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作业
马哲作业

感想与评价700-1000字,可以加页
二、观看一部主旋律题材影片
片名
《建党伟业》
导演韩三平ຫໍສະໝຸດ 黄建新背景辛亥革命爆发,军阀混战,到中国共产党成立
观看
途径
通过网络
选择
原因
其实这部电影真正回答了党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又是在什么背景下选择的马克思主义,而我们又是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
主要
情节
讲述了从中国同盟会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权——中华民国。而后随着袁世凯的复辟、军阀的混战、北洋政府的对内暴政,对外无能,中国人民的内心一次次地遭受屈辱,挤压内心的愤怒终于由于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而被点燃。就在反复地失败中,俄国十月革命给灾难重重的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知识分子终于将它理解、运用、传播,最终经过全国各地以及国际共产主义的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这一承载着复兴中华、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并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终于诞生了。
我懂得的第二点: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从而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第三点便是:它使我深深体会到学习辩证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同步,就必须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而自然辩证法恰恰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方法。
印象最深的话
毛润之:“工人的工字怎么写?头顶着天,脚踩着地,结合起来就是个天字,这个天,是天下的天!工农大众就应该是天下的主人。我们中国的工友们,应该起而效仿,推翻我们中国黑暗的、腐朽的、只回欺压、压榨我们的反动政府!”
感想与评价
一感想:翻开历史沉重的一页,重新思考在那个摇摇欲坠的国家生活的四万万同胞,他们每个人都亲身经历了那个动荡年代的屈辱与悲痛。在那个社会性质发生巨大改变的年代,必然还会留有一部分顽固地维护封建统治、保持封建思想的人。记得电影中毛润之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对我影响颇深:“中国的问题,仅仅是因为选错了一个总统吗?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如果说以前的事情罪在袁世凯一人身上,那今日张勋康有为复辟的闹剧又当罪责何人呢?今天中国的中国,绝不是换一个皇帝、一个总统就能改变的。”没错,中国面临的的问题非常复杂,而真正需要人们思考、改变的绝不是哪个人当总统,而是中国究竟该走什么样的路,用什么样的科学思想指导我们向前革命。革命没有永远的摸版,其间总会经历失败。我们必须要好好总结失败之处,走适合我们自己的那条道路。
马哲练习题

马哲练习题一、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统一D.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2.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体现了()A. 唯心主义B. 唯物主义C. 辩证法D. 形而上学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A. 个人自由的实现B. 社会财富的最大化C. 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D. 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A. 自我意识B. 社会关系的总和C. 个体的独立性D. 物质需求的满足5.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体现了()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辩证法D. 形而上学二、填空题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
7.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______。
8.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条件是______。
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______性。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______的。
三、简答题1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
12. 马克思是如何理解“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13. 简述马克思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4. 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自由和解放的观点。
15. 马克思是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四、论述题16.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17. 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请结合《资本论》进行论述。
18.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社会变革和革命的观点。
19. 马克思是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请结合相关著作进行论述。
20.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指导意义。
五、案例分析题21. 阅读以下案例,分析其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并给出你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业

第一次作业:一单选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标志是(D.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完成)3.事物的规律是(D 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4.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现(D.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5.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B.实践——认识——实践)6. 杰出人物是(A. 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二、多选1. 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阶级社会形态(A. 奴隶社会B. 封建社会C. 资本主义社会)2.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 实践决定认识C. 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D. 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三简答1. 人的社会规定性的内容答. 人的社会规定性的内容包括:第一,人必须取得社会的形式才能成为现实的人。
第二,社会规定了人的性质和能力。
第三,社会规定了人的差异性。
2. 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答:第一,新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其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它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在旧事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事物,既是对旧事物消极内容的抛弃,又是对它所具有的积极内容的继承和保留,增加了一些为旧事物不能容忍的新内容,新事物的这种特殊本质,决定了它在与旧事物的斗争中必定要立于不败之地;第三,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新事物,代表着历史发展的进步方向,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不可战胜的。
总之,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新事物的本质来看,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历史的逻辑是,暂时显得弱小的、代表进步方面的新事物,战胜那些表面上强大的、代表保守方面的、趋向灭亡的旧事物。
3. 人对世界的实践把握和改造的哲学意义答:①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就是指实践,它不仅造就了社会依存的自然基础,而且缔造了人类社会历史。
人是唯一没有让自然界来规划其生活的存在物。
自然界无法自发满足人的需要,人类要根据自己的本性、需要和能力,通过劳动来创造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
马哲专业试题及答案

