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自由观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逍遥游的自由观及其意义解析

(完整word版)逍遥游的自由观及其意义解析

庄子的自由观及其意义解析《逍遥游》出自《庄子》一书,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文章。

它阐释了庄子逍遥无为的思想,无名、无功、无己三种境界对应道家-—-—-圣人、神人、至人三种理想人格.本文庄子首先举鲲鹏南飞的例子,表达自己向往像鲲、鹏一样逍遥自由,扶摇而上,一飞万里的思想。

通过鲲、鹏的描写,庄子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将人类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无穷,由自由而游的鱼、海,到鲲的天地,进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大鹏和大鹏的广阔天地,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

所谓“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这等境界何其壮阔!但是这种境界上需要再求上升,从悠游於北冥的鲲,酝酿变化而成为翱翔万里的鹏。

这里展现出“道”的无边无际。

同时这一变化也是一种提升,一种对道追求的提升。

然而这并不是最终的境界,只是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深远.鲲鹏仍需“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需要直上九万里而积负大翼之风,而后图南。

为说明积厚方能负重的道理,庄子举了水负舟的例子.紧接着通过“蜩与学鸠之笑"来引出对“小知与大知”的论述。

运用鲲鹏以及蜩鸠的寓言,藉由小鸠的无知,以写出俗人浅陋、不识大体的境界.鲲鹏之大与志在远方,与蜩鸠之小且无知,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

正如小年无法体会大年,因为小年本身生来的限制,根本无法去经验大年,生命长短是不可违的律则,而蜩鸠先天的限制也无法使他遨游千里。

这反映出庄子大志无法为世人理解可悲现实,同时也是庄子的一种自嘲。

在此我认为庄子并没有对小知者的嘲讽,只是承认有小知与大知之分,并且承认这是先天限制的结果。

作为大知者注定无法被小知者理解接受他们的思想,唯一能做的便是保持自己的独特,不为小知者所扰,不追求名利,即所谓的无为逍遥,达到无名之境。

接下来庄子又列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定乎内外之境,辨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欲风而行"的列子。

解读庄子的自由主义思想

解读庄子的自由主义思想

解读庄子的自由主义思想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庄子》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由主义思想。

本文将从庄子的人性观、政治观和道德观三个方面来解读庄子的自由主义思想。

首先,庄子的人性观展现了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

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由的,他主张人应该追求自由的发展和实现个体的真我。

庄子通过寓言和譬喻的方式,揭示了人们在社会规范和道德束缚下失去了自由,他提出了“大庄周”和“小庄周”的概念,倡导人们回归本真的自由状态。

他认为人应该摆脱外界的约束,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和谐,实现自己的独特价值。

其次,庄子的政治观也体现了自由主义的精神。

庄子对政治的态度是一种反对和批判的态度,他认为政治制度和权力是束缚人的桎梏,阻碍了个体的发展。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政府应该尽量少干涉人民的生活,让人们自由地发展和追求自己的幸福。

庄子通过对古代君主和政治家的讽刺,揭示了权力滥用的危害,倡导了人民的自由和平等。

最后,庄子的道德观也体现了自由主义的思想。

庄子主张人们要追求道德的自由,他认为道德规范应该是自愿的,而不是强加的。

他批判了传统道德观念的偏见和狭隘,主张人们应该超越传统道德的束缚,追求真正的自由和道德。

庄子通过对道德观念的解构和反思,提出了“道德自由”的理念,鼓励人们根据自己的本性和内心的声音去判断和行动。

综上所述,庄子的《庄子》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由主义思想。

他通过对人性、政治和道德的思考和批判,呼吁人们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庄子的自由主义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从庄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自由发展。

解析庄子的自由观念

解析庄子的自由观念

解析庄子的自由观念庄子,古代中国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

庄子的思想深邃而玄奥,他对自由观念的阐述也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庄子的自由观念出发,对其进行深入解析。

庄子认为,自由是人的本性,是人类最高的境界。

他主张人应该追求自由,摆脱一切束缚和约束,实现内心的自由和解放。

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这段话表达了庄子对自由的追求和对人生的理解。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名利和权力,而在于追求真理和自由。

只有追求真理和自由,人才能够真正地保护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庄子的自由观念还表现在他对人的本性的理解上。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由的,是无拘无束的。

在《庄子·齐物论》中,他写道:“彼无为而无不为,无存而无不存。

”这句话表明了庄子对人性的看法,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是没有限制和束缚的。

人只有回归到自己的本性,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自由。

庄子还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自由的本质。

他认为自然是最自由的存在,一切事物都应该按照自然的规律行动。

在《庄子·天地》中,他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这段话表明了庄子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由的理解。

他认为自然是无言而行的,没有任何限制和束缚。

人只有按照自然的规律行动,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自由。

庄子的自由观念还体现在他对权力和社会制度的批判上。

他认为权力和社会制度是束缚人的桎梏,是人的自由的敌人。

在《庄子·大宗师》中,他写道:“大宗师以道为量,其政不治而天下治。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权力和社会制度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追求。

他认为真正的大宗师是按照道德的标准行事,而不是按照权力和社会制度来行事。

只有摒弃权力和社会制度的束缚,人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自由。

古文阅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古文阅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古文阅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与老子并称为道家学派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围绕古文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展开探讨和解读。

1. 庄子的自由观念庄子提出了自由观念,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强调顺其自然。

他认为,人应当放下一切束缚和执着,以达到心灵的自由状态。

他以自然界为榜样,主张追求无为而不争的境界,摆脱一切烦扰和纷争,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2. 庄子的虚无观念庄子对于人生的虚无观念也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生之所以活得疲惫和无趣,是因为过于执着于名利和功成名就。

