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探析

合集下载

劳动法教育方法与教导手段研讨

劳动法教育方法与教导手段研讨

劳动法教育方法与教导手段研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劳动法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一种法律,劳动法规定了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也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减少了不必要的劳资矛盾。

因此,劳动法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够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规避法律风险,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本文将就劳动法教育方法与教导手段进行研讨。

劳动法教育方法:1. 做好宣传。

企业可以在宣传栏、企业网站、宣传册等公共场所张贴、宣传与劳动法相关的信息,增强员工对劳动法的认知。

2. 做好培训。

企业可以邀请专业人士、律师等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劳动法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知识水平。

3. 建立企业法律顾问。

企业可以找一位有经验的律师或法律专家担任企业法律顾问,对员工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解决,使员工在工作中不再被法律问题困扰。

4. 考核管理。

企业可以通过考核管理,对员工对劳动法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防止在日常工作中违法违规。

5. 建立奖励机制。

企业可以建立与劳动法相关的奖励机制,通过奖励激励员工,增强员工的法律意识和知识水平。

劳动法教育手段:1. 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

企业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如图文并茂的宣传海报、专业的宣传册、实用的宣传单等,去宣传与劳动法相关的信息,让员工了解并掌握劳动法的知识。

2. 进行实践操作。

企业可以组织员工进行实践操作,如模拟劳动争议案例,让员工更好地掌握劳动法知识,并在实践中锤炼技能,增加工作经验。

3. 利用软件辅助学习。

企业可以通过购置专业的劳动法软件,帮助员工学习和了解更多的劳动法知识,并进行自我测试和评估。

4. 组织学习研讨会。

企业可以定期组织劳动法学习研讨会,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解和答疑解惑,让员工更好地了解和增进对劳动法的认知。

5. 社团活动。

企业可以建立法律委员会、劳动保障委员会等社团机构,利用社团的交流平台,让员工之间相互学习、交流。

总之,劳动法教育方法与教导手段,需要企业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需求进行灵活运用。

浅析提高劳动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浅析提高劳动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浅析提高劳动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邬桥学校王全胜摘要: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目前一个非常迫切的重要课题。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

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技术素养的一门课程。

劳技课有它自身的特点,劳技课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相比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具备一定的场地、专用教室、设备、工具和材料等基本教学条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从事某种劳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要求后,通过动手操作练习,形成熟练的劳动技能,劳动技能的培养是劳技课教学的核心,在劳动技能的培养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如何提高劳技课教学的有效性?我从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来作这个论题的探究,以此抛砖引玉。

一、教学目标清晰在老师、学生眼中,劳动技术课就是做手工,老师觉得我教一遍教材内容就好了,学生觉得我完成老师布置的作品就好了。

三维的教学目标,在他们眼里只有一维,完成一个作品。

完全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也没有突现本课教材安排的真正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设计、制作,形成变废为宝,废物利用的环保意识。

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是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

而要科学、合理地整合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解读能力,能挖掘出教材呈现的内涵。

教师要学会做课程的研究者。

二、培养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劳动法教学方法的探讨

对劳动法教学方法的探讨
的。
能激发 劳动者的劳动斗志 。尤其是在法治社会 的今 天 ,这一
点是 十分重要不 容忽视 的。 1 . 3 促 进 社 会 稳 定 和 发 展 劳 动法 的制定和完善能够促进社会 的稳定 和发展 。因为 我 国现 在还是一个社会主义 国家 ,劳 资之 间的矛盾太凸显就 会 引起社会的不安定 。相对 的 ,劳动法的完善就能很好 的实 现 劳动者合法权益 的保护 ,更促进社 会稳 定和发展 。劳动法 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各种 关系的法 ,这就要求劳 动法 的教学 与时俱进 , 更新教 育观念 ,改革 教学方法 。人权 的保证在现在这样一个 时代 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人权不仅仅 是 代表 自身的素质 ,更代表 着社会 的发展和文 明的进步 。人 权 内容包括劳动权 ,劳动权是人 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 , 劳动法的制定能够维护市场 的经 济秩序。之所 以这样说 ,是 因为劳动力是一种不 同于一 般商品市场的特殊市场 ,因而在 用民法 、经济法来规 范劳动力市场 ,以保持劳动力市场 与整 个 市场体系相统一 的同时 ,还必须针对劳动力商 品和劳 动力 市场的特殊性 ,用劳动法进 行规范 ,以保护劳动者在劳动力 市场上的合法权益 ,并维护劳动力市场的运 行秩序。
行相关 的讲解 。 在很多课 堂上都会采用案例 的引用进行教学 , 因为这种教学方 式 比较方便 ,受到 的效果也 相对较好 。而且 在案例 的讲解和分析上有助于培养学生 的其他能力。比如说 , 思维能力 、思考 能力 、推理能力等等 。而且通过 案例 ,学生 能将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 , 这样就能更好 的学 以致用 , 这也正是我们教 学的 目标和意义 。而且典型 的案例能够让学 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增强 了教育 中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 2 . 2 采 用 情 景 教 学 法 在教学 中 ,老师要尽可能给学生一个 良好的学习环境 。 所 以采 用情 景教学法就是一个不错 的选择 。老师在指定 的情 景中让学生去感悟 ,去体会 。这样 不仅 仅能够让学生掌握所 学 内容 ,还能体会到其 中的原委 和感受 ,能够加深学生 的印 象 和理解 。对 于学生来说只能是有益无害 。如果老师能够设 置 一个 很好 的情景给学生 ,那 么老 师传授 的不仅 仅是知识 , 还有各种技能 的培养 。让学生 锻炼 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 自己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 能够仔 细观察 身边的一切 ,在不 自 觉的情况下学到新 的知识 ,提 高 自己的能力 。达到教育 的 目

