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基础知识clinical training-eng-print

合集下载

凝血基础知识课件

凝血基础知识课件

凝血基础知识课件凝血是机体保护血管系统的重要功能,是维持正常循环的重要机制之一。

当血管受到损伤后,人体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来产生凝血血凝块,从而防止出血。

凝血基础知识是了解这一过程的基础,本文将对凝血基础知识做一简要介绍。

1. 水平组分及其功能凝血过程通常被分为四个步骤:血小板聚集、血凝酶生成、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和止血。

这些步骤需要一系列水平组分的参与,涉及的主要水平组分有:- 血小板:血小板是体内第一道防线,具有一定的黏附、聚集和释放介质的能力。

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就会黏附于受损处上,开始聚集形成血小板的血栓,起到堵住血管口的作用。

- 环素:环素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酶原,在血管受损时,受到激活后会被转化为酶,进而转化纤维蛋白原为可溶性纤维蛋白,帮助形成血栓。

-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的转化是构成血凝块的关键。

包括十二种凝血因子,其编号依次为FⅠ到FⅫ。

其中,FⅡ转化为血凝酶,FⅢ使血小板在损伤部位黏附和聚集,FⅣ是血小板上的一种凝血因子,FⅥ、FⅦ、FⅨ、FⅩ及FⅪ在血液内发挥作用。

-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是血液中的一种蛋白质前体,转化为纤维蛋白后,与其他凝血因子一起,形成一个血凝块。

2. 凝血过程概述凝血过程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组成的,这些反应被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途径。

外在途径是由于血管外部组织的损伤而启动,而内在途径则是与血管内部的敏感表面接触有关。

这两个途径是独立的,但它们都具有共同的最终路径,即生成血凝块。

在外部通路中,血管组织的受损会释放一种叫做外因子或组织因子的物质。

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并与悬浮的凝血因子FⅦ结合,在肝脏合成的另一种活性凝血因子FⅩ上形成一个复合物,在这个复合物的作用下,FⅩ被激活,形成另一个新的复合物,产生血凝酶,激活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形成血栓。

内在通路则是由血管内部的细胞崩解产生的。

细胞崩解会激活凝血因子链,也形成血凝酶,启动凝血过程。

3. 抗凝血途径以及废除过程凝血过程非常复杂,还存在着一系列抗凝和废除的机制,以防止血凝块过度扩散和损害正常的血管流动。

血凝基本知识

血凝基本知识

血凝的基本知识一、定义:血液凝固(凝血)形态:血液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

本质:纤维蛋白原(可溶)变为纤维蛋白(不溶)。

基本学说:凝血瀑布学说(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酶反应过程;每个凝血因子都被其前一因子所激活;最后激活凝血酶原生成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生成纤维蛋白凝块。

二、凝血功能的常规检测手段(检测凝血功能是否正常):1、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外源性凝血途径检测)。

2、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内源性凝血途径检测)。

3、Thrombin Time(TT)-凝血酶时间测定(共凝血途径检测)4、特殊物质检测(检测引起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Fibinogen(FIB)-纤维蛋白原测定。

以上即为血凝常规四项检测。

PT、APTT、TT为定性检验,FIB为定量检测。

三、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1、原理:PT试剂中主要含组织因子(TF)和Ca2+,试剂中加入血浆后,TF和Ca2+与血浆中Ⅶ因子,形成TF-Ⅶa- Ca2+复合物,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最后使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凝血酶可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的交联、聚合成凝胶状态。

记录凝固时间,即为PT检测结果,一般以S表示。

2、PT检测的临床应用1)PT检测用于筛选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各因子是否正常。

2)监控口服抗凝药病人的凝血功能:口服抗凝药治疗时间比较长,治疗过程血药监控;剂量增加或减少,回引起出血或凝血;口服抗凝药治疗病人的治疗剂量、治疗时间由PT检测决定,一般要控制在INR2.0~3.0之间。

INR(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数)正常人血浆常人血浆P )待测测血浆PT值(秒)ISI3、PT 的ISI 值: ISI 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 ——国际敏感指数ISI 值是生产厂商生产的PT 试剂与国际标准PT 试剂测值相比的值,凡是出厂的PT试剂必须标明其正确的ISI 值。

凝血检验基础

凝血检验基础

凝血检验基础凝血检验是诊断凝血障碍、评估出血风险以及监测抗凝治疗的重要手段。

为了全面了解凝血检验,以下将从凝血系统概述、凝血因子种类、各种凝血检验指标的测定以及凝血检验的临床应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凝血系统概述凝血系统是由一系列蛋白质和酶组成的复杂系统,它在受伤或手术后迅速发挥作用,将血液从液态转变为凝固态,以止血。

