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梯度推移理论对池州跨越式发展的启示

合集下载

反梯度推移

反梯度推移

1、发展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实践的需要,国内学者明确提出了一种经济发展战略理论—梯度理论。

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西方梯度转移理论以后,针对我国的具体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讨论中,学术界围绕梯度转移理论展开了一番激烈的研讨,深化了对梯度转移理论内容的了解。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国内外许多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证明,通过发达的高梯度地区向欠发达的低梯度地区以产业和制度为中心的梯度推移,可以实现区域内结构的优化。

然而,随着工业化速度和程度的提高,传统的梯度理论已不能充分适应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实践的要求,将梯度推移与循环经济要求结合起来推动大国经济的区域化发展则更是一个新课题。

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对梯度转移的研究主要侧重在产业梯度转移以及反梯度转移等方面。

2、内涵和主要内容反梯度推移理论是与梯度推移理论相对的范畴,是对梯度推移理论的拓展。

所谓反梯度转移,是指某种产业经济的流程改变从高梯度区向地梯度区扩展流动的常规方向,而反过来由低梯度区向高梯度去推移。

他们认为,区域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的次序不能完全依照其所处的梯度,而应该主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条件来定。

只要经济发展需要,而且条件又具备,那么,不论区域处于哪个梯度上,都可以直接引进先进技术,进行优先开发。

因此,处于低梯度的区域,也可以直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使产业跳过传统发展阶段而实现跳跃发展,,然后向高梯度的区域扩散技术。

如果按照梯度推移,只能是低梯度上的区域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区域之间的额不平衡永远得不到改观。

该理论认为,现代科学技术有三个基本走向。

即:一是向贸易比较发达区域转移;二是向智力资源比较发达、技术水平比较高的区域转移;三是向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区域转移。

反梯度推移理论强调只要经济发展需要,而又具有条件,就可以引进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开发,而不管该区域处于哪个梯度;落后的低梯度区域也可以直接引进采用世界最新技术,发展自己的高技术,实行超越发展,然后向二级梯度、一级梯度区域进行反推移。

狭义梯度推移理论的局限及其创新

狭义梯度推移理论的局限及其创新
维普资讯
20 0 6年 9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 Fra bibliotek会科学版 )
Jun l f i nJat gU i r t( o i c n e) o ra o X i o nv sy S ca S i cs a on ei l e
S p.2 0 e 06
r o s on r w t g nl a n a z utial d vlp e t e n ar eri a gpa dr l ess n be ee m n. i g t o h eo ei a o
Ke y wor g n r lz d g a i n h o y;s ca a i n h o y;r g o a usa n bl e eo me ds e e aie d e tt e r r pe ilg d e tte r r e in s ti a e d v lp nt l
p i tn u ha h e e a ie a e tt o y i h h o ei a o e t n r ls v l p d c u t e n on i g o tt tt e g n r z d g din he r st e te rtc lc r r o e f e sde eo e o n r sa d l r n s o i
p c l e ol・eke me ti eds b t nada oai m n g n sln eagaai f ei yt ten c l ns nt ir ui n l t na o gri s eut gi t g v t no l a h b t e h t i o l c o eo r i nh r o
[ 关键词 ] 广义梯度推移理论 ; 义梯 度推移理论 ; 狭 区域 可持 续发展 [ 中图分 类号] F 1 O9 [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 编号] 10 -4 X(0 6 0 -0 50 082 5 2 0 )50 2 - 6

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24页

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24页

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与辐射理论20世纪60、70年代,区域经济学家克鲁默、海特等人,在赫克曼、威廉姆斯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和美国哈佛大学弗农等人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理论,在创立至今的40多年中,经历了静态梯度推移理论、动态推移理论、反梯度推移理论和广义梯度推移理论等四个发展阶段,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引入不平衡发展理论的思想,进而沿用梯度理论指导整体经济的区域划分及区域经济各自的发展方向,在进入21世纪,梯度推移理论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广义梯度推移理论和辐射理论共同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设想并不断完善自身,本章希望通过对梯度理论及辐射理论的分类介绍及相互比较,探索未来区域经济理论发展的潜在方向。

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基础之上,随着各国区域经济的动态发展在不断地演变和完善自身,广义梯度理论即是梯度理论发展至今拥有的第四个阶段。

一、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一)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提出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为了判断一个产业部门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今后的发展前景,英国经济地理学家埃斯塔尔根据美国1947—1967年21年间各产业部门职工人数的增长率,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与工业部门在国家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的升降状况,为各个工业部门进行评分。

凡得分在7~10分之间的部门均归入兴旺部门,得分在3.5~6.9分之间的为停滞部门,得分在3.4分以下者为衰退部门,如表3-1所示。

表3-1 各工业部门评分大致说来,这三种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如图3-1所示。

兴旺部门停滞部门衰退部门图3-1 三部门阶段图(二)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与梯度理论的关系经济梯度推移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发达产业或地区的创新活动。

