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基础知识word版本

合集下载

凝血知识点总结

凝血知识点总结

凝血知识点总结一、凝血的基本知识1. 凝血过程的主要步骤凝血过程主要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血栓形成、纤维蛋白生成等步骤。

当血管受到创伤时,血管壁会迅速收缩,形成血管痉挛,减少出血。

同时,受损的血管壁会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刺激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形成血小板栓。

随后,一系列凝血因子的活化和作用将血小板栓固定在伤口处,形成血栓。

最后,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聚集在一起形成血栓,从而阻止出血。

2. 凝血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是一类在凝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

它们参与了凝血过程中的各个步骤,包括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血管壁受损后的活化、凝血酶的生成和纤维蛋白的形成等。

这些凝血因子包括血小板因子、凝血酶因子、纤维蛋白因子等。

它们的活化和作用是凝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3. 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在人体内,凝血过程和抗凝血过程是处于动态平衡的。

一方面,凝血过程可以帮助人体停止出血并修复受伤部位;另一方面,过度的凝血会导致血栓形成,在血管中堵塞血液流动,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因此,人体内有许多抗凝血因子和纤溶酶来维持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它们可以抑制凝血过程中的某些步骤,防止血栓形成。

二、凝血疾病1. 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是指人体内凝血系统的某些步骤发生了异常,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的过程。

其中,凝血功能不全会导致出血,表现为各种不同部位的出血;凝血过度则会导致血栓形成,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药物因素、疾病因素等。

它们是一类临床上常见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2. 凝血系统疾病凝血系统疾病是指人体内凝血因子的生成、活化和功能发生异常,导致凝血过程受到影响的一类疾病。

这些疾病包括血友病、凝血因子缺乏症、凝血酶原缺陷症等。

它们多数是遗传性疾病,患者常常在儿童期就可以发病,需要长期监测和治疗。

3. 凝血与心脑血管疾病凝血系统异常也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最主要的病因之一。

当血液中的凝血酶过度活化时,会形成血栓,堵塞血管造成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疾病。

凝血检验基础

凝血检验基础

凝血检验基础凝血检验是诊断凝血障碍、评估出血风险以及监测抗凝治疗的重要手段。

为了全面了解凝血检验,以下将从凝血系统概述、凝血因子种类、各种凝血检验指标的测定以及凝血检验的临床应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凝血系统概述凝血系统是由一系列蛋白质和酶组成的复杂系统,它在受伤或手术后迅速发挥作用,将血液从液态转变为凝固态,以止血。

这个系统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以及共同通路。

二、凝血因子种类凝血因子是一组蛋白质,它们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目前已知的凝血因子有14个,用罗马数字进行编号。

这些因子相互作用,共同促进血液从液态到凝固态的转变。

三、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是凝血检验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功能。

通过在血浆中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可以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四、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评估内源性凝血途径功能的重要指标。

在这个试验中,血浆在37℃下与部分激活的凝血活酶和钙离子混合,记录血浆凝固的时间。

五、凝血酶时间测定凝血酶时间是反映共同凝血途径功能的一项指标。

在血浆中加入凝血酶,观察血浆凝固的时间,可以测定凝血酶时间。

六、纤维蛋白原测定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它在凝血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纤维蛋白原测定是通过检测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浓度,评估其功能状态。

七、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是纤维蛋白被降解后的产物,其检测有助于诊断血栓性疾病或出血性疾病。

测定血浆中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含量有助于评估纤维蛋白的稳定性。

八、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血液凝结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产物,其检测有助于判断血栓形成或溶解。

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于诊断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九、凝血检验临床应用凝血检验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它有助于诊断各种出血和血栓性疾病,评估出血风险和指导抗凝治疗。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凝血检验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完整版凝血与抗凝血平衡

