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11机器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CNC11 3.03 rev61及以上版本的速度模式驱动调整快速入门指南说明书

TB234 (Rev4) - CNC11 Velocity Mode Drive TuningThis document is a quick-start visual walk-through of tuning Velocity Mode drives in CNC11 3.03 rev61 and above.Tuning is done in the PID Config. menu. This menu is located, from the main screen, at F1-Setup, F3-Config., F4-PID, F1-PID Config..Kv1 is fine tuned first, followed by Kp and lastly Ki. In some cases Kd is required as well. This is typical on, for example, very old Fanuc Velocity Control Units. To begin tuning the drives, enter the recommended PID values of Kp = 0.04*, Ki = 0.0005*, Kd = 0*, Limit = 2560000, Kg = 0, Kv1 = 80**, Ka = 0.*These numbers reflect 10mm-12mm pitch ballscrew and 160000 counts/rev of the motor. To figure out an appropriate Kp and Ki value divide 160000 by your counts/rev of the motor and multiply by Kp and Ki values above to get ballpark values.**This value assumes that the Max Rate that you want to use is 80%-90% of the 3rd party drive setting for Max. Rate. Otherwise use the ratio of CNC11 Max Rate to 3rd party drive Max. Rate.If there is a Tech. Bulletin that describes the setup and wiring for the specific drive you are using, refer to it for more accurate PID values. In velocity mode Kp and Ki are for maintaining positional accuracy during and after motor movement, while Kv1 is for Feed-Forward command to the drive and controls most of the movement. The goal of tuning is to find the settings that produce the least error when the motor is moving or holding.Please note that all machine setup should already be done, specifically limit switches and E-Stop wiring and configuration, before tuning the drives. You should tune the motors un-coupled to the machine, then couple them and fine-tune the settings if required.Kv1 Tuning:Kv1 is tuned first because it is the main controlling parameter in Velocity Mode. The goal is to get the error at the start and stop of the move as close to zero as possible. Start tuning and compare to Figures A andB below and Figures 1-5 following the PID Setup Menu. For plots that look like Figure A, increase Kv1 until the error at the start of the move is as close to zero as possible without going across zero to the negative. For plots that look like Figure B decrease Kv1 until the error goes positive then bring it