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25张PPT)
“百家争鸣”思想研究小组成果展示(一)
派别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孔子
1以、待核心自思己想:的“态仁度”。对“待仁者人,,爱和人”谐
,“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3、 “克己复礼”。局限性
4、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儒家学派
孟子
1、政治上:“仁政”。
2、民贵君轻
民本思想
是
B
A.是当时社会大变革的产物
B.各派相互洁难批驳,彼此水火不容 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D.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重大而深远
6.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 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D
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D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4.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 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A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
5.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
一、“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
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 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力量在争 斗激烈。
阶级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文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官学
私学
二、“百家争鸣”产生的内容 研究小组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37张PPT)
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但是,由于这种职业地位低微,收入 也少,既没有固定的财产和收入,做事时还要仰人鼻息。
所以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就是儒的本意,即 柔,还有他们职业的原初性质,即术士。
9
B、孔子的思想 ①政治思想: a、 “仁者爱人”和“为政以德”
b、“礼”的学说:等级与秩序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 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 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孟子(约前372---前289)
16
思考1:孟子的主张中继承了孔子的什 么思想?又有何发展?
• “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 封建政治哲学的最重要概念,关注的是人民生存的权力。
• “仁政”的主要内容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轻徭薄赋, 征发徭役不违农时,给农民以土地,有利于劳动人民,有 利于封建统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
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4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
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
5
士
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是作为封建 社会中最基础的贵族,也是最高级的百姓。中国的 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士族阶级。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11.(2007全国文综二)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
德归厚矣” 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
用。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1
2、道家学派
所以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就是儒的本意,即 柔,还有他们职业的原初性质,即术士。
9
B、孔子的思想 ①政治思想: a、 “仁者爱人”和“为政以德”
b、“礼”的学说:等级与秩序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 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 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孟子(约前372---前289)
16
思考1:孟子的主张中继承了孔子的什 么思想?又有何发展?
• “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 封建政治哲学的最重要概念,关注的是人民生存的权力。
• “仁政”的主要内容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轻徭薄赋, 征发徭役不违农时,给农民以土地,有利于劳动人民,有 利于封建统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
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4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
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
5
士
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是作为封建 社会中最基础的贵族,也是最高级的百姓。中国的 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士族阶级。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11.(2007全国文综二)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
德归厚矣” 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
用。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1
2、道家学派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共33张ppt)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论语·为政》
1、孔子 (1)孔子的生平 (2)孔子的思想主张
探究1:请你根据下列材料概括 孔子的思想主张,并谈谈对这些 言论的理解。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④提出唯物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 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孔子说:“性相近也。” ——《论语·阳货》
孟子说:“人无有不善。” ——《孟子·告子上》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思考: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 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 制崩溃,新制度逐渐建立
③社会阶层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 用
④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私学兴起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
主要流派
代表人物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法家
商鞅、韩非子
墨家
墨子
合作探究: 百家争鸣对中国有何重大历史影响?
1、道家学派——老庄之学
老子 春秋晚期楚国人 创立道家学派 著《道德经》
老子的思想主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①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道”,要顺应自然
“无为而治”。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②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2、孟子 (1)孟子的生平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 他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 采用,晚年退而与弟子著 书立说。著有《孟子》一 书。有“亚圣”之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四.道家、法家和墨家
1. 道家
老子 ⑴地位: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道家创始人
⑵主张
哲学思想
①世界本原“是无“为道””指。不强妄调为顺,应不自胡然作,非提为倡,清不静 无为,知为足所寡欲欲为。。客治观理唯天心下主,义要化烦为简, ②认为任不何使事用都权存谋在,对不立过面分,威并逼相百互姓转。化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孔子的思想主张
(1)、哲学思想
① 思想核心是“仁”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
• 子曰:“仁者爱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3)教育思想
①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 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
②整理文化典籍,儒家六经。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 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
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
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这A.一儒观家点出B自.先法秦C家( )
C.墨家 D.道家
2.(2014·四川成都一模·1)有学者认 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
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
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
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 A )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
②……人”性论:性相近 ③ 鬼神观:敬鬼神而远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
单元线索:
➢ 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2.掌握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主张以及儒家思 想的形成及影响。
映,是当时社会—历—史胡条适件《的中国产哲物学。史大纲》
2.士的活跃和私人讲学的兴起
阶级基础:士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 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自由知识分子阶层
思想文化: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 局面,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
诸子:各种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自汉朝“独尊儒术”后,孟子本应和孔子一样倍 受尊崇,但事实并非如此,孟子却好象被忽略了。 原因是孟子的思想: A.批判和否定君主专制 B.提出了“仁政”学说 C.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 D.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
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 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 “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社会秩序 B.强化中央集权 C.构建平等社会 D.缓和诸侯纷争
