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重点

合集下载

劳动法重点知识总结

劳动法重点知识总结

劳动法重点知识总结劳动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它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用人单位的基本责任和义务。

以下是劳动法的重点知识总结。

一、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书面协议,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合同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劳动合同的名称、双方当事人的姓名或名称和住所;2.劳动合同的期限或者工作任务的期限;3.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4.劳动报酬和支付方式;5.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6.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7.劳动纪律和劳动合同的解除、终止、变更等事项;8.劳动合同的签订日期和生效日期。

二、工资工资是劳动者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所应当获得的报酬。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并及时足额支付工资。

用人单位还应当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三、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规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劳动的时间。

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得强制劳动者加班,超过法定工作时间的部分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加班工资支付。

劳动者有权享受带薪年休假、带薪病假、婚假、丧假等休假制度。

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利,不得违反国家规定限制或者剥夺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利。

四、劳动保护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供安全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

用人单位应当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劳动合同的解除、终止和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终止和变更应当依据法律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履行解除、终止和变更劳动合同的程序和义务,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六、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争议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关系产生的纠纷。

劳动争议应当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者诉讼等方式解决。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履行仲裁或者诉讼裁决,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以上是劳动法的重点知识总结。

劳动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法重点整理

劳动法重点整理

3、主体:政府、代表组织、企业和劳动者
五、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
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关系
所属范围不同
意志关系 上层建筑范畴
生产关系组成部分经济基础范畴
形成依据不同 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发生 在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范围内
以劳动为前提依据 发生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
内容不同
法定权利义务双方必须依法享有权 劳动者提供劳动力、 用人单位使用劳
条件。
( 2)劳动法对 劳动力市场 的作用
a.确认劳动者为劳动力的所有者,使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劳动力供方主体的法律地位;
b.要求劳动关系必须以合同作为其法律形式, 为劳动力供求双方通过市场相互选择和劳动力作
为生产要素在市场上自由流动提供法律条件
c.实行统一的劳动标准并确立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 使劳动力在使用和流动过程中得到基本保
b.劳动法是人权保障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 4)劳动法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作用
四、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形成的实现劳动过程的
权利义务关系。
2、劳动法律关系的特点 ( 1)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
( 2)以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
( 3)具有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特性
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条件;
c.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物质利益和政治权利,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劳动者在生产力
系统中的能动作用;
d.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要求不断完善劳动条件,从而使劳动者在生产力系统的运
行Hale Waihona Puke 能正常地发挥作用;e.劳动法要求合理组织劳动过程,巩固劳动纪律,从而为提高生产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创造组织

劳动法重点整理

劳动法重点整理

劳动法重点整理劳动法一、劳动的概念与特点1概念: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劳动者为获取劳动报酬而从事的、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社会劳动。

2特点:(1)主体为劳动法中的主体;(2)目的为获取劳动报酬;(3)性质为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行为;(4)形式为社会劳动。

二、劳动关系的概念与特征(重点)1概念: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关系的若干称谓:雇佣关系;劳资关系;劳工关系;劳使关系;产业关系2特征:(1)主体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2)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从属性(3)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4)兼有平等和不平等性质,但不平等性是劳动关系的主要特点;(5)内容以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人身属性和财产属性相结合;(6)兼有对抗性与非对抗性。

3类型:(1)所有制类型的劳动关系(2)劳动者身份类型的劳动关系(3)产业类型的劳动关系(4)工作时间类型的劳动关系(5)劳动合同方式的劳动关系三、劳动法的概念、地位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重点)1、劳动法的概念(广义和狭义之分):调整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特征(1)公法与私法的结合;(2)保护法与管理法的结合;(3)协调法与标准法的结合;(4)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

3、性质劳动法是兼有公法与私法双重性质的法律,属社会法范畴。

社会法(广义和狭义)4、劳动法的体系(重点)(1)劳动法总则(2)劳动关系协调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法、职工民主管理法、劳动争议处理法(3)劳动基准法:工时法、工资法、劳动保护法、劳动安全卫生法(4)劳动保障法:促进就业法、职业培训法、社会保险法、劳动福利法、劳动监督法5、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重点)(1)倾斜保护劳动者原则保护弱者;倾斜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2024年劳动法总结重点

2024年劳动法总结重点

2024年劳动法总结重点2024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是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劳动法都迎来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更新。

本文将对2024年劳动法的重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了解最新的劳动法动态和关注重点。