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摘要: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

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法律服务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工作任务为核心,以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以典型案例引领工作任务,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突出案例教学,不断探索“情境设置、任务引领、真实载体、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劳动法课程;职业能力;实践性教学;教学方法一、劳动法课程介绍劳动法课程是教育部法学专业十四门主干课程之一,在高职高专法律教学中,它是法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文秘等专业的专业限选课。

全国各类成人法学教育已将劳动法学纳入法学教育体系中。

本课程是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法律人才服务的,是高等法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6个方面,分别为立法简史部分(外国、中国、国际劳工立法的产生和发展)、基础理论部分(劳动法概述、法律关系、劳动法主体)、劳动关系协调部分(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劳动规章制度和职工民主管理)、劳动基准部分(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和工资、劳动保护)、劳动保障部分(劳动就业、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和职工福利)和劳动执法部分(劳动争议处理和劳动监督)。

本课程的重点是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劳动争议处理(调解、仲裁、诉讼);难点是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及社会保险的争议处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外劳动立法的产生和发展,掌握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制度,明确劳动权利和有关社会保障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提高劳动维权意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

课程教学目标可以细化为三个方面:知识目标。

通过各教学环节,使学生理解我国现行劳动法法律体系,掌握劳动法的概念、产生,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基准工资,劳动保护,劳动保障,社会保险,劳动争议处理等法律规范;能力目标。

浅析案例互动教学法在劳动法课程中运用的重要性

浅析案例互动教学法在劳动法课程中运用的重要性

浅析案例互动教学法在劳动法课程中运用的重要性概述劳动法是监管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它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工作和劳动行为。

因此,对于从业人员来说,学习掌握劳动法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在教学中使用案例互动教学法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方式,它通过让学生参与互动,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将浅析案例互动教学法在劳动法课程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什么是案例互动教学法?案例互动教学法是将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实际案例,以此促进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它可以应用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如商业、法律、医学和工程等。

在教育学中,案例互动教学法被视为一种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方式,它通过学生在互动中共同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互动教学法在劳动法课程中的应用在劳动法课程中,案例互动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起身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实践应用能力,具体应用包括以下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互动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在研究案例时可以感受到教育是真实的并且有价值的。

与此同时,案例教学也使学生更容易在以后工作中应用所学的知识。

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劳动法是社会实践的具体体现,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劳动法所规定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对案例的讨论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劳动法的知识,并更好地理解其实际意义。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案例互动教学法可以通过实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并遵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同时,也可以通过探讨一些缺乏道德规范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意识。

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案例互动教学法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学生可以在案例分析中共同研究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促进彼此的合作和协作,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结语综上所述,案例互动教学法在劳动法课程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从法律角度分析劳动法的实施效果

从法律角度分析劳动法的实施效果

从法律角度分析劳动法的实施效果劳动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旨在保障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出发,对劳动法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一、劳动法的制定背景和目的劳动法体现了国家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重视,同时也是解决劳动纠纷、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

劳动法承载了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和引导职责,旨在平衡雇主与劳动者的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二、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劳动法在保障劳动者权益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福利,如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假、社会保险等,确保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保护。

其次,劳动法规定了雇佣形式、雇佣合同等劳动关系的建立和终止规则,保障了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不受不法侵害。

最后,劳动法还规定了劳动者参与劳动争议解决的方式和程序,为劳动者维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调节作用劳动法的实施在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和解除规则,明确了劳动关系的建立与终止程序,为劳动关系的稳定提供了指导。

其次,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有效地调整了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力量对比,为平衡劳动关系提供了法律保证。

再次,劳动法规定了工资支付、劳动时间、劳动环境等具体要求,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合规经营和员工的合法权益保障。