他倡导人们舍弃这些功利观念,追求思想的纯粹和内心的宁静。

庄子的虚无观念并不是悲观消极的,而是提出了一种超越世俗的人生态度。

3. 庄子的矛盾统一观念庄子的哲学追求矛盾的统一,他主张相反的事物在某种层面上是相互依存和平衡的。

他在《逍遥游》中提到蝴蝶和周而复始的梦境,以此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无处不在的联系。

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关联的,没有绝对的对立和矛盾。

庄子通过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传统的二元对立观念,倡导和谐统一的世界观。

4. 庄子的自我超越观念庄子的哲学思想中,强调通过超越自我的方式,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境界的提升。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下身心的执着,超越个人利益和欲望的限制,追求精神的升华和境界的提高。

通过自我超越,庄子认为人们可以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超越尘世纷扰,获得返璞归真的心灵解脱。

5. 庄子的反思主义观念庄子的哲学思想中,有着深刻的反思主义观念。

他主张人们应该反思现实和自我,超越主观和客观的局限,以达到境界的升华。

他以逍遥游的境地为例,在梦里觉醒的他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虚幻,进而提出反思和怀疑的观点。

庄子认为,反思和怀疑能够打破既有的框架和常规,给人们带来新的思考和认识。

总结起来,古文庄子中的哲学思想深邃而富有启发性。

庄子强调自由观念、虚无观念、矛盾统一观念、自我超越观念和反思主义观念,通过这些哲学思想,引领人们超越尘世的困扰和纷争,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庄子的自由观与现代社会的个体解放

庄子的自由观与现代社会的个体解放

庄子的自由观与现代社会的个体解放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对于自由的理解与现代社会的个体解放有着深刻的联系。

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自由是一种超越物质和社会束缚的境界,是人类内在的本性和精神状态。

本文将从庄子的自由观和现代社会的个体解放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庄子的自由观庄子的自由观主要体现在他的自由心态和自由境界上。

首先,庄子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心态。

他认为,个体应该超越物质欲望和社会压力,追求内心的自由。

他以“无为而无不为”来形容自由的境界,即在不为外在事物所拘束的同时,内心却能自由地追求真理和自我实现。

这种自由心态不仅体现了个体对于外在物质的超越,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个体对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其次,庄子的自由观还体现在他对于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批判上。

他认为,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往往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发展,使人们陷入一种被动和束缚的状态。

他以“大知闲闲,小知间间”来形容这种情况,即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使人们沉浸于琐碎的事务中,无法真正追求自己的内心需求和精神追求。

因此,庄子主张个体应该超越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束缚,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内心的平静。

二、现代社会的个体解放现代社会的个体解放是指个体在社会中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在现代社会,个体解放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首先,在政治方面,个体解放是指个体在政治权利和参与中获得平等的地位。

现代社会普遍推崇民主制度,强调个体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个体可以通过选举、言论自由等方式参与政治决策,实现自身权益的保护和追求。

其次,在经济方面,个体解放是指个体在经济活动中获得平等的机会和权益。

现代社会倡导市场经济,注重个体的经济自由和平等。

个体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和创业等方式实现经济独立和自主。

最后,在文化方面,个体解放是指个体在文化领域中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和自由的创作空间。

现代社会倡导多元文化,鼓励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创新。

个体可以通过艺术创作、学术研究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和价值。

庄子的自由观

庄子的自由观

庄子的自由观中华之精魂成于先秦百家之争鸣,昔之所成之思想,后世名士皆外儒内道。

道家以其飘逸超脱,在灵魂上给每一个华夏子孙打开了一扇春华秋实的伊甸园。

其间,道家汪洋自此,文笔无出其右的南华真人,以瞰视宇宙的浩渺,构建起了中国五千年的逍遥情思。

一、何为庄子自由观的哲学庄子的哲学观,以其磅礴之气,荡荡于乾坤宇内。

庄子正因其齐物论,成就了其自由之精神。

何也?在庄子看来,世界本无大小之别。

亦无贵贱之差。

我与世界皆为一体,我于世界同根同源。

因此,生死也可淡泊。

世界本无我,是乾坤的气凝结一处,也就有此生命,当死亡之后,又归于气息,正是一种回归本源,岂不乐乎?况且,我来源于气,回归于气,并且气是无始无终的,这样我作为气的一部分也就是永恒的。

我与世界本是同一个根,因此并无差别,万物皆是。

所以,万物是齐物论,都是一样的,既然本是一样,所以并未有上下、高低、贵贱之别。

这正是庄子之所以参透名利之根源。

庄子以齐物论,破生死,同贵贱。

终成其“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殆哉!”。

二、庄子自由观之渊源先秦之道家,先见于杨朱。

杨朱本人尚无存书,然,我们可以在其他资料中散见,杨朱的哲学观一言以蔽之为“一毛不拔”。

后世对其多有非议。

然,杨朱的一毛不拔,是整体上所有人都一毛不拔,用法学的语言来说,就的要保障私权利,限制公权力。

从而,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

这就为庄子作《养生主》等,自我保存奠定了思想基础。

我们称道家,皆言老庄思想。

作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道家的始祖,亦是庄子思想的重要渊源。

老子讲“反者道之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即《周易》的易理,世间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好的事件隐藏着坏的要素,失败也包涵着成功的可能。

正是这种终而复始,生生不息的力量,使万事万物相互转化,互相依存。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并不是言,道生了一,又生了二。

而是一种孕育,一种量变引起质变。

是一种母性的力量,为母亲生育孩子。

论庄子的自由观

论庄子的自由观

164文|于骐鸣论庄子的自由观摘要:道是庄子哲学的基本范畴,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庄子豁达的人生态度、自由的精神境界、皆来自对道的求索与体悟,在此基础上,庄子的自由观建立在其对自然、世事、人生的思考和探索之上,本文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庄子;自由观庄子是道家思想之集大成者,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庄子豁达的人生态度、自由的精神境界、皆来自对道的求索与体悟,在此基础上,庄子的自由观建立在其对自然、世事、人生的思考和探索之上。

