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用鼎制度研究_上_
《文物》杂志2008年第2期--四川三台黄明月一号画像崖墓_钟治
品 。参见[ 2] 。 [ 44] 张昌平《曾国青铜器铭文中“ 子” 、“ 伯” 等称谓问
题》 , 《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 27 期 , 2005 年 。 [ 45] 石泉《古代曾国 —随国地望初探》 , 《武汉大学学
报》(社科版), 1979 年第 1 期 。该文后收入《古代 荆楚 地理新 探》 , 武 汉大学 出版社 , 1988 年 。石 泉认为曾国即随国 , 据文献记载 , 随国都城的地 望在今安居 。 [ 46] 武汉大学荆 楚史地与考古教 研室《随 州安居遗 址初次调查报告》 , 《江汉考古》 1984 年第 4 期 。 [ 47] 张昌平《安居周代城址的发现及其意义》 , 《中国 文物报》1998 年 8 月 26 日第 3 版 。 [ 48] 《中国文物 地图集 · 湖北分 册》 , 西安 地图出版 社 , 2002 年 。 [ 49] 湖北省文物 考古研究所《湖 北枣阳市 九连墩楚 墓》 , 《考古》2003 年第 7 期 。
第 三幅 猎 犬 , 高 39 、长 49 厘 米 。刻 一猛 犬 , 竖耳 张嘴 , 背 部弯 成弓 形 , 尾 巴上 翘 , 作追
·70 ·
四川三台黄明月一号画像崖墓
图二 蹶 张
图三 挽 弓
图四 猎 犬
图五 惊 鹿
图六 蹲坐人
图七 跳跃人
捕搜索状(图四)。 第 四幅 惊鹿 , 高 46 、长 26 厘 米 。图 上一
本 文得 到武 汉 大学 历史 系 徐承 泰老 师的 精心指导 , 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
[ 1] 孙华《 三台 江崖墓 所见汉 代建 筑形象 述略》, 《四川文物》1991 年第 5 期 。
[ 2] 同[ 1] 。 [ 3] 岑家梧《四川蛮洞发掘记》 , 《民族学研究集刊》第
广东惠州出土古代水晶探析——以惠州市博物馆馆藏西周水晶玦为例
2000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惠州博罗横岭山先秦墓葬群进行了科学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其中有一组古代水晶玦,质地细腻,光泽感强,尤为珍贵。
该文物出土时整体保存状况较好,经广东省文物专家鉴定为西周中晚期的水晶玦,这组水晶玦的发现对研究惠州地区先秦历史文化及社会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文物出土情况、水晶玦含义,以及其见证惠州先秦时期文明状况等进行探析及简要分述。
1 文物出土情况1999年,为配合广州至惠州的高速公路建设,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惠州市文物部门对该高速公路沿线进行了文物调查,在惠州市博罗县罗阳镇浪头村横岭山上发现了先秦时期的陶片,认定这是一处重要的遗址。
后经批准,2000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高速公路建设范围内的横岭山部分地段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发掘面积约8500平方米,清理出302座商周时期的墓葬,墓葬主要分为四期:一期为商周时期,二期为西周早期,三期为西周中晚期,四期为春秋时期。
墓圹绝大多数呈狭长形,个别为长方形,四壁略向内倾斜,呈口大底小状,有的墓坑有二层台、底坑和壁龛(图1)。
①该墓地出土文物达1000多件,有青铜器、玉器、水晶、陶瓷等,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省为配合国家基建工程而进行的第一个大型考古发掘项目,2000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博罗横岭山—商周时期墓地2000年发掘报告》资料显示,横岭山发掘的多座商周时期墓葬中,有水晶玦出土的墓葬5座,共出土水晶玦12件,分为两种类型。
在编号为M056的墓葬中出土一组水晶玦,为同一类型7件,其中6件藏惠州市博物馆,外径从小到大分别是1.57厘米、1.6厘米、1.7厘米、1.76厘米、1.86厘米、2.00厘米,厚0.21~0.66厘米,质量0.8~1.8克,可见其大小排列有序。
这组水晶玦中的其中2件,一面为平底,一面中间扁平,外缘呈斜坡状;其他4件两面均为中间扁平,环壁两面坡,中间略起棱,缺处断面呈不规则的多边形,打磨极为精致,呈玻璃光泽透明状。
从周代考古墓葬出土礼器看列鼎制度
第31卷 第3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1 No.3 2011年6月Journal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S ocial S cien ces)Ju n.2011从周代考古墓葬出土礼器看列鼎制度*任晓锋(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陕西宝鸡721013)[摘 要]从周代考古墓葬出土青铜鼎,大致可看出列鼎制度形成发展之脉络。