这个系统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以及共同通路。

二、凝血因子种类凝血因子是一组蛋白质,它们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目前已知的凝血因子有14个,用罗马数字进行编号。

这些因子相互作用,共同促进血液从液态到凝固态的转变。

三、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是凝血检验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功能。

通过在血浆中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可以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四、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评估内源性凝血途径功能的重要指标。

在这个试验中,血浆在37℃下与部分激活的凝血活酶和钙离子混合,记录血浆凝固的时间。

五、凝血酶时间测定凝血酶时间是反映共同凝血途径功能的一项指标。

在血浆中加入凝血酶,观察血浆凝固的时间,可以测定凝血酶时间。

六、纤维蛋白原测定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它在凝血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纤维蛋白原测定是通过检测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浓度,评估其功能状态。

七、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是纤维蛋白被降解后的产物,其检测有助于诊断血栓性疾病或出血性疾病。

测定血浆中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含量有助于评估纤维蛋白的稳定性。

八、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血液凝结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产物,其检测有助于判断血栓形成或溶解。

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于诊断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九、凝血检验临床应用凝血检验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它有助于诊断各种出血和血栓性疾病,评估出血风险和指导抗凝治疗。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凝血检验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血凝基本知识

血凝基本知识

血凝的基本知识一、定义:血液凝固(凝血)形态:血液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

本质:纤维蛋白原(可溶)变为纤维蛋白(不溶)。

基本学说:凝血瀑布学说(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酶反应过程;每个凝血因子都被其前一因子所激活;最后激活凝血酶原生成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生成纤维蛋白凝块。

二、凝血功能的常规检测手段(检测凝血功能是否正常):1、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外源性凝血途径检测)。

2、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内源性凝血途径检测)。

3、Thrombin Time(TT)-凝血酶时间测定(共凝血途径检测)4、特殊物质检测(检测引起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Fibinogen(FIB)-纤维蛋白原测定。

以上即为血凝常规四项检测。

PT、APTT、TT为定性检验,FIB为定量检测。

三、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1、原理:PT试剂中主要含组织因子(TF)和Ca2+,试剂中加入血浆后,TF和Ca2+与血浆中Ⅶ因子,形成TF-Ⅶa- Ca2+复合物,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最后使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凝血酶可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的交联、聚合成凝胶状态。

记录凝固时间,即为PT检测结果,一般以S表示。

2、PT检测的临床应用1)PT检测用于筛选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各因子是否正常。

2)监控口服抗凝药病人的凝血功能:口服抗凝药治疗时间比较长,治疗过程血药监控;剂量增加或减少,回引起出血或凝血;口服抗凝药治疗病人的治疗剂量、治疗时间由PT检测决定,一般要控制在INR2.0~3.0之间。

INR(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数)正常人血浆常人血浆P )待测测血浆PT值(秒)ISI3、PT 的ISI 值: ISI 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 ——国际敏感指数ISI 值是生产厂商生产的PT 试剂与国际标准PT 试剂测值相比的值,凡是出厂的PT试剂必须标明其正确的ISI 值。

凝血基础知识

凝血基础知识
溶血、黄疸及高血脂症的影响,甚至加样中产生气泡也不会影响测试结果。
电磁铁
电磁铁
电化学:罗氏康固凝血仪
原理:它是由组织凝血活酶和缩氨酸组成的干试带。当接触到待测 样本时。凝血活酶发挥凝血作用产生凝血酶,与此同时监测器开始计 时。凝血酶再催化缩氨酸底物分解产生电信号,根据信号第一次出现所 用的时间,经过特定的运算方法将电信号转换成INR报告。 小巧轻便,真正的手掌式仪器,指尖采血,简便易用快速测试,约1分钟 得出结果机外滴血,以防交叉感染。仪器自检,减少出错率。干扰因素 少,确保结果精准。
全球与西门子合作,主要的试剂项目均由西门子生产。Sysm2e,x3血5凝6产品销售模式以代理商
分销为主,主要代理商包括威士达医疗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及广州的华鑫科技,分别代 理高端血凝和低端血凝产品。Sysmex血凝利用其价格优势和渠道优势,在中国的西部、东 南部占据非常高的市场份额
3.思塔高(Stago) 思塔高创建于1945年,总部位于法国,起家于药物分析,致力于血栓与止血研究50余年,拥有员 工约2000人。Stago中国2003年在北京成立,是Stago全球除美国以外的第二个分公司。Stago进入
凝血基础知识
临检部 RD228 2017.01.19
1 凝血概述 3 凝血仪原理 5
2 凝血项目简介 4 凝血产品市场情况 6
1 凝血概述
血栓与止血
血栓和止血(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是机体出血、血液凝固和血液凝固调 节 的动态平衡过程。若止血、血液凝固活性增强或血液凝固调节机制活性减弱, 将会导致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或血栓形成(thrombosis);相反 便会引起低凝状态(hypocoagulability)或者出血倾向(hemorrhagic tendency)。