马哲专业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A. 唯物主义B. 辩证法C. 历史唯物主义D. 唯心主义答案:C2.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A. 唯心主义观点B. 唯物主义观点C. 辩证法观点D. 形而上学观点答案:B3.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A. 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B. 因果律、必然律、偶然律C. 矛盾律、因果律、必然律D. 矛盾律、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答案:A4.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C. 阶级矛盾D.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答案:A5.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科学技术C. 人的主观能动性D. 经济基础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生产中价值的源泉和形成机制,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
2. 解释什么是剩余价值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答案: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从雇佣劳动者那里获得的超出劳动者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日或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劳动者在创造自身劳动力价值之后,继续工作以创造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来源,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关键。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 论述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
答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所导致的。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导致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进而引发经济危机。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危机的频率和强度都会增加。
马哲作业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实践视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转变?这一转变解决了什么问题?首先我们说,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就认识活动在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中的地位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它以主客体的实践关系为基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和其他关系。
而实践对认识则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实践视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转变。
这一转变充分的将人自身价值,人类历史和人类认识活动统一起来,为我们从具体的社会实践的现实出发把握社会价值现象,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2.结合实际分析科学技术异化的根本原因以及走出科技异化困境的主要途径。
科学技术异化是指科学技术脱离了本性,失去了原则。
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利益矛盾。
不同的社会制度,其目的和宗旨亦是不同的。
掌握科学技术的阶级,国家和社会决定了科学技术的用途,方向和性质。
同样,在利益的诱惑下,科技业会受到摆布和扭曲。
主要途径:以科学发展观为科技发展的价值导向。
辩证的对待科学技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首先坚持人本原则,遵循人性的伦理本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人类为基础,而不是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这就是说,是人,而不是技术,必须成为价值的最终根源:是人的最优发展,而不是生产的最大化,成为所有计划的标准。
”同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
同时调整生态原则。
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和谐相处,公平对待。
为了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牺牲自然资源是难免的,但应尽量减小这种损害,维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和利用自然。
马哲作业

郝宇20110140106一,..单选ABADCCDBBAACABCDCBBADDABCDCDHCCDBBADBCABCADBBBBCDCADDBABAABA二..多选BCDACEBCEABCDEABCABEBCAB三..简答1.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从根本上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2)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的中心线索。
(3)是理解辩证法和其他规律的关键。
2 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哪些影响?(1)现代科技以大量雄辩的事实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2)现代科技革命也给马克斯主义哲学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3 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及割裂二者关系所犯的错误。
(1)A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C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事物间的区别仅在于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在于有没有运动。
(2) A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
B 一切运动形式都有其相应的物质承担者,因而也没有没有物质的运动(3)物质和运动是密切不可分离的。
因而割裂它们会导致各种唯心宗教神学和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4 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根本的观点?(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A 认识根源于实践的需要B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过程C 人们的全部知识,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归根于实践,因而实践出真知。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 实践不断对人类认识提出新课题,因此决定了认识发展的必要性B 实践不断给人们创造出认识发展的手段,延长人们的改观,由此决定了认识发展的可能性C 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从而使认识发展成为现实(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认识发展的归宿。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 从主客体关系,简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1)真理和价值相互渗透、相互引导(2) 真理和价值在二者的统一中共同促进人类的实践不断由一种较低的水平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使二者在实践中实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哲试题及答案

