和作品
结束 语 同学们,你们要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成
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生有挫折没 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协的信念,
考试加油。
2.《采薇》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我的见解:这首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 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 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3.“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 谋。”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第二单元第4课 诗经两首 氓》课件(共26张PPT)
《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艺术特点以写实为主,大多数作品是作 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 有幻想、夸张的内容,即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
其事”。主要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赋,“铺陈其事而言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 得整齐匀称,有气势。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 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物”。是《诗经》开 创的修辞方法。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借助其他 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与“风”“雅”“颂”合称为“六义”
《诗经》的编排分类
《诗经》的“风” ,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 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 层人民之手。 “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 音乐。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 德为主;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 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内容以颂扬为主。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 结婚、婚变的全过程。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写 起,女子虽然对他的求婚方式有些不满意,但还 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 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利的结婚; 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持家 务,“氓”开始时对她还好,慢慢地,随着生活 的好转,他的脾气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荒唐 起来,并且没有了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伤 心,不过,对于这种状况他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 去的,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 那就算了吧!
读译赏第二章 乘 彼 垝 垣 ,以 望 复 关 。 登上那堵破土墙, 面朝复关凝神望。 不 见 复 关 ,泣 涕 涟 涟 。 复关遥远不得见, 心里忧伤泪千行。 既 见 复 关 , 载 笑 载 言。 情郎忽从复关来, 又说又笑喜洋洋。 尔 卜 尔 筮 ,体 无 咎 言 。 你去卜卦问吉祥, 卦象吉祥心欢畅。 以 尔 车 来,以 我 贿 迁 。 赶着你的车子来, 把我财礼往上装。
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4课诗经两首--氓PPT课件
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文章小结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 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 妇女深刻的痛苦。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不 仅有个人原因,更主要的是那个时代,那个社 会造成的。我们在憎恨氓始乱终弃的同时也应 该想到,这个悲剧也是那个社会的产物。
请总结本课学习中涉及到的成语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 陈述。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赋、比、兴的手法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 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听录音,归纳每章的内容, 分析课文结构:
整体把握
具体研读
婚变
1.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
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 丈夫的怨恨情绪。
朗读全诗,思考这首叙事诗讲了一个 怎样的故事?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的心
情有怎样的变化? (请用诗中的关键词回答)
女主人公的感情经过了“耽”—“悼 ”—“怨”的情感发展过程。
“耽”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 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 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 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 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文章小结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 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 妇女深刻的痛苦。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不 仅有个人原因,更主要的是那个时代,那个社 会造成的。我们在憎恨氓始乱终弃的同时也应 该想到,这个悲剧也是那个社会的产物。
请总结本课学习中涉及到的成语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 陈述。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赋、比、兴的手法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 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听录音,归纳每章的内容, 分析课文结构:
整体把握
具体研读
婚变
1.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
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 丈夫的怨恨情绪。
朗读全诗,思考这首叙事诗讲了一个 怎样的故事?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的心
情有怎样的变化? (请用诗中的关键词回答)
女主人公的感情经过了“耽”—“悼 ”—“怨”的情感发展过程。
“耽”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 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 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 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 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语文必修2第4课《(诗经)两首》课件
镜头一:采薇思归
深秋,夕阳如血,一位满面尘土与愁容的士兵,坐在 军营不远处的旷野中,远眺着故乡的方向,干裂的嘴唇喃 喃地唱着故乡的小调,内心涌动着浓浓的乡愁。
画外音:又是一年岁末了,薇菜柔嫩的叶子也逐渐变得枯 硬,家乡的柳树又长高了吧!战争何时才是个尽头?贪婪的猃 狁何时才肯罢手?我的思念像一盆烈火,烧灼着五脏六腑柳条 新发之时,我能否嗅到故乡的气息呢?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 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 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 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 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 思,亦已焉哉!”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 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它是一首叙事诗, 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述了一 个妇女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 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 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诗共 60 句, 分为六章,每章 10 句。
·
卫 风 氓
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 载笑载言 无食桑葚 自我徂尔 夙兴夜寐
诗歌是一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它用语言在我们的意念 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传达一种内在的情感而中国古 典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有凝练的语言激发读者无限的想像 力《采薇》这首诗一共六章,这六章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镜头 和画面,下面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三个画面——我们 把1—3段写成一个镜头,4和5段写成一个镜头,第6段单独 写一个镜头——并注意体会原诗所采用的艺术技巧。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罔:无。