最后,劳动法强调了劳动标准的合理制定和监督,防止了违法用工和不当竞争,促进了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

四、劳动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尽管劳动法在保障劳动者权益和调节劳动关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劳动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法律漏洞和监管不力造成了劳动纠纷频发,劳动者权益保护仍有待加强。

其次,劳动法对新型劳动关系和新兴职业群体的适应性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再次,劳动法需要更好地与现实生产力的发展相协调,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更高质量的就业。

学校教育中的劳动法律问题与解决方法

学校教育中的劳动法律问题与解决方法

学校教育中的劳动法律问题与解决方法在学校教育中,劳动法律问题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议题。

教育工作者面临各种与劳动法相关的挑战,例如工时安排、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探讨学校教育中的劳动法律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一、工时安排问题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时安排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根据劳动法,教育工作者的工时应当合理,并且要遵循相关的加班和休息制度。

然而,在一些学校中,教育工作者可能面临长时间的工作,无法正常休息的情况。

解决方法:1. 学校管理者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工时安排制度,确保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时间不超出法律规定的标准。

2. 对于超时工作,学校应该提供相应的加班费或休假补偿,以保障教育工作者的权益。

3. 监督机构应当加强对学校工时安排的检查和督促,确保教育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二、工资福利问题工资福利是教育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根据劳动法,学校应当按时足额支付工资,并提供法定的社会福利待遇。

然而,在一些学校中,教育工作者可能面临工资拖欠或福利待遇不合理的情况。

解决方法:1. 学校管理者应当确保按时足额支付教育工作者的工资,并且提供合法的福利待遇。

2.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工会或专业组织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必要时可以寻求法律援助。

3. 监督机构应当加强对学校工资福利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教育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三、工作环境问题工作环境对教育工作者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根据劳动法,学校应当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安全、卫生和舒适的条件。

然而,在一些学校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着不安全、不卫生或者不舒适的工作环境。

解决方法:1. 学校管理者应当关注和改善工作环境,确保教育工作者的安全、卫生和舒适。

2. 教育工作者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到改善工作环境的决策中。

3. 监督机构应当加强对学校工作环境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教育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结论学校教育中的劳动法律问题是一个需要重视和解决的议题。

通过合理的工时安排、合法的工资福利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保障教育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如何加强劳动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劳动法的创新和发展

如何加强劳动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劳动法的创新和发展

如何加强劳动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劳动法的创新和发展加强劳动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劳动法的创新和发展,是劳动法专业律师的责任和使命所在。

本文将以案例分析的方法,探讨劳动法领域中一些经典的案例,旨在深化我们对劳动法的理论认识,并推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一、案例一:劳动报酬问题某公司在招聘公告中承诺员工将享受到丰厚的年终奖金,但是在年终结算时,并未兑现承诺。

员工对公司提起了劳动仲裁,要求支付年终奖金。

在这个案例中,劳动法律制度对于劳动报酬问题有明确的规定,即劳动者应当按照工资支付制度确定的支付期限和支付方式及时支付劳动报酬。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在仲裁过程中,律师需要引用相关的劳动法条款,强调公司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未按时支付员工的劳动报酬。

同时,律师还应了解劳动仲裁程序和规定,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二、案例二:加班问题某公司制度规定,员工每周工作时长为40小时,但实际安排工作时间却经常超过40小时,且加班工资未按照劳动法规定支付。

一名员工对此提起了劳动仲裁,要求公司补发加班费。

在这个案例中,劳动法对于劳动时间和加班费的问题也有明确的规定。

根据《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工时制度,不得超过法定工时标准。

用人单位超过法定工时标准安排劳动者工作的,应当支付加班费。

律师在这个案件中需要查明公司实际安排的工作时间是否超过法定工时标准,并强调公司未按照劳动法规定支付加班费的违规行为。

律师还可以探讨劳动法中关于加班费计算方法的规定,以供仲裁机构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案例三:工伤认定问题某员工在工作中受伤,并根据公司规定及时报告事故,但公司却未按时进行工伤认定,拒绝支付工伤医疗费用。

员工通过劳动仲裁请求改变工伤认定结果。

在这个案例中,劳动法对于工伤认定和工伤待遇也有明确的规定。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二条规定,职工因工负伤、患职业病的,享受费用支付、医疗待遇、疗养和伤残就业等权益。

浅谈劳动技术课教学方法

浅谈劳动技术课教学方法

浅谈劳动技术课教学方法劳动技术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会操作,是上用好劳动技术课的关键。

几年的教学实践,我逐步摸索出指导学生操作训练锻炼的教学模式,即“领”扶”放”三字教学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演示,体现一个“领’字1.步骤清晰,简单明了。

