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谏》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6 求谏3-人教版
设计
意图
巩固微课所学成果——求谏的结构层次分析。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环节2
教学
过程
整体把握
教师
活动
1、从明君贤臣典范——唐太宗魏征谈及。
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唐太宗是如何求谏的,贞观年间的求谏之风体现在哪些方面
3、身为君王的唐太宗为何能够做到虚心纳谏,那是因为他的身上有着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六、学前准备
1、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2、布置学生自主完成相关导学内容。
3、布置学生学习微课视频《求谏》(二)。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1
教学
过程
导入
教师
活动
1、微课小结,大屏幕出示词语:求。引领学生重温微课内容,巩固知识。
2、提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出处吗?
预设学生行为
预设学生行为
自由发言,合作讨论探究。
借助预习导学,学生应当能够自主完成。
必要时,给予学生暗示性信息,联系前文所学知识。
设计
意图
让学生总结出相关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下一环节问题探究奠定基础。
教学环节3
教学环节4
教学
过程
技法鉴赏
教师
活动
提问:1、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提示:联系我们所学的课文,给出暗示信息。
预设学生行为
自由发言,合作讨论探究。
教师给出提示,引导诱发思维,引导学生得出结果。
设计
意图
这一环节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更能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教学
过程
《求谏》学案
《求谏》学案【学习目标】1、归纳和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3、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1、自主阅读P52、53页内容,了解《贞观政要》及古代谏官制度。
2、反复诵读课文,了解每段的大意。
3、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俨.肃谏诤.藉.忠臣匡.正全.其家鲠.议纳刍蕘..罄.其狂瞽..之士举其愆.过..内省.不以为忤.属文多中.朕失勖.之禹雕其俎.纂.组伤女工4、对照译文,自主疏通全文语意。
二、合作探究1、从《求谏》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对于纳谏有着怎样的认识?他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引导臣子积极进谏?2、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3、课文对于纳谏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什么启示?三、检测反馈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亦不能独全.其家全:完全。
B正主任.贤臣任:任用C举其愆.过愆:罪过,过失D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勖:勉励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每有谏者师者,所以B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家叔以.余贫苦C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D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不明”忽然“幸”有点谦虚的意思,但也包含着唐太宗发自内心的对臣子的感谢以及对“直言鲠议”的渴求。
B唐太宗用比喻类比的方式,指出就想必须照镜子才能看到自己的面容一样,皇帝要知道自己的过失,也必须依靠忠正之臣的谏诤。
C唐太宗时,宰相入朝商议国家大事,一定让谏官跟随进去,让他参与接见,了解国家大事,如果有所陈说,一定虚心采纳。
D唐太宗对于历代王朝的覆亡的教训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中国历朝周期性覆灭的根本原因在于君主制度本身,因此试图通过臣子劝谏进行补充。
求谏 教案
求谏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谏言,并理解谏言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有正确的观点、勇敢的态度,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写出简单的谏文。
二、教学重点:1. 学习谏言的含义和作用。
2. 学习谏文的写作格式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些相关的例子,向学生介绍谏言的概念和作用。
例如,讲述历史上的忠臣义士对国家的劝谏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反腐倡廉。
2. 学习谏言的含义和作用(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并总结什么是谏言,谏言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谏言可以帮助领导者纠正错误,促进国家或组织的发展,并激发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