凝血基础

凝血基础

凝血基础(理论及实验)凝血因子检测一、理论性问题1.参与凝血过程的凝血因子有哪些?凝血因子(coagulable factor)也称凝血蛋白(coagulable protein),迄今已证实有14个因子参与凝血过程,包括国际凝血因子命名委员会规定以罗马数字命名的凝血因子11个(凝血因子I~XIII,其中凝血因子IV是钙离子,凝血因子VI因被证实是因子V的活化形式而废除)以及激肽生成系统中的前激肽释放酶和高分子量激肽原。

2.凝血过程包括哪几条途径?凝血是一系列血浆凝血因子相继酶解激活的过程,最终结果是生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凝血过程一般被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其中包括凝血的共同途径),两条凝血途径的主要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及参加的凝血因子不同,结果形成两条不同的因子X激活通路。

(1)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内源性),这一凝血途径通常是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玻璃、白陶土、胶原等)接触而启动(接触激活);(2)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不完全来自正常血液中,部分由组织中进入血液。

这主要是指组织因子由各种途径(血管损伤、血液中细胞的释放表达等)进入血液,引起因子VII的活化,并与之构成复合物,进而激活因子X、因子II,最终形成纤维蛋白。

(3)共同途径,在内源和外源凝血途径中,因子X被因子IXa、VIIIa或因子VIIa-TF所激活,之后的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单体在因子XIIIa和Ca2+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过程是完全相同的。

3.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凝血途径的凝血方式有何不同?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主要不同在于:①启动方式不同,内源性凝血途径启动于接触活化,即由因子XII接触带负电荷的物质被激活开始,外源性凝血途径由受损的血管壁释出组织因子启动;②激活因子X的复合物不同,内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IXa,VIIIa,Ca离子形成的复合物激活因子X。

外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IIIa,VIIa,Ca离子形成的复合物激活因子X;③参与因子及所需时间不同,内源性凝血途径参与的凝血因子多,反应步骤复杂,需要3~8分钟,外源性凝血途径参与的因子少,反应步骤简单,所需时间不到10秒。

凝血和抗凝专题知识培训课件

凝血和抗凝专题知识培训课件

凝血和抗凝专题知识
16
THANKS
凝血和抗凝专题知识
17
2
凝血的三个时相
❖ 凝血酶原复合物时期 ❖ 凝血酶原形成期 ❖ 纤维蛋白形成期
凝血和抗凝专题知识
4
传统凝血模式分为内源性及外源性 凝血途径
内源性(接触因子)途径
外源性(组织因子)途径
XIIa 激活
VIIa 组织因子
XIa
激活
IXa VIIIa
激活
激活
Xa
激活
激活
Va
IIa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凝血和抗凝专题知识
❖ 与间接Xa因子抑制剂相比,利伐沙班可直接 抑制游离的Xa因子,也可抑制纤维蛋白结合 的Xa因子以及凝血酶原酶复合物
凝血和抗凝专题知识
14
利伐沙班的优势
❖ 在凝血瀑布兴奋的早期就阻断
❖ 阻止凝血酶的增殖放大但不影响已生成 的的凝血酶的作用
凝血和抗凝专题知识
15
利伐沙班的优势
❖ Xa因子直接抑制剂在临床上表现出了有 效抗凝而不出血的安全功能
病因
❖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Virchow维柯氏三角理论
静脉血 流滞缓
血管内 膜损伤
血液高 凝状态
单一因素往往都不足以致病,必须是各种因素的组合,尤其是
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破坏血液中凝血和抗凝因子间的平衡, 触发瀑布式凝血连锁反应活性增高,才可能引起血栓形成
凝血和抗凝专题知识
1
抗凝 凝血
凝血和抗凝专题知识
水蛭素类:比伐卢丁 : 只有抗IIa活性
华法林:
抗Xa与IIa活性
利伐沙班:
抗Xa活性
凝血和抗凝专题知识

血凝固知识点总结

血凝固知识点总结

血凝固知识点总结一、血液凝固的生理过程血液凝固包括血栓形成的启动、扩展和稳定三个阶段,其中涉及到多种凝血因子、血小板、红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血液凝固的生理过程。

1. 血管损伤和血小板活化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管内皮细胞和胶原蛋白会暴露在血液中,引起血小板的黏附和激活。