完整版凝血与抗凝血平衡

凝血与抗凝血失衡的疾病关联
血栓栓塞性疾病
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和动脉粥样硬化等,这些疾病都与凝 血与抗凝血平衡失调有关。
出血性疾病
如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和血小板功能障碍等,这些疾病影响血液 凝固,导致出血倾向。
肿瘤
一些肿瘤可以分泌促凝物质或抑制抗凝物质,导致凝血与抗凝血平 衡失调,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在受损血管表面迅速活化,释放出生理活性物质,如血栓素A2和前列腺 素等。
血小板凝块的形成
血小板在受损部位迅速聚集形成凝块,加固血液凝块,并发挥止血作用。
03
抗凝血系统
抗凝血酶的作用
抑制凝血酶生成
抗凝血酶能够与凝血酶结 合,抑制其活性,从而阻 止血液凝固。
抑制凝血因子活性
抗凝血酶能够与凝血因子 结合,降低其活性,从而 抑制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
包括14种蛋白质,在血液凝固过程 中起关键作用。
凝血过程简介
血管损伤后,血小板 迅速到达受损部位并 发挥作用。
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 转化为纤维蛋白,形 成凝块止血。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 成,激活凝血酶原, 生成凝血酶。
凝血系统的重要性
01
02
03
止血
在身体受到损伤时,凝血 系统迅速发挥作用,止血 并预防血液流失。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分泌一系列的生物活性物质来调节凝血与抗凝血平衡 。这些物质包括抗凝物质、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等。
失衡的病理生理意义
血栓形成
当凝血系统过度激活或抗凝血系统受到抑制时,血液容易形 成凝块,导致血栓形成。血栓可以阻塞血管,导致组织缺血 和器官功能受损。
出血倾向
相反,如果抗凝血系统过度活跃或凝血系统受到抑制,会导 致血液不易形成凝块,从而出现出血倾向。这可能导致无法 控制的出血和休克。

凝血基础

凝血基础

作用:是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参与炎症、
过敏反应。
3、血小板第3因子(PF3):
为凝血因子的活化提供磷脂催化表面。
三、血小板止血作用
主要:
粘附、聚集、释放,
其次:
促凝、血块收缩、
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一)、粘附功能:
血小板粘附(platelet adhension)
是指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内皮下组分或其他 异物表面的功能。 1.粘附因素: (1).血管内皮下成分:胶原、基底膜、微纤维。 或异物表面:玻璃、白陶土。 (2).GPIb-IX复合物:是VWF的受体,VWF起桥联作 用(VWF至关重要)。 (3).其他血小板膜成分:GPIIb-IIIa , GPIa-IIa GPIc-IIa . 2.粘附机制 血管受损→内皮下成分暴露 + VWF + GPIb-IX 粘附反应
2.血小板聚集机制:
血小板激活→GPIIb+IIIa+FIB+钙离子参 与→血小板聚集。两相: (1).第一相聚集: 指由外源性致聚剂诱导的反应。 与GPIIb、IIIa、FIB有关, 如:缺陷聚集减低。 (2).第二相聚集: 指由血小板释出的内源性致聚剂 诱导的反应,与释放功能有关。
release reaction) 在诱导剂作用下,血小板储存颗粒中的内容物 通过OCS释放到血小板外的过程。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
凝血酶调节蛋白(TM)
(二)、中膜层:
基底膜----胶原蛋白,支撑内皮细胞、诱导血
小板粘附。 微纤维、胶原----促使血小板粘附、聚集, 启动凝血过程。 平滑肌、弹力纤维----参与血管的舒缩。 此外内皮细胞和中膜层还含丰富的 TF,前列环素合成酶、ADP酶。