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

三、区域发展战略
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旳分析、判断而作出旳重大旳、 具有决定全局意义旳筹划。它旳关键是要处理区域在一 定时期旳基本发展目旳和实现这一目旳旳途径。
四、区域发展战略研 (一)战略目旳(二)战略要点(三)战略方针(四) 究着重处理旳问题 战略布局(五)战略措施
第二节 区域发展战略旳制定
一、战略目旳
第四节 发展战略旳理论模式
一、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
(一)自主发展战略
(二)高速度增长战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变通经济发展战略
(四)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五)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六)出口替代发展战略 ((七一))信平息衡化发发展展战战略略 (二)不平衡发展战略
(三)梯度推移战略
(三)梯度推移战略
1、梯度及其主要类型 (1)梯度——是一种广义旳非均衡。地球表层旳差别造成其间物质和能量分 布旳不均衡,从而引起物质流动、能量传播和信息扩散这一常见现象。所以, 梯度旳客观存在是产生宏观运动及其过程旳基础,反过来,这种宏观运动及其 又会造成原始旳平衡——非平衡格局。
评估区域旳地位,目旳在于明确区域在地域分工中所处旳位置,在社 会经济发展中能起旳作用和合适扮演旳角色。
评估区域地位时,明确规划区域所处旳经济发展阶段,对于拟定区域 将来旳经济发展方向、经济构造和近期旳战略要点,具有十分主要旳意义。
(二)区域优势与劣势
拟定区域旳优势和劣势,一般需要作两种比较: 一是区内比较。对影响区域发展旳多种内在原因,多种资源、多种条件, 进行全方面旳分析、比较,以明确哪种原因、哪一种资源、哪一种条件对区域 发展旳作用最大,是优势所在。 二是区际比较。区域与区域之间进行比较,最轻易体现出强势、弱势甚至 是劣势出来。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 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这三种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不断扩大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别;因为在这里起主导作用的是极化效应,回程效应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高梯度区域要采取创新型经济发展战略;中梯度上的萧条区应实行改造型发展战略;低梯度区域应实行渐进型发展战略; 二、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一现代化与经济发展中的辐射理论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的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辐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辐射媒介等的流动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通过流动和传播,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取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的习惯势力;我们把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称为辐射源;辐射的媒介是交通条件、信息传播手段和人员的流动等; 二辐射理论对于解决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实践意义辐射理论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战略制定、经济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市场信息传播、思想观念等非经济因素的扩散等方面;制定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战略的几个主要问题,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规划问题;南北、东西经济互补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问题;中心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建设和规划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就业问题怎样解决等,都可以用辐射理论得到很好的解释; 三、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一主要观点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同产业的增长速度不同,其中增长较快的是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这些产业和企业一般都是在某些特定区域集聚,优先发展,然后对周围地区进行扩散,形成强大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这种集聚了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的区域被称为“增长极”;二增长极的吸收和扩散作用一是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二是资本集中和输出;三是规模经济效益;四是产生聚集经济效果; 三增长极的作用效应1、极化效应:指增长极地推进型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2、扩散效应: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3、溢出效应: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如果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负值,结果有利于增长极的发展;反之,如果极化效应小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正值,结果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 四、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一区域差异理论古典区位论:成本决定论,区位选择总是趋向生产总成本费用最低的地点,这就是“成本决定论”;近代区位论:利润决定论,以市场—价格分析揭示出利润最大化是影响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使区位论走向宏观化,弥补了传统成本决定论排除市场因素的缺陷; 现代区位论:综合决定论,合理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必然受多中因素的影响,必须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决策者最终选择的区位,不一定是成本最低的或利润最高的区位,而是综合优势最显着的区位; 二地域分工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自己生产所需的全部物品是不明智的;因为每个国家都有擅长生产和不擅长生产的东西,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来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具有某些优势的行业生产出来的部分产品向他们购买;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宜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其绝对有利的生产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交换,各国的资源就能正确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同理,这种绝对优势理论也可用于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2、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参与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虽然在经济发展、资源情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每个国家都能以处于比较优势的产品参加国际贸易;有些国家可能在生产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等各个方面都占优势,则可在优中择优,找到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参加贸易;而有些国家可能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但也大能在劣中相权取其轻,找到比较优势;这样参加贸易的各国都节约了社会劳动,并能消费和享受更多的产品;概括讲:只要成本比率在各国间存在差异,各国就能够生产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即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在国家间进行交换,通过贸易增进利益; 三区域产业结构比较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比较可分为静态比较和动态比较两种; 1、区域产业结构静态比较: 指各个区域某一时点上的产业结构在区际分工阶梯中的相对地位的比较;决定一个地区在全国区际分工中的相对地位的主要因素是该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主要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因此,地区产业结构静态比较可从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比较和制造业构成技术水平的区域比较两个方面进行;非农产业发达,主要制造业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在经济联系和区际分工中的地位相对有利; 2、区域产业结构动态比较:指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比较;一是产业结构变化状况的区域比较,二是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比较;。