3. 学习谏文的写作格式和注意事项(2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谏文的写作格式,包括首先向领导者表示敬意,然后指出问题的原因,接着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并以积极的语气结束。
教师还提醒学生注意语言的温和、客观和合理,避免带有攻击性的言辞。
4. 示范写作(2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篇范例谏文,并解释每一部分的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5. 小组练习(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写作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和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在便签上写出一些问题的关键词,供学生参考。
6. 展示与总结(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谏文,并进行点评和总结,让学生互相借鉴和提升。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入相关例子来启发学生对谏言的认识和理解。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练习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资源:1. 课件:通过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展示相关例子和写作技巧。
2. 便签纸:供学生做练习和修改谏文。
六、课堂评估:1. 学生小组展示谏文:评估学生对谏文写作格式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个人完成一篇谏文:评估学生对谏文写作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引入相关例子、小组合作学习和示范写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谏言的作用和重要性,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单元《求谏》教学设计
《求谏》优秀教学设计一、内容及解析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而在本节课中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求谏》。
《求谏》一文所论述的核心是君主纳谏问题,理解它的关键在于学习文中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的一套行为规范,即所谓的“君道”,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知识。
《求谏》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所熟悉的“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
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
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够把握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3.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以及它的弊端,.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目标解析】1、通过合作探究,掌握文中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内容并总结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已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3、通过教师导入和概述,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及其弊端,学习和了解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
本文的主要内容作者通过总结“贞观之治” 的历史经验来警示当代帝王要励精图治,因此要通过朗读和翻译课文,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内容。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还是靠教师对本文写作背景的讲解与介绍。
此之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翻译以及疏通还是存在困难的,这需要通过教师点拨和学生合作探究来完成学习。
四、教学条件支持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PPT课件。
因为学习本文需要介绍大量的写作背景,使用课件,有利提高效率、活跃课堂气氛。
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1、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博大)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沿着王土的边涯)”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权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
(完整版)《求谏》优秀教案
《求谏》授课设计授课目的1.初步认识中国古代政治系统以及它的弊端。
2.经过学习课文,认识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3.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培养概括能力。