黏附发生在血小板表面的受体膜上,激活则会使血小板释放出促凝剂如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小板激酶和血小板因子4等,从而引起血小板的聚集和激活,形成血小板聚集体。

2. 凝血因子的活化和级联反应同时,损伤血管的组织因子(TF)也会释放到血液中,它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Ⅶ形成复合物,激活凝血级联反应。

TF-FⅦa复合物能够进一步活化凝血因子Ⅸ和Ⅹ,形成凝血酶复合物。

凝血酶复合物具有蛋白水解酶活性,它能够催化原纤维蛋白原(原F)转变为纤维蛋白聚合体,形成血栓。

3. 纤维蛋白聚合和血栓形成纤维蛋白聚合是血液凝固的最终步骤,它是通过凝血酶催化原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然后纤维蛋白聚合成为稳定的纤维蛋白聚合体,形成血块或血栓。

4. 抗凝和纤溶系统的调节在血液凝固过程中,机体会同时启动抗凝和纤溶系统来限制血栓的形成和维持血液的液态状态。

抗凝系统包括抗凝血酶、抗凝血酶Ⅲ、组织因子通路抑制物和蛋白C等,它们能够抑制凝血的进行。

纤溶系统包括纤溶酶原激酶、纤溶酶原、纤溶酶等,它们能够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

以上就是血液凝固的生理过程,它是一个复杂而严密的系统,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引起多种临床问题。

了解血液凝固的生理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种凝血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

二、血小板的功能和凝血因子1. 血小板的功能血小板是一种无核细胞,它们起着关键的止血和凝血作用。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包括粘附、激活、释放促凝物质、聚集和形成血小板栓。

当受损血管内壁暴露时,血小板会通过特定受体与胶原蛋白和坏死细胞的DNA结合,进而发生粘附和激活。

经过激活后,血小板会释放出促凝物质如ADP、PAF、血小板激酶和血小板因子4等,从而促进其他血小板的聚集和形成血小板栓。

凝血检查知识点总结

凝血检查知识点总结

凝血检查知识点总结一、凝血系统概述凝血系统是机体在出血时,通过多种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的相互作用,使血液在受损的血管内迅速形成凝块,从而停止出血的一种重要生理功能。

二、常见的凝血检查项目1. PT(凝血酶原时间):主要用于评估外源凝血途径,供给了维生素K的出血状态及了解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情况。

2.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主要用于评估内源凝血途径,适用于肝细胞损害,肾脏疾病,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或血友病的患者。

3. TT(凝血酶时间):用于评估凝血功能的异常。

正常值为15~20秒。

当纤溶功能障碍或肝功能受损时,该时间会延长。

4. FIB(血纤维蛋白原):主要用于评估体内的纤维蛋白原含量,正常值为2~4g/L。

常用于评估凝血系统的功能异常是否与纤维蛋白原相关。

5. D-Dimer(D-二聚体):是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用于评估血栓形成和溶栓过程,正常值为≤0.5μg/mL。

常用于急性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或肺部栓塞的诊断。

6. PT-INR(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是为了减少不同实验室之间PT值的差异而推广的标准化参数。

PT-INR的正常值为0.8~1.2。

7. APCR(活化蛋白C抵抗):是一种常规的血栓形成筛查测试,特别用于评估患有固有性之易损性凝血因子的疾病。

8. AT-III(抗凝血酶Ⅲ):主要用于评估抗凝系统功能,正常范围是80%-120%。

AT-Ⅲ缺乏可能导致血栓性疾病。

9. PLT(血小板计数):是评估凝血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正常值是100~300*10^9/L,异常时可以导致出血或血栓。

10. F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作为血栓形成和溶栓的诊断指标,较高的FDP水平可能是深静脉血栓、肺血栓栓塞、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TP)等疾病的诊断依据。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凝血检测项目,这些检测项目能够帮助医生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全面的评估,并为了更好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三、凝血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1. 凝血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是指机体发生出血或血栓事件时,凝血系统不能有效地产生血栓,或不能在出血后迅速形成血块以止血。

凝血基础必学知识点

凝血基础必学知识点

凝血基础必学知识点1. 凝血机制:凝血是人体血液在出血时自我止血的一种保护机制。

主要包括血小板聚集、细胞外凝血酶原激活系统和细胞内凝血酶原激活系统。

2. 血小板聚集: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聚集起来形成血栓,以堵住破损的血管。

血小板聚集的过程包括血小板粘附、释放活性因子和凝聚。

3. 凝血酶原激活系统:当血管受损时,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Ⅻ)会被激活,形成凝血酶。

