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民晚报》的副刊 (2)

合集下载

做上海报业的“新天地”——新民晚报《夜光杯》发展策略

做上海报业的“新天地”——新民晚报《夜光杯》发展策略
— —
o n t e e op ng St a e e guan heD v l i r t gisofYe gbe fXi i Ev n ng io nm n e i
Zh o Mei a ( c o l fJ u n l m 。 d nUn. ri ,Sh n h i 0 0 0 S h o o r ai o s Fu a ie st v y a g a 0 0 ) 2

( 复旦 大 学新 闻 学 院 , 海 2 0 l 上 0 0m)
摘 要 本文时新 民晚报《 夜光杯》 发展策略进行 了分析 . 关 键 词 上海报业 新 民晚报 夜光杯
中图分类号 G 1 文献标识码 A 20
Beng t e Ne Fi l o i h w ed fSha ha e s pe ndu t y ng iN w pa rI sr
新闻界 I N0723 21 第 期 21 ̄ , S 0—48 00 2 .00 4 S1 年 gE J
Prs Cice I N 1 07-2 38 es r ls SS 0 4 No2 2 0. . 0i Apr2 0. .Ol
做 上 海 报 业 的“ 天 地 " 新

所 呼 唤 的 是 什 么 阶 层 什 么 年 龄 什 么 品 位 和 知 识 的 读 者群 , 从
而 决定 副 刊 的 面 貌 。 0 ” 2如 何 吸 引年 轻 受 众 ? .

《 光 杯 》 在 的 必 要 性 与 必 然 性 夜 存
《 光 杯 》 者 群 的 老 化 , 不 争 的 事 实 。如 果 没 有 “ 夜 读 是 新 信 息 的易 得 与 新 闻 的 同质 化 , 报 纸 的 副 刊显 得 更 为 重 生 血 液 ” 使 注入 读 者 群 , 么 报 纸 势 必 面 临 读 者越 来越 少 的趋 那 要 。 因 为 , 闻 的 比拼 已 到 极 限 , 要 副 刊 来 助 力 。 有 重 大 势 — — 这估 计 是 《 光 杯 》 担 忧 的 话 题 。 如何 吸 引 年 轻 受 新 需 夜 最 新闻事件时 , 纸要靠新 闻争取读者 , 报 而在 常态 时 间 , 纸 就 众 ? 是 否 也 要 走 都 市 报 的 年 轻 路 线 , 而“ 弃 ” 些 老 年 读 报 从 舍 那 要 靠 副 刊 来 留 住 读 者 。 基 于 这 样 的背 景 , 见 新 民晚 报 副刊 者 ?这 成 了 让 新 民 晚 报 包 括 《 光 杯 》 内 , 退 两 难 的 问 可 夜 在 进 《 光杯》 存在是有必要的。 夜 的 题。 同 时 , 夜光 杯》 存 在 也 是 必 然 的 。 《 的 3如 何 应 对 网络 的 冲击 ? . 党 的 十七 大 报告 中 提 到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更 加 繁 荣 , 时 “ 同 我 们 不 能 回 避 网 络 对 报 纸 的 冲 击 。 网 络 分 流 了一 部 分 人 民 精 神 文 化 需 求 日趋 旺盛 , 们 思 想 活 动 的 独 立 性 、 择 副 刊 读 者 和 作 者 , 许 , 些 年 轻 读 者 习惯 了 随 意 性 较 大 的 人 选 或 有 性 、 变 性 、 异 性 明显 增 强 , 发 展 社 会 主义 先 进 文化 提 出 网络 文 学 , 风 格 严 谨 、 材 局 限 的 副 刊 作 品 提 不 起 太 大 兴 多 差 对 对 题 了更 高 要 求 。 ” 趣 ; 些 作 者 因 为 可 以在 网 络 上 发 表 博 客 , 样 能 够 获 得 受 有 一 可 见 , 今 人 民群 众 的 精 神 文 化 需 求 不 仅 呈 现 多 样 性 , 众 关 注 、 加 自身 的 知 名 度 , 且 无 需 经 历 传 统 纸 媒 上 作 品 如 增 并 而 且 要 求 也 日益 提 高 。 作 为 新 闻 媒 体 , 须 正 视 这 一 现 实 , 刊 登 所 需 要 的 投 稿 、 必 审稿 、 行 等 过 程 , 以对 于 给 报 纸 副 刊 发 所 为人民群众提供具有“ 独立性 、 选择性 、 多变性 、 异性 ” 差 的精 投 稿 的 热 情 下 降 , 些 都 是 《 光 杯》 正 视 的问 题 。 这 夜 应 神文化产 品。夜光杯》 《 的存 在 , 恰 能 满 足 不 同人 的精 神 文 恰

喜看老树绽新芽——新民晚报副刊网络版“夜光杯博客”的思考

喜看老树绽新芽——新民晚报副刊网络版“夜光杯博客”的思考

喜看老树绽新芽——新民晚报副刊网络版“夜光杯博客”的
思考
张苑琛
【期刊名称】《新闻记者》
【年(卷),期】2007()2
【摘要】在报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新闻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报纸副刊的分量却在加重。

正如陈平原教授所说:以前有书的时候.我们觉得杂志是比较浅的;有报纸以后我们觉得杂志能够忍受;有了电子媒体以后,我们觉得报纸。

尤其是报纸里面的副刊也不错了。

所以报纸副刊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新闻事业里面会得到重新关注。

成功的副刊,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品牌,一种在很多报纸副刊引力,一种影响,它无疑是报纸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缩水”、“瘦身”的情况下,
【总页数】2页(P27-28)
【关键词】报纸副刊;新民晚报;网络版;博客;市场竞争;新闻同质化;电子媒体;新闻事业
【作者】张苑琛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5
【相关文献】
1.从《晨报副刊》到《新民晚报》"夜光杯"的经验看当今报纸副刊的发展出路 [J], 齐晶
2.老树绽新芽春风催又生--上海晨鸣造纸机械有限公司 [J], 陈士俊;潘伟民
3.老树绽新芽——品牌复苏 [J], 王运启
4.贴近群众紧跟时代——《新民晚报》“夜光杯博客”带来的思考 [J], 王妤;
5.葡萄美酒“夜光杯”——新民晚报副刊50年足迹 [J], 吴承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贴近群众 紧跟时代——《新民晚报》“夜光杯博客”带来的思考