4.能够掌握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授课重点难点1、认识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领悟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2、积累一些实词词义,特别是固定搭配。
训练翻译技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三课时课前准备完成教学设计上的相关练习授课过程一、导入:这个单元的专题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广博)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沿着王土的边涯)”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特别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权益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独断。
为了防范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端,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
《求谏》一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围,而我们所熟悉的“君舟民水” 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围。
这些思想的提出,在必然程度上会防范上下拥堵、政务失态的产生,保护封建王朝的牢固。
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纤弱无力的说教了。
二、文化背景(见课件)1、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思想2、唐太宗的故事3、《贞观政要》的相关知识三、研习课文(一)研习课文第一段1、让学生读第一段,结合教学设计上的相关练习解决本段重要文言知识2、师生一起劝导文言翻译3、提问:唐太宗说这番话的主旨是什么?希望忠良发现君主过失就“极言规谏”。
(唐太宗在这段阐述中道出了自己对于理想的政体运作模式的设想──君主畅怀纳谏和臣子正直敢言的相互当合,这对于君臣关系的阐述是有必然说服力。
但是,在皇帝占主导地位的古代政治格局中,皇帝和臣子的地位其实不是同等的,这种政体运作模式能否顺畅进行,主要取决于皇帝一方。
《求谏》学案(2)(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求谏》学案(2)(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求谏》学案(2)(人教版高二选修)1《求谏》学案(2)(人教版高二选修)《求谏》是唐代名将韩信和刘邦之间的故事,也是一篇极富哲理性的文章。
本文从《求谏》中选取几个片段,分别解析其中的思想观点并进行阐述。
第一段:刘邦问谋士酷吏儒生子午刘邦问子午:“韩信此人,可卿与共事,其贤不贤?”子午说:“韩信,才也。
然未必谋士也;兵也,未必将也;足智,未必能用也。
今上兵未战而废兵,此兵不可为也;复兵不顾返程,此不用韩信之材也。
臣以为不可用。
”刘邦问:“谁可者?”子午曰:“张良。
”刘邦曰:“闻张良。
何以?”子午曰:“良之才,固可与共事。
今有乱,而吕后有寵,吕后若立,其天下也。
今如上辅韩信,则吕后必妒;以臣之度之,吕后自知,必不免。
今立张良,则张良智可辅,而又不嫉。
臣所以推良也。
”刘邦马上以此问韩信,韩信曰:“谋臣其如婴儿耳。
”这一段,反映了韩信和张良之间的差别,也凸显了管理尖子的难度。
刘邦的问题是,韩信贤不贤?子午说,韩信贤而未必谋士、将军、能用。
就韩信的才智论,子午同意,但根据战争从过程,却认为不能用他。
推荐张良,也是因为张良的才智目前可以匹敌韩信,同时没有韩信的嫉妒,更不应该忙于谋权。
韩信则所坚持的观点是:“谋臣其如婴儿耳。
”他的意思是说人的心思都是一样。
在面临的事情时,有时候发现困惑源于深谋远虑,但其实最好的食谔信还是自己的身心充雕,灵活的应对与处置周围的问题,才是内外“兵器”兼备的真正胜利之道。
第二段:韩信意使兄征兵韩信意使其兄韩信善操兵器,遂兵征,请妻子守家。
韩信行伍刚出鸿门宴之事,心神未平。
兵到归化城之下,遇赵信,以道理相陈布政斗局。
赵信从之,韩信遂不战而幸克归化。
这一段反映了一个人的情志,人们在面对事情时如何运用情志控制自己的行为。
韩信在出兵前让妻子照看家,以免其他事情干扰自己的情绪,以致战事难以应对。
他还利用与赵信的论理,大致的看清了形势,找到了获胜的关键所在,决定了不战而胜的策略。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6 求谏》9
《求谏》教学设计授课教师:淮北市第四中学王梦娥一、教学目标:1、梳理课文,了解大意,突破重点词句。
2、欣赏论证方法。
3、学习传统文化中的谏官制度。
4、《求谏》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2、文言重点词句的突破。
三、教学过程:㈠分析课文:1、解题:“谏” 的字典意义:旧时指规劝帝王、尊长,使改正错误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求谏”的主语是(唐太宗)君主--------开怀纳谏“求谏”的宾语是(房玄龄等)大臣--------忠直敢言这即是古代政体运作的理想状态。
2、作者简介:●(670—749)唐朝谏官●武周时,迁右拾遗内供奉。
●唐中宗时,改右补阙,累迁。
●唐玄宗时,为。
●与同时代其他官员相比,的仕途还是较为顺畅的,没有大起大落。
3、内容提要:节选自《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是一部记载李世民政绩及君臣论政的历史著作,全书40篇,合为八卷。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因年号“贞观”(627—649),故有此称。
(共23年)4、朗读并梳理课文:●第一段:唐太宗对求谏的态度和认识●第二段:围绕君臣关系议论●第三段:臣子规谏的必要性及纳谏的广泛意义●第四段:唐太宗希望得到规谏的良苦用心●第五段:从人性的弱点出发,阐述纳谏的必要性●第六段:由古事及己,论述纳谏的重要性5、重点字词句●假颜色------和颜悦色●谏诤------直言规谏●自贤-----自以为贤●致理-----使国家达到治平●相遇-----相互对待●自知者明,信为难矣---能正确了解自己的人就明智,但确实很难做到啊。