——《论语 为政》
周礼,礼乐制度,以分封制宗法制为基础的礼 仪规范。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
主张“贵贱有序”,强化尊卑等级关系,来 化解现实冲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人。一日克 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治思想,礼法并用
➢ 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2.掌握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主张以及儒家思 想的形成及影响。
映,是当时社会—历—史胡条适件《的中国产哲物学。史大纲》
2.士的活跃和私人讲学的兴起
阶级基础:士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 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自由知识分子阶层
思想文化: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 局面,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
诸子:各种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自汉朝“独尊儒术”后,孟子本应和孔子一样倍 受尊崇,但事实并非如此,孟子却好象被忽略了。 原因是孟子的思想: A.批判和否定君主专制 B.提出了“仁政”学说 C.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 D.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
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 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 “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社会秩序 B.强化中央集权 C.构建平等社会 D.缓和诸侯纷争
——《论语 为政》
周礼,礼乐制度,以分封制宗法制为基础的礼 仪规范。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
主张“贵贱有序”,强化尊卑等级关系,来 化解现实冲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人。一日克 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治思想,礼法并用
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30张PPT)
孔子 :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 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被后人尊称为 “至圣”。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身世 对他的思想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贵 族的身份决定了他希望恢复周朝的 “礼”;家族的“没落”,地位的下 降,则促使他希望以“仁”作为处理 社会人际关系的原则。
1、孟子的思想
① “仁政”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②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 人性论: “性本善”
“亚圣”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
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 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的简介
•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 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 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 。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 理成《孟子》一书。冯友兰认为 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整理编订“六经” 编订整理出《诗》、《书》、《礼》、《易》、《乐》、 《春秋》等“六经”。 (四)孔子的地位
1、“万世师表”——教育家 2、“至圣”—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
3、世界文化名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 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 庙 杏 坛
——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南北 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一 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前 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8张PPT)
近年来,随着“儒学热”的掀起,各大学纷纷开设国学院, 部分中小学将国学引进课堂,民间创办的国学私塾也日益增多。
1988年1月,全球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在法国 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道:
“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
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孔子பைடு நூலகம்国”
2004年11月21日, 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 院在韩国首尔成立。
曲阜
孔子的主要思想:
核心: “仁”的学说 政治思想:以德治民
保守部分:维护周礼,主张“克己复礼”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
孔 庙 杏 坛
孔庙: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
全庙南北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 三殿、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 门坊,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
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二、“百家争鸣”的代表
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一)、儒家学派
1、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仁政 仁义
民贵君 轻
性善论
君舟民 水
性恶论
《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形象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确切出生地不详, 但史记记载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 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到了唐朝 武宗时期老子被定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 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认 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老子与后世的庄 子并称老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孔府 位于孔庙
东侧,有“天下第 一家”之称,是孔 子嫡系长期居住的 府第,也是中国封 建社会官衙与内宅 合一的典型建筑。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2.战国时期: 孟子、荀子
简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曾受业于 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 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 诸侯国。
2 .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3 .人性论: 性本恶 4 .主张礼法并用 5 .哲学观: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同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创立儒家学派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 1课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目录
一 “中百央家集争权鸣的”发局展面的形成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三 道家和法家
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含义: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上形成一批 以…、…为宗旨的学者和思 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 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 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等。
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 ⑴政治思想
①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共26张PPT)
材料三:制天命而用之!
──荀况《荀子·大略》
朴素的唯物主义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孔子
孟子
荀子
时 期 春秋
仁的
同 思想
爱人
民本 以德治民
思想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奠定
基础
战国 仁政
战国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蔚然大宗。
史书载,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国交界 处困饿七日,动荡的年代,他的“仁”的思想也处处 碰壁,不被采纳。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但他当年周游列国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方案,为 什么不被统治者采纳呢?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 庄子的天与人“不相胜”——人与自 然要和谐相处
1.战国时期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 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 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终身不仕”的做法与下列思 想相关的是( ) A.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D.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 则举之
•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 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 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2、“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土地制度 --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
晋卻至与周争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
社会 大变革
政治制度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2. 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流派希望人类同归朴素和安 宁,与宇宙及他人都保持和谐,维持人类生存的永恒。 强调以内心体验为中心,引导思想超越具体的有形的 世界,直探神秘的终极世界。该思想流派应是( )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优质课件2: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主张? 2.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探究三 道家、法家和墨家 1.老子、庄子的思想主张? 2.韩非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3.墨子的思想主张?