凝血酶能够将未激活的凝血因子转化为活化的凝血因子,最终形成纤维蛋白来形成血栓。

4. 凝血因子:凝血过程中涉及的凝血因子有很多,包括血小板因子、凝血酶原、凝血酶等。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参与血液凝结的过程。

5.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是凝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分。

它由纤维蛋白原转化而来,具有强大的凝血功能,能够促使血小板形成血栓,起到血栓稳定和封堵破损血管的作用。

6. 抗凝系统:人体还有一套抗凝系统,能够平衡和调节凝血过程。

它包括抗凝酶、溶解酶和纤维蛋白溶解物等,能够防止血栓的异常形成和维持血液的正常流动。

7. 凝血功能检测:凝血功能的检测可以通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等指标来评估。

8. 凝血异常:凝血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有很多,包括凝血因子缺乏、凝血酶原激活过度、抗凝系统功能异常等。

这些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的发生。

9. 凝血疾病:凝血疾病包括出血性和血栓性疾病。

常见的凝血疾病有血友病、血小板功能障碍和深静脉血栓等。

10. 抗凝治疗:对于一些凝血异常或凝血疾病,可以进行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可以通过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来延长凝血时间,预防血栓的形成。

《凝血相关知识》课件

《凝血相关知识》课件

凝血因子
I
V
(Calciu
m):参
与凝血过
程,维持
凝血酶活

凝血因子 V (Proacc elerin): 在凝血酶 的作用下 转化为加 速凝血酶
凝血因子
V
I
(Stuart
-Prower
Factor):
参与凝血
过程,促
进纤维蛋
白溶解
凝血因子缺乏的影响
出血倾向:凝血因子缺乏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如皮肤、黏膜、内脏等部位出血 凝血障碍:凝血因子缺乏可能导致凝血障碍,如伤口愈合缓慢、手术后出血等 血栓形成:凝血因子缺乏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如动脉血栓、静脉血栓等 贫血:凝血因子缺乏可能导致贫血,如红细胞生成减少、血红蛋白降低等
症状表现
瘀斑:皮肤出现紫红色或暗 红色斑点
出血倾向:皮肤、黏膜、内 脏等部位出血
血肿:皮下或内脏出现血肿
贫血:由于出血导致血红蛋 白减少,出现贫血症状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 临床症状:出血、淤血、血栓等 家族史:家族中有凝血障碍病史者应特别注意
诊断标准
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
实验室检查:如血小板计数、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 血活酶时间等
出血症状:如皮肤瘀斑、牙 龈出血、鼻出血等
家族史:如有凝血障碍家族 史,应考虑遗传性凝血障碍
药物史:如长期服用抗凝血 药物,应考虑药物性凝血障

临床表现:如伤口愈合缓慢、 月经过多等
06 凝血障碍的治疗方法
凝血因子替代疗 法:通过输注凝 血因子来补充凝 血因子
抗凝血替代疗法: 通过使用抗凝血 药物来抑制凝血 过程

凝血检验销售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

凝血检验销售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
★ 肝脏疾病(重症肝炎、肝硬化)
常规七项检测的临床应用
★ 肾脏疾病(肾病综合征、肾移植术后) ★ 心血管疾病病情评估(心力衰竭、房颤、旁路手术) ★ 糖尿病并发症的监测 ★ 脑出血、脑梗死鉴别和治疗监测 ★ 严重感染 ★ 溶栓治疗评估及血栓复发的监测 ★ 抗凝治疗的动态监测及停药后血栓风险评估 ★ 介入治疗疗效及再堵塞风险评估
狼疮抗凝物检测
凝固法
• LA1:筛查实验(秒) • LA2:确诊实验(秒) 结果判断:筛查实验值/确诊实验值 健康人检测比值:0.8—1.2
LA所涉及的疾病
1.系统性红斑狼疮 2.磷脂综合征 3.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白塞病、
结节病、大动脉炎、和骨关节炎等) 4.易栓性疾病:脑梗塞、冠心病、高血压 5.不明原因的习惯性流产、死胎、胎儿发育迟滞 6.动静脉栓塞 7.恶性肿瘤(包括消化道恶性肿瘤、白血病、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等) 8. 糖尿病
狼疮抗凝物质是一种针对带阴电荷磷脂的自身抗体,是 抗磷脂抗体的一种,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性疾 病患者。因其首先在红斑狼疮患者身上被研究,故命名为狼 疮抗凝物质。现已发现它可存在于多种疾病中。狼疮抗凝物 质的持续存在被认为是不明原因的习惯性流产、死胎、胎儿 发育迟滞、动静脉栓塞、各种易栓性疾病以及某些自身免疫 性疾病的危险信号。
2012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专家共识
易栓症筛查
遗传性易栓症的实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断
抗凝蛋白缺陷是中国人群最常见的遗传性易栓症 建议筛查的检测项目包括:抗凝血酶、蛋白C和蛋白s
的 活性 存在抗凝蛋白活性下降的个体,有条件时应进行相关抗
原水平的测定,明确抗凝蛋白缺陷的类型。
狼疮抗凝物(LA)