6、唐太宗的品格●勤于政事------“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虚怀若谷------“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宽厚体谅------“每有谏者”,纵使不合心也“不以为忤”●处事谨慎------用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反省自己,以防微杜渐7、小结:求谏是鼓励臣下提意见,可以算是唐太宗用人思想的精华。
《求谏》教师教学实施方案
2.人物形象。
3.论证方法。
4.思想观点。
总结反思
PPT课件展示《思维导图构建》图示
课外拓展
以“镜子”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
板书设计
《求谏》
课后巩固
金太阳固学案(必做2、4、6、8、9、10、11题)
2.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朗读作品,围绕作品内容、论证方法等进行小组展示、辩论
PPT课件展示答案关键词
第三层级
学习过程
第1课时
课堂检测
1.要求学生完成《基础智能检测》中的1至4题(必做1、2、4题),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2.针对练习情况,作提示归纳。
独立思考,完成练习,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4)①人性的弱点:自知者明,信为难矣。②独断的弊端: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③随事的谏正:勉励大臣,效法魏徵。
(5)臣:身为诤臣,必谏其渐,防微杜渐。
君:为人君主,不得搪塞,及时改过。或渐或终,皆宜从谏。
(6)句中的“不明”“幸”有点谦虚的意思,但却不完全是客套话,其中也包含着他发自内心的对臣子的感谢和对“直言鲠议”的渴求。
朗读作品,思考讨论
PPT课件展示问题题干
展示点评
参与讨论和辩论,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作品。点拨明确:
1.背景:自己太严肃;百官求自保。目的:总结历史教训,维护唐王朝统治。
2.宽容、勉励。
3.勤于政事、虚怀若谷、宽厚体谅、处事谨慎。
朗读作品,小组围绕文本内容进行展示、辩论
PPT课件展示答案关键词
第2课时
深度探讨
教师教学实施方案
版本模块
人教选修《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
课题
求谏
《求谏》学案(3)(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求谏》学案(3)(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求谏》学案(3)(人教版高二选修)1《求谏》学案(3)(人教版高二选修)在人教版高二选修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求谏》。
本文将结合该学案中的内容,从文本解析、历史背景、文学价值三个方面,深入探讨这篇文章的内涵。
一、文本解析《求谏》一文是作者温公写给当时的春秋时期晋国君王的奏章。
文章整体结构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了作者温公的身份和教诲昆仲的原因;第二部分是设问,阐述了国家重大事务和考虑的方案;第三部分是发议,表明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对君王的谏言。
文章以“天人合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起点,在引言部分首先说明了自己对荣辱、得失的忧虑。
接下来,温公以“天地相应,君臣相济”的形式,指出了君王实行改革的必要性。
在这一部分中,温公不仅从治国利民的角度进行说明,同时还把个人的自我修养与国家的前途发展联系起来。
在阐述设问的过程中,温公详细描述了当时晋国外交与政治上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方案,包括协商和战争等两种措施。
在发议部分,温公着重对君王进行严峻的批评,指出其把自己归功于天命和先祖,而不思改革的迫切性。
二、历史背景《求谏》写于春秋时期,当时晋楚两国争霸,周围的国家也在对强国进行监视和攻击。
作者温公是春秋时期晋国文化顶尖的名士之一,向晋国君王完颜宠提出重大决策,包括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的建议,引导时政,有大放异彩的历史功绩。
然而,君王当时却没有听取名臣的建议,继续走下了灭亡之路,最终沉沦于昏君之中。
三、文学价值《求谏》不仅有着历史上的重大价值,同时也被视为中国散文文学的代表之一。
温公以“忧天下之事,无暇想仕途之快”,表达了自己的理念和批评。
文章的主题以“天命”作为一个课题,同时东方哲学的思想也得到了体现。
温公通过个人修养与国家前途的相互联系,强烈表达出自身的价值追求。
在文章中,“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作为求谏的关键。
《求谏》学案(1)(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求谏》学案(1)(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求谏》学案(1)(人教版高二选修)1《求谏》学案(1)(人教版高二选修)《求谏》是元稹的一首诗,也是唐代苏东坡一首应詹绰《郡斋雪》诗求他谏诤的诗。
成全了朋友的实言,苏东坡才赢得了自己忠诚坦白的美名。
本次学案中,我们将深入了解《求谏》这篇诗歌,探究它的意蕴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一、诗歌鉴赏《求谏》全诗为十二句绝句,描述了朝廷腐败,官员贪赃枉法的现象,感慨朝政腐败,弱化了人性,让人们的良知变得冰冷。
诗句铿锵有力,尤以笔锋为犀利。
如“乱离残照里,断烟微茫,杳杳滔江祀;危坐抚孤鸾,湍急千峰,翻酣放浪骖。
”这些描写精致的词句都表现出了朝政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
然而,诗的后两句“忆昨霜天,故人题赠在,云霄风月辨。