贴近群众 紧跟时代——《新民晚报》“夜光杯博客”带来的思考

设两年 多来 ,逐渐在读者中受 到肯定与
秀文章属于简单 的“ 下载” 模式 , 那么“ 夜 光杯博客”的运作便应该 已经形成了 良
性 的血 液 循 环 。
追捧 , 影响力不 断扩大 。 但 在此期 间也 出
现了一些 问题 ,比如如何将网络优势与 版面内容结合 。在学习过“ 夜光杯博客”
象 一 联 想一 理解 一 接 受 ” 的 心理 过 程 。 抓 住 这 些 音 响 细 节 ,更 能够 唤 起 听 众 的 声
键 。但决定报道 的可 听性和感染力的重 要 因素则是现场音 响的利用 。 富于感染力 的音响是广播报道得天 独厚的优 势 , 无论是记者 的口述 , 还是采 访对象 的声音 以及 典型 的背景音响 , 现 场音响越 丰富 ,越 能够使连线报道真实 和生动。连线报道中经常会 出现一些 突
版 面 之后 , 发 现 了 其 中 的优 势 所 在 。 “ 夜光杯 ” 和 博 客 的结 合 , 在很大程
精致和深刻 , 甚至 出现低俗的色情写作 。
而报纸 的公信力 , 从某种程度 J I 说, 提升
了 网 络写 作 的层 次 。 作 为 有 着 强 大市 场 号 召 力 的纸 媒 编 辑, 要 注 重 侧 重 以下 方 面 :
发 的 、事 先 没 有 设 想 到 的 音 响 。 比 如
用几个“ 近景 ” 来介绍现场观众 的热烈场 面 ,在做描述 的同时 ,背景是现场音乐 声、 欢 呼声 、 笑 声等等 。 由此 , 一篇生 动
的、 有层 次 的 、 步 步 深 入 的 连 线 报 道 就 展
现在 听众 “ 眼前 ” , 充分调 动起 了听众 的
后, 记 者 按 照 所 处 位 置 的前 后 左 右 , 连续

四大副刊 偏爱副刊

四大副刊 偏爱副刊

四大副刊偏爱副刊我之所谓副刊也者,是指报纸的文学副刊。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副刊议论不少。

有论者著文,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文学的式微,报纸的副刊也衰落了,此乃新闻规律使然。

诸如此类。

单从现象入眼,有些报纸的确对副刊压缩版面,减少期数,甚或干脆取消。

我认为这样做是一种失误。

文学发展的轨迹,不是直线型的,有起伏乃正常现象。

不是说文学就是人学?那么,也许可以这样认为:在人类消亡之前,而且文化素质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文学便不会式微,副刊不应该也没有衰落。

不晓得新闻的哪一条规律注定使报纸副刊非衰落不可。

以我有限的视野为据,现在有些报纸的副刊办得挺好,受到广大读者和作者的欢迎。

笔者自费订阅天津的《今晚报》,已有若干年了。

一天多少版我没注意过,反正不少于几十个版。

因为不是每天都能够收到,故收到的总是“抱纸”――一回一大“抱”。

这没有什么要紧。

除它的文学副刊外,别的版我基本连翻都不翻。

就只看它的文学副刊。

不是因为报纸迟到新闻压成了旧闻,我才除副刊外基本不翻。

我所阅读的报纸,不少于十份。

即使是当天收到的报纸,除文摘类外,也大都是只看看副刊,别的版面多是随便翻翻,花花搭搭地浏览一下题目。

不是不关心国家大事。

国家大事和这样那样的时政新闻,早已在报纸来到以前从电视上看过了。

惟其如此,我深为那么多的文章图片对我来说不啻浪费感到遗憾。

我承认自己偏爱副刊。

但不是所有报纸的副刊我都偏爱。

有些副刊我只溜一眼题目,有的连题目也不溜一眼。

就我阅读的报纸而言,重复地说,我偏爱《今晚报》等三两家报纸的副刊。

一者,天天都有。

再者,内容丰富,散文、杂文、小品文、历史掌故、趣闻轶事、人生感悟、小小说、人物介绍,等等,花色繁多。

文章大都不长,短的仅百把十字。

虽然不能说每篇都好,但每一期大抵都有可看的。

仍以《今晚报》为例,如果它多少天才有一期副刊,我决不会若干年一直自费订阅。

如果它不是差不多每期都有可看的,我也不会若干年一直自费订阅。

所以,我说,就像一个厨师所做饭菜的质量有待提高,顾客不肯就食而深皱眉头,不等于顾客都患了厌食症或压根儿肚子不饿不想就食一样,有些报纸的副刊不受欢迎,只能说明没有把副刊办好,不能说明读者根本就不需要副刊,副刊只有衰落一条路好走,或已经濒临穷途末路的窘境。

《新民晚报》编辑曹正文谈投稿——不要“文学腔”

《新民晚报》编辑曹正文谈投稿——不要“文学腔”

《新民晚报》编辑曹正文谈投稿——不要“文学腔”展开全文我今天在编辑“夜光杯”副刊,每天收到稿件有几十篇,最多一天是70来篇,如此踊跃的投稿量说明《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在读者、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我当年曾有48篇投稿不中的经历,因此我对读者的来稿是颇为重视的。

分析那些未被采用的来稿质量,我发现一个比较相同的弊病,那就是不少稿子写得太“文学腔”。

太“文学腔”来稿大致有以下几个毛病:一、过分讲究辞藻,用太多的形容词,形容又不够正确,整篇文章写得比较花哨,重形式而轻内容。

二、写法上比较松散,东拉西扯,前言与后语不连贯。

文章中欠缺生动的情节,尤其少细节描绘。

三、对事物的表述,重抒情,有无病呻吟之感。

读来很虚,因此不能感动人。

当年我投稿48篇未中,客观原因是某些编辑轻视无名作者来稿,但从主观上找原因,也是我投稿有“文学腔”,由于写得不实在,因此未入编辑之目。

《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是全国报刊中的名牌副刊。

记得1964年时我家订了晚报,我每天必读,并把上面的好文章剪帖成册。

1981年我报考《新民晚报》,就带了这本“繁花”剪报册去的。

记得老社长赵超构先生看了我的剪报册,还说了一句:“想不到你少年时就喜欢《新民晚报》,从剪报中汲取营养。

”我剪贴的那些文章,大都是开门见山,文章不长但有情节,叙述中有知识性。

我想,这大概也是今天“夜光杯”副刊要求稿件的特点。

一些读者常来信或来电,问我副刊需要什么文章,我想,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供投稿者参考。

第一,“夜光杯”副刊文章要写实事,最好要有故事,有情节,叙述中要有细节。

生动的细节是文章成功的重要因素。

你把文章的内容讲给朋友听,对方听得有劲,那就成功了。

第二,文字宜平实生动,不求花哨,不要无病呻吟,不要故弄玄虚。

第三,语言要流畅,要用好动词,不要在形容词上下功夫。

尽量把交代的语言改为叙述,叙述会使文章生动起来。

我不妨举董国宾的《握手》一文为例,此文紧扣主题,写了两个“握手”细节,一是作者当年初进民政局信访办当公务员,一次领导来了,他迎上去伸出手,不料,领导没有伸手,弄得他很尴尬。