一、思考自然:顺应自然庄子认为“性者,生之质也。

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庄子・庚桑楚》);又认为“性不可易,命不可变”《庄子・天运》),“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庄子・秋水》),人的一生要听其自然,不能人为的去改变它,崇尚自然,以自然为宗,这是道家思想最为突出的特征。

1、顺物随时《庄子》中“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庖丁说,同样的刀子,同样是用来剔割牛肉,有的厨师只用了一个月便刀刃缺损,只好再换新的;技术好一些的厨师可以一年换一次。

而自己,一把刀子用了十九年,刀刃依旧锋利。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那就是顺应自然。

庄子以厨师用的刀子使用时间的长短,来形象地说明养生的大道理。

人体也是由自然界的物质构成的,像刀子一样,在不断地运动中磨损、老化,所以,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但是,为什么生活在同样条件下的人,寿命的长短却不同?影响一个人寿命的因素有许多方面,其中养生的效益是不可忽视的。

传统的养生方法多种多样,庄子的“顺应自然”法是其中之一。

在庄子看来世界虽然很复杂,也如同骨肉,还是“有间”的。

人生在世,应当:“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行,同时,还要怀着怵然为戒的审慎和关注的态度,小心谨慎的行事,这样就可以畅通无碍了。

在这里,顺其自然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无厚”,即不恃其情、才、识,无忮无求,不矜不伐,这样,以“无厚”入“有间”,当然就可以游刃有余了,如此顺其自然的行于世,就会免去很多的碰撞摩擦,就“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了。

《庄子》自然朴素自由观论析

《庄子》自然朴素自由观论析

《庄子》自然朴实的自由观论析纲要:庄子主张的是一种自然朴实的自由观。

追求的是一种适应自然,自由自在,通畅自由,任性天真的“至美至乐”。

它超越全部美丑的界线,反对人为的矫饰和雕琢。

是一种超越精神,一种人性的解放和人生的自由。

重点词:庄子;自然朴实;自由观《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贤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庄子?天运》:“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实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一书中所崇尚的“美”是一种“自然朴实”的审美。

这类自然朴实之美表现的是一种适应自然,自由自在,任性天真的自由。

一、反对人为雕饰与做作庄子重申自然朴实之美,崇尚自然真情,神往自然大美,果断反对人为雕饰与做作。

《庄子?应帝王》中就有一则寓言形象地表达了庄子“自然朴实”的审雅观。

“南海之帝为??,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与?┖鍪毕嘤胗鲇诨脬缰?地,浑沌待之甚善。

?┡c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试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浑沌代表的是一种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也是朴实之美的象征,?┖秃鑫?浑沌凿出七窍以后,浑沌却死了。

?┖秃鑫?浑沌凿七窍的行为是一种人为的雕琢和修饰,损坏了浑沌本来自己的自然朴实之美,进而致使了惨剧的发生。

可见,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反自然规律,自作聪慧的“有为”之举,只会损坏事物的本真状态和自然朴实之美。

所以在《庄子?在宥》中有“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庄子在这里所说的“天道”,即是一种适应自然,自由自在,通畅无为,保持事物天然本性的“浑沌”之美,是一种至美境地。

而“人道”说的即是人工“凿之”,是一种人为的雕饰,损坏了事物的天然本性的矫饰和假装。

可见庄子认为,“天道”是自然之美,而“人道”伤害美。

《庄子?天运》中“效颦”的故事也包含着同样的道理。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庄子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思考

庄子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思考

庄子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思考庄子,古代中国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有着独特的思考和观点。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通过寓言、比喻等形式,阐述了他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思考。

本文将从庄子的自由观、人性观、生死观以及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庄子的自由观庄子的自由观是他对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重要思考之一。

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的是内心的自由,而不是外在的束缚。

他以“胡蝶梦”为例,通过比喻来说明人们追求的是内心的自由和快乐。

他认为,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虚幻的,所以人们不应该被外在的世俗观念所困扰,而是要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庄子提倡“无为而治”,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二、庄子的人性观庄子的人性观是他对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又一重要思考。

庄子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与自然相辅相成。

他以“鱼游于水”为例,通过比喻来说明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功利心,顺应自然的道,而不是追求个人的私利。

庄子提倡“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的欲望,而是要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三、庄子的生死观庄子的生死观是他对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又一重要思考。

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

他以“蝴蝶梦”为例,通过比喻来说明生死是虚幻的,人们不应该过分追求生命的延续,而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

他认为,人应该超越生死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庄子提倡“忘我”,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对于生死的执着,顺应自然的变化,活在当下。

四、庄子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庄子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是他对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核心思考。

庄子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他以“大庄周”为例,通过比喻来说明人们应该超越世俗的观念,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功名利禄的追求,顺应自然的规律,活在当下。

庄子提倡“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的欲望,而是要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总结一下庄子的自由思想

总结一下庄子的自由思想

总结一下庄子的自由思想庄子(约公元前369-286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文化名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自由思想的重要观点和理念。

庄子的自由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由心态:庄子提倡心灵自由,主张摆脱一切束缚,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他认为,人们的苦恼往往来自于对外部事物的执着和依附,只有通过内心的修炼,人们才能达到超越物质世界的自由状态。

2. 自由选择:庄子认为个体应该追求在选择中的自由,并提倡“筹无所用”、“无所染”的生活态度。

他主张摆脱功利主义的束缚,不随波逐流,不被世俗的利益追求所困扰。

个体应该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目标,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

3. 自由活动:庄子强调个体的自由活动,痛斥社会约束对人的限制。

他认为,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是虚构的,只会剥夺个体的自由和欢乐。

他相信人应该放开束缚,随心所欲地活动,并通过自由的行为来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