济世谟言,无翼勇猛,壮心不已,惟谁与争?”,却给出了对于正确治政的强烈呼吁,并表达了苏东坡的坦率和执着。
相较于《郡斋雪》中对诤言利国的呼吁,苏东坡此时的主张更加具体。
这两首诗配合阅读,正是一梦两解,仿佛是苏东坡对于政治理念的再度理性思考。
二、现实意义苏东坡以《求谏》回应朋友诤言的事,表现出自己的态度:这个时代需要“真诚,流血与泪水”。
所以,一个好的文臣必须有谏诤听从者的观念,并且始终对于社会的大事保持警醒的心态。
同时,这样的态度也类似于当下中国的现实情况。
面对国家现状的种种不利,我们也必须立足于自己所能做到的一切,静待机会去反应。
即:“多积善果,少做奸德;同仁相助,宜共度过难关”,可以此为“求谏”的注脚。
三、启示随着时代变迁,不同的政治与文化氛围会让人们的人生经历变得不一样。
如果你正处于一个充满困难且牵动人心的时期中,也请记得来信苏东坡求助。
我们可以从《求谏》中感悟到,对待问题不要忽视朋友或同僚的心声,不要因为职场上的一点小得意而掩盖了自己的不足,在深夜里静下心来,感慨自己的成长历程,并立足于过去,评判现在,规划未来。
所以,“求谏”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依然有指导的作用。
求谏1
教学用具多媒体
板书设计
第一段:唐太Leabharlann 积极求谏的态度和对求谏的认识。第二段:君臣围绕谏诤展开议论。
第三段:唐太宗要求臣子积极进谏和受谏。
第四段:唐太宗阐述自己希望得到纳谏的良苦用心。
第五段:唐太宗强调纳谏的重要性。
第六段:君臣围绕纳谏的议论。
课文题目求谏
教学目标
1、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2、了解唐太宗到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3、积累文中的“藉、寻、刍荛”等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1、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2、积累文中的“藉、寻、刍荛”等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了解唐太宗到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贞观政要·求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贞观政要·求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贞观政要·求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1《贞观政要·求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引言】《贞观政要·求谏》是唐代大成皇帝李治所写的一部关于政治哲学以及行政管理的书籍。
这部书在唐代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影响了唐代的许多政策和决策的制定。
在现今的教育领域中,教授《贞观政要·求谏》成为了高中的选修内容之一,对于学生们学习历史领域具有很好的意义。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贞观政要·求谏》,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唐代政治和文化,并了解唐代政治制度的运作和变迁,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手段】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启发学生思维,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学内容】一、朝廷官员的选拔讲授唐代官员的选拔制度、选拔标准以及其变迁。
引导学生掌握官僚制度运作的核心要素,包括纳谏、考诏、选举以及盐铁、徭役等行政看似细微却极具实效的问题。
通过对当时府院制度的分析来看到唐代文化融合的背景和社会变迁的重要性。
二、权力的制衡讲授唐代皇权及皇权制衡的实现过程以及其权力的代表,如监察大员和提举士。
着重介绍太平公主和昭仪等女性皇室成员,及其在政治决策中的影响。
引导学生探讨唐代政治制度的现代性以及制度缺失等方面的问题。
三、唐代与西方文化的接触分析唐代与西方文化接触的历史过程,包括象牙、珊瑚等进口物品。
鼓励学生思考唐代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建立。
引导学生思考以观察人性探究文化冲突和文化碰撞的历史机制。
【教学方法】一、教师讲授通过教师的讲授与阐述,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唐代政治体制的运作和演变,帮助学生全面把握唐代的政治文化。
二、学生讨论结合教材,先让学生自行阅读,然后组织小组或全班讨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游戏在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模拟游戏等交互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理论。
四、视频课堂采用图表、图片、视频资料、报告等多种形式宣传唐代政治文化,降低学生对乏味教材的压抑感,提高教学效果。
6求谏-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求谏-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求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了解《左传》和《尚书》中有关“求谏”的故事和典故;3.探讨“求谏”的意义和价值;4.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求谏》;2.教材结构:该篇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故事背景”、“故事情节”、“历史解读”和“文化价值”;3.教材要求:对学生进行“诵读原文+宏观理解+微观分析+探究深度”等多个层次的教学实践。
三、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文本逐字读解1.学生诵读原文,分别标注生字词、难点和疑惑之处;2.教师对学生标注的内容进行逐项解读,并进行讲解和讨论。
