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学入门

合集下载

道教的道家医学和养生保健术

道教的道家医学和养生保健术

道教的道家医学和养生保健术道家医学和养生保健术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强调以自然法则为依据,通过调整身心与自然的关系来维护健康和长寿。

本文将从道家医学和养生保健术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和根本目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道家医学的基本原理道家医学的基本原理源自道家哲学的思想,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道家认为,人的身体和自然环境是相互联系的,人体内部的经络和生命活动受制于自然环境的变化。

因此,道家医学的基本原理是以养生为主,强调预防为主,注重调整身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二、道家医学的常用方法道家医学的常用方法包括药物疗法、饮食疗法和锻炼疗法等。

药物疗法以中药为主,注重药物的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机制来治疗疾病。

饮食疗法强调根据自然规律选择适合个体的食物,比如根据四季变化选择食材,坚持五谷杂粮的搭配,以达到滋补身体、预防疾病的效果。

锻炼疗法包括太极、气功等,通过调整呼吸、舒缓身心压力,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三、道家医学的根本目的道家医学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健康和长寿。

道家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和病痛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与自然法则的背离所致。

因此,道家强调以天人合一的观念来调整身心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整饮食、锻炼和心态来修正身体的不平衡,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在实际运用中,道家医学和养生保健术常常与其他医学理论和疗法相结合,强调“因势利导”,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道家认为,健康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需保持身心的和谐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因此,道家医学注重内外兼修,强调修身养性和修养禅定的方法,以达到身体、心灵和精神的和谐发展。

总结起来,道家医学和养生保健术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顺应自然、调整身心的关系,以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在实践中,道家医学常常与其他医学理论和疗法相结合,以达到个体化的治疗效果。

道医的基础知识大全

道医的基础知识大全

道医的基础知识大全什么是道医?道医,是指运用道家的哲学思想和医学原理来诊治疾病的一种传统医学理论体系。

它融合了道家的观念和方法,认为身体和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人的健康与自然的和谐息息相关。

道医注重调整人体的自愈能力,以达到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道医的起源和发展古代道家医学的起源在中国古代,道家和医学的发展紧密相连。

道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兴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渗入到医学中。

道家医学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这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

道医的发展与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医学体系。

在明清时期,道医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临床实践,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道医的理论基础道家哲学原理道医的理论基础是道家哲学的原理。

道家哲学认为宇宙是由无所不在的道构成的,万物都是按照道的规律运行。

人体也是宇宙的一部分,受到道的影响。

道医通过研究道的原理,探索人体健康和疾病的本质,从而提出了一系列治疗方法和技术。

阴阳五行理论道医还借鉴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五行理论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纳为阴阳和五行两个方面。

在道医中,阴阳五行原理被用来解释人体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来维持身体的健康。

道医的治疗方法静坐和冥想道医注重通过静坐和冥想来调整身体和心灵的状态。

静坐有助于人们放松身心,回归内心,提高自身的能量和修养。

冥想可以帮助人们集中注意力,增强内在的觉知能力,从而提高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饮食调养在道医中,饮食调养被视为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道医强调饮食的平衡和谐,推崇食用新鲜、天然的食物。

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疾病特点,采用不同的食疗方法,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

草药疗法道医也采用草药疗法来治疗疾病。

道医认为草药具有天然的能量和治疗效果,可以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

熟悉草药的属性和功效,对于合理应用草药疗法至关重要。

道医学

道医学

目录第一篇道医学绪论第一章道医学引言第一节历史渊源第二节“理炁科学”和“理形科学”——慧与智第三节庶人、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第四节道德是医学的灵魂第二章道医学入门第三章一元四素全息论第四章三元(源)论的概念第二篇道医生理学第一章道医生理学概论第二章质元生理学第一节质元概述第二节气和炁一、炁的基本概念二、人体炁的生成三、气的生理功能四、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五、气的分布与分类第三章物元生理学第一节经脉系统概述一、血气、脉、经脉二、经脉的定名三、经脉系统的传输作用四、经脉系统层次的分类第二节经络系统一、经络系统概述二、经络的整体性和功能第三节脉道系统一、脉道系统概况二、八脉道系统的生理功能第四节丹窍系统一、网脉线二、之脉线(双螺旋脉线)三、内丹脉线四、外丹脉线五、天脉窍六、理脉窍七、混沌窍八、丹窍系统综述第五节道医藏象学一、道医藏象学概述二、五臟概要(一)肾臟(二)肝臟(三)心臟(四)脾臟(五)肺臟三、六腑概要(一)胆(二)胃(三)小肠(四)大肠(五)膀胱(六)三焦四、奇恒之府(一)脑(二)女子胞五、臟腑之间的关系(一)臟与臟之间的关系(二)六腑之间的关系(三)五臟与六腑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体元生理学第一节体元(性体)的客观存在性第二节生命体元的分类一、人体基础体元系统二、人体培生类体元三、灵光内蕴的性体第三节论体元的阴阳第三篇道医病因机理探讨第一章道医病因总论第二章疾病的内因机理第一节玄源致病内因一、显性玄源致病内因(一)七情内伤(二)内生五邪二、隐性玄源致病内因(一)元性致病内因(二)三魂致病内因(三)七魄致病内因(四)寄生体元致病内因第二节质元(源)致病内因一、隐性质元致病内因(一)气的失常(二)体质与正气的关系(三)心智素质与正气的关系二、显性质源致病内因(一)血的失常(二)津液失常三、隐显质元(源)内因的相互病理(一)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二)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第二节物元(源)性致病内因一、显性物源致病内因(一)五臟功能失调(二)六腑的功能失调(三)奇恒之府的功能失调二、隐性物元致病内因(一)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二)经络的气血逆乱(三)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四)经络的气血衰竭第三章常见疾病的外因第一节物源性致病外因一、显性物源致病外因(一)地域环境(二)生活工作居住环境(三)自然气候因素(四)意外创伤(五)饮食不节(六)劳逸损伤二、隐性物源致病外因(一)微观生物性外因(二)饮食不洁(三)地气水气场性外因第二节质源性致病外因(一)六淫性质(二)六淫共同致病特点(三)六邪各自性质及致病特点第三节玄源性致病外因一、致病信息体元分类二、正确认识信息体元致病第四篇道医诊断学第一章道医诊断学概论一、道医诊断学概述二、道医诊断技术层次分类三、道医诊断基本要求第二章望诊诊断第一节气色的分类鉴别一、望气色技术的培养方法二、细致掌握分辨气色三、病理气色的概略分析第二节面部气色望诊第三节眼部望诊第三章指剑掌眼诊断一、基本要求二、应用范围三、具体操作四、与切脉结合第四章体元丢失诊断一、诊断方法介绍二、病案举例编后记第一节历史渊源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巨系统,包括道、释、儒三大分支,其中以道学最为历史悠久,远溯于上古人纪时代,道德文化系统是生命真相的探索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脊梁。