“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有关心 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们应 该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人。”
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要有思想、要有信仰、要有精神。中 国古代两千年的思想、信仰、精神是来自于先秦时期的传统思想。而我 国古代传统思想又是怎样形成的?对今天的中国及全世界又有什么样的 影响?
探究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百花齐放春满园
1.“百家争鸣”的含义:
【说文解字】何谓“百家争鸣”? •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孟轲《孟子·告子上》
孟子思想:仁政、民主、性善
材料四: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 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 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
──荀况《荀子·王制》 材料五: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 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2)世界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以中国为 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主体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儒家思想至今在日本、韩国、 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特别是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从中汲取了丰富营养,合理地 处理了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建立的“东方工业模式”“儒家资本主义”证明了儒家 思想的现代价值。
位。”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教育主张是(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不耻下问
D.当仁不让
探究三 道家、法家和墨家 1.老子、庄子的思想主张? 2.韩非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3.墨子的思想主张?
“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有关心 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们应 该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人。”
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要有思想、要有信仰、要有精神。中 国古代两千年的思想、信仰、精神是来自于先秦时期的传统思想。而我 国古代传统思想又是怎样形成的?对今天的中国及全世界又有什么样的 影响?
探究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百花齐放春满园
1.“百家争鸣”的含义:
【说文解字】何谓“百家争鸣”? •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孟轲《孟子·告子上》
孟子思想:仁政、民主、性善
材料四: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 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 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
──荀况《荀子·王制》 材料五: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 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2)世界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以中国为 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主体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儒家思想至今在日本、韩国、 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特别是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从中汲取了丰富营养,合理地 处理了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建立的“东方工业模式”“儒家资本主义”证明了儒家 思想的现代价值。
位。”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教育主张是(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不耻下问
D.当仁不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9张ppt)
庄子
2、庄子— 战国时期
思想主张: 1、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2、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 得精神上的自由
14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
(1)结合法、术、势,以法治国:
法商鞅:处理政事的基本原则 术申不害:控御群臣的办法工具 势慎到:以权威震慑臣民
(2)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
◆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 器。 其思想精髓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初步发展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⑴创立:
孔子删定“六经”:《诗经》《尚书》 《礼记》《易经》《乐经》《春秋》,有记 录言论的《论语》
诸子百家中,你最喜欢哪一家?
学习准备15分钟,个人汇报,时间1分钟
交纸观质点署名结稿合,学未派交内总分用减词准10确分,学
明确 容主张
科术语
10分 分析说明
20分
20分
感情充沛 启迪思想
40分
时间
得
1分钟 分
10分
姓名
同学1 同学2
得分(给每名 同学赋分)
97
86
前5(只在前5姓名 对应处标注)
2
学生分享反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百家争鸣” 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社会 大动荡 大变革
1.经济:铁器牛耕,井田制崩溃; 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
孔子有哪些主要思想?如何评价孔子的思想? 材料一:樊远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子曰: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 论 语 · 颜 渊 》 材料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材料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 论 语 · 颜 渊 》 材料四:子曰:有教无类。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 卫灵公》
仁
是什么
仁者爱人
怎么做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仁
统治者:以德治民 百姓:克己复礼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 年),名轲,邹国人(今山 东省邹城市),战国时期伟 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 家,后世尊称为亚圣。
荀子(约前313-前238), 名况,赵国猗氏人(今山西 运城),战国末期著名思想 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 尊称“荀卿”。
1.孔子的思想
(1)哲学思想: ① “仁”的学说 (核心)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 ②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其目 (2)政治思想: 的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①以德治民。(进步) 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制度。(保守) (3)教育思想、贡献: ①有教无类 ②兴办私学,编纂六经。
阶级关系
思想文化空前发展
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背景
(1)经济: 土地私有和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2)政治: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与兼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课件-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32张PPT)
爱人 克己复礼
2.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又有怎样的 教育主张?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2)“士”阶层的崛起、活跃 (3)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
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孔子讲学图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 七十二人。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家庭出身的限制, 扩大了教育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 战国时代,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改
造和总结,并博采众家之长使儒学体系更 加完整。 •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 然大宗。
孔丘(前551年~前479 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前286),名周,字 子休。战国时期著名
名言录:
思想家,文学家。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思想主张:继承发展老子的思想,把世间万物都
看做相对的
老子的思想
(1)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道”
(静道2无)生为强、一调知顺,足应寡一自欲生然,二提,倡清二生 (三3),政三治主生张万: 物无为。而”治,(道:
第 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