back so it is as close to zero as possible.Kp Tuning:Once Kv1 is tuned, start adjusting Kp. Compare plots to Figures C, D, and 6-10. Increase Kp until oscillations start to look like Figure C. Note this value then decrease Kp until oscillations start to look like Figure D. Note this value. Find the average of the two values by adding them together and dividing by 2, then type that value in for Kp.Ki Tuning:Now that Kv1 and Kp are tuned, start tuning Ki and compare to Figures E, F, and 11-15. Reduce Ki until there is an obvious offset in error away from zero like Figure E. Increase Ki until the offset just goes away and use that value. Compare to Figure F below. Set the Limit value to 50/Ki. This will prevent the Ki term from growing too large in extenuating circumstances.PID Setup MenuThe PID Setup Menu has changed and now contains an oscilloscope-like tuning screen with the PID parameters. This allows for fast and accurate tuning of PID values. Go to the PID Setup screen by hitting F1 <Setup>, F3 <Config.>, F4 <PID>, F1 <PID Config.>. This is the main screen where the tuning occurs.Button OverviewF1 <Edit Program> brings up the program that will be executed. It is calledPID_collection_moves.txt. This is a standard G-Code program. The default program moves theX axis 0.5? back and forth at 100 inches/minute.F2 <Run Program> goes to a screen that prompts for Cycle Start to be pressed. Once that isdone, the program will start running and come back to the view above.F3 <Ranges> allows manual changing of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axes on the screen. Thisallows you to refocus what is displayed.The Zoom In/Out/All buttons, F5, F6, and F7 respectively, change the viewable range on thescreen in bo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F8 <Change Axis> changes the axis from which data is gathered. Only one axis can be shown at a time. If you can see that the motor is moving, but nothing shows up on screen push thisbutton to see if the wave-form shows up. Only axes labeled X, Y, Z, U, V, W, A, B, or C can beshown on this screen.F9 <Save and Apply> should be used after running a job, if you want to stay on this screen.F10 <Save and Exit> goes back a screen to the PID menu.Esc. If you wish to discard changes.General Tuning ProcedureMake sure you are in the middle of travel and there are no faults.Open the tuning program by pushing F1 <Edit