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工艺基础光谱分析实验报告汇总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使用光谱仪进行光谱分析,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详细讲解了实验步骤与方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实验通过测量不同材料的光谱,得到了它们特有的光谱图,同时对于光谱产生的原理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引言:光谱分析是基于物质吸收光能带来的特定能量跃迁,通过分析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能力,可以得到物质的光谱特征,从而用于物质的鉴定和定性定量分析等方面。
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光谱仪对不同材料进行光谱分析,探究其原理和操作方法,并进一步了解光谱分析的应用。
方法与步骤:1.实验器材准备:光谱仪、样品(例如金属样品或化合物溶液)、光源、计算机和相关软件等。
2.样品制备:根据实验要求制备所需样品。
3.光谱仪的调试:启动光谱仪,并根据相关要求进行调整和校准,确保仪器正常工作。
4.样品光谱测量:将样品置于光谱仪的样品台上,选择合适的波长范围和光强设置,点击“开始”进行光谱测量。
5.数据分析与保存:根据实验要求,对测量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并保存相应的光谱图和数据文件。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测量得到了不同材料的光谱图像,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与讨论。
对于金属样品而言,我们发现了金属元素各自的光谱特征线,这些特征线可以用于金属的鉴别和分析。
而对于化合物溶液样品,我们发现在特定的波长下,溶液的吸收峰强度会有所变化,通过量化这些变化,我们可以进行溶液的定性定量分析。
本实验结果表明,光谱分析在物质鉴定和定性定量分析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光谱资料丰富,能够提供大量有关物质组成和结构的信息,为科学家们在实验室研究中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工具。
结论:光谱分析实验通过使用光谱仪测量不同材料的光谱图,得到了它们特有的光谱特征,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光谱分析在物质鉴定和定性定量分析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王五,赵六.光谱分析及其应用.化学通讯,20XX:20-25.。
实验报告光谱分析技术在材料检测中的应用

实验报告光谱分析技术在材料检测中的应用实验报告光谱分析技术在材料检测中的应用1. 引言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通过测量物质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分析物质组成和性质的方法。
它在材料检测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报告旨在探讨光谱分析技术在材料检测中的应用,并通过实验结果来验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光谱分析技术,对不同材料进行检测和分析,验证其在材料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3. 实验方法与步骤3.1 样品准备在实验前,我们准备了不同种类的材料样品,包括金属材料、塑料材料和纺织品等。
样品应具有一定的质量和表面光洁度,以确保光谱分析的准确性。
3.2 光谱仪的使用使用合适的光谱仪对每个样品进行光谱分析。
首先,对光谱仪进行校准,确保其精度和准确性。
然后,将样品放置在光谱仪的检测区域,并记录所获得的光谱数据。
3.3 数据分析根据所获得的光谱数据,利用光谱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通过分析吸收、散射、透射等数据,可以获得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等信息。
4. 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光谱分析,我们得到了每个样品的光谱数据,并进行了相应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以下是一些实验结果和讨论:4.1 金属材料金属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反射率和导电性能。
通过光谱分析,可以确定金属材料的成分和纯度。
实验结果显示,我们成功地通过光谱分析确定了不同金属样品的成分,并测量了其反射率和导电性能等参数。
4.2 塑料材料塑料材料具有较低的导电性能和不同的吸收特性。
通过光谱分析,可以检测塑料材料的成分和添加剂,如增塑剂、填充剂等。
实验结果显示,我们能够通过光谱分析准确地鉴别出不同塑料材料的类别和组成。
4.3 纺织品纺织品通常具有较高的吸收和散射性能。
通过光谱分析,可以确定纺织品的成分、染料和纤维结构等信息。
实验结果显示,我们能够通过光谱分析准确地识别出不同纺织品的成分和染料类型。