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 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 “百家争鸣”的含义:
•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及各流 派的出现局面。
•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道家、墨家、 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
赋予新的内容,并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精讲阐释:孟子的“仁政”思想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
而是有明显的区别:
栏
孔子的“仁”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宣扬奴隶主的“爱人”,
目 链
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孟子的“仁政”思想 接
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爱惜民力,正确认识君民关系,建立和谐
的封建统治秩序,更好地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目 链 接
(2)孟子
①政治:实行“__仁__政__”,提出“____民__贵__君__”轻思想。
②伦理:主张“性本善”,实行仁政来回复善性。
(3)荀子
①政治:施政礼法并施;提出“君舟民水”思想。
②伦理:主张“__性__恶___论_”,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点 五十七分。
2.道家学派。
1.百家争鸣的含义:春秋战国时期学者和不同思想学派 围绕自然、社会和人生等问题互相诘难、批驳的局面。
2.时代背景:________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政治经济变动:春分秋封战制国、井田制瓦解。
栏 目
(2)社会基础:________阶层的活跃并受到诸侯国的重用。
链 接
(3)文化基础:出现________,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教育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点 五十七分。
目标
分解 1.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意义、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主
张。
2.掌握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联系现实评
价儒家思想。
栏 目 链 接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点 五十七分。
栏 目 链 接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点 五十七分。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及出现背景
精讲阐释:孟子的“仁政”思想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
而是有明显的区别:
栏
孔子的“仁”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宣扬奴隶主的“爱人”,
目 链
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孟子的“仁政”思想 接
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爱惜民力,正确认识君民关系,建立和谐
的封建统治秩序,更好地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目 链 接
(2)孟子
①政治:实行“__仁__政__”,提出“____民__贵__君__”轻思想。
②伦理:主张“性本善”,实行仁政来回复善性。
(3)荀子
①政治:施政礼法并施;提出“君舟民水”思想。
②伦理:主张“__性__恶___论_”,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点 五十七分。
2.道家学派。
1.百家争鸣的含义:春秋战国时期学者和不同思想学派 围绕自然、社会和人生等问题互相诘难、批驳的局面。
2.时代背景:________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政治经济变动:春分秋封战制国、井田制瓦解。
栏 目
(2)社会基础:________阶层的活跃并受到诸侯国的重用。
链 接
(3)文化基础:出现________,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教育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点 五十七分。
目标
分解 1.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意义、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主
张。
2.掌握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联系现实评
价儒家思想。
栏 目 链 接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点 五十七分。
栏 目 链 接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点 五十七分。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及出现背景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拓展 :从这一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文化是当时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的反映
3.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
主要流派: 儒、道、 法、墨、 名、阴阳、 纵横、杂、 农、小说 (除去小 说家,则 称“九 流”)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因父母曾为生子 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 鲁国人,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是中 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 家学派创始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 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 3岁丧父,17岁丧母,从小虚心好学。 30岁开始私人讲学。 50多岁又从政,担任司寇。55岁仕途失意。 晚年率弟子周游列国14年,到处碰壁。 68岁返鲁,晚年潜心办学和整理文献。 享年73岁。后被尊为“至圣”。
主张法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法家 韩非子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节俭
孔子说: 我仁; 荀子说: 我义;
老子说: 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 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 把他们全抓了。 孙子说: 战场上见高低!
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同:
老子、庄子、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 墨家 ;
韩非子,是 中国古代著 名的哲学家、 思想家、政 论家和散文 家,法家思 想的集大成 者。
墨子(公元前468 — 公元前376),名翟 (dí),汉族,,是战 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科学家、军 事家,墨家学派的创 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1)哲学思想 ——“道”是世界的本原; “无为”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 (2)辨证法思想 ,不为所欲为。治理天下,要化烦为 —— 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 简,不使用权谋,不过分威逼百姓。
同 民本思想
异 人性论
爱人 以德治民 性相近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王道 民水君舟 性恶论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老子(约公元前 571年—公元前471 年),字伯阳,谥 号聃,又称李耳, 是中国最伟大的哲 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被道教尊为教祖, 世界文化名人
庄子,名周,字 子休。道家学说 的主要 创始人 之一。战国著名 哲学家、思想家、 文学家
合作探究二 材料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之。 ──《论语•为政》 材料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材料三:子曰:有教无类。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孔子思想:
以德治民,有教无类
孔子的政治思想
思想核心:
仁
荀子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主 要 ★政治:“仁义”和“王道”、 “君舟民水” 思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想
★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 用之”等 思想
荀子
早期儒家思想
孔子 时 期 春秋 仁的思想 孟子 战国中期 荀子 战国末期
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其中法是公开的,是约束公 众的;术是统治者个人掌握的,要深藏不露;势是法 和术的基础,是最重要的,只有掌握了实权,有了巨 大的权势,才可以推行法治,使用权术。
道、法、墨等学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 主要思想
道家
老子
庄子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继承老子的学说,放弃差别观念
根本目的:
协调人际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为政以德”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维护西周的奴隶制统治秩序
礼
代表奴隶主利益
主要思想:
仁政: “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民本: 提出“民贵君轻”
伦理观: 主张“性本善”
影响:
孟子 正宗 “亚圣”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 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 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合作探究二 材料一:樊远问仁,子曰:源自爱人”。──《论语· 颜渊》