马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A. 精神B. 物质C. 意识D. 能量2. 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这一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以下哪项不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A. 事物内部的矛盾B. 事物之间的矛盾C. 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D. 事物的绝对静止3.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A. 人的意志B. 地理环境C. 经济基础D. 文化传统4.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以下哪项不是实践的特点?A. 客观性B. 社会性C. 历史性D. 主观性5. 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 唯物性B. 辩证性C. 革命性D. 神秘性6.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A. 政治制度B. 法律规范C. 宗教信仰D. 物质生产7.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以下哪项不是阶级斗争的表现?A. 经济斗争B. 政治斗争C. 文化斗争D. 个人斗争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价值在于:A. 个人财富B. 社会地位C. 自我实现D. 社会贡献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是:A.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B. 知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C.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问题D.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10. 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意识决定物质答案:1-5 B C D D D;6-10 D C D A 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具有能动性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2.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以下哪些因素决定的?A. 经济基础B. 上层建筑C. 阶级斗争D. 科技进步13. 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特点?A. 客观性B. 社会性C. 历史性D. 主观性1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以下哪些是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条件?A.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B. 社会关系的合理化C. 人的全面发展D. 个人财富的积累15. 马克思主义认为,以下哪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A. 教育B. 劳动C. 社会制度的改革D. 个人努力答案:11 ABCD;12 ABC;13 ABC;14 ABC;15 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
公共基础知识马哲练习题含答案

公共基础知识马哲练习题含答案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在20世纪的哪个时期?它对世界哲学史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于19世纪下半叶,具体来说是在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继承和发展了古典德国哲学、法国启蒙思想和英国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哲学史的发展意义重大,不仅为人类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世界哲学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推动了哲学的革命性发展。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请列举并简要解释几个重要观点。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包括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
其中,唯物论指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辩证法强调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运动的动力。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论的观点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是一个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过程。
主体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客体进行直接和间接的认识,从而获取对客观世界的真实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标准,只有通过实践和实践的检验,认识才能不断深化和发展。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由的理解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个体的自由是在社会关系中实现的。
人的自由不是与他人的冲突和压迫相对立的自由,而是通过解放个体和解放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的。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论的根源、基础和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实践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对实践进行科学的指导和战略思考,以实现人类社会的自我解放和发展。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马哲选择题试题及答案

马哲选择题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在以下哪个时期?A. 奴隶社会B. 封建社会C. 资本主义社会D. 社会主义社会答案:C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来源是?A. 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 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C. 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法国启蒙思想D. 费尔巴哈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答案:B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B. 理论性、实践性、科学性C. 理论性、科学性、革命性D. 实践性、理论性、革命性答案:A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A. 唯物主义B. 辩证法C. 历史唯物主义D. 辩证唯物主义答案:D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经济基础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D. 人民群众答案:C二、多选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A. 马克思主义哲学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 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答案:A B C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人与自然的矛盾B. 人与社会的矛盾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D.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答案:C D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A. 阶级斗争规律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 历史唯物主义答案:B C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是?A. 反映论B. 辩证法C. 实践论D. 唯物主义答案:A C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解放的途径是?A. 阶级斗争B. 经济建设C. 政治革命D. 科学发展答案:A C三、判断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对)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马哲作业

一,有人说,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
试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超越出一国或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
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或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这两种观点的主要根据:一是促使经济全球化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即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全球化所具有的诸多因素,如信息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世界贸易、金融、对外投资的空前扩大,经济贸易的自由化趋向,以及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无不是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是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国经济紧紧地融合在一起,但在当今的国际经济关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显然居主导地位,当今世界市场通行的“惯例”,以及各种国际经济“游戏规则”也基本上是由它们确定的,反映了它们的利益和要求;三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可能从中获得最大的好处,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要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
简而言之,上述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所主导和推动的,资本主义也正在利用全球化的条件,进行新一轮对外扩张。
应该承认,当今的全球化,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
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能分开的,当西方国家以其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推进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时,也必然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张到全球。
实际上,资本主义自从诞生以来,就不断向全世界扩张,它的最终目的是把全球资本主义化,或以资本主义统治全世界。
资产阶级的这种奢望和这个目标,到今天没有放弃,相反,它们正在利用它们高水平的科学和生产力,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以更大的努力促其实现,这集中表现在美国所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它所宣扬的“全球主义”上,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过程,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现实中经济全球化是由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起主导作用的,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
马哲作业