4. 自由思考:庄子强调个体的自由思考,主张抛弃传统观念和权威的束缚,以探索真理和人生的意义。

他代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中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先驱,鼓励个体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并提出“太虚”和“自得”等概念,寓意个体通过自由思考,达到洞悟与解脱。

5. 自由境界: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通过心境和境界的转化实现的。

他提倡意识的觉醒,超越外界的繁杂,融入自然的大道之中。

他认为只有在超越自我的境界中,个体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安宁。

庄子的自由思想对中国古代和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引领了中国道家学派的发展,对后来的儒家、佛家等思想传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自由思想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对于当今社会的个体自由和人文关怀提供了启示。

然而,庄子的自由思想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实际生活中,个体的自由必然受到社会和法律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自由空间中追求真正的自由,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庄子的自由与无为观

庄子的自由与无为观

庄子的自由与无为观庄子(公元前369-286年),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主张以“自由”和“无为”为核心,对于人的生活方式和心态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从庄子的自由观和无为观两个方面,对他的思想进行探讨。

一、庄子的自由观自由是庄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摆脱外在的束缚。

庄子认为,人们常常被社会习俗、道德规范等外在因素所限制,无法真正实现内心的自由。

他提出“放逐自足”的观念,倡导在内心寻求自身的完善,而不是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

庄子以“自由自在”来形容自己的生活态度。

他通过对任何事物的超然态度和解构思考,实现了对自身的自由定位。

他认为,人生无常,万物无常,唯有以自由的态度对待这一切,才能真正把握人生的意义。

庄子的自由观强调个体的独立思考和选择,鼓励人们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理解,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二、庄子的无为观庄子的无为观是他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许多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追求功名利禄,过于执着于外在的成就。

他主张摒弃功利主义的观念,倡导“无为而治”的思想。

庄子认为,真正的无为并不是不做事,而是顺其自然,不强求,从而达到事事顺利的境地。

庄子将无为观运用到了人际关系和社会治理中。

他认为,不要追求权力和地位,而是顺其自然地和他人相处,让一切回归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在治理社会时,他主张以无为而治的方式,即少干预,让自然规律发挥作用。

庄子还提出了“无我”观念,他认为个体应该放下自我,与宇宙融为一体。

这种“无我”的境界不是自我消失,而是超越了自我的狭隘境界,回归到更广阔、更宏大的整体之中。

三、自由与无为的关系庄子的自由观和无为观并不矛盾,相反,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只有在内心自由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无为而治。

自由使人们能够超越功利的追求,做到顺其自然,不强求,从而实现无为的境界。

庄子的自由与无为观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日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追求外在的成功,迷失了自己的内心。

庄子中庄子的自由观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庄子的自由观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庄子的自由观原文与解析庄子,古代中国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在《庄子》中,庄子对自由的观点提出了独特而深入的思考。

本文将从庄子的原文和解析两个方面来探讨庄子的自由观。

一、庄子的自由观原文解析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一篇中写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自由的理解。

庄子认为,真正的至人是没有自我的,他们没有功利心,不追求名利,而是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庄子认为,人应该摒弃浮躁的欲望,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

庄子的自由观中体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他认为人应该放下执着,顺应自然,不做无用之事,不追求空洞的名利。

庄子提出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观点,他认为人们应该超越个体的私利,以天下众生的利益为重。

只有如此,人才能真正地实现内心的自由。

二、庄子的自由观解析庄子的自由观突出了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社会的批判。

庄子认为,人是自由的,但由于社会的种种束缚,人们逐渐失去了自由。

庄子呼吁人们回归本性,追求内心的自由。

庄子的自由观与当代的自由观有着相似之处。

庄子主张摒弃功利主义,提倡自由与宁静的境界。

这与现代社会中提倡的追求内心平静、摒弃世俗欲望的观念相契合。

庄子的自由观也与当代的人文主义思想相通,都追求人的自由发展和内心的满足。

庄子的自由观也对今天世界中的困扰提出了启示。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名利,追逐物质享受,却忽视了内心真正的需求。

庄子告诫人们要超越这种功利心态,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平静。

结语:庄子的自由观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通过对庄子的原文解读和解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

庄子的自由观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应该回归内心,追求真正的自由与宁静,超越功利,追求内心的满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自由的境界。

庄子的自由观与社会公平

庄子的自由观与社会公平

庄子的自由观与社会公平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著作《庄子》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文风而闻名于世。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自由观与社会公平是两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探讨庄子对自由观和社会公平的理解,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庄子的自由观庄子的自由观体现在他的思想中的多个方面。

首先,庄子强调个体的自由与自主。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己真正的内心需求,而不受外界的束缚和期望。

他提倡“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放弃对物质和权力的追逐,从而达到内心的自由。

其次,庄子的自由观与他对人性的理解密切相关。

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由的,人天生具有自由的本能和潜力。

他主张人应该返璞归真,回归到自己的本性,以实现自由的状态。

他以“无为而治”为核心思想,强调人应该摒弃功利心和执着,以达到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最后,庄子的自由观还体现在他对生活方式的思考上。

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心灵上的自由,而不是物质上的富有。

他认为,追求物质财富只会带来痛苦和束缚,而心灵的自由则是人生真正的追求。

他提倡人们超越功利和欲望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二、庄子的社会公平观庄子对社会公平的理解与他的自由观密切相关。

庄子认为,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是由人们对物质和权力的追求所导致的。

他认为,人们为了追求物质和权力,不择手段地争斗和竞争,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他主张人们应该超越功利和欲望的追求,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和谐。

庄子认为,社会的公平是建立在人们内心的自由和平静之上的。

只有当每个个体都能够追求自己的内心需求,而不受外界的束缚和期望时,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