一、灵活就业制度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形势的变化,灵活就业越来越受到关注。

2024年的劳动法重点关注灵活就业制度的发展和规范。

这包括雇主和雇员之间的灵活工作安排,例如远程办公、弹性工作时间等。

此外,劳动法还将对新型劳动关系进行界定,明确灵活就业的权益和义务。

二、平等和包容平等和包容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2024年的劳动法致力于打破性别、种族、年龄等方面的歧视,并促进平等就业机会。

这包括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实施平等和包容的人力资源政策,并提供平等的培训和晋升机会。

三、劳动权益保护劳动权益保护一直是劳动法的核心内容。

2024年的劳动法重点关注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包括合理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劳动时间和休假制度、工作条件和安全保障等方面。

此外,劳动法还将加强对恶意解雇和雇佣合同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劳动者的稳定就业和正当权益。

四、劳动关系调解和争议解决劳动关系调解和争议解决是劳动法的重要内容。

2024年的劳动法将加强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劳动者和雇主提供有效的争议解决渠道。

此外,劳动法还将加强对劳动关系调解机构的培训和管理,提高调解效率和质量,确保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五、劳动法普及和宣传劳动法的普及和宣传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手段。

2024年的劳动法将加强对劳动法知识的普及宣传,提高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这包括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和教育活动,为劳动者提供全面的劳动法知识和权益保护意识。

六、劳动法监督和执法劳动法的监督和执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保障。

2024年的劳动法将加强对劳动法执法机构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执法的公正性和效能性。

此外,劳动法还将加强对劳动法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合法性和公平性。

劳动法考试重点

劳动法考试重点

劳动法考试重点一、劳动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1. 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是指国家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总称。

它规定了劳动关系的基本原则、劳动者权益保护、劳动条件等方面的内容。

2.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中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平等原则、自由原则、保护原则、协商一致原则和社会保障原则。

•平等原则: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在工作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用人单位不得因劳动者的性别、种族、宗教等因素进行歧视。

•自由原则:劳动者有选择职业、工作和劳动条件的自由,用人单位不得强制劳动者从事不合理或违法的劳动活动。

•保护原则: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劳动者获得合理的工资、休假、劳动保险等福利待遇。

•协商一致原则:劳动法要求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的建立、变更和终止等事项上实行协商一致,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社会保障原则:劳动法规定,国家应当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和老年福利。

二、劳动合同的订立与解除1. 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约定的劳动关系的协议,订立劳动合同是建立劳动关系的重要步骤。

劳动合同的订立需要满足以下条件:•自愿原则:劳动合同的订立必须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自愿达成的。

•平等协商原则:劳动合同的订立应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进行,双方的权益应得到平等的保障。

•合法合规原则:劳动合同的内容、形式和期限等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 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的解除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终止协商一致解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协商一致,达成解除劳动合同的协议。

•解除通知期解除: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提前向对方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通知。

•违约解除:当一方违反劳动合同约定,致使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时,对方有权解除劳动合同。

三、劳动者权益保护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法规定了许多保护措施和权益。

1. 工资保障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向劳动者支付工资,并确保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劳动法 复习重点

劳动法 复习重点

1.简述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

(一)生存权保障原则社会保障普遍性和全面性是该原则的具体体现。

社会保障的普遍性指每个公民的生存权利都应得到保障;全面性指保障的内容应覆盖生存权利可能受到威胁的各个方面,但不意味着包含一切生活风险,只有纯粹的、偶然发生的、普遍存在的生活风险,才构成社会保障的风险项目。

(二)普遍性原则另有区别性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社会成员制定不同的适用法规标准。

(三)社会共同责任原则社会风险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承担,但并不否认国家责任,如最低生活保障。

(四)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五)社会公平和提高经济效率相结合原则。

2.工作时间立法的意义是什么?我国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这一新的工作时间立法具有积极的意义:1.宪法规定的休息权利具体化。

我国宪法第42条、43条规定,劳动者有劳动权和休息权。

此原则规定须通过立法使其具体化加以落实。

2.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3.有利于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4.维护生产、工作秩序,为创造社会财富提供时间保证。

3.社会保障法具有哪些特征?1.广泛的社会性。

2.严格的法定性。

3.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统一性。

4.特定的立法技术性。

以数理计算为基础的“大数法则”和“平均数法则”等经常在立法中运用。

4.简述工资的立法原则。

(一)按劳分配原则(二)同工同酬原则(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工资水平的原则5.简述影响最低工资标准确定的因素。

《劳动法》第49条。

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当综合参考下列因素:1.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2.社会平均工资水平;3.劳动生产率;4.就业状况;5.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6.集体合同的时间效力有哪几种形式?即集体合同在多长的时间内具有约束力。