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为列鼎制度萌芽阶段,此时同级贵族列鼎多寡不一,尚未形成定制;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为列鼎制度的正式形成与规范阶段,部分墓葬列鼎数和文献上所记载的 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的情况相吻合;春秋中期至春秋晚期,为列鼎制度的普遍僭越阶段,此期列鼎制出现了遵守与僭越并存的现象,而这正是这一时期传统与反传统之间激烈斗争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周代;墓葬;列鼎[中图分类号]K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4193(2011)03 0022 05周代考古墓葬中出土数量最多、最常见的礼器是青铜鼎。
鼎在西周时期是各级贵族用以区分等级身份的重要标志,这一传统在春秋社会得以延续,在 事死如事生 [1](P1692)观念支配下,春秋贵族墓葬中随葬鼎的多寡,间接地反映了他们生前的社会地位,这就是考古学上所称的 列鼎制度 。
列鼎最初由郭宝钧先生提出,他将 一组铜鼎形状、花纹相似,只是尺寸大小依次递减 的现象命名为列鼎。
[2](P11)之后,众多学者对列鼎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俞伟超、高明先生认为判断列鼎不能仅以 形状、花纹相似,尺寸大小依次递减 为唯一标准,因为 有的是杂取各鼎,相配成套;有的是形制相若而并非逐件大小相次 。
[3](P88)此说遭到了林沄先生的反对, 俞文主张在判断墓葬中的鼎哪些件是成组的时候,可以不顾它们形制是否相若,而 杂取各鼎,相配成套 ,那就使这种判断失去了客观依据,而且变成主观的数字游戏的危险 。
论周代列鼎制度的嬗变_质疑_春秋礼制崩坏说_
辽宁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总第158期)探古搜珍论周代列鼎制度的嬗变——质疑“春秋礼制崩坏说”印 群摘 要 列鼎是周代贵族身份等级的标示物,列鼎制度在周代贵族礼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制度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沿革、等级构成的变迁。
从列鼎制的嬗变来看,那种认为春秋时期礼制废弛的传统观点值得商榷。
关键词 列鼎 列鼎制度 礼制 礼制崩坏作 者 印群 副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博士后 邮编 100710一、西周时期列鼎的出现及列鼎制的不成熟性列鼎是郭宝钧先生根据“一组铜鼎的形状、花纹相似,只是尺寸大小依次递减”①,而将该现象与“列鼎而食”相联系所提出的。
实际上,所谓列鼎关键在于形制相若,至于是否大小相次倒不必绝对化②。
因为这类鼎“有的是形制相若而并非逐件大小相次”③。
在列鼎制度下,与列鼎相配的簋也是形制相同,一般是大小也相同,有学者提出可将其称为列簋④。
“钟鸣鼎食”是对周代贵族生活的一种写照,可见鼎在贵族礼制中的作用之大,而鼎的使用是有一定规制的,即依贵族身份之不同用鼎数目亦不相同。
用鼎制度的兴衰与周代礼制的发展相始终,它成为周代礼制中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于用鼎制度,先秦文献中有不少记载,如《周礼・天官・膳夫》:“五日一举,鼎十有二。
”郑玄注曰:“‘鼎十有二’,牢鼎九陪鼎三”。
《孟子・梁惠王下》“君所谓 者,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赵岐注:“乐正子曰:君所谓 者,前者以士礼,后者以大夫礼,士祭三鼎,大夫祭五鼎故也。
”《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根据考古资料,列鼎数基本上是三、五、七、九这样的奇数⑤,簋则多为二、四、六、八这样的偶数。
鼎是用来盛置牲肉的,簋则盛黍稷,二者组合也就是宴飨的象征,于是便成为贵族等级的标志,为礼器之主⑥。
所以说列鼎制是贵族礼制的一部分,与贵族的等级相联系。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⑦,墓葬中出土的列鼎为我们研究列鼎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基于史料实证的课本插图的运用
基于史料实证的课本插图的运用作者:康纪畏来源:《中学历史教学》2022年第09期“铜冰鉴”插图位于部编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在教学研讨及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对本课内容重知识的讲解,容易忽视对“铜冰鉴”插图的分析,对其选用意图也未做过多的深究。
本文通过对“铜冰鉴”插图的理解与思考,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基于史料实证下课本插图的运用。
一、认识“铜冰鉴”“铜冰鉴”是什么?教材对此做了解释:“这是战国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
”翻阅《教师教学用书》对“铜冰鉴”也只是简单介绍,或许这是编者给历史教师的“留白”,让教师们去挖掘教材。
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报告》中对“铜冰鉴”做了这样的记载:“冰(温)酒器,一对……全器为一大方鉴,内装一方壶,方鉴有镂孔盖,盖当中有方孔,刚好套住壶的口沿……在方鉴底部与圈足穿眼相应安有弯形栓勾,正好插入方壶圈足的眼孔里,其中一只栓勾装有倒勾,插入后,倒勾就自动倒下,使之稳固……”[1]这个报告详尽地介绍了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的状况以及“铜冰鉴”特点,报告中提到:“此鉴外表华丽、体态厚重、结构精巧、造型奇特、工艺精湛。
