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内容充实】

合集下载

《被压迫者教育学》教育思想评析读书笔记

《被压迫者教育学》教育思想评析读书笔记

《被压迫者教育学》教育思想评析读书笔记《被压迫者教育学》教育思想评析保罗·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出版于1970年,这是一部反体制的教育学,和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学大相径庭。

该书所指向的教育对象从学校层面转到社会层面,从学生转为社会中的被压迫者,因此,说它是一本教育著作,毋宁说它是一本政治著作。

这部著作大胆地揭示出社会的真相,道出压迫者压迫被压迫者的压迫现实及其背后的压迫制度,它着力于唤醒被压迫者的意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并通过自由的实践在改造历史中不断地获得人性的解放,以所有人的人性化取代压迫者和被压迫者这一对矛盾。

读完之后,我感受到这样一种力量,它催人奋进和思考,帮助人反思这个社会,而书中诸多闪光的经典思想更是让人振奋不已。

开篇弗莱雷就指出在压迫的世界里压迫者和被压迫者都是非人性化的表现,人类的使命就是追求人性化,使得每个人都成为改造世界的主人。

而现实社会中,被压迫者“无意识”去改造世界,被宿命论羁绊,他们安于被压迫的现状。

对此弗莱雷直言不讳地指出:被压迫者是由这个充满压迫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压迫性的制度与文化使得他们的意识处于淹没状态,统治阶级掌控下的传统教育正是为了维持被压迫者的“无意识”状态,是统治阶级压迫被压迫者的工具。

但事实上人是有意识的存在,也是历史的存在,被压迫者不能仅仅被动地接受知识,还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被压迫现状从而对世界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干预,并积极能动地改造世界。

因而教育就应该是一股解放的力量,一种自由的实践,教育应在自由的对话中进行并致力于使人意识化以期达到所有人的人性化。

弗莱雷猛烈抨击学校的灌输式教育,其醉翁之意不在学校,而是直指现实社会中隐藏的主流文化霸权式传递现象。

在压迫的社会中,压迫者总是以主流文化——实质上是压迫者(少数统治阶层)的知识观,是他们所规定的“真理”,是排斥被压迫者(社会不利阶层)的知识和经验的——给被压迫者进行“洗脑”,使他们内化压迫者的意识,强化其宿命论意识,从而更有利于维持现存的压迫秩序。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后感《被压迫者教育学》是一本由保罗·弗里雷希和理查德·舒尔茨合著的书籍,通过对教育学的研究,探讨了被压迫者的教育问题。

这本书引起了我对教育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让我对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先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探讨,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却发现教育并非总是公平和公正的。

许多被压迫者,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他们的教育权利受到了侵犯。

这引发了我对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的思考,我开始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权利。

在书中,作者还提出了被压迫者教育学的概念,强调了教育对于被压迫者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教育不应该成为压迫者的工具,而应该成为被压迫者摆脱困境的途径。

通过教育,被压迫者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使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应该是一种解放的力量,而不应该成为一种束缚。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思考自己在教育中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应该如何帮助被压迫者获得更好的教育?我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社会问题,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我应该如何在教育中传递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这些问题让我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总的来说,读完《被压迫者教育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通过对教育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我对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开始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

我也开始思考自己在教育中的责任和使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被压迫者争取更好的教育权利,让教育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

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解读

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解读

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解读作者:邓凤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24期摘要:《被压迫者教育学》是保罗·弗莱雷(Freire Paulo)一生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活动的精华。

通过对《被压迫者教育学》的框架进行勾勒,来解读保罗·弗莱雷(Freire Paulo)的教育思想。

主要从教育核心、教育目的、教育脉搏、教育途径、教育实践五方面进行剖析。

关键词: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意识化;对话作者简介:邓凤(1987-),女,湖南邵阳人,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湖南长沙 410083)被誉为“拉丁美洲杜威”的保罗·弗莱雷(Freire Paulo)是巴西著名的教育家,是自赫尔巴特、杜威之后,教育理论史上“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践者,被人们誉为“活着时就成为神奇的人物”。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第三世界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也影响了发达国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

《被压迫者教育学》(Pedaogy of the Oppressed)是保罗·弗莱雷(Freire Paulo)一生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活动的精华。

二战以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亚非拉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第三世界国家人民反对压迫、争取解放的意识觉醒。

《被压迫者教育学》就在这种大背景下诞生了。

该书发表30余年来,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仅英文版本就发行了75万多册。

正如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袁振国教授在其中文版序言里所说的那样:“一本讨论教育问题的书有如此深远和持久的反响,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被压迫者教育学》不仅是一部教育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宣言。

一、教育核心:意识化“意识化”是弗莱雷教育思想的核心。

所谓意识化,就是指通过唤起人民(被压迫者)的觉醒,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创造历史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并最终获得人的解放。

什么是“被压迫者教育学”