(1)当期效力。

即集体合同在其存续期间内具有约束力。

(2)溯及效力。

即集体合同可追溯到对其成立前已签订的劳动合同发生效力。

2024年劳动法总结重点

2024年劳动法总结重点

2024年劳动法总结重点2024年是劳动法领域的重要年份,许多重要的劳动法法规和政策在这一年得以出台和实施。

以下是2024年劳动法的重点总结。

一、就业保障2024年劳动法注重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益。

首先是加强劳动力市场调节机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和就业的灵活性。

同时,劳动法还加强了对非正式就业和自由职业者的保护,提高他们的社会保障待遇。

二、工资保障2024年劳动法加强了对劳动者工资权益的保护。

劳动法规定了工资支付的时限和方式,并明确了对拖欠工资的惩罚措施。

此外,劳动法还加强了对劳动报酬的监督和维权机制。

三、工时管理2024年劳动法注重合理工作时间的管理。

劳动法明确规定了每天、每周和每月的最长工作时间,并强调加强对加班工作的管理和保护。

劳动法还鼓励企业实行弹性工作制,提高劳动效率和工作满意度。

四、劳动合同2024年劳动法对劳动合同管理进行了完善和强化。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和解除的程序和要求,并明确了违约责任和补偿机制。

此外,劳动法还规定了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关系的转移和续签问题。

五、劳动关系协调2024年劳动法重视劳动关系的协调管理。

劳动法加强了劳资双方的协商机制,鼓励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工会组织和集体合同制度。

劳动法还加强了对劳资纠纷的调解和仲裁机制,提高了劳资双方的权益保障和争议解决效率。

六、职业安全和健康2024年劳动法注重保障劳动者的职业安全和健康权益。

劳动法规定了职业安全和健康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并强调加强对危险和有害工作环境的监管和控制。

劳动法还规定了职业病的防治措施和赔偿制度。

七、特殊群体保护2024年劳动法关注保护特殊群体的劳动权益。

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对妇女、青年、残疾人和农民工的保护措施和政策。

劳动法还鼓励用人单位为特殊群体提供培训机会和职业发展支持。

总而言之,2024年劳动法总结重点在于加强劳动者的就业保障、工资保障、工时管理、劳动合同管理、劳动关系协调、职业安全和健康以及特殊群体保护。

2024年劳动法总结重点

2024年劳动法总结重点

2024年劳动法总结重点1. 劳动关系的稳定化:劳动法在____年的一个重要重点是维护和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化。

新劳动法规定了更加明确的劳动合同签订和解除规定,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一步保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持续性。

2. 工资保障与福利改善:____年劳动法继续加强对工资支付的监管和保障,严禁拖欠工资、恶意减薪等违法行为。

此外,劳动法还规定了更加明确的福利待遇,包括年假、婚假、产假等,进一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福利待遇。

3. 劳动保护:____年劳动法对劳动保护方面也进行了进一步加强。

劳动法规定了更加严格的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对危险岗位的劳动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的保护措施,确保其安全和健康。

4. 劳动争议解决:劳动法进一步完善了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解决途径。

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动仲裁、劳动争议调解和劳动争议仲裁等方式解决劳动争议,维护自己的权益。

5. 促进就业:____年劳动法继续加强了对就业的促进政策。

劳动法提供了更加灵活的用工政策,鼓励创业和发展小微企业,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劳动法还规定了更加明确的劳动者培训和再就业政策,提升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

6. 劳动合同管理:____年劳动法对劳动合同的管理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

劳动法明确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和解除程序,加强了对劳动合同的监督和管理。

此外,劳动法还强调了劳动合同的平等自愿原则,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7. 劳动者权益保护:____年劳动法着重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劳动法明确禁止用人单位进行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等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平等权益。