”报告中“铜冰鉴”,是一个青铜组合器:“一方鉴,内装一方壶。
”同时,据国家博物馆和湖北省博物馆介绍,“这件青铜冰鉴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冰箱。
”所以在古代它还叫“铜鉴缶”,或“曾侯大鉴缶”。
鉴、缶是传统的青铜器。
“尊缶,盛酒器。
”“考古发现,只有较大的少数墓中才有青铜缶”。
鉴,战国早期器物的特征:“方口束颈,腹部圜收,四耳作龙形,矮方圈足。
”[2]历史学家根据它的特点、功能取名为“铜冰鉴”。
“铜冰鉴”,充分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与技艺。
如沈从文所言“就这个时代的应用工艺的任何一部门成就而言,就令人目迷五色,叹为观止”[3]。
“铜冰鉴”是当时“人类精神的见证,通过它才有可能解读特定时代思想的结构及其表象”[4]。
[转] 礼学研究书目汇总
94、吴存浩:《西周时代丧俗试论》,《民俗研究》,1997年2期,86—90页。
通论
1、吴 虞:《礼论》,《新青年》 3卷3期 页1-8 1917年5月。[3]
2、廖 平:《礼说》,四川 存古书局 1918年;又见《六译馆丛书》,四川 存古书局汇印
本 1921年。
3、曾运乾:《原礼》,《新民》1卷1期 页36-46 1935年5月。
4、罗倬汉:《论礼乐之起源》,《学原》1卷7期 页46-52 1947年11月。
42、姜亮夫:《释礼》,《语言文字学术论文集》,147-150,上海 知识出版社,1989年1月。
43、杜国庠:《略论礼乐起源及中国礼学的发展——给提倡制礼作乐的先生们的一个答覆》, 《杜国庠思想论集》,页263-293,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7年10月;原载《群众周刊》9卷20期,页901-911,1944年10月。
7、易 心:《礼之意义及作用》,《新东方》(上海)1卷1期,页204-207,1940年2月。
8、杨向奎:《说礼》,《责善》半月刊,1卷6期,页2-7,1940年5月。
9、王梦鸥:《原礼》,《文化先锋》1卷12期,页4-6,1942年11月。
10、缪凤林:《礼的研究》,《图书月刊》3卷3、4期合刊,页9-18,1944年5月。
90、钱玄、钱兴奇:《丧礼通考》,《古文献研究文集》第2辑,1—24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1987年12月。
91、丁凌华:《中国古代丧服服叙制度源流考辨》,《经学研究论丛》2辑,11—40页,中坜 圣环图书公司1994年10月
92、刘曙光:《丧葬礼俗起源初探》,《中原文物》1994年2期,62—66页。
趣味博物馆的选择题
趣味博物馆的选择题1.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铜奔马是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国旅游标志,是古代青铜艺术品中罕见的杰作。
铜奔马1969年出土于()A、武威市磨嘴子汉墓B、武威市雷台汉墓2.传说中独角兽能辨是非,抵御邪佞,汉代、魏晋时,人们就把它作为明器安置在逝者的()A、棺椁之中B、墓门附近3.明器是指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也称“冥器”。
明器一般是专为随葬而制作打造的模型用品,死者生前所用死后随葬的不算。
下列诸物种不是明器的是()A、铜奔马B、铜独角兽C、汉墓出土的使用过的丸墨4.甘肃省出土过被指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铜奔马,还出土有中国邮政“形象大使”驿使图壁画砖。
驿使图壁画砖出自()A、武威市磨嘴子汉墓B、嘉峪关市新城魏晋5号墓5.战车作为先秦时主要作战工具曾在战争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千乘之国”“万乘之君”,战车的数量曾经是国家实力的象征。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机动作战的需要,战车终于在()被骑兵所取代。
A、春秋B、战国C、汉代6.在嘉峪关市附近一片广阔无垠的大漠戈壁上,散布着上千座魏晋时期的地下壁画砖墓群,这些魏晋墓中的壁画大都以壁画砖的形式存在,一砖一画,画面传神,内容广泛,大都取材于世俗生活。
魏晋壁画墓因此被誉为()A、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B、墙壁上的博物馆C、地下田庄7.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盛行于唐代,釉彩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A、瓷器B、低温釉陶器C、玉器8.唐三彩主要作为明器使用,多用于陪葬。
1905年陇海铁路修筑期间,在()发现了一批唐代墓葬,唐三彩从此惊艳问世。
A、陕西秦岭B、洛阳北邙山C、甘肃六盘山9.甘肃漳县徐家坪汪世显家族墓是我国较少有且保存完整的家族元墓群,难能可贵的是,汪氏墓中保存着数件元代衣冠,成为难得的古代衣冠实物标本。
我们介绍过的汪世显家族墓中的衣冠有()()()A、妆花云雁苇纹夹袍B、镶宝石钹笠帽C、男式胫衣D、加沿笠帽10.在古代,穿衣戴帽不可乱。
周代用鼎制度