培训学习资料-凝血讲课

培训学习资料-凝血讲课

凝血因子的分类-1.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包括因子川、川、X、X,其共同特点为各分子结构中 有数-量不等的g一羧基谷氨酸,都是糖蛋白可与钙离子结合,其合成在肝-脏并依赖于维生素K。-→因 川(凝血酶原):当激活时被水解掉两个碎片F1+2而形成凝-血酶thromb in。-→「-因子 稳定因子):主要参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激活,半寿期短-6~8小时,口服香豆素类药物时其浓度最先下 。-因子X血浆凝血活酶成分,PTC:参与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激活,-缺乏时患血友病。-→因子Xst art因子:在凝血过程中处于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之间,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联 记忆:2+7=9-哪里都有10-PT反映的是:2.5.7.10因子-联想记忆:7.10.2.9 气死二舅-2+5=10,2*5=10
凝血因子的分类-4.其它因子:-→因子川(组织凝血活酶):是存在于内皮细胞或单核细胞等多种组织 -胞中的糖蛋白,蛋白部分为因子的辅因子,磷脂部分为凝血提供催-化表面。-→因子Ⅳ(钙离子)是促 活化的凝血因子在磷脂表面形成复合物而促进-血液凝固,去除Ca2+后血液即不能凝固。
凝血机理(瀑布学说)-凝血过程是一系列酶促反应,每个凝血-因子都被其前一个有关因子所激活,最后 -成疑血酶和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FXIⅫla、K-内激活途径-纤维蛋白原-X.Y.D.E.B1-42A.B. .H-外激活途径-纤溶酶原-u-PA、t-PA-可溶性纤维蛋白-X.Y.D.E.B15-42A B.C.H-PLG-外源性激活途径-SK、UK-X.Y.D.E.DD
什么是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各种蛋白质组分。它的生理作用是,-在血管出血时被 活,和血小板粘连在一起并且补塞血管上的漏口。-这个过程被称为凝血。它们部分由肝生成。可以为香豆 所抑制。-为统一命名,世界卫生组织按其被发现的先后次序用罗马数字编号,-有凝血因子1,川,川, ,V,VI,VⅧ,X,X,XI,X,XIi等

凝血基础知识

凝血基础知识
溶血、黄疸及高血脂症的影响,甚至加样中产生气泡也不会影响测试结果。
电磁铁
电磁铁
电化学:罗氏康固凝血仪
原理:它是由组织凝血活酶和缩氨酸组成的干试带。当接触到待测 样本时。凝血活酶发挥凝血作用产生凝血酶,与此同时监测器开始计 时。凝血酶再催化缩氨酸底物分解产生电信号,根据信号第一次出现所 用的时间,经过特定的运算方法将电信号转换成INR报告。 小巧轻便,真正的手掌式仪器,指尖采血,简便易用快速测试,约1分钟 得出结果机外滴血,以防交叉感染。仪器自检,减少出错率。干扰因素 少,确保结果精准。
全球与西门子合作,主要的试剂项目均由西门子生产。Sysm2e,x3血5凝6产品销售模式以代理商
分销为主,主要代理商包括威士达医疗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及广州的华鑫科技,分别代 理高端血凝和低端血凝产品。Sysmex血凝利用其价格优势和渠道优势,在中国的西部、东 南部占据非常高的市场份额
3.思塔高(Stago) 思塔高创建于1945年,总部位于法国,起家于药物分析,致力于血栓与止血研究50余年,拥有员 工约2000人。Stago中国2003年在北京成立,是Stago全球除美国以外的第二个分公司。Stago进入
凝血基础知识
临检部 RD228 2017.01.19
1 凝血概述 3 凝血仪原理 5
2 凝血项目简介 4 凝血产品市场情况 6
1 凝血概述
血栓与止血
血栓和止血(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是机体出血、血液凝固和血液凝固调 节 的动态平衡过程。若止血、血液凝固活性增强或血液凝固调节机制活性减弱, 将会导致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或血栓形成(thrombosis);相反 便会引起低凝状态(hypocoagulability)或者出血倾向(hemorrhagic tendency)。

公共基础知识凝血基础知识概述

公共基础知识凝血基础知识概述

《凝血基础知识的综合性概述》一、引言凝血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理过程,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无论是在伤口愈合、防止出血过多,还是在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凝血都扮演着关键角色。

了解凝血的基础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机制,还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文将从凝血的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与分析。

二、凝血的基本概念(一)定义凝血,即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凝血因子的激活和相互作用,最终形成纤维蛋白凝块,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二)参与凝血的主要成分1. 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成分,在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损伤部位,形成血小板栓子,初步堵塞血管裂口,同时释放出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启动凝血过程。