什么是“被压迫者教育学”
当然,这 并不是说 弗 莱雷 的 理论 对当代中国毫 无 意义。其强烈的现实介入姿态、扎实的教育实践、研 究教育的方法、其理论观点本身对现代社会依然有重 要的启发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弗莱雷不仅没有过时, 而且对中国的教育研究与实践依然有着重要的方法论 启示。麦克拉伦说“:对我来说,他好像一直在未来的 某处凝视着现在,在未来某处梦想与我们称之为现实 的日常生活发生冲突的地方,在未来某处光明闯入的 没有爱就没有照明的黑暗领域。”此言得之。
所 谓“ 被 压 迫者 教育学”,其实是 一 种以革命与解放为主题的带有一定的政治 诉求的教育理念,它以批判外来殖民统治 和内部阶级压迫为基本特征。弗莱雷出生 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从小就对社会上 普遍存在的贫富差异、阶级差别和社会不 公问题有所体会。大学期间,他主攻法律, 毕业之后担任过伯南布哥州的教育文化社 会 服 务 部主任, 负 责扫 盲 教育。1947年, 由于一个特殊的案件,他放弃了律师职业, 转 行从事 教育。他 经常 深 入 基 层,指导 学 生 及 家长参 与和讨论社会问 题,以便 唤 醒 工人的社会责任意识。他的扫盲行动与计 划,不 仅得 到了政 府 的大力支 持,而且得 到 了民 众 的广 泛认可。 不 过1964年, 巴西 发 生了政 变。由于弗 莱雷的 扫盲行 动 促 进 了人们 民 主与反 抗 意 识 的觉 醒, 他 被 迫流 亡 海 外 达16 年之 久。 在 流亡 智 利期间, 他 追忆了巴西与压 迫者 的 关 系, 反 思了智 利 的 社会文化 历史,梳 理了压 迫者和 被 压 迫 者的种种关系,最终完成了《 被压迫者教 育学》一书,提出了“ 教育即解放”的主张。
放而团结、 组 织、 文化合成 等。 他 不 仅 建 构了教育 在 实践 方面的理论体系,同时还 亲身 介入实践,终 生 从 事扫盲教育与大众教育,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或者说, 弗莱雷的教育理念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他 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他的教育理念产生于 本国以及相似国情的国家的土壤中,具有独特性与针 对性。当我们为新课程改革寻找理论依据的时候,不 能将弗莱雷的理论从具体国情与历史文化中抽空,只 研究对自己有用的“ 语言片段”,甚至引用弗莱雷的只 言片 语为自己的观 念寻 找依 据, 这种 不顾 及 弗 莱 雷思 想整体、生吞活剥其教育理念的行为,无异于盲人摸象, 甚至大大降低了其理论的价值。

被压迫者教育学

被压迫者教育学

被压迫者教育学在教育的历史长河中,各种理论和观念层出不穷,但被压迫者教育学却独树一帜。

这是一种社会底层、弱势群体和被压迫者利益的教育学。

它揭示了教育的不平等性,强调了教育在社会阶层和阶级固化中的重要角色。

被压迫者教育学首先提出的是教育公平性的缺失。

在大多数教育体系中,优势社会地位的人群能够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更好的教育机会,而社会底层和弱势群体则往往受到忽视。

这种不公平现象使得教育无法实现其基本的平等原则。

被压迫者教育学还深入探讨了教育的阶级固化的现象。

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其子女更有可能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优势。

而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其子女则往往无法获得足够的教育资源,从而在社会的阶梯上步履维艰。

被压迫者教育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

它鼓励教育者被压迫者的权益,通过改变教育内容和方式,让被压迫者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它还鼓励教育者反思和挑战现有的教育体制,以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被压迫者教育学是一种深刻揭示教育不平等性的理论,它强调了教育在社会阶层和阶级固化中的重要角色。

它呼吁我们教育的公平性,挑战现有的教育体制,以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在教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被压迫者的角色与现实:读保罗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保罗·弗莱雷,一位充满智慧与勇气的教育哲学家,曾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深入探讨了压迫与教育之间的复杂关系。

他犀利地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社会压迫的工具,对于那些处于社会底层、受到压迫的人群来说,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弗莱雷的视角下,教育成为了一种“压迫”,其原因并非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加深了社会阶级的固化和不平等。

这种不平等体现在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关系中,使得压迫者能够通过教育体系继续维持其统治地位,而被压迫者则只能接受这种不平等,并在无意识中传承这种压迫。

然而,弗莱雷同时也看到了一种可能性的存在,那就是通过教育来反抗压迫。

《被压迫者教育学》概述

《被压迫者教育学》概述

只要我有心——读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总之,这是一本言说革命实践的书。

在我看来,只要我有心,适用于领袖-群众关系的很多道理,也是适用于——或者部分地适用于教师-学生关系的。

——题记引子《被压迫者教育学》,当今课程批判取向研究中最具影响的论著之一。

作者,巴西人保罗·弗莱雷。

《被压迫者教育学》对传统学校教育的抨击是彻底和无保留的。

保罗·弗莱雷用“银行储蓄”作喻。

在他看来,教育成了一种储蓄行动,学生是储蓄所,教师是储蓄者,教师在学生那里储蓄得越多,就越是好教师;学生接受储蓄的能力越大,就越是好学生。

银行储蓄式学校教育的典型特征是:1,教师执教,学生受教;2,教师有知,学生无知;3,教师思考,学生是思考的对象;4,教师演讲,学生听讲;5,教师执行纪律,学生服从约束;6,教师作出选择,学生依从选择;7,教师行动,学生通过教师的行动获得行动的假象;8,教师选择课程内容,学生顺应这些内容;9,教师把知识的权威性与他自己的职业的权威性混淆在一起,使他处于学生自由的对立面;10,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仅仅是客体。