1、怎样理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前中国最大的实际?为什么说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就是看它是否符合这一实际?(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因此人类社会也是高级的复杂的物质形态,它的发展具有客观性,这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性。
对于中国而言,目前的生产力状况也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能建立与这个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2)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物质的统一性以差异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为前提,社会发展因此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的模式,这就要求我们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坚持统一性的同时坚持多样性,结合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走自己的道路。
世界统一于物质性,物质决定意识,所以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脱离客观实际(否则就会走主观主义的错误道路),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性的不断变化的社会。
因此,我们要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这两个层面的实际都在不断发展变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所谓不发达,首先是指经济文化而言,同时也包括社会形态在内。
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到本世纪中叶,要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过程。
我们要善于联系国际大背景,适时地分析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着的实际。
2、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时期,又是矛盾凸现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及参考答案

大作业(一)【单选题】1.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D.事物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正确答案:A2.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正确答案:C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正确答案:B4.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正确答案:C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正确答案:C6.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正确答案:B7.杰出人物的产生是()A.纯粹是必然的B.纯粹是偶然的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正确答案:C8.“谋事在人,成事在天"()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B.宿命论的历史观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D.循环论的历史观正确答案:B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正确答案:A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答案:D11.物质的本质特性是()A.客观实在性B.实物性C.结构性D.可分性正确答案:A12.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正确答案:D13.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A.培根、洛克英国B.圣西门法国、欧文英国C.黑格尔、费尔巴哈D.斯密、李嘉图英国正确答案:C14.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是()A.辩证法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C.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正确答案:D1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正确答案:C16.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永恒发展的观点,另一个是()A.普遍联系的观点B.对立统一的观点C.质量互变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正确答案:A17.“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大学生马哲试题及答案

大学生马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C.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古希腊哲学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标志着()。
A. 哲学思想的终结B. 哲学思想的开始C. 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形成D. 人类思想的顶峰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A. 精神B. 物质C. 意识D. 理念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英雄人物B. 人民群众C. 经济基础D. 政治制度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包括()。
A. 实践性B. 科学性C. 革命性D. 客观性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包括()。
A. 地理环境B. 人口因素C. 社会制度D. 社会关系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意识包括()。
A. 政治法律思想B. 道德观念C. 宗教信仰D. 艺术形式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包括()。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变革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
A. 物质生活的丰富B. 精神生活的充实C. 社会关系的和谐D. 个人能力的提高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
12.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3.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观点。
14.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斗争观点。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5.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科学发展的影响。
16.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社会变革的指导作用。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1. A2. A3. C4. B5. B二、多项选择题答案6. ABC7. ABCD8. ABCD9. ABCD10. ABCD三、简答题答案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平时作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平时作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平时作业一、客观题(每题2分,共40分)1、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A)。
A、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B、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C、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D、使人们一劳永逸2、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是指(ACD)。
A、运动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B、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C、一种纯粹精神运动D、离开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A)。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观点是(C)。
A、主观唯心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不可知主义5、有个驼背的人去求医,问能否治好他的驼背。
医生说:“可以。
”随后就叫他趴在地上,然后用门板压在他背上,医生站在门板上面用脚使劲往下压,驼子叫苦连天,直到把背压直,而人却被压死了。
驼子家属要医生偿命。
医生争辩说:“我只负责治病,不管什么救人。
”这笑话(BCD)。
A、是对医生的不敬B、深刻地讥讽了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C、说明古代的医生不会看病D、形而上学必然导致唯心主义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D)。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7、抓中心环节带动其他,用抓重点推动全盘的工作方法是根据(C)。
A、矛盾普遍性的原理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原理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相互关系原理8、分析形势的好与坏的方法论根据是(C)。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9、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指(CD)。
A、事物又回复到原来的出发点B、在原来的基础上作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C、事物仿佛回复到原来的出发点,但这是在更高阶段上的回复D、在外力推动下,事物作机械运动10、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ACD)。
马哲作业