2.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是参与凝血过程的一系列蛋白质。

目前已知的凝血因子有十几种,按照发现的先后顺序分别命名为Ⅰ、Ⅱ、Ⅲ、Ⅳ、Ⅴ、Ⅶ、Ⅷ、Ⅸ、Ⅹ、Ⅺ、Ⅻ、ⅩⅢ等。

这些凝血因子在凝血过程中依次被激活,形成一个复杂的级联反应。

3.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是一种血浆蛋白,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被转化为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相互交织形成网状结构,将血细胞网罗其中,形成稳定的血凝块。

三、凝血的核心理论(一)凝血瀑布学说凝血瀑布学说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1. 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玻璃、白陶土、硫酸酯、胶原等)接触而启动。

首先,因子Ⅻ被激活为Ⅻa,进而激活因子Ⅺ为Ⅺa。

因子Ⅺa 在钙离子的存在下,激活因子Ⅸ为Ⅸa。

因子Ⅸa、因子Ⅷa、血小板磷脂(PF3)和钙离子组成复合物,激活因子Ⅹ为Ⅹa。

2. 外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TF)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凝血常规临床意义定稿版

凝血常规临床意义定稿版

凝血常规临床意义精编W O R D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凝血常规临床意义 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参考值:平均秒值:(12±1)s:男性:11~13.7s。

女性:11-14.3s。

超过正常对照值3s为异常。

临床意义:PT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及纤维蛋白原缺乏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症、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使用某些药物,如链霉素、卡那霉素、氨苄西林、利福平、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利尿剂等。

PT缩短:先天性Ⅴ因子增多症、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口服避孕药,使用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等。

建议:(1)显着减少建议检查肝功能。

(2)检查前应尽量不饮酒,不吃高脂饮食。

(3)若PT显着增高,应预防出血倾向。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参考值:(37±3.3)s,超过正常对照值10s以上有意义。

·临床意义:APTT延长:先天性因子Ⅷ、Ⅸ、Ⅺ缺乏,如血友病甲、血友病乙、Ⅺ因子缺乏症;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肝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使用阿司匹林、肝素等药物;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亢进、DIC;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Ⅷ抗体、狼疮抗凝物质等。

APT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

注意事项:时间缩短应预防高凝引起的并发症。

5.PT比值[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患者PTs/正常参比血浆PTs)ISI] 参考值:0.8~1.5之间临床意义:用于口服抗凝剂的监测,2~3为宜。

注意事项:(1)如果APTT延长,PT、TT、FIB正常,临床上有出血,建议做凝血因子确定性实验,确定血友病类型;临床上无出血,建议做血浆因子Ⅶ的促酶活性检查,确定是否为因子Ⅻ缺乏症。

(2)如果APTT、PT均延长,TT、FIB均正常,建议做检查确定是否为因子Ⅱ、Ⅴ、Ⅸ、Ⅹ或多个因子缺乏症。

凝血基础

凝血基础

凝血基础(理论及实验)凝血因子检测一、理论性问题1.参与凝血过程的凝血因子有哪些?凝血因子(coagulable factor)也称凝血蛋白(coagulable protein),迄今已证实有14个因子参与凝血过程,包括国际凝血因子命名委员会规定以罗马数字命名的凝血因子11个(凝血因子I~XIII,其中凝血因子IV是钙离子,凝血因子VI因被证实是因子V的活化形式而废除)以及激肽生成系统中的前激肽释放酶和高分子量激肽原。

2.凝血过程包括哪几条途径?凝血是一系列血浆凝血因子相继酶解激活的过程,最终结果是生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凝血过程一般被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其中包括凝血的共同途径),两条凝血途径的主要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及参加的凝血因子不同,结果形成两条不同的因子X激活通路。

(1)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内源性),这一凝血途径通常是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玻璃、白陶土、胶原等)接触而启动(接触激活);(2)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不完全来自正常血液中,部分由组织中进入血液。