2013.7.23 陈湛匀教授 生产力布局理论分析

2013.7.23 陈湛匀教授 生产力布局理论分析

陈湛匀教授生产力布局理论分析生产力布局,是指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对生产力的总体布局。

从理论上说,生产力布局,是指生产力要素资源在区域空间上的配置或组合。

提出生产力布局问题,一是源于各类生产部门和企业所需要的空间条件上的差异性;二是源于地域空间上各特定地区所具备的空间条件的差异。

一般来说,生产力布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布局,也就是生产力的全国总体布局;中观布局,也就是产业部门布局和地区生产力布局;微观布局也就是城镇范围内企业内部的布局。

在“一五”期间,中国划分两大经济地带:沿海和内地;列了1958年,划分了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北、西南、华中七大经济区。

在60年代, 为了战备需要,划分为一线、二线、三线三大经济地带,后将原来华中、华南区合并为中南区, 成为六大经济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又划分为东部沿海、中部内陆和西部边远三大经济地带。

每一个经济地带都存在着二元经济成分。

东部沿海地区生产力水平较高, 但资源相对不足, 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内陆地区生产力不发达,但资源占据优势。

从建国50多年来生产力布局战略调整的实践过程中,中央政府每一次对生产力总体布局的重大调整,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也经受了“公平”与“效率”抉择的痛苦。

国内外对优化生产力布局做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一系列的理论观点。

1909年韦伯工业区位论,1933年克里斯泰勒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1964年,杜贝地区的差异以及各地区间的关系学科;1978年涅克拉索夫区域布局规划理论。

19世纪30年代前,社会资源配置能达到帕累托最优, 主要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索罗-斯旺模型1-2-3、大推进论4、贫困恶性循环理论5-6、低水平均衡陷阱论7和临界最小努力论8等平衡发展理论。

该理论是2 SolowRM. A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6, 70 ( 2): 203-223.2 SolowRM. Technical andtheAggregateProductionFunc-tion[ J]. ReviewofEconomicStudies, 1957, 39( 3): 327-345.3 SwanTW. EconomicGrowth andCapitalAccumulation[ J]. EconomicRecord, 1956, 32: 334-3614 Rosenstein-RodanPN. 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Eastern andSouth-EasternEurope[ J]. Economic Jour-na,l 1943, 53( 1): 43- 505 NurkesR. International Proble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AmericanEconomic Review, 1952, 5( 1): 64-73.20 世纪60 年代和70 年代中心——外围理论,主要有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Myrdal,1957)、赫希曼的“核心-边缘理论”(Hirschman,1958)等;20 世纪60 年代,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弗里德曼(Friedman)从国家角度提出“中心—边缘理论”,对赫希曼的“核心—边缘区理论”进行了补充(Friedman,1966);弗里德曼认为,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从一个地区扩散,在另一个地区集聚,就导致了经济发展中心及其外围地区的形成。

梯度转移理论

梯度转移理论

梯度转移理论梯度转移理论梯度转移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

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

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核心思想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状况,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

如果其主导产业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专业部门所构成,则说明该区域具有发展潜力,因此将该区域列入高梯度区域。

该理论认为,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

与梯度转移理论相类似的是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的雁行模式,他将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列为不同的发展梯度,并冠之以第一、二、三、四批大雁等。

雁行形态论在生产按比较优势在国际间转移这一问题上,与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学说有相似之处。

梯度转移理论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局限性梯度推进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难以科学划分梯度,实践中容易扩大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该理论忽视了高梯度地区有落后地区,落后地区也有相对发达地区的事实,人为限定按梯度推进,这样做就有可能把不同梯度地区发展的位置凝固化了,把差距进一步扩大了,使发达的地方更发达,落后的地方更落后。

评价及实践意义梯度推进理论把经济效率放在区域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首位,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该理论在制定地区发展战略时具有重要意义,应用范围较广。

第一,梯度推进理论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第五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第五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16
• 第一,由于加工工业技术进步,原料利用率提高。 • 第二,新技术进行来料加工后,可以使许多损重原料接近于纯原料。 • 第三,消费区可以就地从回收利用废旧物资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原料供
应。 • 第四,目前在机电工业中,产品轻型化、小型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 第五,随着运输技术的改进,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运费率普遍下降。 • 第六,大企业(骨干企业)需要原料多样。 • 第七,企业的盛衰越来越取决于它的产品能否适销对路,。
13
第三节 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
• 迈达尔的累积因果论。根据这种理论,在地区经济发展中 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这就是极化效应、扩展效应与 回程(波)效应(前面已经讲过)。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 生产分布的集中与分散。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 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 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则是会削弱低 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19
4.乘数效应会进一步促成生产分布的极化
• 发达地区的工业(兴旺的技术密集型工业,规模大的钢铁 业、石化业、建材业等)集聚程度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 大,需要与之服务和配套的产业、行业就越来越多,如运 输业、公用事业、商业、银行、保险业、环保业、零部件 生产与修理行业等等,这样就会引起人口的增长,为区域 内市场服务的非基础部门就会扩大,因而乘数效应会进一 步扩大,从而大大促成生产分布的极化。