1、有人说,学了哲学以后,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因而能把复杂的东西看得简单;也有人说学了哲学以后,能从多方面去考虑问题,反而把简单的东西看复杂了。
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通过学习哲学,我们可以掌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运用方法论中的方法和理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学哲学是了解并更好的使用客观规律,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
哲学究其本质而言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如果我们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就能有效的分析和推倒出事物的发展性,那么我们看待事物的时候就不会觉得那么的难了;另一方面就是哲学可以让你看到简单问题的背后。
合理运用可以化繁为简,不合理应用就会制造更多的麻烦!所以两种情况都有道理,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2、美是一种主观感受,还是一种客观存在?我认为,美是一种主观感受,不是客观存在。
你认为美的物体它是客观存在的,不同人对它有不同的感受,即主观感受。
主观体现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包含有人的意志,情感等。
而客观是现实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包含有真理,自然界等。
我认为美是情感的想象活动所引起的精神愉悦,判断一样事物到底美不美不是取决于客观存在,而是取自于人的内心对于这件事物的感受。
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就证明了美并非来自于客观存在,而是人的主观感受。
这种对美的体会与人的主观心情、修养,体验和感受有关。
如果美是一种客观存在,为什么不同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感受,有人认为美,有人认为丑,这是人的主观感受。
再比如有人希望自己能瘦一点,因为他们认为瘦才美,而另外的人认为胖一点才美,同样是胖瘦问题,不同人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是主观感受。
客观存在的事物只有融入了主观想象与情感才会显得美。
我们说,一个人做了好事,我们说她心灵真美,这也是我们的一种主观感受。
美其实是源于人们的主观想象和内心情感,是人们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人情冷暖。
其实哲学家休谟早就解释过了:美从来就不是物质的客观属性,根本没有客观的标准。
马哲作业

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业答案(全)

《马克思主义哲学》五次作业答案(全)第一次作业1、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客观而能动的对象化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的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
2、规律: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与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科学的任务就在于发现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3、真理:一切被检验并且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价值观,既是真理。
4、唯物主义:凡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家,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就是唯物主义。
5、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精神,如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感觉等等作为世界的本原,看成是第一性的。
6、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的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
7、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物质的反映,具有能动性,能反作用于实践。
8、发展:是指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正向质变,即带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变化。
9、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0、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认识路线,把认识看作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认识论思想。
11、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在社会精神领域中的反应,是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
12、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3、辨证否定:是指,通过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身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能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自己运动”、自我发展。
14、价值:人类对于自我发展的本质发现、创造与创新的要素本体,包括任意的物质形态。
15、人民群众:在量上指大多数,在质上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人民群众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大多数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二次作业1、什么是哲学?答:首先,哲学是智慧之学。
其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马哲作业

数理1402 2014010624 李易青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试运用这一观点,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如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答: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二)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三)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开辟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保障。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不断得到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不断得到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不断趋于完善,三者高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过程中。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马哲试题及答案

