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指导PPT

合集下载

中考文言文复习与答题技巧PPT课件

中考文言文复习与答题技巧PPT课件
说解
明读
分 文 之河

北 中
文考

语 文
.
2012
点 说 明年
中 考 文
言 (一)
文 考 试 考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章中的含 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 以、于、乃、虽、为、者、且、则、 乎、然、与)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 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 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 己的体会和见解。
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5 课外选文理解试题或课内与课 外相结合的试题一个(涉及内容同上)
.
复为以 习例一 :说级
一篇 说章 文的 言前 文四 的篇
(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空3A1其乏举本发重:作其重:文:点例者身点被重被理;认实选点任解苦行为词拔虚用的其拂人词内心乱才:衡容恒志其是于:过;所怎(同已劳为样:“考其;锤常横过筋曾炼;”)骨益出犯其,;其来过阻饿所的失则塞其不?体能然肤;; (或B物本他,文任本们他其:文)们的责开的意任头共义,所同与担列特用子举点法;的是均喻六什是:个么代了著?词解名,的代历人史,人他 C则作文::中例奋由起个入人则升无征华法:到家征国拂验家士,,,表论出现证则“无死敌于国外 患安者乐苦”:(的则使道是┅┅理连痛的词苦句,子表是如什果劳么之:?意使)┅┅劳累
与去年的考试说明基本相同.
.
策文 略言 :文
阅 读 方 法 与
预测 ※ 一级:9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 《陋室铭》 、 《出师 表》、 《马说》 + 《满井游 记》、《送东阳马生序》、《鱼 我所欲也》、《记承天寺夜游》、 《口技》 二级: 《小石潭记》、《邹忌讽 齐王纳谏》、 《醉翁亭记》《三 峡》 、 《岳阳楼记》 三级: 《曹刿论战》 、 《桃花 源记》 、《与朱元思书》 、《爱莲说》

中考复习:文文言文阅读技巧 课件(36张PPT).ppt

中考复习:文文言文阅读技巧 课件(36张PPT).ppt

题型三:文言句子翻译
3.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 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 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 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 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 等,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 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感叹,“啊”“呀”;Leabharlann 词尾。 ②介词:“于” “在” “从”
考纲所列18个文言虚词
⑷乃 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 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 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期盼,可 要、要。 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 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 ⑹且 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 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 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 ③助词,用于句首。
初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技巧
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 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 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 “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ppt课件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18
东坡食汤饼① 陆游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 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 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 “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 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释】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 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
衣食所安,弗敢加也
动词,虚报
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名词,益处
大王加惠
动词,给予
完整版ppt课件
36
一词多义整理
二者不可得兼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动词,得到,获得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 得鱼腹中书
发现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得意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副词,能够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小惠未徧 “徧”通“遍”,遍及,普遍。 (《曹刿论
战》)
完整版ppt课件
7
古今异义
❖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 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①有的词义扩大了
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
②有的词义缩小了
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现指丈夫的配偶。
③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
文章内容方 面和词句方 面的条理 池塘 旁系亲属
尝试
判断动词
完整版ppt课件
例句
及其日中如 探汤/滕人持 汤沃灌
其文理皆有 可观者
池非不深也 以天下之所 顺,攻亲戚 之所畔 公亦尝闻天 子之怒乎 非若是也
出处 《两小儿辩日》 /《送东阳马 生序》 《伤仲永》
《孟子》 《孟子》

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ppt课件

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ppt课件

问君何能尔
6
同义词归纳
第一人称“我” 第二人称“你”
吾,余,予,仆(谦称),寡人,朕,孤,臣 汝,子,君,卿,若, 尔, 公, 公等
表示“说”“告诉” 曰, 道, 语 , 云, 言, 谓 对曰
表示“全,都”
皆, 悉, 咸, 具, 一, 举, 毕
表示“所以”
故, 是故, 是以
表示连词“于是,就”
则, 辄, 遂, 乃, 因
卿太重
表示第二人称“你”
更若役,复若赋 尔安敢轻吾射
君之病在肌肤
非公不能定
3
表示“说”“告诉”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足为外人道也 孔子云 数言欲亡 贫者语于富者曰
表示“全,都”
皆叹惋
具答之 咸来问讯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传一乡秀才观之
举国上下
群响毕绝
4
表示“所以”
故逐之 是故所欲有胜于生者 是以谓之“文”也
表示否定“不,没有”
莫, 勿, 非, 弗, 亡, 微
表示“多次”
屡, 数
表示代词“这”
此, 斯, 尔, 是, 然, 许
7
一词多义归纳(之一)
妻跪问其故
(原因)
故逐之
(所以)
1故 两狼之并驱如故
(原来)
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意)
温故而知新
(旧的)
不足为外人道也
(说)
3道
道阻且长
(道路)
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
天下事有难易乎
(容易)
卒于鲁也传之
(终于)
易之以百金
(交换)
7易
不易一字
(改变)
生卒不详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PPT课件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PPT课件
• 答题技巧: • 1.翻译最好用直译。 • 2.关键词翻译准确。(实词、虚词的意思要落实到位) • 3.注意特殊句式。
(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反问 句、被动句等。翻译后的句子一定要符合相应的句式特征。)
• 4.意思正确,句式相同,语句要通顺流畅。
文言文特殊句式
• 判断句 • 省略句 • 被动句 • 倒装句
• 4.乙文中,作者“向外而窥”欣赏到怎样的美景?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文字,作者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体悟? 请概括回答。(4分)
• 【2013河北邯郸一模,11-,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七下:①《赵普》②《短文两篇》——黄鹤楼、于园③《黔之驴》
• 八上:①《晏子使楚》2008年②《人琴俱亡》③《小石潭记》④ 《记承天寺夜游》2012年⑤《治水必躬亲》2010年
• 八下:①《马说》②《陋室铭》③《短文两篇》——活板、核舟记④《山 市》⑤《口技》⑥《送东阳马生序》
• 九上:①《陈涉世家》②《桃花源记》③《与朱元思书》2013年④ 《捕蛇者说》2009年⑤《岳阳楼记》⑥《醉翁亭记》2011年
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攻虞,又克之。荀息操 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⑥亦薄长矣!”(节选自 《吕氏春秋?权勋》)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导PPT优秀课件1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导PPT优秀课件1