5. 结论本实验通过光谱分析技术对不同种类的材料进行了检测和分析。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使用分光计对各种材料的光谱进行扫描和分析,利用光谱图谱的特征和原理来确定材料的成分和性质。
实验结果表明,光谱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来确定物质的组成和特性。
引言:光谱分析是一种利用物质与光的相互作用来研究物质性质和成分的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当物质受到激发后,会吸收或发射特定波长的光,从而形成特征性的光谱图谱。
根据不同波长光的吸收或发射情况,可以确定物质的成分和性质。
光谱分析在材料科学、化学、天文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实验方法:1.实验仪器:分光计、光源、样品架、光电二极管等。
2.实验步骤:a.将需要分析的样品放在样品架上,使其与光源光线垂直。
b.打开分光计电源,调整分光计的波长范围。
c.调整样品架的高度,使其光线正常通过。
d.观察光电二极管输出的信号,并记录相应的波长和幅度。
e.通过改变样品或调整分光计参数,获取更多的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我们选取了几个常见的样品进行光谱分析,包括白色LED灯泡、红色食用色素、绿色荧光剂和蓝色纸张。
1.白色LED灯泡:在分光计的可见光波长范围内,观察到了连续的谱线,无明显的波峰。
2. 红色食用色素:在分光计的红外光波长范围内,观察到了一条明显的波峰,波长约为620nm,与红色光的波长相符。
3. 绿色荧光剂:在分光计的可见光波长范围内,观察到了连续的谱线,其中有2个明显的峰,波长分别约为525nm和550nm,与绿色光的波长相符。
4. 蓝色纸张:在分光计的可见光波长范围内,观察到了连续的谱线,其中有1个明显的峰,波长约为470nm,与蓝色光的波长相符。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确定样品的光谱特征和成分。
白色LED灯泡的连续谱表明它发出的光包含了所有波长的可见光,而红色食用色素、绿色荧光剂和蓝色纸张的谱线表明它们只能吸收或发射特定波长的光。
结论:光谱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来确定物质的组成和特性。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了样品在不同波长的光下的吸收和发射特性,进一步提高了我们对物质的认识和理解。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光谱分析引言:光谱分析是研究材料和物体的光谱特性的一种方法。
通过将光线分离为不同波长的成分,我们可以分析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光谱分析在化学、物理、天文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光谱分析的方法探究不同物质的光谱特性,并了解光谱仪器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材料与方法:1.实验仪器:光谱仪、光源(例如白炽灯、氢灯等)、不同材料(例如氢气、氧气、干净的玻璃片等)2.实验步骤:a.打开光谱仪并预热,调整光对准器使得光束准确地进入光源。
b.依次放入不同的材料,记录下光谱图。
c.分析光谱图,探究不同波长的光的强度分布以及可能的起因。
结果与讨论:在本实验中,我们首先使用白炽灯作为光源,并将玻璃片放置在光谱仪的光路上。
当观察到光谱图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连续的彩虹色带。
这是因为白炽灯发出的光是由连续的波长范围所组成的。
接下来,我们用氢气和氧气填充两个不同的容器,并将它们放在光谱仪的光路上。
观察到的光谱图显示出了不同的特征性线条,这是因为氢和氧分子的能级结构限制了它们可能吸收和发射的光的波长。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光谱图中的强度分布。
在白炽灯下观察到的光谱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红色光的强度随波长的增加而增加,而蓝色光的强度随波长的减小而减小。
这是因为白炽灯主要发射红光和蓝光,并且它们在可见光谱范围内具有不同的波长。
在氢气和氧气的光谱图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现象,不同波长的光的强度分布不同。
这反映了氢和氧分子的能级结构,不同的能级跃迁导致了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和发射。
通过光谱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不同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例如,通过观察到特定波长的光谱线条,我们可以确定氢气和氧气的存在。
光谱分析还可以用于判断材料的纯净度,例如观察到特定的光谱线条可能意味着材料存在杂质。
结论:通过光谱分析的实验,我们了解了不同物质的光谱特性,并通过光谱图的观察和分析,探究了不同波长光的强度分布。
光谱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在物质分析、结构研究以及其他相关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光谱仪器对物质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进行测量和分析,探究不同物质在可见光范围内的特征光谱并研究其应用。
实验器材:1. 光谱仪器:利用光栅原理进行光谱分析的仪器。
2. 小样品盒:用于放置待测样品的盒子。
