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鲁人版)教师用书:第3单元 自读文本 故都的秋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自读文本 故都的学业分层测评 鲁人版必修1
故都的秋[语言运用层]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16582080】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
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感,大家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
②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联想、华为、中兴和小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③许多人不了解抑郁症的危害,又怕生了病殃及家庭、工作和声誉,文过饰非....,心存侥幸,以致延误病情。
④他是热心人,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帮助邻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几年下来,他做的好事可谓擢发难数....。
⑤今天下午,蔡振华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出台,是中国足球的福音,中国足球工作者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转思路,换脑筋。
⑥近年,英德茶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是今年这些茶庄或者关门或者大打特价牌,这标志着茶庄销售已经进入理性期,接下来更需要从业人员惨淡经营....。
A.①②④B.③④⑥C.①⑤⑥D.②④⑤【解析】②登堂入室:登上厅堂,又进入内室。
比喻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亦比喻学艺深得师传。
此处望文生义。
③文过饰非:用漂亮的言辞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此处应用“讳疾忌医”。
④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
此处应用“数不胜数”。
【答案】 C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导学号:16582081】A.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倾十年心力完成了巨著《邓小平时代》,是对邓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的全景式描述。
B.李海东得知《琉球国全图》要拍卖时,他不惜一切代价把它拍了下来,因为这张地图是钓鱼岛归属中国的重要史证,具有杰出的历史意义。
C.李克强总理22日考察铁路总公司时强调,铁总要在政企分开、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这不仅是为大型国企改革积累经验,也是为自身发展寻求新的机遇。
高中语文第3单元自读文本荷塘风起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
荷塘风起本课话题——关爱自然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我但愿植物园能挣扎下去,但愿那荷塘能挣扎下去。
20年前如此,20年后依然长青。
因为,那临风旋摇的荷花荷叶,是生长在荷池里,也生长在爱荷人的心田上。
这世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在喧嚣的城市里拥有一片自由的田园,并有一种恬静安然的关爱自然的心境。
作者既表达了对“植物园”“荷塘”等人类精神阵地的深切呵护与关爱,同时,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对污浊现实的愤慨之情。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滇池的民间守护神——张正祥张正祥是昆明市西山区富善村村民,1955年7月,只有7岁的张正祥失去父母。
由于缺少大人照料,张正祥只身一个人钻进了滇池边的深山老林,过起“人猿泰山”一样的日子,张正祥说滇池是他的母亲,他就是吃滇池里的鱼和西山上的野果长大的。
张正祥说,生活在森林里,处处危险但不会饿肚子。
山上的野果,滇池里的鱼虾都是他的食物,他认为父母给了他生命,而养育他的正是滇池。
1962年,14岁的张正祥回到富善村,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学会了写字、读书,19岁当上了生产队长。
张正祥给村民们立了条规矩,不许在滇池里洗衣服,倒污水,不许砍伐滇池边的树木。
为了阻止有人在滇池边上采矿,张正祥每周绕滇池走一圈,一圈就是126千米。
30多年里,他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卖了养猪场。
妻子离他而去,子女也经常受到不明身份人的恐吓,小儿因此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他,用牺牲整个家庭的惨重代价,换来了滇池自然保护区内33个大、中型开矿、采石场和所有采砂、取土点的封停。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
——达尔文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
——培根大自然从来不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
——卢梭[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澹澹.( ) 枝茎.( ) 斗笠.( ) 深黛.( ) 霎.时( ) 鸮.笑( ) 油腻.( ) 宽敷.( ) 蓓.蕾( ) 碾.压( ) 宁谧.( ) 树杪.( ) 【答案】 dàn jīng lì dài shà xiāo nì fū bâi niǎn mì miǎo二、多音字(1)爪⎩⎪⎨⎪⎧脚爪.( )爪.子( ) (2)渐⎩⎪⎨⎪⎧渐.增( )渐.染( ) (3)调⎩⎪⎨⎪⎧调.色( )调.动( ) (4)刹⎩⎪⎨⎪⎧刹.那( )刹.车( ) 【答案】 (1)zhǎo/zhuǎ (2)jiàn/jiān (3)tiáo/diào (4)chà/shā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1)⎩⎪⎨⎪⎧满yì( )狭ài( )shì( )号(2)⎩⎪⎨⎪⎧无xiá( )xiá( )迩xiá( )疵 (3)⎩⎪⎨⎪⎧wǎn( )顺wān( )蜒wǎn( )惜(4)⎩⎪⎨⎪⎧xuàn( )染寒xuān( )xuān( )闹【答案】 (1)溢/隘/谥 (2)暇/遐/瑕 (3)婉/蜿/惋 (4)渲/暄/喧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1.表明·标明(1)一般药物都在外包装上________(表明/标明)用途、用量、用法等。
鲁人版-语文-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一学案 第三单元自读文本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论宁静宁静的山是心灵的绘画,宁静的水是灵魂的诗篇,宁静的夜是精神的书籍。
我宁静,是为了让思想活跃;我活泼,是为了让精神宁静。
一颗受了伤害的心灵,有时需要的是安慰,有时需要的是宁静。
最不适宜的事情,就是用安慰去干扰宁静。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问世以来,人们都被告知她的微笑如何富有魅力,而我更欣赏的则是她的那份恬适和宁静。