把整个操作过程划分为几个主要步骤来完成。

操作前应告诉学生,让他们有一个整体的交互。

教师每进行一步要板书一步,应使板面布局美观、合理,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并作为一堂课的重点内容。

2.精讲要领,语言简练。

动作要领的解说词一定要精练,同时要与操作互相冲突,一般应先讲后做,语速要慢。

使用专业术语,做到语言规范,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达到让学生看准,听懂之目的。

如《金属薄板的剪切和摆动》一课中,对金属薄板的分块学生学生平时接触少,动作要领不易掌握。

要求教师演示时,语言精练,动作协调。

如剪切的要领是:右手虎口向下,持剪柄的末端,弯曲柄向下;张开剪口不大于15度,右手蟹蛛科花协调用力,使用刃口靠拢,用力剪切;右手五指稍放松,向前推进剪口(这里是关键),按照同样的演算法重复进行。

3.操作规范,动作娴熟。

教师的每一步操作都应规范、严谨、科学,每一个动作都应娴熟、实在、真切、利索。

教师应为该项劳动技术的当为老手、高手。

动作不能墨守成规,动作要标准。

要有可信度,让学生有信服感、佩服感。

一下子吸引住高中学生,使他们产生浓厚的热忱,有跃跃欲试感。

教师操作方式的动作是否规范、熟练至关重要。

因而,要求教师在备课中所,要侧重操作的演练,很有必要走出校门,虚心请教专家,方可取得理想的操作效果。

4.突出重点,主次分明。

在操作过程中,应把握好重点环节,重点环节讲细、讲明白,让学生看清楚,环节中的要点或关键要引起学生重视。

不可面面俱到,如每个环节都细讲,每个动作必做,则冲淡了主题,特别是不做重复的动作。

5.操作应以供学生观察。

班级式授课方式,教师的演示操作,给学生的困难观察带来了很强困难。

劳动课的教学方法

劳动课的教学方法

劳动课的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劳动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课程,劳动课的教学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几种有效的劳动课教学方法,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劳动的兴趣。

一、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是指通过给学生一项具体任务,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劳动课中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例如,在教授绘画技巧时,可以设置一个小组任务,让学生根据主题创作一幅画作。

学生需要展开头脑风暴,进行构思和方案制定,然后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进行实际操作。

在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到绘画技术,还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示范引导型教学方法示范引导型教学方法是指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实际操作技能。

在劳动课中,示范引导型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操作技巧。

以木工课为例,教师可以先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如何使用锯子切割木材。

在示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详细解释每个步骤和技巧,并引导学生观察示范操作的细节。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根据示范掌握操作技能。

通过示范引导型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实际操作技巧。

三、项目驱动型教学方法项目驱动型教学方法是指通过将学习内容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劳动课中应用项目驱动型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以家政课为例,可以设计一个家务管理项目,如制定一份合理的家务分工计划。

学生需要学习家政知识、培养实际技能,以及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完成此项目。

通过项目驱动型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和综合应用能力。

四、实践体验型教学方法实践体验型教学方法是指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在劳动课中采用实践体验型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技能。

劳动中的劳动法律教材与教学方法

劳动中的劳动法律教材与教学方法

劳动中的劳动法律教材与教学方法现代社会中,劳动法律教材与教学方法在劳动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劳动法律教材的内容要求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并提供一些可以帮助劳动者了解劳动法律的建议和技巧。

一、劳动法律教材的内容要求劳动法律教材应该全面准确地介绍劳动法律的基本概念、原则、规定和适用范围。

它们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 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和要素:教材应该清楚地阐明劳动关系的定义,包括雇佣关系、劳动合同和劳动者权益等基本要素。

2. 劳动合同的要素和形式:教材应该详细介绍劳动合同的要素,如劳动合同的订立、内容、变更、解除和终止等方面的规定,并且解释各种形式的劳动合同。

3. 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教材应该明确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包括工资、工时、休假、社会保险、安全保护和劳动争议解决等方面的规定。

4. 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教材应该详细介绍劳动争议解决的程序和方法,包括劳动仲裁、劳动争议调解和劳动争议仲裁等方面的规定。

5. 劳动法律的适用范围和异常规定:教材应该阐明劳动法律适用的范围和异常规定,如海员劳动法律、儿童劳动法律和公司内部法律等特殊情况的规定。

二、劳动法律教学方法的选择为了有效地教授劳动法律知识,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讲课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劳动法律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规定。

这种方法适合理论基础较差的学生。

2. 实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劳动法律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研究和解决劳动法律相关的问题。

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劳动法律争议的解决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劳动者了解劳动法律的建议和技巧除了劳动法律教材和教学方法,劳动者自身也需要学习和了解劳动法律。