在保罗·弗莱雷看来,传统教育是典型的精神压迫和文化侵犯,其目的是服务于统治的需要:驯化学生,弱化并取消年轻人思考、批判、改造现实的欲望和能力,使他们接受、认同、顺应一个被描述为静止、封闭、除了适应别无他路的“神化的现实”。

而灌输,即反对话教育模式,作为精神压制的有效手段,就成了传统教育的法宝。

解放,也即“人性化”是“被压迫者教育学”的理想。

与之对应的,对话就成了被压迫者教育学行动理论的精髓。

由反对话模式(灌输)衍生出来的,是这样一套维护统治所必须的文化行动理论:征服、分而治之、操纵、文化侵犯;由对话模式(提问)衍生出来的,则是另外一套指向自由和解放的行动理论:合作、为斗争而团结、组织、文化合成。

反对灌输,反对压抑和控制,追求教育人性化,提倡一种更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是《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宗旨所在,也是保罗·弗莱雷毕其一生去努力实践的崇高理想。

被压迫者教育学

被压迫者教育学

7
二、被压迫者教育学主要思想
被压迫者怎样才能得到救赎?教育即解放!
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压迫与解放的矛盾反 映到教育上,表现为反映压迫者利益的灌输 式教育和符合民众需求的提问式教育。
8
二、被压迫者教育学主要思想
2.提问式教育
储蓄教育观
解放教育观
灌输式教育
提问式教育
“解放教育观”:教育目的是要使人觉悟,要具有批判 的意识,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从而获得“解放”。
9
二、被压迫者教育学主要思想
“灌输式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分别扮演的角色: l 教师教,学生被教 l 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 l 教师思考,学生被思考 l 教师讲,学生听——温顺地听 l 教师制定纪律,学生遵守纪律 l 教师作出选择并将选择强加给学生,学生惟命是从 l 教师作出行动,学生则幻想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动 l 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适应学习内容 l 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自由的对立面而建立起来的专业权威与 知识权威混为一谈 l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只是纯粹的客体
5
二、被压迫者教育学主要思想
人性化思想
被压迫者 教育学
提问式教育
对话行动理论
6
二、被压迫者教育学主要思想
1.人性化思想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
被压迫者教育学旨在弘扬、唤醒并形成被压迫者 的主体意识和批判意识。
非转移意识(文化沉默)
“意识 化”
半转移意识(自我贬低) 幼稚的转移意识(单纯意识) 批判性意识
14
三、现实意义
提高一个人的能力,发展他的天赋,满足他 的需要,引导他走上独立自主道路,摆脱依附关 系,摆脱软弱状态,达到成熟,这应是教育上的
解放目标。

教育的压迫及解放-《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

教育的压迫及解放-《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

教育的压迫及解放-《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第一篇:教育的压迫及解放-《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教育学原理作业教育原理读书笔记哦教育的压迫及解放——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思想管窥一、一本著作——《被压迫者教育学》《被压迫者教育学》由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于1970年发表,这本书出版以后引起了多方面的强烈反应。

不论是哈佛大学的讲坛上,还是半文盲的乡村农妇之间,都在议论这本书。

该著作发表以来,已经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仅英文版本就发行了75万多册。

弗莱雷是巴西著名教育家,1921年出生于累西腓市,是第三世界里最为贫穷和不发达的地区之一。

他虽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但从小过着穷人的生活,常常食不果腹,在累西腓市,他有许多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子女的朋友,从他们的言行,衣着以及生活中弗莱雷看到了阶级的差别。

在他周围,艰难困苦的劳工们为了改变命运而一次次的罢工起义,但最终都被无情残忍的镇压了,这一幕幕都给弗莱雷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这使他强烈抨击阶级社会,更加关注被压迫的底层人民的生活。

同样的,小时候的经历也使他发现导致低层阶级人民不幸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他们身上的“沉默文化”(culture of silence),这种文化使他们不敢发声,不能反抗,无法与命运做斗争,而现有的教育系统是正是维护这种沉默文化的主要手段之一。

于是,他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教育领域,并开始投身教育工作。

20世纪40年代,弗莱雷当过葡萄牙语老师,曾在教育部工作,也担任过大学教授;50年代,他开始在巴西东北地区参加成人扫盲工作,这使他积累了不少成人扫盲的工作经验,60年代初期,弗莱雷参加了“累西腓民众文化运动”,并担任了“累西腓民众文化运动”成人教育计划的总协调员。