研究副刊编辑:发挥文化传播意义论文.doc

研究副刊编辑:发挥文化传播意义论文.doc

研究副刊编辑:发挥文化传播意义论文副刊编辑:发挥文化传播意义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副刊编辑:发挥文化传播意义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副刊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其尴尬主要有三点:一是在新闻媒体中角色尴尬在一家新闻媒体中,新闻人永远是主流,这是没有疑义的。

如是,则副刊编辑到底是新闻人还是作家、艺术家或学者,则大受质疑。

他们显然与文艺创作密切联系,有的干脆就是“术业有专攻”的作家、学者,在某个专业领域的造诣远远超过了在新闻方面的成就。

这样的角色在以新闻报道为人类文化,文化人类,在悠悠的漫漫的岁月里,文化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因素。

无论哪个国家,抑或哪个民族,自己的文化血脉与外来的文化营养构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力量,支撑着历史的天空和前行的身躯。

那么,从这个角度理会,报纸副刊编辑则不简单、不轻省、不虚浮了。

在看似平常、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必须(也必定)有种崇高的担当,没什么疑问的,更不可马虎,不可推诿。

文化是什么?往白了说,就是那种持久的、稳定的、源远流长的理念,包括认知、习惯、风俗风情等等。

虽然报纸既是党的方针、政策的传播媒体,也是民众冷暖、心声的表达平台,不过,我们不能忽略了副刊的作用。

岂不知——“新闻招客,副刊留客”。

进一步说,新闻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副刊具有久长的感染力!回首副刊历程,从它诞生的那时候算起,距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了。

最初,由英商在我国创办的《字林沪报》,辟出《附张消闲报》即是副刊的样板。

不过,当时名曰“附张”或“副张”而已。

至于“副刊”的出现,据说源自于“1921年北京晨报改版,第7版定名‘晨报附镌’,请精于隶书的书法家题名,而隶书体中没有‘附’字,书法家便灵机一动,挥毫写了‘副’字,后来又把‘副镌’更名为‘副刊’,沿用到今天。

”不管怎样,关于副刊的定位,上海新民晚报社老编辑家秦绿枝的妙喻更令人信服,大意是:如果说新闻是一座大厦,副刊就是这座大厦前后的盆景,而盆景一定要跟大厦协调……然而,长期以来新闻界对副刊编辑的作用缺乏深入的深思,对副刊编辑的文化作用更是缺乏应有的认识,副刊编辑在报业中的发展一直比较尴尬。

新民晚报广告经营管理中心

新民晚报广告经营管理中心

新民晚报《新民晚报》是中共上海市委直接领导的面向广大市民的综合性报纸,以“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为编辑方针,着眼于“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内容上,力求可亲性、可近性、可信性、可读性。

《新民晚报》于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创刊,原名《新民报》。

创办人为三名中央通讯社编辑:陈铭德、吴竹似、刘正华。

陈铭德辞去中央社职务,自任社长。

吴竹似、刘正华兼任编辑,在中央社支薪,报社工作也是尽义务。

报纸定名《新民报》有两层意思:一是继承孙中山在东京创立同盟会时的机关报《民报》革命传统;二是取《诗经》“大雅”篇作育新民之意。

初创时期的社址只是在南京洪武街租赁的几间平房。

第二年迁到估衣廊73号,才初具规模,但全报社连送报员也只有十五六人。

头几年的版面,只能完全刊登中央社的统发稿,非但毫无特色可言,而且还得为追随蒋介石“围剿”苏区的川军刘湘所部的“战绩”和在四川的“文治武功”大吹大擂。

这样一张在南京出版而又有浓厚四川地方特色的小报,在京沪报馆如林的市场上,毫无地位可言,发行二千份,大部分是赠阅。

广告收入每月只有二百来元。

报社入不敷出、捉襟见肘。

不幸的是,主持编务的吴竹似,在出报后两个月就因肺结核复发病倒了。

刘正华身兼两职,不胜劳累,年底也离开报社。

此时,张友鸾接受陈铭德的邀请,出任总编辑。

不久后,陈铭德又聘法国勤工俭学归国的金满城为副刊主编,副刊名为“葫芦”,意在问执政当局: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和上海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民晚报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于2004年5月18日正式推出以改版、改制改人为重点的“三改联动”方案。

新民晚报平均日出4开32版,发行量110万份,主要新闻版面有上海新闻、中国新闻、国际新闻、文化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等24个新闻版;每天编辑出版的副刊《夜光杯》,在全国享有极高声誉,拥有大量读者;新推出教育、国家艺术杂志、周末理财、星期天夜光杯、家庭、新智等新周刊,重新整合IT、康健园、汽车、楼市、求职等5个经营性周刊,加上时尚和环球已在读者中有一定影响,以雅俗共赏的内容和独特风格吸引了不同层次的读者。

《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发展研究

《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发展研究

六、结语
《民国日报》文艺副刊作为民国时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 和价值。它汇集了众多文坛名家的经典之作,展示了文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繁荣 景象。通过对《民国日报》文艺副刊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民国时期的文化 氛围、文学思潮以及人们对于文学艺术的需求和特点。这些对于我们理解那个时 代以及推动当今文学创作和批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新诗的兴起与《晨报副刊》
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文化变革时期,诗歌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新诗的兴 起与《晨报副刊》有着密切的关系。1915年,《晨报副刊》开始刊登白话诗歌, 这些诗歌不同于传统的格律诗,它们以自由、流畅、富有表现力的形式呈现,给 读者带来了新的感受和体验。
二、新月派与《晨报副刊》
在经营策略上,《夜光杯》注重与读者的互动。除了常规的稿件征集外,还 开设了读者来信、网上论坛等互动环节,让读者能够参与到副刊的创作过程中。 这种互动机制不仅提高了读者的参与度,也为《夜光杯》积累了大量的人气和口 碑。
从《夜光杯》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和建议:
1、保持文化品味:《夜光杯》作为文化副刊,应始终保持其独特的文化品 味,以高质量的文章和独特的视角为读者提供文化盛宴。这需要对稿件进行严格 筛选,保证文章质量,同时也要当代文化潮流,不断推出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优 秀作品。
总之,运用框架理论解读《文汇报》和《新民晚报》的农民工报道,有助于 我们更好地理解农民工在媒体中的形象建构及历史变迁,也有助于推动社会公正 和平等的发展。
基本内容
《晨报副刊》自创刊以来,一直是文化和艺术的摇篮,孕育了许多具有才华 和影响力的作家和艺术家。其中,新诗的创作和发展历程更是与《晨报副刊》紧 密相连。本次演示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晨报副刊》对新诗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读绿光芒

