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
【世纪金榜】2016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课件精讲
亚洲东 新西兰 部岛弧、 南北二 海沟 岛
边界类型
消 亡 边 界 ↓ ↑ 俯 大陆板块 冲 ↓ 边 ↑ 界 大洋板块
示意图
明显地形
海岸山脉 、 _________ 陆缘岛弧、 海沟
实例
太平洋 西部的 海沟、 岛弧链
【图文助记】
1.内外力共同作用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
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如
板块碰撞形成山脉和谷地。 外力作用使地表趋向平坦,如
亡边界)附近。
(2016·哈尔滨模拟)下图为全球板块分布的局部
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甲、乙两陆地分别属于(
)
A.欧亚板块、非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C.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D.美洲板块、欧亚板块
4.M、N两处板块边界类型图示依次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①
【解析】3选B,4选D。第3题,根据图中轮廓判断甲位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2.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A.石灰岩 砂岩
)
B.花岗岩
C.大理岩
流纹岩
石英岩
D.安山岩
玄武岩
【解析】1选C,2选A。第1题,甲处岩层向下弯曲,可
判断为向斜,从地貌特征看为山岭,即向斜槽部受挤
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乙处岩层向上
拱起,为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外力侵蚀成谷
使地表趋于平坦
地球的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力与外力长期 共同作用的结果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划分: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
断裂带 分割成六大板块,分别为_____ 欧亚 板块、太 是被_______ 印度洋 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_____ 南极 平洋板块、_______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水的运动学案中图版必修1(2021学年)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水的运动学案中图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水的运动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水的运动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水的运动面值50元人民币的画面上那翻江倒海、奔腾跌泄、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就是黄河壶口瀑布。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佳句,勾画出了大河奔流的壮观景象。
思考:黄河水“奔流到海”真的“不复回”了吗?你能根据水循环的原理分析一下吗?点拨:水在地理环境中以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通过水循环在四大圈层中连续运动.黄河水奔流到海后,可以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回到陆地上。
一、水循环12.成因(1)内因:水在常温和常压条件下的______变化。
(2)外因:________和水的______构成水循环的能量和动力条件。
3.意义(1)联系各圈层,进行______和______的输送和转换。
(2)促进自然界的发展演化,调节______和______的地区分布.(3)使水资源不断得到______并能持续利用。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材图2-2-3)应掌握以下几点:(1)三种水循环各自的主要环节;(2)海陆间循环包括的环节多,涉及范围广,也称为大循环;(3)在外流区域,既发生海陆间循环,又发生陆地内循环,在内流区域,只发生陆地内循环;(4)海上内循环参与的水量最多;(5)(陆地)蒸发、植物蒸腾、地表径流、下渗等环节较易受人类活动影响。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运动-图文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运动-图文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学习目标】1.会分析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会分析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能够绘出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图【学习内容】一、地质作用概念: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做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和、地壳运动1.岩浆活动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向上运动,或留在地层,或喷出地表,凝结形成的岩石称为;留在地层的又称为,喷出地表的又称为2.地壳运动(1)、地壳运动分类按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分类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对地壳表面形态的影响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地起伏和海陆变迁实例(2)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构造地貌: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构造地貌主要类型:褶皱和断层褶曲背斜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表形态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未侵蚀的背斜顶部有时成为山岭,,两翼岩层但不少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岩层向拱起向斜向斜中心部分岩层,两翼岩层岩层向弯曲未侵蚀的向斜槽部成为谷地,但不少向斜槽部部分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地垒形态对地形的影响实例华山、庐山、泰山两个断层之间的岩块对,两边的岩块相对地堑两个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两边的岩块相对(3)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①岩层向上拱起的是______,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打隧道较好。
②________是适合地下水的含水层构造.此外______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③建筑、工程、隧道等选址应避开断层应避开______构造东非大裂谷、汾河谷地、渭河平原(4)、板块构造学说(图见课本P55)(1)全球岩石圈分为____大板块,即板块、板块、板块、板块、()板块、板块,在图中标注出来。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 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含解析
第2课时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习目标
1.掌握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常见的热力环流。
2.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
3.了解高空风和低空风的受力状况。
知识导引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形成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1)冷热状况:M受热;N冷却。
(2)气压高低错误!