周代用鼎制度
周代(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被称为封建时代。
周代的用鼎制度主要是指贵族阶层在进行祭祀和宴请等仪式时所使用的鼎的制度和规范。
1.用途:鼎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炊具,用来烹煮食物,但在周代,它的用途逐渐演变,成为重要的礼器和祭器。
贵族在举行祭祀仪式、重要宴会和会盟活动时,通常会用鼎来进行烹饪并作为仪式的重要道具。
2.礼器之一:周代的贵族家庭通常会拥有一套礼器,其中鼎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鼎的形制、数量和大小等都与贵族家族的地位和规模有关,用来展示家族的荣耀和地位。
3.礼仪规范:周代的社会非常重视礼仪,使用鼎的仪式也受到严格的规范。
不同的场合和重要性,可能需要使用不同形制的鼎,同时还会有规定的使用方式和仪式礼仪。
4.礼乐文化:周代的用鼎制度与礼乐文化密切相关。
礼乐是周代社会的一大特征,通过规范的仪式和音乐,加强贵族间的社会联系和秩序,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5.社会地位象征:在周代,鼎也成为贵族社会地位的象征之一。
拥有更多、更大、更精美的鼎,代表着贵族的社会地位更高。
周代用鼎的制度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礼乐文化和阶层制度。
鼎作为一种重要的礼器和祭器,不仅在宗教仪式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是贵族
地位、家族荣耀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通过用鼎的制度,周代贵族间的社会秩序和稳定得以维护,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封建特征。
小议中国古代的用鼎制度
二、关于列鼎制度 在此 ,主要 谈一 下 由阅读 俞伟 超先 生 《 周 代用 鼎制度 研究 》和林 法先 生 《 周 代用 鼎制度 商榷 》两篇 文章 所作 的
一
些 思考 。
俞文 认为 ,列 鼎这 一称 呼是 不确 切 的 ,理 由如 下: I 】 所谓 “ 列鼎 ”之 “ 列 “ ,在 先秦文 献 中,原义 是指 鼎的 陈 列形 式,而 不是 用来表 明其 性质 的 。如 “ 二 列 ”,即是指 鼎 的摆放方 法 ,而不 是某种 鼎的专 用名 称 。因此 ,用 “ 列 鼎” 一词来 表 明某类鼎 所特有 的性 质 , 并不合 古训 。首 先, 汉语 中许 多词语 的使用 都存 在一个 “ 约 定俗成 ”的现象 , 即大 家都 习惯使 用它 的某个 特定 意思 ,从而逐 渐改 变甚 至 完全 摒弃 了它 的本义 ,但这 并不影 响它 的使用 。 其次 ,正 如林法 先生所 说 ,俞文 忽略 了重要 的一 点, 即“ 列鼎 ”的首 要标 准是形 制相若 ,至 于大 小是 否相次 , 则不 必绝对 化 。这一 点郭宝 钧先生 在研 究寿 县蔡侯 墓 中的 九件 盖鼎 时就 已经注 意到 了 ,所 以 ,并不能 用它来 作为 否 定 “ 列鼎 ” 的依 据 。 况 且 ,即使否认 了 “ 列鼎 ” ,俞 先生对 墓 葬中所 出鼎 进 行的分 组判 断也不 能完全 使人 信服 。因为 他对许 多鼎 的 分 组都是 不顾 其形制 是 否相若 ,而 只是 “ 杂 取各 鼎 ,相 配 成套” ,凭借文献 中总 结 出来 的知识 对之进 行主 观的配 套 。 如果仅采 用这 种方法 ,墓 中无论 出多少鼎 ,总 是可 以配成 套或几 套 奇数 的升 鼎 ,余数则 可 以算作 陪鼎 ,大 的又 可 以说是镬 鼎 。 与这 种主观 性、随意性 较强 的分组 方法相 比, 郭宝钧先 生提 出的 “ 列鼎说 ”还 是 比较 合理 的 。
周代用鼎制度
周代用鼎制度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古代王朝,周代用鼎制度是其独特的一项制度安排。
本文将从周代用鼎制度的背景及起源,鼎的地位与功能,以及鼎所承载的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生动、全面、有指导意义的介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周代用鼎制度的背景及起源。
周朝的前身是西周,其国君以及贵族家族都通过宴会来展示自己的实力和地位。
而在宴会上,饮食用具的选择就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其中,鼎作为周代用餐的主要器皿之一,逐渐成为了贵族地位的象征。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鼎的地位与功能。
在周代,鼎的地位仅次于天子,是贵族家庭的重要物件。
鼎通常由青铜铸造,形状庄重,体量巨大,常常被用来盛放食物或祭祀。
鼎具有较大的容量,其盖上常常镶嵌有纹饰,象征着丰收和吉祥。
此外,鼎也被用作宴会礼仪中的重要元素,其形状和数量都能反映主人的地位和宴会的隆重程度。
除了在宴会中的使用,鼎还承载着一定的象征意义。
首先,鼎象征着家族的繁荣和昌盛。
在周代社会,家族的延续与发展是极其重要的,鼎作为代表家族权威和地位的物件,象征着家族的繁荣和昌盛,同时也代表着家族的传承。
其次,鼎也象征着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在周朝,用鼎进行祭祀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周人认为通过祭祀可以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和平衡。