此外,劳动法还规定了更加明确的劳动力市场管理政策,防止非法招聘和雇佣行为。

8. 强化劳动监管:____年劳动法进一步强化了对劳动监管的力度。

劳动法明确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责任,加强劳动监察和劳动保障机构的监管职责。

此外,劳动法还规定了劳动检查和违法行为处理的程序,提高了劳动监管的效果。

劳动法重点知识总结

劳动法重点知识总结

劳动法重点知识总结
一、劳动法的概述
1.1 劳动法的定义
1.2 劳动法的目的和意义
1.3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二、劳动合同
2.1 劳动合同的定义和要素
2.2 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变更
2.3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2.4 劳动合同的违约和补偿
三、劳动报酬
3.1 劳动报酬的确定和支付
3.2 加班工资和绩效工资
3.3 工资支付的时间和方式
四、劳动时间和休假
4.1 劳动时间的安排和调整
4.2 法定休假和带薪休假
4.3 法定节假日和加班调休
五、劳动保护
5.1 劳动者的权益保护
5.2 劳动安全和职业卫生
5.3 特殊劳动保护和女职工保护
六、劳动争议解决
6.1 劳动争议的种类和解决途径6.2 劳动争议仲裁和劳动争议诉讼
6.3 劳动争议的调解和裁决
七、劳动监督和法律责任
7.1 劳动监督的机构和职责
7.2 劳动法律责任的种类和承担方式
7.3 劳动违法行为的处罚和赔偿
八、劳动法的最新动态
8.1 劳动法的修订和更新
8.2 劳动法的适用和解释
8.3 劳动法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以上是对劳动法重点知识的总结和概述,从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开始,逐步深入探讨了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和休假、劳动保护、劳动争议解决、劳动监督和法律责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劳动法作为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对于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关系的变化,劳动法也在不断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

了解劳动法的重点知识,对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劳动法重点

劳动法重点

劳动法复习重点1·劳动关系: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包括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和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的关系2·劳动关系的特征:▪这种劳动关系与劳动有直接的联系,劳动是这种关系的内容。

▪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劳动关系的一方劳动者要参加到另一方用人单位中,成为这一单位的成员,执行一定种类的工作,并遵守有关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

▪这种关系的发生、变更和终止,及当事人双方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劳动条件均应依法处理。

▪即使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工作人员建立了劳动关系,但国家法律法规对调整其关系另有特殊规定的,则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

3·英国《学徒健康与道德法》颁布与1902年英国,资产阶级政府颁布的“劳工法规”都是为加强对劳动者的剥削而制定的,而这一法规却与以前的“劳工法规”有了质的变化,他是为了保护工人的利益而制定的,从而揭开了立法史新的一页。

各国都公认工厂法为劳动法的起源,并把英国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视为劳动法产生的标志。

它意味着劳动法的产生,对劳动法的诞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4·《劳动法》的立法指导思想1·充分体现宪法原则,突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2·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规定统一的基本标准和规范4·坚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尽量与国际惯例接轨5·劳动法的实施范围:1·《劳动法的实施范围包括了我国各类性质的企业的劳动关系,既适用于国有企业,又适用于集体所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个体经济组织。

2·对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的职工,《劳动法》的实施范围仅限于和这些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

6·劳动者的基本劳动权利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2·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3·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5·接收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6·享有社会保险合福利的权利7·享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7·劳动就业权: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有劳动愿望的劳动者,依法从事有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权利。

2024年劳动法总结重点

2024年劳动法总结重点

2024年劳动法总结重点
2024年劳动法的重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 劳动合同:劳动法强化了对劳动合同的保护,明确了用工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义务和权利。

规定了合同的书面形式、合同期限、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假等内容,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 劳动关系:劳动法强调了用工单位与劳动者的平等协商和友好协商原则,鼓励双方通过协商解决劳动争议。

同时规定了用工单位不得歧视和限制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了劳动者的平等待遇和权益。

3. 工资福利:劳动法增加了对劳动者工资福利的保护力度,明确了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支付的时间和方式。

同时,规定了用工单位不得压减和拖欠工资,并对劳动者加班工资、节假日工资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4. 工作时间和休假: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规定了正常工作时间、加班工时的计算、休息日和年假的安排等内容,更好地保障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权益。

5. 劳动保护:劳动法加强了对劳动者劳动保护的规定,明确了用工单位应当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合适的劳动保护设施。

同时规定了用工单位应当组织劳动者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确保劳动者的安全健康。

综上所述,2024年劳动法在劳动合同、劳动关系、工资福利、工作时间和休假以及劳动保护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调整和规范,进一步加强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和维护。

劳动法重点知识点

劳动法重点知识点

劳动法重点知识点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劳动法的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劳动合同、工资福利、劳动保护、休假制度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劳动法的知识点重点:一、劳动合同1、劳动合同必须以书面形式订立,必须具备法定的条款和内容。

2、劳动合同的期限可以分为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三种。

3、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但需提前通知用人单位。

4、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变更劳动合同,但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工资福利1、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工资。

2、劳动者的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不得拖欠。

3、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4、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和设备,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三、劳动保护1、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安全、健康的劳动环境,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伤亡事故。

2、用人单位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的规定,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利。