通过这些经验的积累,弗莱雷的解放教育思想逐步成形,影响力也逐步扩大到国际,但是,1964年巴西发生了军事政变。

由于弗莱雷的激进思想和行动,他遭到了军人政权的逮捕和监禁,后又被驱逐出境。

被压迫者教育学摘抄

被压迫者教育学摘抄

被压迫者教育学摘抄摘要:一、被压迫者教育学的背景和意义1.概念的提出2.针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反思3.为解放运动提供理论指导二、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基本理念1.以解放为核心目标2.强化民众自主意识3.倡导批判性思维三、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实践方法1.民众教育2.组织学习3.社会活动参与四、被压迫者教育学在我国的启示1.推进教育公平2.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才3.发挥教育在改革中的作用正文:被压迫者教育学摘抄被压迫者教育学是一种针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教育理论,旨在通过教育手段,帮助被压迫者实现解放,从而达到社会公平。

这一理论的提出,源于对传统教育学忽视社会不平等问题、无法有效解决被压迫者困境的反思。

被压迫者教育学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塑造个体价值观、影响社会结构的重要力量。

因此,被压迫者教育学强调将解放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关注个体的自主意识和社会责任。

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基本理念包括:第一,以解放为核心目标。

这意味着教育应关注个体的自由、尊严和权利,帮助被压迫者摆脱压迫,实现自主发展。

第二,强化民众自主意识。

被压迫者教育学认为,民众应该从被动接受教育的角色转变为主动参与教育过程的主体,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能够对社会现实进行独立、深入的反思。

第三,倡导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敢于质疑权威、追求真理、关注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

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被压迫者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社会现实,为改变现状提供理论支持。

在实践层面,被压迫者教育学主张采用民众教育、组织学习和社会活动参与等方式,推动教育改革。

首先,通过民众教育,让更多人了解被压迫者教育学的理念和方法,从而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其次,组织学习,以小组为单位,鼓励被压迫者相互支持、共同成长。

最后,倡导社会活动参与,让被压迫者通过实际行动,争取自己的权益,推动社会变革。

在我国,被压迫者教育学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

首先,推进教育公平,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消除城乡、贫富等社会不平等现象。

被压迫者教育学

被压迫者教育学

被压迫者教育学被压迫者教育学:寻求平等与自由的学习之道关键词:被压迫者教育学,平等,自由,社会变革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压迫与被压迫的矛盾一直存在。

被压迫者教育学正是针对这一矛盾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旨在帮助被压迫者在社会中获得平等和自由。

被压迫者教育学的产生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

当时,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在教育资源分配和教学质量上遭受不公平对待,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民权运动领袖们提出了“被压迫者教育学”这一概念,强调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并倡导平等、公正、包容的教育理念。

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基本思想是承认被压迫者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劣势地位,并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价值。

这一教育理念强调实践、批判性和反传统,旨在培养被压迫者的反抗意识、领导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的理论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基本概念,如压迫、反抗、领导、集体行动等;其次是研究范畴,如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改革等;最后是方法论,包括参与式研究、行动研究、批判性研究等。

被压迫者教育学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被压迫者能够克服各种障碍,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同时,被压迫者教育学还培养了众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领导能力的公民,为社会变革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被压迫者教育学的未来展望也愈加广阔。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被压迫者教育学不仅关注种族、性别等传统意义上的被压迫者,还涉及到贫困、残疾、性取向等多个领域。

未来的被压迫者教育学将继续倡导平等和自由的教育理念,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推动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

此外,被压迫者教育学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研究和国际合作。

通过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被压迫者教育学将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为全球范围内的被压迫者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持。

总之,被压迫者教育学在寻求平等和自由的学习之道上具有重要意义。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被压迫者教育学》是弗莱雷长达六年的真实体验与实践的结晶,植根于弗莱雷的亲身经历,以批判外来殖民统治和内部阶级压迫为宗旨,措辞犀利,具有强烈的批判性,不仅对拉美地区,而且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及社会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仅是一本教育学著作,而且是一部人类解放与自由的宣言。

第1章被压迫者教育学的根据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矛盾,如何克服这对矛盾压迫与压迫者;压迫与被压迫者解放:不是一种恩赐,也不是一种自我实现,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第一章就开篇明确的指出了其实压迫的核心在于制度的压迫,而不是一个两个人的压迫。

批判的重点需要放在对于制度的批判上。

第2章灌输式教育作为压迫的手段提问式教育作为解放的手段灌输式教育与师生之间的矛盾提问式教育与师生之间矛盾的取代仔细分析一下校内或校外任何层次的师生关系,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关系的基本特征就是讲解。

这一关系包括讲解主体(教师)和耐心的倾听主体(学生)。

在讲解过程中,其内容,无论是价值观念还是从现实中获得的经验,往往都会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可言。

教育正承受着讲解这一弊病的损害。

教师谈论现实,就好像现实是静态的、无活力的、被分割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

要不,他就大谈与学生生活经历相去甚远的话题。

他的任务是向学生“灌输”他的讲解内容——这些内容与现实相脱离,与产生这些内容并赋予其重要性的整体相脱节。

教师的话被抽取了具体的内核,变成空洞的、遭人厌弃和让人避而远之的唠叨。

这种讲解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冠冕堂皇的言辞,而不是其改造力量。

“四乘四等于十六;帕腊州的州府是贝伦。

”学生把这些语句记录在案,把它们背下来,并加以重复。

他们根本不明白四乘四到底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州府”在“帕腊州的州府是贝伦”这个句子中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也就说,他不懂得贝伦对帕腊州意味着什么,而帕腊州对巴西又意味着什么。