美妙的音乐在不宁静中使人进入宁静,卓越的雕塑在宁静中使人变得不宁静。
宁静是一种伟大孕育的结果。
有了金钱你就幸福了吗?不见得,你可能为了爱情而苦恼。
有了爱情你就舒心了吗?不见得,你可能为了生活的淡泊而忧虑。
有了权力你就惬意了吗?不见得,你可能为了上司的脸色而不安。
然而,你如果拥有一颗宁静的心灵,就可以比较超脱地看待一切,就能够平心静气地享受生活。
孤独最大的好处是宁静,宁静最大的好处是超然。
宁静是一种境界。
具有这种境界的人,成功的时候他能很快进入安然状态,失败的时候他能很快进入超然状态。
当大家对某一种现象群起仿效的时候,超然物外的一颗宁静的心灵已发出了胜利的微笑。
就是在那个时候,赶热闹者已注定了他的失败,宁静者已奠定了他的成功。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赏读:只有看淡名利才能明白自己真正的志向,只有不骄不躁脚踏实地才能实现远大的志向。
诸葛亮以此告诫子孙要看淡名利,脚踏实地。
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赏读: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这句话强调立志的重要性,坚定的志向能给人无穷的动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赏读: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享福之后才享福。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二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鲁人版必修1-鲁人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故都的秋》【设计意图】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供各种方法深入文本体悟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在已有情感体验中,获得新的体验。
执教者得善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形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反映,让学生在新旧碰撞中形成对问题的新认识。
【教学设想】《故都的秋》是鲁人版新课标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的一篇自渎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名篇。
本篇写成于1934年8月,到现在已经80多年过去了。
80多年来时代在变迁,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通过此篇,了解了“故都的秋”,了解了郁达夫。
据郁达夫的儿子郁飞回忆,《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应《人间世》社王佘杞邀写成于1934年8月17日晨的。
郁达夫在8月16日接到王佘杞的催稿快信,于8月17日晨便写就了此传世名篇,这源于郁达夫信手拈来,举重若轻,妙笔生花的高超写作技巧。
这不得不令人佩服郁达夫平日对景物、人情观察的细致、细腻。
郁达夫摄入本文的景物都是极普通,但又极富代表性的,写入本文的人物是一些市井小人物,人物之间的对话也都是口语俗话,然而正是这些普通景物,平凡人物、口语俗话,经郁达夫的妙笔点画后却给人一种不用刻意寻秋而秋味自隽永的感觉。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在浓浓的故都秋味中又寄寓了郁达夫特有的“清、静、悲凉”的感受。
因此,我们试图从语言入手,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体味郁达夫寄寓在文中的独特情感,进而知人论世去破译这种寄寓在文中的独特情感。
教学方法:比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法【教学目标】1、反复品读,抓住关键词句,与作品、作者、自然等对话,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学习比读法,提高阅读审美和评价能力;2、揣摩语言,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以景驭情、情景交融和对比衬托的艺术手法。
优化方案鲁人语文必修1精品课件:第三单元自读文本故都的
sī斯人
sī厮打 sī撕扯 sī嘶喊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qí歧视
qì跂望 lǎ喇叭
s hù漱口
zhè柘树
tuò拓宽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三、词语辨析 1.时常·常常 时常:不像“常常”那样强调次数多,指有 些时候常发生。 常常:屡次发生地,反复进行地,强调次数 多。 例:美国常常把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原因归结 到外国商品的涌入上,从而对别的国家经济 指手划脚,最近美国就时常挑起中美贸易争 端。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1.走近作者
资料卡片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 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 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 陶。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 人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22年 出版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也是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1930年3月,中 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抗战爆 发后,积极投入救亡运动,1942年流亡到苏门 答腊,坚持抗日斗争。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平仄.(zè) 萧.索 (xiāo) 房檩.(lǐn)
橄.榄.(ɡǎn lǎn) 普陀.山 (tuó) 譬.如 (pì)
颓.废 (tuí) 鲈.鱼 (lú) 驯.鸽 (xùn)
混混沌.沌(dùn) 潜.意识(qián)
廿.四桥 (niàn)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多音字 混混.蛋 hún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5.赏玩:_欣__赏__玩___味__。_________________ 6.自然而然:_不__经__外__力__作__用__而__如__此__。____ 7.息列索落: _象__声__词__,__形__容__轻__微__的__动__作__声__或__风__雨__声__。______ 8.颓废:_意__志__消___沉__,__精__神__萎__靡__。__________ 9.混沌: _传__说__中__宇__宙__形__成__以__前__模__糊__一__团__的__景__象__;__形____ _容__糊__里__糊__涂__,__无__知__无__识__的__样__子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故都的秋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21年整理)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故都的秋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故都的秋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故都的秋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故都的秋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1.第1段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2。