这主要是指组织因子由各种途径(血管损伤、血液中细胞的释放表达等)进入血液,引起因子VII的活化,并与之构成复合物,进而激活因子X、因子II,最终形成纤维蛋白。

(3)共同途径,在内源和外源凝血途径中,因子X被因子IXa、VIIIa或因子VIIa-TF所激活,之后的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单体在因子XIIIa和Ca2+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过程是完全相同的。

3.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凝血途径的凝血方式有何不同?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主要不同在于:①启动方式不同,内源性凝血途径启动于接触活化,即由因子XII接触带负电荷的物质被激活开始,外源性凝血途径由受损的血管壁释出组织因子启动;②激活因子X的复合物不同,内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IXa,VIIIa,Ca离子形成的复合物激活因子X。

外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IIIa,VIIa,Ca离子形成的复合物激活因子X;③参与因子及所需时间不同,内源性凝血途径参与的凝血因子多,反应步骤复杂,需要3~8分钟,外源性凝血途径参与的因子少,反应步骤简单,所需时间不到10秒。

凝血检查知识点总结

凝血检查知识点总结

凝血检查知识点总结一、凝血系统概述凝血系统是机体在出血时,通过多种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的相互作用,使血液在受损的血管内迅速形成凝块,从而停止出血的一种重要生理功能。

二、常见的凝血检查项目1. PT(凝血酶原时间):主要用于评估外源凝血途径,供给了维生素K的出血状态及了解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情况。

2.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主要用于评估内源凝血途径,适用于肝细胞损害,肾脏疾病,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或血友病的患者。

3. TT(凝血酶时间):用于评估凝血功能的异常。

正常值为15~20秒。

当纤溶功能障碍或肝功能受损时,该时间会延长。

4. FIB(血纤维蛋白原):主要用于评估体内的纤维蛋白原含量,正常值为2~4g/L。

常用于评估凝血系统的功能异常是否与纤维蛋白原相关。

5. D-Dimer(D-二聚体):是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用于评估血栓形成和溶栓过程,正常值为≤0.5μg/mL。

常用于急性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或肺部栓塞的诊断。

6. PT-INR(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是为了减少不同实验室之间PT值的差异而推广的标准化参数。

PT-INR的正常值为0.8~1.2。

7. APCR(活化蛋白C抵抗):是一种常规的血栓形成筛查测试,特别用于评估患有固有性之易损性凝血因子的疾病。

8. AT-III(抗凝血酶Ⅲ):主要用于评估抗凝系统功能,正常范围是80%-120%。

AT-Ⅲ缺乏可能导致血栓性疾病。

9. PLT(血小板计数):是评估凝血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正常值是100~300*10^9/L,异常时可以导致出血或血栓。

10. F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作为血栓形成和溶栓的诊断指标,较高的FDP水平可能是深静脉血栓、肺血栓栓塞、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TP)等疾病的诊断依据。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凝血检测项目,这些检测项目能够帮助医生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全面的评估,并为了更好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三、凝血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1. 凝血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是指机体发生出血或血栓事件时,凝血系统不能有效地产生血栓,或不能在出血后迅速形成血块以止血。

有关凝血的医学常识

有关凝血的医学常识

凝血(Blood Coagulation),即: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是生理性止血的重要环节。

血液凝固的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可溶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凝血的基本过程:凝血其基本过程是一系列蛋白质的有限水解过程,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1、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为Xa、V、Ca2+和PF3(血小板第3因子,为血小板膜上的磷脂)复合物,它的形成首先需要因子x的激活。

根据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始动途径和参与因子的不同,可将凝血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条途径。

(1)、内源性凝血参与凝血的全部因子均来血浆。

血液接触到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凝血因子12结合到异物表面并被激活,被激活的凝血因子12又将激活凝血因子11并进一步促进凝血因子12的激活,从凝血因子12结合到异物表面到激活态凝血因子11生成的过程成为表面激活,此过程还需高分子激肽原作为辅因子加速。