(3)错误!错误!
高压的数值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高压、低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状况而言的,因而在空间上高压的数值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压的数值大于低压;在同一地点,近地面低压的数值大于高空高压的数值。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2.不同受力及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8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及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注意,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对应着“运用示意图 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这条标准与本节标题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内涵完全一致。 由此,关于矿物和岩石,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关系不大 的细节知识不必过多涉及。 但是,必要的矿物、岩石知识是学习、理解地壳内部物 质循环的基础。这些内容是铺垫性质的,学生不必死记, 只要了解。 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体现人地关系主线,要适当 介绍人类对矿物、岩石的利用。
9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三类岩石的名称肯定要记住,不但要记住名称,而且要 了解其成因。
关于每一类岩石的成因,会涉及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一 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涉及过深。
每一类岩石的具体例子不必死记,但从成因的角度应知 道某些岩石属于哪个类别。
岩浆岩——喷出岩(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本章将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角度讲述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涉及的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甚至更远、 更广),下至岩石圈以下的软流层,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
2
对本章内容的基本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涉及的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甚至更远、 更广),下至岩石圈以下的软流层,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 从学科体系讲,将包含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生 物、土壤等学科内容。 新课程地理学科削减了自然地理部分内容。 如何选择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学内容? ——从人地关系 这条主线看,学习自然地理是为了认识地理环境,因此, 没有必要按自然地理各部门系统地学习,而应从整体上把 握自然地理环境。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目录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目录[真诚为您服务]【目录】必修第1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二节水的运动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一节影响气候的因素及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自然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寒潮第四节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必修第2册【目录】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第二节人口的迁移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第二节工业区位第三节地域联系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第三节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修第3册【目录】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第二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第一节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的应用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
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总结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考察学生对自然环境各要素(如大气、水、土壤、生物等)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认知。
解题技巧总结与分享
图表分析法
教授学生如何利用图表(如流程图、示意图、等值线图等)来分析 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问题。
能的利用等。
难点解析与答疑
难点一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解析: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 形成和演化的动力来源,地质构造则是地壳运动的记录和 表现。
难点三
水循环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解析:水循环是水资源形成 和再生的自然过程,水资源利用则需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 规律,实现可持续利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难点二
气候类型与气象灾害的关系。解析:气候类型是气象灾害 发生和分布的背景条件,气象灾害则是气候异常的极端表 现。
剧。
为减缓大气环境变化,需采取节 能减排、绿色出行、植树造林等
措施,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04
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及应用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
水文
河流、湖泊等水体与气候、地形、土 壤等要素相互影响,共同构成自然环 境的整体。
气候
气候类型、特征和变化对自然环境中 其他要素产生深远影响,如温度、降 水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组成
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 圈等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 之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
介绍了太阳辐射、地球内能、潮汐能 等自然环境中的能量来源,以及它们 在地理环境中的传递和转换。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
阐述了地壳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 等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形式,以及 这些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能量交换讲解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能量交换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第2课时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
设计者:
中关村中学刘文静、马珏、黄爽、王为民、娄春娟、
一、课标要求: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具体要求:运用锋面、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示意图,描绘其主要天气特点,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天气情况。
活动建议: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影响本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并指导学生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这些天气系统的特点。
二、学习目标:
1.从图片和简易图中,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锋的概念与分类;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概念。
2.运用简易天气图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3.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了解天气系统及其形成原因。
2、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难点: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系统,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四、教学方式:指导观察法、探究法