北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答案: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有统领全文的作用。
3。
第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宕开一笔,先写江南之秋?答案:写江南之秋不能令人满足,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北国之秋令人神往。
4.“混混沌沌"“半开、半醉”在文中指怎样的状态?答案:指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模模糊糊,不能赏玩到十足的状态。
高中语文鲁人版精品教案《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1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导学案制作人:马艳丹使用时间:2021年12月校对:张洋学习目标: 1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2体会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特点,领悟作者渗透在文中的主观情感。
预习案一、走近作者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主编《创造周刊》。
1921年完成了其处女作短篇小说《沉沦》。
1923年写了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这是他创作的高峰。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
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
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二、写作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在家吃点精制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
【推荐】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自读文本故都的课件鲁人版必修1
5.作者在文中展开联想,体现在哪里?作用是什么?
答案
3 师生探究
1.作者选取了哪些平常的景物来写故都的秋?这些景物描写融入了作者 怎样的生活感受和审美情趣?
答案
考点链接 景物描写
解读:景物描写是作品中对自然风光和社会环境的描写。高考常见 题 型是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目的和作用。 作用: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有如下几点: (1)交代或暗示时代背景,为人物设置活动空间; (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3)烘托人物,展示性格,使人物形象更突出; (4)有的具有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的作用; (5)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二 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 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 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 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 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 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 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 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 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答案
4.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果和秋雨五 幅故都秋景,那么上述秋景的描绘是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呢? 答案 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 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 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没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 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点,“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 了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作者正是依据这“缘情写景”的手 法,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而这“情”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故都的秋-鲁人版必修一教案
故都的秋——鲁人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中“故都”的内涵。
2.了解鲁迅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
3.学习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方法与内涵。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解读鲁迅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
2.分析鲁迅的文学创作方法与内涵。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表达“故都”的内涵。
2.理解和应用文学鉴赏方法。
四、教学内容1. 导入环节向学生介绍故都和鲁迅作品。
2.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故都1.讲解故都的概念及历史渊源。
2.分析故都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3.带领学生欣赏含有故都元素的文学作品。