Program> from the PID Config. screen as seen above. Change the axis labels to match with what axis you are tuning.Change the feedrate to a typical cutting speed for best results. Any speed may be used,however, the speed you are tuning at will be most accurate in positioning.Change the move distance in the program to be something that will allow the motor to get upto speed and be at speed for a few hundred milliseconds. This is observed by noting a flat in the RED ExpV line. The faster the move speed, the longer the distance must be to get up to speed.A bi-directional move is recommended to prevent running out of travel as the programcontinues to cycle.Save and close the program.Hit F2 <Run Program> and then Cycle Start to begin running the program.Move the cursor over to Kv1 for the axis that is moving and using the PageUp or PageDownfor a 1% change and Shift+PageUp or Shift+PageDown key for a 10% change, modify Kv1according to the Kv1 tuning page.Next, modify Kp according to the Kp tuning page.Lastly, Modify Ki according to the Ki tuning page.Move on to each axis in turn and tune each one as specified above.When tuning is complete save a report and email it to Tech. Support.Document HistoryRev4 Created on 2011-02-04 by #297 Rev3 Created on 2010-07-19 by #297 Rev2 Created on 2010-06-25 by #297Rev1 Created on 2010-03-23 by #297。
ch11-IO设备管理

缓冲技术软件缓冲的4种实现方法
单缓冲,双缓冲,环形缓冲,缓冲池
4.缓冲池: 缓冲池是由多个大小相同的缓冲区组成
池中的缓冲区是系统公共资源,所有进程均可以共享 池由系统管理程序统一管理,负责分配、回收工作 池中每个缓冲区既可以用于输入数据,也可以用于输出数据
缓冲区数据结构 缓冲区号 设备号 设备上的数据块号 互斥标识位 队列指针 输入缓冲队列 数据区 输出缓冲队列 收容输入 空缓冲队列 … … … 提取输入 CPU
(1)当一个进程要求设备输入数据时,CPU对DMA进行初始化工作: 存放数据的内存起始地址 - DMA控制器的内存地址寄存器; 要输入数据的字节数 - DMA控制器的传送字节数寄存器; 控制字(中断允许、DMA启动位=1) -DMA控制器的控制状态寄存器; 启动位被置1,则启动DMA控制器开始进行数据传输。 (2)该进程放弃CPU,进入阻塞等待状态,等待第一批数据输入完成。 进程调度程序调度其他进程运行。 (3)由DMA控制器控制整个数据的传输。 当输入设备将第一个数据送入DMA控制器的数据缓冲寄存器后,DMA 控制器立即取代CPU,接管数据地址总线的控制权(CPU工作周期挪 用),将数据送至相应的内存单元; DMA控制器中的传输字节数寄存器计数减1; 恢复CPU对数据地址总线的控制权; 第(3)步过程循环直到数据传输完毕。 (4)当一批数据输入完成,DMA控制器向CPU发出中断信号,请求中断运行 进程并转向执行中断处理程序。 (5)中断程序首先保存被中断进程的现场,唤醒等待输入数据的那个进程,使 其变成就绪状态,恢复现场,返回被中断的进程继续执行。 (6)当进程调度程序调度到要求输入数据的那个进程时,该进程就到指定的内 存地址中读取数据进行处理。
CH11 传动系

汽车传动系 行驶系统 转向系统 制动系统
三联学院交通工程系
第十一章
汽车传动系
概述 离合器 机械变速器 自动变速器 万向传动装臵 驱动桥
三联学院交通工程系
§11.1
一、功用
概
述
将发动机发出的动力传递给驱动车轮使车在 各种不同的工况下均能正常行驶,并具有良好的 经济性和动力性。
具体地分为以下几点:
输入轴 中间轴 前桥输出轴 中桥输出轴
三联学院交通工程系
后桥输出轴
六、
分动器操纵原则:
未先接上前桥,不 得换入低挡。 未先退出低挡,不 得摘下前桥。
换挡操纵杆
前桥操纵杆
3、操
三联学院交通工程系
§12.4
自动变速器
一、自动变速器的特点(与机械变速器相比)