讲解(教师是讲解人)引导学生机械地记忆所讲解的内容。

尤为糟糕的是,讲解把学生变成“容器”,变成了可任由教师“灌输”的“存储器”。

(完整word版)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

(完整word版)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

《被压迫者教育学》保罗.弗莱雷一、内容简介《受压迫者教育学》由保罗.弗莱雷所著,出版于1970年。

该书是弗莱雷基于其在巴西与智利从事识字教育和农村改造的经验,加上其流亡西方世界六年对于政治情况的观察撰写而成。

在该书中弗莱雷将教育视为一种追求自由的人性化过程,被压迫者通过提问式教育、对话的方式,学习觉察社会、政治与经济的矛盾,并从而采取行动反抗现实中的压迫性因素,亦即意识觉醒,实现与压迫者的共同解放。

弗莱雷认为教育就是一种文化行动。

本书共分四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中作者通过阐述非人性化产生的原因,揭示了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矛盾。

在揭露压迫者“虚假的慷慨”和被压迫者的二重性的同时,提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反思性地投入到解放的行动中去,而这一任务只能由被压迫者担任。

第二章专门论述了教师与学生这对矛盾,批判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以及作为其基础的“储蓄教育观”,从而揭示了新的教育观“解放教育观”与旧教育观的本质区别,并提出了要用“提问式教学”来取代“讲授式教学”。

第三章中,弗莱雷详尽论述了被压迫者教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话的特性,从而提出了他的著名的“对话式教学”这一新的教学观。

同时,弗莱雷也对课程内容来源和课程内容的确定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要探究产生于现实的原生主题的课程观。

在《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一书的最后一章第四章中,弗莱雷着重阐述了他的文化行动观。

弗莱雷着重分析了革命的文化行动论和压迫的文化行动论的主要特征和区别,揭示了教育与革命、教育与政治的基本联系,这也成为弗莱雷以后提出的“教育即政治”的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阅读指南(一)弗莱雷的新旧教育观1.“讲授式教学”与“储蓄教育观”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弗莱雷探究了学校中的教学关系。

他发现,学校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讲授”。

这种“讲授”导致学生机械地记忆所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变成被教师“填塞”的“容器"。

而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反映了一种传统的旧教育观——“储蓄教育观”。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弗莱雷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弗莱雷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弗莱雷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弗莱雷作为一个社会批判和社会改造的教育家,曾对传统教育中的讲授方式作了猛烈的批语。

他认为,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主客体的关系,即讲授是教师,是主体;听讲者是学生,是客体。

这种教学法没有对话,没有交流。

这种不对话表明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垂直关系,而不是平等关系;是一种专制主义,而不是民主主义。

而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讲授的内容又往往与学生的现实是断裂的。

弗莱雷接着指出,这种“讲授”会导致学生机械地记忆所讲授的内容,会把学生变成被教师“填塞”的“容器”。

教师把这些“容器”填得越满,越成为优秀教师。

只要学生愿意被填塞,或受填塞的内容多,也就可以成为优秀学生了。

这种讲授式教学充分反映了一种传统的旧教育观。

对于这种传统的教育,弗莱雷有个著名的十分形象的比喻——“银行储蓄”式的教育。

说它著名,一点不假,因为这个比喻在文献中的引用率是非常高的。

弗莱雷认为,“这种教育是一种‘储蓄’行为,学生就像是银行里开的‘户头’,教师则是‘储户’。

教师进行讲授,进行存款,而学生则被动地听讲、接受、记忆和重述、进行储存。

师生之间以这种‘你储我存’取代了相互的‘交流’。

学生‘户头’里的‘存款’越多,他们发展批判意识就越少,而这种批判意识可以使他们作为世界的改革者介入于这个世界。

”在这种“储蓄教育观”中,教师是至高无尚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

因此,教育中就出现了弗莱雷指出的如下一些现象:1)教师总是教,学生总是被教2)教师是知识权威,是智者,学生则是愚者3)教师总是在思考,而学生不用思考4)教师总是讲授,学生总是听讲5)教师执行纪律,学生遵守纪律6)教师选择并规定,学生遵守规定7)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围着教师转8)教师有权选择教学内容,学生适应教学内容9)教师利用自己的威望成为知识权威,反对学生独立思考10)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客体在这种“储蓄教育观”中,知识被看作是智者给予愚者的一种恩赐,学生被看作是要进行适应的人和要进行调整的人。

被压迫者教育学摘抄

被压迫者教育学摘抄

被压迫者教育学摘抄(原创实用版)目录一、被压迫者教育学的概念和背景二、被压迫者教育学的核心理念三、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实践方法和案例四、被压迫者教育学的意义和启示正文【一、被压迫者教育学的概念和背景】被压迫者教育学,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拉丁美洲,是一种针对社会底层民众的教育理论和实践。

在当时,许多拉丁美洲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极不均衡,贫富差距巨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底层民众很难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在这种背景下,被压迫者教育学应运而生,旨在为底层民众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和压迫。