读绿光芒

读《绿光芒》朱煜一有一天在《新民晚报》的副刊《夜光杯》上看到梅子涵教授的一篇文章《墙上》。

写的是因为看到墙上的讣告而联想起几位曾经与作者有过或深或浅的交往的同事。

文中提到一位李老师,因为经济拮据,每个月都向梅老师借钱,到下个月发了工资便还。

后来为了准备高考,梅老师写了一篇作文请李老师指教。

作者这样写:……过了一天,他把作文递给我,仍旧是用借钱的轻声语气告诉我,写得很不错,应该可以得九十分的。

后来我考取了大学,毕业后和李老师在一个系,渐渐成为作家,渐渐有名,他好几次对我说:“你出了很多书,啥时候送两本给我读读?”我答应了,可总是我带去了却没遇见他,遇见了,又忘记带,最后没有送成。

直到看见墙上他离开的消息,我才批评自己。

他给过我一个多么重要的分数,让我信心十足,我去考试时,心里想的就是,李老师说我可以得九十分!我小时候常从父母的闲聊中得知一些像李老师这样每个月都需要借钱才能过日子的人。

这些人有才华,却没有机会施展才华让自己过得体面一点。

所以读到这篇,一下子就把我带进了回忆里。

梅教授用极其克制的笔触,刻画了一个特殊年代中的本分拘谨的知识分子形象。

没有铺陈,没有渲染,可是读者却感受到了文字背后丰沛的情感。

这是我第一次读梅教授非儿童文学作品,印象极深。

我还对一个朋友说,梅教授的散文比儿童文学作品好。

在一个夏日的傍晚,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梅教授在一个漂亮的花园里共进晚餐。

之前见到梅教授不是在会场上就是在教室里,讲课一结束,便会有许多同行、学员把他围起来,请求合影。

那天,我依然没有请求与梅教授合影,我只是把说给朋友听的话再说了一遍。

梅教授微笑了一下,没有说什么。

后来才知道,梅教授那时正在创作《绿光芒》,《墙上》是其中的一篇。

《绿光芒》是一本特别的回忆录,也是一本美妙的散文集。

在书中,梅教授将亲人师长,邻居同学,伙伴学生,同事领导们的故事娓娓道来。

每篇都是两三千字,每篇都是用两个字做题目,故事虽然不同,却都充溢着温情。

解放前《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历史探源

解放前《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历史探源

解放前《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历史探源周劼人摘要:1946年5月1日《新民晚报》前身《新民报》上海版晚刊成立,同日其副刊“夜光杯”创刊。

从1946年5月到1947年5月《新民报》上海版晚刊被停刊,这一时期也是“夜光杯”的第一个辉煌期。

这一时期“夜光杯”其政治立场偏左,主要有张慧剑、吴祖光等主编,设有夏衍《桅灯录》、袁水拍《月下小景》、赵超构的千字小文等主要栏目。

1947年2月20日,因“夜光杯”刊登《冥国国歌》而使《新民报》上海版晚刊被迫停刊一日,并最终于1947年5月被封报。

至此,“夜光杯”在上海解放前的第一次辉煌期结束。

关键词:《新民报》“夜光杯”副刊上海版2006年5月,上海《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迎来了它60岁的生日。

创刊于1946年5月的《新民晚报》“夜光杯”,是目前国内历史最为悠久的报纸副刊之一。

其历时跨幅之大,经历世变之多,用报界前辈柯灵先生的话来讲,是“副刊史上,罕有其匹”。

本文着眼于《新民晚报》创刊到上海解放这一时间段,梳理其副刊“夜光杯”第一次辉煌期的历史。

一、《新民晚报》“夜光杯”创刊背景及其概况综述1、《新民报》上海版晚刊简史1946年5月1日,《新民晚报》在上海创刊。

同日,其副刊“夜光杯”诞生。

“夜光杯”所在的《新民晚报》,其前身是1929年(民国18年)9月9日于南京创刊的《新民报》。

创办人是陈铭德、邓季惺夫妇,第一任总主笔兼总编辑赵超构,一年后,程大千接任程大千总编辑,主笔仍为赵超构。

1946年5月1日,《新民报》上海版晚刊第一期出版,该报规格为四开一张,是南京新民报股份有限公司所属“五社八版”中的一个。

1946年7月1日,《新民报》上海版晚刊改名为《新民晚报》,规格变为对开半张,8月改为对开一大张。

1948年12月1日,《新民晚报》恢复《新民报》上海版晚刊名称。

2、“夜光杯”名称由来及其办刊宗旨创刊时期,“夜光杯”并不是副刊的刊名,而是副刊的一个部分。

当时的《新民报》副刊除“夜光杯”外,还有李嘉主编的“夜花园”和柯灵主编的“十字街头”,以后又逐渐增加了“生意经”、“天下”。

“二流堂”冤案

“二流堂”冤案

“二流堂”冤案作者:华强来源:《百年潮》2014年第05期20世纪80年代,笔者在中央档案馆查阅档案,看到文化部党组1979年6月19日发出的第99号文件《撤销的通知》,为所谓“二流堂”宣布彻底平反:近年来我们对所谓“二流堂”及“小家族”问题进行了反复调查研究,证明所谓“二流堂”(包括“小家族”)的一些同志,都是好的和比较好的。

过去曾经被怀疑有政治历史问题的一些同志,也都查明没有问题,而没有一个是跟林彪、“四人帮”跑的。

因此1955年原文化部党组所做的《关于“二流堂”组织活动情况的报告》,把它定为“反革命政治嫌疑小集团”是完全错误的。

为了拨乱反正,落实党的政策,实现安定团结,党组决定将1955年以“文化部党组”名义发出的《关于“二流堂”组织活动情况的报告》予以撤销。

凡受到与“二流堂”、“小家族”等问题牵连的同志,都要按照党的政策,实事求是地予以纠正,销毁有关材料(本人写的退还本人),并在一定范围内向群众宣布。

家属子女受牵连的,应将本人复查后的结论,通知家属所在单位。

中共中央文化部党组的文件已经微微发黄,透过发黄的档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辛酸的故事。