活动二:情境还原与分角色讨论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分配,并进行阅读故事情节;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尝试还原故事情节,并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分析;3.教师邀请部分学生上台演绎还原故事情节,并进行各种细节方面的解析讨论。
活动三:历史与文化背景探究1.教师讲解学生关心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2.学生针对学习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讨论,并思考“求谏”这一文化现象的演变和变革;3.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活动四:价值观探究1.学生形成小组,从不同的角度、视角、背景、文化和思维方面对“求谏”的价值进行探究和分析;2.学生形成小组,对某个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并进行自由辩论;3.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教学评价1.考查学生对于“求谏”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掌握;2.考察学生对于文章深层次观点的理解和掌握;3.考察学生的团队协作、表达、批判分析和辩论能力。
五、拓展延伸除教学内容之外,可以进行更加广泛的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资源、渠道和方式,探究“求谏”这一文化现象的演变和变革,深入分析其现实意义和应用场景,帮助有需要的人去实现自己更好的追求和目标,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创业创新和价值判断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6求谏-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6 求谏-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目标如下:•了解“求谏”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及重要性;•通过学习《资治通鉴》中的“求谏常礼”选段,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课前预习在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预习以下内容:1.阅读《资治通鉴》中的“周纪·周赧王zi jing”一节,了解“求谏”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谏”和“劝”的含义和区别,以及“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思想。
课堂教学1.介绍“求谏”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和重要性,引出本次课的主题。
2.分析《资治通鉴》中的“求谏常礼”选段,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文章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是如何呈现的?•文章如何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谏” “忠言逆耳”等观念?3.班内分角色,模拟“谏官进谏”的场景,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对于某个具体事件的“进谏”过程,并就“进谏”的可行性与成效进行探讨。
课后作业1.撰写一篇文章,谈谈对于“求谏”的理解和认识;2.收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探讨忠言与劝告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在线作业提交,评价学生完成的文章;2.考察学生参与模拟“谏官进谏”活动的表现与思考;3.调查学生收集的现实例子,并就学生的收集内容和对于生活中忠言与劝告的理解与认识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求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
本次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生活和《资治通鉴》的读解,来探讨“求谏”思想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作用与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文章文本,模拟谏官进谏的场景等活动,让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对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通过收集例子,探讨忠言与劝告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让学生理解到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三步操作
5
指导阅读“阅读指南”
《求谏》所反映的谏官制度有什么积极意义?
唐太宗总结历史教训任贤纳谏,《求谏》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他积极征求建议批评的主张。正是这种虚己纳谏与任贤使能,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从政治上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思考:结合现实生活再读经典,谈谈你获得了怎样的“家国天下”的认识?