第二部分:鲁迅的文学创作1.讲解鲁迅的文学创作背景和文学思想。
2.分析鲁迅作品中的“人”的内涵。
3.带领学生欣赏鲁迅的诗文作品。
第三部分:文学鉴赏1.讲解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取一段鲁迅的作品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对鲁迅作品的感悟和理解。
3. 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
五、教学评价1.以课堂讨论、小组讨论为主要评价方式。
2.汇总学生的短文,给予个人评价和建议。
六、教学资源1.有关文化和故都的资料。
2.鲁迅的诗文作品。
3.有关文学鉴赏的资料。
七、教学时长两个课时。
八、教学方法以讲授、分析、欣赏、写作为主要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九、教学实施教师将教案中的教学环节和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
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2017_2018高中语文第3单元自读文本故都的秋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1
自读文本故都的秋本课话题——感受秋景秋韵朗读——课文中的名段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从这些文字可以感受到,郁达夫所营造的故都之美超越了大都市的喧嚣,更具乡野的宁静和自然的境界。
这样的“风景”,如果换一个人,会觉得它美吗?很值得怀疑。
但是,正是这些多数人也许会觉得索然无味的地方,郁达夫感到是最值得玩味的。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一场雨,落寞了一季缤纷,催开了一季寒凉。
我还在迷茫着炎炎暑日是用怎样的毅力和耐心熬过去的,夏天就这样偷偷地溜走了。
仿佛在一夜之间,夏与秋就来了一个轮流替换,夏末最后的一丝热气也随风飘散了。
初来乍到的秋,让风儿捎来了清凉的空气,空气中还弥散着夏末的花香,枝头树梢绿色依旧盎然,没有颓废,也就没有荒凉,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惬意而自然。
家的前面是一片大块儿的田地,浓密的玉米遮挡了远处的视野,近距离的田地里却隐藏着别样的天地。
广阔绿色的田野里生长了许多可爱的小精灵,天才的音乐家,蝈蝈。
天生的圣斗士,蟋蟀。
还有数不尽的蚂蚱和螳螂。
每到夜晚降临,蟋蟀的叫声就会从玉米地里清晰地传到耳边,如悠扬的催眠曲伴着我进入梦乡。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唐·杜牧·《秋夕》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唐·刘禹锡·《秋词其一》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唐·刘禹锡·《望洞庭》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乐府诗集·长歌行》[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潭柘.寺( ) 一椽.( ) 驯.鸽( ) 落蕊.( ) 细腻.( ) 平仄.( ) 歧.韵( ) 椭.圆( ) 颓.废( ) 【答案】 zhè chuán xùn ruǐ nì zè qí tuǒ tuí二、多音字(1)混⎩⎪⎨⎪⎧混.沌( )混.水( ) (2)露⎩⎪⎨⎪⎧露.出( )露.面( ) (3)分⎩⎪⎨⎪⎧十分.( )分.外( ) (4)奇⎩⎪⎨⎪⎧奇.景( )奇.数( ) 【答案】 (1)hùn/hún (2)lù/lòu (3)fēn/fèn (4)qí/jī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1)⎩⎪⎨⎪⎧diāo( )零chóu( )密chóu( )怅chóu( )缪 (2)⎩⎪⎨⎪⎧péi( )衬péi( )礼烘bèi( )pōu( )析(3)⎩⎪⎨⎪⎧梧tóng( )dòng( )体Dòng( )族dòng( )吓(4)⎩⎪⎨⎪⎧悲tí( )dì( )结真dì( )并dì( )莲 【答案】 (1)凋/稠/惆/绸 (2)陪/赔/焙/剖 (3)桐/胴/侗/恫 (4)啼/缔/谛/蒂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1.颓废·颓败(1)最使人疲惫的往往不是道路的遥远,而是你心中的郁闷;最使人________(颓废/颓败)的往往不是前途的坎坷,而是你自信的丧失;最使人痛苦的往往不是生活的不幸,而是你希望的破灭。
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一讲解与例题:3.自读文本2故都的秋
自读文本2故都的秋问题导学1.第1、2段主要用什么手法写了故都的秋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展开对景物的描写?有何作用?3.第12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作者为什么要写中外诗人甚至常人对秋都有深情呢?自主探究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为什么作者不展开写北平的名胜,而只选取一些平常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文法导析1.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
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
一切景语皆情语。
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等,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光和反射。
2.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写景部分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作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浓度与特色,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议论部分也用了对比,写出了秋天所给予不同人的共同感受,使其抒情的结论水到渠成。
而文中写到的“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幽静的感觉。
以动衬静,说明这些地方的“清”与“静”。
3.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如文中对槐树和秋雨的描写,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响的山泉。
作家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之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
其中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技法导练导练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你家乡的人或事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给了你怎样独特的感受?注意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片段。
素材积淀话题集锦(1)郁达夫出生在中医世家,青年时东渡日本学医,接触到西方文艺,便尝试从事写作,一发不可收拾。