道医知识入门(一)

道医知识入门(一)

道医知识入门(一)我命在我不在天在人生的规律中,人们由一般到特殊,由常道到非常道,在如何对待人生上,依据是否认识“全息因果律”,承认全息因果律,遵从全息因果律,一般有五种不同态度。

由于对待人生态度的不同,对待自然全息因果律的态度不同,因而产生出各类不相同的结果,各自走完甚为难得的一段人生之旅,消旧业产新业,弥旧因种新因,为将来新的或高或低不同层次的生命再循环而“自作自受”。

菩萨畏因,凡人畏果。

修真者因为畏因而高度重视因的生成机制和机理,在本因、内因、外因上整体把握,在本因上痛下功夫修炼,进入和掌握自然因果规律,消因化业,重新造化自己的人生和道生,自作道业佛果而乐受永享。

一、混命不信自然无以明,醉生梦死混人生;消尽宿福造新业,不识身后坠沉沦。

混命,是一种大部分常人的对待自然全息因果律的状态。

就目前世间而言,大部分人是不明自然全息因果律,不信自然全息因果律,他们过度地沉迷于四大假合,在混命的总趋势中度过一生;他们大多数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积福或者造业,以决定将来的去向。

这部分人恶业善业的积累,果报的享用,都处于一种被动的总趋势之中,由其本因中善恶因子含量的多寡,内因中的心性修为水平,外因中的社会影响、家庭教育等多重集约因素所决定。

不戒杀者将来的去向一般不妙。

世俗间有一句名言:人生是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去。

严格地说,实质上并非如此。

我认为人是一手提恶业,一手提福报来到世间。

这个业和福都全息地储存、携带在“来先去后作主人”的元性的全息系统之中,在一点灵光上镶嵌,在时空中流转。

是珍惜人生难得之机缘增福消业,还是醉生梦死消福增业,唯看己之心念而已,一念之差常至万劫难复。

不信自然无以明。

这类混命者,大都不相信万物是隐显共存,不相信物质不灭定律。

不相信除了肉身之我的客观存在外,还有信息状态之我的客观存在,只承认硬件而否认软件。

“不信自然”,这一现象的出现,从根性上分析,是他们在进入这一人生之前,他们的本性在时空的某一特殊环境中,没有经历或较少经历惨痛的磨炼;或者虽有刻骨铭心的经历,但是元性的能量在时空流浪生死的过程中损耗过大,丢失过多,一点灵光内在的量级微弱,不能对意识产生足量的潜移默化和导向作用。

道医的基础知识大全

道医的基础知识大全

道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道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结合中医理论和实践而形成的一种医学体系。

道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预防和调理,具有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以下是道医的基础知识大全。

一、道医学的起源和发展道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探索,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

在历史上,道医学曾经是中国医学的主流,但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被边缘化。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重视,道医学又得到了一定的关注和发展。

二、道医学的理论基础道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道家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功学说等。

其中,道家思想是道医学的核心,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自然界的宇宙相互联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道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和五行构成的,人体也是如此。

经络学说是道医学的独特贡献,它认为人体内有经络,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功学说则是道医学的重要实践手段,通过调节呼吸、运动和意念等方式来调理身体和心理。

三、道医学的诊断方法道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眼底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呼吸、腹鸣等来判断病情。

问诊是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饮食、生活习惯等来判断病情。

切诊是通过按摩病人的腧穴、经络等来判断病情。

四、道医学的治疗方法道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气功、草药等。

针灸是道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等,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是按摩人体的经络、腧穴等来调理身体和心理,也是道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

气功则是通过调节呼吸、运动和意念等方式来调理身体和心理,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草药是道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通过使用中草药来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

五、道医学的预防和调理道医学强调预防和调理,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状态等密切相关。

道医学堂丨道医学的脉道系统

道医学堂丨道医学的脉道系统

道医学堂丨道医学的脉道系统编辑/中国道医研究院结缘香囊免费结缘道医秘制端午节香囊+端午辟邪符一、脉道系统概况脉道系统既包含经络系统又别于经络系统这一基础隐态生理组织。

脉道系统在修真生理学中属于初真阶段必修的生理组织结构系统,是人体隐态物元生理组织中“后天中含先天”向复返生理组织的“真先天”境地的必由之路。

脉道系统主要由八脉道组成。

八脉道系统的主要内容是奇经八脉和它们的附支及交通支脉,八脉道是人身体上十二经络之外的八条脉路,是人体物元隐态生理组织结构。

八条脉分别名为:任脉、督脉,阴维脉、阳维脉,阴硚脉、阳硚脉,冲脉、带脉。

由于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同于十二经络那样有规律,它们相互之间只有阴阳分布关系而无表里关系,与十二正经不同,相对于“常道”是“奇”,与“偶”相对、相区别,故而古人冠之以“奇经”之名。

奇经八脉系统的生理组织学结所行经的路线和部位,正如紫阳真人云:“凡人有上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

”正因为如此,所以历史上并无详尽记戴和清晰的描述,非内观清楚者无从明白。

可以说八脉系统学说,是修真界的“专利品”。

奇经八脉的内容,最早散见于《黄帝内经》中各篇,到了《难经》才提出“奇经八脉”这一总韩称,并作集中阐述,古籍虽然介绍八脉系统,但是其文章言简意赅,常人颇难准确译注,各家各说,所以近代医家常常略而不述或所述甚简,以及所述非实。