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技巧:1. 学习劳动法律的基本知识:劳动者应该了解劳动法律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规定,以便在工作中维护自己的权益。

《劳动法》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劳动法》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果显示 ,案例研究在对分析 能力 的培养上居第一位 ; 识 ,更重 视人 的能力 ,是 “ 识传授 、学员对知识 的接受程度 、知识保 留的
( 三)案 例教 学 有利 于促使 学生 学会 沟通与合 作
持久性这三方 面 占第二位 ;在态度转 变和人际关系 案例 教学 的过 程 ,通 常 要 经 过 小 组 讨 论 ,在 讨 能力 培 养 上 占第 四位 。实 践 证 明 ,在 法 律 教 学 中, 论 和合作 中互 相 沟通 ,教会 学 生相 互 沟 通 、尊 重 他
( )组 织模 拟 法庭 二
到 良好 的教 学 效 果 ,也 能更 深 刻 地 体会 到学 好 法 律 知识 的重要 性 ,由此 学生 们 产 生 浓厚 的 研究 兴 趣 与
知 模拟法庭作为一种独特的行 之有效 的教学方法 , 动 力 ,进入 到 “ 之 者 不 如 好 之 者 ,好 之 者 不 如 乐 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 学活动 中的主体作用 ,调 之者”的求学境界。 ( 四)案例教 学法的新发展 ,即诊所式教 学法 动学 生学 习 的积 极 性 、参 与 性 。 由于 学 生 亲 自扮 演 某 一 角色 ,全 面 介 入 模 拟 诉 讼 活 动 中 ,为学 生 运 用 的环 境 。采 用这 种教 学 方法 应 注意 以下 几个 问题 :
在 20 年劳 动法 的课堂 教学 工作 中,笔 者从 07
关 注 的热 点 问题 ,从 而能 促 进 学生 积极 思 考 ,认 真 自己 的观 点 。这 不 仅 可 以使 理 “ 员 门” 事件让 学 生辩 论 ,以便学 生 正 确 理解 与运 裁
案 例 教学 方法 的运 用是 极 富成 效 的 。

人 、关心 他人 ,同时 也 增 加 了他 们 说 服 别 人 以及 聆 听他人 意 见 的能力 。 二 、案例 教学 的 组织 ( )组 织 学生对 典 型案例 进行 讨论 或辩 论 一

对《劳动法》课程教学的思考

对《劳动法》课程教学的思考

日前《 劳动 法 》 课程教 学被 安 排在 《 思 想 道德 修
不重视 , 老师也备感 失落 。 在这样 的意识氛 围下 , 要 老
师教好 . 学生学好 , 的确是一件 困难 的事情
2 解 决 教 学 难 题 的 方 法
养 与 法律 基 础 》 课程 中的 第 六 章 中进 行 讲 授 , 该 章 的教 学设 汁通 常 为 6学 时 . 教 学 内容 既要 宣讲 职 业
第2 2卷
人手 。
重 庆 电子 工 程 职 业 学 院 学报
l 5 3
法. 既 能丰 富课 堂又能 提 升教学 效果 。
2 . 3 . 1 案 例 教 学 法
2 . 1 . 1 以深化 法 治观 念与 解决 简单 纠纷 为 目标
首先 . 从 思 想 层 面入 手 . 以深 化 法 治 观 念 为 教 学 目标 。在 建设 法 制 社会 的背 景下 , 在《 劳 动法 》 课 程教 学 中深 化 法 治观 念 . 使 学 生在 遭 遇 劳动 纠纷 时 不再 忍 气 吞 声 . 不再 以暴 力 还击 . 而 是 立 即想 到 依 托劳 动法 知识 解决 问题 。其 次 , 从 实 践操 作人 手 , 以 掌握 简单 案件 的处 理技 巧 为 目标 。通 过《 劳动 法》 教 学. 为 学 生 讲 解 最 常 见 的 劳 动 纠纷 . 要 求 学 生 具 备
学 习 中, 这 已形 成 恶 性 循 环 1 . 4 教 学 形 式 单 一
仍 然依 附 于《 思想 道德修 养 与法律 基础 》 课程 。在这 种背景下 , 《 劳动法》 课 程 教 学存 在 诸 多 问题 , 亟待
解 决
1 . 1 教 学 目标 不 合 理 教 学 曰标 是 指 教 学 活 动 实 施 的 方 向 和 预 期 达

浅析劳动法教学方法的变革

浅析劳动法教学方法的变革

浅析劳动法教学方法的变革[提要] 劳动法课程教学方法一直被探讨和实践,不管传统讲授法还是案例教学法等革新方法都是优缺点共存,如何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其进行深度与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劳动法;教学方法目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主要是《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行政法规、规范性文件逐年增加。