提醒你:考查实词虚词中的一词多义, 选择题,分值3分。
10.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秦王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可怕场 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 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 事,表明要效法他们跟秦王拼命。 C.文中唐雎佩剑入朝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表达 了作者要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 D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 雎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1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 指什么人?这一句子所运用的句式对表达 作者的思想起什么作用?(3分) 分析文中的思想内容及观点态度
(2010年)阅读下面的《唐雎不辱使命》文 段,完成9-11题。(10分)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 A.此庸夫之怒也 夫战,勇气也 B.天下缟素 可以弹素琴 C.秦王色挠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亦免冠徒跣 徒属皆曰:“敬受命。”
理解翻译重点句子——学习刻苦句子。
11.第二段作者通过自己与他人哪两方面的 对比来说明精神的富有可以弥补物质的 贫乏?(2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008年)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ll 题。(10分) 9.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惩山北之塞 惩前毖后 B.聚室而谋曰 不谋而合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羊补牢
《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考试大纲》
文言文阅读考试内容: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 ①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 理解课本中出现的通假字及其意思 ④ 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①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文中的观点态度。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中考文言文考点梳理与解题指导ppt课件

中考文言文考点梳理与解题指导ppt课件

代词:代人、事、物,指示代词。
如:“徐公来,孰视之。”、“暮寝而思之。”
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句末,凑足音节,不译。 如:怅恨久之。
(4)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
动词:相当于“去”、“到”。如:辍耕之垄上。
4
复习策略:
分类整理法。文言文知识点主要有文字、词语、句式、翻译。 文字包括字音、字形;词语包括实词(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通假)、句式涉及文言常用句式和特殊句式;翻译涉 及直译、意译。建立知识网会让你对文言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复习才会更有针对性 。(从字、词、句及对文意的理解)
例如:在整理通假字时,指导学生将所学古文中的通假字全 都挑选出来,制一个《通假字表》,将每个通假字的出处、所通 字、原义、通假义都明确化,这样在复习到通假字的知识时,只 要将系统化、条理化的《通假字表》搞懂就行了。其他的知识点 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归类复习。
完整版ppt课件
18
<三>、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
1.文言句式理解
判断句: …者,…也;…者,…;…,…也。
翻译时加“是”
被动句: 为……所,翻译时加“被”
倒装句: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谓语前置…翻译时要理清顺序
省略句: 缺句子成分,翻译时需补充
完整版ppt课件
19
式 文 判断句
言断词古,代在汉翻语译中时一要般加不上用判判断
中考文言文
考点梳理与解题指导
完整版ppt课件
1
考点设置
1.重点文言实词(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等)的含义;

中考文言文复习指导课件.ppt

中考文言文复习指导课件.ppt
中考文言文阅读习
阜阳市第十八中学 胡伟
安徽省中考常见题型
中考主要题型有:给加点 字解释,利用文言文的特点断 句,辨析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 解释通假字,补出省略句省略 的内容,翻译句子,从整体上 把握其思想内容、写作特色并 联系实际谈体会,作评价。

释词
实词虚词 牢记注释
析文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 原则和方法。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 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 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 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 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 思想内容,并联系实际谈体会,作评价。

方法指导:
知其人、论其世,对文章内容 有整体的认识,弄清文章写到了何 人、何事、何景、何物、何情、何 议,然后从整体入手进行分析,用 简洁的语言、用主谓宾完整的形式 进行表述。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留)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补) (3)夫战,勇气也。 (删) (4)吾与汝毕力平险。 (换) (5)孔子云:何陋之有? (6)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7)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调) (选)
(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释词:实词虚词 牢记注释 译句:断词、释义、串句 析文:知人论世、评价感悟