3、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享有基本的人身权利和尊严,用人单位不得侵犯。

四、休假制度1、劳动者享有法定节假日和年休假等休假权利。

2、劳动者因病或者非因工负伤需要休假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安排。

3、用人单位在法定节假日和年休假等法定休假期间,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工资。

总之,劳动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用人单位应当遵守劳动法的规定,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者也应当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合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劳动法重点知识点劳动法重点知识点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撰写:1、劳动法的概念和特征: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的主要特征包括以宪法为基本法,以劳动合同制度为主,具有浓厚的社会法色彩,以保护劳动者权益为主要目标等。

2、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主要是指对哪些主体产生法律效力的问题。

劳动法重点整理

劳动法重点整理

劳动法重点整理劳动法一、劳动的概念与特点1概念: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劳动者为获取劳动报酬而从事的、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社会劳动。

2特点:(1)主体为劳动法中的主体;(2)目的为获取劳动报酬;(3)性质为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行为;(4)形式为社会劳动。

二、劳动关系的概念与特征(重点)1概念: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关系的若干称谓:雇佣关系;劳资关系;劳工关系;劳使关系;产业关系2特征:(1)主体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2)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从属性(3)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4)兼有平等和不平等性质,但不平等性是劳动关系的主要特点;(5)内容以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人身属性和财产属性相结合;(6)兼有对抗性与非对抗性。

3类型:(1)所有制类型的劳动关系(2)劳动者身份类型的劳动干系(3)产业类型的劳动干系(4)工作时间类型的劳动干系(5)劳动合同方式的劳动干系三、劳动法的概念、地位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重点)1、劳动法的概念(广义和狭义之分):调整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特征(1)公法与私法的结合;(2)保护法与管理法的结合;(3)协调法与标准法的结合;(4)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

3、性质劳动法是兼有公法与私法两重性质的法律,属社会法范畴。

社会法(广义和狭义)4、劳动法的体系(重点)(1)劳动法总则(2)劳动干系协调法:劳动合同法、个人合同法、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法、职工民主管理法、劳动争议处理法(3)劳动基准法:工时法、人为法、劳动保护法、劳动安全卫生法(4)劳动保障法:促进就业法、职业培训法、社会保险法、劳动福利法、劳动监督法5、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重点)(1)倾斜保护劳动者原则保护弱者;倾斜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劳动法复习重点

劳动法复习重点

劳动法复习重点第一章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一、劳动法狭义:法典式的劳动法(全国性、综合性)广义: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狭义: 199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二、劳动法中劳动的特征(1)劳动法上的劳动,一般是人们在争取与实现劳动权的过程中的劳动(2)劳动法上的劳动是有偿性劳动,它区别于无偿劳动(3)劳动法上的劳动关系双方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三、劳动法的渊源(劳动法的形式)(1)宪法中的有关规定(2)法律(3)行政法规(4)部门规章(5)其他法律规范中有关劳动问题的研究(6)地方规章联合国的国际公约(7)地方性法规和经济特区法规(8)国际法律文件国际劳工公约(9)国际惯例(10)法律解释国际间的双边协议四、劳动法的调整对象(1)劳动关系: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劳动法调整的是狭义上的劳动关系(2)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五、劳动关系的特征(1)劳动关系是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劳动关系(2)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一方是劳动者,一方是劳动使用者(用人单位)(3)劳动关系主体在维护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4)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制作人与定作人、著作人与出版社的关系——承揽关系(六)论述: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1.列举式方法(1)国际进行劳动力管理中的关系(2)社会保险中的某些关系(3)工会组织与企业在执行劳动法、工会法过程中发生的关系(4)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关系(5)其他有关管理机构在监督劳动法执行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关系2.区别式方法:这种关系是否是劳动关系的直接后果、附带产生的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

第二章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一、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劳动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

劳动法重点

劳动法重点

1.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综合性法律。

我国的《劳动法》是自1995年1月1日开始施行。

2. 劳动法的劳动,具备的特征:履行法律义务;基于劳动合同关系;有偿性;职业性;从属性。

3. 劳动法的渊源:我国劳动法的渊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经我国政府批准的国际劳工公约;规范性劳动法律、法规解释;其他,如国际惯例等。

(选择)4. 劳动关系具有五个主要特征:(1)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劳动力所有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劳动力使用者)。

(2)劳动关系必须产生于劳动过程之中。

(3)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

(4)劳动关系具有纵向关系(隶属关系)和横向关系(平等关系)相互交错的特征。

(5)劳动关系以劳动力的给付为主要内容。

(简答)5. 最早的劳动法:1802年英国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

国际劳动立法思想开始于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

6.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一)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二)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三)坚持劳动者平等竞争与公平保护原则;(四)实行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基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五)坚持法律调节与“三方”对话想结合的原则。