劳动法课程也成为多个高校专业的专业课程,比如法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社会保障专业等。

可以说,劳动法课程的教学遇到了难得的机遇,但是挑战也是并存的。

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劳动法课程为例,就面临着教学课时较少、学术成果积累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劳动法教学的变革成为关键,这也使得劳动法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成为突破口。

部分一线教师也进行了探索,主要提出以下几种改革方案:(一)引入案例教学法。

此种方法是法学教育比较主流的一种教学方法,有多种价值:案例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理和表达等能力;案例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教学不再按部就班地传授庞杂的知识体系,而是直接指向实践,强调按法学的应用性施教,不再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深奥的法学概念和理论,从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转变到追求理论的功能实现上来,有利于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不仅较好地掌握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也为职业素质的提升开辟道路。

(二)采用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劳动法教学中,设定情景让学生担当相应的角色参与劳动执法演练、模拟仲裁或模拟审判中,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法律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开展社会调查。

它是以运用知识的能力为目的,鼓励学生走进社会、接触社会,通过参观、实习、法庭旁听等方式学习法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一是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实习,如安排学生到大型工矿企业、劳动执法机构参观实习;二是带领学生到法院旁听或组织法庭审判进校园,使学生法律适用具体程序,切身体会法律的尊严;三是邀请实务界人士讲学,如经常邀请一些知名律师和资深法官来学校讲授部分实务课程。

谈谈劳技课堂如何有效教学

谈谈劳技课堂如何有效教学

谈谈劳技课堂如何有效教学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每位教育工作者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更多的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呈现“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主动”的良好课堂氛围,使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 落实总体目标,提高课堂实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征途中,劳技学科具有以劳辅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陶美、以劳促创新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功能。

在劳动技术实践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并不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准备条件。

因为课程的内容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息息相关,所以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所必需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掌握了技术设计与技术操作的能力,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和行为习惯,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劳动技术准备条件。

2 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可见,教师设法使学生进入“受激发状态”,让他们积极、主动地从事学习活动是何等的重要。

新颖、别致的“开场白”、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投影、幻灯、录像、视频等直观手段,可以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引起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例如《包饺子》是一项家务劳动,教师事先要求学生从家长那里咨询有关活面、拌馅、擀皮等有关知识,初步掌握包饺子的方法和步骤。

并鼓励大家能在课堂进行包饺子大比拼。

上课我就引导学生包各种造型的饺子,我一边操作,一边讲解,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想像创新的精神,同学们一边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一边感受劳动的乐趣。

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兴趣,才会发自内心的想学,想探究,才会引发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效果。

大学法律学教案中的劳动法教学技巧

大学法律学教案中的劳动法教学技巧

大学法律学教案中的劳动法教学技巧在大学法律学教案中,劳动法作为一门重要的法律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劳动法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许多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和压力。

因此,教师在劳动法教学中应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技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本文将探讨大学法律学教案中的劳动法教学技巧,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劳动法的教学工作。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劳动法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法律课程,学生更容易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技巧。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劳动法。

例如,通过引导学生研究真实的劳动纠纷案例,分析劳动法的适用和解决方案,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劳动法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二、案例分析与讨论案例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对于劳动法的教学也同样适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让每个小组研究一份劳动争议案例,分析案件中的劳动法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然后,每个小组进行讲解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学生对劳动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法律实训课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些大学法律学院已经开设了劳动法实训课程。

这种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模拟真实的法律环境,让学生扮演律师、法官、劳动者等不同角色,进行法律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劳动法,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一种强调学生参与和合作的教学方法,对于劳动法的教学也非常适用。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进行辩论,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这种互动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劳动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资源整合与创新教师可以整合相关的资源,如案例分析、法律文献、法律政策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材料。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帮助学生更广泛地了解劳动法的动态发展,并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如何加强劳动法的宣传和教育

如何加强劳动法的宣传和教育

如何加强劳动法的宣传和教育案例分析:如何加强劳动法的宣传和教育引言:劳动法作为维护劳动者权益与劳动关系平衡的法律体系,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稳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践中,劳动法的宣传和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法律意识薄弱、违法现象频发等。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探讨如何加强劳动法的宣传和教育,以提高劳动法的实施效果。

案例一:工资未按时发放的案例分析背景描述:小明在某家企业工作,但公司长期拖欠工资,且一直未按时发放工资。

小明与其他劳动者面对工资问题备感焦虑,他们对自己的劳动权益产生了怀疑,并希望了解相关法律保护措施。

问题分析:1. 法律宣传不到位:小明等劳动者对于工资保护的法律知识匮乏,不了解劳动法赋予自己的权利;2. 缺乏法律意识:部分劳动者对违法拖欠工资行为习以为常,对法律措施缺乏信任感。