【二、被压迫者教育学的核心理念】被压迫者教育学的核心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育民主化:主张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无论贫富、种族、性别等因素,都应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

2.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3.贴近生活:教育内容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提高教育效果。

4.合作学习: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实践方法和案例】被压迫者教育学在实践中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方法,例如:1.创建社区学校:在贫困社区建立学校,为当地居民提供教育机会。

2.采用本土化教材:使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材,提高教育质量。

3.开展成人教育:为成年劳动者提供教育机会,帮助他们提高技能,增加收入。

4.实施互动教学:倡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被压迫者教育学的意义和启示】被压迫者教育学为解决社会教育不平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其强调的教育民主化、批判性思维等理念,对我国教育改革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被压迫者教育学》这本书的第一章,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思考之门,让我对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作者在第一章中就鲜明地指出了教育中存在的压迫现象,这让我不禁反思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场景。

我们常常认为教育是一种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但却很少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存在着某种权力的不平衡,是否有一方在压迫着另一方。

书中提到的压迫,并非仅仅是身体上的限制或强制,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上、观念上的束缚和制约。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被视为知识的权威拥有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这种模式看似有序高效,但实际上却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传授知识,学生在下面埋头苦记,很少有机会去质疑、去探索、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难道不是一种压迫吗?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个性发展被压抑,他们被要求遵循既定的规则和模式,而那些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行为则可能被视为异端。

书中还提到了教育与社会结构的紧密联系。

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压迫现象会反映在教育中,而教育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强化这种不平等。

比如,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在教育资源的获取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家境优越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接受更好的辅导和培训,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则可能因为资源匮乏而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

这种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实际上是社会压迫在教育领域的延伸。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对教育感到绝望。

相反,作者让我认识到,教育也可以成为解放被压迫者的有力工具。

当我们意识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时,就有可能去改变它。

我们可以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平等、民主的教育环境,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的角色需要发生转变。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更应该是引导者和启发者。

他们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

同时,教育方法也需要创新。

不再是单一的讲授式教学,而是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读书笔记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读书笔记

教育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作业外国教育史姓名:任超群学号: 2110402042专业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基教院)日期: 2011年11月03日读书笔记书目:《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巴西]保罗 弗雷勒著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整体感受:之所以选择这本《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作为这学期外国教育史这门课的读书书目,一个原因是老师的推荐,另外是在之前的阅读过程中了解到关于本书及其作者的一些观点和评价。

读完之后,感触更为深刻。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被称为“被压迫者的教育圣经,真正革命的教育学”。

袁振国老师是这样评价它的:“这本冠以教育学的著作并没有我们熟悉的教育学体系和概念系统,它不是一本一般意义上的学科著作。

这是一本关于平等和正义的书,是对处于社会不利处境的人们的悲天悯人的关注,是平等和尊重地对待每一个人的生命呼唤和勇气奉献。

”弗雷勒以一个深深感受到压迫的第三世界政治家情怀,从政治和教育的视角分析了第三世界人民所处的局势和这种政治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另外一点感触是,保罗也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教育家、政治家。

他将他的见解,归功于妻子的理解和鼓励,归功于朋友的帮助和意见,他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他理想的教育世界负责。

本书探讨的是两套文化行动理论:压迫者为了压迫需要的压迫文化行动理论;被压迫者为了获得自由需要的一套革命文化行动理论。

进而衍伸出了两种教育理论,压迫者以巩固统治为目的的压迫教育理论;革命者以人的解放和自由为目的的解放教育理论。

在阅读分析之后,简单将弗雷勒的理论体系整理为下表:弗雷勒的文化行动理论革命文化行动理论压迫文化行动理论统治者,压迫者主体(共同主体)革命领导人和被压迫者群众客体应进行改造的、被压迫的现实应进行维护的统治(包括被压迫者)目标为了获得解放(是一种持续的过程)为了维护压迫特征合作、团结、组织、文化合成征服、分化、操纵、文化侵犯弗雷勒的教育观提问式教育灌输式教育主体(共同主体)教师和学生教师内容现实世界的问题统治者规定的固定内容目标为了获得解放和自由为了维护统治和压迫方式对话、交流讲解、灌输师生关系师生平等对话交流,互为师生的对话关系教师是讲解的主体,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非对话关系特征爱的教育,人性化机械化,非人性化在整本书中,弗雷了便是围绕着这几个理论开展的。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丁然职业技术教育学作者介绍: 保罗•弗莱雷是20世纪批判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最关键、最有影响作家之一, 世界著名教育家、哲学家。

1994年至1995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国际刊物《教育展望》以四期特刊形式, 介绍了从孔子、亚里士多德到现代100位含有国际影响教育家, 弗莱雷是其中四位在世教育家之一, 被誉为“活着时就成为传奇”人物。

她也曾被美洲和欧洲29所大学授予声誉学位并在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中取得过荣誉和奖励。

她是自赫尔巴特、杜威以来, 教育理论史“第三次革命”开创者和实施者, 一生致力于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研究, 一生笔耕不辍, 著述颇丰。