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前“以”,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诗经两首》课件(共47张PPT)
诗 经 两 首
一、导入
——爱情是人类的永恒主题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浪漫;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追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相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无悔;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忠贞。
可见,爱情,酸甜苦辣。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 之名篇《氓》,去领略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吧。
(通“畔”)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代誓言) (止,了结)
(诚恳的样子) (第二人称,你)
问题探究
1、《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 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几组对比来。 析:(1)女主人公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我”生活幸福,温柔、纯真、热情。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 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 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我”受尽屈辱, 但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2)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 “信誓旦旦” 。 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 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
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 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 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 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 《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 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 指《大学》《中庸》《论语》《孟 子》;“五经”指《诗》《书》 《礼》《易》《乐》《春秋》)成 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 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一、导入
——爱情是人类的永恒主题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浪漫;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追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相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无悔;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忠贞。
可见,爱情,酸甜苦辣。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 之名篇《氓》,去领略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吧。
(通“畔”)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代誓言) (止,了结)
(诚恳的样子) (第二人称,你)
问题探究
1、《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 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几组对比来。 析:(1)女主人公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我”生活幸福,温柔、纯真、热情。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 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 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我”受尽屈辱, 但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2)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 “信誓旦旦” 。 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 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
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 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 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 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 《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 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 指《大学》《中庸》《论语》《孟 子》;“五经”指《诗》《书》 《礼》《易》《乐》《春秋》)成 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 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优秀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4课 诗经二首教学课件
琴瑟钟鼓,欢庆娱乐 (第四五章)
朝思暮想,辗转反侧 (第二三章)
淑女: 文静美好 热爱劳动、勤劳 情趣高雅, 对待爱情理智、慎重;
君子:
爱得执著、
爱得尊重、
为了爱改变自己
为了爱提高自己
让爱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为《关雎》写首诗 爱是河之洲的, 关雎鸟, 执著相依, 生死与共。
( 荇 菜 花 )
爱是求而不得的思恋,
关雎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 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 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 很高。孔子说:“《关雎》乐而 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 文、义俱佳。
《诗经》两首
关雎
蒹葭
关雎
作者:佚名 (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本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写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相思和追 求。
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 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 渴望。
关
雎
一对对的关雎鸟关关和唱着,在河心的小小洲 上。有一个文静美好的好姑娘,我多想和她在 一起。看那水荇菜长短不齐,她却能在船的左 右东西采荇菜。多么文静美好的姑娘,我想追 求她直到梦里。可是追求她成了空想,我睁眼 想闭眼也想。夜如此漫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 到天亮。脑海里想的还是那长短的水边荇菜, 采荇人左采右采。文静美好的姑娘,我多想弹 琴瑟迎她过来。那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 拣右拣。文静美好的姑娘,多想娶她来敲击钟 鼓让她快乐。
之易,一韵之转,表现了反复咏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诗经》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导记·晨读晨练
第4课
2.词义理解
读qiānɡ,愿,请。 (1)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泪流不断的样子。 (2)涟涟: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势很大的样子。 (3)汤汤:_____________________
溅湿、浸湿。 (4)渐: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课
(4)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5)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6)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 · 卫风 · 木瓜》 ——《诗经 · 周南 · 关雎 · 序》 ——《诗经 · 小雅 · 鹤鸣》 ——《诗经 · 大雅 · 抑》
导记·晨读晨练
第4课
2.温情的《诗经》 英国诗人库泊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 《诗经》在我心目中,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 明最古老的光荣。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 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 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余温尚存。只有 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 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 情。
导读·边学边思
(3)秋以为 期 ..