培训学习资料-凝血讲课

培训学习资料-凝血讲课

凝血因子的分类-1.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包括因子川、川、X、X,其共同特点为各分子结构中 有数-量不等的g一羧基谷氨酸,都是糖蛋白可与钙离子结合,其合成在肝-脏并依赖于维生素K。-→因 川(凝血酶原):当激活时被水解掉两个碎片F1+2而形成凝-血酶thromb in。-→「-因子 稳定因子):主要参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激活,半寿期短-6~8小时,口服香豆素类药物时其浓度最先下 。-因子X血浆凝血活酶成分,PTC:参与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激活,-缺乏时患血友病。-→因子Xst art因子:在凝血过程中处于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之间,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联 记忆:2+7=9-哪里都有10-PT反映的是:2.5.7.10因子-联想记忆:7.10.2.9 气死二舅-2+5=10,2*5=10
凝血因子的分类-4.其它因子:-→因子川(组织凝血活酶):是存在于内皮细胞或单核细胞等多种组织 -胞中的糖蛋白,蛋白部分为因子的辅因子,磷脂部分为凝血提供催-化表面。-→因子Ⅳ(钙离子)是促 活化的凝血因子在磷脂表面形成复合物而促进-血液凝固,去除Ca2+后血液即不能凝固。
凝血机理(瀑布学说)-凝血过程是一系列酶促反应,每个凝血-因子都被其前一个有关因子所激活,最后 -成疑血酶和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FXIⅫla、K-内激活途径-纤维蛋白原-X.Y.D.E.B1-42A.B. .H-外激活途径-纤溶酶原-u-PA、t-PA-可溶性纤维蛋白-X.Y.D.E.B15-42A B.C.H-PLG-外源性激活途径-SK、UK-X.Y.D.E.DD
什么是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各种蛋白质组分。它的生理作用是,-在血管出血时被 活,和血小板粘连在一起并且补塞血管上的漏口。-这个过程被称为凝血。它们部分由肝生成。可以为香豆 所抑制。-为统一命名,世界卫生组织按其被发现的先后次序用罗马数字编号,-有凝血因子1,川,川, ,V,VI,VⅧ,X,X,XI,X,XIi等

凝血四项检测原理培训知识

凝血四项检测原理培训知识

凝血四项检测原理培训知识凝血四项检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该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指标。

以下是关于凝血四项检测原理的详细培训知识。

首先,凝血酶原时间(PT)是一项检测患者凝血系统中的外在凝血通路的指标。

其原理是通过在实验室中添加一种叫做凝血剂的物质,观察血液在形成血凝块的过程中所需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PT时间应在11-14秒之间。

如果PT时间延长,可能表示患者存在凝血因子缺乏、肝功能异常或服用抗凝药物等问题。

其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一项检测患者凝血系统中的内在凝血通路的指标。

其原理是通过加入一种叫做磷脂酵素激活物的物质,观察血液在形成血凝块的过程中所需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APTT时间应在25-35秒之间。

如果APTT时间延长,可能表示患者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抗凝药物过量或存在一些遗传疾病等问题。

第三,血小板计数(PLT)是一项检测患者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指标。

其原理是通过使用血细胞计数仪对血液中的血小板进行计数。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应在150-450×10^9/L之间。

如果血小板计数过低,可能表示患者存在血小板减少症或相关的血液疾病。

最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一项衡量患者抗凝治疗水平的指标。

其原理是将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与国际标准物质进行比较,计算出的比值。

通常情况下,INR应在正常范围内,即0.8-1.2、如果INR值偏高,可能表示患者存在抗凝治疗不足或凝血功能异常等问题。

在进行凝血四项检测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使用的试剂和仪器必须符合质量要求,并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使用。

其次,需要准确记录患者的相关临床信息,如用药情况、疾病史和手术史等,以便更好地解释检测结果。

此外,不同的实验室可能会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在评估结果时要结合该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

临床上需要用FIB-Clauss法进行FIB检测的疾病 :