1、汽车起步更加平稳,能吸收和衰减振动与冲击,提高乘坐的舒适性; 2、使汽车能以很低的速度稳定行驶,提高车辆的通过性; 3、可自动适应道路阻力的变化,提高汽车的平均速度及动力性; 4、便于实现自动换挡、减轻驾驶员体力消耗,提高汽车行驶安全性; 5、可把发动机转速限制在污染较小的转速范围内,从而减少发动机废气 有害成分排出的数量,减少了空气的污染; 6、采用液力元件,消除了动力传动的动载荷,另外,自动换挡,避免了 换挡中产生的冲击,可延长机件的使用寿命; 7、结构复杂,制造精度和成本高,试制费用较高; 8、传动效率较机械变速器低(一般低8%~12%); 9、由于结构复杂,在使用、修理几故障排除等方面,要求技术水平要高。
滑块
三联学院交通工程系
锁环
0.5 齿 厚
结合套
(3)原理
结合齿圈 定位销、滑块
三联学院交通工程系
接合套 锁环
lm11ch运算放大器工作原理

LM11CH运算放大器工作原理一、LM11CH运算放大器的概述LM11CH是一款通用型运算放大器,广泛应用于电子、通信、仪器仪表等领域。
LM11CH具有高增益、高输入阻抗、低输入偏置电流等优点,是一种性能稳定、可靠性高的运算放大器。
二、LM11CH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结构LM11CH运算放大器由输入级、中间级和输出级组成。
其中输入级主要由差动放大器组成,用于放大输入信号并实现对共模干扰的抑制;中间级起放大、滤波和整形作用;输出级主要起放大和驱动负载的作用。
三、LM11CH运算放大器的工作原理1. 差动放大器LM11CH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级采用差动放大器结构。
差动放大器由两个共射级晶体管组成,输入信号经过适当的放大和滤波后,传递至中间级。
2. 中间级中间级主要由电流源、电容等组成,起放大、滤波和整形作用。
电流源保证了中间级的工作稳定性,电容起滤波和整形的作用,使信号经过中间级得到相应的处理。
3. 输出级LM11CH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级主要由共射级晶体管组成,经过适当的放大后,输出至负载。
输出级的增益稳定,驱动能力强。
四、LM11CH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特性1. 输入阻抗LM11CH运算放大器的输入阻抗较高,一般可达数十兆欧姆,保证了输入信号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2. 输入偏置电流LM11CH运算放大器的输入偏置电流较低,一般为几十微安,确保了输入信号的精确度。
五、LM11CH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特性1. 输出电压范围LM11CH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电压范围较大,一般可达正负15伏特,满足了大部分应用的需求。
2. 输出驱动能力LM11CH运算放大器具有良好的输出驱动能力,可驱动各种负载。
3. 输出波形失真LM11CH运算放大器的输出波形失真较小,在满足一定条件下,输出波形质量较好。
六、LM11CH运算放大器的典型应用1. 信号放大LM11CH运算放大器可用于对输入信号进行放大处理,达到理想的放大效果。
2. 滤波LM11CH运算放大器可用于对输入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去除多余的干扰成分。
机械原理第七章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一个单自由度机械系统的运动, 可以等效为一个具有等效转动 惯量Je(),在其上作用有等效 力矩 Me(,,t) 的假想简单构件 的运动,该假想的构件称为 等
效构件,也称为原机械系统的
等效动力学模型。
B A
N
的函数。
其特征曲线可以用一条通过N点和 C点的直线近似代替。直线方程为:
直流电机机械特性曲线
M
Md Mn 0 / 0 n
O
n
0
Mn: 电动机的额定转矩;
C
——驱动力是转动速度的函数。
直流串 激电机
O
直流并 激电机
n:电动机的额定角速度; o:电动机的同步角速度; Md、 :任意点的驱动力矩 M F dt 1 1 3 1
Je
等效转动惯量 J e J e (1 )
M e 等效力矩
Me Me (1 , 1 , t )
用等效转动惯量( Je)和等效力矩( Me)表示的机械运动方程式 的一般表达式为
ω
度逐渐减速,直到
停止。
起动 稳定运转 图11-1 停车
功(率)特征:Wd-Wc= -Wc
动能特征:E= Wd-Wc= -Wc<0 速度特征:i+1< i
ω
三.作用在机械上的力
1. 作用在机械上力的的种类 2. 驱动力和生产阻力
内 外
力 ——反力、摩擦力 驱 动 力 力 生产阻力 重 力
停车
1. 起动阶段——原动件的速度由零逐渐上升到开始稳定的过程。
功(率)特征:外力对系统做正功Wd-Wc>0 动能特征:系统的动能增加E=Wd-Wc>0 速度特征:系统的速度增加 =0 m
合肥工业大学12 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1、如图所示为一机床工作台的传动系统,设已知各齿轮的齿数,齿轮3的分度圆半径r 3,各齿轮的转动惯量J 1、J2、J 2,、J 3, 因为齿轮1直接装在电动机轴上,故J 1中包含了电动机转子的转动惯量,工作台和被加工零件的重量之和为G 。