被激活的凝血因子11在钙离子存在时激活凝血因子9,,激活态凝血因子9在钙离子作用下与激活态凝血因子8活化血小板提供的膜磷脂表面结合生成因子10酶复合物,该复合物激活凝血因子10,激活态凝血因子10可在钙离子存在时与激活态凝血因子5在磷脂膜表面形成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酶原复合物激活凝血酶原,凝血酶激活凝血因子13和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13促使可溶的纤维蛋白原生成不溶的多聚纤维蛋白多聚体,从而形成血凝块止血。

(2)、外源性凝血启动因子为来自组织的组织因子,因此此途径又称组织因子途径。

组织因子为一种糖蛋白,存在于大多数组织细胞的细胞膜中。

当组织损伤时,组织因子暴露,血中的激活态凝血因子7(约占血中凝血因子总量的0.5%)与组织因子结合成复合物,复合物在磷脂和钙离子存在的情况下迅速激活凝血因子10,激活态凝血因子10可在钙离子存在时与激活态凝血因子5在磷脂膜表面形成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酶原复合物激活凝血酶原,凝血酶激活凝血因子13和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13促使可溶的纤维蛋白原生成不溶的多聚纤维蛋白多聚体,从而形成血凝块止血。

凝血基础必学知识点

凝血基础必学知识点

凝血基础必学知识点1. 凝血机制:凝血是人体血液在出血时自我止血的一种保护机制。

主要包括血小板聚集、细胞外凝血酶原激活系统和细胞内凝血酶原激活系统。

2. 血小板聚集: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聚集起来形成血栓,以堵住破损的血管。

血小板聚集的过程包括血小板粘附、释放活性因子和凝聚。

3. 凝血酶原激活系统:当血管受损时,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Ⅻ)会被激活,形成凝血酶。

凝血酶能够将未激活的凝血因子转化为活化的凝血因子,最终形成纤维蛋白来形成血栓。

4. 凝血因子:凝血过程中涉及的凝血因子有很多,包括血小板因子、凝血酶原、凝血酶等。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参与血液凝结的过程。

5.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是凝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分。

它由纤维蛋白原转化而来,具有强大的凝血功能,能够促使血小板形成血栓,起到血栓稳定和封堵破损血管的作用。

6. 抗凝系统:人体还有一套抗凝系统,能够平衡和调节凝血过程。

它包括抗凝酶、溶解酶和纤维蛋白溶解物等,能够防止血栓的异常形成和维持血液的正常流动。

7. 凝血功能检测:凝血功能的检测可以通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等指标来评估。

8. 凝血异常:凝血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有很多,包括凝血因子缺乏、凝血酶原激活过度、抗凝系统功能异常等。

这些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的发生。

9. 凝血疾病:凝血疾病包括出血性和血栓性疾病。

常见的凝血疾病有血友病、血小板功能障碍和深静脉血栓等。

10. 抗凝治疗:对于一些凝血异常或凝血疾病,可以进行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可以通过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来延长凝血时间,预防血栓的形成。

血凝知识点总结

血凝知识点总结

血凝知识点总结一、血液凝固的基础知识1.凝血机制:当血管受伤时,血管内膜会释放出一种叫做组织因子的物质,它会激活血浆中的一种蛋白质叫做凝血酶原。

凝血酶原在组织因子的作用下转变成凝血酶,凝血酶又会刺激另一种血浆中的蛋白质叫做原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最终形成血块。

2.血小板的作用:血小板是一种圆形的细胞片片,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血管受伤后,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受伤部位,并释放出一些物质,刺激血管收缩和凝血酶的形成,帮助血液迅速凝固。

3.凝血途径:人体内存在两种凝血途径,分别是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在血管受伤时,血管内膜释放的组织因子激活凝血酶原,引发血液凝固的过程;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外部组织受伤时,组织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来启动凝血过程。

4.纤维蛋白溶酶原: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凝血酶的作用会刺激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形成血块。