语文:自读文本《故都的秋》课件(鲁人版必修一)46页PPT
语文:自读文本《故都的秋》课件(鲁 人版必修一)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自读文本 故都的秋训练-落实提升 鲁人版必修1(2021年最新整理)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自读文本故都的秋训练-落实提升鲁人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自读文本故都的秋训练-落实提升鲁人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自读文本故都的秋训练-落实提升鲁人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故都的秋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腾讯科技特将其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希冀能从其成长轨迹中发现一丝其“从高增长到________"的端倪.②无论窗外如何________,那暖暖的春意永远被驻留在家中。
③报告认为,较之中印和一些欧洲国家,美国在教育上的竞争力正在________。
A.颓废萧索衰落B.颓败萧条衰落C.颓败萧索衰弱D.颓废萧条衰弱【解析】颓废:意志消沉,长时间消极、放任自流,可同“思想”“生活”“色彩”等词语搭配.颓败:衰落、腐败。
萧索:多用于自然景物,强调自然景观的无生气、荒凉、衰败。
萧条:侧重强调冷寂、不兴旺的情景。
常用于经济上的衰落意义。
衰落:指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衰弱:指事物失去了强盛的机能.【答案】C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16582028】①俗语云“一叶落而知天下秋........”,2016年高考报名人数骤降,已经给中国人口问题敲响了警钟。
②有些家长,自己喜欢吃喝玩乐,混混沌沌....地过日子,孩子就容易成为如此父母的镜子。
③有些地方、部门工作做得不好,关键数据、主要数据不理想,但为了粉饰太平,把次要数据、一般数据吹得天花乱坠....,自我陶醉,到后来甚至真以为自己干得不错。
高中语文 自读文本 故都的秋 鲁教版必修1 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郁达夫生平及其创作;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3.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4.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1、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让学生回忆古诗词中有关秋的作品及其感情基调,并让学生说说南方的秋和北方的秋的差异,由此导入课文。
例句: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维的《滕王阁序》名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山居秋暝》《滕王阁序》欧阳修《秋声赋》峻青《秋色赋》二、整体感知1.介绍郁达夫。
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7岁入私塾受启蒙教育。
后到嘉兴、杭州等地中学求学。
由于聪颖好学,少时已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基础。
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
1913年赴日本留学,广泛涉猎了中外文学和哲学著作。
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
他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
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
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
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
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记。
自读文本-故都的秋(鲁人版必修1)
知 能物,如用高的衬
基 础 自 主 预 习
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以
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以动衬静等。
文 本 重 点 探 究
知 能 巩 固 提 升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文 本 重 点 探 究
这种手法。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知 能 巩 固 提 升
基 础 自 主 预 习
答案:运用了衬托手法,用‚总无声‛衬‚啼杜宇‛,以
无声衬有声。作者用衬托的手法,其好处是能以‚静‛衬
托出杜鹃啼声,而由下文杜鹃的啼声能‚催成清泪‛,足 见杜鹃啼声的悲切,而悲切的杜鹃啼声又能进一步烘托出
基 础 自 主 预 习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 游
文 本 重 点 探 究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
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
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知 能 巩 固 提 升
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运用了什么
文 本 重 点 探 究
高‛。
知 能 巩 固 提 升
第二步,重新阅读,看是否搭配。‚欢迎‛的是‚高 校培养的学生‛,‚高校学生的培养‛显然不能和‚深受
用人单位的欢迎‛搭配,更不能和最后一句搭配,这个句
基 础 自 主 预 习
子是个主谓搭配不当的病句。 ②检查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关系,检查修饰语与中 心词之间搭配是否恰当。 例如:面对有5名具有NBA打球经验的美国队,中国队
基 础 自 主 预 习
语文:自读文本《故都的秋》第1课时课件(1)(鲁人版必修1)
目标定 目标定位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作品,积累重点字词。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作品,积累重点字词。 2.过程与方法:掌握本文的感情基调,以及本文的顺 .过程与方法:掌握本文的感情基调, 序和线索;学习本文精练的语言。 序和线索;学习本文精练的语言。 练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本文作者真切、深沉的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本文作者真切、 族感情。 族感情。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 柘( 柘树 ) ①拓( 开拓 ) 跖 ( 盗跖 ) 寞( 寂寞 ) ③漠( 冷漠 ) 莫 ( 莫名其妙 )
沌( 混沌 ⑤ 饨( 馄饨
椽( 椽子 ) ②掾( 掾属 ) 缘 ( 缘故 )
陪( ④ 赔(
陪衬 ) 赔偿 )
2.作者在文中展开联想,体现在哪里?作用是什么? 作者在文中展开联想,体现在哪里?作用是什么?