而鼎作为祭祀中的核心器物,代表着周朝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因此,鼎的存在不仅是一种物质象征,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最后,鼎制度对当代社会的指导意义是明显的。
鼎的存在与使用,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工和权力的传承,以及对稳定和秩序的重视。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强调共同发展、平等主义以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鼎的象征意义中汲取力量,将其视为一种对家庭、社会以及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综上所述,周代用鼎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其背景与起源、鼎的地位与功能,以及鼎所承载的象征意义都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远的影响。
鼎制度的存在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也给予了当代社会的一些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周代中原用鼎制度变迁及相关问题探讨_刘颖惠
川魏国墓地[16]、韩城梁代村芮国墓地西区[17]等, 因墓主身份等级较低,或因墓葬被盗情况较多,青 铜器随葬品不多,且多出 3 鼎、1 鼎或无鼎,仅极 个别墓葬出有 5 鼎。此类墓葬数量较多,文中不 作为主要的参考对象列出。
太原金胜村赵卿墓[7]: 1987 年在山西省太原 市南发掘 M251 大墓及车马坑,墓葬形制及出土 随葬器物规格极高,从青铜器铭文及文献研究来 看,对墓 主 推 断 有 赵 简 子 与 赵 襄 子 两 种 说 法[8]。 该墓保存完好、出土青铜礼器丰富,对反映春秋晚 期至战国时期的中原贵族礼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 值。
长治分水岭韩国墓地[11]: 长治地区,战国时 称“上党”,为 韩、赵、魏 三 国 交 错 地 区,自 三 家 分 晋至秦昭襄王四十五年( 公元前 261 年) 皆属韩, 分水岭可能为该时期贵族墓葬区。其中以 1972 年发掘 M269、M270 两座春秋晚期大墓规格最高, 墓主为姬姓韩氏贵族夫妇,陪葬铜礼器有两套正 鼎。1965 年 发 掘 大 型 墓 M126,器 物 多 残 损。 1959 - 1961 年在该地共发掘战国墓 19 座,出铜 器大型墓有 M26 ( 盗) 、M25、M53 三座,四座陶铜 并有墓 M20( 盗) 、M21、M35( 盗) 、M36( 盗) ,时代 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随葬铜器多簠、豆、敦配 鼎形式,战国中晚期多陶铜并存或仅为陶器陪葬。
二、两周中原地区用鼎制度的变迁 两周时期 用 鼎 制 度 的 发 展 是 一 个 连 续 的 过 程,从考古发现所见的中原封国贵族墓葬材料可 窥见其发展规律以及中原鼎制的普遍特征。从目 前材料来看,两周时期中原用鼎制度大致经历了 初生、成熟、发展及衰落的不同阶段。 1. 西周早中期: 初生期 西周早中期的贵族墓葬主要有天马 - 曲村北 赵晋侯墓地、上村岭虢国墓及宝鸡国墓等。 天马 - 曲村墓地可分为两部分,位于北赵的 晋侯墓地由晋侯与夫人的异穴合葬墓所组成,均 有规格较高、一定数目的青铜鼎陪葬; 另一处曲村 墓地为两周时期中小型贵族铜器墓葬,出土三鼎、 二鼎、一鼎或无鼎陪葬。晋国诸侯及贵族墓葬清 晰地说明了鼎制在该时期已经具有了一种等级含 义,且这一时期墓葬中使用的青铜鼎存在着形制、 纹饰方 面 未 见 明 显 统 一 的 现 象。如 西 周 早 期 M114 晋侯 燮 父 墓 中 所 存 两 方 鼎,一 件 ( M114: 217) 四角和每侧面中部有扉棱,器身饰兽面纹, 四圆 柱 足 上 饰 蕉 叶 纹,内 壁 有 铭 文; 另 一 件 ( M114: 216) 则为敛口、有盖、两附耳,器盖和口沿 下饰虺龙纹,兽形足上饰兽面纹。而在另一座保 存完整的燮父夫人墓 M113 中这一现象表现得更 为突出。该墓出土 8 鼎 6 簋,其中青铜鼎的形制、 纹饰均不一。如标本 M113: 34 为斜直壁向外垂 腹、浅圜底,四柱足的方鼎,外壁饰弦纹两道,有烟 炱痕迹; M113: 51 虽也为方鼎,但腹壁直内收、四 柱足 较 高,器 外 四 角 有 扉 棱,四 壁 饰 浅 浮 雕 兽 面 纹; M113: 52 则是圆口方唇、三柱足的圆鼎; M l l3: 57 亦为圆口、粗三柱足的圆鼎,但有盖,器壁和 器盖上都饰有瓦纹,也与前器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宝鸡 国墓地西周早期 国国君 伯多用 5 鼎,其形制等亦有显著差别。西周早期纸坊头 M1 伯墓( 扰) 出土 4 鼎,其中 2 件为圆鼎、1 件为分 裆圆鼎、1 件为方鼎,形制、纹饰无完全相同,都有 一定差别。竹园沟 M13 伯墓出土 5 圆鼎,其中 圆鼎 3 件,分裆圆鼎 1 件,扁足圆鼎 1 件,以及 2 方鼎; 竹园沟 M1 伯墓被扰,出 5 圆鼎 3 簋,其中 3 件圆鼎形制纹饰基本相同,唯大小相次,另外两