17
2.发达地区是政治权势集中的地区
• 在美国北部、西部、南部经济高度发达地区形成 的权势集团,它们的力量对比与权势斗争直接左 右着美国的总统选举、参众两院的人选及其主要 决策,从而影响着地区间研究与发展经费的分配、 国防订货与国家建设项目在地区间的分配,使之 有利于发达地区而不利于不发达地区。

山区产业的“反梯度转移”

山区产业的“反梯度转移”

要途径 。应该看到 , 后发 国家或地 区在承 接 产业梯度 转移时 , 普遍 都经历 了 “ 先污 染后 治理 、 污染边治理 ” 边 的传统 工业化 发展路径 。 特别是在生态敏感地 区推进工 业化 , 往往 会造 成严重 的环境污染 , 在我 国沿海地区就不乏惨 痛教训。近年来 , 通 过总结 发展 中 国家 或地 区传 统工业 化道
浙 江 山区新 型工 业 化开 始步 人快 车 道 , 对 促 就 业 、 财 力 、 人 口 、 城 镇 、 民 增 聚 强 惠
部地区转移不再 具有 比较 优势的产业 , 以 腾 出空 间来发展 战略性新 兴产业 和现代 服务业 。浙江 山区依托省 内 山海 协作 工 程, 加强 省际产业合 作交流 , 大 了工 业 加 项 目引进力度 ,促进 了 丁业经 济快速 发 展, 呈现全 面起 飞的 良好 态势。以欠发达 山区广泛分布的衢州和丽水两市为例 , 衢 12 . 38 6亿元 , 连续 8 年实现 3%以上的高 0
地 区要 因地 制 宜 承 接 发 展 优 势 特 色 产 业 , 除 了引 进 劳 动 密 集 型 产 业 、 源 矿 产 开 发 能
期 。应该学 习借鉴 工业化先 行地 区 的发 展 经验 ,坚 决摒弃依 靠低端 产业 梯度转 移 的粗放式 发展 老路 ,积极 探索 承接 高
端 产 业 反 梯 度 转 移 的 新 路 子 ,以 更 好 地 促 进 山 区工 业 跨 越 式 发 展 。
业、 大企业 、 大项 目的支撑和带动 , 产业 的 结构性 、 素质性问题依然 比较突出。
发 展 中践 行 产 业 反 梯 度 转 移
随着浙江深入实施“ 四大国家战略举 措 ”推动 民营经济大 发展大提升 , , M Y2 2 5 01 1

强化扩散效应,抑制回浪效应──对发展城乡融合型经济的思考

强化扩散效应,抑制回浪效应──对发展城乡融合型经济的思考
播 带动 了整 个 区 域经济的发展
、 。 , 。
,
自发 地 流 向 资金 效益 好的 产业部
门和地 区
2
、 。 。
业 这 种优势 行业从 发 达 地 区 转 移
至 落后地 区 的现象 被称为 梯 度 位
移效 应
1 994

南京市在 从
4
年的 短 短
7
.
年时 间 中 普通
4
.
机 械制 造业 在城市 工业 中的产 值
用 促 进地 区 经 济协 同 发展 这 被
, ,

化 扩 徽 致 应
,
抑 制 曰 浪 致 应

对发 展 城 乡融 合 型 经 济 的 思 考
口 文 /杨 靖
另 一方 面 城市 原 料工业及其 它 需
,
城 乡 交 流 的 活跃 注 重 产业 政策 的 科 学 合理 我省城 乡 的产 业 结构变
。 ,
型 的 石 油 加 工 黑 色金 属 冶炼等相
1 9
.
的 广 大市 场 而 与 此 同 时 由 于 城 市 自身 原 料工业 的年均 增幅 仅为
2 1
.
异 行业的 产 值 比 重
2
5
7 0 年为 1 8
44
%
,
29
54
年升至
,
19
% ,而农

4 % 远 不 够满 足 制 造 业 扩 张 1
,
,
村工 业中 塑 料制造 金 属 制 品 制造 等 相 异 行 业 多 为 原 材料 劳动 密 集型 所 占 比重从
. , 、 、
,
促 进 相 互补 充的 程 度 日 益 加 深