答案 (1)作者由故都的秋想到江南的秋,将两者进行 对比, 由江南的秋不能让人满足反衬出对故都的秋的向 往之情。 (2)文中在对故都秋中的槐树、蝉声、果树等的具体描 写后,想到南国秋中“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 普陀山的凉雾、 荔枝湾的残荷”等, 这些虽有它特异的 地方, 但与故都的秋天一比, 在秋味上则显得逊色得多。 这里的联想与开头相照应, 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 味 比不上北国,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食物吃过后的余味;从回忆里体会。 食物吃过后的余味;从回忆里体会。 回味: ⑬回味:
(2)近义词辨析 近义词辨析 ①萧索 ②鲜明 ③典型
答案
萧条 明显 典范
①萧索:指缺乏生机,不热闹。
萧条:一是指寂寞冷落,毫无生气;二是指经济衰微。 ②鲜明:指分明而确定,多指立场或主题。 明显:指清晰地显露出来,容易让人看到。 ③典型: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 典范:指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读文本故都的秋本课话题——感受秋景秋韵朗读——课文中的名段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从这些文字可以感受到,郁达夫所营造的故都之美超越了大都市的喧嚣,更具乡野的宁静和自然的境界。
这样的“风景”,如果换一个人,会觉得它美吗?很值得怀疑。
但是,正是这些多数人也许会觉得索然无味的地方,郁达夫感到是最值得玩味的。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一场雨,落寞了一季缤纷,催开了一季寒凉。
我还在迷茫着炎炎暑日是用怎样的毅力和耐心熬过去的,夏天就这样偷偷地溜走了。
仿佛在一夜之间,夏与秋就来了一个轮流替换,夏末最后的一丝热气也随风飘散了。
初来乍到的秋,让风儿捎来了清凉的空气,空气中还弥散着夏末的花香,枝头树梢绿色依旧盎然,没有颓废,也就没有荒凉,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惬意而自然。
家的前面是一片大块儿的田地,浓密的玉米遮挡了远处的视野,近距离的田地里却隐藏着别样的天地。
广阔绿色的田野里生长了许多可爱的小精灵,天才的音乐家,蝈蝈。
天生的圣斗士,蟋蟀。
还有数不尽的蚂蚱和螳螂。
每到夜晚降临,蟋蟀的叫声就会从玉米地里清晰地传到耳边,如悠扬的催眠曲伴着我进入梦乡。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唐·杜牧·《秋夕》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唐·刘禹锡·《秋词其一》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唐·刘禹锡·《望洞庭》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乐府诗集·长歌行》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潭柘.寺( ) 一椽.( ) 驯.鸽( ) 落蕊.( ) 细腻.( ) 平仄.( ) 歧.韵( ) 椭.圆( ) 颓.废( ) 【答案】 zhè chuán xùn ruǐ nì zè qí tuǒ tuí二、多音字(1)混⎩⎪⎨⎪⎧混.沌( )混.水( ) (2)露⎩⎪⎨⎪⎧露.出( )露.面( ) (3)分⎩⎪⎨⎪⎧十分.( )分.外( ) (4)奇⎩⎪⎨⎪⎧奇.景( )奇.数( ) 【答案】 (1)hùn/hún (2)lù/lòu (3)fēn/fèn (4)qí/jī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1)⎩⎪⎨⎪⎧diāo( )零chóu( )密chóu( )怅chóu( )缪(2)⎩⎪⎨⎪⎧péi( )衬péi( )礼烘bèi( )pōu( )析 (3)⎩⎪⎨⎪⎧梧tóng( )dòng( )体Dòng( )族dòng( )吓 (4)⎩⎪⎨⎪⎧悲tí( )dì( )结真dì( )并dì( )莲【答案】 (1)凋/稠/惆/绸 (2)陪/赔/焙/剖 (3)桐/胴/侗/恫 (4)啼/缔/谛/蒂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1.颓废·颓败(1)最使人疲惫的往往不是道路的遥远,而是你心中的郁闷;最使人________(颓废/颓败)的往往不是前途的坎坷,而是你自信的丧失;最使人痛苦的往往不是生活的不幸,而是你希望的破灭。
(2)当今时代,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如果听不到真话,让假话充斥于党内,那最终的后果只有一个,就是事业________(颓废/颓败),党将不党。
【答案】 (1)颓废 (2)颓败2.十足·实足(1)国庆长假期间,天气晴好,人们可以到野外欣赏诗意________(实足/十足)的秋景。
(2)那位朋友说:“一要看重量,就是把大闸蟹放在秤上一一过称,挑选出分量________(实足/十足)的好蟹。
”【答案】(1)十足(2)实足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智者有明确的观察力,洞察先机,故能一叶知秋....。
( )理由:【答案】√“一叶知秋”指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现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发展的趋向与结果。
符合语境。
2.许多游客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寻找影片中的“白鹿原”。
( ) 理由:【答案】√“不远千里”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符合语境。
3.他六岁的时候得了一种怪病,落下了全身瘫痪的毛病,不能自已....。
( ) 理由:【答案】ד不能自已”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与语境不符。
[识作者]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创始人之一——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幼名荫生、阿凤,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
1913年赴日本留学。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代表作《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曾与鲁迅创刊合编《奔流》,主要作品还有短篇小说《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出版有《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和《郁达夫选集》等。