3. 可见光源:作为样品激发光源。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将光谱仪器放置于无干扰光线的环境中,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b) 确保光源的稳定性和光强,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c) 调整光谱仪器的光栅角度,使其处于最佳状态。
2. 测量吸收光谱:a) 将待测样品放置于样品盒中,确保样品与仪器之间的光路畅通。
b) 打开光谱仪器并选择吸收模式,调整光谱仪器的参数如波长范围和扫描速度。
c) 通过光谱仪器的显示屏,观察和记录样品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吸收光谱。
3. 测量发射光谱:a) 将待测样品以固、液体或气体形式放置于样品盒中。
b) 打开光谱仪器并选择发射模式,调整光谱仪器的参数如波长范围和扫描速度。
c) 通过光谱仪器的显示屏,观察和记录样品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发射光谱。
4. 实验数据分析:a) 对于吸收光谱,根据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推测样品中存在的吸收物质以及其浓度。
b) 对于发射光谱,根据发射峰的位置和强度,推测样品中存在的发射物质以及其性质。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以上实验步骤,我们成功地获取并记录了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的数据。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对样品中的物质进行了分析和推测。
在吸收光谱中,我们观察到了一些特征吸收峰。
根据这些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我们可以推测样品中存在的吸收物质及其浓度。
这对于分析样品组成、质量和纯度具有重要意义,并在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在发射光谱中,我们观察到了样品中的发射峰。
通过这些发射峰的特征,我们可以推测样品中存在的发射物质及其性质。
这对于材料科学、能源研究和光电子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光谱分析作为一种常用的分析手段,不仅可以用于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还可以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反应机制。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紫光/可见光光度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荧光光谱仪的基本原理、主要用途和实际操作过程。
2. 掌握玻璃透光率、薄膜吸收光谱、固体粉末红外光谱和固体发光材料荧光光谱的测试方法。
3. 学习分析影响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
二、实验原理1. 光谱分析是利用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发射和散射特性来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一种方法。
2. 紫光/可见光光度计:当光波与物质相互作用时,物质会吸收一部分光能,产生吸收光谱。
紫外和可见光的能量接近于电子能级之间的能量差,故紫外与可见光吸收光谱起源于价电子在电子能级之间的跃迁。
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当红外光照射到化合物上时,分子会吸收一部分光能转变为分子的震动能量或转动能量。
通过分析吸收光谱中的特征峰,可以推知被测物的结构。
4. 荧光光谱仪:当物质吸收光能后,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激发态是不稳定的,寿命极短,激发态分子会迅速以向周围散热或再发射电磁波(荧光或磷光)的方式回到基态。
通过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可以研究物质的性质。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紫光/可见光光度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荧光光谱仪、样品池、光源、单色器、探测器等。
2. 试剂:玻璃样品、薄膜样品、固体粉末样品、固体发光材料样品、标准样品等。
四、实验步骤1. 紫光/可见光光度计实验(1)开启仪器,预热30分钟。
(2)选择合适的波长,设置合适的参比溶液。
(3)依次测量样品溶液的吸光度。
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实验(1)开启仪器,预热30分钟。
(2)将样品置于样品池中。
(3)设置合适的扫描参数,进行红外光谱扫描。
3. 荧光光谱仪实验(1)开启仪器,预热30分钟。
(2)将样品置于样品池中。
(3)设置合适的激发光波长和发射光波长。
(4)依次测量样品的荧光强度。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 记录实验过程中测得的吸光度、红外光谱、荧光强度等数据。
材料工艺基础光谱分析试验报告