第4课
把……作为。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为。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泣涕 涟涟 . 眼泪。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记·晨读晨练
第4课
3. 春秋时期, 随着私有财产制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体制的进一步确立, 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不平等等社会问题渐渐产生和发展, 《氓》就反 映了这种情况。 《采薇》是出征 狁的士兵在归途中所赋。北方 狁侵犯周朝,士兵 为保家卫国而出征。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2
(4)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古义: 指将帅 。
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5)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古义: 指士兵 。
今义:人格卑鄙的人。
第 6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判断句 ) 译文: 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里来是商量婚事的。
(2)不遑启居, 狁之故。( 判断句 )
【答案】 《采薇》这首诗塑造的是一位戍边士兵。表现他对战争的不满和 对故乡的思念。
赏技巧 7.《采薇》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兴的手法,举例分析兴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背景] 《氓》
春秋以前,由于原始群婚制的某些观念仍残存于人们头脑中,所以礼教在民 间的束缚力远不如后来的封建社会那么顽固。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 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社会现象逐渐产生,《氓》就 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作品通过一位被遗弃的妇女的 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匪来贸丝( 匪,通“非”,不是
)
(2)于嗟鸠兮( 于,通“吁” )
(3)犹可说也( 说,通“脱” )
(4)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 )
(5)岁亦莫止( 莫,同“暮” )
(6) 狁孔棘( 棘,通“急” )
(7)彼尔维何( 尔,通“ ”)
第 3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4)乘将乘.士其乘财.胜用,之进出攻入其城
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5)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古义: 指士兵 。
今义:人格卑鄙的人。
第 6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判断句 ) 译文: 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里来是商量婚事的。
(2)不遑启居, 狁之故。( 判断句 )
【答案】 《采薇》这首诗塑造的是一位戍边士兵。表现他对战争的不满和 对故乡的思念。
赏技巧 7.《采薇》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兴的手法,举例分析兴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背景] 《氓》
春秋以前,由于原始群婚制的某些观念仍残存于人们头脑中,所以礼教在民 间的束缚力远不如后来的封建社会那么顽固。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 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社会现象逐渐产生,《氓》就 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作品通过一位被遗弃的妇女的 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匪来贸丝( 匪,通“非”,不是
)
(2)于嗟鸠兮( 于,通“吁” )
(3)犹可说也( 说,通“脱” )
(4)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 )
(5)岁亦莫止( 莫,同“暮” )
(6) 狁孔棘( 棘,通“急” )
(7)彼尔维何( 尔,通“ ”)
第 3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4)乘将乘.士其乘财.胜用,之进出攻入其城
高一新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件第4课《诗经》两首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把握赋、 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情势 特点。
3.了解《诗经》的思想内容及现实主义传统。
1.读准字音
氓之蚩.蚩.chīchī
匪我愆.qiān 期
汤.汤.shānɡshānɡ 将.qiānɡ 子无怒
乘彼垝.guǐ 垣 xiǎn 狁.yǔn
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 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 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 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 女的爱情生活。《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情势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 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来状 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 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 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 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简介】 宋之问(约656—712),字延清,弘 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 士。官至考功员外郎。其诗作属对精工,格律 周密,对于律诗的情势和发展,起过积极作用。 宋之问因依附张易之而被贬谪泷州,不久逃归 洛阳,本诗当作于逃归途中。
【赏析】 这首诗表现了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 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故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 殊的心理。诗的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虽是平平叙事,但“断”字、“复”字都用得很 有表现力。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 失去任何精神安慰、度日如年的痛苦通过这凝练 的两字突出地传递给读者。后两句抒情的精彩之 处在于,它表现了一种曲折、复杂而又非常典型 的心理。诗人在此处揭示的这种矛盾心理看似出 乎常情,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按常理应是越 接近故乡,越急切盼望知道家人的情况,但诗人 却一反常态“不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