[探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文章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秋色的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之秋的清、静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虑、冷落的情怀。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秋槐落蕊②寄冷落之感一、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段主要写作者怎样的感受?北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答案】(1)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2)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第1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1)总括北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引出下文具体对故都秋的描写。
(2)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3.第2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宕开一笔,先写江南之秋?【答案】写江南之秋不能令人满足,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是为更好地表达北国之秋令人神往。
二、阅读课文第3~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第3自然段文字在写景的同时,也写了观景的心态、动作,请找出有关词语,并说说作者当时的心情。
【答案】词语:看,听,细数,静对,感觉。
悠闲、惬意的心情,表现了对故都秋的热爱之情。
5.第4自然段中“这些深沉的地方”指代的内容是什么?【答案】“这些深沉的地方”指的是作者“细腻”“清闲”“落寞”的感受。
6.第5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北国的秋蝉就“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的意图是什么?【答案】用南国秋天的蝉鸣反衬北国秋蝉啼唱的特点,用北国的耗子类比北国秋蝉之多。
“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亲切向往、眷恋之情。
三、阅读课文第6~1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7.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往往讲究一字着色,一词着情。
请赏析“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这句话中“息列索落”一词的妙处。
【答案】“息列索落”的雨声,本来是细小琐碎的,作者却听得真真切切,衬托出了环境的“静”;“凉风”中的“息列索落”,满含肃杀悲凉的气息,表达出了作者心头的“悲凉”。
这一个词,就为“故都的秋”着上了颜色,也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到十足。
四、阅读课文第12~1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8.第12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中心句是哪一句?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案】议论。
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作用:承接上文“文人对秋的喜爱,中外皆然”的议论,进一步点明文章主旨,赞颂北国之秋的深味。
话题:读完《故都的秋》一文,你认为郁达夫是在颂秋还是悲秋?学生甲:我认为作者是在悲秋。
文中在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这种“悲秋”与“赏秋”的双重矛盾,正是旧中国知识分子在苦闷与希望的徘徊中,无可奈何地生发出的“悲”“赏”的矛盾思想的真实反映,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我的观点:【答案】我认为作者是在颂秋。
作者紧紧抓住“故都的秋”“特别清”“特别静”“特别悲凉”的特点,并借此来赞颂“故都的秋”“特别好”,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对祖国眷念和热爱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假如说该文本的感情基调是“悲秋”,那么对作者不惜周折急于再次来到北平的强烈心情和专程来北平尝秋这一举动做何理解呢?对作者对北国之秋十分眷念之情做何理解呢?对作者滔滔不绝的诉说和对近十余年前北国“特别好”的秋味津津有味的回味以及文章最后“以寿换故都之秋”的强烈情感的抒发又做何理解呢?1.写作特色情、景相生的情景交融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
他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生活很遥远。
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
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
“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属于郁达夫一人独有,最见奇妙。
总之,本文情意浓厚,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将深深的情融于对故都秋景的描写之中。
2.写法指导怎样恰当运用情景交融法情景交融法,是指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作文,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融入感情色彩,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