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五、教学流程
六、板书设计
气团 锋。
中图版必修1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水的运动教学设计
中图版必修1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水的运动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材分析:地球上的水在各自然要素中表现为最活跃,在自然界的分布也最为广泛,水循环既是物质流,又是能量流,通过水循环各环节使各种水体处在不断循环和交换更新中,将四大圈层紧密联系起来,也是联系各种水体的纽带,维持着物质和能量的动态平衡。
本节介绍水循环的概念、类型及水循环意义,水循环运动规律是阐明地理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转化的重要理论。
学情分析:通过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学习,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有了初步认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因此可以自主学习掌握水循环概念、各环节甚至可以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合作探究水循环的意义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运用图2-2-3分析水循环的过程,说明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并能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2、能运用水循环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读图分析、绘图、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形成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水循环运动过程,认识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2、树立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水循环的意义。
教学难点:水循环各环节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干预。
教学方法:多媒体件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绘图法、比较法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情景导入新课:李白在诗歌《将进酒》中写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水奔流到海真的不复回了吗?由此引入新课。
让学生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课件展示让学生回答问题:1.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起来?2.水循环可划分为哪几个类型?3.水循环的环节有哪些?教师分别展示图片,在白板上绘图阅读教材P47内容完成:读“水循环类型及主要环节”图,完成下题:(1)类型:A为循环,B为循环,C为循环。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变质 岩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考点: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 ②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世界主要地形的成因 ③地质构造的类型 ④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3、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4、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喷出型
高温高压变质 沉积岩
侵入型
变质岩
重熔、再生 岩浆
技巧: 1、生成岩浆岩必定是岩浆(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它) 岩浆 2、→沉积岩是外力作用 岩 →变质岩是变质作用 风化 变 重 冷 →岩浆岩是冷凝作用 侵蚀 质 熔 凝 →岩浆是重熔作用
搬运
作
堆积 重 熔
岩浆
变质作用
用
熔 重
沉积 岩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考点: 1、地壳的物质组成 ①地壳的物质组成 ②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③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②地壳的物质循环及图示
一、地壳物质组成
1.化学元素 地壳内有90多种 化学元素,其中含量 较多的为: 氧、硅、铝、铁、 钙、钠、钾、镁 (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收 地面增温
(4)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b) 1.纬度因素 2.下垫面因素 3.气象因素
纬度因素
纬度低—太阳高度 大—经过的大气路 大 程短—大气削弱少 气 上 界 纬度高—太阳高度 小—经过的大气路程 长—大气削弱多
地
赤 道
球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c)
1.水平气压 梯度力
(百帕) 1000 1005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二)矿物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
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在压力作用下 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岩浆 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沉积岩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C 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二、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 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 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 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自主学习】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一)内力作用(1)能量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的热能。
(2)表现形式:表现为、、等。
(3)对地表影响:使地球表面变得。
(二)外力作用(1)能量外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
(2)表现形式: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和等作用.(3)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全球分为板块,板块处于不断之中。
板块内部比较,板块交界带活动比较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地质构造: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2、类型(1)褶皱: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形成褶皱。
它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般来说,中间向上隆起的叫,中间向下凹陷的叫。
(2)断层地貌: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 ,两侧的岩层沿产生显著的,称为断层。
【合作探究】探究一:1、在陆洋碰撞地带(消亡边界),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说明?2、在陆陆碰撞地带(消亡边界),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说明?3、在板块张裂地带(生长边界),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说明?探究二:读教材相关内容及P39图2—-14与2——15,试对下列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重点考点】(浙江专版)2019-2020-最新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3.1 对流层
第1课时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考试标准】一、大气的垂直分层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①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分为②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③选择性吸收、散射和④反射。
臭氧层中的臭氧和高层大气吸收波长较短的⑤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⑥红外线;散射主要改变太阳光线的方向;云层或尘埃能反射太阳光线,云层越厚,对太阳辐射反射⑦越强。
2.地面辐射:从波长看,地面辐射属于⑧长波辐射,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⑨直接能量来源。
3.大气辐射:大气吸收⑩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即为大气辐射,它属于长波辐射。
4.大气逆辐射:射向⑪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⑫保温作用;云量越大,大气逆辐射越⑬强。