2022-2023学年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22-2023学年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学科试题一、选择题1. 20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
百年考古的发轫点,就是距今7000—5000年且延续时间长达2300年之久的某一文化遗存的重大发现。
此文化处于原始锄耕农业阶段,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
也正是在这里,考古学家揭示了史前华夏的人文之光,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寻根之门。
据此推断,此文化遗存是()A. 仰韶文化B. 大汶口文化C. 龙山文化D. 河姆渡文化【答案】A【解析】题干情境的关键信息是“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结合所学可知,此文化遗存是仰韶文化的特征,A项正确;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应中国政府之邀,与中国地质人员袁复礼一道,对仰韶遗址进行了发掘。
这次发掘在中国考古史上意义重大,它标志着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
B、C、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A项。
2. 史学家通过对两周墓葬用鼎制度的研究,发现西周前期存在相对应的两套用鼎制度:周王室自有一套天子九鼎,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的制度;另一套是对应的五等爵的制度,即公、侯七鼎,伯五鼎,子、男三鼎或一鼎。
这体现了周初()A. 祭祀占卜的执政思想B. 华夏认同的民族理念C. 维系宗法的礼制观念D. 封邦建国的治理体系【答案】C【解析】周代是靠宗法制度来维护政治统治的,为了强调宗法关系,特别重视墓葬用鼎制度。
两套严格对应的用鼎制度,无疑意味着当时的贵族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用鼎礼乐制度,处于非常严格的状态。
据此可知,C项正确;A、B项在题干情境中没有体现,排除AB项;“封邦建国”指的是分封度,题干情境记述的不是分封制,排除D项。
故选C项。
3. 汉初刘邦以“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名曰榆荚钱,重三铢”;“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此币不仅由国家铸造,还准许地方官府和民间的富人仿铸。
中国人的鼎文化
文明之旅RAND GARDEN OF SCIENCE 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推测为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第三期中就发现有青铜鼎;这被认为是我国古代青铜鼎礼器的源头。
到商代,开始出现大量的青铜鼎。
毫无疑问,中华文化在源头处便和鼎结下了不解之缘。
鼎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程中的重要物质载体。
“民以食为天”,八千多年前,约四千年前,随着国家在中原的诞生,历史又赋予了鼎新的文化内涵———政权的象征。
集唯一性、代表性、历史性、艺术性于一身的鼎,扮演着和谐有序、徳之表征、韧性包容和革新进取等角色,彰显了时代的多重内涵。
经世代薪火相传的鼎文化,已深深植根于我们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表征。
○安娜/文、摄中国人的文化鼎黄帝宝鼎国宝:青铜鼎司母戊鼎. All Rights Reserved.E缤纷文化GRAND GARDEN OF SCIENC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
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关于“鼎”的来历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餐具演变而来的。
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
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
青铜鼎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
鼎口处有两耳。
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
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
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
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瓦房店市高级中学十月份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命题人:肖庸校对人:马淑红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69分)1.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