八脉系统在人体生理纵织的较深层(经络之下或内),大部分纵向排列,与十二经络的轴向相同,只是解剖位置相对性较深。

例如,修身修真学中的“意动修经,灵动修脉”,在灵动中拍打四肢躯干的原因之一,就是疏通深层之八经脉和浅层十二经脉中部分狭窄、阻滞的经络。

八脉系统也同十二正经一样,存在着它们自己的“脉别”和“别络”(附支、交通支),随着修证的深入可逐步内观到它们的客观存在。

八脉之中,只有带脉在人体中是横向排列,与十二经络纵横交叉,沟通和连接经络。

十一经络在人体四肢中的排列是内三阴、外三阳这一结构特点。

传统道医教学

传统道医教学
解读道医玄机
——德道子
精选完整ppt课件
1
德道子简介
天路:道号:德道子 道家太上法门第25代弟子 陕西电视台《黄帝内经》演讲嘉宾 中华道医文化高级研究员 家传中医、师承道医 肤道养生公司高级讲师 歧黄医药公司首席讲师 中华德慧智经典教育公司讲师 擅长道医、中医望诊、治疗。 对多种慢性病、疑难杂症、有独道
解读精选道完整医ppt玄课件机
55
人身难得今亦得,真法难闻今亦闻。 不在今生身归道,更待何劫度此身!
惜 缘! 南无无量寿佛! 南无无量光明道德天尊!
精选完整ppt课件
56
一朵心莲送给各位有缘人!
愿大家:
生意顺达纳四海之财,
事业荣膺耀八方之辉!
感谢参会!
精选完整ppt课件
57
解读精选道完整医ppt玄课件机
29
阴土性人(失信德 )
阴土性人为脾脏系统之疾。道医认为是 失信德 之象,通过对体内“信德之炁”的 培养和调配,人就会变得:信德无疑、忠 信诚实、稳重厚道、宽宏敦实、笃信不疑、 忠一不二、重视因果、能容能化、能生万 物。身体就会:运化水谷、调理百味、吸 收输布、运化升清、消谷输气、调摄牙齿、 齿坚唇红、形无赘肉、身轻体健 。
43
阴气盛 之梦象
如果阴气盛,就会梦见 在大水中惊恐逃窜 。
解读精选道完整医ppt玄课件机
44
阳气盛之梦象
如果阳气盛,则会梦 见大火烧身;
解读精选道完整医ppt玄课件机
45
阴阳两盛之梦象
如果阴阳都盛,则会 梦见刀光之灾 。
解读精选道完整医ppt玄课件机
46
上焦气血盛之梦象
如果上焦气血过盛, 则梦见飞翔。
解读精选道完整医ppt玄课件机

道医学堂丨道教医学人体结构与生理(一)...

道医学堂丨道教医学人体结构与生理(一)...

道医学堂丨道教医学人体结构与生理(一)...道教医学的人体结构理论是以中医学经典著述(主要是《内经》、《难经》等)关于人体脏腑、经脉、关窍等方面结构为基础,以历代道家道教炼养家的内炼实践为依据,逐渐发展衍化而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

一、藏象及其生理中医学脏象认识是以天人相应思想为指导,通过五行五脏配属,形成了每个脏腑自成小系统,全部脏腑为整体的大系统;其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古代生理解剖学为出发点,以脏腑功能为主。

道教医学的脏象思想以内炼体验为依据和出发点,扩展了中医学关于各个脏象认识,特别在心、肾、肝、肺、脾以及胆、三焦等脏腑功能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作出了一定程度新的发挥以指导自身的实践。

二者共同之处在于都把“脏腑经络”视为“若干有关生理功能”,有关病理、病症一个密切相联属的系统”。

上述关于藏象的认知集中体现在道教内丹医学关于藏象的全面认识之上,故以下即以此为中心作的具体介绍。

1心肾交媾心、肾是脏象学说的核心构成,二者之间按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进行联系,以说明他们与身体其他脏器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及其特征。

《内经·素问》最早提出了心肾水火相交的思想,“解精微论”云:“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

”由于“心藏神,肾藏志”,很显然文中“水火”所代称的就是心、肾所藏的情志因素,这就初步揭示了心肾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一初步认识得到了内丹炼养术的某种程度发展,东汉后期《周易参同契》云:“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郭,运毂正轴。

”由于坎、离与水火升降相对用,而坎离水火其实乃是乾坤二气之“用”。

故上文实际上表达了水火升降之交媾关系,即内丹炼养的阴阳水火模型。

又云:“天地媾其精,日月相担持。

雄阳播玄施,雌阴化黄包。

混沌相交接,权舆树根基。

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

”所谓天地之精、日月、雄阳、雌阴、混沌,与上文“坎离”都是人体元气的代称,可视为人体心肾所寓之气的隐喻;而“根基”、“鄞鄂”则为阴阳水火交媾而产生具有生生之功的新质。

道医基础知识的全面介绍

道医基础知识的全面介绍

道医基础知识的全面介绍道医基础知识的全面介绍目录:1. 引言2. 什么是道医?3. 道医的起源与发展4. 道医的核心理念5. 道医的基本原则6. 道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7. 道医中的重要概念8. 道医与现代医学的联系与区别9. 道医的应用领域10. 结论引言道医作为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医学体系,自古以来一直受到许多人的关注和探索。

在现代医学的基础上,道医以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为基础,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医学视角和方法。

什么是道医?道医是指基于中国道家哲学的医学体系,它强调身体、精神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和和谐。

道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与自然和宇宙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调节身体、精神和环境之间的平衡来实现健康和治疗疾病。

道医的起源与发展道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道家哲学,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经》。

道医的理论基础主要集中在"道"、"阴阳"、"五行"等核心概念上。

随着历史的演变,道医渐渐形成独立的医学体系,并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道医的核心理念道医的核心理念是"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道医认为,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取决于与自然和谐共处,并通过调整内外环境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道医的基本原则道医的基本原则包括阴阳平衡、五行调和、动静统一等。

阴阳平衡是指身体内外阴阳两个相对的力量保持平衡状态,而五行调和则是指人体内五种能量(金、木、水、火、土)之间的平衡。

动静统一强调人体运动和静止之间的平衡,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内在的和谐。

道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道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

道医医师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治疗方法主要通过草药、针灸、按摩等手段,以调整身体和精神的能量。

道医中的重要概念在道医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需要我们了解。

比如"气",它是道医中非常重要的能量概念,能够影响人体各个方面的功能。

《医学入门》版本内容介绍

《医学入门》版本内容介绍

《医学入门》版本内容介绍《医学入门》是一本介绍医学基础知识的入门级教材,旨在帮助读者初步了解医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以下是对《医学入门》版本内容的全面介绍:第一部分,医学基础知识。

这部分主要介绍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医学的定义、发展历史、研究方法和伦理原则等。

此外,还涵盖了医学的学科分类、医学常用术语和医学文献检索等内容,为读者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人体结构与功能。

这部分主要介绍人体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

包括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

此外,还介绍了人体组织学、细胞学和遗传学等基础知识,帮助读者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第三部分,常见疾病与诊断。

这部分主要介绍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涵盖了多个疾病领域,如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产科疾病、儿科疾病等。