5.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⑭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和其他因素。
其中⑮纬度因素是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两极递减的重要原因。
同样性质的地表,纬度越低,太阳辐射强度越⑯大,所产生的地面辐射越⑰强。
地面反射率越强,获得的太阳辐射越⑱少,地面辐射越⑲弱。
其他因素以⑳气象因素的影响最大。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必考a) [方法技巧] 图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学以致用]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据图回答(1)~(3)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2)对短波通讯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A.Ⅰ层顶部B.Ⅱ层底部C.Ⅱ层中部D.Ⅲ层解析第(1)题,①曲线所示对流层的气温变化过于剧烈,最低温过低;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排除④;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增高,排除③;高层大气的底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上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增高,②曲线正确。
第(2)题,Ⅲ层为高层大气,在该层中有电离层(在80~500千米高空),其带电粒子会反射无线电短波。
答案(1)B (2)D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必考b)为何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夜间多云,气温却比晴天高?提示:白天多云,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被削弱得多(吸收、反射多),故气温不会太高;夜晚多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空气中湿度比较大,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会太低。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03
CHAPTER
能量交换
太阳辐射与地球表面能量平衡
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为地球表面 带来光和热。
地球表面能量平衡
地球表面通过吸收、反射和重新辐射太阳辐射, 维持一定的温度和气候状态。
影响因子
大气成分、地表覆盖、地形等影响太阳辐射的吸 收和再辐射。
风化和风力作用
01
02
03
风化作用
岩石在物理、化学和生物 因素作用下逐渐分解的过 程。
风力作用
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 物质搬运的作用。
影响因子
气候、地形、土壤等对风 化和风力作用有重要影响。
温度和湿度的地域变化
温度变化
不同地区由于纬度、地形 等因素,温度存在差异。
湿度变化
不同地区由于气候、水文 等因素,湿度存在差异。
影响因子
气候带、季风、洋流等对 温度和湿度地域变化有重 要影响。
针对受损的自然地理环境,采取生态修复和重建措施,恢复生态功能, 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THANKS
谢谢
休闲与文化价值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休闲、旅游和文化体验的场所,丰富人们的生 活质量。
05
CHAPTER
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望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资源消耗与环境压力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持续增加,对自 然地理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气候变化与生态平衡
气候变化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产生深远影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总结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地球表面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
详细描述
示范教案(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本章规划地球由一系列物质圈层构成,一般可分为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和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岩石圈由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组成,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四大圈层,四大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这是目前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主要空间范围,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本章内容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突出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题,对于自然环境,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此教材安排了地壳物质循环、大气循环和大洋环流等教学内容,为加深对四大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的理解,教材还选取了一些基本的自然地理原理,包括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天气系统等。
通过以上规律、原理的分析,能更好地认识各圈层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去探寻揭示大自然的奥秘。
本章教材共分四节,许多内容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关注的焦点,教学中应对以下问题予以充分重视:能够运用内、外力的关系分析各种地貌成因,能运用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天气与气候现象,能够结合洋流分布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章许多内容较为抽象,不易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紧密结合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事例进行说明和讲解,并尽可能多地应用多种教辅手段创设情境,以此突破教学难点,增强教学效果。
课时安排: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课时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2课时第三节大气环境5课时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2课时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从容说课本节内容主要学习两个大问题,即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地壳的物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组成包括矿物和岩石两部分,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正确识别常见的几种矿物,强调矿物与矿产的区别。
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成因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可运用采集到的岩石标本、投影图片、多媒体视频,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角度,理解掌握三大类岩石各自的形成和特征。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重要知识点总结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2)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
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地壳物质的循环沉积岩2.2地球表面形态一:地质作用:按能量****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 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2.3 大气环境一、大气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水的运动导学提纲(1)
学习目标:
1.知道水资源的概念、陆地水体的类型。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形态、全球生态与气候、水资源供应的影响。
学习重点: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自然界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学习难点:自然界水循环过程及成因。
学习思路:
[知识储备]陆地水体类型:
【激趣设悬引入】
李白诗《将进酒》中有两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其实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错误,你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吗?违背了地理学中的什么原理?