选择这本书来当教育哲学书籍来读, 是因为这本书最开始题目吸引了我, 而且在读过程中发觉本书和其她教育学专著不一样, 通篇没有纯粹教育学体系和教育学概念系统, 而是从对处于不利境地人关心出发, 提出了教育政治性问题, 提出了教育服务于统治阶级对人民施行压迫现象, 试图引导这些人被解放, 自我解放, 最终改变她们命运。

袁振国老师是这么评价它: “这本冠以教育学著作并没有我们熟悉教育学体系和概念系统, 它不是一本通常意义上学科著作。

这是一本相关平等和正义书, 是对处于社会不利处境大家悲天悯人关注, 是平等和尊重地对待每一个人生命呼叫和勇气奉献。

”本书第一章提到了“对自由恐惧”, 这种恐惧是被压迫者会更向往成为压迫着, 不过是被压迫者摆脱不了被压迫境地。

自由要靠征服得来, 而不是靠恩赐。

被压迫者想要取得自由, 要经过持之以恒努力和勇于挑战决心并尽心尽全力追求才能取得。

要处理压迫问题, 首先就是要用批判眼光来寻求压迫根源, 经过改造, 发明一个新环境。

这么想是理想, 不过为何压迫与被压迫这种现象在各个领域连续多年, 并有可能一直连续下去。

可能原因有可能是被压迫者已经习惯了她们所处统治结构, 而且已变得顺从这种结构, 只要她们认为不能去冒需要冒风险, 她们便会停止争取自由斗争。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保罗•费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充满了挣脱枷锁、解放一切的味道。

这本书一直在探讨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关系,并完成阐述了“被压迫者如何通过教育获得解放”的重要问题。

费莱雷也是“被压迫者”之一,所以这本书几乎是他作为“被压迫者”的全部心声,甚至让我想到了古希腊角斗士斯巴达克斯, 只不过相比之下费莱雷反抗压迫的方式是用文字而非武力。

相比西方的“主流声音”,这本身处第三世界的“非主流声音”显得十分独特。

费莱雷在陈述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关系的时候充满了哲学色彩,在不少地方都能看到马克思的影子,这在以往的西方著作中是难以见到的。

第二章篇幅不长,理解起来较为容易。

这一部分是作为压迫者的教师和被压迫者的学生的关系。

在压迫背景下,教师成了压迫者的工具,广泛地采用灌输式教育。

这种灌输式教育和我国之前的“填鸭式教育”比较相似,只负责传递知识和价值观,却无法培养学生思考和对话的能力。

费莱雷将这种教育比作银行储存, 教师只是把知识储蓄在学生那里,但是有存就有取,而已经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无法取回的,所以我觉得这一过程只是“复制知识”的过程。

这一过程恰恰就像拷贝文件,有的时候可能是原封不动地复制过去,有的时候也会丢失一些文件,但是原文件不会受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也没有产生“新文件”,也即新的想法和交流。

教师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学生渐渐失去了话语权,对待一切事物的麻痹、轻信、盲从。

当一部分学生成为新的“压迫教师”后,这些教师仍然充当着压迫者的角色,去压迫新的学生。

所以我认为教师其实也是被压迫者,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充当台面上的“压迫者”的角色,真正的压迫者却躲在幕后,压迫着所有教师和学生,使他们失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使用“提问式教育二提问式教育,不仅出于对人性完美的肯定和渴望,而且更把这种肯定和渴望,建立在对人与世界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建设性实践上。

在这样的教育形式中,教师与学生通过交流来完成相互的思考与创造,产生了“教师-学生”以及“学生-教师”这样的新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
《被压迫者教育学》是弗莱雷长达六年的真实体验与实践的结晶,植根于弗莱雷的亲身经历,以批判外来殖民统治和内部阶级压迫为宗旨,措辞犀利,具有强烈的批判性,不仅对拉美地区,而且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及社会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仅是一本教育学著作,而且是一部人类解放与自由的宣言。

第1章
被压迫者教育学的根据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矛盾,如何克服这对矛盾压迫与压迫者;压迫与被压迫者解放:不是一种恩赐,也不是一种自我实现,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第一章就开篇明确的指出了其实压迫的核心在于制度的压迫,而不是一个两个人的压迫。

批判的重点需要放在对于制度的批判上。

第2章
灌输式教育作为压迫的手段提问式教育作为解放的手段灌输式教育与师生之间的矛盾提问式教育与师生之间矛盾的取代
仔细分析一下校内或校外任何层次的师生关系,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关系的基本特征就是讲解。

这一关系包括讲解主体(教师)和耐心的倾听主体(学生)。

在讲解过程中,其内容,无论是价值观念还是从现实中获得的经验,往往都会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可言。

教育正承受着讲解这一弊病的损害。

教师谈论现实,就好像现实是静态的、无活力的、被分割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

要不,他就大谈与学生生活经历相去甚远的话题。

他的任务是向学生“灌输”他的讲解内容——这些内容与现实相脱离,与产生这些内容并赋予其重要性的整体相脱节。

教师的话被抽取了具体的内核,变成空洞的、遭人厌弃和让人避而远之的唠叨。

这种讲解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冠冕堂皇的言辞,而不是其改造力量。

“四乘四等于十六;帕腊州的州府是贝伦。

”学生把这些语句记录在案,把它们背下来,并加以重复。

他们根本不明白四乘四到底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州府”在“帕腊州的州府是贝伦”这个句子中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也就说,他不懂得贝伦对帕腊州意味着什么,而帕腊州对巴西又意味着什么。