反梯度推进理论与西部产业结构调整

反梯度推进理论与西部产业结构调整
加 快 新 技 术 的 传 播 与 扩 散 , 这
[ 键 词 ] 反 梯 度 推 进 ; 西 部 产 业 结 构 ; 跨 越 式 发 展 关 [ 图分 类 号 ] o ,5 [ 献 标 识 码 ] [ 章 编 号 ]∞ 3 4 4 [ 中 t6 文 A 文 1 — 15 砌
王 曹 Ⅱ, 中共 中 央 党校 妊 济 学教 授 、 士 生导 师 北 京 博 立, 中共 中 央党 校 9 9级 博 士 生 北京 10 9 00 1 10 9 001
引 进 先 进 技 术 , 一 定 是 第 一 梯 度 、 二 梯 度 地 区 不 第
“ 溢” 技术 , 外 的 只要 有 需 求 , 具 备 必 要 的 条 件 , 又 落 后 的低 梯 度地 区 , 直 接 引 进 、 用 世 界 最 新 技 术 , 可 采 发 展 自己 的 高 新 技 术 , 现 跨 越 发展 。 实
维普资讯
已经 成 为 经 济 持 续 快 速 发 展 的 决 定 性 因 素 。 而 反 梯 度 推 进 理 论 作 为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的 一 种 模 式 , 仅 不 为 欠 发 达 地 区 的 经 济 发 展 提 供 了 一 种新 的 整 体 思
维普资讯
反梯度推进理论与西部产业结构调整
王 珏 曹 立
[ 要 ] 反 梯 度 推 进 理 论是 区域 经 济 理 论 的 一 个 重 要 分 支 , 是 在 总 结 世 界 上 一 些 欠 发 达 提 它
国 末和地 区 实现 反 梯 度 、 越 式 发 展 的 实 践 , 正 梯 度 推 进 理 论 的 缺 陷 . 决 区域 经 济 发 展 不 平 跨 纠 解 衡 问题 中提 出 , 并在 理 论 和 实践 中逐 渐被 认 识 和 运 用 在 实施 西部 大 开发 战 略 中, 们 可 以 应 用 我 反 梯 度推 进 理 论 覆 其 思 路 推 进 西部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和 升 级 . 实现 西部 经 济 的跨 越 式 发展 。

梯度推移理论研究综述

梯度推移理论研究综述
20
二、梯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三)广义梯度理论
传统的区域经济梯度只是考虑某一方向上的情形, 即只选择单一测度作为梯度指标,如GDP或GNP,或 者以此为主,以其他指标为辅,其数学表达式为:
grandψ=△ψ/△s △s是指所考察区域上的空间距离,分子△ψ为单一 的梯度现象的硬性或软性的指标,如自然资源、 GDP、科学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优劣程度、人口密 度等。
梯度推移理论研究综述
人文地理 吴亚娟
1
汇报内容
梯度理论的形成 梯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理论述评
2
一、梯度理论的形成
(1)梯度理论产生于西方(欧洲)
雏形
杜能 (Thunen)
马歇尔( Marshall)
11882266
1890













韦伯 ( Weber)
1909
工 业 区 位 论
3
27
三、理论述评
传统梯度理论 缺点: 1. 难以科学划分梯度,实践中容易扩大地区间的 发展差距。 2. 忽视了高梯度地区有落后地区,落后地区也有 相对发达地区的事实,人为限定按梯度推进。 3. 梯度转移往往是核心区的成熟技术甚至衰退技 术或产品向边缘的扩展,可能引起低梯度陷阱和 落后的增长。
28
13
二、梯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一)传统梯度理论 李新运、张海峰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并选取了22项
指标对山东省的110个市(县)进行经济发展梯度测算, 划分出了5个梯度区,此方法较好地刻画了山东省经济 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规律。
李湛、施金亮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聚类方法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并存论
以为梯度转移同步存在着 梯度推移、跳跃式推移、 混合式推移三种形式。但 在不同旳国家,不同旳发 展水平阶段,它们旳作用 大小有别。在经济发展水 平低旳国家或者时期,跳 跃式推移比较多。而在经 济发展水平较高旳国家或 者地域跳跃式推移比较多。
(陈寿山)
主导论:
梯度推移主要旳形式依然
是以高梯度区域旳发展来带动
中国几大行业目前旳生命周期情况
3、 石油冶炼、超级市场和电力等行业已进入成熟期阶段。 成熟期旳行业一般是盈利旳,而且盈利水平比较稳定,投 资旳风险相对较小。 4、 煤炭开采、自行车、钟表等行业已进入衰退期。 假如是长久投资,这种投资可能存在较大旳不安全性。
产业生命周期与区域梯度旳关系
假如一种区域旳主导产业部门主要是由 处于创新阶段旳新兴产业所构成,就阐明 这个地域经济实力雄厚,发展后劲很足, 可被列入高梯度地域。
假如这个地域旳主导产业部门主要是由 那些处于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旳衰退 产业构成,则地域经济必然会增长缓慢, 经济效益低下,企业动工不足,属于低梯 度地域。
三种工业部门所处阶段示意图来自创新阶段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
衰老阶段
兴旺部门
停滞部门
衰老部门
产业(产品)生命周期旳几种阶段 ,在市场机制旳 作用下,它们必然循环周转,进而产生区域经济 梯度旳转移。
2、区域经济梯度转移旳特点。
(1)梯度转移是各地域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差旳运 动,即由高梯度区旳中心地向低梯度区一级一级 地转移,出现所谓“工业区位向下层渗透”旳现 象。
(2)转移基本发生在高梯度区新技术和新产业旳 发展期和成熟期,大多是原则化旳一般技术,或 是劳动密集型旳项目。
(3)梯度转移旳内在动力是市场竞争,即市场旳 转移涉及对新兴市场旳开发和饱和市场旳转移。