④不能致理()⑤惟君臣相遇()⑥冀凭直言鲠议()
⑦陛下开圣虑,纳刍荛()()()()
⑧但思正人匡谏()⑨朕亦不以为忤()⑩信为难矣()
2.解释词语:
①失其举措②罄其狂瞽
③平章国计④预闻政事
⑤耳目外通⑥属文之士
⑦伎巧之徒⑧商略诋诃
⑨一人听断⑩举觞勖之
3.查工具书解释词语:
①太宗威严俨肃()②寻亦诛死()③主若自贤()
分三步操作
6
我的“家国天下”观:
1.建好两型社会需广开言路和才路。
2.用批评与自我批评完善自我。
3.举贤任能应成为发展企业的命脉。……
分条操作
7
拓展延伸:同一文本可从不同角度提炼观点。
延伸举例:文本本身观点
——魏徵就经常向太宗发表意见,有时甚至不顾太宗的情面。
其他角度1.虚己纳谏彰显一代圣君;
2.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个贤明的女人;
资料1:课前预读《求谏》的资料
一、借助“经典原文”下的注释与工具书完成下列习题:
(一)给加粗的字注音:
俨肃()谏诤()鲠议()王珪()刍荛()
不讳()丧乱()属文()芜词()诋诃()
愆过()纂组()怖懾()罄其狂瞽()
(二)解释下面文句中的加粗词语:
1.读注释,掌握文言词语:
①必假颜色()②必须极言规谏()③后从谏则圣()
《求谏》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选修
教材名称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
家国天下
年级
高中二年级下学期
学段
第8学段
教学
目标
1.借助工具书,网络和手中各种教辅资料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2.掌握作品中涉及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3.借助经典,传承文化,领会一脉相承的“家国天下”观,并将所思所感本着“主人翁”的态度写作议论文一篇。
教学
重点
1.掌握“经典原文”的重点实词和虚词;2.领会《求谏》和《原君》中所包含的建立在“君权至上”基础上的“家国天下”观;3.有感于经典,评议于生活的写作训练。
教学
难点
1.理解“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以及懂得对此句蕴含的的人生哲理进行传承的方式方法;
2.超越古代“谏官制度的”黄宗羲思想——“天下为主,君为客”是体现真正的民主意识的思想。
四、
拓展延伸
文化传承
1.针对投影6让学生谈写作:
同一文本可从不同角度提炼观点。
2.延伸举例p53“《求谏》所反映的监谏官度有什么积极意义”第二段。
3.取投影6中一个角度谈取材构思。(投影7)
学生总结,讨论。
培养参与意识,建师生平等观。
五、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1.投影8
2.教学后记
新课改刚起步,需要不断完善。
④卒令不闻其过()⑤必藉忠臣()⑥危亡之渐()
⑦恒恐上不称天心()⑧言语致失次第()⑨举其愆过()⑩冀闻谏诤()
(三)判断下列文言句子句式:
①下为百姓所怨②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二、熟读“经典原文”《求谏》。
教
学
准
备
教
学
准
备
资料2:
第一课时幻灯片内容及排序
幻灯片序号
内容
操作
1
选修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家国天下”
3.“皇权至上”留给我们的遗憾;
4.各尽其能,社会和谐;
5.忠言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同上
8
布置作业
1.利用双休日完成p54习题三;
2.阅读p55《海瑞骂皇帝》p56“知识链接”。
一次性操作
资料4(《原君》资料略)
备
注
1.统一工具书: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2.班级人数45—50人,按6人一组分成8组。根据学情走读生与寄宿生分开自愿组合,当天晚自习第一节前30分钟分组讨论完成(走读生自行约定时间和方式:课余讨论或网上讨论)。
4.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5.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懾,言语致失次第。
1.重点句子一次性投影。
2.翻译逐句操作。
8
分角色朗读《求谏》二、六部分
人物:太宗、王珪、褚遂良。
布置作业:1.熟读《求谏》,完成p54习题四;
2.讨论完成p54习题一。
分两次操作
资料3
第二课时幻灯片内容及排序
学生再读《求谏》,完善家庭作业。
学会取长补短,捕捉瞬间感受,不断完善观点。
二、
解读经典
1.各组派代表发言,本着不重复的原则进行。
依次(投影2)(投影3)
2.教师补充。
3.指导阅读“阅读指南”p52—p53
(投影4)
学生课内发表讨论结果并补充。
在教材上标出要点p53.