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疾病

低纤维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血症、无纤维蛋白血症和异常 纤维蛋白血症



获得性DIC 系统纤维蛋白溶解 胰腺炎、严重肝脏疾病
FIB检测原理

FIB-PT演算法:使用PT试剂
FIB检测原理

FIB-C法原理:试剂为高浓度凝血酶

止血血栓实验的临床组合应用

术前过筛检查:常规手术前进行过筛检查。以免术中出 血发生危险。 实验项目:PT , FIB,APTT,(TT) 术前术后血栓形成监测:在术前术后进行实验室监测, 避免术后形成血栓并发症。 实验项目: VWF, D-D ,FIB, PT, APTT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1 先天及后天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FIB缺乏, 及其他因子缺乏症。 实验项目:过筛实验(PT,APTT,TT),因子

2 获得性缺乏 (1)因肝炎,吸收障碍或口服抗凝剂引起 维他命K缺乏(因子II,VII,IX,X均是依赖 维他命K) (2)血中有凝血因子抗体 (3)消耗增加(DIC)
LMW

1 在治疗期间,用药4-6小时应监测低分子肝素的活性, 以确定药物的个体敏感性。 2 虽然预防性用药无需检测,但应防止严重肾衰竭,用药 3-4小时低分子肝素活性水平不应超过0.3 IU/ml
APTT

1 延长 (1)见于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 (2)应用肝素(为正常对照的1.5-2.5倍) (3)DIC 2 缩短 (1)见于高凝状态 (2)血栓性疾病

FIB

1 增高 (1)血栓性疾病 (2)糖尿病 (3)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 (4)结缔组织病 (5)急性肾炎和尿毒症 (6)妊娠晚期和妊高症 (7)放疗后,灼伤,休克,外科大手术后,恶性 肿瘤等 2 减少 (1)纤维蛋白原功能缺陷 (2) DIC (3)重症肝炎,肝硬化
止血血栓疾病的治疗
治疗范围 正常
出血
(Anticoagulant)
血栓形成
(Procoagulant)
血凝试验介绍
实验原理-PT


PT试剂为加入氯化钙的凝血活酶,取材兔脑粉。 原理:组织凝血活酶(氯化钙) 激活外源凝血 途径 血浆凝固 分析:
PT
功能:1 筛查外源途径因子 2 口服抗凝剂治疗监测(INR在正常对照的1.5-2.0倍) ISI 患者实测PT秒数 INR=( ) 平均正常参考值 例:一位患者的血浆,用不同试剂检测PT,结果如下: 试剂A(ISI=3) 试剂B(ISI=1.2) PT(s) PT(INR) 19.8 S 4.49 42 S 4.48
ISI标定

取80个样本---20个正常人 ---80个口服抗凝剂患者(INR1.5-4.5) 采用两种方法---手工水浴方法 ---在仪器上测定
logPT秒 算出斜率为 ISI slope
使用WHO指定的标准 PT试剂,用水浴方法
LogPT秒 使用需要测定ISI的PT试剂 在ACL9000上测定
高(7)
PCP 低(6) 中/高(29) 肺血管造影 阴性(22) 阳性(7) PE
无PE
D-Dimer筛查VTE
几乎所有静脉血栓的患者 D-dimer 增高 增高的D-Dimer不能确定 (>250 ng/ml) 静脉血栓
D-Dimer低于界值(<250 ng/ml)则 除外静脉血栓
肺栓塞诊疗草案---2002
临床怀疑DVT(100) 测D二聚体 低于临界(30) 无DVT 阴性(46) PCP DVT 高于临界(70) 静脉加压超声 阳性(24)
低/中(44)
高(2)
静脉造影 阴性(1) 阳性(1)
无DVT
DVT
怀疑PE(肺栓塞)的诊断步骤
临床怀疑PE(100) 测D二聚体 低于临界(30) 无PE 阴性(55) 通气灌注扫描概率 正常/近正常(13) 低/中(35) 高于临界(70) 静脉加压超声 阳性(15) PE

PI

1 增高 (1)动脉血栓形成,急性心梗等血栓性疾病 (2)其他疾病如:恶性肿瘤,分娩后等 2 降低 (1)溶栓,DIC,肝病等 (2)先天性缺乏

PC

降低 1 遗传性缺乏---栓塞性疾病(静脉栓塞,肺栓塞) (个人,家族血栓病史,血栓多发,第一次在50岁 前) 2 获得性缺乏---DIC,肝病,服用双香豆类药时下 降 3新生儿
在ACL(100/200)上INR的调节




一 正确的INR计算公式: (1) INR= { 患者PT(秒) ISI PT的平均正常参考值(秒) } (2) PT的平均正常参考值:是你实验室的PT正 常参考值范围的均值 二 在ACL家族仪器上要得到正确的INR值: )在PROG屏幕选择PT CALCULATION 将INR选到ON,AUTOCAL选到OFF, 此时,INR= { 患者PT(秒) ISI PT定标100%值(秒)} )进行PT定标(注意:输入正确的ISI值)。