这表明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 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 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2.《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
”这说明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A.血缘B.地域C.信仰D.出身3.《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白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
这反映了A.贵族政治逐渐瓦解 B.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c. 分封制度逐渐恢复 D .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4.以下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能的是①御史大夫②监察御史③刺史④三省六部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③④5.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
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分封制 B.增强地方权力C.加强中央集权 D.打破世袭特权6、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实行三公九卿制度D、修筑长城7.“□□省,宰相之府,所以临百司、统万机、定谋画、出政令,佐天子以安天下者也……□□,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
”□□处的文字应该是A.中书 B.尚书 C.门下D.内阁8.西汉中期,一批深知百姓疾苦,能直言极谏的有识之士进入统治阶层。
他们入仕的主要路径是A.军功授爵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9.《新唐书·百官志》:“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
《考古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C; 2.A; 3.B; 4.A; 5.D; 6.B; 7.C; 8.A; 9.D; 10.B;11.D; 12.B; 13.C; 14.A; 15.A; 16.B; 17.B; 18.A; 19.B; 20.B;21.B; 22.C; 23.B; 24.A; 25.B; 26.C; 27.D;28.B; 29.A; 30.D; 31.A;二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 34.√; 35、×; 36.×; 37.×; 38.×; 39.√40.√; 41.×; 42.√; 43.√;三名词解释1.考古学文化: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特征性的文化遗存。
2.列鼎制度:也称用鼎制度,是周代所使用的一种丧葬制度。
所谓列鼎指一组形制相同、纹饰相同、大小相次的鼎的组合,一般与簋等组合在一起。
不同身份的人使用的鼎、簋数目不同。
3.秦始皇陵: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东。
是秦始皇为自己营建的规模巨大、建筑奢华、埋藏丰富的地宫。
经过数十年的考古工作,在陵园内外发现了许多建筑基址、陪葬坑、陪葬墓、以及刑徒墓和修陵工匠墓等遗迹和众多的遗物。
4.地层学:考古学上的地层学是从地质学中引进的,主要是各层所含的文化遗物断定各层的相对年代。
其基本原理是早期形成的地层在下面,晚期形成的地层在上面,按照时间早晚自下而上堆积。
《文物》杂志2010年第6期--试论马王堆一号汉墓用鼎制度_张闻捷
91试论马王堆一号汉墓用鼎制度张闻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马王堆一号汉墓为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侯利仓的夫人辛追之墓[1],墓中出土了记载随葬器物的遣策,为我们了解其用鼎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
俞伟超先生即由此推断该墓使用了正鼎九、七三牢和陪鼎三套[2],但并未说明其用途和来历。
且细究简文及周礼记载,仍有可商榷之处,试述如下。
遣策中有关鼎的记载包括:“右方(所载器物分类的小结)羹九鼎”(简10);“右方白羹七鼎”(简18);“右方巾羹三鼎”(简22);“右方逢羹三鼎”(简26);“右方苦羹二鼎”(简29);“右方漆画鼎七”(简167,即简165所记“漆画木鼎七皆有盖盛羹”);“瓦器三贵锡涂(器表的锡箔装饰),其六鼎盛羹”(简221)。
由此可见,该墓中理应下葬(彩绘陶?)鼎九、七、三、三、二共24件、漆木鼎7件、锡涂陶鼎6件。
可能因空间狭小而未能全部放入随葬。