当取齿轮1为等效构件时,试求该机械系统的等效转动惯量Je 。
解根据等效转动惯量的等效原则,有 22221211212)(212121v gG w J J w J w J e +++=' 则212133212221)()())((w v g G w w J w w J J J J e ++++=' 2322123232213221221)()())((Z Z Z Z r g G Z Z Z Z J Z Z J J J J e '''++++= 2、已知某机械稳定运转时其主轴的角速度ω1=100rad/s,机械的等效转动惯量 Je=0.5kgm 2 ,制动器的最大制动力矩 M r =20Nm (制动器与机械主轴直接相联,并取主轴为等效构件)。
设要求制动时间不超过3s ,试检验该制动器是否能满足工作要求。
解 因此机械系统的等效转动惯量Je 及等效力矩Me 均为常数,故可利用力矩形式的机械运动方程式dtdw J M e e = 其中:Nm M M r e 20-=-=,25.0kgm J e =dw dw M J dt re 025.0-=-=,将其作定积分得 )(5.2025.0)(025.0s w w w t s s ==--=,得s s t 35.2<=故该制动器 满足 工作要求3、在图示的行星轮系中,已知各轮的齿数z 1=z 2,=20,z 2=z 3=40,各构件的质心均在其相对回转轴线上,且J 1=0.01kg ㎡,J 2=0.04㎏㎡,J 2,=0.01㎏㎡,J H =0.18kg ㎡; 行星轮的质量m 2=2kg,m 2,=4kg,模数均为m=10mm 。
131 机械速度的波动及调节 131 机械速度的波动及调节

比较静平衡和动平衡, 有如下结论: 当回转件的轴向尺寸较大,即宽径比 (1)静平衡只需在一个 B/D大于0.2时(如多缸发动机的曲轴), 平面内进行平衡,动平衡则 其质量就不能再视为分布在同一平面内 必须在垂直于轴线的两个平 了。 面内进行平衡。 这时,其偏心质量可看成是分布在 (2)回转件满足了静平 几个不同的回转平面内。即使回转件的 衡,不一定满足动平衡;若满 质心位于转轴上,也将产生不可忽略的 足了动平衡,则一定满足静 惯性力矩,这种状态只有在回转件转动 平衡。回转件的动平衡试验 时才能显示出来,故称为动不平衡 一般需在专门的动平衡试验 机上进行。主要是用动平衡 试验机测出回转件在两平衡 基面上不平衡质量的大小和 方位,从而在两个选定的平 面上加上或减去平衡质量, 静平衡而动不平衡的长回转件 最终达到平衡的目的
第13章机械的调速与平衡
13.1 机械速度的波动及调节 13.2 机械的平衡
本章知识导读
1.主要内容 机械运转速度的波动与调节, 机械的平衡 2.重点、难点提示 机械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 刚性回转件的平衡。
13.1 机械速度的波动及调节
13.1.1 机械的运转过程 机械从开始运动到停止运动的整个过程称为 机械运动的全过程。 一般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启动阶段、稳定运 转阶段和停车阶段
1.启动阶段
2.稳定运转阶段
机械保持等速运转或在其正常工 机械从静止状态启动 到开始正常工作的过程称 作速度所对应的均值上下周期性波动 运转是机械的稳定运转阶段,即在这 为启动阶段。 在这个阶段,原动件 一阶段做变速稳定运动,则有 加速运转,速度从零上升 到正常工作速度。机械的 3.停车阶段 动能由零上升到E。根据 撤去驱动力,即Wd =0。在阻抗 动能定理,此阶段内驱动 力作用下,原动件的速度由工作速 力所做的功Wd 大于阻抗 度ωm 逐渐下降为零,机械的动能 力所消耗的功Wr ,则有 E逐渐减少至零,则有
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1. 引言机械的运转速度波动是指机械在运转过程中出现的速度波动现象。
这种波动可能由于系统的不稳定性、外部干扰或运转部件的磨损等原因引起。
为了保证机械的正常运转,并满足生产需求,需要对机械的速度波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本文将介绍机械的运转原理、速度波动的原因以及调节方法,以帮助读者理解和解决机械速度波动问题。
2. 机械的运转原理机械运转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能源输入和运动传递来实现工作。
常见的机械运转方式有电动机驱动、液压驱动和气动驱动等。
在机械运转过程中,能源将被转化为机械运动,驱动机械部件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
机械运转的速度由驱动力的大小和机械部件的传动比决定。
在理想情况下,机械运转的速度应保持恒定。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出现速度波动的情况。
3. 速度波动的原因速度波动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系统不稳定、载荷变化、外部干扰和机械部件磨损等。
3.1 系统不稳定性系统的不稳定性是速度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稳定性可能来自于运动传递系统的设计或制造缺陷,也可能是由于负载不均匀或调节器故障导致的。