实验报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黄佳新姓名:3140101117 学号:2016.11.15 日期:222曹楼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乔旭升_______________材料工艺基础实验_________指导老师:___课程名称:张春雷__刘锋唐原浩光谱分析实验实验名称:___________实验类型:_____________同组学生姓名: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七、讨论、心得一、实验目的)和荧光光谱仪的基本原理、主要FTIR通过本实验了解紫光/可见光光度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用途和实际操作过程。
掌握玻璃透光率、薄膜吸收光谱、固体粉末红外光谱和固体发光材料荧光光谱的测试方法。
学习分析影响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
二、实验原理电磁波可与多种物质相互作用。
如果这种作用导致能量从电磁波转移至物质,就称为吸收。
当光波与某一受体(原子、离子或分子)作用时,光子和接受体之间就存在碰撞。
光子的能量可被传递给接受体而被吸收,由此产生吸收光谱。
如果接受体是原子,就产生原子吸收光谱,如果接受体是分子,就产生分子吸收光谱。
分子具有一系列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这些能级都是量子化的,只有当光子能量恰装,从而产生分子的吸收光跃迁到另一较高能级E2好等于两个能级的能量差时,分子才由某一较低能级E1紫外和可见光的能量接近于某两个电子能级的能量差,谱。
分子包含有电子、振动和转动三种能级。
通常,订故紫外与可见吸收光谱起源于价电子在电子能级的跃迁,又称电子光谱。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照射到非散射的均匀介质时,光的一部分将被介质所反射,一部分被介质吸收,一线It,透过光强度为,则有Ir部分透过介质。
如果入射光强度为I0.反射光强度为,吸收光强度为IaI0=Ir+Ia+It投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称为透光率T=It/I0。
光谱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掌握使用光谱仪进行物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操作步骤。
3. 通过实验,验证光谱分析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二、实验原理光谱分析是利用物质对光的吸收、发射、散射等现象,通过分析其光谱特征,实现对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根据光谱产生的原因,光谱分析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 原子光谱:由原子外层电子的跃迁产生,如发射光谱、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
2. 分子光谱:由分子内电子、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产生,如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
3. 固体光谱:由固体中电子、离子、晶格振动等产生,如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等。
本实验主要涉及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分析,通过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光谱特征,实现对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光谱仪、光谱仪样品池、氢氘灯、钨灯等。
2. 试剂:荧光黄、水、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铁等。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激发光谱测定(1)将荧光黄溶液倒入样品池,设定激发波长范围为200-500nm,步长为5nm。
(2)打开氢氘灯,调整光谱仪至激发光谱模式,记录荧光黄溶液的激发光谱。
(3)根据激发光谱,确定荧光黄溶液的最大激发波长。
2. 发射光谱测定(1)根据最大激发波长,设定发射光谱的检测范围为最大激发波长两侧各100nm,步长为5nm。
(2)打开钨灯,调整光谱仪至发射光谱模式,记录荧光黄溶液的发射光谱。
(3)根据发射光谱,确定荧光黄溶液的最大发射波长。
3. 物质定量分析(1)分别配制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铁溶液。
(2)按照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测定方法,分别记录各溶液的光谱。
(3)根据标准曲线法,确定各溶液的浓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1)荧光黄溶液的激发光谱在440nm处出现最大吸收峰,发射光谱在540nm处出现最大发射峰。