讲解(教师是讲解人)引导学生机械地记忆所讲解的内容。

尤为糟糕的是,讲解把学生变成“容器”,变成了可任由教师“灌输”的“存储器”。

教师越是往容器里装的完全彻底,就越是好教师;学生越是温顺地让自己被灌输,就越是好学生。

于是,教育就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

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

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存储材料。

这就是“灌输式”的教育概念。

这种教育让学生只能接受、输入并存储知识。

在灌输式教育中,知识是那些自以为知识渊博的人赐予在他们看来一无所知的人的一种恩赐。

把他人想象成绝对的无知者,这是压迫意识的一个特征,它否认了教育与知识是探究的过程。

教师在学生面前是以必要的对立面出现的。

教师认为学生的无知是绝对的,教师以此来证实自身存在的合理性。

灌输式教育认为人是可以适应现状、可以控制的存在,这不足为奇。

学生对灌输的知识存储的越多,就越不能培养其作为世界的改造者对世界进行干预而产生的批判意识。

他们越是原原本本地接受强加于其身上的被动角色,就越是只能适应世界的现状,适应灌输给他们的对现实的不完整的看法。

把学生的创造力降到最低甚至抹杀其创造力,并使学生轻信,灌输教育的这种能
力符合压迫者的利益。

压迫者既不关心这个世界被揭露,也不关心这个世界被改造。

压迫者利用他们的“人道精神”来维持其有利可图的地位。

因此,几乎是出于本能,他们反对任何教育实验,只要这种教育实验能够激发批判能力,不满足于对现实的不完整看法,却又总是试图找出一个方面与另一个方面、一个问题与另一个问题之间的联系。

弗莱雷的整个教育理念都是建立在他的人性化思想基础之上的。

他认为缔造不公正的压迫者不仅否定了被压迫者的自由,也丧失了自身的人性,惯于使用宣传、管理、操纵这些统治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被压迫者经常努力模仿压迫者,把压迫者的角色看成人性的理想模式。

针对这一现象,弗莱雷提出了“意识化”概念,即通过唤醒人民(被压迫者)的觉醒,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创造历史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并最终获得人的解放。

(一)教育需要警惕它的政治奴性。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是弗莱雷立论的出发点,他认为教育就是一种政治,只不过这种政治不同于现代中国语境之下的政治,而是一种争取自身解放、诞生新人、不再有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对立的人性化的政治。

但在今天的背景下,我们应该警惕教育与政治的过度亲密,以防教育丧失本性,成为一种纯粹的政治奴化教育。

教育不是压抑个人追求自身自由存在的政治工具,作为直接且持久的方式,政治不能强奸教育,更不能强迫教育通过意识形态的灌输使受教育者成为服服帖帖的顺民,这是对教育的一种亵渎,更是一种对人性化的背离。

(二)教师要防止对学生的“物化”,警惕“非人性化”。

在师生关系中,教师不能把学生看成简单的器皿,等待被强制性的灌输。

学生本身不是器物,更不是被教师占有、使唤和支配的工具,因此学生有权利和自由去发现知识。

教师不能凭借自身对知识权的掌控而自认为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压迫者,对学生这一被压迫者群体进行颐指气使般的控制、操纵和征服,教师应该作为与学生一起奋斗的形象存在,把学生当成肝胆相照的同志,在知识的崎岖之路上披荆斩棘,共同完成对知识的学习。

(三)道德教育不要说教,而是要在爱、谦虚、信任的基础之上进行。

弗莱雷认为在对酗酒者进行说教过程中,德育工作者所遭遇的失败是由于没有与被压迫者站在同一条壕沟里,采用简单、露骨的说教,缺少感同身受的换位思考,这使得道德教育取得的效果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因此,我们应该思考采用怎样的方式才能增加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弗莱雷给我们提供了较好的思路:基于爱、谦虚、信任基础之上的对话教育模式。

“缺乏对世界、对人的挚爱,对话就不能存在。

”道德说教是一种出于善意的控制,妄图通过强迫性的理念植入使人向善,或者痛改前非,但这仍然是一种控制,所以缺少爱的参与,这种控制必然是失败的。

谦虚,要求师生双方平等对待,不能因为知识的多寡断定谁优谁劣。

道德说教者未必是道德上的富有者,被说教者也未必是道德的贫乏者,不管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恶,每个人的本源道德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后天养成造成了现有水平的差异,所以,必须以一种谦虚平和的心态进行和接受道德教育。

信任使交流双方充分认可,视为同志,因此能够推心置腹,所以能够产生道德教育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3章
对话关系——教育作为自由的实践的精髓对话关系与对话对话与寻找教育项目内容人于世界的关系,“生成主题”以及教育项目内容作为自由的实践“生
成主题”调查及其方法通过“生成主题调查”,批判意识的觉醒调查的各个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