因此,研究其用鼎制度,当以遣策记载为准。
“羹九鼎”和“白羹七鼎”应是太牢九鼎和七鼎各一套,只是它的鼎实则已与周礼的记载相去较远。
“巾羹三鼎”和“逢羹三鼎”应是配于这两套正鼎的陪(羞)鼎,“漆画鼎七”当又是太牢七鼎一套,所以这座墓葬中实有正鼎三套:(彩绘陶?)太牢九、七两套并各有陪鼎三,(漆)太牢七鼎一套。
那么,相应的问题就是它们为何同时出现在这座列侯级别的女性墓中?要弄清这一问题,首先需了解周代宗庙祭祀活动的全过程。
《仪礼》一书中仅保留有周代士、大夫等级的宗庙祭祀仪式,显然与此墓葬的用鼎制度不合。
而天子、诸侯的祭礼则已亡于秦火,其详不可尽考。
但仍有零星的记载散见于《周礼》、《礼记》之中,疏家采合贯串,又参以郑氏之说,遂可得其始末规模[3]。
(1)祭祀前准备工作。
祭祀需用牲,所以祭前三月必先选牲系于牢而刍之[4]。
“牢”即是圈养牲畜之地,“有闲以防禽兽触啮”(《周礼·地官·充人职》郑注),所以又以“牢”来代指祭牲也。
然后当以卜筮之法挑选吉日(先诹筮日)。
西周陪葬品级别标准条件
西周陪葬品级别标准条件
西周时期,陪葬品的级别标准主要根据墓主人的身份等级而定。
在“礼不下庶人”的周代丧葬制度中,贵族和平民的陪葬品有严格的区分。
具体标准如下:
1. 天子:使用九鼎,诸侯使用七鼎,卿使用五鼎,大夫使用三鼎或一鼎。
同时,天子、诸侯和卿可以随葬真车真马,而大夫则只能随葬象征性的车马器。
此外,只有三鼎或三鼎以上的贵族才能用双重椁。
2. 士:士用三鼎或一鼎。
3. 随葬品还包括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陶器、玉器、骨器、龟甲、蚌饰、料饰、蛤壳、牙饰、贝等。
平民的陪葬品则主要是用土制作的陶器。
这种以陪葬礼器组合来“辨等级、明尊卑”的社会制度,在周代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得到了证实。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西周历史书籍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周代用鼎制度研究
四、周代装饰用玉的影响
周代装饰用玉对中国玉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周代装饰用玉的 繁荣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其次,周代装饰用玉的文化内涵为 后世提供了诸多思考和借鉴的机会。周代装饰用玉的制作工艺和纹饰图案也对 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外,周代装饰用玉还对后世的艺术审美和社会文化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鼎的种类繁多,用途各异。按照材质可分为青铜鼎、铁鼎、陶鼎等;按照造型 可分为圆形鼎、方鼎、扁形鼎等;按照纹饰可分为云雷纹鼎、兽面纹鼎、素面 鼎等。这些不同种类的鼎在大小、形态、纹饰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反映了周代 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的发展。同时,这些特点也体现了周代用鼎制度的规范和 要求,为后人提供了破译周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密码。
总之,周代装饰用玉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纹饰图案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 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周代装饰用玉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 当时社会的文化、宗教、审美等方面的特点,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玉文化的 历史和发展。
谢谢观看
历史背景
周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氛围都为用 鼎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土壤。周代时期,分封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 发展,各级封君和士大夫阶层形成了社会的主要结构。同时,周代的文化氛围 也达到了一个高峰,礼乐制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完善。
用鼎制度及其实施
在周代,用鼎制度具体实施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此外,鼎也是周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周代,鼎不单纯是一种器具,更是 一种文化符号。它汇聚了周人的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例如,周人 认为“民以食为天”,因此将烹饪器具视为国家安定和繁荣的象征。他们还赋 予鼎许多道德内涵,如“中和之美”、“以德治国”等。这些思想观念通过鼎 得以传承至今,对于我们理解周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