“二流堂”是怎么一回事呢?事情要从40多年前说起。

戏称得自“二流子”民间多用“二流子”来称谓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之徒。

延安时期,边区政府把当地游手好闲的人称之为“二流子”。

陕北人身上流淌有游牧民族的血液,当地农民的习惯是撒下种子后就回家睡觉抽大烟,庄稼完全靠天收。

延安当时流传这么一个歌谣:“延安府,柳根水,十有九个洋烟鬼。

”中共中央到了陕北以后,贫瘠的陕北要供应数万军政人员的衣食住行,经济压力陡然增大,不能容忍游手好闲之人。

1939年,延安的报纸就将游手好闲之人称之为“二流子”。

1943年,中共中央报纸《解放日报》新年献词指出:“在生产中,不许有一个败家子,一个二流子。

”中共中央的报纸不容许社会上出现“二流子”,引起各政府机关的高度重视。

那么,什么人是“二流子”呢?地方干部常常为某某人是不是“二流子”发生争论。

耐人寻味的《伯远帖》赏析

耐人寻味的《伯远帖》赏析

耐⼈寻味的《伯远帖》赏析《伯远帖》释⽂:顿⾸顿⾸,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

⾃以羸患,志在优游。

始获此出意不克申。

分别如昨永为畴古。

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魏晋书法以其强烈的书写性⼀直为⼈称道。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当时名⼈的书迹流传到今天的已属凤⽑麟⾓,名⽓⼤者如钟繇、王羲之等,真迹均已不传。

倒是西晋陆机的草书《平复帖》、东晋王珣的⾏书《伯远帖》如有神助,竟被保存到现在,明确⽆误地告诉⼈们晋⼈书迹到底是个什么样⼦。

⼈们对陆机和他的《平复帖》已经了解得不少,这⾥说说王珣,以及他的《伯远帖》。

王珣是东晋开国元勋王导的孙⼦。

从王导到南朝齐时的著名书法家王僧虔,五代⼈全是当时的著名书家。

这条线索是:王导—王恰—王珣—王昙⾸—王僧虔。

王珣在琅琊王⽒家族中承上启下,在政界与书法界都是风云⼀时的著名⼈物。

官场上的王珣,成就突出。

王珣出⽣于永和五年(349年),族叔王羲之(王羲之的⽗亲是王导的堂弟)写《兰亭序》时,王珣才五岁。

进⼊官场后,王珣先是在名⾂桓温⼿下⼯作,后来⼜在名相谢安⼿下⼯作。

谢安死后,王珣的地位更显突出,官⾄尚书令。

世称王珣为“⼩令”,是因为族兄王献之曾为中书令(世称王献之为“⼤令”)。

给桓温做部下时王珣还只是个⼤孩⼦,但他以出众的才华打动了桓温。

桓温对王珣和谢⽞(谢安之侄,后来淝⽔之战的主将)都很器重,说谢⽞四⼗岁时“必拥旄杖节”,王珣“当作⿊头公”。

“⿊头公”就是“头发尚⿊便已官⾄公卿”的意思。

王珣⽐谢安⼩29岁,与弟弟王珉都娶了谢家⼥⼉,族兄王献之⽐王珣⼤五岁,娶的也是谢家⼥⼉。

王谢两族联姻不少,但王谢之间也有⽭盾,这⼏门婚姻全都以离婚告终。

史称太傅谢安“既与珣绝婚,⼜离珉妻,由是⼆族遂成仇衅”。

此时王珣任职黄门侍郎,谢安让他离开建康(今南京),去做豫章太守,但王珣并未就职。

王谢之间的纠葛,任谁都说不清楚。

王珣为⼈⼼胸开阔。

谢安去世后,王珣来找族兄王献之,说:“我想去吊唁谢公。

”王献之被王珣不计前嫌的风格深深感动了,亲切地叫着王珣的⼩字说:“法护,我就希望你这样做。

《新民晚报》“晚会”副刊与通俗文艺传统

《新民晚报》“晚会”副刊与通俗文艺传统
精 神疲倦 , 茶余 饭后 看 的 , 所 以内 容必 须 要 轻松 , 即使 要讲
差异的同时 , 必须注意到 , “ 十七年 ” 时期的“ 晚报 ” 和其他 传媒的“ 根本任务是相同的 , 它们都是当地党委的有力的宣 传工具。都是 当地 日报 ( 党 委机 关报 ) 的辅 助和 补充 力
量。 ” 随着 意识 形 态 功 能 的强 化 , 晚 报 的 休 闲娱 乐 功 能逐 步淡 化 , 宣传 教育和 舆论 引导 功能渐 趋增 强 , 可 以说 , “ 十 七 年” 时期 的 “ 晚报 ” “ 除 了反 映 人民 的J k / ] , 时 的生 产 、 工 作和 学 习之外 , 还 应该担 负 指 导 人们 另外 八 小 时业 余 生 活 的责 任, 帮助 人们过 好/ \ J J 时 的休 息生活 , 珍 视 这三 分之 一 的 宝 贵 生命 。 ” 本文 以 1 9 4 9年 后 ̄ l J e I J 最早 、 持续 时 间 最 长 的市 民晚报 — — 《 新 民晚 报 》 为样 本 , 着 重探 究 了晚 报副 刊 空 间 中复 杂的 文 艺 构 成 , 以及 通 俗 文 艺 与 “ 新 的人民的文 艺” ( 或称之为 “ 人民文学 ” 、 “ 社会 主义文学” 、 “ 革命 文学” 、 “ 工 农兵 文学 ” ) 的合作 与变 化 。
如果 说 E I  ̄ F . 占据的 是 民众 的 “ 公 共一 职业 时 空 ” , 那 么 晚报 则主 要面 向 “ 私人一 业 余时 空 ” , 因 而 相对 而 言 蕴含 着 更 多 的民 间性 、 休 闲性和 趣味性 , 在一定 程度 上 保存 了 民众 日 常 生 活的丰 富表 隋。就 副 刊 而 言 , 晚l : E  ̄ J l : l : j 1 文 章 大 多活 泼短 小, 而且 在话 语空 间上也 更具弹 性 。但是 , 在 厘 清二 者 之 间

就扩版问题致《新民晚报》负责人的一封信

就扩版问题致《新民晚报》负责人的一封信

就扩版问题致《新民晚报》负责人的一封信
王维
【期刊名称】《新闻记者》
【年(卷),期】1992()12
【摘要】法章、纫秋同志: 你们好! 我是赞成你们扩大篇幅的,只是原以为扩大到三张十二版,至于增加一倍,却没有想到。

看了你们的十六版“构想”,觉得有那么多的内容,出十六版也好,当然这中间也包括印刷和发行上的方便。

预祝你们扩版成功。

扩大篇幅以后,如何坚持晚报特色,想你们一定会牢牢掌握的。

《新民晚报》经过几代人的耕耘,对于如何办社会主义晚报已摸索出一条路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这是很宝贵的财富。