材料二:子曰: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 学而》 材料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 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 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颜渊》 孔子思想: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人。
流派的涌现及不同学派争相发表见解、互相论 战的局面。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
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 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合作探究一
2、形成原因
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政治: 社 会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物质基础 大 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变 革 思想文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术者藏于胸中,以遇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韩非的思想主张
1.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 的中央集权国家。 所谓“法”,就是法律、法令。所谓“术”就是指统 2.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治的权术。所谓“势”就是指权力、势力。这三者是
(3)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
影响: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
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 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 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德经》中的名句: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 1 课
单 元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解 第 2 课 读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3、 4 课
第 1课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 多个思想流派 1、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各种思想
文化是当时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的反映
3.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
主要流派: 儒、道、 法、墨、 名、阴阳、 纵横、杂、 农、小说 (除去小 说家,则 称“九 流”)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因父母曾为生子 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 鲁国人,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是中 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 家学派创始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 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 3岁丧父,17岁丧母,从小虚心好学。 30岁开始私人讲学。 50多岁又从政,担任司寇。55岁仕途失意。 晚年率弟子周游列国14年,到处碰壁。 68岁返鲁,晚年潜心办学和整理文献。 享年73岁。后被尊为“至圣”。
主张法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法家 韩非子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节俭
孔子说: 我仁; 荀子说: 我义;
老子说: 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 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 把他们全抓了。 孙子说: 战场上见高低!
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同:
老子、庄子、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 墨家 ;
韩非子,是 中国古代著 名的哲学家、 思想家、政 论家和散文 家,法家思 想的集大成 者。
墨子(公元前468 — 公元前376),名翟 (dí),汉族,,是战 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科学家、军 事家,墨家学派的创 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1)哲学思想 ——“道”是世界的本原; “无为”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 (2)辨证法思想 ,不为所欲为。治理天下,要化烦为 —— 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 简,不使用权谋,不过分威逼百姓。
同 民本思想
异 人性论
爱人 以德治民 性相近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王道 民水君舟 性恶论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老子(约公元前 571年—公元前471 年),字伯阳,谥 号聃,又称李耳, 是中国最伟大的哲 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被道教尊为教祖, 世界文化名人
庄子,名周,字 子休。道家学说 的主要 创始人 之一。战国著名 哲学家、思想家、 文学家
合作探究二 材料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之。 ──《论语•为政》 材料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材料三:子曰:有教无类。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孔子思想:
以德治民,有教无类
孔子的政治思想
思想核心:
仁
荀子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主 要 ★政治:“仁义”和“王道”、 “君舟民水” 思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想
★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 用之”等 思想
荀子
早期儒家思想
孔子 时 期 春秋 仁的思想 孟子 战国中期 荀子 战国末期
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其中法是公开的,是约束公 众的;术是统治者个人掌握的,要深藏不露;势是法 和术的基础,是最重要的,只有掌握了实权,有了巨 大的权势,才可以推行法治,使用权术。
道、法、墨等学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 主要思想
道家
老子
庄子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继承老子的学说,放弃差别观念
根本目的:
协调人际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为政以德”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维护西周的奴隶制统治秩序
礼
代表奴隶主利益
主要思想:
仁政: “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民本: 提出“民贵君轻”
伦理观: 主张“性本善”
影响:
孟子 正宗 “亚圣”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 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 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合作探究二 材料一:樊远问仁,子曰:源自爱人”。──《论语· 颜渊》
材料二:子曰: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 学而》 材料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 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 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颜渊》 孔子思想: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人。
流派的涌现及不同学派争相发表见解、互相论 战的局面。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
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 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合作探究一
2、形成原因
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政治: 社 会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物质基础 大 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变 革 思想文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术者藏于胸中,以遇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韩非的思想主张
1.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 的中央集权国家。 所谓“法”,就是法律、法令。所谓“术”就是指统 2.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治的权术。所谓“势”就是指权力、势力。这三者是
(3)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
影响: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
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 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 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德经》中的名句: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 1 课
单 元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解 第 2 课 读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3、 4 课
第 1课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 多个思想流派 1、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各种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