(2)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铁溶液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分别与荧光黄溶液的光谱相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_______材料工艺基础实验_________指导老师:___乔旭升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___光谱分析实验________实验类型:_____________同组学生姓名:__刘锋 唐原浩 张春雷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七、讨论、心得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紫光/可见光光度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和荧光光谱仪的基本原理、主要用途和实际操作过程。
掌握玻璃透光率、薄膜吸收光谱、固体粉末红外光谱和固体发光材料荧光光谱的测试方法。
学习分析影响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
二、实验原理电磁波可与多种物质相互作用。
如果这种作用导致能量从电磁波转移至物质,就称为吸收。
当光波与某一受体(原子、离子或分子)作用时,光子和接受体之间就存在碰撞。
光子的能量可被传递给接受体而被吸收,由此产生吸收光谱。
如果接受体是原子,就产生原子吸收光谱,如果接受体是分子,就产生分子吸收光谱。
分子具有一系列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这些能级都是量子化的,只有当光子能量恰好等于两个能级的能量差时,分子才由某一较低能级E1跃迁到另一较高能级E2,从而产生分子的吸收光谱。
分子包含有电子、振动和转动三种能级。
通常,紫外和可见光的能量接近于某两个电子能级的能量差,故紫外与可见吸收光谱起源于价电子在电子能级的跃迁,又称电子光谱。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照射到非散射的均匀介质时,光的一部分将被介质所反射,一部分被介质吸收,一部分透过介质。
如果入射光强度为I0.反射光强度为Ir ,吸收光强度为Ia ,透过光强度为It ,则有I0=Ir+Ia+It投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称为透光率 T=It/I0。
如果入射光强度保持一定值,则透光度越大,说明光透过介质后光强度减弱的程度越小。
当平行单色光束通过均质单项材料薄层时,由于光吸收,其强度减少量dI 与薄层厚度dx 及光束强度I 成正比:-dI=-βIdx, β为比例系数,也叫吸收系数。
若光线射入的初始强度为I0,经过试验的厚度及介质中光程t 后,射出光强度为It,则可从dI/I=-βdx 求出透光率:T=It/I0=exp(-βt);如果考虑界面的反射损失,则对垂直入射光的透射率为:It/I0=(1-R2)exp(-βt)当一束具有连续波长的红外光照射某化合物时,其分子要吸收一部分光能转变为分子的震动能量或转动能量。
此时若将其透过的光用单色器进行色散,就可得到一带暗条的谱带。
以红外光的波长或波数为横坐标,以吸收率或者透过率百分数为纵坐标,把该谱带记录下来,就可得到该化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图。
不同的化合物均有标准特征谱,将实验所得的光谱与标准谱对照,就可进行分子结构的基础研究和化合组成的分析。
可由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来推知被测物的结构,按照特征峰的强度来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
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 姓名: 黄佳新 学号: 3140101117 日期: 2016.11.15 地点: 曹楼222装 订 线当分子吸收来自光辐射的能量后,其本身就由处于稳定的基态跃迁至不稳定的激发态: M+hν→M*。
激发态是不稳定的,寿命极短,激发态分子会迅速以向周围散热或再发射电磁波(荧光或磷光)的方式回到基态:M*→M+热;M*→M+荧光(或磷光)。
任何能产生荧光(或磷光)的物质都具有两个特征光谱: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激发光谱:荧光(或磷光)为光致发光,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激发光波长,这可通过激发光谱曲线来确定。
选择荧光(或磷光)的最大发射波长为测量波长(监控波长),改变激发光的波长,测量荧光强度变化。
以激发光波长为横坐标,荧光强度为纵坐标作图,即可获得激发光谱。
激发光谱形状与吸收光谱形状极为相似,经校正后的激发光谱与吸收光谱不仅形状相同,而且波长位置一致。
这是因为物质吸收能量的过程就是激发过程。
发射光谱:将激发波长固定在最大激发波长处,然后扫描发射波长,测定不同波长处的荧光(或磷光)强度,即可得到荧光(或磷光)发射光谱。
三、仪器简介1、日立UH53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立公司的UH5300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光源使用长寿命闪烁氙灯,双光束光学系统。
测量光谱范围190~1100nm;杂散光(S.L.),198nm(KCl):<1.0%T,220nm(NaI):<0.05%T,340nm(NaNO2):<0.05%T;波长精度0.1nm。
与单光束光学系统相比,确保数据的长期稳定。
使用平板终端进行操作,简便、直观的用户界面,通过无线通讯进行远程控制,灵活的操作环境,标配自动6池塔轮,增加样品通量,提高效率。
2、Nikolet IS5 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Themo Scientific Nikolet IS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以紧凑的设计、优异的性能,配合业界倍受推崇的Omnic软件和灵活多变的采样方式。