译句
(1)断词 (2)释义 (3)串句 断词:以文言单位词来划分。例:卑鄙、地方
释义:逐个用现代汉语注释,力求周到完备 串句:经第二步后,文句各词义得到逐个落实, 这一步就是在符合原文内容的情况下,按现代 汉语语法习惯,选择恰当的词义并使之串成一 个完整的句子。

串句时应注意掌握以下翻译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音、或双声、或叠韵的关系。 •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 • 辨析方法①:依据字音,求得本字。 • 特点②: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 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 •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 • 辨析方法②:凭借字形,求得本字。
2.古今异义
• 词义扩大 • 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林嗣环《口技》)。 • “色”,古义是脸色;今义泛指色彩。 • 词义缩小
2010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导
▲考试内容及要求
• (三)古诗文阅读
• 1.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思。
• 3.理解、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 • 4.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
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 文言实词 • 通假字 • 古今异义 • 一词多义 • 词类活用
• 2003—2009年杭州市中考文言文阅读:通假字
基本功能,充当别的一类词,这就是词类活用。
• 名词作动词
• 名词作状语 • 动词作名词 • 形容词作名词 • 形容词作动词 • 意动用法 • 使动用法
• 名词作动词 • 名词+名词(非并列关系和修饰关系)
• 一狼洞其中(打洞)
• 名词+代词、介宾短语
• 名之者谁(取名)
• 名词作状语
• 名词+动词(句子已有明确主语时,名词作状语)
• (一)介词 以 • 1.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 “用 ”等。 • 或以钱币乞之 / 遂许先帝以驱驰 •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 按照”“依靠”等。 •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二)连词 • 1.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为”。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2.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 以光先帝遗德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3.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历年杭州中考文言文虚词
• 2003:以、且、指、而、之 • 2004:于、以为、为、其、之 • 2005:以、而、虽、于、之 • 2006:为、而、于、以 • 2007:以、其、因、之 • 2008:以、因、乃、为 • 2009:乃、以、而、于 • 以6、而4、之4、于4、为3 • 乃2、因2、其2、且1、虽1、以为1、指1 • 者、则、然、焉、乎
•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 虽千里弗敢易也(《唐雎不辱使命》)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思。
文言句子
• 2003-2009年中考文言句子翻译 • (2003)君疑之,以(之)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省略句 • (2004)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 去?判断句、被动句 •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 臆断欤?固定句式
• (2005)时磨墨沈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 (所写的字) 殊伟。 省略句 • (2006)① (狄梁公)恻然久之,乃曰:“吾能为也。” 省略句 • ②吾盖急病行志耳,非鬻技者也。判断句
辨析词义
• 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的具体意义
呢?
• ①养成平时多积累,多整理的习惯。
•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平时的学习中,把学过的
词语进行整理,分门别类加以归纳整理。
• ②养成“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习惯。
• 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不断增强阅
读文言文的能力。
4.词类活用
• 有些文言词语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改变它的
•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 动词活用为名词 • 动词+动词 • (前一个动词作主语或后一个动词作宾语) • 传不习乎(传授的知识)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飞奔的马) • 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来施行的,而是主语
使宾语来施行的,动词构成使动用法。

•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 •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 3.代词,相当于“之”。 • 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 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 • 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 (一)作介词 •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作“向”“对”等。 •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 2.表示被动,译作“被”。
• 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 •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
•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 给”“到”等。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译作“比”。 •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 能议谤之闻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闻)
• 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 形容词作名词
• 形容词+动词(非修饰关系,作名词,是主语) •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老年人;中年人) • 动词+形容词(作名词,是宾语) • 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 形容词作动词 • 形容词+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非修饰关系, 作动词) • 亲贤臣,远小人(亲近;疏远)

•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 •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 丁壮者引弦而战(《塞翁失马》)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 (一)指代人、事、物,常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 ,相当于“……的人”“……的东西”“……的地方 ”“……的原因”等。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 •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 辱使命》) • (二)表示停顿,常用于名词、表示时间的词后。
• • • • • • • • • •
3.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 宋何罪之有? ④使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 尾,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 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 复习范围:课内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及用法。 • 复习方法:积累、练习。
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文言虚词

•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 或兼语,不作主语。 • 将军宜枉驾顾之 •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 指性定语。 •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 2.作动词,常用于表示处所的词语前,译为“去、 往、到”。 • 辍耕之垄上
• 亦不详其姓字(详细地知道)
• 意动用法 • 形容词、名词+宾语,觉得宾语怎么样。 • 渔人甚异之(以……为异) • 稍稍宾客其父(以……为宾客) •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
历年杭州中考文言文实词
• 2003:谋、延、易、克 指 • 2004:临、并、竟、已 • 2005:躬、异、直、效 • 2006:就、绝、哀、顾 • 2007:故、宝、许、书 • 2008:适、贻、梯、就 • 2009:并、具、遗、许
•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 也》)
• (二)作动词 • 1.可译作“成为”。 •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 2.可译作“做”,有引申义。 • 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 3.表判断,可译作“是 • 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 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 3.用于句尾,相当于“……的样子” 。
•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 “妻子”,古义是妻子儿女;今义是男子的配偶。 • 词义转移 • 例:“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师表》)
• “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