D-D

增高:继发性纤溶时增高,如溶栓,DIC,血栓形成。

意义:是诊断DIC的重要依据,是诊断静脉血栓形成的 有效手段,血栓形成监测的重要指标
D-Dimer临床应用
静脉血栓 (VTE)筛查的首选指标 • 诊断肺栓塞(PE) • 诊断深静脉血栓( DVT )
怀疑DVT(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步骤
出血性疾病的筛查(术前筛查)

外源凝血系统---PT 内源凝血系统---APTT 共同凝血系统---TT, FIB-Clauss
血栓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高凝状态---PT,APTT 血栓形成独立的危险因素---FIB 血栓形成的标志物---D-Dimer 血栓形成的前兆---VWF
纤维蛋白 (血栓) 激活剂 抑制物
纤溶酶
纤溶酶原
抑制物 (抗纤溶酶)
FgDP
fdp (包括D-D)
(统称)FDP
如何维持血液系统平衡
凝血系统 抗凝系统
纤溶系统
抗纤溶系统
出血性疾病和血栓性疾病 的诊断和治疗
卫生部文件



用APTT或CT取代原来的玻片法或毛细血管法的 凝血时间检测 用APTT,PT,PLT计数联合取代出血时间检测 停止使用DUCK法检测出血时间,若临床怀疑血 管壁异常所至出血性疾病时,可以使用出血时间 测定器检测出血时间
PS
降低 1 遗传性缺乏,常伴严重的深静脉血栓 2 血栓性疾病 3 肝功能不全,及口服双香豆素类抗凝药物
APCR(活化蛋白C抵抗性)

意义:1 脑血栓,肺栓塞,深静脉血栓 (肥胖,肾病综合症,动脉粥样硬化 心衰,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因子

1 先天性缺乏: 血友病A---缺因子VIII 血友病B---缺因子IX 其他因子缺乏症
在ACL9000上INR的调节

在ACL9000上,默认的INR计算方法是:输入参考值的 方法
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

FIB-Clauss 法是确定FIB含量最常用的方法,是 WHO推荐的参考方法 1985 年IL公司推出基于PT反应曲线差值来确定 FIB含量的方法: FIB演算法,适用于FIB在正常 值范围内(2-4g/L)的初筛 FIB-Clauss法仍旧被临床医生认为是传统的可靠 的方法

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口服华法令,香豆素等 实验项目(PT)INR 溶栓治疗的监测:(UK,SK,TPA等) 实验项目:一级监测指标:FIB,TT,PT 二级监测指标:PLG,PI,D-D 抗凝治疗的监测: 一. 肝素治疗的监测: 实验项目: APTT,TT,肝素血药浓度,AT 二. 低分子肝素: 实验项目:LMW(低分子肝素)血药浓度,AT
止血血栓疾病的治疗
血栓性疾病
临床症状为:血栓形成 常见疾病举例 •深静脉血栓 (DVT) •肺栓塞 •脑梗塞 •DIC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其他…
止血血栓疾病的治疗
血栓性疾病的治疗---1
怎样消除血栓?
溶栓治疗 • 链激酶 • 尿激酶
2 先天及后天纤溶亢进 :如PI,PAI缺乏,各种血栓 性疾病,及严重的肝病所导致的纤溶系统亢进。 实验项目:PLG,PI,D-D 3 病理性循环抗凝物所致出血性疾病:因子抑 制物,高肝素血症等。 实验项目:APTT,PT,TT ,因子,Heparin等

DIC的诊断:由感染,产科意外,外科手术,癌肿等多 种因素所致。 实验项目:PT,APTT,FIB,D-D,AT, PLG, (VWF)
Ia (凝块)
抗凝系统

抗凝血酶AT PC PS 血栓调节素TM TFPI 肝素辅因子-II
抗凝过程
XII XI VII + IX VIII TF 组织因子
TFPI
X
Xa V
PC
PS
II
IIa
AT 肝素辅因子II
TM I (FIB)
Ia (凝块)
纤溶过程(纤溶系统)
FIB (纤维蛋白原)
“要尽快常规进行D-Dimer检测,依据结果作出 可能的排除诊断”

VWF

增高:血管上皮损伤的指标,血栓形成的危险性指标
意义:VWF,D-D,FIB均增高,并伴随吸烟,高血压, 高血脂的患者,预示着处于血栓形成高危险状态。
降低: 诊断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PLG

1 增高 (1)表示纤溶活性下降,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 疾病 2 降低 (1)表示纤溶活性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和继发 性纤溶,如DIC (2)先天性PLG缺乏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