[读图完成] 陆地水体的更新-----水循环
①②③④
⑤⑥⑦⑧
【知识扩展】
为了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水资源,趋利避害,人类根据水循环的原理,修建了众多的水利工程。
如我国举世闻名的三峡水利工程;我国21世纪实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超大型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它们都是利用水循环的原理,通过影响水循环地表径流这个环节,从而改变了水资源的时间分配和空间分配,实现了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配置,达到了为人类服务的目的。
【学生活动】
讨论题:既然水是可以循环并能不断更新、再生,所以说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这个观点。
说一说你的理由。
【信息反馈】
(一)是非题(正确的划“√”,错误的打“×”)
1、修水库可以起到调节河川径流变化、防洪抗旱的作用。
2、塔里木河主要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
3、我国东南地区夏季的东南风属于水循环过程中的水汽输送环节。
4、水循环能使海陆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5、水资源的不断更新和再生主要通过陆地内循环来实现。
(二)读水循环图回答:
水循环示意图
(1)乙是循环,它使陆地上的水得以和;
(2)水循环主要通过大气中的输送和地表的输送而实现的,目前人类主要是通过影响输送而影响水循环。
(3)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____圈、圈、圈和岩石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第二节水的运动导学提纲(2)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和主要成因。
2.通过学习,理解洋流的成因类型和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重点:洋流的成因类型和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思路:
创设情境:大家都知道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但很多人不知道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时候不是一帆风顺的,也走了一次弯路。
他第一次是从欧洲出发从北部航行到美国的,这次航行用了37天的时间;第二次从欧洲出发从南部走到达美国的,这次航行仅用了20天的时间。
[绘图对比]:在右图中绘出全球不同纬度的风带的风向,在左图中绘出相应纬度的洋流(提示:地转偏向力和陆地形状使洋流流向与风向不完全一致)。
0º
[读图分析]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观察指定海区洋流的运动有何规律?
(1)北太平洋中高纬度以北纬60度为中心海区。
(2)北大西洋中高纬度以北纬60度为中心海区。
(3)南、北太平洋中低纬度以回归线为中心海区 (4)南、北大西洋中低纬度以回归线为中心海区 活动材料:
教师提示:要从洋流运动方向、东西岸性质差异去总结洋流运动的规律。
提问:南北半球 中高纬度海区洋流分布规律一样吗?原因是什么?
6
60°
6
60°
[读图分析]读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图,
教师提示:通过观察,总结北印度洋海区洋流的规律。
讨论产生的原因。
的监听,分析该事例的可能性,并说明理由。
今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
郑和是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
他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先后7次远渡重洋,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那大家知道他一般是什么时候出发的又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呢?
知识拓展:以上我们讲的都是有规律的洋流运动,但事实上洋流运动也有不安分的,一些不安分的洋流运动就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阅读课本51页案例研究,思考以下问题: 1、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原理是什么? 2、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发生地。
3、厄尔尼诺现象通常的周期。
4、厄尔尼诺发生时大气的主要变化在哪些?