测量光谱范围8000-350cm-1;分辨率0.9cm-1;波数精确度0.01cm-1at 2000cm-1;信噪比8000:1;该仪器的整个操作过程完全由计算机控制,随机提供的窗口式操作软件,使样品测试、结果处理、图像变换、结果打印等都可在计算机中方便进行。
3、日立F2700荧光光谱仪日立公司的F-2700荧光光谱仪,测量波长范围220-730nm(选用R928 PMT到800nm),最高灵敏度S/N≥800:1(RMS)狭缝5nm,响应:2s,最快扫描速度12000nm/min,拥有杰出的灵敏度,宽的动态范围,易于使用,无需PC即可完成操作,也可采用PC机操作,拥有自动性能监控,大量可选附件支持个中的应用。
四、实验过程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H5300)测试透光率1、打开软件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源2、取两只比色皿加入去离子水(体积大约占据比色皿的80%),分别放入A位和固定处,作为参比溶液和扫描背景。
3、分别将配好的40mg/L、60mg/L、80mg/L、100mg/L和未知浓度(不同浓度混合)的维生素B2溶液往比色皿中,依次分光计的1、2、3、4、5位置,盖上仪器。
4、设定参数:设定测量条件:数据模式:Abs 开始/结束波长:200nm-600nm扫描速度:800nm/min 数据间隔:高分解 2.0nm初始等待时间:0s 纵轴上下限:0.000 ,1.0006联池模式选为“自动”5、点击A位的样品,单击计算机屏幕右上角“Autozero”,光度计进行自动校零6、设定完参数后,返回来,单击“Start”,开始样品测试7、测试结束后,导出CSV文件,然后用excel导入数据,分隔符号选用Tab,作图分析二、荧光光谱仪(F2700)测试试样的荧光光谱1、检查F-2700荧光光谱仪电源开关置“关”位置,光谱仪样品室内无任何样品。
2、打开光谱仪主机电源开关,预热5分钟,按下氖灯电源(需按下一定时间,使氖灯指示灯亮),再过5分钟,打开“Run”开关(“Run”指示灯亮)。
3、打开计算机开关,进入荧光光谱仪的控制窗口,仪器进入测试状态。
4、打开样品室,将待测试样放入光谱仪的样品室,关上样品室。
5、为了测定样品的激发光谱,在荧光光谱仪控制窗口的“Method”,分别设置“General;Measure;Wavelength Scan”、“EM WL”、“EX Start WL”、“EX End WL”等参数。
注意若设定接收波长为xnm,则发射波长范围不能包括x的1/n,若设定激发波长为ynm,则接收波长范围不能包括x的n倍。
6、设置完成后,点击“Measure”键,仪器开始测定样品的激发光谱。
7、根据所得的激发光谱,确定最大强度的激发光波长8、由以上确定的荧光波长,在“Method”中设置相应的参数,测量样品的发射光谱9、根据发射光谱,再次调节,直至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最大强度的波段基本相对应,保存实验结果。
10、由之前确定的激发波长,分别测试40mg/L、60mg/L、80mg/L、100mg/L的维生素B2试样的发光强度。
11、保存得到的实验数据,之后进行作图分析三、维生素B2的红外吸收光谱测试1、样品制备本实验进行固体试样的红外光谱分析采用压片法制备样品。
压片法是指把固体样品分散在碱金属卤化物中并压成透明薄片来减少粒子的散射影响,同时还排除了溶剂等的吸收干扰,能一次完整地获得样品的吸收光谱,且薄片的厚度和样品浓度可用天平精确量取,便于定量分析。
(1)样品:KBr=1:20的混合物放于洁净的玛瑙研钵中,并在红外干燥灯下仔细研磨,使其颗粒在20u 左右。
(2)将少量研磨好的混合物小心铲入简易压膜装置中并摊均匀,旋转螺帽尽量压紧,并在6-10MPa压力下保持2-3min,然后将螺帽旋松,观察螺母中的薄片,应为半透明状,如果不透明,则薄膜太厚,表明放入样品太多,需将压好的薄膜捣碎清理,再重新压片。
2、红外光谱测试(1)检查Nikolet IS5 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源开关置“关”位置,光谱仪样品室内无任何样品。
(2)打开计算机开关,进入windows界面(3)打开光谱仪开关,光谱仪的电源指示灯与扫描指示灯亮,此时在计算机的Windows界面双击程序图标,进入程序窗口,扫描指示灯开始闪亮(4)打开样品室,将压有薄膜样品的螺母放入光谱仪的样品室中,关样品室。
(5)单击collect sample图标,仪器开始对样品进行光谱测试(6)打开样品室,取出样品,然后关上样品室,在要求进行背底测试扫描的窗口上单击OK,仪器开始背底测试扫描,同时对前面测试的样品进行自动背底扣除,在显示屏上显示的是已扣除背底的红外光谱吸收图(7)在程序窗口的file中保存所测试的光谱图P.五、实验结果分析一、紫外/可见分光计(UH5300)测试透光率以上为1-5号比色皿的维生素B2溶液,其吸收度与光波长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浓度的维生素B2溶液的最大吸收光波长都为268nm左右。
而且在446nm和374nm处也出现了吸收峰,按照446nm 该点的吸光度,我们可以发现维生素B2溶液的浓度与吸光度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此外也说明溶中有某些物质或者官能团在此波段具有较好的吸收。
而在大于500nm的波段,由于能量降低,大部分光子能够透过,因此吸光度较低。
以上为吸光度(446nm)与维生素B2溶液浓度的关系图。
由此图可以看出,吸光度与维生素B2溶液浓度成正比关系,即y=0.0027x+0.0075,这与“Beer-Lambert Law”相符合,而且未知溶液在446nm处的吸光度为0.18,由此推断未知溶液浓度为63.89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