倒U型理论

倒U型理论

一、倒U型理论的主要内容:1965年,威廉姆森(Jeffery G. Willamson)发表《区域不平衡与国家发展过程》一文,通过对经济增长的实证资料数据进行横向分析和以时间为序的纵向分析,提出了区域经济差距的倒U型曲线理论。

该理论是以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说”为基础,明确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即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出现、扩大、缩小以及消失是一个周期性变化的过程,并由此得出了一个至今仍存在很大争议的结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差距的变动轨迹是“先拉大后改进”。

威廉姆森受伊斯特林实证思维的启发,把对区域不平衡增长问题的研究,由纯理论的假说和推演,转向了实证分析。

他利用英格兰东部长达110年的经济统计资料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全世界24个国家的资料进行了“剖面和时间序列分析”,提出了“倒U型理论”,即: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区域间增长差异呈“倒U型变化。

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总体经济增长,区域差异逐渐扩大,然后区域差异保持稳定,但是经济进入成熟增长阶段后,区域差异将随着总体经济增长而逐渐下降。

威廉姆森将这种“倒U型变动归结为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作用:第一、劳动力的迁移。

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运输条件落后,迁移成本过高,制约了劳动力迁移的规模。

此时不发达区域的劳动力迁移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只有具有一定技能,企业家精神和受过一定教育的青壮年劳动力才倾向于迁移。

但是经济进入起飞发展阶段后,运输条件不断得到改善,迁移成本下降,使得劳动力迁移的选择性逐步消失,隐藏性事业劳动力也能迁移流动。

与此同时,发达区域劳动力市场也将逐步达到饱和,发达区域内的熟练劳动力亦开始回流到不发达区域。

第二、资金的流动。

发展的初级阶段,发达区域有外部聚集经济效益而不发达区域资金市场不健全,缺乏企业家精神等,资金将从不发达区域流向发达区域。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全国统一的资金市场逐步建立,从而导致发达区域投资利益逐渐降低,甚至消失,故资金将回流不发达区域、第三、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我国中部地区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的战略思考

我国中部地区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的战略思考

我国中部地区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的战略思考引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工业发展存在着不均衡的问题,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而中部地区相对滞后。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中央政府提出了推动中部地区工业化发展的战略。

本文将从战略思考的角度,探讨我国中部地区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的路径和措施。

问题分析中部地区工业化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金投入不足: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的经济基础较弱,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工业化进程缓慢。

2.技术水平不高:中部地区在科技研发和创新方面相对薄弱,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工业化推进的速度和质量。

3.人才短缺:由于资本和技术的相对匮乏,中部地区人才流失较为严重,缺乏高素质的人才支撑工业化发展。

战略思考1. 加大政府投入中央政府应加大对中部地区工业化的资金支持,增加财政投入。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拨款、减免税收、引导民间资本等方式,为中部地区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化反梯度推移。

2. 提升中部地区的技术水平中央政府应加大对中部地区的科技研发和创新支持力度,鼓励科技企业在中部地区设立研发机构和创新中心,提高中部地区的技术水平。

政府可以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建立科研项目评审机制,培育创新型企业和科研团队,推动中部地区实现从“技术消费者”到“技术创造者”的转变。

3.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中央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到中部地区工作和创业。

政府可以为中部地区提供更多的人才引进政策优惠,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中部地区进行产学研合作,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人才。

此外,政府可以落实人才培训计划,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和再教育,使中部地区具备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 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政府应持续改善中部地区的营商环境,减少行政审批和准入壁垒,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中部地区投资兴业。

政府可以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为中部地区吸引更多投资提供有利条件。

梯度发展与反梯度--第三组

梯度发展与反梯度--第三组

1.1 梯度发展理论的内涵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是区域经济学家把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分析中从而形成的新理论。

该理论认为,区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这是资源禀赋、地理条件、历史基础等原因造成的。

同时,一个地区的经济梯度水平取决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程度,而产业结构的优劣程度取决于区域经济主导产业部门在产品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

如果某区域的主导产业部门处在生命周期中的初创期或成长期,则该区域为高梯度区域;相反,若该区域的主导产业部门由那些处在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这种区域属于低梯度区域。

早在 80 年代初,西方的梯度理论就被引进我国。

其核心是梯度推移理论。

它认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产业梯度和经济梯度,它认为,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间度地区技术经济势差,就存在着技术经济推移的动力,就会形成生产力的空间推移。

经济的发展趋势是由发达地区向次发达地区,再向落后地区推进,处于高梯度地区的产业会自发地向处于较低梯度上的地区转移。

1.3 实施梯度发展战略的策略选择1.3.1 基于地域梯度的策略: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都市连绵带”为前沿,以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为突破口,扬起经济发展的龙头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我国是极为明显的。