他主张人们应该摒弃功利和执着,以达到内心的自由和平静,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和谐。

庄子还提出了“大同”思想,即所有人都应该平等地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他认为,人们应该超越个体和利益的局限,追求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公平。

庄子对自由的理解与探索

庄子对自由的理解与探索

庄子对自由的理解与探索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对于自由的理解与探索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庄子的思想深邃而富有启迪性,他对于个体自由的探索以及对于社会自由的思考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庄子的自由观、自由的实现以及对于自由的价值进行探讨。

一、庄子的自由观庄子的自由观可以从他的“无为而治”思想中找到一些线索。

庄子认为,自由并不是追求外在的权力或者物质上的享受,而是一种内在的境界。

他认为,个体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通过心灵的解放来达到真正的自由状态。

庄子主张个体应该超越对于名利地位的追求,超越对于物质欲望的执着,而是要通过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来实现真正的自由。

二、自由的实现庄子提出了“自由自在”的概念,他认为个体应该追求一种超越自我的状态,即自由自在的生活。

庄子认为,个体应该顺应自然,放下一切执着与束缚,达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他通过比喻和寓言的方式,告诫人们要学会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才能真正实现自由。

庄子的自由观与现代西方的自由观有所不同,他更注重的是个体内心的自由,而不是外在的权利和自由。

三、自由的价值庄子对于自由的价值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自由是个体最高的境界,是人生的最高追求。

庄子认为,只有个体在心灵的自由状态下,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他主张个体应该超越一切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庄子认为,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个体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四、庄子的自由观的现实意义庄子的自由观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个体常常受到各种外在的压力和束缚,追求物质和地位的欲望使得个体的内心常常处于不安和焦虑的状态。

庄子的自由观提醒人们,要学会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只有在心灵的自由状态下,个体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综上所述,庄子对于自由的理解与探索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庄子的自由观念

庄子的自由观念

庄子的自由观念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于自由观念有着独到的见解。

庄子认为,自由并不是外在世界的一种状态或者条件,而是一种内心的境界和自我解放的状态。

下面将从自由的定义、自我解放以及达到自由的境界三个方面来探讨庄子的自由观念。

一、自由的定义:庄子认为,自由并不是指外界对个体的限制或者束缚的解除,而是指内心的解脱和架构。

他认为,人应该不受外在条件的约束,不受欲望的困扰,追求内心真实的自我。

自由是一种自主和自律的境界,追求真善美、和谐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二、自我解放:庄子主张个体可以通过自我解放来达到内心的自由。

他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个体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被功利心所困扰,不追求名利地位,不被物质欲望所束缚。

只有放下一切杂念,平心静气,才能真正解放自己的内心,达到自在自由的境界。

三、达到自由的境界:庄子认为,达到自由的境界需要个体在思想、情感和行为层面上的提升。

在思想层面上,个体要超越对功利的追求,超越对名爵地位的渴望,超越对物质欲望的追逐,不偏不执地看待世界;在情感层面上,个体要超脱嗔恨、愤怒、欲望等负面情绪,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在行为层面上,个体要遵循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原则,以适应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庄子的自由观念深受后世哲学家与文化人的赞赏和借鉴。

他所强调的自我解放、超越欲望、达到自在自由的境界,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启示。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被物质欲望所困扰,追逐功利名利,忽视了内在的自我追求。

庄子的自由观念提醒人们要反思并从中解脱出来,追求内心的真善美,追寻内心真实的自由。

总之,庄子的自由观念认为自由不仅仅是一种对外在条件的解放,更是一种内在的自我解脱和追求内心真实的境界。

通过自我解放,个体可以超越欲望,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达到自在自由的状态。

庄子的自由观念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提醒人们要回归内心,追求真善美,追求自由与和谐的境界。

庄子的自由观与劳动权益

庄子的自由观与劳动权益

庄子的自由观与劳动权益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自由观与劳动权益是他思想体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将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庄子的自由观庄子的自由观体现了他对于人类自由的关注和追求。

在庄子看来,人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而不是被外界的束缚所困扰。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摆脱对于外物的依赖和执着,从而达到真正的自由状态。

庄子的自由观与现代社会的劳动权益有着一定的联系。

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保护,这与庄子关注人的自由的思想有一定的契合点。

现代社会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使得他们能够在工作中享受到一定的自由和尊严。

二、庄子的劳动观庄子的劳动观与现代社会的劳动权益也有一定的联系。

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而不是被外界的劳动所束缚。

他认为,劳动应该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而不是被外界强制的结果。

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无为的态度来达到最好的结果。

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保护,劳动者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享受到公平的劳动报酬。

这与庄子的劳动观有一定的契合点。

现代社会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使得他们能够在工作中享受到一定的自由和尊严。

三、庄子的自由观与劳动权益的关系庄子的自由观与劳动权益有着密切的联系。

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而不是被外界的束缚所困扰。

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保护,劳动者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享受到公平的劳动报酬。

这与庄子的自由观有一定的契合点。

庄子的自由观与劳动权益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庄子的自由观强调了人内心的自由,而现代社会的劳动权益保护也是为了让劳动者在工作中享受到一定的自由和尊严。

劳动者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享受到公平的劳动报酬,这使得他们能够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和才能。

其次,庄子的自由观与劳动权益的关系还体现在对于劳动的态度上。

春秋战国时期庄子的自由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庄子的自由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庄子的自由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北宋时期的庄子被誉为“道家第一真人”,他的思想深刻而独特,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庄子的自由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下形成,并以其独到的见解和述说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不拘束于传统规范和伦理观念的思考模式。

一、庄子的自由思想的背景及主要观点庄子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了言论,这个时期的中国,处于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开始出现。