3.2 载荷变化载荷的变化也会导致机械速度波动。
当负载突然增加或减小时,机械的运转速度可能无法即时适应,导致速度波动。
3.3 外部干扰外部干扰是指来自机械周围环境的干扰,如振动、温度变化、电磁干扰等。
这些干扰会对机械的运转速度产生影响,导致速度波动。
3.4 机械部件磨损机械部件的磨损也是速度波动的常见原因。
随着机械的使用时间增加,机械部件可能会出现磨损,降低传动效率,从而导致速度波动。
4. 调节方法为了解决机械速度波动问题,需要采取合适的调节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调节方法。
4.1 优化系统结构和设计在机械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系统稳定性的问题。
通过优化系统结构和设计,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减小速度波动的可能性。
4.2 采用速度调节器速度调节器可以有效地控制机械的运转速度。
通过对电机或液压系统进行调节,可以实时监测并调整机械的运转速度,从而减小速度波动的幅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机构的运转问题时,需建立包含作用在机械上的力、构 件的质量、转动惯量和其运动参数的机械运动方程。
1.能量形式的运动方程
等效构件为转动构件时:
1 2 1 2 M d J e e 2 2 J e 1 1 1 2 2
2
Me=Med-Mer Mer的方向和等效构件的转动方向相反,已在式中用负号表示。
二、运动方程的求解方法
由前可知,单自由度机械系统的运动方程式可用其等效构 件的运动方程式来表示, 其等效力矩(或等效力)可能是位置、速度或时间的函数, 而其等效转动惯量(或等效质量)可能是常数或位置的函数, 而且它们又可以用函数、数值表格或曲线等形式给出。 因此,求解运动方程式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一般有解析法、 数值计算法和图解法等。 现以等效回转构件为例,几种常见机械运动方程式求解问 题及方法如下:
驱动力可分为: 1)力是常量 如重锤驱动件Fd=C 如弹簧Fd=Fd(s), 如电动机Md=Md(ω) 内燃机Md=Md(ω)
Fd Fd Md
2)力是位置的函数
3)力是速度的函数
C
O
Fd=Ks
s
弹簧
s
重锤
O
O
ω 内燃机
2、生产阻力的形式 机械的执行构件所承受的生产阻力的变化规律,常取决于机 械工艺过程的特点。按机械特性来分,生产阻力可分为: 常数 如起重机、车床等。 如曲柄压力机、活塞式压缩机等。 执行构件位移的函数 执行构件速度的函数 如鼓风机、离心泵等。 时间的函数 如揉面机、球磨机等。 说明 驱动力和生产阻力的确定,涉及到许多专业知识,已 不属于本课程的范围。 另外,在本章中认为外力是已知的。
ΔE=W ∵
k k k k 1 1 2 2 2 2 Δ E J ω m v J ω m v s i i is i s i i 0 is i 0 2 2 i 1 i 1 i 1 i 1
k k W M ω F v o s α d t i i i ic i t 0 1 i 1 i t 1
§11-1 概述
原动件的运动规律与作用在机械的外力、原动件的位置 和所有构件的质量、转动惯量等因素有关,因此,原动件的 速度和加速度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假设原动件等速运动所得 分析结果必然存在误差。 如何确定机器的真实运动规律? 机械在运转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速度波动,这种速度波 动会导致在运动副中产生附加的动压力,并引起机械的振 动,从而降低机械的寿命、效率和工作质量。 如何分析机械运转速度波动的程度?有哪些调节方 法可将机械运动速度波动的程度限制在许可的范围之内?
第11章 机器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11-1 概述 §11-2 机器运转的三个阶段及其作用力 §11-3 机器的等效动力学模型 §11-4 机器的运动方程及其求解方法 §11-5 机器速度波动的调节 §11-6 飞轮设计
基本要求
了解建立单自由度机器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及其运动方程式 的方法,对等效力(力矩)、等效质量(转动惯量)、等效构 件和等效动力学模型等基本概念和方法的运用能充分地了解。 对机器运动方程式的两种表达形式(动能形式和力或力矩形 式)的建立和适用情况能有所了解。 懂得在建立机器运动方程式后,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解在已 知力作用下机器的真实运动,重点是能理解力为机构位置函数 时其等效构件的真实运动。 理解机械速度波动的原因及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 了解机械运转3阶段中,机械系统的功、能量和原动件角速度 的特点; 掌握飞轮调速原理和特点,能够计算飞轮转动惯量。
启动 稳定运转 停止
t
启动 稳定运转 停止
3. 停车阶段