解决方案:1. 增强宣传力度:领导、劳动监管部门等各方应加大在媒体、广告等渠道宣传劳动法,提高劳动者的法律意识,激发维权的动力;2. 宣传形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宣传形式外,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方式进行宣传,提高劳动者的接受度和参与度;3. 强化教育培训:企业应定期组织劳动法培训,提高员工对劳动法的了解程度,明确权益和义务。

案例二:工伤事故处理不当的案例分析背景描述:小红在某家工厂工作,因工作中发生工伤事故,但工厂未及时报告和赔偿,导致小红的伤情恶化。

小红需要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但对劳动法相关条款缺乏了解。

问题分析:1. 企业法律风险意识薄弱:企业在工伤事故处理中没有及时履行法定义务,导致劳动者权益受损;2. 劳动者权益保护渠道不畅通:小红无法及时获得法律援助和支持,维权难度较大。

解决方案:1. 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管理机制:企业应加强对劳动法的解读和培训,明确法定义务,并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确保工伤事故的及时上报和赔偿;2. 加强法律援助力度:领导和相关社会组织应加大对劳动者维权的支持力度,建立更为便捷的法律援助渠道,增加法律援助经费,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务。

探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合同法教学实效的提高

探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合同法教学实效的提高

探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合同法教学实效的提高一劳动合同法的重要教学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用工行为的日益增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益纠纷日益浮现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影响了用人单位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也最终阻碍了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商科院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主要业务内容的职业经理人群体,在该专业课程中,劳动合同法等内容的教学主要致力于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协调劳动关系、处理劳动纠纷以及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等各方权益的职业技能和业务素养,因此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劳动合同法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的定义与特征、劳动合同的签订、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对于劳动合同的执行、劳动合同的解除以及法定条件下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经济补偿等,这些内容的教学有利于加强商科专业学生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对社会用工行为的法理及实践认识,能有效提升他们的人力管理水平和综合职业素养,为日后胜任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劳动合同法的教学工作在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科学高效地开展劳动关系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让劳动者更富主动性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用人单位在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辅助下,能够人性化地对待劳动者的正当权益,在依法用工的同时,切实保障劳动者各项合理需求的满足和实现,从而极大地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热情,为用人单位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最后,劳动合同法的教学有利于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以及社会的祥和稳定和全面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对于劳动合同法的谙熟把握以及有效执行能够确保用人单位及劳动者的价值目标和切身权益都得到有力的保障,在事有所劳、劳有所得、各得其所的社会氛围中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劳动合同法教学存在的问题虽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合同法的教学工作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但在实践操作层面仍然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探析
[摘要]传统的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虽有一些优点,但其确实存在诸多弊端,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严重脱离了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深度与多方面的改革是大势所趋,也完全符合教育规律。

[关键词]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改革;措施
一、对传统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的综合分析
劳动法课程是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它直接关系到该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对口就业问题,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及各个专科院校的高度关注,纷纷加大了对该课程的传统教学效果探索的力度。

然而,对其传统教学效果进行全面分析是改革的首要工作。

(一)能够传授给大学生较完整的理论知识
劳动法课程传统的教学,能够做到条理性与系统性兼顾。

学生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基本上可以掌握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给他们今后系统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知识功底,这也是该课程能够被我国许多高校老师采纳并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二)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传统的劳动法理论教育课程模式,教师是上课的主体,忽视了教学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本上都采用教师“满堂灌”的教育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其教学方式三段论的构成是:老师上课——学生记笔记——学校考试,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人,是教师知识的复印机,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培养出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三)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由于存在上述弊端,传统的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只能使学生变得依赖性越来越强,极大地扼杀大学生的好奇心和开拓性,大学毕业生大都变成了传统的书生。

这种教育模式一方面已经极不适应我国当前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完全脱离了专科学校的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严重地浪费国家的教育资源,更不利于创新型国家任务的实现。

二、改进传统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的必要性
时代在巨变,社会在发展,针对传统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的诸多缺陷,其改革更应当与时俱进。

(一)劳动法的理论新发展推动其教学效果的改革
我国《劳动法》从1994年开始颁布以来,其发展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

2008年是中国劳动法发展历史上的丰收年,有多部法律开始实施,尤其是《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就业促进法》等法律的颁布,有效地弥补了《劳动法》的不足,丰富了劳动法的基本理论,拓宽了国民的法律视野,给我国高校劳动法课程的教育、教学增加了新的领域,推动了广大学者对劳动法理论的进一步研究。

劳动法理论的新规定、新发展、新思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如何适应当前劳动法领域的发展趋势,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改革方式?
(二)教学对象的变化亟需课程改革的配套
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离不开教学对象的积极参与。