东、中、西三个地带的经济技术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相比之下,东部的发展明显快于中部和西部,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生产力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特别是其中的“都市连绵带”如“北京-一-天津’、“大连—青岛”、“南京—上海—苏州”、“厦门—福州”、“广州—深圳一汕头一-珠海”,还有长江中下游的“成都—重庆-一武汉—长沙”等,它们在经济活动中得以更早更大程度地参与国际市场竟争和国际产业分工不仅具有一般区域中心城市功能,还具有其他特殊功能,无疑可以更快更高效地接受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转移。

因此,我国在策略选择上应注重以下儿个方面:二是发挥优势区域的地方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梯度推移理论对池州跨越式发展的启示黄文生(中共池州市委党校,安徽池州247000)[关键词]池州;反梯度推移理论;跨越式发展;主导产业在泛长三角经济圈中,池州处于经济圈的“边缘区”。

近些年来,池州积极创造条件,狠抓招商引资,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经济发展很快,但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池州之所以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发展战略上局限于产业的梯度推移,没有及时、准确地运用反梯度推移战略,把自身的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发挥好。

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反梯度推移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运用的条件1.反梯度推移理论的主要内容反梯度推移理论是与梯度推移理论相对的范畴,是在梯度推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和发展的。

该理论认为:虽然各地区间存在经济技术水平的梯度,但这种现有的生产力水平的梯度顺序,不一定就是先进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的顺序,是梯度推移还是反梯度推移,只能由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来决定。

如果低梯度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比较好的外部经济效应,且又有市场的需要,并具备必要的条件,就可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实行超越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可向高一级梯度的地区进行反向推移。

主要表现在工业化成长阶段的秩序上,超越某些传统阶段,大规模开发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产业,甚至优先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向现代工业化阶段的跨越。

此外,在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上,把外部经济效应同自身的优势条件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结构的高度化发展。

反梯度推进理论作为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差距的理论,已在不少国家或地区获得成功。

如美国的犹他州本是个欠发达地区,但依靠开发计算机应用等产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行列。

印度加尔各答等市也是依靠软件开发等高新产业而成为“亚洲硅谷”。

2.运用反梯度推移理论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

这是实施反梯度推进的前提。

由于有产业断层,高新技术产业才有必要也有可能被吸纳,这样才有反推进的空间。

二是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基础设施条件。

就是指区域内有一定的承接产业的条件,即通常所说的“硬件”。

主要包括较好的基础设施;与外部市场、供应者及其他方面的信息联系;吸纳和消化高技术的大工业基础等。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及高素质人力资源和良好的科技基础。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布局需要一系列软资源因素,如智力资源、区域性技术开发条件、人力资源等。

四是国际国内及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背景。

一般来说,世界性的结构调整和国内的结构调整都是区域经济实施反梯度发展的最有利时机。

二、池州实施反梯度推移战略的优劣分析1.池州实施反梯度推移战略的优势分析一是矿产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

目前已探明的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产40余种,特别是石灰石、白云石、方解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品质优、储量丰、加工潜力巨大,这对发展池州主导产业,实现产业集群,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池州人均水资源达到4300立方米,且水质良好,充足的水资源对今后经济的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是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池州的森林覆盖率达58%以上,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是理想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域内有全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九华山,有被称为“华东动植物基因库”的牯牛降,还有被誉为“中国鹤湖”的升金湖等。

三是区位优势突出,交通运输便捷。

池州沿江近海,距离长三角中心城市上海只有400余公里,距离长三角其他城市也都在600公里辐射半径之内。

318国道、206国道纵横穿越,合铜黄高速、安景高速、沿江高速、铜九铁路已建成通车,九华山旅游机场、池州长江公路大桥等都在积极筹建中。

池州地处皖江南岸,长江流经境内160公里,占皖江的五分之二,拥有许多尚未开发的岸线资源。

池州港是长江干线重点港口,可常年停靠5000吨级船舶,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

较好的区位优势既为我们融入长三角,接受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辐射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是我们实施反梯度推移战略必要的条件。

四是后发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

池州经济总量较小,增长潜力大,刚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特别是近些年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和市场环境,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经济整体运行的效率明显提升,经济的竞争力大大增强。

一批骨干工业项目建成投产,为实施反梯度推移战略提供了产业基础。

2.池州实施反梯度推移战略的劣势分析一是工业化水平不高,二元经济结构明显。

虽然目前池州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仍然不高,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传统农业色彩较浓,但这也为我们实施反梯度推移战略提供了发展空间。

二是区域经济竞争加剧,承接产业推移的难度加大。

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省际之间相互竞争日趋激烈,省内各兄弟城市之间也是你追我赶,相互间招商引资的争夺十分激烈。

池州虽然有着许多承接产业梯度推移的优势,但这些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必须转变发展思路。