庄子以其独树一帜的思想观点,成为了当时的象征。

庄子强调自由,他认为人们应当摆脱传统社会规范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实,以达到精神上的境界。

他拒绝世俗的名利,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们应该顺其自然,不用刻意追求功名利禄。

庄子在其著作中用了很多寓言故事来表达他的思想观点,如“胡蝶梦”、“大梦游”等,这些故事富有哲理,通过形象的比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的主张。

二、庄子对自由的理解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庄子的自由思想主张个体的自由发展,而不受社会制度和伦理观念的束缚。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真实愿望生活,不受任何外界条件的限制,恢复人的本真。

这种自由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影响。

首先,庄子的自由思想提醒我们重视个人快乐和内心的满足。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忙于追求功利和物质财富,忽视了内心精神的追求。

庄子的自由思想告诉我们,个体的内心世界同样重要,我们应该拥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

其次,庄子的自由思想提醒我们要摆脱固有的思维框架和社会规范的束缚。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被社会舆论和伦理道德所左右,难以真正做到自由思考、突破自我。

庄子的自由思想鼓励我们在思想上勇于冒险,追求独立的判断和见解。

只有打破常规,敢于颠覆传统,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再次,庄子的自由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把自然资源作为自己的工具和奴隶,而忽视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庄子的自由思想告诉我们,人应该顺其自然,与自然相融相合,推崇自然的逍遥和无为。

浅析庄子的自由观及对现实的意义

浅析庄子的自由观及对现实的意义

浅析庄子的自由观以及对现实的意义作为战国时期的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深邃、乐观、豁达的人生哲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的奇葩。

而他的著作《庄子》一书,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庄子》作为庄子思想的承载,以其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和上天入地的奇幻景象,表现了生命的自由精神。

而这自由精神,恰恰是庄子思想的精华。

一、庄子自由思想的产生在本性泯灭、规则成了空谈的时代,一切理想都被现实肢解,这时候,什么才是真正的选择?庄子为我们做了解答。

庄子生于约公元前369年,正值战国中期,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分裂最严重和持久的时期之一。

此时周王朝和春秋时期的老牌霸主国家魏国都已经衰落,新兴的强国秦、齐、赵、先后崛起,为了争夺霸主的位置,战争不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庄子在《人间世》中借用颜回和孔子的对话来展现当时政治环境的残酷性,颜回本是雄心壮志希望以自身之力去挽救身处黑暗的卫国,即“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然孔子却不同意他的做法,“嘻!若殆往而刑耳。

”连颜回这样的有才且温良之人,都可能会被杀害,可见当时的政局的黑暗。

如此凄凉的生存境遇,带给了庄子以巨大的冲击,逼着他探索一条道路。

庄子清楚地看到,一切不断上演的悲惨,无论是战火连天,还是民间哀苦,都只是为了自由,国君为了权力的自由而不停地发动战争,百姓为了生命的自由而不停地挣扎。

对此,庄子形成了两种探索方向,一种是向外,另一种则是向内。

向外,庄子控诉当时社会黑暗,揭露时间悲惨、,庄子的思想犹如一把冰冷锐利的剑,直接攻击当时享受利益的贵族阶级。

庄子继承了在他之前的道家传统,勇于抗议和批判的传统,但同时,庄子也继承了道家传统的抗议方式——退隐。

庄子考察当时的困境,指出当时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的不合理,但是他并没有积极地尝试去解决,而是转向了退隐。

这里的退隐,并不是走向山林,与世隔绝,而是走向精神领域,向内自省。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思想,又在其基础上发展,他认为人权和自由是不能靠制度和规范来保障的,主张“无为”思想,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

《庄子》的自由人思想解读

《庄子》的自由人思想解读
追求内心真实的自由人形象
庄子所追求的自由是一种内心的真实与自由
他不拘泥于世俗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解放
庄子的自由人形象具有独特的特点,如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等
他的自由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真实与自由
05
庄子的自由人思想的影响
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哲学思想:庄子的自由人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哲学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03
庄子的自由观
自由与自然的关系
庄子认为自由是自然而然的状态
追求自由需要遵循自然法则
自由是顺应自然规律的表现
自由与自然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自由的内涵与外延
自由的内涵:庄子认为自由是一种内心的自由,不受外界束缚,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自由的外延:庄子认为自由不仅是个人的自由,更是社会的自由,追求社会的和谐与自由。
责任是自由的保障:庄子认为责任是自由的保障,只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自由与责任的平衡:庄子认为自由与责任需要平衡,不能只强调自由而忽视责任,也不能只强调责任而忽视自由
07
总结与展望
对庄子自由人思想的总结
庄子自由人思想的核心内容
庄子自由人思想的局限性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庄子自由人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追求内在的自由:通过内心的修炼,摆脱欲望和束缚,实现内在的自由。
追求外在的自由: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摆脱社会和环境的限制,实现外在的自由。
追求行动的自由:通过实践和创新,摆脱旧有的模式和框架,实现行动的自由。
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庄子提倡“齐物论”,即消除物我之间的界限,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庄子提倡“养生主”,即注重养生之道,保持身体健康,也是保持内心平静与自由的重要条件

庄子的自由观(改)

庄子的自由观(改)