传统的教学改革误区始终认为改革是教师的事情,与学生没有多大关系,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想法。

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改革没有学生的全程参与注定会失败的,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当前的专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传统教学效果改革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改革的任务。

现在的大学生与十多年前的学生已经不同,他们的知识面更广泛、需求更是多种多样,学生对老师的要求也更高,如果授课教师不了解这些新的变化,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改革是无法实现的。

(三)专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教学改革的跟进
我国专科院校的人才教育目标是培养出实用型的、符合市场需求、具有较强动手能力、高素质大学生。

这样的目标基本上符合我国当前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可是,在现实中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导致我们专科学院培养的人才不实用,动手能力很差,其教育模式与高等本科院校没有根本的区别,脱离了我国的教育目标,对其进行彻底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提高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一)充分了解教学主体的需求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其追求的目标也非常务实。

故此,上课老师在讲授劳动法课程时,应当先进行问卷调查和广泛的调研,既要掌握新学生们的实际需求、往届毕业生就业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又要了解大多数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招聘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授课提纲和教学讲义,做到有的放矢。

(二)着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有一位哲人说过:大学不是大楼,大学是大师也。

这句话里蕴含的深刻含义对我们的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改革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专科学校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地方,其在人才市场的巨大竞争力在于它的实用型,而不是理论性。

要培育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前提条件是有“大师”——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专科学院提升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至关重要的条件。

结合劳动法课程教学的当前需求,律师及老师的双重身份是进行该课程教学效果改革成功的前提要素和基本保障。

这种需求已经得到许多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已经成为专科院校教师评定职称的必要性条件之一。

(三)适时选择多种教学方法
要改变传统的劳动法课程教学模式,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对学生的理论教育,另一方面更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选择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现在我们可选择的有效教学方法有:理论教学法、分组研讨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法庭旁听教学法、社会实践教学法等。

笔者现在用得较多的方法有案例研讨法、多媒体教学法、社会实践教学法等。

这些方法的有效结合可以较好地弥补传统教学中的缺陷,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性,又能完成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四)结合时事精选教学案例
有了优秀的“大师”和积极参与的学生还不够,要真正提高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还有许多具体的事务要做。

笔者结合我院的实际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学校和教师必须有大量生动、有效的案例储备可供选择。

笔者建议学院建立劳动法课程教学案例库,及时把符合当前劳动法课程教学
要求、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的案例进行收集、归纳、整理,以便其他老师在今后的劳动法教学效果改革中有生动可行的素材可取,这样极大地减轻了授课老师的工作量,同时也能快速、有效地促进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改革。

第二,选取经典案例进行教学研讨。

笔者在授课时紧密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用工实际及热点和难点问题,深入挖掘新鲜、有益、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如范跑跑事件、华为事件、肯德基事件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研讨。

在讲授劳动合同法的加班、加点内容时,笔者就恰当地引用了富士康事件,并提出如下思考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认真讨论:
1.富士康事件产生的真正根源是什么?
2.富士康公司在哪些方面严重违反了我国劳动法的规定?
3.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在富士康事件中存在哪些行政不作为的行为?
4.用人单位应如何避免该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第三,指出法律存在的漏洞,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任何再好的法律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会存在一些法律漏洞和真空地带,《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也是如此。

在讲授《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时,笔者就联系安徽省一高校去年实际发生的案例,让同学们进行深入讨论。

案例如下:安徽省某专科院校大三毕业生刘某(女生),于2011年4月份,拿到省教育厅下发的就业推荐表找到了一家公司上班,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刘某在5月份下班途中,被一辆违章汽车撞伤,医治无效死亡,最后因为赔偿事项其家人与用人单位和肇事车主发生纠纷。

本案存在两个劳动法方面的问题值得学生思考:
1.该案件是否适用劳动合同法调整?其原因是什么?
2.人身伤害赔偿与工伤保险赔偿能否同时适用?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涉及到在校大学生毕业之前能否适用劳动合同法调整的重大问题。

第二个问题涉及到人身伤害赔偿法律关系与工伤保险赔偿法律关系可否存在适用竞合的问题。

对这两个问题,我国目前的劳动法律都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给司法实践带来了较大的困惑,急需法律来调整和规范。

学生们经过激烈的争论,都充分认识到健全我国法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明白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准备修改劳动合同法的原因所在。

通过对诸多经典、复杂、热点案例的研讨,大学生们既很好地学习了劳动法方面的重点知识又联系当前社会实际,真正地把他们培养成国家的实用型人才,切实推动了专科院校对传统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的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郑尚元.劳动合同法的制度与理念[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2]阎武.论案例教学法在劳动法教学中的运用[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版),2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安徽行政学院)教研课题:人力资源管专业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应用方法改进的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