马哲试题及答案# 马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C. 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D.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答案:A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A. 客观存在的B. 主观意识的产物C. 抽象概念D. 人的感觉答案:A3. 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是辩证法的基本原理?()A. 对立统一B. 质量互变C. 否定之否定D. 形而上学答案:D4.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A. 个人意志B. 经济基础C. 政治制度D. 文化传统答案:B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 认识的唯一来源B.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 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D. 认识的唯一目的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过程包括()A. 感性认识B. 理性认识C. 直接认识D. 间接认识答案:A B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体现了()A.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B. 社会意识的绝对从属性C. 社会意识的相对从属性D. 社会意识的绝对独立性答案:A C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C. 阶级矛盾D. 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答案:A B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9.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它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一切现象的基础。
它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推动社会的发展。
10.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答案: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班级:汉语言文学1班
姓名:武洋
学号:0917005
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对亲密战友,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位重要创始人,两个人在相识及一起工作的几十年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这期间的许多事例,都可以为我们体现出两人之间的这种友谊。
首先,我们先说说他们最初的相识。
1842年,恩格斯在科伦《莱茵报》编辑部就与马克思见过面,当时两人对青年黑格尔派的看法和态度不一致,也由于相互缺乏了解,所以见面相当冷淡。
但在《德法年鉴》上他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一文,给马克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克思从此开始与恩格斯通信。
1844年8月,恩格斯在回国途中绕道巴黎会见过马克思。
这次情况与上次大不相同,他们都无比高兴,互相谈论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看法。
恩格斯后来回忆说:“我们在一切理论领域中都显出意见完全一致。
”他还写信给马克思说:“我还从来没有一次像在你家里度过的十天那样感到心情愉快的人,感到自己真正是人。
” 时代的浪潮将两个年轻人——马克思26岁,恩格斯24岁——推到了一起。
他们的这次会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历史性的会见。
从此,他们共同向旧社会宣战,使反动派惊惶不安;并共同探讨通向理想世界的科学道路,得到了愈来愈多的工人们的响应,逐渐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
他们共同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决定合写一部书,批判曾经对他们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当时已越来越陷入主观唯心主义、在政治上日趋保守的青年黑格尔派,并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奠定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
这部书后来命名为《神圣家族》。
千里之程,始于足下,如果没有最初的相识和合作,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就不会有之后的诸多成就。
在生命的最后时日里,回顾这次合作,恩格斯是这样简要地概括了自己的观点:
“……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四十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
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
我所提供的,至多除几个专门的领域外,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很容易地做到。
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
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
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
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公正的。
”
这段话很可能是准确地描述了他们后来的关系,虽然很明显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财政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但就理论来说,人们争论说(有很大的合理性)在恩格斯使他的朋友马克思幸存的13年中,恩格斯竭力(在他所有过于清楚的叙述中)吸取了马克思很多微妙的思想。
虽然如此,1844年夏末,恩格斯带着关于资本主义的实践经验,给予马克思的要多于从马克思那里所接受到的。
从此开始的友谊一直持续到了马克思生命的结束。
马克思恩格斯都来自安逸的中产阶级家庭,有着相似的出身,都有对诗歌的年轻的热情,都从青年黑格尔派的自由主义转向了激进政治立场,因此有足够的经历形成长久的友谊。
但这种友谊的不同方面要多于它的相似之处:马克思的长处在于他抽象的能力。
他完全吸取了黑格尔的方法,他的辩证方法以一种机智的综合把诸多元素混合在一起。
当马克思在研究黑格尔的时候,恩格斯正在获取实践经验,正在以专职商人的身份亲身考察;恩格斯永远敏于综合,写作快捷、清晰,有时还使用甚至马克思也不熟悉的教义。
他们的生活作风也很不相同。
恩格斯的穿着一定是毫无瑕疵,他的研究永远是有条不紊,他有着商业般的精细,花钱有条理。
马克思疏于衣着,研究很没有条理,毫不关心如何管理钱财。
而且,马克思毫无疑问是个有家庭的人,不管他有时可能对这一点是多么后悔;恩格斯是一位卓越的追求女性的人,虽然他长时间地拥有爱,但一直拒绝婚姻。
不止是在他们合作的40年的时间内,作为马克思伟大事业的终身战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出色地完成了《资本论》第二第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至1895年8月5日因病逝世。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