庄子的自由观(改)庄子的自由观摘要自由思想是庄子思想的精华。

庄子的自由观超越凡俗、空虚杳渺,是理想化的自由。

庄子是放弃了对身外之物的关怀,而转向了关心个体生命的存在和精神的自由。

庄子基本上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且放弃了其中的治世之道,而纯任自然。

对待生命,庄子看大度超然,认为生死只是一个轮回过程而已。

生与死不过都是“道”在无限变化发展中的一个阶段。

而且在庄子看来,死甚至比生还要根本,死亡就是“大归”。

在对待知识问题上,庄子一如继往的坚持老子的观点,认为世俗的知识正是是非的开端。

这样的知识没有绝对性,是不值得追求的。

所以我们应该放弃对世俗知识的追求,转而追求绝对的知识。

也就是追求对“道”的认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超然于是非之外,而无所羁绊。

虽然庄子把个体看得无比重要,但是他还是有自己的社会思想。

不过这个社会思想还是没有离开他最终的着眼点“精神自由”。

所以庄子所提出的社会思想是“建德之国”和“至德之世”。

这样的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

庄子的自由是个人的追求与向往,而无关乎他人他物,就显得这种自由式冷漠的。

这正好和庄子孤傲的性格暗合。

又因为庄子自由思想最终的追求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所以人的形体在庄子看来是不重要。

不但如此,而且庄子还认为形体是对自由的妨害。

所以在庄子笔下自由显得卑微和委曲,但是却是隐藏于卑微形体下的一尘不染的纯洁飘逸的自由。

关键词:庄子自由逍遥无为庄子是一个襟怀宽广,思想深刻的思想家,也是一个孤独超然的独行者。

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

庄子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中内蕴着袭人心扉的没落感。

想象神气,变幻无端的汪洋文字,极具浪漫色彩。

一、庄子自由思想的产生1.庄子的自由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庄子生活在一个大变革时代, 当时社会矛盾激化, 奴隶制逐渐走向瓦解, 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和确立, 在这一时期,出现所谓“新旧杂陈, 方生未死”的局面, 不同的阶级、阶层代表各自不同的利益, 进行着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激烈斗争, 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政治思想主张; 这个时期的周天子实际上已经完全丧失了对诸侯的控制,周代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卷第1期2006年3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6No.1Mar.2006收稿日期:20051021 作者简介:万勇华(1977—),男,安徽巢湖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04级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①笔者所有引文出自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

以下只列篇名。

庄子自由观论析万勇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 200062)摘 要:自由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庄子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

庄子立足于现实的种种困境,以实现人生的逍遥游为最高境界。

基于这一理想,庄子提出了安命论、齐物论、体道论三种超越人生困境、实现精神自由的途径,从而为后人追求自由指明了一条道路。

关键词:自由;命;心斋;坐忘;见独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06)01003605自由是贯穿庄子哲学的一条主线,庄子对自由的探讨立足于人生的种种困境,以实现人生的逍遥游为最终归宿。

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自由的实质,而安命论、齐物论、体道论则是三种超越人生困境、实现逍遥游的途径,四者共同构成了庄子自由观的基本框架。

笔者试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庄子的自由观,以求教于方家。

一、逍遥游———庄子自由的实质庄子哲学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加以理解,但其根本宗旨在于超越必然而实现自由,这是不成问题的。

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是第一个明确地提出自由问题的思想家。

《庄子・逍遥游》①就是他讲精神自由的名篇。

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自由观的灵魂,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

“逍遥”一词最早见于《诗经・郑风・清人》,“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此外,《离骚》中有“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礼记・檀弓上》亦载:“孔子蚤作,负手曳杖,逍遥乎门。

”这些逍遥的意思都是无所事事地闲逛,类似今天讲的“散步”、“闲走”。

庄子所说的逍遥之意不同于此。

《逍遥游》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大宗师》云:“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达生》也说:“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可见,庄子所说的逍遥并不是形体上的逍遥,而是想像中的纯精神性的逍遥,其含义相当于今天所说的精神自由。

在《庄子》中,与逍遥意义相当、使用更为频繁的是“游”字。

据统计,《庄子》一书中“游”字出现一百多次。

庄子所关注的“游”,不是通常所说的在“具体时空”中的“游玩”,也不是一般地同具体对象进行“交游”。

他所谓“游”有其特殊的内容和形式。

就形式而言,大都采用“游心乎某某”或“游乎某某”、“游于某某”、“游某某”的结构;就内容来说,它(“游”)既有“时空”上的所指,又有“主客体”上的所指。

前者(“时空”上的所指)的例子很多,如“游心乎无穷”、“游方之外……游方之内”、“游无人之野”、“游无极之野”、“游于六合之内”、“游于天地”、“游于大莫之国”、“游乎尘垢之外”、“游乎万物之所终始”、“游乎无何有之宫”等,这些“游”,从形式上看都具有“时空”上的意义,但是,—63—2006年总第21期万勇华:庄子自由观论析除了像“六合之内”、“方之内”、“天地”等外,其空间都不是现实中的“物质世界”,而是幻想中的“虚拟世界”;其时间又是无限性的,如“无穷”、“万物之所终始”等。

后者(“主客体”上的所指)的例子也很多,如“游心于淡”、“游心乎德之和”、“游心于物之初”、“游于太虚”、“游于无有者也”、“游乎天地之一气”、“浮游乎万物之祖”、“上与造物者游”等,这些“游”,其“主体”是心而不是身,其“客体”不是一般性的对象,而是作为宇宙根源性或终极性的“绝对者”、“实体”,用庄子的术语说就是“道”[1]。

可见,庄子的“游”就是心灵在无穷的精神世界中漫游,就是同“绝对者”(“道”)或最高的实体所进行的“交游”。

庄子的“游”,当然也有“尘世”之“游”,如“游世俗之间”、“虚己以游世”等,但它同庄子的“游心”并不冲突,庄子的高明之处在于身处世间而心在世外。

需要说明的是,庄子的逍遥与游都是动词,尚未成为名词概念,还不等于今日所说的自由,但游与逍遥的用法确实表达了庄子对精神自由的憧憬与追求。

[2]155庄子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注定了他不可能从社会实践中获得行动的自由,只能在个人的精神生活中,通过独特的精神修养获得超现实的、纯粹的精神自由。