对于每种疾病,都会详细介绍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常用的诊断方法,帮助读者初步了解疾病的特点和诊断过程。

第四部分,常用医疗技术与药物。

这部分主要介绍医学领域常用的医疗技术和药物。

包括常见的医学检查技术,如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生化检查等,以及常用的治疗方法,如手术、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此外,还介绍了常用的药物分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用药原则,帮助读者了解药物的基本知识。

第五部分,医学伦理与法律。

这部分主要介绍医学伦理和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包括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医患关系、隐私保护等内容,以及医学法律的相关法规和规定。

帮助读者了解医学伦理和法律对医学实践的指导和规范。

第六部分,医学研究与科学方法。

这部分主要介绍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科学原则。

包括医学研究的设计、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等内容,以及科学伦理和科学道德的相关知识。

帮助读者了解医学研究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通过《医学入门》,读者可以初步了解医学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该教材内容全面,涵盖了医学的各个方面,是医学初学者的理想选择。

道教医学

道教医学
中医(世医)是根据道的易理、阴阳、五行、气血理论而阐发,这些显性的医学理论和方法利于世俗学习掌握和运用,只需掌握文理精义即可临床应用医术。有的甚至没有掌握其中的精髓,只是根据病人的病情,按照传统的方法及药方进行诊治。但是,道医则必须隐显、阴阳理论和实践集于一身,显性和隐性同步掌握,才能将道医学运用于临床实践。所以相对于现代医学而言,道医学是比较难以全面掌握和应用的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必须依靠医者本人坚实而且系统的精气神内功修炼基础。那么,说得简单一点,道医与中医(世医)之间的根本区别,其实是对精、气、神这三大人体基本生命物质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认识之间的差别。中医(世医)对人体精气神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理论认识、理性掌握的范畴中;道医则是既要有理性认识,同时也要对精气神具有自身内环境实践的直接感性认识,在双重认识整体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掌握。打个比方:就好象一个病人来治疗感冒,但是中医的医生从未得过感冒,而道医的医生则有过感冒的经历,并能够准确的找出根源的所在,这也是双方的区别。这个比方有点不恰当,将就一下。哈哈!!!道医学的基础理论,是建立在深邃的洞察力进行内证,运用自身的深度静定,对生命进行长期全面细致的观察,根据观察所得而逐步建立起人体医学理论基础。也是经过中华人民几千年来的实践而得来的。也就是说,在古代,许多道家修炼的修行者,在修炼丹道(追求长生)的实证过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累计起来的。中医(世医)在历史上则是继承和运用道医学中的这些基础理论,仅以智观加以学习和运用发展。中医学发展至现在,已经偏重于单纯的智观性发展和丰富,甚至将道医学中经过慧观所取得并且建立的基础理论,部分地轻率地当作糟粕抛弃掉。而且并逐步的和西方医学结合。例如在一个时期阶段中全面否定阴阳、五行学说,摒弃三魂七魄学说,甚至否定经络学说、气机学说等等。将中医学的灵魂抽离抛弃,全面向单纯的智观领域发展。这种现象在道医学领域是不可能发生的,道医学注重智与慧同观研究实践任何事物,而且将慧观所得作为指导智观的基础,是“慧智同观”研究医学的一门学问。

道医学堂丨道医诊断学概论

道医学堂丨道医诊断学概论

道医学堂⼁道医诊断学概论道医学堂⼁道医诊断学概论⼀、道医诊断学概述中国修⾝修真界按照法脉承传的派别中,各门各派都兼修道术,以术助道,以道⽣术。

道术分为五⼤门类:医、⼘、星、相、⼭。

其中医术的道医学是为五术之冠,真正师传的修真者,必然经师因材施教⽽精于医术道医,⽐较全⾯地掌握或者部分掌握道医学绝技,为和光同尘,隐修中治病救⼈,积功累⾏服务。

歧黄源于道,传统中医学的许多内容都源⾃于道学,中国历史上众多的医圣,⼤都是道学的佼佼者。

道医⽣于仁爱、慈爱、博爱之⼼,学习道医也必源于此⼼,⽅可掌握道医,学⽽有成,⽤则必应。

道家的医道既派⽣出世俗之中医学,⼜有别于世俗之中医学。

道医源于精、炁、神、性之理,五⾏⽣克之义,重视⼈与⾃然界的整体辩证法、辨证必求本因、内因、外因,施治也同样是本因、内因、外因整体性地调治。

道医学的许多技术以炁为本,在精熙神这三宝内,执两⽤中,透过质元的炁,同时把握住精与神,整体性地进⾏诊断和医治。

如果不修真,不经过“修之⾝,其德乃真”的实践,进⼊得⼀体道的境界中,则难以体悟、掌握和运⽤。

例如对本因的识别,对炁的辨认,常道之医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我修⾝学⼦,⼤都经历了⼏年或⼗⼏年的内功积修,炼已有所成就,⼼性道⽓初具,内部精炁神充沛,在此基础上学习实践道医则不难。

只蜉掌握了诀法,“修⾝学医,笼中抓鸡”,此⾔即⾮虚语。

传统中医学的望、闻、问、切,合称为中医学的四⼤诊断技术。

在古代,由于习医者是师传徒受,以内功为基,习医者⼤多数都知⽓识⾊,“望⽽知病”,或者知其概貌,事属常规。

望诊是⼀件最关键⽽且也是最基本的技术,所以将“望诊”列为四诊之⾸,习医者内修精炁神,同时必须精熟此术。

现代中医的望诊,由于师者不知,学者不识,望诊技术早已凋零不全,空存其壳。

“望”已经退化成为⾁眼的“看”。

秦汉以后,反⽽精研于四诊之末,以切诊为四诊之⾸,以脉诊为根本法。

世⼈只知中医诊脉,⽽不知其它绝技,真可谓⽂化承传中的遗憾。

医学基本入门知识点总结

医学基本入门知识点总结

医学基本入门知识点总结医学是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和疾病的科学。

它涉及医学基础知识、医学临床知识、医学技术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医学基本入门知识点是医学学习的基础,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从事医学工作的人员来说非常重要。

本文将重点总结医学基本入门知识点,包括人体结构、生理学、病理学、临床医学、医学技术等内容。

一、人体结构与功能1. 组织学:人体是由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组织,如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等。

组织学研究了人体各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 器官学:不同的组织构成了不同的器官,如心脏、肺、肝脏、肾脏等。

器官学研究了各种器官的结构、功能和疾病。

3. 系统解剖学:人体的各个器官又可以组成不同的系统,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

系统解剖学研究了各种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 人体生理学: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系统,各种器官和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维持了人体的正常功能。