三是主导产业不突出,特色产业不明显。

目前池州工业中支撑性大企业不多,主导产业不突出,没有形成群聚效应,牵动力不强。

在培育特色经济上还存在许多问题。

如旅游资源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较为集中的成熟旅游资源;非金属矿产品开采的层次低,生产方式粗放;生态农产品开发档次不高,附加值低等。

四是人才大量外流,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差。

近些年来由于东部沿海经济的极化作用,池州的人才大量外流,导致许多企业人才缺乏,技术落后,自主研发能力差,产品的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很难做大做强。

这是池州加快发展和实施反梯度推移战略的“软肋”。

三、反梯度推移理论对池州跨越式发展的启示启示一:必须实现战略基点由梯度推移向反梯度推移转变。

池州处在泛长三角地区的边缘,上海是核心区,核心区与边缘区的经济联系有两个过程。

第一是极化效应,也就是在核心区经济成长、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它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货币资本作支撑,所以它产生了强大的极化作用,把边缘区的人力、货币、技术等资本吸引和集中到核心区,支撑核心区经济快速增长。

第二是扩展效应,核心区通过极化作用发展起来的产业在成熟后,又需要一个强大的市场作为支撑,当它的产业和产品在本区域受到局限后,就会向边缘区推移,一般推移出来的都是已被淘汰的产品、技术和产业,比如高耗能、污染大、劳动密集、低档次的产业。

因此,在此种背景下,不能沉醉于承接产业梯度推移,如果一味依赖发达地区的产业推移,这样很难缩小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和技术的差距,很容易落入“落后增长陷阱”。

池州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发展战略上要有所转变,在承接产业梯度推移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外力,实施工业化反梯度推移战略。

启示二:必须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池州实施工业化反梯度推移战略必须充分发挥“边缘区”的后发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应结合池州的实际,定位于非金属矿产业集群。

当前池州应成立发展非金属矿产业集群领导小组,定期分析、研究和解决非金属矿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按照“拉长产业链、实现梯度增值、形成集群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池州非金属矿产业。

一是突出重点,提高关联度。

当前池州发展非金属矿产业重点应放在超细重质碳酸钙、纳米级轻质碳酸钙、耐火材料、纳米级高档涂料油漆、水泥建材五大领域。

要积极发展非金属矿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带动下游配套企业的发展。

按照建设大项目→产业链→产业园区→产业集群→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精选一批投资总量规模大、投资效益高、技术关联性强的产业带动型大项目,据此进行补链和接点,不断拉长、做精、打粗产业链,实现企业间产能和资源的最佳组合,扩大产业集聚效应,壮大非矿产业规模,使之成为池州的主导产业。

二是整合资源,大力扶持。

在资金整合上,一方面,要集中现有的发展资金,举全市之力,优先支持非金属矿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技术研发、产业化和中小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对大企业扩散配套业务给予奖励,对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的实行扶持,进而有效引导龙头大企业加快裂变,广大中小企业自觉配套,形成“蚁群经济”;在人才整合上,要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人力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鼓励技术要素以多种形式参与收益分配;在土地整合上,要积极引导、合理规划土地投入方向,使土地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集群集中,鼓励企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技术整合上,设立池州市人民政府专利奖,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给予政策倾斜,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非矿企业密切合作,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培育拥有核心技术的产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启示三: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注重发展特色经济,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区域经济实质就是特色经济。

因此池州要做好“反梯度”的发展文章,必须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培育和发展特色经济。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加快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特别是有机食品,强力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进一步把生态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商品优势、品牌优势、市场优势和形象优势,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绿色文明发展之路。

二是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结合安徽省实施“两山一湖”旅游开发规划,以九华山旅游为龙头,积极推进旅游精品建设和特色旅游发展,形成世界级旅游观光、休闲和度假基地,并依托旅游产业拉动相关产业与行业的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岸线经济。

要结合打造沿江产业带,整合岸线资源,制订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拓展水运空间和能力。

启示四:必须改善人力资本积聚环境,为实施反梯度推移战略提供保障。

在现代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池州要“赶超”、要“跨越”、要“反递度推进”,必须凭借智力资本和技术发展。

无论是本地特有资源的开发还是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都是如此。

一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积极营造尊重知识、重用人才的社会氛围,树立人才资本观,完善人才资源的科学使用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臵,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池州的经济建设。

二是完善人力资源培养、培训和引进机制。

建立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体系,促进劳动力向城市和城镇转移,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充足、合格的人力资源。

做好高科技产业经营人员和科技人员的培训教育,定期选派优秀经营管理和科技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培训。

鼓励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逐步形成一支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职业经理人队伍。

加强企业研发人才、营销人才和技工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使用环境,建立开放灵活的企业人才流动机制。

三是构建池州的创新体系。

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和池州经济发展趋势,吸引和聚积包括人才、技术、管理等高级要素与资源,大力创造、引进和使用先进技术,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自身具有优势的高端产业,逐步形成自己的创新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