在庄子看来,如果“有待”,对世俗之物有所依赖,则必为外物所役、所累,因而就不能获得逍遥自由;只有“无待”,不依赖于世俗之物,不为外物所累———“不物于物”,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逍遥游实质上就是思想在心灵的无穷环宇中遨游飞翔,就是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的精神自由。

它既是一种神秘的精神体验,又是与道合一、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人生最高境界。

庄子把达到这种自由境界的人称为至人、神人、圣人、真人,这是庄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普通人必须通过长期的潜心修养才能实现逍遥游。

那么,庄子式的自由是如何实现的呢?他的逍遥游又是如何“游”起来的呢?二、安命论———庄子自由的基础自由是人的天性,但人又无时无地不在桎梏之中。

在庄子看来,无论是儒墨所提倡的“仁义之行”,还是“百家”的是非之辩,它们之于人生,犹如黥劓之刑,都是“撄人之心”的精神枷锁。

此外,庄子认为,死生之变、哀乐之情、富贵贫贱、荣辱得失,等等,亦“皆生人之累也”(《至乐》)。

总之,现实的人生正处处为物所役,现实的社会成了囚禁个人身心的“不善”之物。

这样的人生有何自由可言?然而,庄子所面临的种种束缚人生的世俗之物,毕竟是春秋以来社会变革的历史必然性的体现,这对于庄子来说是无力抗衡的,当然也是无法驾驭的。

对于这种非人力所能干预的客观必然性,庄子称之为“命”。

《大宗师》曰:“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达生》又说:“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可见,庄子所说的命的意义并不是宗教所谓的“上帝的命令”,而是指人们无法认识也无力左右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力量。

作为一种“异己力量”,命起作用的范围相当广泛,人在个体生命中的生死存亡之大限,在社会生活中的贫富穷达之际遇,都是由它决定的。

[3]《德充符》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总之,一切都是命,命是人力无可奈何之事。

《德充符》又说:“游于弈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

”弈是有名的神射手,在他的靶子中央散步而不被射中,这应属偶然,但庄子认为这也是命。

命不仅包括必然,而且包括偶然。

一切归至于命,亦即一切归于必然。

在庄子看来,命虽然是不可改变的,但人却可以改变对待命运的态度,这种态度即为“安命”。

《人间世》曰:“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德充符》亦云:“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凡夫俗子不懂得命运是不可抗拒的必然,极力逃避命运的安排,这是没有道德的表现。

只有道德修养极高的人才能安于现实,听任命运安排,随顺事物变化。

庄子的安命不是否定“命”这种必然性所带给人生的种种困境,而是表现为对这种必然性的顺从,而顺从涵盖超越之义,亦即在精神上对现实存在的必然性予以超越。

《大宗师》云:“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悬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

”悬解者,解悬—73—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卷第1期也,是指解除人的心灵的所有牵挂和系缚,而达到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的自由境界。

与此相反,如果人们的心灵被物(生死、得失、功名、利禄、权势、尊位)所束缚、所纠缠———这就是所谓“物有结之”,那么人们就不能自我解脱。

安时而处顺即安命,只有安命才能摆脱情感之波动,才能获得心灵的解脱和精神的自由。

这里应当指出的是,在“安时而处顺”与“悬解”之间,“安时而处顺”是前提,“悬解”才是最终目的。

总之,庄子安命论思想的重点不在于解释命的来源和内容,也不在于一般地强调命运之不可抗拒,而是旨在论证安命的合理性,主张在安命的基础上追求精神的自由。

庄子的“安之若命”、“安时而处顺”的思想虽然带有宿命论的性质,但它也包含着合理的因素,这就是它并未拜倒在必然性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顺应客观必然性的基础上追求自由。

所以说,安命论在庄子那里,不仅不是与其自由相抵触的,反而恰恰是庄子自由的基础。

三、齐物论:庄子自由的前提《齐物论》是庄子哲学中最具思辨色彩的部分,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相对主义。

庄子认为,人生的自由与不自由,关键在于主体自我能否“齐物”,以超越的心态对待万物的差别。

在庄子看来,事物的差别虽然客观存在:“万物殊理”(《则阳》),但物之差别对于具有不同“心”的认知主体的意义却是不同的,在“成心”即“不齐之心”的观照下,则诸种差别宛然而生,必然性必构成对自由的束缚。

而在“道心”即“齐物之心”的观照下,则万物的差别可以浑化为一,必然性也可得以超越而不妨碍自由。

“成心”是指人的成见、偏见。

世人皆有“成心”,《齐物论》云:“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无师乎?”人人基于各自的“成心”,而对事物各执一端,以己为是,以人为非,从而生出许多是非对错的争论,“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如果没有人的“成心”而有是非之争,就好比“今日适越而昔至”一样不可能。

人的“成心”的存在还造成人以自我为中心,从而导致自我与外物的对立。

这种物我对立,一方面使人与外界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人的心灵因为感受外界的压迫而痛苦不堪;另一方面,使人产生爱憎好恶之情,给万物以有形无形的干扰,自己也会处处感受到外物的牵挂、滞碍而不得自由。

所以,庄子反对“成心”,主张“齐物”。

在庄子看来,宇宙间的具体事物尽管纷繁复杂:“计物之数,不止于万”(《则阳》),差别众多:“恢诡谲怪”(《齐物论》),但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万物皆种也”(《寓言》)、“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至乐》),在根源上却是同一的:“万物皆一”(《德充符》)、“万物一齐”(《秋水》)、“道通为一”(《齐物论》)。

所以,认知主体对待事物的基本态度应该是齐一万物的:“将旁礴万物以为一”(《齐物论》),泯除和兼容事物之间观念上的界限和实际的对立,所谓“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秋水》)[4]。

在“齐物”的态度下,庄子进一步提出“同彼是”、“齐是非”、“等贵贱”、“一生死”等一系列主张。

所谓“同彼是”,庄子认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