生理学研究了人体各种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及其调节机制。

二、病理学1. 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研究了疾病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包括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变化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2. 病理解剖学:病理解剖学研究了各种疾病对人体结构的影响,包括病变的形态学表现、病理生理变化和病因。

3. 病理化学:病理化学研究了疾病对人体生化代谢的影响,包括病理生化变化和对人体的影响。

4. 病因学:病因学研究了各种疾病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以便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三、临床医学1. 诊断学:诊断学是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它研究了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其诊断方法。

2. 治疗学:治疗学研究了各种疾病的治疗原则、方法及其效果评价。

3. 预防学:预防学研究了各种疾病的预防原则、方法及其效果评价。

4. 临床检验学:临床检验学研究了各种临床检验项目的原理、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5. 临床药物学:临床药物学研究了各种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其不良反应。

道医的养生知识

道医的养生知识

道医的养生知识道医是指以道家思想为基础,注重修身养性的医学传统。

道医强调通过修行和调养身心,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在道医的养生知识中,融合了道家哲学、中医学以及一些禅修的技巧。

本文将介绍一些道医的养生知识,以帮助读者改善健康和提高生活品质。

一、内外调养之道在道医的养生理念中,内外调养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内调养主要指的是调整人体内部的气血、阴阳平衡。

为了实现内调养,道医强调饮食的重要性。

食物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来源,因此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饮食非常重要。

养生饮食建议多选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同时少食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此外,道医还强调每天定时定量地进食,避免暴饮暴食。

外调养则主要是通过锻炼身体来改善健康。

道医推崇的外调养方式包括太极、气功、八段锦等。

这些运动方式能够调和气血,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同时,适量的阳光照射、户外活动也是外调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养心安神之法在道医的养生知识中,养心安神被看作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

道医推崇的养心方法主要包括冥想、静坐和深呼吸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减轻压力、缓解焦虑和改善睡眠质量。

此外,道医还提倡艺术形式的修心养性,比如欣赏音乐、绘画和写作等,这些活动能够帮助人们调节情绪、舒缓压力。

三、按摩推拿的功效按摩推拿是道医中一种常见的养生方式。

通过按摩和推拿,可以促进气血循环,疏通经络,达到调理身体的效果。

在道医看来,经络是人体内气血流通的通道,保持经络的畅通对于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按摩推拿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养生手段。

常见的道医按摩技法有拍打、揉捏、推拿等。

对于一些具体疾病,道医也有特定的按摩手法,如头部按摩、脚底按摩等。

四、心态的调整心态的调整是道医养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道医认为,人的情绪对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非常有益的。

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道医建议通过冥想、反思以及学会放下的方式来调整心态。

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舒适,有助于减少精神压力,增强自我修养。

道教医学经典书籍

道教医学经典书籍

道教医学经典书籍道教医学是一门独特而古老的医学体系,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影响。

道教医学经典书籍记录了道教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发。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几本道教医学经典书籍,深入探索其中的智慧和理论。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道教医学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书由黄帝与医师伯高的对话形式组成,分为两部分:《素问》和《灵枢》。

《素问》主要探讨人体的结构、功能和病理,提出了“四诊法”和“阴阳五行”的理论;《灵枢》则强调调节和保护人体的方法,包括饮食、运动和针灸等。

《黄帝内经》系统地阐述了道教医学的核心观点,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平衡。

这本书不仅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世界医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药物学著作,被认为是道教医学的经典之一。

这本书共收录了365种动植物药材,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性味、功效、用法和配伍等信息。

《神农本草经》的作者是神农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之人。

这部书首次系统地分类和整理了中国草药,并对其药理作用进行了探索。

在道教医学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而《神农本草经》则为后世的药物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 《千金方》《千金方》是李时中在唐朝编写的一部著名的医学书籍,也是道教医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收集了唐代以前的医学著作,总计460种方剂。

它不仅介绍了药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还包含了医疗技巧、饮食调养和针灸推拿等内容。

《千金方》在道教医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强调了药物治疗与饮食调理的结合,倡导了个性化医疗的观念。

这本书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医学的成果,对后世医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4. 《般若医方》《般若医方》是晚唐时期医学家孙思邈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道教医学的经典之一。

这本书包含了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同时涵盖了饮食调理、药物疗法和针灸等内容。

茅山道医教你面诊绝招,大道至简一学就会,赶紧收藏

茅山道医教你面诊绝招,大道至简一学就会,赶紧收藏

茅山道医教你面诊绝招,大道至简一学就会,赶紧收藏自古以来十道九医,作为修道之人多懂道医岐黄之术,兼修命相占卜之学,而学习道医首先要从基本功开始,也就是望闻问切的功夫,我们都知道看病先把脉,其实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上医诊病望而知之谓之神,望的功夫才是基本功里的重点,切脉是辩证过程中最后的综合论断,很多道友喜欢道医学,时常也有道友和弟子问我关于望闻问切的知识要点,今天敏真就和大家分享一些道医面诊的知识,并且是大道至简一学就会的面诊绝招。

一、额头:额头横纹越多,压力就越大,心胸就小,发青发暗,神经衰弱,睡眠不好,青黑为失眠多梦,额头肉厚的人心宽,容易逆来顺受,额头皮薄无肉,爱皱眉头,多想事,好钻牛角尖,心情反复,在额头上出现旋纹+十字纹斜字纹,易得精神抑郁,额头有通天纹,做事容易耿耿于怀,易走极端,思想偏激。

额头只一条横纹比较深,说明住宅南方有一条东西路,导致此人性格孤傲。

印堂有悬针为悬针破印,一不利婚姻,二不利心脑血管,从头到印堂有一线暗红色的印堂发红,为血质粘稠,额头有“+“,印堂有通天纹,或额头有十字纹,印堂有通天纹,易出心脏病。