5、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有哪些影响? 五、反馈练习
1、寒流流动的方向大致是( )
A 、由南向北的洋流
B 、由高纬向低纬
C 、寒流水温一定低于暖流水温
D 、由低纬向高纬 2、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的洋流是( ) A .北太平洋暖流 B .北大西洋暖流 C .墨西哥湾暖流 D .拉布拉多寒流 3、读 “世界洋流模式图”回答:
(1)若用箭头表示洋流方向,其中ABDE 形成以 ______ 为中心, 呈___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
其中HIGF 形成以 ______ 为中心, 呈 ____ 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
经过J 的洋流名称是________ 。
(2)若以寒、暖流区分,图中AB 为 _____ ;FH 为 _____ ; CB
为 ____ ;HI 为 ____ 。
若以成因区分,BD 、FG 为 _______; 图中唯一的箭头所代表的洋流属于 ______ 。
(3)若该图表示太平洋,以下字母代表的洋流名称是: CB _________ AB __________ DE ___________
CB 、AB 交汇处是 _______ 渔场,GI 附近是 _____ 渔场。
(4)若该图表示大西洋,以下字母代表的洋流名称是:
BD ___________, AB __________,CB 、AB 交汇处为_______渔场。
4、若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放了许多漂流瓶,其中一个在俄罗斯的摩
尔曼斯克港被找到,那么这个漂流瓶在哪些洋流的输送下到达摩尔曼斯克港的?
一、单项选择题
1.地球上各种水体储量由多到少依次是()
A.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B.冰川水、生物水、河流水
C.冰川水、河流水、地下水D.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2.下列地理事物中,直接参与海陆间循环的有()
A.塔里木河B .天山冰雪融水C.长江D.未登陆的台风
3.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是()A.大气环流B.水循环C.地壳物质循环D. 洋流的运动
4.7.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海洋水进入陆地上空大气中所通过的环节是( )
A.径流输送 B.植物蒸腾 C.降水 D.水汽输送
5.有人在墨西哥西海岸捡到一只来自菲律宾的漂流瓶,该瓶是随下列哪组洋流漂流来的()A.日本暖流-北赤道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B.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C.加利福尼亚寒流-北太平洋暖流-千岛寒流
D.日本暖流-北赤道暖流-秘鲁寒流
6.地球上储水量最多的淡水是()
A.地下水B.冰川C.河水D.湖泊淡水
7.下列关于洋流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大西洋暖流是密度流B.赤道逆流是风海流C.秘鲁海流是密度流D.加那利寒流是补偿流
8.右图为某海区大洋环流示意图,该环流是()
A.北印度洋海区夏季季风洋流Array B.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大洋环流
C.南半球中高纬海区大洋环流
D.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大洋环流
9.下列渔场中,不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是()
A.舟山渔场B.秘鲁渔场C.纽芬兰渔场D.北海道渔场
10.2月份,下列纬度大致相当的亚热带海区中,海水表面温度较高的是()
A.北美洲西部沿岸海区B.亚洲东部沿岸海区
C.南美洲西部沿岸海区D.澳大利亚东部沿岸海区
二、综合题
1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 地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________循环,B 地的水循环类型有________循环和________循环。
(2)a 、b 两条河流中,水量较稳定的是___河,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
(3)甲、乙两城市中,水资源较丰富的是_____城市,原因是__________。
(4)水循环得以顺利完成的内因是___________;外因__________。
12.读大洋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海区属于___半球,此大洋环流是以______为中心。
(2)如果此大洋为太平洋,则a 是________,b 是________。
(3)如果此大洋为印度洋,此时为___季,在次季节里,下列那些地理现象可信?________;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地中海沿岸河流进入汛期
B .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出现台风
C .舟山渔场正直带鱼汛 13.右图是某海区海水表层等温线示意图。
图中纵横直线表示经纬线,曲线表示海水等温线(单位:℃),箭头表示洋流流向。
读图回答问题。
(1)判断图中洋流的性质是寒流还是暖流?_________。
(2)图中相临两条纬线的纬度间隔为5℃,中间一条纬线的度数为20℃,判断A 点的纬度位置为__________。
(3)假如该图所示洋流在太平洋某海区,这支世界著名洋
流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述它对周围地理环境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