然而,当伤口愈合后,纤维蛋白需要被溶解,这时就需要纤维蛋白溶酶原的作用来分解纤维蛋白,恢复血液的正常流动。

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1.遗传因素:一些人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血液凝固功能不正常,容易出现出血或血栓的问题。

2.营养因素: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对血液凝固有着重要的影响,如维生素K是合成凝血蛋白和凝血酶所必需的物质。

3.疾病因素:一些疾病如肝病、肾病、心脏病等都可能影响身体的血液凝固功能。

4.药物因素:一些药物如抗凝血剂、抗血小板药物等都会影响血液凝固功能。

三、血液凝固功能的检测1.凝血时间检测:凝血时间是指从抽血到血液凝结的时间,通过这个测试可以了解血液凝固的速度和效果。

2.血小板计数:通过检测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可以了解血小板功能的正常与否。

3.凝血因子测定: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

4.纤维蛋白原测定:通过检测纤维蛋白原水平来了解血液凝固功能的正常与否。

五、血液凝固功能的相关疾病1. 凝血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是指身体的血液凝固功能出现异常,表现为出血或血栓等症状,需要及时进行检测和治疗。

(完整word版)凝血功能检查

(完整word版)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参考值】手工法和血液凝固仪法11~13s或(12±1s)。

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3s 以上为异常。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参考值为1.0士0.05(0.82~1.15)s。

国际标准化比(INR)1.0+0.1。

【临床意义】1.PT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 (凝血酶原)、Ⅴ、Ⅶ、X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纤溶亢进、DIC、使用抗凝药物(如口服抗凝剂)和异常抗凝血物质等。

2.P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

3.PTR及INR是监测口服抗凝药物的首选指标。

国人以2.0~2.5为宜。

(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同(APTT)测定【参考值】手工法:为31~43s。

测定值与正常对照值比较,延长超过10s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1.APTT延长:见于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PK(激肽释放酶原)、HMWK(高分子量激肽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尤其见于FⅧ、Ⅸ、Xl缺乏以及它们的抗凝物质增多;此外,APTT是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的常用试验。

2.APTT缩短: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

(三)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参考值】2~4g/L。

【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传染病、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灼伤、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以及血栓前状态、部分老年人等。

2.减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四)D-二聚体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Ⅹ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

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参考值】定性:阴性。

定量:小于200μg/L。

【临床意义】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自溶解功能。

凝血基础知识-文档-(3)

凝血基础知识-文档-(3)

•凝血知识的介绍•一、凝血机制血液凝固是无活性的凝血因子( 酶原) 被有序地、逐级放大地激活,转变为有蛋白降解活性的凝血因子的系列性酶反应过程。

凝血的最终产物是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二、凝血过程( 一) 凝血活酶生成1. 外源性凝血途径2. 内源性凝血途径( 二) 凝血酶生成( 三) 纤维蛋白生成•三、开展凝血实验的意义开展凝血实验对临床各科的疾病诊断具有很大的意义,除了对出血疾病的筛选与诊断外,还用于血栓前状态的检查;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出血疾病(DIC)的实验诊断以及对各种抗凝治疗者的用药指导和预后估计等。