我看的晚报不多,但就我所见。

【总页数】2页(P34-35)
【关键词】《新民晚报》;国际新闻;纫秋;法章;一封信;文摘版;副刊编辑;社会新闻;新闻版;东南海
【作者】王维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4.2
【相关文献】
1.别让政策有软肋取消换购直接补贴好吗——致财政部等七部委“汽车下乡”政策相关负责人的一封信 [J],
2.致2014年全国企业创新调查填报企业负责人的一封信 [J], ;
3.致2014年全国企业创新调查填报企业负责人的一封信 [J], 李子忠
4.不能成为让人害怕的地方——致化工企业负责人的一封信 [J], 李荣安
5.致中省直企业负责人的一封信 [J], 曹宇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夜光杯》看副刊的平民意识

从《夜光杯》看副刊的平民意识

从《夜光杯》看副刊的平民意识作者:金波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2期内容摘要:副刊在提供信息服务方面应该充分地体现平民意识,为广大的老百姓提供方便,用平民的视角和语言写新闻,反映百姓生活中的问题,不断地为他们解决这些生活难题,并加强与读者百姓的良性互动。

本文以《新民晚报》著名的副刊《夜光杯》为例,从副刊的内容、形式和与读者互动三个方面探讨副刊的平民意识。

关键词:副刊内容形式互动当今报业呈现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趋势,报纸不仅受电子媒介、新媒体的挑战,不同类型报纸之间也有着激烈的竞争。

党报、都市报等报纸有着自己长期的办报宗旨、报纸定位、营销方式。

它们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各类报纸中,副刊似乎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位置。

副刊总是笼罩在其主刊之下,如何发挥副刊的作用,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道路显得尤为重要。

副刊在承载新闻信息方面无法与主刊相比,但是它在提供信息服务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

副刊在提供信息服务方面应该充分地体现平民意识,为广大的老百姓提供方便,用平民的视角和语言写新闻,反映百姓生活中的问题,不断地为他们解决这些生活难题,并加强与读者百姓的良性互动。

《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创刊于1946年5月1日,是目前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副刊。

《夜光杯》办刊方针为“ 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熔思想性、现实性、社会性、文化性、知识性、生活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

《夜光杯》的读者对象年龄层次跨度大,有着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社会地位,包括各类人群。

《夜光杯》的另一个特点是题材广、品种多。

一.内容平易近人纸质媒体总是崇尚内容为王,作为副刊的纸媒更是要在内容上做好文章。

副刊应该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

副刊的记者编辑要始终站在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去写新闻。

一个居高临下的记者不去真正的体会百姓的生活,不能和百姓感同身受,即使可以写出新闻也是可悲的,甚至是“客里空”的。

“韬奋精神”一直是新闻界崇尚的新闻精神,这一精神要求新闻从业者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重视读者的需要。

葡萄美酒“夜光杯”——新民晚报副刊50年足迹

葡萄美酒“夜光杯”——新民晚报副刊50年足迹

葡萄美酒“夜光杯”——新民晚报副刊50年足迹
吴承惠
【期刊名称】《新闻记者》
【年(卷),期】1996(0)6
【摘要】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已有50年的历史,是从1946年5月新民报在上海出版晚刊时算起的。

吴祖光首任主笔政我不是新民报最正统的老报人,1946年,我经冯亦代先生的介绍,向新民报的副刊投稿,这才知道,这家对开一大张的报纸的二三版,竟办了三个副刊,而且都是我当时所仰慕的名家主编的。

二版下面的副刊就是“夜光杯”,吴祖光主编;三版上一半是“夜花园”,文娱性的,李嘉(翻译家,后来任中央社驻日本东京特派记者)主编;下一半是“十字街头”,社会性的,柯灵主编,具体负责编务的是王港贤(笔名阿港),后来我们成了同事,也一同在1957年的浩劫中遭难,不过他的遭遇比我要惨得多,流放于外地,不幸身亡。

我在这里特地写两笔,是表示怀念的意思。

【总页数】4页(P14-17)
【关键词】夜光杯;新民晚报;连载小说;吴祖光;赵超构;知识性;文艺性;杂文;葡萄;民报
【作者】吴承惠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9.2
【相关文献】
1.六月节令果实之葡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J], ;
2.葡萄美酒夜光杯共饮两岸同根情 2012两岸青年书画家作品展指定用酒杰诗宝酒庄美酒品鉴 [J], 刘颖频
3.葡萄美酒夜光杯--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 [J],
4.从《晨报副刊》到《新民晚报》"夜光杯"的经验看当今报纸副刊的发展出路 [J], 齐晶
5.喜看老树绽新芽——新民晚报副刊网络版“夜光杯博客”的思考 [J], 张苑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民晚报

新民晚报

《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海南师范大学08新闻2班彭继春读《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版面灵活却又不失持重,你总是可以在里面找到你想要的东西,你总是可以学到一些东西,你感叹于“夜光杯”的风格,喜欢那种简洁而清新的版面,更加惊讶于它每天都坚持出版,这在副刊中是比较少见的。

《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在中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它作为一种综合类的文艺副刊,从总体上看还是比较有特色的,版面也比较清新,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纵观现在的“夜光杯”,我们来分析一下,《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其面临的挑战。

《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是日刊性的,每天在B5、B6版刊出,星期日增刊,有16版。

一般在B5版,都会有《十日谈》一篇,而在版面上则不时有插画出现,使版面非常灵活。

还有《世象杂谈》栏目。

而在B6版,则有《灯花》栏目,还有《七夕会》栏目,还有“今宵灯谜”穿插于其中。

而“夜光杯”的标志更是在不同的版面上灵活地穿插,使版面表现得非常的灵活,有利于增强读者的兴趣,让读者有一定的新鲜感,激发读者的热情。

首先,我们知道,“夜光杯”有很长的历史,这主要归功于其开拓者,即“三张一赵”,他们奠定了“夜光杯”的总体风格。

张恨水是一个全能报人,对“夜光杯”的惨淡经营,使“夜光杯”有很大的发展,而张慧剑则被称为“副刊圣手”,对“夜光杯”也有很大的贡献,张友鸾和赵超构也对“夜光杯”贡献卓著。

他们的共同努力为“夜光杯”的发展奠定看良好的基础。

从形式上看,“夜光杯”非常注重各个栏目之间的搭配,这样就可以产生一种整体效应。

“夜光杯”主要有一些名牌栏目,包括《十日谈》、《世象杂谈》、《灯光》、《七夕会》等,从栏目的名称上看都是适合灯下阅读的内容。

“夜光杯”就善于把这些栏目进行组合,这样可以达到单个节目所达不到的效果,也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版面的组合也比较灵活。