如果印堂发黑发暗,为心力憔悴,心脏功能衰弱,印堂发黑干燥,天柱骨塌陷大限将至,死于心脏病,额头有这种人血脂特别高,发暗红色,心脑血管不好,易出心脏病。

斜的十字纹,小孩先天性心脏病,发黑干燥,天柱骨塌陷,将死于心脏病波浪纹:额头有波浪纹。

此人神经兮兮,疑心病重。

“~~~~~~”波浪纹越多,则越重,波浪纹越多越重最终导致精神分裂。

二、鼻子鼻子为九州之中,也就是中宫,通心通脾通胃,通五脏六腑为五脏三元之司。

五脏,心肝脾胃肾三元,精、气、神鼻子干燥,人无神。

暗黑则精衰。

鼻子破象有疤则气败,先天体质虚弱。

鼻头破相,不利财运,同时代表脾胃不好。

鼻翼、兰台有黑痣或疤,破财存不住。

同时代表身体肠胃易出身体疼痛之症。

鼻孔外露上仰易得脾胃急症,性格浮燥,如果鼻翼干燥则代表胃酸、胃胀。

鼻翼两侧毛孔粗露,消化系统不好。

熊春锦--道医学

熊春锦--道医学

从道家传统解析生命的真相:道医学作者:熊春锦出版社:团结出版社道医学,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最初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其代表作以现存的《黄帝经》最具有代表性。

熊春锦先生总结历代高真圣贤的道医学、中医学理论及经验,结合自身道医临床实践写成此书。

书中介绍了道家的“一元四素法论”和“三元(源)化生万物学说”,介绍了道医学的三元生理学、道医病因学等,详细阐述了人类的性体系统——本体性体系统、培生性体系统、永生性体系统、灵光蕴性体系统,在这之前,无论是传统中医学界,还是在道学界,都没有显传的文献资料对这些系统介绍透露得这么详细;有关经脉系统的十二经络、八脉道、四线三窍等多容都是罕见前人的。

第一篇道医学绪论第一章道医学引言第一节历史渊源第二节“理炁科学”和“理形科学”——慧与智第三节庶人、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第四节道德是医学的灵魂第二章道医学入门第三章一元四素全息论第四章三元(源)论的概念第二篇道医生理学第一章道医生理学概论第二章质元生理学第一节质元概述第二节气和炁一、炁的基本概念二、人体炁的生成三、气的生理功能四、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五、气的分布与分类第三章物元生理学第一节经脉系统概述一、血气、脉、经脉二、经脉的定名三、经脉系统的传输作用四、经脉系统层次的分类第二节经络系统一、经络系统概述二、经络的整体性和功能第三节脉道系统一、脉道系统概况二、八脉道系统的生理功能第四节丹窍系统一、网脉线二、之脉线(双螺旋脉线)三、丹脉线四、外丹脉线五、天脉窍六、理脉窍七、混沌窍八、丹窍系统综述第五节道医藏象学一、道医藏象学概述二、五臟概要(一)肾臟(二)肝臟(三)心臟(四)脾臟(五)肺臟三、六腑概要(一)胆(二)胃(三)小肠(四)大肠(五)膀胱(六)三焦四、奇恒之府(一)脑(二)女子胞五、臟腑之间的关系(一)臟与臟之间的关系(二)六腑之间的关系(三)五臟与六腑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体元生理学第一节体元(性体)的客观存在性第二节生命体元的分类一、人体基础体元系统二、人体培生类体元三、灵光蕴的性体第三节论体元的阴阳第三篇道医病因机理探讨第一章道医病因总论第二章疾病的因机理第一节玄源致病因一、显性玄源致病因(一)七情伤(二)生五邪二、隐性玄源致病因(一)元性致病因(二)三魂致病因(三)七魄致病因(四)寄生体元致病因第二节质元(源)致病因一、隐性质元致病因(一)气的失常(二)体质与正气的关系(三)心智素质与正气的关系二、显性质源致病因(一)血的失常(二)津液失常三、隐显质元(源)因的相互病理(一)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二)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第二节物元(源)性致病因一、显性物源致病因(一)五臟功能失调(二)六腑的功能失调(三)奇恒之府的功能失调二、隐性物元致病因(一)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二)经络的气血逆乱(三)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四)经络的气血衰竭第三章常见疾病的外因第一节物源性致病外因一、显性物源致病外因(一)地域环境(二)生活工作居住环境(三)自然气候因素(四)意外创伤(五)饮食不节(六)劳逸损伤二、隐性物源致病外因(一)微观生物性外因(二)饮食不洁(三)地气水气场性外因第二节质源性致病外因(一)六淫性质(二)六淫共同致病特点(三)六邪各自性质及致病特点第三节玄源性致病外因一、致病信息体元分类二、正确认识信息体元致病第四篇道医诊断学第一章道医诊断学概论一、道医诊断学概述二、道医诊断技术层次分类三、道医诊断基本要求第二章望诊诊断第一节气色的分类鉴别一、望气色技术的培养法二、细致掌握分辨气色三、病理气色的概略分析第二节面部气色望诊第三节眼部望诊第三章指剑掌眼诊断一、基本要求二、应用围三、具体操作四、与切脉结合第四章体元丢失诊断一、诊断法介绍二、病案举例编后记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巨系统,包括道、释、儒三大分支,其中以道学最为历史悠久,远溯于上古人纪时代,道德文化系统是生命真相的探索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脊梁。

道医学入门

道医学入门

道医学入门空净道家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道家文化分为文道、武道。

道家的“文道”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而且体系庞大的文化系统。

道医学就是道家“文道”中的五术之一,道家五术分为医、卜、星、卦、山五大门类。

其中道医学名列五术之首,是道家历代修真者的必修课之一,也是道家法脉承传中代代相继、口传心授的重要内容。

只是由于法脉承传秘授的特点,所以历史上鲜见文字专著流传于世间。

道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道医学的内容长期以来在道家内部的不同脉系之中师徒相授,代代相传。

为人民健康的预防、治疗和保健贡献着力量。

由于道医学是内功修真者在世间“广施方便,救死扶伤,德化众生,积行累功”的重要工具,所以古往今来,道医学可以说是最接近人民大众的一门医学,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道家人物布施医道、起死回生的脍炙人口的故事。

道医学以药物便易、方法简便、疗效可靠而著称于世,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国流传几千年而不颓,逐步发展成独立的医学体系。

道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由于是一种自身实证基础上的医学技术,它已经超越世俗“眼见为实”认识论的限制,是人体生命科学中,必须跨越太极阴阳相互之间的障碍和制约,自由穿越太极弦才能真正掌握和应用的学科,是一种深层次高领域的生命医学领域。

所以,真正上乘的道医学都必须在本身进行系统内功修证的基础上,证至相应的层次和阶段,然后经过上师的心传印授才能真正掌握和应用。

所以道医学历代都是师徒承传,理论和方法只限于笔抄纸录,口诀相延,不付梓印。

虽然其中许多方法在历史长河中也与世医相融交汇,但是其中根本的精华,仍然深藏脉系之中,不易被世俗所掌握,故而历史上鲜有道医学这方面的专著论述。

道医与世医(道家将国医或中医称之为世医)都是同源共脉,都源自于自然大道。

古有:“歧黄源于道”之说,此言非虚。

世医是根据道的易理、阴阳、五行、气血理论而阐发,这些显性的医学理论和方法利于世俗学习掌握和运用,只需掌握文理精义即可临床应用医术。

医药入门知识点总结

医药入门知识点总结

医药入门知识点总结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医药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医药知识是指有关医学和药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知识。