培养学生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及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
2.学生评点。
1.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2.实事求是的评点精神。
四、
检查预读
掌握文言
实词虚词
1.指名完成预读题。(投影4)
2.让学生识记,自译对应句子。
3.继续完成预读题。{投影5}
4.让学生识记,自译对应句子。
5.指导学生查阅工具书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投影6)
1.在教材上标出并补充“致”“冀”的意义。
分条操作
3
资料1中习题(一)
注音按学生朗诵顺序逐一显示。
4
资料1中习题(二)1--2
习题1、习题2分别按学生解答横向逐一显示。
5
资料1中习题(二)3习题(三)
同上
6
例1卒p521①步兵;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
②死。③终,完毕,结束;副词,终于。
④通“猝”,突然,仓猝。
注意区别:在古代,“卒”一般指“步兵;“兵”一般指“武器”,可泛指“军队”;“士”指战斗时在战车上的战士。
求谏
吴兢(唐代史学家)
在等级森严的,“君权至上”的政治制度下,谏官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君主是否开明。
分两次操作
2
作家作品
1.《求谏》节选自唐代史学家吴兢的《贞观政要》。
2.《贞观政要》历来被视为中国古代政治的经典之作。
作品背景
1.谏官制度的核心是向君主提出建议和批评。
2.谏官制度虽然“有可能”限制君主的胡作非为,但主要目的是在“以君主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政治中实现“君主的有效统治”。
三、
合作探究
经典启示
1.阅读p53《求谏》所反映的谏官制度有什么积极意义?(投影5)
2.自由朗读《求谏》全文,思考:
结合现实生活再读经典,谈谈你获得了怎样的“家国天下”的认识?
3.小结学生观点,补充观点。(投影6)
1.解答并在教材上标出。
2.分组讨论完成思考题,派代表发言。
3.指名学生完善投影6.
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总结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
例2渐p181 jiān①浸,浸染。②慢慢流入,疏导。③欺诈。
jiàn①加重。②端倪,兆头。③渐进,逐步发展;副词,逐渐,慢慢地。
提示积累“举”“致”“属”“藉”“俨”等词语。
分四步操作
7
翻译重点句:1.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2.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
3.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课时
安排
4课时
教学
方法
1.课前预读与课内诵读相结合;3.适时点拨与提示;
2.学生自主讨论法;4.问题探究法。
教学
思路
课前预读→第一、二课时《求谏》与“家国天下”→第三课时解读《〈原君〉节选》
→第四课时前半部分交流课后习题三,后半部分作文指导(“家国天下”篇给我的启示)
教
学
准
备
1.多媒体课件;2.学生学习资料;
教学
重点
1.掌握“经典原文”的重点实词和虚词;2.领会《求谏》中所包含的建立在“君权至上”基础上的“家国天下”观;3.有感于经典,评议于生活的写作渗透。
教学
难点
1.理解“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以及懂得对此句蕴含的的人生哲理进行传承的方式方法。
课时
安排
2课时
教学
方法
3.课前预读与课内诵读相结合;3.适时点拨与提示;
4.学生自主讨论法;4.问题探究法。
第一课时预设
教
学
过
程
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导入语:“伴君如伴虎”,这句俗语充分说明了董仲舒“君为臣纲”的“君权至上”的封建伦理思想。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们就明白:在等级森严的政治体制下,谏官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君主是否开明。
3.提出“公等亦须受人谏语”,“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一次性操作
4
指导阅读“阅读指南”
《贞观政要唐太宗李世民:广开才路与言路,虚心纳谏,任用贤能;
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
通婚,汉夷一家:远嫁文成公主给松赞干布;
提倡儒学,奖掖文士;兴办学校,制礼作乐;
2.解答查工具书中多义选择的歧义现象。
3.识记自译。
1.学会从工具书中多个义项中选择恰当的义项。以“卒”“渐”为例。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