从内容上看,首先,从各个栏目的名称来看,内容显得比较轻松。

晚报副刊通俗路径的编辑视角——《夜光杯》的实践和思考

晚报副刊通俗路径的编辑视角——《夜光杯》的实践和思考

闻啦 , 碍 r
2 o 1 4 年 第n期 2 1
内参做好重大决策部署反馈报道 的思考
。孙 贵 田
【 摘
要】 对 于党委政府 的重大决策部署 , 内参类刊物有责任把 其 实施情 况、 基 层意见建议及 时反 馈给决策层 , 为领导 下一 步的 重大决策部 署 反馈报道
决策部署提供参考 。 写作 此类报道 , 非常重要 的几点就是 , 真调 查、 说真话 、 有 思考 、 要 及时。
晚报 副刊通 俗 路径 的编辑 视 角
夜光杯 的实践和思考
。裴 璐
【 摘
要】 在媒体 竞争 日 益激烈的时代, 晚报 副刊如何 吸 引读者? 新 民晚报 夜光 杯》 的实践给 出了回答 , 立足 于报纸 的定位 , 在
这 个大框 架 中 谋 划, 在故事 中彰显思想性 , 在 多样 中 体 现趣 味性 , 在服 务中坚持社会 性。 同时, 处理好 旧 内容与新需求 关系、 旧内容 与 新视 角关系、 旧材料 与新 由头关系, 坚持 “ 飞入寻常百姓 家”的编辑 方针 , 夜 光杯 》 吸 引了一批批读者 。
【 关键词 】内参
内参 , 指一种具有参考性质 的内部信 加 了对 网络舆情 的及 时捕 捉、 对社会谣传 看 ,内参报道 主要供党政领导 干部参 阅 , 息传播载体及其工作 机制。 我 国新 闻媒介 以不 同的领 导层 和研 究工作 者为 特定读 者对 象 , 陆 续创 办 了各 种 内参 , 如 《国内 动态清样 》 《 x x内参 》《 情况反 映 》 《 情况
息, 衔泥筑 巢 , 呢 喃细语 , 为百姓 分忧 , 与 百姓 同乐 , 跟千 家万户 同结善缘 。 ” 段 话可 以作 为新 民晚报 副刊 通俗路径 的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新民晚报》的副刊《星期天夜光杯》2012年1月22日新闻报道策划的评价班级:新二班学号:10070129 姓名:张慧本次策划的主题是围绕着岁末除夕夜的。

2012年1月22日是星期天,也是除夕之夜,兔年即将过去,龙年即将到来。

星期天夜光杯在本期共出了八版。

B1版仍旧是对于一些明星人物的深度解读(本期是张猛),B6是连载版。

B2版是日刊中也有的一个版面,六篇稿件,其中与除夕相关的稿件有《话说年夜饭》、《正月“迎喜”》、、《实习生的年终奖》、一幅《腾龙》图片。

涉及栏目《十日谈》、《现实生活》。

B3版是日刊中有的版面,八篇稿件,一幅图画,其中与除夕相关的稿件有《过年的味道》、《申年过年忆旧》、《一千八百粒瓜子壳》、《迎新观街景》、《不要让压岁钱变了味(灯花)》、《酒酿飘香(七夕会)》。

涉及栏目《七夕会》、《灯花》、《今宵灯谜》。

B4版和B5版是打通的版面,做了星期天夜光杯.特刊,《天地人合一的中国大文化:二十四节气中的诗情》。

B7版是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租借时期的爆竹管理》B8版是星期天夜光杯.谈话,《又到本命年——龙年他们的责任和希冀》。

一.从《新民晚报》夜光杯的定位来看本次除夕夜的新闻报道策划。

《星期天夜光杯》是《新民晚报》04年5月增刊的。

是是目前中国报纸历史最悠久的综合类的文艺副刊,具有鲜明的个性, 《夜光杯》办刊方针为“兼容并蓄,雅俗共赏”,这与《新民晚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宗旨很吻合,也符合《新民晚报》的受众定位: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星期天夜光杯》的新闻性较之新闻版的内容就不是很突出。

相比而言更有深度。

这与新民晚报始终坚持一张“新闻纸”,一张“文化纸”有关。

副刊更侧重于表现文化价值和历史的厚重感。

除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除夕之夜,辞旧迎新,本身蕴含的文化内涵很深厚。

象征符号和元素多样,比如说稿件中提到的压岁钱、年夜饭、爆竹、年终奖,正月“迎喜”,美食,对过去的追忆,二十四节气。

这些都体现了除夕的文化意蕴。

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变迁,比如说《申城过年忆旧》这篇稿件,将上个世纪50年代的过年气氛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能够勾起读者对过去的逝去的美好的追忆。

历史在变,人的生活方式在变,人们的心境也在变。

二.从选材和文风看除夕夜的新闻报道策划:1.选材基本上是围绕过年,除夕这个主题,撰稿人和编辑有独特的洞察力和观察社会的视角。

从不同的侧面,抓住了不同的元素,提出了引人思考的话题。

比如说,压岁钱。

比如说《不要让压岁钱变味》这篇稿件,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作为一种风俗,但是由于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上的东西,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到了孩子的身上,孩子变得爱攀比,爱慕虚荣。

一些人以过年给孩子压岁钱为名,行行贿、受贿之实,大搞“感情投资”,放长线钓大鱼,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编辑记者就压岁钱就指出了现实当前社会的一个不正之风,同时发出号召,不要让压岁钱变味儿,发挥着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和风细雨,潜移默化,具有警示性。

2.选取的稿件文笔优美,短幅为主,通俗易懂。

比如说:(1).《迎新观街景》的篇幅很短,(在以往的一些日子中,人变得有点慵倦了,对时光的流逝也已麻木。

在辞旧迎新的时刻,想到了年轮来临,会察觉到时间的张力。

尽管一年中有不少严峻的事件发生,有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冲突,但是人们对美好的憧憬和向往是不会变的)。

文字精炼,但情感表达很到位。

(2)本期特刊中的(白露这天要留意家养的鹭鸶。

鹭鸶平常总是按时归来。

然而在白露这天,却会振翅飞去,一去不返。

到底飞去了哪里,没有人知道。

)很淡雅又有人文气息3.关注文化性的同时也平民化的视角关注时代的变迁和对传统的尊崇,文字朴实但敦厚隽永。

像《过年的味道》、《话说年夜饭》这两篇稿件,两位作者都是用平实的文字反映了平民百姓家庭大年30的情景,年夜饭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主题,寓意平安团圆,其中包含着浓郁的亲情,文字还透着淡淡的时光荏苒的幽伤,这是对过去的追忆,也是对现实的关照。

4.本次的选稿的题材和角度有的能发挥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和风细雨,潜移默化,在与读者平等对话、相互切磋的基础上,共同寻求思想的启悟、生活的真谛。