了解医药知识不仅有利于提高自我保健能力,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医疗保健制度和规定。

本文将就医药入门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医学、药学、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知识要点。

一、医学基本概念1. 医学的定义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疾病的科学,主要包括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知识。

2. 人体结构人体是由多个器官组成的,主要包括头部、胸部、腹部、四肢等部位。

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的功能,如心脏负责泵血、肺部负责呼吸等。

3. 常见疾病医学领域常见的疾病包括感冒、发烧、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

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4.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医生通常会通过观察症状、体检、化验等方式对疾病进行诊断,然后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5. 医疗制度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制度有所不同,包括医保制度、医疗机构分类、医生资质等方面的规定和制度。

二、药学基本概念1. 药学的定义药学是一门研究药物的科学,主要包括药物的制备、性质、用途、毒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2. 药物分类药物主要可以分为中药和西药两大类。

中药是指来源于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的药物,西药是指通过化学合成或生物技术制备的药物。

3. 药物的用途药物可以用于治疗疾病、缓解症状、改善生理功能等。

不同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用途。

4. 药物的剂型药物可以采用药片、药液、注射剂、外用制剂等不同剂型进行给药。

不同剂型有不同的用药方式和效果。

5. 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药物依赖等。

因此,在用药过程中需要注意自我保护和监测反应。

三、医疗保健基本知识1. 健康概念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

保持健康有赖于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医疗保健。

2. 预防保健预防保健是指通过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定期体检等手段预防疾病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医学入门空净道家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道家文化分为文道、武道。

道家的“文道”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而且体系庞大的文化系统。

道医学就是道家“文道”中的五术之一,道家五术分为医、卜、星、卦、山五大门类。

其中道医学名列五术之首,是道家历代修真者的必修课之一,也是道家法脉承传中代代相继、口传心授的重要内容。

只是由于法脉承传秘授的特点,所以历史上鲜见文字专著流传于世间。

道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道医学的内容长期以来在道家内部的不同脉系之中师徒相授,代代相传。

为人民健康的预防、治疗和保健贡献着力量。

由于道医学是内功修真者在世间“广施方便,救死扶伤,德化众生,积行累功”的重要工具,所以古往今来,道医学可以说是最接近人民大众的一门医学,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道家人物布施医道、起死回生的脍炙人口的故事。

道医学以药物便易、方法简便、疗效可靠而著称于世,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国流传几千年而不颓,逐步发展成独立的医学体系。

道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由于是一种自身实证基础上的医学技术,它已经超越世俗“眼见为实”认识论的限制,是人体生命科学中,必须跨越太极阴阳相互之间的障碍和制约,自由穿越太极弦才能真正掌握和应用的学科,是一种深层次高领域的生命医学领域。

所以,真正上乘的道医学都必须在本身进行系统内功修证的基础上,证至相应的层次和阶段,然后经过上师的心传印授才能真正掌握和应用。

所以道医学历代都是师徒承传,理论和方法只限于笔抄纸录,口诀相延,不付梓印。

虽然其中许多方法在历史长河中也与世医相融交汇,但是其中根本的精华,仍然深藏脉系之中,不易被世俗所掌握,故而历史上鲜有道医学这方面的专著论述。

道医与世医(道家将国医或中医称之为世医)都是同源共脉,都源自于自然大道。

古有:“歧黄源于道”之说,此言非虚。

世医是根据道的易理、阴阳、五行、气血理论而阐发,这些显性的医学理论和方法利于世俗学习掌握和运用,只需掌握文理精义即可临床应用医术。

但是,道医则必须隐显、阴阳理论和实践集于一身,能够洞穿太极弦,显性和隐性同步掌握,才能将道医学运用于临床实践。

所以相对于世俗中的医学而言,道医学是比较难以全面掌握和应用的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必须依靠医者本人坚实而且系统的精气神内功修炼基础。

道医与世医之间的根本区别,其实是对精、气、神这三大人体基本生命物质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认识之间的差别。

世医对人体精气神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理论认识、理性掌握的范畴中;道医则是既要有理性认识,同时也要对精气神具有自身内环境实践的直接感性认识,在双重认识整体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掌握。

道医学的基础理论,建立在以甚为深邃的洞察力内证,运用自身的深度静定慧观,对生命进行长期全面而细致的观察,根据观察所得而逐步建立起人体医学理论基础。

世医在历史上则是继承和运用道医学中的这些基础理论,仅以智观加以学习和运用发展。

中医学发展至现在,已经偏重于单纯的智观性发展和丰富,甚至将道医学中经过慧观所取得并且建立的基础理论,部分地轻率地当作糟粕抛弃掉。

例如在一个时期阶段中全面否定阴阳、五行学说,摒弃三魂七魄学说,甚至否定经络学说、气机学说等等。

将中医学的灵魂抽离抛弃,全面向单纯的智观领域发展。

这种现象在道医学领域是不可能发生的,道医学注重智与慧同观研究实践任何事物,而且将慧观所得作为指导智观的基础,是“慧智同观”研究医学的一门学问。

道医学的学习与掌握,首先在于对传统理论的全面继承,而不是轻率地否定。

道医学诞生于道家修真者数千年以来,以自己的性命为试验室进行长期反复的研究和实践,首先在自己身体之内进行全面归道性转化实践,探索精气神与形之间的本质关系,成就了千千万万的祖先,使他们步入真人的行列,并且同时产生了道医学。

道家理论认为:自然大道的顺变演化过程是:虚化神,神化炁,炁化形,形生而产生万物,物形一旦形成,道炁则滞塞不通。

自然大道的逆向回归过程是:形化炁,炁化神,神化虚,当进入虚明境界后,虚实相通,就能穷通万物而复归于道。

人类对道对自然的认识,必须经过:体于物而知“身”,体于形而知“炁”,体于炁而知“神”,体于神而知“虚”,体于虚而归道的正确过程。

在这五个阶段和过程之中,人类绝大部分固囿在一个“体于物而知身”的初级阶段和过程中。

人们通过逻辑思维后天的智识观察、研究和实践对自然万物的探索,从而逐步明白、知晓我们人类自己与万物的之间的辩证依存关系。

但是对“万物皆有炁,万物乃一物”的真理,如果不进行内证,产生高质量的系统而可控的灵感思维,就不知道还要研究和实践多少年才能产生真知形成共识。

道家修真者与世俗不同,他们运用的方法是灵感思维与逻辑思维同步“穷通塞之端”,炁的滞塞既是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障碍,也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运用三因理论研究这个炁“塞”的真正原因所在,探索解除这个闭“塞”不通“因”的转归。