ω由ωm渐减为零;
在任意时间间隔内: -(Wr+Wf)=E1-E0=ΔE<0
缩短停车(制动)时间,可以带负荷停车,或者采 用制动器等。
二、作用在机器上的驱动力和生产阻力
1、驱动力的形式 按作用在机械上的力常按其机械特性来分类。 所谓机械特性通常是指力(或力矩)和运动参数 (位移、速度、时间等)之间的关系。
k k 2 2
k ω v i0 s i0 m J m e 0 s i i i 1 i 1 q 0 q 0 v v k
2
2
k ω v i i F M F c o sα e i i i v v i 1 i 1 q q k
假设转动构件q的角速度ωq为独立参数
2 2 2 2 k k k k ω 1 v 1 ω v 2 2 i s i i 0 s i 0 J m J m s i i q s i i q 0 i 2 2 1 1 i 1 i 1 0 0 q i q q q k k t ω v 1 i i M F c o s α d t i i i q t 0 1 i 1 q q i
则:
t 1 2 1 2 1 m v F vd e q mv e 0q 0 e q t t 0 2 2
结论:
对于一个单自由度机器可将作用在机器上的所有外力和各构 件的质量转化到某一选定的构件上,并保证选定的构件和机器中 该构件的真实运动相同,该构件称为等效构件。 将复杂的单自由度系统简化为一个构件的力学模型,将机 器的动力学问题的研究转化为一个等效构件动力学问题的研究。 等效转动惯量(或等效质量)是等效构件具有的假想转动惯 量(或假想质量),等效构件的动能应等于原机械系统中所有运 动构件的动能之和。 等效力矩(或等效力)是作用在等效构件上的一个假想力矩 (或假想力),其瞬时功率应等于作用在原机械系统上的所有外 力(矩)在同一瞬时的功率之和。
1 21 2 2 2 2 M d M d M d J ω J ω e d r 22 1 1 1 1 1 2 2
等效构件为移动构件时:
1 2 1 2 F d s F d s F d s m v m v d r 2 2 1 1 s s s 1 1 1 2 2
§11-2 机器运转的三个阶段及其作用力
一、 机器运转的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起动、稳定运转、停车。 1.起动阶段
ω
t
启动 稳定运转 停止
机器的输入功恒大于输出功和损耗功之和 机械的角速度ω由零渐增至ωm(正常工作速度),其功能关系为: Wd-(Wr+Wf)=E1-E0 起动时可以不加负载,等达到稳定运转后再加,能缩短起动时间。
解析法:
假设工作阻力为常数或者随角速度变化,机器的传动比为 定值,即等效转动惯量为常数
dω M ω J dt 如果角速度为常数则: M ω 0
如要研讨过渡过程,则可根据已知的初始条件求解
d t0 dt J ω0 M()
t ω
2 M ω a b ω c ω
d d t J 2 t ω 0 0a b c
2 2
2 2 J J m l m l s i n e 1 2 1 3 1 1
结论:
1. 等效转动惯量和质量总是正值; 2. 等效转动惯量和质量总是等效构件位置的函数,可 以在不知道机器真实运动情况下求得; 3. 等效转动惯量和质量总是假想量,不是等效构件 真正的质量和转动惯量。
§11-4机器的运动方程及其求解方法
s 2 s 2 s 2
2.力矩和力形式的运动方程
1 2 dE d Jω 2
即:
2 ω d J d ω M M-M J ω d r 2d d
2 ω d J d ω M M-M J d r 2d d t
对于移动的等效构件:
2 v d m d v F F-F m d r 2d s d t
2. 稳定运转阶段
①匀速稳定运转:ω=常数 ω=ωm=常数, Wd-(Wr+Wf)=E1-E0=0 ②周期变速稳定运转:ω(t)=ω(t+Tp) ωm=常数,而ω(瞬时角速度)作周期 性变化;
ω
t
启动 稳定运转 停止
在一个运动循环周期内, Wd-(Wr+Wf)=E1-E0=0
③非周期变速稳定运转
ω ωm ω ωm t
令:
k ω v i s i J J m e s i i i 1 i 1 q q k
k
2
2
ω v i 0 s i 0 J J m e 0 s i i i 1 i 1 q 0 q 0
∴
k k 1 k k 2 2 1 2 2 J m J m s iω i iv s i s iω i0 iv s i0 2i 2 1 i 1 1 i 1 i k k M ω F v c o s α d t i i i i i t0 1 i 1 i t 1
三、等效质量和等效转动惯量的计算
为了确定等效质量和转动惯量,可先计算机器所有构件的 总动能,并使等效构件的动能与之相等。
例11-3
当曲柄取为等效构件时,试求图 示位置起等效转动惯量
1 2 1 2 1 2 1 2 J ω ω v v e 1 J 1 1 m 2 b m 33 2 2 2 2
v v b 3 J J m m e 1 2 3 1 1
二、等效力和等效力矩的计算 计算原则 用等效构件替代整个机器时,作用在该构件上的等 效力和等效力矩所产生的瞬时功率与原机器中所有外 力和外力矩产生的瞬时功率之和相等。
例11-1
将提升的吊重转化到电动机轴1
解:提升吊重的功率为: N=Gvcos180°=-Gv 转化到电动机轴上的等效力矩的功率为: Ne=Meω1=-Gv Me =-Gv/ω1 =-GRω4 /ω1 =- GRi
§11-3 机器的等效动力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