比如说:《酒酿飘香》中提到的母亲酒酿过程中所蕴含的是慢生活的魅力,还提到了现在我们也要有低碳生活和慢生活的理念。

在这里,倡导一种理念不是一味的说教,而是将这种理念放在平常的事物中,像这篇稿子里就有一个很好的由头,酒酿和年夜饭。

读者乐于看到这样的文字和这样的表达方式,从而达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这就使得整体的这次策划和选稿显得不晦涩、不空洞、不局限,而是个性鲜明、内容广泛,经得起咀嚼的。

5.受众对文风和题材的选择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新民晚报》的受众群庞大复杂。

具有广泛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

正是因为这种特点所以夜光杯作为《新民晚报》的“后花园”就更应该有大众化的受众定位和全局观念。

夜光杯也做到了雅俗共赏,无论是何种群体都能在《夜光杯》的版面上读到他想读的文章。

比如说《实习生的年终奖》,融入了市场经济时代的潮流和实习生和年终奖是大家讨论得很多的一个话题,所以说选稿贴近民众的现实生活。

而且是放在了十日谈这个比较生活化的栏目中,更加能激起读者的兴趣。

三.从版面风格看除夕夜新闻报道策划本次的除夕夜的版面设计在变与不变中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有的报纸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和受众的需求都在进行一次次的改版,而《夜光杯》却始终坚持着一贯的审美特色。

栏目之间相互穿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兼收并蓄。

虽然说字号没变,也没有花哨的颜色,但是依旧能达到这种庄持,稳重的效果。

非常注重各个栏目之间的搭配,这样就可以产生一种整体效应。

像本期的《灯花》栏目和《今宵灯谜》之间就插了一幅很应时应景的图片《龙年平安》又点题又分了栏,又不失灵动。

几乎每篇稿件都会配上一个小插画,标题的字体和所用图案也是各据一格,也起到了分栏的效果。

本次特刊所占两版直接打通。

颜色鲜艳明丽,吸引眼球,但又有一定的编排原则,整体看上去规整,持重,高雅。

它也有变动的地方,这也是它与时俱进的创新之处。

因为现在是“浅阅读”时代,也是读图时间,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不会像以前那样将一篇文章从头到尾地看完,他们更愿意去看那些画面多的、生动活泼的版面。

夜光杯也相对增加了较多的图片。

像本次的特刊《24节气》和《租借的时期的爆竹管理》都配有很多的图片。

错落有致,符合视觉的惯性,增添了版面的灵活性,也适合当今青年一代的阅读习惯,可以吸引到一部分读者。

”四:从专栏和特刊看本次除夕夜报道策划“夜光杯”主要有一些名牌栏目,包括《十日谈》、《世象杂谈》、《灯花》、《七夕会》、《上海珍档》等。

每个栏目都有自己的特色,所配稿件也符合本栏目的特色。

一般在B5版,都会有《十日谈》一篇,还有《世象杂谈》栏目。

而在B6版,则有《灯花》栏目,还有《七夕会》栏目,还有“今宵灯谜”穿插于其中。

《灯花》配的是《不要让压岁钱变了味》,《灯花》的稿件一般都是有普通百姓撰写,除夕的这篇也不例外,这充分体现了夜光杯栏目的群众性和开放性。

压岁钱这个问题既是一个传统同时也是反思当代人对待金钱的态度一个好的典型。

压岁钱变味让读者的视线和思维从原本纯粹的对孩子的期望和祝福转向了关注现在普遍存在扭曲的金钱观和不正之风。

涉及的内容起到了针砭时弊的作用的。

《七夕会》配的是《酒酿飘香》。

《七夕会》每期的内容讲的是生活的艺术,其内容每期都显得比较新,本期提到的生活的艺术就是慢生活和低碳生活。

是一些享受生活的人喜欢观看的栏目。

《十日谈》栏目配的稿件是《实习生的年终奖》,按理而说,实习生是没有年终奖的,这个叫黑王辉的人去一家报社实习,因为自己程门立雪的精神和对新闻的敏感性采写了两篇好稿件,老板给了他年终奖4000元,这是对一个初入社会的大学生的鼓励,也是人生道路上难得的财富,因为世上好人居多,能给人带来正能量,在这个特殊的夜晚——除夕夜,让人相信未来的生活依旧会很美好。

《十日谈》的内容则显得比较休闲了其内容都是讲述平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但是,《十日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在这些作者在讲述平常中的小事情的时候总是能够带给我们一些启发,总是在阐述一个道理,在阐述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的同时,启发我们去思考生活,值得回味。

《上海珍档》占据了整个B7版,《上海珍档》一般都是讲上海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一定的记录历史的作用。

本期的《上海珍档》就是讲《租借时期的爆竹管理》,在时间的选择上很好,有一句古诗:爆竹声声辞旧岁,放在本期的《星期天夜光杯》应时应景。

而且能与上海本身的一点特色元素——租借结合在一起,就能吸引一大批的读者的注意。

本期的特刊是《天地人合一的中国大文化:二十四节气中的诗情》。

占据了B5和B6版打通的两个版面。

一个总领性的开头配上22篇短短的文字。

始终围绕除夕,一年将尽这个特定的主题。

富有创意,本文通过《易经》《礼记》《淮南子》等古籍及唐诗、宋词、各时期文人的笔记的梳理,提炼出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中国哲学,再用诗意的语言,将这里融于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中,二十四篇短短的文字,像是充满诗情的民俗画卷,带着读者重游中国农耕文化的历史,回溯要中国悠长农业文明的源头,让人感受到了从远古开始就存在于中国文明中的自然属性。

将一年有二十个节气,一年结束,二十四节气就有一个轮回,节气跟年岁是一样的,循环往复,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跟诗歌结合在一起,并且每一个节气都配上一副插图,活泼生动,雅俗共赏,充满了民俗风情和诗意。

文章有思想性,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四:从文化和历史价值看除夕夜新闻报道策划在我看来,《夜光杯》具有明显的海派文化的特征。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在版面设计灵活穿插,你中有我,自成一派体现了海派文化兼收并蓄,吸纳百川的特征,同时也保持了较高的文化品位、较高的格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先进的文化理念。

除夕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夜光杯》将除夕夜挖掘出了更深的文化内涵,特别的特刊中还借助了古典诗词,古为今用,保持着《夜光杯》的个性。

记录今天,留住明天的历史。

《上海珍档—租借的爆竹管理》就是讲昨天的历史翻开给读者看。

讲述了爆竹的历史和当时在上海租界上,外国人霸占着中国的土地,用他们的制度来管理者我们的租界人,管理设计的方面很多,集中就包括对爆竹的管理,从中也透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这篇报道具有历史纪念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