(简答)7. 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8. 劳动法的基本义务包括:全面履行劳动义务;不断提高劳动技能;认真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范;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9.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包括:就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权;职业安全权;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权;生活保障权;结社权和集体协商权;合法权益保护权。

10. 就业促进的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市场分割性失业而存在的最优的自然失业率和自愿失业的就业状态。

充分就业决不是完全消除失业。

11. 劳动合同的种类:按不同的标准可对劳动合同进行多种分类,其中具有法律意义的分类主要有(1)以劳动合同期限为标准的分类,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劳动法知识点重点

劳动法知识点重点

劳动法重点第一章劳动法基本理论( 1 )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广义)劳动法是指由国家颁布的关于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全国性的、综合性的法律,即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 1994 年 7 月 5 号通过并于 1995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狭义)( 2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即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实现其经济利益的社会关系。

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基于劳动关系,政府部门、工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介入其中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主要为主管部门和工会组织与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发生的关系。

此外,这些关系还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互助而形成的社会保障关系。

劳动权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获得参加社会劳动并按照其所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取得相应的报酬或收入的权利。

其核心内容包括自主择业权、平等就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职业培训权和职业保障权 6 个方面。

劳动权即生存权,公民需要通过劳动建立社会关系和获取报酬;劳动权即就业权,具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公民具有得到职业培训和工作岗位的权利;劳动权即保障权,公民需要持续收入和健康的基本保障。

第四章劳动合同法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用人单位提前通知或者额外支付解除、经济性裁员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 1 )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 2 )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 3 )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间内的。

( 4 )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劳动法重点知识总结

劳动法重点知识总结

劳动法重点知识总结
1.劳动合同的签订: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注明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社会保险等内容。

2. 劳动合同的期限:劳动合同可以有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两种形式。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则没有时间限制。

3. 劳动报酬:员工的工资报酬应当保障基本生活需求,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4. 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员工每周的工作时间一般不超过44小时,工作日应当休息一天。

加班应当按照规定给予加班费或调休。

5. 劳动保护:雇主应当采取措施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

6. 福利待遇:雇主应当向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提供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福利待遇。

7. 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可以由雇主或员工在合同期满前协商解除,也可以因为双方协商一致或者因为违反劳动法规定而解除。

8. 劳动争议解决:员工可以通过劳动仲裁、劳动争议调解、劳动仲裁和诉讼等途径解决劳动争议。

- 1 -。

劳动法知识点重点

劳动法知识点重点

劳动法知识点重点关键信息项:1、劳动合同的订立与解除订立的形式和要求解除的条件和程序2、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标准工作时间加班的规定法定节假日、年休假等休息休假制度3、工资支付与福利待遇工资的计算与支付方式最低工资标准福利待遇的种类和规定4、社会保险与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的种类和缴纳规定劳动安全卫生制度职业病防治与工伤认定5、劳动争议处理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的程序和要求举证责任的分配11 劳动合同的订立与解除111 劳动合同订立的形式和要求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等必备条款。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订立劳动合同。

112 劳动合同解除的条件和程序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包括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严重失职等。

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包括提前通知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行为等。

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如提前通知、支付经济补偿等。

12 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121 标准工作时间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 8 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 44 小时的工时制度。

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 1 天。

122 加班的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 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 3 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 小时。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加班工资。

123 法定节假日、年休假等休息休假制度劳动者享有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法定节假日的休假权利。

劳动者连续工作 1 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

此外,还有病假、婚假、产假、丧假等休假制度。

13 工资支付与福利待遇131 工资的计算与支付方式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劳动法基础理论第一节劳动法概述一、劳动法产生的社会背景1802年,英国通过了《学徒健康和道德法》,该法代表着劳动法的产生,现代意义的劳动法其实是工业革命的产物1.圈地运动:雇主和雇员形成的前提2.身份解放:实质平等的需求3.工业革命:社会关系的转变4.工业劳动社会化的法律调整:劳动法的产生二、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一)劳动法的概念1.劳动法中的劳动1)广义:谓人之有意识的一定目的之肉体的或精神的操作2)劳动法中的劳动除了具备一般含义之外,还有其他特定含义:①劳动法中的劳动具有从属性;劳动法中的劳动具有人格从属性,从而与民法中平等主体的劳务给付相区别。

②劳动法中的劳动具有契约性;劳动关系的建立是当事人双方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③劳动法中的劳动具有职业性;劳动法中的劳动强调劳动的长期性、稳定性和持续性,而非简单商品交易那样的一次性。

④劳动法中的劳动具有有偿性;劳动法中的劳动实际上是在奥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基础上实现劳动者劳动力使用权与雇主劳动报酬所有权的交换,与公益性劳动相区别。