这个“端”就是打开塞的根本源动力,也就是暂时看不见又摸不着,但是实际又客观存在的特殊物质“炁”。

炁是生化之源变化之端。

炁虽然不可见,但是它却决定着形的成败、生死与活力。

道家修真者的“体于物而知身”,首先是以诚信之心承传着祖先们的成功经验,是一种显隐高度结合对炁的全面实践。

穷通塞之端,体形炼真炁,修心归虚明,回首返先天。

君子体物而知身,体身而知道,这是修真者必然的正确的实践过程。

体于身知炁,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艰苦历炼修持过程,也是掌握道医学的基础。

内功界的师傅们常说:“知精者可为常医,识炁者可为良医,达神者则为神医。

”这种根据内修水平确定道医学识层次的分类方法,与世医有着根本的不同。

“虚实相通,一体掌握”才能真正全面地掌握道医学的精华。

道医学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宗,以经络学、脏象学为基础,以“气血”为理用。

尤为突出对炁的灵活运用和调整,把握这一生化之源,造化之端,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这一点也正是被现代医学所忽视的根本所在。

世医对人体健康的恢复和保持,侧重于运用药物、针灸等等各种方法对人体的精气神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动态平衡,达到治疗目的。

道医则是根据“万物皆有气”的原理,在同时运用世医方法的基础上,直接调集各类相应的“气”进行灵活运用。

对人体内的气机进行清除病气、浊气、邪气,补充生气、清气、正气。

使机体中的精气神恢复动态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对于疾病的认识,病因机理的分析,世医重视二因,即内因和外因的致病作用。

道医对疾病的认识,则重视三因,即本因、内因和外因。

这也是道医学与世医学的根本区别所在。

本因,是指一点灵光在历史时空中携带而来的致病因素,它们是能在体内逐步释放,并且与内因和外因密切协同作用,从而产生疾病的因素。

本因是一种以全息信息方式储存并且携带的,以炁的方式客观存的致病因素。

现代医学已经从微观领域发现了DNA 遗传基因病因携带现象,但是要发现慧观中疾病的全息携带现象则尚需时日。

目前的科学研究方法还暂时难以真正全面地进入“炁”的领域之中。

世医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偏重于对内因和外因研究和应用。

道医非常重视整体,本因内因外因这三因的协调性研究和应用,“上工治未病”防胜于治,化优于堵。

道医将预防和化解三因对人体的作用力作为重要医疗方法。

道医学还非常重视外环境各种炁场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作用以及调整化解。

运用道家五术山术中的“风水学”对阴宅、阳宅这些外环境进行巧妙处理,常能使许多慢性疾病加速治愈或者不药而愈。

运用“万物皆有炁”的基本原理,运用各种方法调适和营造良好的炁场环境保持和维护人体的健康。

简而言之,道医学与世医学同源同根,世医学中所具备的内容,道医学中都存在着,而道医学中的内容,由于理义更为深奥,有许多内容并非世医所能完全理解与接受,所以仍然保持着它自身的独立性,在道家内部承传。

另一方面,数千年以来道医学与世医学互渗交融,众多的内容早已同化于世医之中,我们从世医名著的大量名词术语中即可见一斑。

只是各自阐释的深度广度和准确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特别是今人的阐释由于缺乏自身内证的体验,其中也不乏许多曲解之论误导后进者。

今人如想进行道医学的实践,如果在掌握世医学的基础上步入,也不是非常艰难的过程。

例如:医用古汉语、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腧穴学、经络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学、方剂学等知识,都是进入道医学的基础。

吾亦将在各篇中对世医所未能论及的相关理论方面,根据师传和实践所得作一些简要的介绍,以飨读者。

余幼承家学师传,蒙师心传道医心法,从事道家佛家内功修证和临床医学实践数十年,进行传统内功和医学教学工作十余年,对道医学的博大精深和至简至易颇有一些肤浅的感受,虽然所知晓的道医学内容也只是一麟半爪。

但是有感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医林的繁荣昌盛,所以不揣冒昧,拾笔作些介绍,以管见呈之于杏林同仁,也希望有缘者因此而得遇明师口传心授,步入道医学的殿堂,真实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学文化。

救世济危,造福人类。

引言一、历史渊源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巨系统,包括道、释、儒三大分支。

其中以道学最为历史悠久,远溯于上古人纪时代,道德文化系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脊梁。

道医学源于道家的修真学说(也就是后世所言的金丹学说),它在道家内部严格地恪守着师徒相授的原则,在各脉系中代代口传心授、相互承传。

《黄帝内经·上古通真论》中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段话中的“其知道者”就是中华道德传统文化系统的缔造者。

博大精深的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是诞生道医学、传统中医学的源泉,“歧黄源于道”,绝非虚言。

“道”不可见但可知,“德”可见亦可积,积之厚足,则可知“道”而生万化。

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是东方哲学、科学、医学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

她养育我们的祖先撰写出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出领先于世界的四大发明,造就了大唐盛世。

盛唐文化的深远影响,从至今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文化现象中仍可略见一斑。

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每个领域之中,它在历史上曾给中华民族在带来无比的辉煌。

宋代以后,由于中华道德文化系统中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儒学文化进入了教条化阶段,以及接踵而至的外族入主中原,加之西方科学的传入,才逐步压抑和冲淡了道德文化系统对中华民族社会发展的作用力。

综观历史的进程,中华道德文化系统在近数百年中,在各个领域的作用力都日见势微,民族虚无主义者大兴其说,有识之士忧心忡忡。

但这种现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暂时现象,中华道德文化系统由于高度符合宇宙自然的总法则,必会兴盛于世,大行其道,传遍整个世界。

分析中华传统中医学系统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我们便可得到道德文化与传统中医学诞生之间的因果关系。

由于中医理论富含中华道德文化系统的内核,在运用中比其他领域更贴近中华道德文化系统的源头,因此,它虽然在近数百年来饱经蹂躏,却仍然以顽强的生命力傲立于中华大地,百折不挠地顽强地发展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