血栓于止血不仅涉及基础医学,且与多个临床学科(包括血液科呼吸消化科心血管科神经科妇产科普通外科)的疾病密切相关。

•四、临床常用的检测项目•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测定(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血浆D-二聚体(D-D)•五、凝血测试项目的临床意义(一)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参考值:12-16秒。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 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 的延长>3s 见于:•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PT的缩短见于:•DIC早期呈高凝状态•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口服避孕药•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正常参考值:21-38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珠法:STAGO为例
双磁路磁珠法的测试原理如下:测试杯两侧的有一组驱动线圈,它们产 生恒定的交替电磁场,使测试杯内特制的去磁小钢珠保持等幅振荡运动。凝 血激活剂加入后,随着纤维蛋白的产生增多,血浆的粘稠度增加,小钢珠的 运动振幅逐渐减弱,仪器根据另一组测量线圈感应到小钢珠运动的变化,当 运动幅度衰减到50%时确定凝固终点。双磁路磁珠法进行凝血测试,完全不受
溶血、黄疸及高血脂症的影响,甚至加样中产生气泡也不会影响测试结果。
凝固反应进行 散色光
90°
光源
凝固反应进行
散色法:SYSMEX为例
通常是把凝固的起始点作为0%,凝固终点 作为100%,把50%作为凝固时间。光探测器接 收这一光的变化,将其转化为电信号,经过放 大再被传送到监测器上进行处理,描出凝固曲 线。
当测定含有干扰物(高脂血症、黄疸和溶血) 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特殊样本时,由于本底浊 度的存在,其作为起始点0%的基线会随之上移或 下移,仪器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用本底扣除的方法 来减少了这类标本对测定的影响。
散射法:散射比浊法是根据待验样品在凝固过程中散射光的变化来确定检测终点 。在 该方法中检测通道的单色光源与光探测器呈90°直角,当向样品中加入凝血激活剂后, 随着样品中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过程,样品的散射光强度逐步增加,仪器把这种光学变 化描绘成凝固曲线,当样品完全凝固以后,散射光的强度不再变化。
123
反应原理
检测方法
凝固法
磁珠法和散色法
胶乳免疫比浊 底物显色法
透射法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32-43s,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 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 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原理: APTT:在37℃下以白陶土为激活因子,以脑磷脂(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提供凝血的 催化表面,在Ca2+ 参与下,观察乏血小板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APTT是内源性凝血系统 较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
D-Dimer和FDP
FDP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是在纤溶亢 进时产生的纤溶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被分解后产生的降解产物的总称。 主要原发性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高时,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含量升高, 可出现明显的沉淀峰。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凝血酶时间(TT)
凝血酶时间(TT):秒数:13-18s,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TT:主要反映纤维 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异常血红蛋白血症,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原理: TT:待测血浆加入标定的凝血酶溶液,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测定凝固所需的 时间,即为待测血浆凝血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FIB):
纤维蛋白原(FIB):2-4 g/L 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 死 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原理: Fib:根据纤维蛋白原与凝血酶作用最终形成纤维蛋白的原理。以国际标准品为参比血 浆制作标准曲线,用凝血酶来测定血浆凝固时间,所得凝固时间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 浓度呈负相关,从而得到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D-Dimer: D- 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 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 联纤维蛋白凝块。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 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止血过程
组织因子释放 凝血因子激活
出血疾病分类
组织因子释放 凝血因子激活
血管壁 异常
血小板数量 和质量异常
凝血以及 纤溶异常
凝血瀑布流 PT
APTT
TT和Fib
D-Dimer和FDP
纤维蛋白溶解
2 凝血项目
常用凝血项目
具体项目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凝血酶原时间(PT) 纤维蛋白原(FIB) 凝血酶时间(TT) D-Dimer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抗凝血酶3
凝血酶原时间(PT)
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s,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活动度:80-120% INR:0.8-1.2。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 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 主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 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原理: PT:在待价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重组/兔脑、人脑、胎盘、肺组织等浸出 液)和Ca2+,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后者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凝血基础知识
临检部 RD228 2017.01.19
1 凝血概述 3 凝血仪原理 5
2 凝血项目简介 4 凝血产品市场情况 6
1 凝血概述
血栓与止血
血栓和止血(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是机体出血、血液凝固和血液凝固调 节 的动态平衡过程。若止血、血液凝固活性增强或血液凝固调节机制活性减弱, 将会导致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或血栓形成(thrombosis);相反 便会引起低凝状态(hypocoagulability)或者出血倾向(hemorrhagic tendency)。
DD和FDP用的胶乳免疫比浊方法,参数(波长,加样量等)根据体系而定。
3 凝血仪原理
常规四项检测原理
散色法 磁珠法
Sysmex CA7000,CS5100, 积水CP-2000等系列, 雷杜
STAGO COMPACT 和R系列, 普利生系列(迈瑞)
电化学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罗氏康固凝血仪
散色法:SYSMEX为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