2.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法律(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1.劳动关系1)定性: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2)定义: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一方提供劳动力、另一方提供劳动报酬的社会关系。

3)劳动关系的特点:①人身性与财产性的兼容:形式上的财产性,实质上的人身属性②从属性与平等性的兼容:形式上的平等性,实质上的从属性劳动力除了具有一般商品的额财产性之外还具有人身属性,而人身属性决定了劳动关系实质的从属性A.人格的从属性:负有给付义务的劳动者基于用人单位明示、默示或依劳动的本质,在约定期间内,对自己的生活内容和时间不能自行支配,人格从属性是对劳动者自行决定的自由权的一种限制a.劳动给付的具体内容不是由劳务提供者——劳动者决定,而是由劳务受领者——用人单位决定;b.劳动者进入雇主的经济组织和生产场所,从而在生活空间方面不能自行支配;B.经济的从属性:即劳动者纳入雇主的组织结构,劳动者并不是为自己劳动,而是从属于他人,为他人之目的而劳动。

2.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1)劳动行政关系:劳动行政部门为履行行政职能而与劳动者、用人单位以及其他劳动关系相关人发生的社会关系2)社会保险关系①基于劳动合同的约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就社会保险的办理和费用的缴纳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因为社会保险费的征缴、社会保险待遇的给付等行为而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发生的社会关系。

3)劳动市场服务关系劳动市场服务机构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由于为劳动关系的运行提供社会服务而发生的社会关系4)劳动团体关系工会组织或雇主团体组织与其成员之间以及相互之间,由于协调劳动关系和维护各自所代表的劳动关系当事人的利益而发生的社会关系①劳动团体的内部关系;工会组织或雇主团体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②劳动团体的相互关系:工会组织和雇主团体相互之间为协调劳动关系而进行协商或争议所产生的关系5)劳动争议处理关系劳动争议处理关系是指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与劳动争议参加人(包括当事人、代理人、代表人以及第三人)之间就劳动争议的调解、仲裁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三、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确立标准1.内容的根本性: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应该能够全面、真实、集中地反映劳动法的特点,能够从根本上抽象、概括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共性,涵盖从属劳动关系及预期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而不是仅对部分制度的概括2.效力的贯穿始终性: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对于劳动法的规范体系应该具有普遍的价值指导意义,具有最高权威性,具体规范与该原则相违背上时,应该绝对无效3.从法律适用的角度要和宪法的规定相互联系(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1.立法准则:指引劳动法律规范体系的形成及秩序性的维护2.法律适用准则:指引劳动法律规范的解释,弥补规范漏洞3.行为准则:提示人们行为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模式(三)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1.劳动权平等原则1)在就业促进法领域,劳动权平等原则应体现为平等就业【劳12】2)在劳动法基准法领域,劳动平等原则体现为待遇均等【劳46】3)在劳动保护法领域,劳动权平等原则体现为劳动条件平等①劳动条件应当根据具体的工作岗位来确定,不能脱离岗位的特点而抽象地谈论劳动条件的平等;②针对特定的劳动者群体,其劳动条件也应该采取不同的规定2.劳动自由原则劳动自由原则仅指劳动者的劳动自由,不包括用人单位的用工自由Point 劳动自由作为基本原则,其内容的根本性及效力贯穿始终性体现为:①在劳动合同法领域,劳动自由原则体现为契约自由(缔约与否的自由、选择缔约相对人的自由、确定契约内容的自由以及解除契约的自由)②在集体合同法领域,劳动自由原则体现为结社自由与团体自治A.结社自由:积极:劳动者享有积极地组建和参加工会组织的自由消极:劳动者享有不参加工会组织或者退出工会组织的自由B.团体自治工会团体的人格独立、工会团体的行动自治③在劳动保护法领域,劳动自由原则体现为禁止强迫劳动3.倾斜保护原则劳动法倾斜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1)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在一般劳动者与特殊劳动者之间,倾斜保护特殊劳动者的权益Point 其内容的根本性以及效力贯穿始终性具体体现:①在劳动合同法中,倾斜保护原则主要表现为解雇保护②在劳动基准法中,倾斜保护原则主要表现为基准法定③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倾斜保护原则主要体现为对于劳动者的救济保障第二节劳动法概述一、劳动权的性质与体系(一)劳动权的性质劳动权首先是宪法所确认的基本人权,此外还是社会权和受益权(二)劳动权的体系应该包括两个部分1.宪法中的劳动权1)个体劳动权个体劳动权主要是指自主择业权、平等就业权以及劳动保护权2)集体劳动权集体劳动权主要包括团结全、团体协商权以及争议权2.劳动法中的劳动权我国劳动法中的劳动权集中体现在《劳动法》第3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Point 宪法中的劳动权vs劳动法中的劳动权①联系:宪法中的劳动权与劳动法中的劳动权之间存在权利位阶关系,宪法作为根本法,其关于劳动权的规定是劳动部门法制定的宪法依据,也是劳动法中劳动权的权威性的来源;而劳动法中的劳动权是宪法中的劳动权的具体体现,其实际地调整劳动关系,有助于国家宪法目的的实现②区别:劳动法中的劳动权利主要是劳动者针对用人单位所享有的私权,多数权利以劳动关系的存续为前提,其义务主体主要为用人单位。

宪法中的劳动权是人们基于公民身份针对国家所享有的,不以劳动关系的存续为基础,其义务主体主要为国家。

第三节劳动法的体系与地位一、劳动法的体系(一)劳动就业法其主要是为了调整和规范劳动关系的建立,主要包括1.就业促进法2.职业培训法3.就业服务法4.就业管理法(二)劳动关系协调法其主要是以劳动关系的运行为规范对象,具体包括1.个体自治法1)劳动合同法2)劳动规则法2.团体自治法1)工会法2)用人单位团体法3)集体合同法4)职工民主管理法3.国家干预法1)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法2)工资法3)劳动保护法(三)劳动保障法其主要是关于劳动关系当事人的权益实现和救济的法律规范1)劳动监察法2)劳动争议处理法3)社会保险法二、劳动法的地位1.从部门法地位看,劳动法应属于独立的部门法2.从法域地位看,劳动法既不属于公法,也不属于私法,而是具有公司兼容属性的社会法,理由:1)劳动法的调整模式具有公司兼容的属性2)劳动法以社会利益为本位(二)劳动法与相关部门法的关系1.劳动法与民法的关系1)劳动法源自传统民法①劳动法中的制度设置(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中的制度设置源自传统民法中的债法②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源自属于传统民法调整对象的雇佣关系2)劳动法超越了传统民法①传统民法以形式平等为价值追求,而劳动法以实质平等为价值追求②传统民法的调整对象为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为形式上平等党的财产关系但实质上从属的人身关系③传统民法对民事关系的调整主要采取自治的调整模式,而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具有自治与强制的兼容性2.劳动法与行政法的关系1)劳动关系是行政法具体实施的领域之一,而行政法对劳动关系的调整以及劳动法的实现起到了保障和协助作用2)区别①行政法具有单方性和主动性,一定程度上突出效率价值;而劳动法则以实质公平为主要价值追求②调整模式方面的差异。

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内部行政关系以隶属的上下级管理为主,而外部行政法律关系中以行政职权的强制为主导;而劳动法的调整模式具有兼容性,综合运用个体自治、团体自治以及国家强制的管理模式③代表的利益不同:行政法主要以国家利益为本位;劳动法以社会利益为本位3.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1)联系:①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产生的社会背景是相同的,都是由于工业劳动社会化导致社会关系变化而产生的②从二者产生的历史来看,劳动法产生在前,社会保障法产生在后③二者都是社会法。

2)区别:①二者的功能不同劳动法主要是调整劳动关系的运行,而社会保障法主要是为了预防工业劳动所导致的社会风险,以及补偿由于社会风险所导致的损害②二者的调整模式不同劳动法以个体自治的调整模式为主,以团体自治和国家干预的调整模式为辅;而社会保障法则是以国家干预的调整模式为主,以个体自治和社会团体自治的调整模式为辅第四节劳动法律渊源一、劳动法律渊源概述(一)正式渊源与非正式渊源(二)我国劳动法的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之间的区别1.法的形式的区别:劳动法的正式渊源是有权机关经过法定程序制定或修改的以法律条文形式呈现的规范性文件,非正式渊源并非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体现2.法的实质的区别:正式渊源与非正式渊源在法的拘束力上存在区别。

劳动法的正式渊源应该作为裁判的依据在正式裁判文书中予以引用,但是非正式渊源仅能作为形成裁判结论的参考且一般不能在正式裁判文书中引作裁判依据二、我国劳动法的正式渊源(一)制定法1.宪法2.法律1)劳动法典——劳动基本法《劳动法》2)劳动单行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工会法》等3)其他法律中有关的劳动法律规范:《刑法》《公司法》《残疾人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中有关劳动的法律规范3.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劳动行政法规的事项主要包括:1)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如《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2)实施宪法规定的职权事项:《劳动保护监察条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3)应制定法律的事项:《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4.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